#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看劇學政治 #從《我是遺物整理師》看韓國的跨國收養〕
由Netflix製作的韓劇《Move to Heaven:我是遺物整理師》講述患有亞斯伯格症候群的青年韓可魯(陳俊翔飾)與叔叔曹尚久(李帝勳飾),一起經營遺物整理公司,透過遺物了解亡者的人生,並從中逐漸領悟到人生、死亡的溫情故事。
該劇溫暖又細膩的劇本不僅賺足觀眾熱淚,更精準地塞入大量社會議題,增添不少反思之處。
*以下內容含少量劇透*
▌和馬修一樣的KAD們
劇中由韓裔美籍音樂人Kevin Oh飾演的馬修·葛林一角,是出生不久就被送養至美國家庭的韓裔孤兒,但卻因為領養家庭的漠視或拖延而無法順利取得國籍,最後淪為無國籍者,只能被遣送回韓國。
過去70年,有將近20萬名韓國兒童和馬修一樣被外國家庭收養,成為韓國被收養人 (Korean adoptee; 簡稱KAD)。
▌跨國收養的人數變化
跨國收養風潮始於二戰後的戰爭孤兒潮,初期日本因為曾短暫成為主要輸出國。
但隨著1950年韓戰爆發,韓國戰爭孤兒以及駐韓美軍留下的大兵寶寶數量越來越多,1955年後,韓國正式取代日本亞洲最大孩童出養國的地位,並於1980年代達到高峰,成為美國跨國收養量最大的國家,並長期背負「嬰兒出口國」的罵名。
▌跨國收養的風水輪流轉
韓國這股跨國收養的風潮延續到1980年代晚期,隨著經濟實力和民族意識的抬頭,韓國政府於1988年起一改原先開放到幾近鼓勵的態度,漸漸減少國內兒童出養的數目。
加上1990年代後中國開始加入送養孩童的行列,尤其在一胎化政策的推波助瀾下,女棄嬰的數目大量增加,1995年後中國年送養數正式超越韓國,在1991至2008年這17年間已送養超過7.2萬名孩童,遠高於韓國的2.9萬。
▌跨國收養的成因
這些兒童被送養的歷史脈絡,其實是後殖民與冷戰的遺續和韓國現代化相互催化而生的血淚史。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Eleana Kim指出,早期韓國孩童大量被送至歐美國家的主因包含:
①韓戰後赤貧的經濟狀況
②社會福利制度缺乏
③傳統儒家思想重視父系血脈、國內收養率極低
而在1960年代進入工業化社會後,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未婚懷孕現象增加,離婚率也隨之上升,傳統家庭制度鬆動,出現許多非婚生子女,他們不見容於韓國保守的父系社會而慘遭棄養。
除了父權社會與社會福利政策不足等內部因素外,身為KAD的美籍學者Kim Park Nelson也點出,跨國收養涉及「複雜的經濟關係」,當時的韓國每年能藉由出養收益1500萬至2000萬美元,更能減少大量的社福支出。
此外,同為KAD的瑞典學者Hübinette則從人口控制的觀點出發,解釋了為何韓國的出養數會在1970至80年代達到高峰,這是因為威權時期為了避免人口過剩,政府積極鼓勵家庭計畫以及移民,而跨國收養恰好為兩者之結合,因而被視為控制人口的一大良方。
▌被收養者面臨的困境
這些跨國收養的孩子們最常面對的問題,是要應付「種族」與「收養」雙重歧視,以及成長階段中的自我認同危機。
時至今日,仍存在對種族與領養的歧視,更何況是數十年前的美國,調查就顯示,多數的KADs在成長的過程中,有被歧視的經驗,其中因為種族所造成的歧視比例高達七成,另外兩成八則為因收養導致的歧視。
在文化認同方面,周曉楓發現被收養的亞裔子女在文化認同的經驗與亞裔移民二代很接近,他們都缺乏和移民母國的聯繫。
但被收養者在建構自我認同上往往有更多挑戰需要克服,因為相較於移民家庭,收養家庭的環境未必能讓他們接觸原生母國的文化,尤其早期收養家庭的教養方式傾向讓他們完全美國化,致使在成人後容易出現失根的失落感。
美籍KAD鄭敬娥就曾在回憶錄《血之語言》中自述: 「在韓國,『美國人』等同於『白人』,而我既不能說流利的韓語,又不是白人,這讓我感到自己不倫不類。」
而更不幸運的,則是如同馬修一樣,雖被收養,但因故無法順利取得國籍者。根據Adoptee Rights Campaign統計,全美大約有3.5萬的被收養者沒有公民資格,他們多半是在2001年《兒童公民法》生效之前被收養的。
因為在這之前,公民身份必須由收養家庭主動申請,而不是在領養過程中自動授予。有些家庭可能是不知情,或因為申請所需的費用和程序而忽略這個過程,也有些收養家庭則是實質上拋棄這些被收養者。
沒能成為美國公民的被收養者們,許多在成年後因為犯罪紀錄,而被迫遣返回數十年前離開的陌生母國,但他們不僅舉目無親,甚至可能連一句韓文都不會說。
很多人無家可歸,經常露宿街頭,或是再次犯罪,走上絕路者也不在少數。
韓國領養服務中心的首席顧問Hellen Ko就直言:「對他們來說,被遣返就像是被判死刑。」
雖然2001年後,被收養的孩童可以直接擁有公民資格,但《兒童公民法》並不溯及既往,期待這些沒能順利獲得公民資格者,能早日得到應有的保障。
#政治 #台灣 #科普 #科普政治學 #政經八百 #大學生 #政府 #公民 #民主 #社會 #南韓 #韓國 #我是遺物整理師 #韓劇 #李帝勳 #收養 #Netflix #追劇 #跨國收養
亞斯伯格症成因 在 小資夫妻的精省好日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與世界格格不入—成人的亞斯覺醒》重點摘要與心得
#百分之10的人有亞斯特質
#你知道什麼是亞斯特質嗎
#防疫期間多讀書
這本書是第一本由台灣人以「成人亞斯特質」為主題所撰寫的書,擺在書店的架上,隱隱地發著光。
從小我就是一個安靜不多話的女生,玩著與其他孩子不太一樣的遊戲;由於很會讀書,一路讀到研究所畢業之後,步入一個循規蹈矩的工作場合中,似乎也沒有很大的障礙。
只是成年之後,在某些關係上受到傷害,在某些場合中總感到不自在,有時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或者留下傷痕。看了這本書之後,對於認識自我有很大的幫助。
這本書不僅提供覺得自身或身邊親密的人有亞斯特質者了解與覺醒,更可以促進社會對亞斯特質的理解,唯有透過理解,彼此才能更友善的相對。
【如果百分之十的人有亞斯特質】
本書作者是精神科醫師,在46歲的時候發現自己具有亞斯特質。
目前,廣為人知的是「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然而如同人格特質,作者根據研究提出的名詞為「自閉症光譜」,對於濃度比較淡、語言和智力發展正常、未達到醫學上的診斷標準者,定義上就是「亞斯特質」,學術上的名稱叫做「廣泛自閉症表現型(Board Autism Phenotype,簡稱BAP)。(這些具有亞斯特質的成人,書中會簡稱為亞斯人)
亞斯人可能造成親密伴侶困擾,這些伴侶則會出現「卡珊德拉症候群」,也就是在外人眼中這些亞斯人很正常、形象良好,伴侶卻承受很大壓力而訴苦,外界無人相信,反而還被責怪是否自己有哪裡做得不好。
常見的亞斯特質包括社交能力平庸、講話有時有點白目、喜歡享受孤獨、已排好的常規不喜歡更動等,不過每個亞斯人都有獨一無二的特質,不能一概而論。亞斯特質多是基因遺傳,基因組合多變,加上後天環境差異,以及成長過程中的學習和偽裝,所以呈現風貌非常多元。
據研究推估,約有10%的人有亞斯特質(這個10%已包含中低功能自閉症、高功能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通常從被診斷出自閉症的孩子,其近親也會出現明顯的亞斯特質。具亞斯特質的人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多一些,只是濃度淡的亞斯人通常能夠掩飾得不錯,使得不輕易被區辨出來。
【從人類演化來看跟亞斯人交往的好處】
亞斯特質是基於基因,也就證明在人類演化的漫長過程中,亞斯特質一直沒有被淘汰。
據研究指出,社交困窘的亞斯人,社交性驅力通常比較低。所以,如果你想找一位會乖乖待在家裡,不會四處招惹人或被招惹的對象,亞斯人會是不錯選擇。亞斯特質強烈的人,較願意維持長期的伴侶關係,對一夜情、短期伴侶興趣缺缺,也沒有太多力氣同時維繫多位情人,對家庭和下一代也較願意長期投注精力。或許在這樣的特質上,更可以提供關係的安全感,使得女人親澤成為優勢,基因持續流傳下來。
不過,亞斯人並非不會外遇,倘若遇到興趣相投、能夠深入溝通和探討興趣與工作的對象,也很有可能會產生外遇。
另外,亞斯人的大腦,在需要運用系統性思考和分析的學科與工作上,表現常比有其他相同智商的人好。重視細節、規則、秩序的專注能力、對重複工作不會厭煩,因此在這類工作上佔有優勢。
【社交大腦就是不同,別再說我們的EQ不好】
在所有自閉症光譜的人而言,「社交大腦」功能不彰,幾乎是一定具備的條件。
社交大腦的迴路跟多數人有些不一樣,導致社交方式跟主流世界的規則不同,這是許多亞斯人終身要面對的困境。
例如,亞斯人無法符合「社交假面假說」,沒有辦法圓融的表現和說話、不太會看狀況、不會看場合說話、或一直講別人沒興趣的話題、說話過於直接白目、相信別人說的「字面意思」(無法聽懂弦外之音)等,都會造成人際互動上的困擾,因此有些亞斯人也會變得比較沉默。
一般認為亞斯人的同理心比較差。實際上亞斯人「情感的同理心」是好的,很敏感於對方的情緒和反應,但「認知的同理心」會讓他做出錯誤的判斷,無法貼近你內心的想法,有時說出來的話反而帶來反效果。
亞斯大腦不喜歡社交,所以在社交上會耗費很多大腦資源,相較於外向者擁有高的EQ,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輕鬆與人交談、交新朋友,亞斯人則需要在腦中寫出各種情狀的「劇本」或「範本」來套用,而且時間不能太長,需要休息。
不一樣的特質和專長,各有優劣,理解之後,就能互相尊重和欣賞。
【被忽略的亞斯女性】
其實大家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你我身邊被診斷為自閉症的孩子,大部分是男孩。
這類症狀一開始被當作男童的疾病,所以對症狀的觀察、紀錄、診斷標準,都偏向了男孩觀點。
由於性別天生的差異,同樣有亞斯特質,女童往往會比男童聰明、有創意,知道如何應對各種社會情境,等到被察覺有社交困窘問題時,已經上高中或大學,錯過早期介入、改善憂鬱和低自尊的時機。
大體上說來,女孩的社交能力普遍優於男孩,在社交能力的表現上,亞斯女孩大約等同於一般男孩,所以必須更嚴重才會有機會被診斷出來。
女亞斯特質的核心是:obsession執念。擁有一些強迫性格的完美主義、高度嚴苛的自我要求、對整齊排列和美感的要求、對情感(伴侶)的過度執著等,這些都可能影響人際關係、伴侶關係,或打不進小團體的核心而讓人挫折、感到孤獨,此外,擔心自己不夠好也會造成焦慮。
【多種亞斯人常見的行為模式】
一、 亞斯的暴怒:70%的亞斯人會有情緒控制的問題。他們對於秩序很執著,希望按部就班,或者照著規劃好的藍圖行事,如有超過這個圖像或邏輯的事情發生(即使是很小的事情),就會突然暴怒,但平靜下來之後又恍若無事。
二、 亞斯的白目:直率、純真的表現方式,會在不知不覺中得罪人或惹惱人。他們的大腦重視邏輯性、系統性思考,常忽略別人的各種暗示與內心感受,或者是過度的「自我關注」而忽略其他人。
三、 亞斯的淡漠:他們不擅長無主題的閒聊、不太會接話、常是句點王,喜歡適度的孤獨。也或者由於人際互動的負面經驗,造成習得的淡漠,以及過度自我專注於自己有興趣的事物上,與之無關的事情就顯得淡漠。
四、 亞斯的孤獨:他們需要一個人的時刻,可以降低焦慮、穩定心情,但還是需要朋友。當他們因不善社交或表達而累積誤會和怨懟時,會導致被排除在小團體之外,這類被迫的孤獨,也是亞斯人生的大問題。
五、 亞斯的天真:有些亞斯人很容易相信別人,太快相信別人而遭致到被利用或傷害,部分的女性容易成為男性霸凌的目標。
六、 其他常見特質:臉盲、喃喃自語、拖延(想太多)。
七、 亞斯的堅持:固執、掌控、正義、一板一眼(沒有灰色地帶)、傲氣、單向聊天、特殊興趣。
【附記─如何讓亞斯「不再假裝」?】
憂慮和焦慮是亞斯特質人的常見症狀,這是因為不適應社會使然。
目前「神經多樣性運動」有兩種聲音:一是協助「少數」適應「多數」,二是「少數」不需要為「多數」改變。兩種都有價值。因此,神經多樣性運動主張去醫療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書作者閱讀大量的研究文獻之後,整理出成人亞斯特質的成因與表現,能夠作為社會大眾對於亞斯人的理解,也能夠幫助具有亞斯特質的人自我探索和認識。
是否有一天,亞斯人可以不用再假裝?身為有亞斯特質的人,透過了解自己來加強自己的適應與融入,這是我認為個人層面可以努力的方向。
就算改變不了社會,至少更認識自己,並幫助和自己互動的周邊他人,減少和自己相處的困難,自己盡力去營造對自己較為友善的環境,相信這樣做能夠活得更快樂、更自在。
亞斯伯格症成因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腦中小劇場 第58場 老派排隊之必要】
疫情當前,口罩實名制上路後,藥局排隊人潮洶湧,府方為紓緩藥局人力,陸續升級口罩2.0、3.0政策,將部分物資改以網購通路販售。然而政策施行至今,仍有大批民眾前往藥局搶頭香,引發網友熱議,無論撻伐聲浪或護航措舉,兩造立場各有擁躉。
本刊為深入探討此一現象,特闢【老派排隊之必要】專欄,力邀四位排隊民眾進行短訪(短訪期間以本刊人力代其排隊),並安排心理專家(該專家強調其職稱為臨床心理師,記者覺得有點難搞)解析民眾排隊動機,期許能引領讀者以更多元的角度理解此一現象。
為保護當事人,受訪民眾皆已化名,專欄內容亦經當事人同意後由編輯潤飾,真實度依其自由意志決定,所有內容不代表本刊立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訪者一:秋田 【我只相信能直接拿到手的東西】
記:能否簡單敘述一下你的背景?
秋:我今年四十五歲,業務,主要做電子零件,以傳產為主,今年剛好滿二十年。
(秋田兄的簡訊提示音沒有斷過,記者感覺那支手機正在膨脹)
記:應該很忙吧。
秋:忙翻了,疫情對電子零件業衝擊不大,而且最近耳溫槍和酒精噴霧器的需求量暴增,連抽空吃飯都很困難。
記:既然如此,你怎麼還有時間排隊呢?你有下載「健保快易通 App」嗎?
秋:當然,我第一時間就下載了。我常幫我母親網購,所以軟體操作對我來講並不困難,但後來發生了一件事。
記:什麼事?
秋:口罩少算了一片。那天在超商我沒當場清點,拿了就走,反正我兩天用一片,結果幾天後要見客戶時,打開紙袋居然是空的,空的!
記:比看到帳戶是空的還糟吧。
秋:真的!錢再賺就有,但口罩有錢也買不到啊。我那天急瘋了,對方是個很嚴謹的大戶,沒戴口罩肯定不用談,沒談下來我隔天就不用進辦公室了。還好我是吃早餐發現的,下午三點談,我忽然想起自家附近的藥局十二點開始領號碼牌,於是跳上車直接殺過去,中間還領了一張紅單,但不管了,我有一家老小要養,口罩是我唯一個目標。
記:粉紅色的也沒關係嗎?
(秋田兄的表情有點茫然,很明顯不知道這個時事哏)
記:後來呢?
秋:我拿到倒數第三號,以臨時起意的人來說,算是很不錯的成績了,拿到口罩後我差點哭了。
記:如果走出藥局發現又少一片應該才想哭吧。
(然後記者發現自己被瞪了)
秋:就是因為這樣我才選擇排隊。如果在超商當場清點,就算少一片,店員也只能攤手,但在藥局會立刻補上。最重要的是,口罩交到我手上時會有很踏實的感覺,銀貨兩訖,不會像網購後還要擔心重蹈覆轍。我剛入行時有個前輩說過,『我只相信能直接拿到手的東西』,我當時沒理他,現在我信了,所以我之後都選擇排隊。雖然有點耗時,但一個禮拜才一次,而且跟我一起排隊的人當中,有不少人是吃了App的虧。我知道研發軟體很辛苦,但比起這個,我更願意相信自己的經驗。
記:針對這種心態,心理師有什麼見解呢?
心: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曾在1943年提出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他認為人類就是一種追求「需求」的動物,於是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為:
●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 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
● 自尊需求(Esteem needs)
●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
疫情未歇,口罩的地位絕不亞於食物空氣水,可視為生理需求。購買口罩是為了免於遭受疾病威脅,這是安全需求。然而對秋田來說,除了以上兩種基本需求,他更需要的是「掌握感」,親手確認浮木的存在,將生存權牢牢握在手中。這與人格特質與生活經驗有關,網購的失敗經驗亦會推波助瀾,排隊對他而言,我認為是十分合理的選擇。
受訪者二:滿妹 【沒關係,我最多的就是時間】
(由於受訪者為客家人,受訪時客台語交雜,為使本刊讀者便於理解,在此特將訪稿統整為國語發音,非關歧視,若有不便請見諒)
記:能否簡單敘述一下你的背景?
滿:我今年七十六歲,原本住苗栗,年輕上台北跟先生做果菜批發,幾年前先生過世,生意由大女婿接班。另外小孩兩個在美國,一個嫁到南部,我現在一個人住。
記:你年紀這麼大,還要趕早排隊很辛苦耶。
滿:不會早啦,我平常四點多就起床了,藥局九點開始賣口罩,六點半吃完早餐去排隊剛好。
記:有想過用手機買嗎?這樣就不用浪費時間排隊了啊。
滿:我平常又沒在用手機,只有跟美國小孩視訊才會打開,我不識字,巷口自助餐老闆娘也說用手機買很麻煩,雖然我孫子把步驟畫成圖片,但是我很容易把順序搞混。加上我沒信用卡,用手機買要出門轉帳一次,還要到超商再領一次,買個口罩要出門好幾次,還不如排隊一次解決。
記:有年輕人說,那是老人家沒有用心學才會覺得麻煩,或是貪小便宜不想浪費七塊錢運費,你怎麼想?
(滿妹苦笑了一下,是那種會引發記者愧疚感的苦笑)
滿:七塊錢我還付得起,但什麼網路購物這件事可能我真的不用心,我以前就沒有這種習慣,以後也不打算學,我辛苦了大半輩子,對自己的人生還算用心,別人不知道也沒關係,隨他們去講。要學一個我常常會忘記的東西,還不如好好去排隊。
記:那小孩會幫你買口罩嗎?
滿:不用,他們都有自己的生活,排隊買個口罩我還做得到。到了這個年紀,最多的就是時間,最常做的就是睡覺,與其浪費時間睡覺,我還寧願買口罩,至少比較有意義。
記:可是一直排隊不會很浪費時間嗎?可以拿這些時間做一些有興趣或是更有意義的事啊。
滿:什麼叫有興趣的事,我不知道,也沒有人教過我,把孩子養大可能就是我們唯一的興趣。我也不想一直睡覺,但人老了身體就是會累,先生過世之後,沒人帶我去爬山,我變得很懶得運動,所以排隊買口罩反而讓我有機會出來走走。隔壁的阿春也是一個人住,前兩個月跌倒撞斷腿,就請我幫她拿口罩。能夠出來動一動,又可以幫人,我覺得很有意義,我知道在排隊時有些年輕人會一直看我們,好像我們很奇怪,但沒關係,我不會被這種事影響。
記:針對硬派阿嬤這種心態,心理師怎麼看呢?跟需求理論有關嗎?
心:或許有,但更多的是「時間成本」考量,翻成白話,就是「這時間花下去值不值得?」。人一天能拿到的時間都一樣,這很公平,如何分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也許在我們眼中不值得投資的時間,會因為個別價值考量與身份,在其他人身上產生不同的心理滿足度。心理滿足這種事不需要客觀量尺,意思就是自己爽,最重要。
受訪者三:龍哥 【這場疫情,居然讓我多了一群哥兒們】
記:能否簡單敘述一下你的背景?
龍:等一下,對於你們找人替我排隊這件事,我還是想抱怨一下。
記:怎麼說?
龍:你們剝奪了我這七天裡唯一的樂趣!
記:排隊是樂趣?
龍:不只是樂趣,還是氧氣!
(眼眶含淚)
龍:我今年六十,監理站公務員退休,退休三年。對了帥哥我問你,你知道為什麼公務員退休後,都想再回去上班嗎?
(記者搖搖頭)
龍:七個字,「和老婆關在一起」。
(記者突然陷入沉思,想起過去兩周自己和老婆WFH(在家工作)的情況)
龍:看你的表情就知道,生不如死對吧。
(記者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點了頭,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把這段文字打出來還放上網,但一切都來不及了)
龍:退休這幾年,老婆的眼神讓我很痛苦,然後我就會露出跟你剛剛一樣的表情(記者鄭重聲明自己很愛老婆)。在她眼中,退休三個月後就跟失業沒兩樣。不管是上網追劇、玩個電動,甚至在群組跟老朋友哈拉打屁,都要受到她的眼神狙殺!沒騙你,我的額頭一直都有那種狙擊紅點,而且連洗澡都有這種感覺,那眼神就是一副我很沒用的樣子。但我好歹也當了三十幾年公務員,養家活口任務圓滿,老子也想休息啊!
記:最後這七個字應該不敢跟老婆講吧。
龍:我都用眼神講,但看起來她沒收到。所以這幾年來我一直在等一個機會,一個能光明正大溜出去的機會,直到我被老婆喝令出去買口罩時,我知道機會來了。
(不知為何,記者也覺得有點感動)
龍:排隊時雖然戴上口罩,卻讓人吸到新鮮的氧氣,我只能說這是奇蹟。我瞻前顧後,發現現場只要跟我年紀差不多的男人,大家都露出一樣的眼神,那是一種重生的眼神。每個人都沉浸在那段等待中,沒人想那麼快領到口罩,甚至還有個傢伙手上拿著口罩然後打給老婆說缺貨只能等明天再來排,人只要為了生存,真的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記:那段時間你都在幹嘛?
龍:上網追劇、玩電動,跟老朋友哈拉打屁。我知道你很難理解,但等你到了六十歲,能在耳根子清淨的情況下幹這些事,就是一種奢求。一個月後,我和現場排隊的幾個哥兒們一起成立了群組。
記:群組叫什麼名字?
龍:「熟男罩得住」,怎麼樣,很罩吧。
(超不罩的。)
龍:我們幾個一邊排隊一邊互傳訊息(記者覺得無言),一聊之下才發現幾乎都是退休公務員,男人只要當過兵或幹過公務員,話題就跟開水龍頭一樣沒完沒了,應該沒有人像我們這樣排隊排到笑的(應該是廢到笑吧)。疫情總有一天會結束,但這個群組才正要開始。
記:好的,請教最後一個問題,口罩2.0上路後,老婆沒請你直接網購嗎?
龍:當然有,但那天我的求生欲望非常強烈,故意一邊操作一邊出錯,沒開玩笑,她的眼睛冒出紅色激光,而我冒著被爆頭的危險,最後老婆放棄,然後我吸到氧氣。
記:針對這種蓄意欺瞞老婆的心態,心理師怎麼看呢?這應該跟需求理論有關了吧?怎麼感覺心理師也露出跟我們一樣的表情了呢?
心:並沒有,我愛我老婆。但針對這個案例,它確實比較接近需求理論的第三層,社交需求。這是比較高層次的需求,強調的是某種人際的「歸屬感」,譬如友誼或愛情。也就是說,排隊這件事在他們心中會有一種「哥排的不是口罩,而是男人的約定」之類的老派默契。
此類需求不僅限於男性,師奶聚落也是另一種典型,平常沒機會建立的人脈,反而經由災情串連起來,算是一種生死之交的緣份,我相信他們應該都知道網購的流程,軟體操作也不是問題,只是他們更看重人的連結。
受訪者四:慧瑛 【我很想為家人做點什麼,但又希望他們能看得見】
記:能否簡單敘述一下你的背景?
慧:我今年五十二歲,家庭主婦,結婚前曾經在醫院擔任出納組長,二女兒出生後我就專心顧家,現在兩個女兒都在唸大學。
記:所以你選擇排隊,是因為這也是家事的一部分嗎?
慧:不完全是這個理由。如果把排隊當成家事,那我網購就好了,更省時間。
記:那是什麼理由呢?
慧:這樣想可能有點扭曲,但我不想騙人,老實說,我排隊是想讓他們看見,為了這個家我有多辛苦。
記:家庭主婦很辛苦啊。
慧:嗯,大家都這樣講,但其實沒人了解我們放棄了什麼。財金系畢業後,我一度想當金融理財顧問,不過工時太長,為了照顧孩子,只能選擇朝九晚五的工作。結果當全職主婦後,工時反而比以前更長,責任更重,生活完全陷進去這間房子,被迫跟社會脫節,和舊同事聚餐都只能點頭,退休遙遙無期。等到有一天,孩子長大了,一個個搬出去了,同事也懶得找你了,然後大家跟你說你現在走運了,你終於可以想做自己的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很悲哀,因為你根本想不到自己想做什麼,如果不照顧這個家的話。
記:你先生呢?
慧:他退休了,在家當老爺,每天上網打電動在群組聊天。
(確定不是龍哥嗎?)
慧:他退休得到滿滿的掌聲,而我退休得到一個空蕩蕩的家,一點都不公平,所以我想讓家人知道,我還有能力照顧這個家。
記:你的意思是,你是刻意去排隊的?
慧:對。我家附近的藥局很小,就在馬路邊,兩側沒有走廊,要排隊只能被太陽曬,一曬就是兩個多小時,中暑是家常便飯。一拿到口罩我就送去孩子的宿舍,孩子不在我就放進信箱。他們說可以自己上網預購,但我希望他們專心唸書,不要為這種事分心,而且這樣做,會讓我覺得自己還能為家人做點什麼。
記:孩子拿到口罩後有對你說什麼嗎?
慧:沒有。我知道孩子們其實都不太在意,中暑也只是像一種抗議,但我還是想這麼做。或許有人可以做到完全不求回報,但我必須誠實地說,我很希望他們能看到我的付出,哪怕幾句感謝都好,至少讓我感覺自己還被需要。
記:針對這種渴望被看見的心態,心理師怎麼看呢?
心:對這位主婦來說,排隊已經是第四層需求,自尊需求。也就是希望藉由排隊買口罩,來得到家人的認同或尊重,證明自己還有產能,這或許也與主婦正在經歷空巢期(Empty Nest Syndrome,或稱空巢症候群)有關。孩子陸續離家後,角色功能停止,為了因應空虛,於是藉由排隊來增加成就感與自我效能。
家庭主婦是一份孤獨的職業,被稱為廉價勞工也不為過,CP值超低,沒有職前訓練,上工沒有支薪(丈夫通常把公務費用視為薪資),退休沒有感謝狀,產能被長期忽略,有時連掌聲都是苛求。家庭主婦想要被看見,不應是如此忐忑的喊話,更應該是一種坦蕩的宣告。總之,辛苦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刊再次感謝以上四位受訪者,提供了寶貴的視角與訊息,無論是基於「需求理論」或「時間成本」考量,相信排隊現象都有其成因。礙於樣本數量與採樣時間,本次專欄或無法替此一現象進行宏觀剖析,但求從個別狀態耙梳緣由,理解人心。
最後,心理師表示,選擇排隊或網購,反映的是「購物習性」與「個別需求」差異,但既然有不同的選項,就代表這件事「正在分流」,目的都在緩解購物管道的壓力,而不是誰必須被取代。電商平台是很棒的進展,不過老派柑仔店也有它的市場與溫度,你不一定要進去逛,但起碼可以試著理解它活下來的理由。
理解未必能改變現狀,但或許能改變你看世界的形狀。
#需求理論
亞斯伯格症成因 在 仍相對保有語言及認知發展。通常亞斯伯格症患者的智力正常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其症狀一般在兩歲前出現,並伴隨患者終生,目前沒有有效治療方法,預後差。 造成亞斯伯格症的確切原因尚未釐清;雖然可能有部分遺傳因素,但目前為止背後並無基因學基礎得 ... ... <看更多>
亞斯伯格症成因 在 【亞斯伯格症】只要觀察「一個部位」就能分辨!& 如何早期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