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半個月前寫了一篇「敢信根本沒病毒嗎?CDC敢,希特勒佩服!」這文章,解釋就連美國的新冠聖殿CDC都找不到Sar-Cov-2這病毒。沒想到,遠在加拿大多倫多的一位醫療獨立記者Ms. Christine Massey就幫我確認了。
她寫了多封信,要求CDC以最正確、最被科學社群認可的柯霍氏與Rivers 假說(Koch's and Rivers postulates)方式,分離出最純正的Sar-Cov-2病毒。
畢竟,大家目前看到的新冠,都是用電腦合成的河豚狀卡通,根本沒人拍到放大後的真實版病毒。再不釋出,王大濕這類陰謀論者又會在那靠北了。
沒想到,還真找不到。且這次是CDC用正式官銜、印鑑、信件、抬頭、地址與對應人,依照美聯邦資訊自由法(FOIA)的方式回覆,其中一點移花接木的空間都沒,我把他貼在下面,完整版在附件中。
記得前段時間,當我分享這訊息時,一群醫療莒光寶寶一直跟我說,去年沒分離出來只是時間而已啦,慢慢就會找到der。Well,這封信是這個(6)月的7日喔,夠晚了吧,全球都關了一年半、以色列疫苗都打了120趴,台灣都死了一群打疫苗的老人了,還沒找到?
更嗆的是,可能不只新冠是神話喔,過去一段時間來,老大哥要求大家打的大小疫苗背後的病毒,諸如SARS、伊玻拉、HIV、HPV, XMRV, HTMV-1, HTMV-111/LV, Measles, Influenza, MERS, EBOLA, ZIKA, POLIO,:可能都是神話耶。
那這些到底是什麼東西?如果不是來自自然,那是來自那呢?
還有我知道臉書(或YT)一定會在下面說「這訊息垃圾啦,已經找到對應新冠的最佳處方啦,多戴口罩啦、去打AZ啦不拉、不拉、不拉」,但是我提醒臉書一下,這封信可是你們的教主CDC寫的喔,與其警告我,該去警告你的主子怎那麼快就演不下去了吧。
#希特勒佩服到五體投地
#如果沒病毒PCR檢測又是假的
#你打的疫苗到底是啥東東呢?
原出處:
https://reurl.cc/3axDbL
敢信根本沒病毒嗎?CDC敢,希特勒佩服!
https://accrcw75.pixnet.net/blog/post/69659962
與其吵疫苗功效,不如玩「紐倫堡大審2.0」吧!
https://accrcw75.pixnet.net/blog/post/69670642
五體投地解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談經驗豐富論》
【(一)建構者的經驗可信,還是使用者的經驗可信?】
華人常常有句話説「我食鹽多過你食米,我行橋多過你走路」,意含「經驗豐富論」,以「多」為優勝。
到底我們要不要相信「經驗豐富論」?
「多」,是不是最終的成王敗寇關鍵因素呢?
用一個生活例子演繹之。
譬如,A君要建構一座圖書館,他想在牆壁打造書櫃,於是乎他參考了博學和尚的書櫃,問了許多細節。
後來他找到一位「經驗豐富」的裝璜師父來建構圖書館,A君跟這位師父說明他要做的書櫃是「要這樣,要那樣」來建構,他將所有條例都一一說明之。
結果,這位師父説:「不需要這麼麻煩的,你看看這些照片,我上上下下裝璜過500家房子,最少有50家有建構過書櫃的,你可以放心,不必遵照你剛才那些建構方法,因為你的方法很繁瑣,還有需要花費比較多的錢,不值得,不如用我“這個,這樣,那樣”的建構,會比較省錢的……」。
好了,博學和尚的書櫃建構法,有他個人的理據,裝璜師父也有他的理據,以A君目前的識見暫時無法判斷「誰」説得比較有道理,所以腦袋一片混亂,不懂誰才是正確的?
簡單來說,這跟一般上説的「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一樣。
A君覺得博學和尚很有道理,同時建構師父又好像很有道理,沒理由建構師父有更多的錢都不要賺的。
既然兩邊都有道理,他一時之間也判斷不到,就
剩下的是到底要相信誰了?
「相信」這個概念,相對來說就顯得比較感性了。
所謂的感性,其實裡面還是有一定的理據的:
裝璜師父的「經驗豐富」,他建構過無數的書櫃。但是,裝璜師父是建構者,而不是使用者。
如,博學和尚雖然不是建構者,不過博學和尚是個人「使用者的經驗」。
現在問題演變成:你是要相信建構者的論述,還是使用者的論述呢?
問題是這樣,這位師父真的有500家裝璜的次數,他有很多的經驗,而且還有50家書櫃的經驗,到底裝璜師父的話可信,還是博學和尚的個人使用者的經驗可信呢?
裝璜師父是見過50家的場面,跟祇有三座圖書館的博學和尚相比,即使博學和尚16歲開始藏書,他的書櫃使用經驗是不是「真的」比不上裝璜師父呢?
暫且不給答案,我們先岔開另一個話題…
【(二)你的方法有沒有內容和細節呢?】
在這裡,我先引申出一個類似的問題:
話說當年,我在教養問題上請教博學和尚,不過被一位S前輩教訓,S前輩用他那風度翩翩又氣勢磅礴的口氣説:「教養,你怎麼會問一個沒有子女的和尚呢?」
這種觀點看似言之成理,不過,是不是經得起中庸所説的「好問」與「好察」來過濾呢?
譬如説,你問一對夫婦,他家裡有十二個子女,請問你是不是要相信擁有十二個子女的夫婦之教養經驗呢?
另外一個是用儒家説的三階段(情竇未開,初開,已開)來觀看孩子的一動一靜,想透過孩子在做家務/雜務/功課/與人互動時,來調和他的身心與人事之教養,不過,這位仁兄祇有一個孩子罷了。
到底十二個子女的教養經驗可靠,還是祇有一個孩子,用儒家理論教養法的可靠呢?
當然,我用了這麼多的「形容詞」和「描述詞」,你是很容易選擇和裁判的。
如果我將所有的形容詞和描述詞,全部刪除掉:
(a)有12個子女的夫婦教養論;
(b)有一個孩子的夫婦教養論!
不要任何形容詞描述詞,你會相信誰?
如果沒有了這些形容詞和描述詞,你會相信有十二個孩子的教養理論,還是祇有一個孩子的教養論呢?
在我們心戰課程裡面,我們有提到,當一個人告訴你他的解決問題之方法時,我們都是要很重視,看看有沒有內容和細節的。
如果沒有細節和內容的任何說法,你都要繼續保持抽離和觀望,可以的話,最好是進一步去做試探。
(心戰局的「二重試探扣鎖法」,亦可用來觀人察人)
如一個人跟你説,我建構過50個家庭的書櫃,這個經驗談,請問有沒有細節?
(同樣的,我告訴你我教養了12個孩子,一樣沒有細節)
(即使我這樣説,我教養了12個孩子,3個博士,1個醫生…這都不算是內容和細節,這個只能算是講見證)
具備了心戰病高敏感者,就很容易判斷了。
再說,如果一個人(他是建構者)跟你説,我建構過三個家庭的書櫃,第一個書櫃,我是從來沒想到他家裡真的是擺放一萬本書的,因為以前的經驗是他們説的圖書館 ,書櫃祇不過在500本書以下的,甚至少過300本的(這個算是有細節了)。
結果,三年之後他的書櫃支撐架構全部都走樣了,書櫃變得歪歪斜斜……然後,這家主人叫我去看,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才成功複健他的書櫃…
請問,你將上述有細節和內容的經驗論,對比沒有細節的說法,你會相信幫50個家庭建構書櫃的師父,還是幫三個家庭建構圖書館的師父呢?
譬如,一個講師一開始就來嚇人,他説:「我現場演講,累積起來有超過一萬場的實戰經驗……」
請問,你會因此而佩服到他五體投地嗎?
頭銜與數量雖然是可以嚇人,但是會嚇到怎樣的人呢?而且只是用頭銜和數量的話,這個人用這種手法行銷,足見其懶!
(上過心戰課程的行者,固然知道在怎樣的時機下使用,才會讓人相信)
【(三)題外話的聯想】
談到不斷丟頭銜的行銷手法,我又聯想到某些古籍經典講解的書本,往往會先塑造講者的頭銜,打造得像是「國外的月亮特別圓」。
如:我們看書,當我們看到某人講解中庸,他告訴你他看過一千家註解,從美國講到英國,再從英國講到中國……
(請留意,我不是反對用頭銜,而是用頭銜同時又要懂得給人看到深度,這個就是功夫)
對比另一位講者,他將焦距放在跟你解說,我會從四個角度切入講解,具體的做法如下:
(1)先對每一個詞彙做詳細的註解(愛新覺羅毓鋆,毓老最擅長和厲害的地方);
(2)再「梳理與貫通」經文裡面的話,前後之伏線,推理出為什麼他當時會講這句話,這句話的運用理據是什麼;
(3)然後才做詳細的辨析——如,生而知之,這段話,到底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是生而知之的呢?——簡單來說,就是帶著思辨精神來剖析文句義理;
(4)之後就針對整段話做發揮,用契合時代的話,針對人心的話來發揮(這個部分,南懷瑾老先生最擅長最過癮的地方)…;
他會跟你解釋,他的四者合一講解法,從字的解剖到文句語氣的梳理貫通,再經過辨析提問,有了這三個前提環環相扣,才發揮深入講解……
即使具備這四個條件講解的人 ,他從來沒有告訴你,他講過多少場中庸,也沒有刻意跟你表明他看過一千家註解……
請問你會相信誰呢?
再説,一個難為情的比擬,如果你聽得懂「看過一萬家註解」的講者的內容,但是你聽四者合一的述說,却是是很辛苦,才聽得懂呢?
請問你又會「相信誰」呢?
對我而言,我還是相信四合一的講者,祇不過我馬上頓悟自己有自知之明,我會馬上做功課,upgrade自己的底氣。
五體投地解釋 在 剛剛好醫師-兒童內分泌 Dr. 黃世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比喻的大師】
前幾天,是馬偕兒童醫院李宏昌院長退休的日子。
第一次認識李院長,我還是個醫學生,在教科書上看到李院長和黃富源教授的名字,那時,兩位老師協同馬偕醫院眾醫師編纂的《臨床兒科學》,是有志於兒科者人手一本的聖經。
後來,到馬偕醫院見習時,隨著兒童腸胃科醫師巡房,覺得主治醫師真是親切,教學平易近人,讓我對馬偕印象更加深刻,也輾轉得知李院長桃李滿天下,很多兒童腸胃專家,其實,都是李院長的學生。
「病房巡診的老師已經那麼厲害了,李宏昌醫師是老師的老師,一定更厲害。」我想。
※
果然,進入馬偕受訓後,我發現李院長除了學識淵博,親切和善之外,我對院長最深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位「比喻的大師」!
例如,迎新時,院長曾勉勵新進的年輕醫師:
「北部兩間歷史悠久的兒科醫學中心,中山南路和中山北路各有一間。
南台大,北馬偕,就像武俠小說中的少林和武當!
來馬偕訓練,就像是入武當學功夫!我們不敢說自己是武林第一,但是,只要在馬偕兒科認真學,一定會成為很棒的醫生!」
※
在後來紮實的訓練過程中,我深刻體驗到院長所言不假。經歷過一些風浪,原本溫吞的我,也在眾師長的指導帶領之下,補足了原本欠缺的自信。
偶爾,有機會隨著李院長查房,在旁邊偷偷學個一招半式,便覺得受用無窮!
例如,住院患者的家長問到「孩子腸胃炎,都退燒了怎麼還一直拉肚子?」
實習醫師解釋了半天,從原理講到致病機轉再講到病程,不講還好,講了一堆專有名詞,家長更擔心了。
李院長一來,再確認了一次拉肚子的次數,笑了笑,便對著家長說:「先不要擔心,你有沒有遇過颱風?」
「這就像颱風過境,燒退了就代表颱風已經走了。但是呢,颱風經過是不是會淹水?淹了水之後是不是要清泥沙?」
「是啊,要打掃一下⋯⋯」家長說。
「所以囉,現在就是在清泥沙,還會拉個幾天,會越來越好啦!」
家長終於露出放心的神情。實習醫生,在旁邊鬆了一口氣。
我戴著口罩,眼睛張得大大的,嘴角上揚,佩服得五體投地。
※
很多疾病的變化,只要善用比喻,家長就能很快的理解。
所以,我後來便有樣學樣,在急診解釋稍微有點痰的胸部X光時,會指著X光說「這就好像衛星雲圖,這裡有一塊熱帶性低氣壓,接下來這幾天,我們要小心會不會變成颱風」
解釋第1型糖尿病殘餘的胰島細胞功能時,會說「胰島細胞就像公司員工,血糖很高工作量太大,乾脆罷工。現在有了外來的胰島素幫忙分擔工作,他覺得老闆有體諒員工,有找幫手來,所以他又願意開始工作了」
最近我說明孩子的發育步調時,則是會說「青春期就像是一台小汽車在路上跑,妹妹現在這台汽車才剛買回來,還沒有發動。」
有些比喻很妙,有些比喻我自己也覺得可以更好,不過,無論如何,站在病人的角度,說病人理解的話,好好溝通,是李院長教我的,最重要的事情。
※
其實,嚴格說起來,李院長和我的師生關係仍稍微有點距離,我既非兒童腸胃專科的受訓醫師,在兒科住院醫師時期,也沒有被分配到李院長的團隊過。
但是呢,一位好的老師、值得敬重的長者,無論你身在何處,都會不知不覺得到他的庇蔭。
當行政總醫師時,在台上主持晨會,李院長在台下,會給我不少建議。
成為主治醫師後,在急診工作,才發現,原來兒科急診醫師現有的薪資,也是李院長幫忙爭取來的。
在退休茶會上,院長細數了生命中幾個重大的轉折,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師長對他的引領。
小時候,他家境貧困,沒能補習,數學拖累了他整體的表現,他的導師知道後,分毫未取,邀他參加課後輔導,成績補強,才取得了進入醫業的門票。
當見習醫師時,他一個人在護理站,翻著病歷,也不知道該看些什麼,兒科黃富源教授經過,拍拍他的肩說:
「 嘿,你是 Clerk (見習醫師)嗎?走,我帶你去查房!」
於是,兩個人在醫院的走廊上,一前一後的走著。
這一走,就是四十多年。
也才有了後來,許許多多像我這樣的年輕醫師,走入兒科,走入馬偕。
※
「老師,怎麼辦,第5床的爸爸問說,他小孩燒退了,但怎麼還在拉肚子?」
查房時,住院醫師問我。
我對著他,笑了笑。
「沒有關係,家長會擔心,很正常,我帶你一起去解釋,你跟在我旁邊看。」
我的開場,總會是這樣的:
「爸爸,先不用擔心,你有沒有遇過颱風?這就像颱風過境,颱風已經走了,現在要開始清泥沙⋯⋯」
颱風已經走了,陽光灑落在家長的心裡。
我知道,這道陽光,來自何方。
從學弟炯炯的眼神,驚訝的表情,藏在口罩裡上揚的嘴角,我知道,這道光,又幫一位年輕的兒科醫師,指出了前路的方向。
#剛好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