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風暴雨不專業專訪 #達叔
那天跟達叔約在北風社,藉機踩點慕名已久的店。
從念的科系,到後來做的一些事情......整個聊天過程最精彩的部分都是一些案件,全都無法收錄,有興趣有交情請自己去騷擾達叔(誤)。
因為彼此活躍的領域比較近,寫稿的時候反而不知從何著手,很多東西太理所當然或感到瑣碎,成為一種挑戰。只好難得的開了瓶餞男醋女,蠻適合寫達叔的稿呀。
吳達彥,人稱達叔,意識不能音樂祭主辦人,鯨魚號樂團吉他手,任職於法律事務所,擅長著作權法、商標法等相關領域。獨立音樂圈遇到相關法律問題時,時常會向他求援,近來也客座 podcast 「 IndieFucks 硬幹」法律專長嘉賓。
大概是因為達叔自己也訪過別人的關係,他切入得太快,直接從自己的學歷講起:台大資管系、台大科法所。
以前不認識他時,總聽人說他在台大待好久,待到成為一個傳奇,也沒有人說得清楚到底是多久。
「我都笑說自己熱音系、資管社,待在熱音社的時間比系上長很多。」
達叔國高中唸私立學校,很憧憬大學的社團生活,也因為曾是五迷(在此「五」=五月天),就順勢加入台大椰風熱音社。
進入玩團的世界後,大學選了著作權法的相關課程,希望能幫助身邊的音樂人朋友解決一些問題,研究所選擇唸科法所,全名為: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大概也是這個想法的延伸。
「那時候面試科法所,要有個比較好聽的理由,我就說是因為有玩音樂又唸資管,想回饋社會。」
在這點上達叔的確也是身體力行,大家遇到發行合約、商標問題、各種法律碰撞,總是會先想到他。
因為做法律研究區塊鏈而接觸到柏蒼,後來又因為音樂節四處拉贊找到了柏蒼參與的「Our Song」app,和他們團隊成了日常幹話群組後,達叔也就順勢客座了其相關品牌podcast「IndieFucks 硬幹」的嘉賓,像是在EP7中和 老王樂隊 、法律白話文一起探討商標法,也在其他集數跟 呱吉 、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一起聊了著作權集管團體。
上述應該就夠忙了,身為一個有玩團有伴侶的上班族律師,人生應該是夠滿了。但我真正認識達叔的原因,是因為他同時是一個台北小型音樂節「意識不能」的主辦人。
意識不能要從第0屆開始算起——當時還不叫意識不能,是「醉生夢死林森北」。
我有一票因為打手遊混咖啡店認識的朋友,團名 川秋沙 Goosander 的前輩們有去演,回來之後在群組一直說有多好玩多好玩。
當時就有點心癢難耐,後來因為瑪啡因的吉他手也是台大椰風的成員、也認識達叔,瑪啡因也算是個迷幻團體(?),就參演了意識不能第一屆,至今每屆都有參與到。
達叔說,當初是他之前的團「50Hz」在找巡演的場地,看到延聲音樂的大廳似乎辦過一些有趣的演出,場租也蠻友善,有個5、6團一起分就能吃下。當時在當替代役的他搞著搞著,就搞出一個音樂節來了,從5、6團擴張到13、14團,以老鼠會的作法一起分攤票房成本壓力,也就cover過去。這是這個音樂節的另個特色,參與團體包下一部分的票房、負擔幾張票,能稍微分擔主辦單位的壓力,演出者也會因販售的票數而有不同的獲利,是建立於跟主辦單位互利互信上、與一般大型音樂祭不同的做法。
(簡而言之就是直銷上下線賣票,夠挺才跟進)
後來正式的第一屆意識不能誕生了,變成兩天的雙舞台演出——「只有一個舞台,setting時間有點無聊,那就把練團室弄成另一個舞台吧。」
夢想就是這樣擴張的啊。
成本也是呢。
這個故事的發展路線一點也不陌生,第二屆的意識不能有了午夜場,第三屆的意識不能除了週六週日外,增加了週五的演出。
選團上,達叔很任性的照著自己的品味,瞪鞋、迷幻、後搖、龐克、實驗電子......知名度很其次,甚至當時的演出精緻度、演奏能力也不是首要,呈現的氛圍以及潛在的發展性才是重點。
第二屆開始的午夜場「睡眠不能招待所」除了演出外,位在林森北的音樂節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不管是林森北酒店文化講座、BDSM 繩缚師現場開課、卡拉OK歡唱,都極具特色。
「有時候我會覺得我喜歡辦活動大於彈琴。」達叔在整個訪談說了兩、三次這句話,看起來有點像甜蜜的苦惱。
他說認識的人多了、看表演久了,腦袋有時就會迸出奇怪的點子,不去執行放在那裡就是會不太舒服,觸發聯想的時候甚至會分心無法投入看表演、或該睡覺時腦袋轉過頭。而玩團是一個集合體,總有很多事情要協調進而妥協,但野花惹吵(意識不能的主辦單位名稱)就是可以讓他很任性的做。
正職工作為律師的達叔,收入足以維持自己想要的物質生活,但屬於自己的時間變得瑣碎,也就更珍惜每個施力點。
他說玩團跟辦音樂節,是一種有在掌握自己人生的感覺。
他說,這個圈子的輪替很快,二、三年沒參與,無論是看團還是玩團,臉孔就會完全換一波,離開的人總是就很難回來了。很多大學時期演奏能力比他好的人,畢業後一開始可能只是工作忙,後來也就漸行漸遠。這種例子看多了,心裡總是會有個恐懼:是不是自己也會這樣?
於是達叔有點故意的不斷把時間、金錢、生活圈都砸在獨立音樂文化相關上,直到難以想像離開。
「這個現在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塊,跟綁定一樣。」
聊到未來的展望,達叔說當初辦音樂節,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是有太多想看的團,可萬萬沒想到辦音樂節,自己根本不可能有時間看演出。
「我現在的夢想就是培養出下一代的野花惹吵,讓我可以有時間看團。」
野花惹吵的組成以達叔為核心:固定合作的硬體統籌、實體場佈設計、平面視覺設計、達叔偷偷寄與厚望的幾個年輕小朋友......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當年在椰風熱音的護理師朋友,往年都是意識不能的現場執行(aka現場大總管),去年她人在澳洲實習,還特地買機票回台坐鎮。
除了達叔本人妄想能退居幕後當董事、希望能培養新生代外,接下來野花惹吵也有籌備小誌的計畫:小誌的神秘感、可以任性的發揮,十分符合達叔的喜好。內容目前預計是效果器宅的訪問,有興趣的人敬請期待。
最後,依照慣例,我問了達叔對於狂風暴雨的想法。
他說《雨》是他近期聽過私密感最重的作品,很適合一個人在家聽。
「會很憂鬱吧。」我笑著說,其實是想閃躲「了解這份作品在人心中的重量」產生的各種情緒。
「憂鬱嗎?應該是......」他說了一個形容詞,我現在卻怎麼也想不起來,錄音也正好沒錄到這段。
他說狂風暴雨是一種燃燒殆盡的展現,卻在歌詞中感覺到一種保持距離的溫柔,像傾慕、像暗戀,是很強烈同時溫柔的意象。
「細思極美。」他是這樣說的。
期待微小的、冷門的、邊緣的選擇,還是成立於世上。
如同每年撐過年末的壓力爆炸後,我總特別期待年初去意識不能表演、喝酒玩耍。
期待數量與規模不再是至上的追求,收益與結果也不是。
那只是眾多的評估面向之一,此外還有更多層面,更加有趣、更加吸引人。
總有些喜歡是綁定的。
有緣的話今年意識不能現場見啦~
👨💼 達叔 from 野花惹吵、 Whale Done 鯨魚號
📷 meng
✍️ 好笑
#謝孟庭
#雨
#我願做一陣狂風暴雨
#狂風暴雨不專業專訪
#意識不能
#野花惹吵
#著作權法
#律師
#鯨魚號
#IndieFucks硬幹
#獨立音樂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MECBand 小男孩樂團 Men Envy Childre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小男孩樂團 Men Envy Children - 首發單曲 《Everything》 年輕的時候認為愛的表現就是給你everything 年紀稍長後卻覺得愛是陪你一起經歷everything 有人說 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 不論好的壞的, 共同經歷的一切縱使平凡卻最珍貴 Everything is...
五月天裡目前有幾個小成員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想要了解溫柔生產的人,都要買一本的呀!
【發聲型出走2.0:在地媽媽的生產改革能量】
文/吳嘉苓(台大社會系,生動盟成員)
I .發聲型出走的進化版
第一次遇見淑婷,是在她知名的部落格「喵的打字房」。2013年那篇圖文並茂的「居家生產成功!」,看得我又笑又淚。女人跪抱著產球、躺坐在吹氣而成的小泳池以度過陣痛;助產師溫柔地按摩、引導產婦探索嬰兒在產道口的頭;狗狗傻氣地守候;男人俐落處理家務、陪伴擁抱、打氣說著:「快了快了,你真的好厲害。」
真的好厲害!台灣產婦居然已經開展到這種境地,當時我由衷讚嘆著。這位新手媽媽有著好充足的準備,真如本書第十二章所比喻的,面對新生命的孕育與到來,有如攀登一座豐美的大山。產婦興致勃勃而慎重,備妥知識、練好身體、招募隊友與嚮導、採購適當裝備,也設想好備案。一路還寫了這麼動人而資訊豐富的部落格,作為社群共享的公共財。「發聲型出走」已經進化到2.0版了吧。
1.0版的起源在1995年。話說那時醫師主導的醫院生產,在台灣比例已高達99.8%,全球罕見。在這樣獨佔的局面,有一批婦女採取了計畫性居家分娩的新做法,主動邀請助產士到家接生,讓已然邊緣化的助產士大感吃驚,也大受鼓舞。我跟黃于玲在2000年前後從事相關研究時,將這批婦女的行動,稱為「發聲型出走」。我們借用Albert Hirschman經典之作《出走、發聲與忠誠》,探討人們在面對不滿的處境,有何作為。那時我們訪談的居家分娩婦女,並不認同台灣主流醫院的生產模式,然而她們抵抗的策略不是換醫院或換醫生的出走形式,而是根本走出原有體系,另創一個她們心目中的理想模式──在家生產。如何能在獨佔的局面創出新局?如何面對權威性的知識而理直氣壯?這批人的故事讓人眼睛一亮,對於了解台灣健康照護體系的缺失與改革方向,也特別有啟發。
這些先驅者,在我們調查的時候,約有50多人,其中有一半是國際母乳會的成員。我跟黃于玲提出,這些婦女面對主流的權威知識,是以另一套知識體系來堅定信念。她們有些是基於特定的宗教信念,也有少數經歷國外的助產模式,還有一些受過女性主義洗禮,大家從不同管道得到理念與知識的養分。早期幾位高學歷、從事專業工作的產婦,促使這個模式迅速建立其可信度。更重要的是,這些女人以身體理解主流體系的問題,也以身體確認居家分娩的美妙。那時的國際母乳會組織,以其互助的特質,一個幫一個,讓居家分娩並非僅是特立獨行的個人選擇,而逐漸鋪陳成為不同生產方式的資源。
很可惜,隨著國際母乳會的改組,這群居家分娩的網絡,似乎逐漸四散。然而,更多居家分娩的故事,繼續從各處冒出,每每讓我嘖嘖稱奇。有回我去花蓮進行有關多胞胎的新研究,朋友特別推薦了民宿老闆採用居家分娩的名單,隨便列舉就有三四家; 後來我就真的睡在那張生過小孩的大床上。金曲獎得主以莉.高露也在家生小孩,我趕不及參加她討論居家分娩的座談會,日後改去聽她的演唱會。我熟悉的助產師有了臉書之後,經常轉載年輕世代好精彩的生產記事,我就是從那裡看到淑婷的部落格。台灣老牌的婦運團體婦女新知,居然在2013年首度以生產過度醫療化作為倡議主題,並組織了議題劇場「生不由己」。各路奇女子的能量重新匯集,「發聲型出走」似乎已脫胎為2.0版,新浪潮更加澎湃。
II. 在地媽媽的改革行動
台灣生產制度發展極端,堪稱世界少有。助產師的接生比例為全球最低;由助產師組成的生產中心、或是進駐醫院的助產模式等等多元模式,嚴重欠缺;剖腹產率二十年來都超過三分之一,名列世界前茅; 以按摩減痛,以蹲跪坐姿分娩,一對一的連續性陪產等孕產照護,即使實證醫學肯定,在台灣幾乎都沒有實施。
面對如此困境,1990年代以來的生產改革運動,粗略來分有三批行動者。第一批是助產士社群,提出以工作權為訴求的專業計畫。她們抗議助產教育的停擺,全民健保的排擠,透過政治協商,要求政策制定者修改相關法令,過程十分艱辛。我記得助產界辦理「人性化生產」國際研討會,就遭到部分產科醫界的反彈,質問是否在罵產科「不人性」。類似的對話還持續發生,「友善生產?你說我不友善?」「溫柔生產?你說我粗暴?」
即使在新興助產教育的建制,健保給付的納入,以及升一級的「助產師」證照設置,都有所進展,但是主流孕產照護體系,至今仍然甚少聘用助產師。
第二批生產改革的行動者是女性主義社群,主要以過度醫療化為批判重點,直指產科醫師主導的缺失。社會人文學界以及婦女運動陸續發展論述,提出新的政策綱領,也引發媒體深度報導。其中,2003年《康健》雜誌記者司晏芳以「台灣女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一文,探討剪會陰等諸多在台灣過度使用的醫療介入,有效地引發對於社會注目,更多女人真的開始生氣,但這也激起產科的反彈。這些批判聲音,也促使政府檢討剖腹產的給付制度、或是發包進行委託研究計畫。其中,台灣女人連線提出的生育風險補償基金,經過多年努力,也已落實。然而,台灣的剖腹產率居高不下,高比例的剪會陰、壓肚子持續進行,多元型態的生產模式,至今在台灣無法成為常態。
第三批是生產婦女發起的改革行動。「發聲型出走」堪稱是常民由下而上挑戰主流權威知識的企圖。1.0版的婦女創出了另類生產的模式,2.0版的新生代孕產婦,除了繼續開創不一樣的生產之外,發聲的方式更加多樣,串聯更廣,更積極從個人經驗來直指體制的問題。
這些女人的行動創意十足,讓人目不暇給。咖啡店經營者徐書慧,把自己居家生產的影像紀錄放到Youtube上,豐富民眾看見另類生產的資源。她也以咖啡店為生產教育的基地,開設民間的生產教育分享會。她所創辦的社群網站「最溫柔的相遇─溫柔生產(友善生產)」社團,是台灣目前交流多元友善生產資訊和生產經驗的重要平台。陳玫儀擔任婦女新知的培力部主任時,組織了議題劇場「生不由己」,透過到社區演戲,深化民眾對於生育自主議題的理解。以紀錄片「公民不服從」而深獲肯定的導演陳育青,把不服從的領域延伸到生產。她與蘇鈺婷拍攝了「祝我好孕」,短版以一對新生代助產師姐妹的故事為主軸,讓我們具體看見台灣少見的生產模樣。作家諶淑婷、醫藥記者邱宜君,以及眾多的女性媒體工作者,都透過不同的文字形式,介紹另類生產的形式,檢討台灣的生產問題。
一些研究生產改革運動的文獻,都注意到來自民間婦女組織的改革力道。英國著名的生產改革團體AIMS (Association for Improvements in the Maternity Services),就是在1960年代由不滿自己生產經驗的家庭主婦所發起,成為引領英國改良生產措施的關鍵力量。這群家庭主婦勤讀科學文獻,與理念相合的助產師、醫師合作,透過出版與政策倡議,指陳當代產科的諸多問題,也備受肯定。世界衛生組織於1985年在巴西舉辦了「生產的適當科技」研討會,後來發表著名的剖腹產建言,提出任何一地區的剖腹產若是超過10-15%,即不甚合理。在這個歷史性的國際會議上,AIMS就受邀成為民間產婦代表,並且擔任剖腹產檢討小組的主席,顯見其影響力。
然而,台灣一直沒有以產婦為中心的生產改革團體。在2014年,一批研究生產的社會人文學者、婦運工作者、資深助產界,推動溫柔生產的產科醫師,以及這批新生代的媽媽,共同成立了「生產改革行動聯盟」。其實不怕見笑,我與幾位學界與助產界朋友在2005年也曾有類似的努力,很快就無力經營而解散。這次有了這些活力十足的新生代媽媽作為中堅份子,串連起三批行動者,動能倍增。這些在地的媽媽是生動盟的主力,她們認真經營粉絲頁、舉辦記者會、深入社區座談。她們能量驚人,帶著小小孩,一面關注小農、廢核與同志議題,一面持續提出生產改革方向與願景。
III. 生產作為豐沛生命的基地
淑婷在部落格那張充滿喜樂的產後大合照,實在讓人難忘。笑意盈盈的產婦躺在榻榻米墊上,兩側是書櫃。助產師邱明秀慈藹地坐在身後,先生阿澤擁著愛狗豆豆,阿嬤抱著剛出生的澄澄,還有兩位輕裝陪產的朋友。往後在國內外有機會參加研討會、公聽會、研討會、或是繼續教育課程,我總是在投影片放著這張照片,說明台灣新生代女性的生產改革實踐。
發聲型出走的產婦,正是最在乎生產品質的一群人。本事文化剛出版的新書《迎向溫柔生產之路》,是作者諶淑婷個人的洞見與實踐,也代表這群台灣新生代的智慧和期許。這本書既有多對夫妻以及年輕世代的生產故事,也有經過檢驗而證實好用的孕產實用知識,裏頭滿滿都是思考生命是怎麼一回事的豐富工具。
像淑婷這樣最在乎生產品質的人,也往往是最積極主動、充滿創意的發聲者,值得整個社會認真看待她們對於生產的見解與看法,並當成改革的依據。台灣社會何不如此設想,讓淑婷與阿澤所經歷過,變成例行性措施。我們來看看書中幾個片段:
--伴侶學會了按摩會陰,以協助產婦減少會陰撕裂傷的發生。
--產前教育成為探索身體的資源,而不是促銷商品的賣場。產家以活潑的方式吸收新知,包括拿著模型與道具娃娃,模擬胎兒生產的過程。
--生產計畫書不是選項的勾選,而是充分的釐清與溝通,包括認可實況來臨,產家仍然保有的彈性。
--醫護產認真參考實證醫學,產家發現跪姿可以增加骨盆的空間,也是產婦通常最想度過陣痛的姿勢。
--面對子宮收縮,最好的呼吸法不是憋氣用力,而是呼氣加上自然的低吟。
--產前的安排還可以想想分娩歌單—淑婷作為五月天粉絲就選了「Happy Birth Day」。
而這般在乎的生產要能充分落實,當然需要社會體制的徹底調整。我們需要更充沛的助產醫事人力,更確實參考實證醫學,打造更多樣的生產模式,給予產家更多的時間與資源來經歷這段特別的時光。為此要修改人力配置的規定、落實共照模式、擴大助產教育、調整健保給付、認真討論孕育生命與男男女女的關係。政府、醫界、被生與待生的社會大眾,每個人在迎向溫柔生產之路,都有施力點。
有回生動盟舉辦「畫生產」的活動,我們收到一幅九歲女孩的鉛筆畫作,圖中的女人以躺姿生產,面部表情滿是痛苦害怕。另一幅來自生過小孩的熟齡婦女,把產婦的肚子畫成手榴彈,有著隨時引爆的恐懼感。到底是什麼樣的生產體制,讓小女孩想像的生產,以及熟女實際經歷的生產,畫面如此驚悚。全世界沒有像台灣如此邊緣化助產模式,如此漠視過高比例的醫療介入措施,而來自政策制定者的改革居然還如此緩慢。
在此困頓中,這些女人還是奮力開出奇異的花,令人充滿敬意。淑婷在書中寫著:「這場生產讓我們家獲得的不只是新成員,還有對生命誕生過程的崇高敬意。」其他發聲型出走的媽媽,也因為「居家生產經驗太美好,幾位朋友因此決定再生一胎,再經歷一次那美好的生命經驗。」孕育與生產的難得經歷有其特殊潛能,能讓人細細體驗,發展成為豐富生命的資源。而這需要整個社會的支持,讓這成為可能。
《迎向溫柔生產之路》,需要我們一起來鋪路。
--
參考書目:
吳嘉苓,黃于玲,2002,「順從、偷渡、發聲與出走:台灣『病患』的行動分析」,
《台灣社會學》3:73-117。
五月天裡目前有幾個小成員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349#~本日冷知識~
你知道嗎?【同志歌曲〈擁抱〉和〈愛情的模樣〉】
這幾天郭采潔在facebook上隱約反對多元成家法案的發言持續發酵,演藝圈及其它領域的人士也陸續對同性婚姻及伴侶制度表態,這些議題終於在長久的努力後逐漸取得大眾的認可及關注。而你或許不知道,其實五月天十幾年前完成的〈擁抱〉和〈愛情的模樣〉兩首歌曲,一開始都是為同志而作的喔!
若說1999年7月的《五月天第一張創作專輯》是五月天正式出道,然而在前一年1998年,角頭音樂發行《擁抱(台灣同志音樂創作2)》時,五月天已經實質上參與專輯大部份詞曲創作和錄音製作;歌詞有許多指涉同志文化的部份,也交由眾同志歌手演唱。專輯裡〈擁抱〉及〈愛情的模樣〉兩首歌,也分成上下兩個part拍成一部描述同志愛上便利商店店員的MV,由五月天成員出演MV角色。(目前在YouTube找不到)
http://my.tv.sohu.com/us/63271400/30335835.shtml〈擁抱〉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A0NzMwNzQ0.html?f=16963351&o=0〈愛情的模樣〉
另外,〈愛情的模樣〉的詞,也和後來出現在《五月天第一張創作專輯》時不同。以下【】中的是原本的歌詞,()中是改動後的歌詞:
你是巨大的海洋 我是雨下在你身上
我失去了自己的形狀 我看到遠方 愛情的模樣
【愛在你身上飄蕩 品嚐你黃昏和朝陽
堅硬和柔軟的地方 是我的幻想 是你的樂章】
(曾經孤單的徬徨 曾經相信曾經失望
你穿過了重重的迷惘 那愛的慌張 終於要解放)
你是誰 叫我狂戀 教我勇敢的挑戰全世界
在一樣的身體裡面 一樣有愛與被愛的感覺
我愛誰 已無所謂 沒有誰能將愛情劃界限
在一樣的身體裡面 謎樣的魔力卻是更強烈
【荷花池中泛著月亮 我在池邊不停流浪
天使和魔鬼的戰場 身體和靈魂 失眠的晚上】
(星星在夜空中閃亮 星空下我不停流浪
此生我無知的奔忙 因為你眼光 都化成了光亮)
這世界全部的漂亮 不過你的可愛模樣
你讓我舉雙手投降 跨出了城牆 長出了翅膀
上面歌詞提到的荷花池。稍微了解同志文化或是台灣文學掌故的讀者或許知道台北新公園(現稱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裡同志戀的社交生活,尤其在白先勇的小說《孽子》當中著力甚多。〈擁抱〉中也寫到「晚風吻盡荷花葉/任我醉倒在池邊」,足見荷花池並不是一個隨意寫到的象徵。
說回來,前陣子五月天又以〈入陣曲〉的MV提到包含大埔案等等社會議題,讓大家相當共鳴,很高興五月天持續關注這些議題。雖然偶爾還是有人覺得他們不夠直白基進,或質疑他們到底是pop還是rock的聲音。但小編認為各人聽過這些音樂,感動之後,採取你認為可以改變社會的行動,才更為重要。以下提供兩個連結,希望可以促進大家對這次多元成家方案的了解:
http://tapcpr.wordpress.com/2013/11/02/%EF%BC%BB%E7%A0%B4%E9%99%A4%E9%8C%AF%E8%AA%A4%E8%A8%8A%E6%81%AF%EF%BC%BD%E4%BC%B4%E4%BE%B6%E7%9B%9F%E5%A4%9A%E5%85%83%E6%88%90%E5%AE%B6%E8%8D%89%E6%A1%88%E8%A1%A8%E8%A7%A3%E4%BE%86%E4%BA%86%EF%BC%81/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QwzroBXr8AT-L8LqsFf_qpq2q0M2bk-VyEtG5N6aGHk/preview?sle=true
[Mr. Thursday]
五月天裡目前有幾個小成員 在 MECBand 小男孩樂團 Men Envy Childre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小男孩樂團 Men Envy Children - 首發單曲 《Everything》
年輕的時候認為愛的表現就是給你everything
年紀稍長後卻覺得愛是陪你一起經歷everything
有人說 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
不論好的壞的, 共同經歷的一切縱使平凡卻最珍貴
Everything is for you, you are everything
------------------------------------------------------------------------------------
小男孩羨慕大男人凡事擁有自主權掌控
大男人羨慕小男孩能夠心無旁騖的做夢
雖然已經長大, 但心中的小男孩卻不斷提醒著我們別忘記心中的嚮往
白天時和所有人一樣打拼著各自的事業,
夜晚則在心的遊樂場實踐著自己的夢想
他們發現兩種身份不是相互消耗, 而是因此擴大了人生的寬廣
《Men Envy Children 小男孩樂團》
獻給同樣永懷純真的你
為每一位平凡又獨特的你我譜寫心的主題曲
-------------------------------------------------------------------------------------
《Everything》
懵懵懂懂走了那麼遠 我慢慢才了解
那些體貼的瞬間 和溫柔撫慰有多珍貴
不需言語也能去感覺 無盡的眷戀
不論此刻或永遠 想要你待在我身邊 喔~~
Everything Everything
當每個今天都變成昨天 回憶都是你 喔~~
Everything Everything
這漫漫歲月 總有終點 只要看著你 只要能夠ㄧ起 it's everything
庸庸碌碌人生多無謂 我不想去了解
但是擁抱的瞬間 就已可證明擁有一切
快樂悲傷有什麼分別 都只是體驗
只要能一起面對 痛苦也可以變成甜 喔~~
Everything Everything
這荒亂世界 充滿殘缺 我們共體會 喔~~
Everything Everything
每一個畫面 每次想念 平凡而真切 普通卻最珍貴 it's everything
也許夢想太遙遠 也許現實哭紅眼 也許到最後 漸漸忘記ㄧ起守護信念
我願相信在那天 你會在我的身邊 陪我談心抱怨 耶~~
Everything Everything
當每個今天都變成昨天 回憶都是你 喔~~
Everything Everything
這漫漫歲月 總有終點 只要看著你 只要能夠ㄧ起 it's everything
就算是世界終於毀滅 終究離別 你永在我心裡 you're everything
............................................................
關於
小男孩樂團 Men Envy Children
這是一個1+1的組合。成員來自不同的行業。
白天各自有奮鬥的事業,在空暇之餘,四人將所熱愛的音樂結集,組合成「小男孩樂團Men Envy Children 」。
這個團名的意喻,是希望對於音樂這個夢想,
永遠能像孩子般的純真、好奇、
賦有想像力,讓生命與夢想能隨時隨地1+1大於2的活力。
團員介紹
團長: Vince 昌哥
身為創團團長及吉他手的昌哥對搖滾樂有絕對的熱情,也是催生這張專輯的靈魂人物。包辦這張專輯的音樂風格及歌詞撰寫。平常最喜歡聽音樂看電影及搜集朋友各式各樣的故事,再將故事當成寫各類歌曲的題材。Vince目前擔任一家大型媒體購買集團的執行長。
鼓手Kai 俊凱
有了Kai的鼓點,每一首小男孩樂團的歌都充滿了熱血的情懷。Kai當年就讀政大時面臨了要加入發片樂團或是將書讀完的抉擇。希望經由此張專輯的發行,能讓Kai嚐到殊途同歸的奇妙,不用再惋惜當初放棄音樂的夢想。 –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希望能有機會跟天團五月天同台演出! Kai目前是一家媒體購買公司的總經理。
主唱Mify 米非
當Mify幾乎就要放棄唱歌這個夢想,幾年前一次表演合作中認識了團長Vince,在一番心情鼓勵之下,彼此就成為了音樂的造夢伙伴。 Mify 具備絕佳爆發力的Live演唱,可靜可動的渲染能力以及團體成員相處氣氛,小男孩樂團就此正式合體。Mify目前擔任專業舞蹈老師。
吉他手Hanz 漢斯
漢斯是音樂宅男小神童,擔任吉他手並負責作曲填詞。漢斯是個相當內斂有內涵的文青掛,但常常也說出最令人噴飯的獨特幽默觀點。漢斯也因在錄音室工作的經歷了解相當多專業器材,因此也被稱為器材小達人。漢斯目前的白天正職工作是時下最熱門的數位網路媒體企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