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在野黨並不重視 #蔡政府 #欠債暴增、#債留子孫 問題,只見到個別委員對一些枝節性問題的批評之外,無法提出令民眾有感的論述,讓人民體認這種預算將對自己,及對子孫所造成的嚴重後果,民眾對危機無感,執政黨自然可以為所欲為。我們譴責不負責任的無良政府,也要求在野黨扮演好把關、預警的角色。>
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11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出總額2兆2621億,創歷史新高,同時國防部決向行政院提出2400億元《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條例》草案,再加上紓困及前瞻建設特別預算,明年政府實質支出將會更高。蘇貞昌院長自吹自擂,稱今年中央政府總預算雖然規模最大,但還債金額是20年來最高,自詡政府在疫情威脅下仍能堅持財政紀律,並與全民共享經濟成長果實。
但深入觀察可以發現,這套總預算的真正特色是:一、經濟榮景下反而擴大國家債務;二、只重支出不管收入,淪為「#買票預算」;三是倒果為因,將施政無能的「#擦屁股支出」曲解為全民「共享果實」。在台灣經濟「20年來最好」大環境下,蘇內閣的預算案只說明了一件事:真是個 #無能的政府。
其實,只需要稍稍了解財政學的基本原則,及台灣近來的財政狀況,就可以看出預算案的錯誤。在經濟景氣不佳時,政府可採「赤字預算」來擴大支出、提升經濟的「有效需求」以促進成長;若景氣恢復,稅收就會增加,一旦出現「預算盈餘」就要恢復財政平衡,以避免累積大量債務,製造世代不公。前幾年經濟表現欠佳,但社福及國防支出增加,加上防疫相關預算,政府累積債務持續墊高,財政部統計,中央政府2019年長期負債5.3兆元,3年內將增加到6.5兆元,增幅達13.5%,人均負債也從22.8萬元增加到25.4萬元。
但是,這兩年景氣和過去幾年完全不同,主計總處預估今年成長率因出口屢創新高,將高達5.9%,明年也會有3.7%的增長。一個「遵循財政紀律」的負責任政府,自然應趁機創造預算盈餘,彌補過去增加的累積債務。#蘇內閣 卻繼續放任債務增加,明明歲入、歲出短差了230億元,卻宣稱「債務還本」960億元,是20年來最大的還債數目,彷彿為百姓做了天大的功德;但是為支付「收支短差」和「還債」的1190億元,是挪用了500億元的「歲計剩餘」,加上「舉債」690億元所完成的,借了新債690億元來償還舊債,然後宣稱所還債務是「20年來最多的」,這種不務實減債卻玩 #欺瞞民眾 的魔術,還真虧蘇內閣想得出來。
專家推估「#勞保基金」即將在2026年破產,必須提高保費、減少給付才能避免,但明年預算卻還是以撥補300億元,維持不倒閉了事。所謂「#年金改革」成了 #鬥爭軍公教 的工具而已,遇到選票更多的一般 #勞工 就毫不作為,任憑各方批評卻是若無其事、唾面自乾。這當然增加了政府支出,在榮景下沒有預算盈餘,方方面面都為了2022年的地方選舉和2024年的總統大選,若稱蘇內閣為「#政策賄選內閣」並不為過。
再者,無論是疫情帶來的紓困或振興方案,包括這次的「#五倍券」,都是防疫政策失敗下的產物,防疫之所以失敗的兩大關鍵,就是對航空機師管理嚴重失誤的諾富特破口,加上採購疫苗政治化帶來的無疫苗可打窘境,只好提高防疫警戒級數、重創服務產業,被迫要靠全部借債、預算高達8400億元的紓困和振興方案來善後擦屁股。蘇院長竟然可以不害臊地將五倍券說成是在「照顧國人」,「與全民共享經濟成長果實」。而操弄兩岸敵對,被迫提高國防預算,卻美其名「壯大台灣」,當然也讓歲出不斷增加。
五倍券 政府支出 在 苗博雅 MiaoPoy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紓困要現金,振興要限時
紓困還沒完,振興太早談
最近的五倍券之亂,用這四句話就講完了
紓困,是為了解決柴米油鹽房租水電薪資的燃眉之急,當然一定要發現金
而政府先前的紓困,發的每一塊錢都是現金無誤。
振興,是為了點火,讓因疫情而降到谷底的餐飲、服務業、零售等內需產業買氣重新回溫,恢復到正常狀態
點火,當然要集中力量,慢慢搞一年半載只是浪費錢,所以要「限時使用」
根據智庫研究,三倍券政策,政府支出1元,可創造1.99元的經濟效益。就是「限時點火」的效益。
振興券的政策本質,是好的。但為什麼會搞到輿論不滿?
有兩個原因:
1⃣️ 政府沒有妥善運用三倍券的經驗,主動鋪陳論述,提出周詳的數據。
大多數人民不了解「限時」的必要性,才會被操弄「現金之亂」
2⃣️ 紓困政策沒做到位,許多需要幫忙的民眾,沒有得到協助,談振興雖是好意,但情感層面是火上加油
疫情期間,我收到許多陳情案,民眾確實因疫情受到衝擊,卻因為資格差一點點,成為紓困孤兒
甚至有人眼睜睜看著身邊朋友,只因去年申請過紓困,今年不用申請就直接領到錢;而自己條件相同,卻被拒於紓困大門之外。
以上種種,都因為中央的政策規定就是如此,我實在無奈,愛莫能助。
民眾受到衝擊卻得不到援助,甚至產生濃厚的相對剝奪感,這些怨氣,是執政黨必須面對的。
疫情、疫苗、紓困的結還沒解開,直接跳下一關振興,也難怪民眾會被風向帶走,產生極大反彈。
這兩個月最重要的工作,是趕緊提升疫苗覆蓋率,最好能到50%以上(全國半數施打過一劑疫苗),做好邊境管制和疫調追蹤,防範秋冬疫情
等到10月,確認秋冬疫情仍控制良好,民心安定,再拋出振興券政策,鼓勵大家消費,相信可以順利推動
只可惜振興券議題過早放上檯面,曝光時機不對,連執政黨內部都不同調,導致妥協收場。
振興券的金額、面額、使用期間、使用限制、特殊業別券等細節,當然可以討論,也應該被好好討論
但各種把紓困和振興混在一起談的政治語言,模糊了不同的政策目的,除了打擊政敵、提升自己民調之外,對於監督稅金正確運用的幫助,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