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網友陳咸作分享他和老婆、孩子在墾丁鵝鑾鼻燈塔前拍攝的合照;上圖攝於2011年5月12日,下圖攝於2020年8月13日。
你也曾經和鵝鑾鼻燈塔合影過嗎?
面對巴士海峽的屏東鵝鑾鼻燈塔,最早建成於1883年(清光緒9年),之後曾因戰爭遭到摧毀,而分別於1898年(日明治31年)和1947年(民國36年)二度完成重建;此座位於國境之南海角上的元老級燈塔,由於照明射程高居亞洲地區之冠,一直享有「東亞之光」美譽。
早年因鯨魚成群結隊在附近海域出沒,於燈塔的映照下,海上不時出現噴泉數丈的奇觀,而被稱作「燈影鯨泉」;再加上燈海四周林木蒼鬱,夕日晚霞的風光十分迷人,吸引眾多遊客前來,曾名列臺灣八大美景之一。
這座燈塔的誕生,和150多年前的一件命案有關。
清同治6年(1867年)2月7日,一艘美籍貨輪「羅發號」(Rover)航行至距鵝鑾鼻約60公里的七星岩附近海域時,突觸礁沉沒。
船長赫特夫婦與船員12人,搭乘舢板到舊稱「沙馬磯」的鵝鑾鼻南灣一帶登陸,不料遭當地原住民殺害,史稱「羅發號事件」。
當時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嚴詞向清廷抗議,並要求清廷必須儘速在鵝鑾鼻海角興建燈塔,以維護船隻通行安全。
在外交壓力下,清廷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委託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畢齊禮於6月18日自打狗(今高雄)出發前往瑯嶠(今恆春)地區勘察燈塔建地,並支付一百銀兩向龜子甪社(今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旁社頂部落)的原住民購買燈塔預定用地來建設燈塔。
由於當地是原住民的地盤,因此在興建前後,官方還派了五百兵力守護;燈塔於1881年(清光緒7年)動工,在1883年(清光緒9年)完工,其建造費用為白銀20餘萬兩。
砲壘式的外觀與滿布槍眼的圍牆,圍牆外還有壕溝,而整個塔區建築屋頂都是「蓄水坪」,雨水沿著水管集流到地面下九座花崗石蓄水池,水源自給自足;這些都是為了防止原住民的侵襲與圍困而建造的設施,也因此讓鵝鑾鼻燈塔成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武裝燈塔。
這座完全模仿西式構造,由洋人建築的臺灣第一座燈塔,其地面基座縱橫長寬各為40公尺,高22公尺,總共分成5層;最上端的第5層安置了一等五燈蕊煤油旋轉透鏡燈。
燈塔的外圍,從東面山至西南沿海,總共廣達7500餘公尺、直徑2600公尺,規模宏偉壯觀。
白色鐵造的塔身,其周圍形構砲壘形式,利用塔基作砲台,在圍牆設有槍眼,以防禦原住民之襲擊。
甲午戰爭後,1895年(清光緒21年)清軍在離臺前,恆春知縣歐陽萱奉令秘密焚毀鵝鑾鼻燈樓、石牆,與石路碼頭,燈塔在9月13日遭摧毀。
1898年(日明治31年),日人完成鵝鑾鼻燈塔之重建,成為當時大日本帝國最南端的燈塔。白色的塔身在海拔55公尺,高出地面18公尺,周圍100公尺是鐵鑄圓柱形,內分四層,頂端有26,000燭光的一等白燭光,可照射20海浬。
二戰期間,鵝鑾鼻燈塔曾多次遭受盟軍飛機轟炸。戰後,財政部關稅總局海務處於1947年(民國36年)予以整修;最初安裝六等電石器閃光燈,隔年改為五等直流電閃光燈器,光力為3,000支燭光。
1962年,海關改為鵝鑾鼻燈塔,換裝新式大型4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力達180萬支燭光;經過幾次改建後,鵝鑾鼻燈塔已成臺灣地區光力最強的燈塔。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的網紅無用學堂KeelungLifeLab,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基隆」若化身為人,那麼必定是個歷盡滄桑的男子,因為飽經風雨看來有些沉靜寡言,但仍散發著莫名魅力,開口總能娓娓道來那一段段的精采過往。再沒有比當事者更好的帶路人了吧,這會是一段走進「基隆」回憶的奇異旅程,透過一段段聲音故事,和旅人一起翻閱人生片刻的篇章。 0:13 基隆市旅遊服務中心 0:22 台...
「二沙灣砲台戰爭」的推薦目錄:
二沙灣砲台戰爭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謝謝網友吳嘉恬分享他的母親和鵝鑾鼻燈塔的合照,左邊是1975年,右邊是2016年。你也有和鵝鑾鼻燈塔合影的照片嗎?
面對巴士海峽的屏東鵝鑾鼻燈塔,最早建成於1883年(清光緒9年),之後曾因戰爭遭到摧毀,而分別於1898年(日明治31年)和1947年(民國36年)二度完成重建;此座位於國境之南海角上的元老級燈塔,由於照明射程高居亞洲地區之冠,一直享有「東亞之光」美譽。
早年因鯨魚成群結隊在附近海域出沒,於燈塔的映照下,海上不時出現噴泉數丈的奇觀,而被稱作「燈影鯨泉」;再加上燈海四周林木蒼鬱,夕日晚霞的風光十分迷人,吸引眾多遊客前來,曾名列臺灣八大美景之一。
這座燈塔的誕生,和150多年前的一件命案有關。
清同治6年(1867年)2月7日,一艘美籍貨輪「羅發號」(Rover)航行至距鵝鑾鼻約60公里的七星岩附近海域時,突觸礁沉沒。
船長赫特夫婦與船員12人,搭乘舢板到舊稱「沙馬磯」的鵝鑾鼻南灣一帶登陸,不料遭當地原住民殺害,史稱「羅發號事件」。
當時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嚴詞向清廷抗議,並要求清廷必須儘速在鵝鑾鼻海角興建燈塔,以維護船隻通行安全。
在外交壓力下,清廷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委託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畢齊禮於6月18日自打狗(今高雄)出發前往瑯嶠(今恆春)地區勘察燈塔建地,並支付一百銀兩向龜子甪社(今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旁社頂部落)的原住民購買燈塔預定用地來建設燈塔。
由於當地是原住民的地盤,因此在興建前後,官方還派了五百兵力守護;燈塔於1881年(清光緒7年)動工,在1883年(清光緒9年)完工,其建造費用為白銀20餘萬兩。
砲壘式的外觀與滿布槍眼的圍牆,圍牆外還有壕溝,而整個塔區建築屋頂都是「蓄水坪」,雨水沿著水管集流到地面下九座花崗石蓄水池,水源自給自足;這些都是為了防止原住民的侵襲與圍困而建造的設施,也因此讓鵝鑾鼻燈塔成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武裝燈塔。
這座完全模仿西式構造,由洋人建築的臺灣第一座燈塔,其地面基座縱橫長寬各為40公尺,高22公尺,總共分成5層;最上端的第5層安置了一等五燈蕊煤油旋轉透鏡燈。
燈塔的外圍,從東面山至西南沿海,總共廣達7500餘公尺、直徑2600公尺,規模宏偉壯觀。
白色鐵造的塔身,其周圍形構砲壘形式,利用塔基作砲台,在圍牆設有槍眼,以防禦原住民之襲擊。
甲午戰爭後,1895年(清光緒21年)清軍在離臺前,恆春知縣歐陽萱奉令秘密焚毀鵝鑾鼻燈樓、石牆,與石路碼頭,燈塔在9月13日遭摧毀。
1898年(日明治31年),日人完成鵝鑾鼻燈塔之重建,成為當時大日本帝國最南端的燈塔。白色的塔身在海拔55公尺,高出地面18公尺,周圍100公尺是鐵鑄圓柱形,內分四層,頂端有26,000燭光的一等白燭光,可照射20海浬。
二戰期間,鵝鑾鼻燈塔曾多次遭受盟軍飛機轟炸。戰後,財政部關稅總局海務處於1947年(民國36年)予以整修;最初安裝六等電石器閃光燈,隔年改為五等直流電閃光燈器,光力為3,000支燭光。
1962年,海關改為鵝鑾鼻燈塔,換裝新式大型4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力達180萬支燭光;經過幾次改建後,鵝鑾鼻燈塔已成臺灣地區光力最強的燈塔。
二沙灣砲台戰爭 在 歷史時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860年 咸豐十年 160年前古九龍照片研究 Colorized色彩
已經消失紅磡灣 3月英軍先下手為強,先行佔領,大量英軍和印度錫克軍隊駐紮南九龍,同時照片發現有大量馬匹 目視估計近六百至千匹馬駐營附近 照片向望紅磡灣 大包米(訊號山),當年未開發紅磡灣古貌
清朝在1856年至1858年爆發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節節敗退,駐港英軍於1858年向海軍部提出佔領九龍以作屏衛香港島之用,1860年2月,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派兵佔領尖沙咀一帶,並迫當時的兩廣總督勞崇光於3月21日在廣州將以九龍半島劃一條線,由昂船洲的北端直至九龍砲台以南附近之土地永遠以每年500両租金租用予英國。其後,兩國於1860年10月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部份由永遠租用改為永久割讓,納入香港殖民地,交由英國管治。
九龍半島南端的割讓,有助英國確保維多利亞港的安全。當時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隻用矮鐵絲網分割
紅磡灣(英語:Hung Hom Bay)是香港昔日的一個海灣,位於九龍紅磡南部,連接維多利亞港,毗鄰尖東及黃埔,行政上分別屬於九龍城區及油尖旺區。在填海工程進行之前,紅磡灣的範圍西至漆咸道南及暢運道,北至加士居道,東至溫思勞街及必嘉街一帶。多次作出填海。1991至1994年政府繼續發展紅磡灣另一端填海計劃,把昔日紅磡灣那剩餘凹入的灣角都填平,紅磡灣至此消失。現時所指的紅磡灣包括香港理工大學、港鐵紅磡站至紅磡南道及船景街之間的土地,包括香港體育館、置富都會、海灣軒、維港·星岸、海濱南岸及半島豪庭等建築,南陲土地正發展中。交通方面,紅磡碼頭於1991年搬到紅磡灣東邊的現址,而於1999年落成的紅磡繞道亦是位於紅磡灣。(文字資料維基)
二沙灣砲台戰爭 在 無用學堂KeelungLifeLab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基隆」若化身為人,那麼必定是個歷盡滄桑的男子,因為飽經風雨看來有些沉靜寡言,但仍散發著莫名魅力,開口總能娓娓道來那一段段的精采過往。再沒有比當事者更好的帶路人了吧,這會是一段走進「基隆」回憶的奇異旅程,透過一段段聲音故事,和旅人一起翻閱人生片刻的篇章。
0:13 基隆市旅遊服務中心
0:22 台灣好行
0:46 役政公園
0:57 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
1:41 清法戰爭紀念園區
1:56 要塞司令部
1:59 市長官邸松浦社宅
2:11 粼島旅宿
2:55 河豚很多
3:04 正濱漁港/彩色屋
3:18 八尺門漁市大街
3:39 涂大的吉古拉
4:10 和平島菜市場
4:36 聖薩爾瓦多城遺址
4:49 和平島天后宮
4:52 和平島公園
無用學堂Keelung Life Lab
https://www.facebook.com/KeelungLifeLab/
市長官邸松浦社宅
二沙灣砲台戰爭 在 路RuSiRu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部落與部落之間的戰爭!不對,或許該說,部落與部落機槍砲台的戰爭。
更多影片點這裡→ https://goo.gl/JzrWb4
邊緣世界播放清單Ω https://www.youtube.com/user/nksh2043...
模式
#失落的部落 (Lost Tribe)
#經典卡桑德拉 (CassandraClassic)
#極端挑戰 (Extreme)
#永久死亡模式 (PermadeathMode)
MOD
無
──台龜──
禁止「劇透破梗提示教學(不要當雞婆大嬸)、鍵盤軍師遠端遙控(來來你來玩)、讓人不悅的言論(請以跟母親大人聊天作為基準)、洗頻(要洗去洗碗啦)」
違者禁言、忽略或封鎖。
重複性高不回覆「求關注、聊其他遊戲、問幾點開幾點關、這什麼遊戲好不好玩要不要錢、幾歲住哪帥不帥開不開視訊」不禁止但不能洗頻喔。
其他備註「留言在同一串方便回覆、沒有頭香沙發、暫停新增好友名單、請勿觸及任何個資、可以宣傳其他頻道但一場直播限一次、推薦遊戲請至臉書專頁」煩請遵守。
我脾氣很差也管很多,你要是不能乖乖的,就去別的台吧,有更適合你的頻道。
《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rusiru20434
《巴哈小屋》 http://home.gamer.com.tw/homeindex.ph...
二沙灣砲台戰爭 在 二沙灣砲台歷史研究者:不能叫海門天險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基隆國定古蹟 二沙灣砲台 ,又被大家稱為海門天險,但臉書社團「清法 戰爭 研討會」卻不這麼認為,他們進一步解釋,清法 戰爭 前 二沙灣砲台 在海邊, 戰爭 過後 ... ... <看更多>
二沙灣砲台戰爭 在 清法戰爭研討會's post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關於大沙灣砲台跟頂石閣砲台是否相關?令人存疑!根據文化部的資料,寫到大沙灣砲台為頂石閣砲台的前身,甚至追朔到道光二十年。 然而道光二十年為清英鴉片戰爭爆發時, ... ... <看更多>
二沙灣砲台戰爭 在 看板Keelung - [遊記] 走訪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思古幽情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無音樂圖文~ https://dancinglamb777.blogspot.com/2023/01/Ershawan-Fort.html
Jan, 8, 2023
多雨的基隆,給人一種滄桑陰冷的形象
然而,除去這裡巷弄狹窄的問題,我其實放假很喜歡往基隆跑
要海有海、要山有山,
(山頂零死角!超好爬小百岳姜子寮山、泰安瀑布
→https://dancinglamb777.blogspot.com/2022/01/mount-Jiangziliao.html)
要探尋歷史人文,有數座砲台屹立著,等著旅人來傾聽古老的故事。
作為北部防禦要塞,基隆的砲台數量很多,
較知名、規模較大的有五座:
西到東排列分別是大武崙砲台、白米甕砲台、獅球嶺砲台、二沙灣砲台、和槓子寮砲台
之前去過大武崙砲台,可和附近的情人湖一起玩
→https://dancinglamb777.blogspot.com/2015/12/blog-post.html
另外二沙灣、槓子寮砲台挺接近的,我們排在一起當作一個早上的微旅行
還順便撿一座小百岳:槓子寮山
這篇先介紹二砂灣砲台,它還有個很厲害的名字:海門天險
======================================
要到二砂灣砲台,可以開車從壽山路轉上山,
經過役政公園,經過路邊好幾台飛機和坦克,直達海門天險的入口
入口處可停四、五輛車
星期六早上的經驗是車子不多,可能很多都停在下面、再走上來
沒位子也沒關係,往前五百公尺有一個很大的平台可以停非常多車
這裡建設的不錯,還有乾淨的廁所可以使用
興建於1886年的二沙灣砲台,是劉銘傳時代所建造的
1840年鴉片戰爭時,基隆的防衛重點從社寮島移至二沙灣與三沙灣
清朝政府因而加強修建二沙灣的防禦工程
不過清法戰爭時,二沙灣砲台的砲座因為無法旋轉,反而成了法軍的目標
所以這個聽起來很厲害的砲台,其實在第一役就被轟掉了^^llll
後來台灣建省,劉銘傳才聘請德國技士,修建了二沙灣砲台成今日所見的規模
根據地圖,有東砲台、北砲台兩區,以及寫著「海門天險」的營門
從入口進來後,會先經過一小段平坦好走的步道
參觀基隆砲台有個很吸引人的點,就是同時伴有漂亮舒服的森林小徑
營造一座枝葉茂密、綠意盎然的時光隧道
從樹叢縫隙往外看,基隆港、基隆市映入眼簾
而遠方的基隆嶼突起於海上,甚是引人注目
我們在這區穿梭時,時常搞不清楚東西南北,容易迷路
後來想想也很合理,軍事設施就是要像迷宮一樣吧
首先來到東砲台,有一尊很帥的大砲
我不知哪來的幻想,以為會有原始的大砲給我看
結果竟然這麼新,還會反光,一定是複製品或模型啦
雖然有點失望,但後來去下一站槓子寮才發現,有大砲本人能看已經算不錯了
槓子寮只剩下放著砲座的凹洞而已,大砲僅存於想像中
東砲台周圍的樹林比較高,看不出來要怎麼打
北砲台視野就比較寬闊了,也是我們最喜歡的一區!
北砲台居高臨下,好像真的可以一發轟掉想攻占基隆港的敵人
站在大砲旁,想像著一百年前法國士兵和艦隊聚集在外海
雙方戰事緊張、一觸即發的壯烈景象
今日的基隆港,漁船、貨輪忙碌的進進出出,是多麼強烈的對比
北砲台的這座大砲位置是二沙灣砲台中最好的視野
清末,除了二沙灣砲台,附近還有頂石閣砲台、對岸的仙洞砲台
鐵三角的位置構成了基隆港堅固的防禦陣線
參觀完東砲台、北砲台,接下來是我最喜歡的營門、營牆、營盤、和大階梯
營門在茂密的樹叢後若隱若現,寧靜、又有些神秘
想要去營門,眼前就有這座大階梯,我們就很直覺的走下去了
但,這根本就是假裝自己是樓梯的巨大綠色肥皂!!!
我了解基隆多雨,但這青苔的滑度真是太不科學了
最後我們根本是抱著旁邊的扶手匍匐下去的
回程時才發現,營門外面有普通步道可以連接砲台
不想摔死的話,誠心建議大家走外面的步道
這座青苔肥皂拿來欣賞就好了
活著走下來後,對這裡的氛圍更是格外喜愛
古老的營門、斑駁的營牆,靜靜矗立著,看著基隆港百年來的更迭
「海門天險」四字幾乎是二沙灣砲台的代表,
完美地描述了砲台位置:踞於臨海山頭、如鷹眼般俯視著基隆港
站在海門天險四字下,似乎聞到了清法戰爭的硝煙瀰漫
歐洲旅遊的時候,我最喜歡的就是古色古香、越舊越好的城牆
在自己的家鄉,也要尋找過往的痕跡
樹林中的古城牆,又多了那麼點滄桑,更有時光倒流之感了
看完海門天險,實在不想要用生命做賭注回去爬那座假裝自己是階梯的肥皂
此時,發現稍微繞一點城牆外面,就能接到好走的步道,通回北砲台
這裡應該是參觀海門天險比較安全的路線
我們原本以為二沙灣砲台之旅,
就是停車在門口,走進去看兩下,出來順便上廁所的快閃行程
預估十分鐘(好像太誇張了),結果在這裡玩了整整一個小時
踏進這裡,會忍不住思古幽情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6.177.9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Keelung/M.1678172970.A.377.html
※ 編輯: yeszftz (49.216.177.90 臺灣), 03/07/2023 15:10:1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