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口頭質詢:大圍街市的空調系統
***************
以下是今日(八月十八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容海恩議員的提問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的答覆︰
問題:
大圍街市在完成加裝空調系統工程後已於去年十月重開。然而,有不少街市租戶反映,街市內空氣翳焗的情況未見改善。他們指出,空調系統的製冷量不足和該系統不時發生故障。此外,街市出入口的風閘經常關閉,導致冷氣流失。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大圍街市的空調系統自啓用至今發生故障的次數及主要原因,以及當中是否涉及該系統的設計問題;有何措施降低該系統的故障頻率;
(二)就該空調系統製冷量不足問題採取跟進行動的詳情,包括所涉政府部門和人手,以及至今取得的進展;及
(三)有否措施改善該空調系統的功能和可靠性;如有,詳情為何,包括預算開支及推行時間表;會否採納部分租戶的建議,在街市出入口加裝自動玻璃滑門,以減少冷氣流失?
答覆:
主席:
多謝容議員的提問,我現作綜合回覆如下:
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轄下大圍街市裝設空氣調節系統的工程已在二○二○年九月完成,以改善該街市的營運環境和為市民提供更舒適的購物環境。除了加裝空調系統外,街市亦進行一系列改善工程,包括改善供電和通風系統、無障礙設施和指示系統,以及翻新廁所設施等。
大圍街市於二○二○年十月重開後,食環署一直密切監察街市的運作情況。根據建築署的紀錄,大圍街巿重開後曾出現三次冷氣供應短暫停止的情況。據建築署的承建商表示,當中兩次源於個別零件故障,承建商已即時跟進,安排更換有關零件。至於另一次是發生於位處街市之上的住宅進行消防系統測試當天;該住宅和街市的消防系統控制器位於同一房間,相信在該住宅進行消防系統測試時,街市的消防系統控制器被錯誤關掉,以致影響街市的空調系統。食環署已在街市的消防系統開關處加設清晰標示,並要求有關住宅的管理公司在進行消防系統測試前通知食環署派員到場,以免再次發生同類事件。在上述事件中,空調系統已於更換相關零件及重新啓動後數小時內全面恢復運作。承建商亦會定期檢查大圍街市空調系統,如發現空調系統出現問題,會立即跟進。
因應部分租戶較早前向食環署反映街市冷氣量不足的情況,食環署已要求承建商全面檢視冷氣系統,以及調校風量。承建商已進行維修保養並徹底清潔散熱裝置,而街市空調系統的冷氣量亦符合設計要求。食環署會與建築署繼續保持緊密聯繫,適時為空調系統安排維修保養,以確保系統運作暢順。
大圍街市各出入口為開放式設計。為提升空調系統的效能,建築署已經在街巿各出入口安裝兩層風閘和天花風扇,以阻隔外間的熱空氣。但承建商發現,有個別風閘及風扇曾被關掉,以致影響街市室內溫度。食環署正與相關部門探討在風閘及風扇的開關按鈕增設安全裝置,並於街市張貼告示提醒公眾合作,以免影響隔熱功能。食環署亦已加強巡視並留意有關情況,確保街市冷氣系統運作正常。
另外,大圍街市共有五個出入口。對於租戶指可在街市出入口加裝自動玻璃滑門的建議,建築署初步表示街市近美田路的主要出入口基於消防安全考慮須經常保持開放,以致未必適宜安裝玻璃滑門。在可行的情況下,政府會積極研究於各出入口加設可減少冷氣流失的裝置,包括自動玻璃滑門和涼風機等。
上述關於大圍街市空調系統的事宜,均由食環署和建築署現有的人手及資源跟進,各項工作的開支並無分項數字。食環署會繼續與租戶保持密切聯繫,聆聽他們的意見,並與建築署適時回應,為街市提供良好的購物及營運環境。
完
2021年8月1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55分
事件檢視器開關機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無需“自律”也能高效工作的6個方法!
許多講自我提升、成長的文章,總會重複著那些陳腔濫調,最後就說:道理大家都懂,做不到?那就是你不夠自律。這種腔調看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都屬於“正確的廢話”。
因為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除了感覺“啊,好厲害”,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更好的方式是什麼呢?
下面給大家分享一套“Edison 鍛煉法”。它是從需求入手,在幫助你解決日常需求的情況下,插入一些微調,逐漸的,幫助你適應並轉移到新的工作方式上。
▌01吃青蛙(Eat a frog)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
手上在做別的事情,腦海裡卻時常閃過一些放不下的念頭:可能是一個任務、一個問題,或者一些難以介懷的事情。
它們總在你不經意時闖入腦海,一直難以徹底消除。
比如:
•下星期就要提交方案,但還差一個重要的idea沒確定;
•大後天有個重要的演講,一直胡思亂想,覺得自己沒準備好;
•又或者,半個月後就是紀念日了,但還沒想好買什麼;
•……
這些縈繞在腦海中的煩人問題,就稱為“青蛙”:它們未必是最重要的,未必是最緊急的,但卻一直讓你心神不寧。
這種情況應該如何處理呢?一個建議就是:
在每一天的工作裡,優先去處理它們。這就叫做“吃青蛙”。如果說有一個最有效的時間管理方法,那一定非這一條莫屬。
我們總會習慣把困難的事情留到後面,直到 deadline 再一鼓作氣去趕工。
但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契可尼效應”的作用,它會一直影響、干擾著我們,不斷造成“注意殘留”(attention residue),佔用我們的認知資源。
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告訴大腦:我已經把它安頓好了,暫且告一段落,讓我們專注在其他事情上吧。
你不一定非要解決它,甚至未必要給出一個結果,最關鍵的,是讓大腦知道:我已經花時間精力去處理過它了,這個“任務”已經完成。
這樣,就可以有效安撫你的大腦,釋放出被佔據的隱性認知。
具體而言,可以參考這套步驟:
•01 在前一天晚上臨睡前,列出第二天要做的事情。
這不僅有助於找出青蛙,也有益於睡眠。
2018 年一篇發表在 JEP General 上的論文揭示:在臨睡前列出第二天的待辦事項,能幫助人更快地入睡,睡眠品質也得到顯著提高。
甚至,列出的事項越具體、詳盡,提升的效果就越明顯。
原因非常簡單:造成入睡壓力的一個潛在原因,在於大腦知道“我們有未做完的事情”,這會持續導致神經系統的興奮 —— 而列出待辦事項,可以有效緩解這種焦慮,取消大腦的高水準啟動狀態。
•02 第二天工作前,檢視清單,找到一件最困擾你的事情,為它設定一個期限。
這個期限可以視實際情況而定。
可以是半小時、1小時,乃至2小時 —— 看它是否重要,以及你有多忙碌。重點在於:
在這段時間裡,心無旁騖,不要受其他事情影響,專注投入在“青蛙"上,並且把你的思考過程寫下來。
比如:你的青蛙是“紀念日送什麼”,那不妨在紙上寫下:可能的選項,每一項的優缺點,排除掉哪些可能性,還可以去問什麼人……
哪怕毫無進展,光是把它寫下來這個動作,就能有效地緩解你的焦慮。
•03 一旦期限到了,立刻停止,不要再去想它。開始做其他工作。
大量研究表明:在明確的時間壓力下,人會有效地減少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
舉個例子:
心理學家 Sophie Leroy 發表於 2009 年的研究表明:更高的時間壓力,可以幫助人們更聚焦,從而對任務完成程度的評價會更高,降低任務的注意殘留。
這是我一直在實踐的做法。可以說,是門檻最低、又最立竿見影的技巧。
▌02 延遲(Delay)
最可怕的時間殺手是什麼?聊天。
為什麼我們經常覺得“什麼都沒做,但突然就下班了”?很多時候,原因就在於:我們被各種即時的、低效的聊天,不知不覺之間佔據了大量時間。
原因非常簡單。回想一下你的狀態,是不是這樣的:
工作,微信閃了,回復資訊,等對方回復,注意力切換到工作,微信又閃了,繼續回復,再切換到工作,周而復始……
發現問題所在了嗎?真正消耗你時間的,不是“回復"和“聊天",而是“切換"。
你以為你在工作,你的時間的確也很充實,但實際上,它們都花在了切換上 —— 你的工作記憶,不斷重複做著“清除 - 寫入”的工作,不斷地被迫調整到新的狀態。真正用在工作、思考、執行的時間,極其有限。
高效最大的敵人,不是拖延,而是分心。
分心意味著什麼?
你的大腦會被迫塞進一大堆碎片資訊,你的狀態會被分割得支離破碎,你會永遠告別“心流”,甚至,一旦你習慣了這種模式,你會再也難以做到“專注”—— 因為你再也“坐不住了”。
如何應對這種情況呢?想辦法把“同步”的聊天,變成“非同步”的資訊處理。
當你開始工作時,關掉微信,靜音掉手機,儘量遮罩掉外界干擾。
不要急著去回復資訊,而是專注在工作上,每1個小時,起來休息一次、活動一下,這時,集中處理之前的消息。隨後,再開啟一個新的迴圈。以此類推。
要實行這種工作方式,需要滿足幾個前提 —— 你不妨告知需要跟你緊密聯繫的人,讓他們理解並尊重你的工作習慣:
•01 不要開啟碎片式的對話,而是把需要處理的資訊,寫在同一條裡,一次性寫清楚,注意好結構、邏輯,發出來。
比如:
•Hi,Joshua,有幾個問題需要確認一下:
•1)……
•2)……
•3)……
•麻煩在下午4點前回復,有空回復即可,謝謝!
這是一個非常良好的工作習慣,可以為彼此節省大量的時間、精力,值得落實。
•02在某幾個固定的時間點,檢查所有資訊,並一次性徹底回復。
可以是半小時一次、一小時一次,也可以安排在午飯、下午茶、晚飯等固定時間,依工作的靈活性和自由度而定。
一般來說,由於人的注意力集中峰值有限,1-2小時檢查一次較為適宜。
•03需要同步討論問題,請事先約好時間,不要突然來找。
舉個例子:你有一個問題,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需要跟我討論,那麼請提前約一下時間,我可以事先做好安排。
到了時間,我會把注意力切換到咱們的討論上,排除掉其他的干擾。
這樣,對雙方都更有益。
•04除非有極其重要的事情、需要立刻得到回復,否則請不要打電話、語音。
電話或語音是一種“自我本位”的做法:它方便的是自己,麻煩的是對方。
除非真的極其重要、緊急,否則儘量慎用,用書面或約時間的方式去替代。
▌03 啟發式決策(Intuition)
啟發式是人類固有的認知“捷徑”,它會造成許多思維的偏差。
•比如:我們會傾向於從鮮活、印象深刻的案例出發,去支撐我們的論斷,這就叫做“可得性啟發式”。
•再如:我們會傾向於關注重大的、顯著的個例,從而錯誤地推斷整體趨勢,這就叫做“代表性啟發式”。
這些都是它的負面後果,也是我們大腦“偷懶”的結果。
但在日常生活中,許多時候,巧妙地運用啟發式進行決策,可以幫我們節省大量精力。
畢竟,如果遇到一個問題,都要非常理性地建模、權衡利弊,那……未免也太累了。
但是,運用不是套用,有效的做法是什麼呢?
是事先給自己設定好幾條簡單的規則,當遇到對應情景時,直接調用這些規則,來指導自己的行為,這就叫做“直覺決策”。
那麼,有哪些設定啟發式規則的技巧呢?心理學家 Alice Boyes 提出了幾個例子,可以給你一些啟示:
•01我的時間價值是__
計算一下自己的時間值多少錢,填在後面的空格上,比如“50元/小時”“400元/天”。
然後,當遇到需要花時間去做的事情時,思考一下:這件事情能為我帶來多少收益?如果我不自己做、而是請別人來解決,需要花多少錢?
如果收益小於價值,不要去做。如果價格低於價值,儘量請別人來做。
這條啟發式規則,能非常有效地幫你過濾掉諸多瑣碎、無意義的小事。
你會發現,許多讓你煩惱的事情,這麼計算、代換一下,其實都不值一提。
•02一有心情和時間,我就__
許多人會告訴你,要去衡量任務的重要性、劃分優先順序,但其實,什麼事情重要,什麼事情不重要,我們心裡一清二楚。
所以,更有效的做法,不是繁瑣地去一個個任務分析、標記,而是給自己定下規則:只要有空、有心情,我就去做最重要的事情。
請把你能想到的最重要的事情,填在後面的橫線上。
無需特地去安排時間,只需要設定這麼一條規則,就可以讓自己清楚:我需要聚焦的是什麼,什麼才是我需要去推動進度的。
•03當我有心情去收尾時,我就去收尾。
這是一條很取巧的規則,但也非常有效。
什麼意思呢?有句話叫“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我們總是習慣於開始一件事情,但卻不喜歡把它“做完”。
也因此,我們的待辦事項裡面,一定充滿了“還沒有結果”的事情。
所以,這條規則,可以把你從繁重的時間分析、任務管理中解放出來。
你無需再把它們安排得滿滿當當,就這樣放著吧,什麼時候突然想到了、並且有心情去做,再把它收尾就行。
我們不是專家,也不是機器人,沒必要對自己過分苛刻。
▌04例行開關(Switch)
什麼意思呢?簡而言之,就是用一些具有儀式感的小習慣,讓自己建立“條件反射”,告訴大腦:我要進入某種狀態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我總會在下午2點左右,泡一杯紅茶,喝兩口,然後全力以赴開始工作 —— 這時,這杯紅茶就是一個“例行開關”。
哪怕有一天狀態不好,我也可以通過這個習慣,讓大腦適應“全力以赴”的狀態。
另一個例子:
有人比較容易分心,所以,當需要長時間專注時,就到星巴克去,點一杯美式 —— 這也是一個“例行開關”,就會告訴大腦:接下來要開始專注了,請將外部的打擾和內在的分心暫時遮罩掉。
它的重點在於:把某個動作,跟某個情境,建立一個高度的關聯。
久而久之,當你再執行這個動作時,大腦就會自然回憶起相關的情境,從而進入你需要的狀態。
它的要點如下:
•01設定一個動作,作為你的例行開關。
動作必須要簡單、易行、無門檻。
可以是泡一杯茶或者咖啡,可以是某個特定動作(比如擴胸、拉伸),可以是在紙上書寫,也可以是散步10分鐘……諸如此類。
只要在需要時,能夠時刻行動,就可以。
•02養成習慣,在這個動作之後,進入你想要的情境。
像前面的例子:剛開始的時候,你或許需要付出一點點努力,讓自己沉浸到某個狀態裡。比如“全力以赴”和“專注”。
但一旦有規律地重複,它就會成為你的習慣 —— 你無需再提醒自己,也無需再刻意行動,這個動作本身,就能夠誘發大腦,為後面的情境做好準備。
類似的例子還有:寫完第二天的待辦事項,就上床睡覺。
只要持續給自己這樣的暗示,哪怕你一開始睡不著,慢慢的,也能達到到點睡覺、改善熬夜和失眠的效果。
•03在這個情境之外的時間,儘量避開這個動作。
比如:我習慣了喝紅茶,然後全力以赴,那麼,在不需要全力以赴工作時,就儘量別喝茶。
原因很簡單:神經元的聯繫是成對的。
你把“喝茶”和“全力以赴”建立了聯繫,無論啟動哪一個節點,都會同時啟動另一個;但如果這時插入第三個節點,結果就是,原有的聯繫會被削弱,轉移到新的聯繫上來。
試一試,設置幾個這樣的“例行開關”,你會發現,自己對生活的控制力高了許多。
▌05持續性收益(Ongoing return)
我們的大腦,總是喜歡即時回饋和短期收益的,這是它一切行為的驅動力。
但有時候,稍微克服一下這種模式,可以讓我們生活得更自由。
當然,我不是指諸如學技能、背單詞這種事情 —— 這有點陳腔濫調了 —— 你要思考的是:
我可以做些什麼,來讓自己下一周的工作,稍微更輕鬆一些?
這樣,就是將短期回報,變成一種持續性、易得式的回報,這可以最大化地減少我們的行動阻力。
本質上,它順應的是大腦追求穩定、省力的底層驅動,並借此來優化我們的工作模式。
具體而言,可以考慮三種做法:
•01範本化
針對自己日常的工作,不妨思考這幾個問題:
•哪些東西是不會變的?
•哪些東西是需要改變的?
•我可以如何把它固化下來?
這就是一個“範本”。
比如我會要求團隊的成員,在向開發和設計提需求時,有一份對應的需求範本。每次下需求,按照範本寫清楚即可。
這不但可以節省時間,也可以保證需求的規範化,最大程度保障雙方的溝通效果。
•02流程化
針對已經做完的任務,不妨思考這幾個問題:
•我做這件事情的步驟是什麼?
•有哪些環節可以優化?
•下一次再做,我可以按什麼樣的步驟來?
我會要求團隊:每次結束了一項任務,都做一個簡單的複盤,把流程寫下來。
如果是舊的流程,就思考可以如何去優化。
這份成果,就是團隊的寶貴經驗。它不但可以指導團隊的實踐,也是可遷移、可複用的,可以成為方法論的一部分。
•03清單化
針對一個重複性的專案,不妨列出一張清單,把需要關注的地方寫清楚,並逐個核對。
最簡單的例子:
•和客戶溝通時,需要注意哪些地方?需要詢問哪些資訊?寫成清單。
•測試一個產品原型時,需要做哪些操作?需要留意哪些細節?需要符合什麼標準?寫成清單。
•諸如此類。
把這些清單收集起來。這些都會是你寶貴的知識財富。
▌06中立思維(Neutral)
最後,簡單提一下“中立思維”。
什麼意思呢?許多人經常會患得患失、自我批判,尤其是內向的朋友,這種現象會非常明顯。
你是不是經常這樣,在內心裡對自己說:我的表現怎麼這麼差;別人會不會介意;我當時要是如此這般就好了;如果重來一次,我會……
這種思維有一定作用,但沉溺於此,會持續造成壓力和焦慮 —— 我們會不斷活在自我批判中,難以留出精力,去應對未來的新挑戰。
所以,不妨試一試:學會用中立的目光,去反思和審視自己。
亦即:只分析,不批判。
不妨用這樣的句式去做自我反思:
•在過去的__________事件中,
•我採取了___________的做法,
•如果有下次,我可以試試____________。
慢慢的,你會感受到改變:你可以擺脫對自己的枷鎖,接納“並不完美”的自己。
大多數時候,我們的煩惱,往往都源於內心。
因此,解決的鑰匙,也在於內心。
以上6點,就是一套完整的“Edison 訓練法”。
它未必有多麼神奇的效果,能讓你脫胎換骨、效率爆棚,但每一步,都會讓你從中感受到收益和動力 —— 你無需強迫自己“自律”,而是會發自內心地去完善它們。
這才是自我改變的關鍵。
事件檢視器開關機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蔡雅瀅:核一踏查筆記 (06/26/2018 TEIA環境資訊中心)
民國106年6月2日一場暴雨,核一廠電塔倒塌,幸好反應爐及時停機,未釀成事故。但也讓台電先斬後奏高度爭議的核一廠2號機「降載延修案」,提前劃下句點,進入大修;全台核電只剩核三廠1號機,約占台電系統淨發電量的3%。
梅雨重創北海岸,多處淹水、土石流、磺溪橋遭泥水沖斷,不知核電廠是否安好?黃國昌委員辦公室協助環團申請現勘核一廠,6月15日一早下著雨,前往核一廠的路上,仍有許多尚未清理完畢的坍方,應該不會再出事吧?但壞天氣才是瞭解核電狀況的好時機,希望一切平安。
會議室裡,台電人員簡報說明:核一廠西側山坡受到大雨沖刷土石影響,導致2號機主變壓器至開關廠3座電塔中,第2座倒塌,引動2號機自動保護系統動作跳機,目前處於安全停機狀態;並介紹後續復原情形及未來防汛措施。
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執行長郭慶霖提出:這次的暴雨,應當作對核電廠的壓力測試,好好檢視廠內安全問題,特別是排水問題。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研究員陳泰良表示:台電目前規劃核一廠除役後,用過核燃料繼續放在廠內;而核一廠廠區內實際上就有多處發生嚴重坍方,再加上周邊地區以及聯外道路上也是處處嚴重坍方,顯見該地區的水土保持已遭極嚴重的破壞,拿該廠區來作為核廢料的貯放場安全性實在堪慮。
我則建議:應全面檢討廠內環境條件,目前核一乾貯設施設在山坡與土石流潛勢溪包夾處,恐非安全處所,於找到廠外安全貯存地點前,就廠內有無相對安全的地點?應一併檢討;目前反應爐雖然停機,用過核燃料仍有風險,希望檢討廠內電力設施的安全性,強化相關防汛準備;要假設核一廠周邊道路中斷,成為孤島的狀況,廠內有無足夠的救災設施可以因應?
台電人員回應:核一廠在災後有疏通水溝,處理排水問題;乾貯場是安全的,受影響情形相對輕微;廠內雖無大型機具,但有小山貓,可清理土石;核一廠過去曾分析,就算萬年一遇的降雨,也是安全的。我則質疑:分析是用模擬的,「電塔倒塌」應非可接受的日常事件,建議從此次事故經驗,檢討過去的分析有何問題?還有哪些潛在風險?如何防範?台電人員告知:原能會物管局有提到此次「疑似」超過安全設計基準,要求重新檢討。
簡報結束後,搭上巴士實地現勘。第一站停在乾華溪畔,橫跨溪流的管線,堆著泥土、樹枝和石塊,一旁的欄杆歪斜變形,附近拉起標記「危險」的警示布條。暴雨當時,泥水應該漫過管線,才會留下這些痕跡。而溪的另一側,是土石崩落後,失去植被光禿禿的山壁,上方則是倒塌後尚未修復的高壓電塔。
過往,原能會就核一乾貯設施,可否抵抗土石流或順向坡走山災害之質疑。曾回應:乾華溪床下游坡度較緩,不足以提供土石大規模移動數公里之動能。然從此次乾華溪下游管線,遭土石襲擊、填埋的經驗,土石未必只會來自上游,也可能從溪畔的山坡沖下,溪床坡度平緩,未必絕對安全。
往上游方向看去,兩台挖土機正在清理溪床,暴雨過去近兩個禮拜,厚厚堆疊的泥沙和石塊,仍未清除完畢。與溪流平行的紅色消防管線,凹了一處,凹陷處還殘留著土石。如果天災時,管線被土石打斷呢?我問。那就更換新的管線,台電人員回應。如果消防管線斷裂時,剛好發生火災呢?想起紀錄片《311逃命拼圖》中,地震、海嘯,合併火災發生,連海面也因漏油而燃燒起來的慘況。災害未必會發生,但不可不設想最糟狀況該如何因應。
繼續往上游方向前進,來到乾貯場。巨大的乾貯筒緊鄰山坡佇立,邊坡覆蓋大片帆布,帆布邊緣可看到下方土石裸露。設置地點離山坡這麼近,這次乾貯場雖無災情,難保未來遇到更大的豪雨,甚至伴隨地震時,不會有危險。而下游的土石,至今仍未清理完畢,如果類似的災情埋住裝有用過核燃料的乾貯筒(註:目前尚未啟用,通風口還貼著膠帶,筒內並無用過核燃料),甚至筒身破損、輻射外洩,能否及時清除完畢?會不會威脅救災人員的健康安全?
走出乾貯場,外面就是乾華溪,小小的乾貯場,夾在山與溪之間,面對兩項風險源。自橋上往乾華溪上游望去,今天的雨勢不大,但水流湍急,溪裡有許多大石頭,可以想見,暴雨當時,恐更加波濤洶湧。台電人員說明,此次暴雨,溪水雖然上漲,但離乾貯場址還有一段距離,似乎覺得安心。然而面對極端氣候,是否可以永遠安心?
僅管感謝台電人員在忙碌的災後復原時期,花時間說明、導覽廠內狀況;但核一廠兩部機組分別在民國67年底和民國68年中商轉,距今已近40年,用過燃料池爆滿,乾貯設施又有諸多疑慮,而1號機停機900多天,日子仍然照過,2號機則在降載延修爭議中,發生電塔倒塌事件,提早進入大修。盼政府能宣布核一廠提前除役,好好處理核廢料,早日實現非核家園。
本文作者:蔡雅瀅(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
完整圖文內容請見:
https://e-info.org.tw/node/205777
★★★ 台電核一廠2017年6月2日發生廠區多處嚴重山坡土石崩坍導致二號主機主變#2超高壓電塔崩塌反應爐跳機急停事故後兩週(06/15/2017)現場會勘實際景象相簿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
♡
事件檢視器開關機 在 [請益] 筆電Windows7 事件檢視器- 看板MenTal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