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不起來啦,乾」
這一句的意思是,既然飛不起來,那就再乾一杯好了。
恰恰符合「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四句的涵義。
--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疑義新解
--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
課本「題解」說——
「天寶十二載秋,李白來到宣州,為餞別族叔李雲而寫成此詩。全詩重點不在寫離情別緒,而是抒發年華虛度、壯志難酬的苦悶。」
課本的解釋非常奇怪,為何題名有「餞別」而詩作內容卻完全無「餞別」之意?——根據學者考證,原來是《李太白全集》的編者搞錯了,這首詩的詩題本不該是〈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這首詩最早被刊載於《文苑英華》,原詩題為〈陪侍御叔華登樓歌〉,從詩題看來,本就無「餞別」一事,李白單純只是登上高樓,有感而發;而且陪他一起登樓的人並不是族叔李雲,而是李華才對。
--
課本對「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兩句的解釋為:上句是讚美李雲,下句是李白以謝脁自喻,理由是李雲當時擔任秘書省校書郎,掌管圖書整理,而漢時稱東觀(圖書館)為蓬萊,以蓬萊代指李雲順理成章。
這種解釋由來已久,宋人楊齊賢就說:「蓬萊,指校書也」;明人唐汝詢《唐詩解》講得更為明白具體:「子(李雲)校書蓬萊宮,文有建安風骨;我(李白)若小謝,亦清發多奇」。這一解釋雖然從詩題上說得過去,從文章的脈絡上卻很難說通。
首先,李雲並不以詩文名世,李白無論出於何種禮尚客套,也不致對一個文學上毫無建樹的人如此推崇,且近於諂媚。再說,如果這兩句是分別比喻同時代的主客雙方,「中間」與「又」二詞豈非多餘?「中間」與「又」明顯有延續前者、再現前者的概念。
若通觀全詩,前面兩句說「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點明了季節(秋)與地點(謝朓樓),在這樣長風萬里的時節,登上高樓開始懷古,而懷古的對象當然就是這棟高樓的建造者——謝朓,順此脈絡來看,這首詩的主要歌頌對象應該就只有謝朓一人而已。
「蓬萊文章」確實是借代,但借代的對象應該不是李雲的官職「秘書省校書郎」,而是借代整個「漢朝文學」;由於李白在文學上宗本儒家,主張復古,反對六朝的華美詩風,所以他比較推崇漢朝古樸雄渾的詩歌風格。「建安骨」指的則是東漢末年戰爭頻仍,三曹父子的詩作風格慷慨悲涼,具有英雄之氣,展現剛健雄渾的風格,依然為李白所推崇;可惜建安之後,六朝文學進入華美雕琢的時代,李白非常不欣賞,所以沒有任何值得推崇的人物。直到「中間」出現了「小謝」這一號人物,才令李白眼睛一亮;因為謝朓的詩歌風格不是華美,而是清新秀逸,藉著歌頌山水抒發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氣,可說是「蓬萊文章建安骨」之後唯一值得推崇的人物,這才值得李白特地登上謝朓樓追思他。
也就是說,「蓬萊文章建安骨」這一句只是陪襯,真正要講的重點其實是下一句;李白是用「蓬萊文章」與「建安骨」來突出「小謝」繼承前代優秀的文學傳統,所以特別優秀、特別值得推崇。
順著這個脈絡來看,下一句「俱懷逸興壯思飛」,就應該不是指「李白跟李雲都有逸興壯思」,而是指「謝朓與李白都有逸興壯思」。李白想到謝朓這麼有才能,但在亂世之中卻無法伸展抱負,不禁聯想到自己,因為自己也跟謝朓一樣都有「欲上青天攬明月」的志向,只可惜在現實生活中根本飛不起來——只能藉酒澆愁而已!這樣看來,這整首詩其實都是藉著感歎謝朓的懷才不遇,進而自傷自憐,所以才得出「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的厭世結論。
也就是說,這首詩其實是一首非常標準的「懷古詩」,藉謝朓事跡以詠歎自己不得志的情懷,跟餞別沒有半點關係,至於跟他一起登樓的人究竟是李雲還是李華,也通通都無關緊要,因為這首詩根本沒有半句提到他們。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