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是一个倡导独立的社会。 于是,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独立」的人。
无论男女,我们非常独立。 不愿意麻烦别人,也不太愿意被别人麻烦。 但是,这样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都很独立,就显得比较孤立,和别人没有深度连接,很难发展出深度的关系,我们会显得很孤独,并且伴有安全感的缺失。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有这样的问题。 她找到我,是因为,她发现自己很爱自己的男朋友,但是,却没有办法去依恋对方,显得「客气而疏远」。 男朋友觉得她不信任自己,似乎显得也不够爱自己。 但是,我的来访者却跟我说,事实上,她非常爱自己的男朋友,而自己之所以看起来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因为太「客气」和「独立」而显得好像没那么爱自己男朋友,她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她只是觉得,自己从小到大,一贯都是非常独立的,从来不依靠任何人,因为她觉得:任何人都靠不住。
独立不是问题,有的人可能依靠不住也是事实。 可是,这里的问题是:习惯了靠自己,哪怕当自己想去依靠外界时,也很难做到。 处处警惕,内心充满了对外界的怀疑和不安全感,因此,不敢把自己托付给外界。
这就是依恋障碍。
依恋的形成
依恋,是人的本性。
如果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严重的干扰,人最后是会自然发展出依恋的能力的。
那么,依恋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斯把依恋关系分为四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依恋关系的建立,最开始源于和母亲的关系。
母亲是婴儿接触的第一个外界。 当带着全能感的婴儿,又深陷其实自己并不能照顾自己、离开母亲甚至都活不下去的矛盾时,母亲的看到、共情和及时回应,就是婴儿的全部。 如果母亲在这方面做的很好,那么,婴儿就有一种感觉:外界很好,世界很好,我也很好。 这个时候,婴儿随着成长和心理发展,也会自然而然建立起一个很好的依恋关系,也就是安全性依恋。 如果,母亲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取决于母亲能做到的程度,孩子的依恋功能的建立就会打一定的折扣。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建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或者混乱型依恋。
所以,依恋建立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这个世界是好的。 儿时,我们认为母亲是我们的自体客体。 如果母亲的这一功能承担的足够好,孩子的全能自恋回落后,会发现一个真实的自体和真实的客体。 并且,收获一个「基本是好的」的外界。
既然,人的心理在各种条件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我们是能够自动发展出依恋功能的,那一定说明,依恋对我们,是有价值的。 依恋的价值都有哪些呢?
第一,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有安全感。
能够形成依恋的前提,本身就是「世界是好的」。 所以,如果依恋真的发生了,说明我们已经成功构建起了「这个世界是好的」的基本世界观。 这本身就很有价值。 一旦,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也会更有安全感。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活在一种「外界是恶意」的感受中。 这源于从小,她的父母对她的高要求,比如,努力学习。 成绩如果是第二名,父母就会说:之前都是第一名,怎么这次下滑了? 如果是第一名,父母会说:别骄傲啊,一次第一不算什么,关键是要保持。 就这样,她觉得,外界就是一个对她有很多要求的外界,除非她做到很好,否则,外界就会抛弃她。 工作后,她也是这么认为的,她的工作必须做到很好,否则,领导就会对她不满意。 甚至,交朋友也是要自己先做到「完美」,不能有坏脾气,不能自私,不能任性,否则,也会被朋友抛弃。 这种感受弥漫在她的生命中,让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第二,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与这个世界深度连接,也更愿意深度参与。 这会加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那些依恋失败的人,会发展出一种和世界的「隔离感」,所以,很多人经常有一种感觉:世界是世界,我是我,两不相干。
我的一位朋友描述过一次她的一次成都旅行经历。
朋友休假,于是来到了「好吃好玩」的成都。 来成都后,她却发现一个问题:自己跟成都,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成都很好,好吃,好玩,好逛。 可是,这一切的好,跟自己没关系。 走在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感觉自己像一个幽灵一样,和整个场景,融入不进去。 麻木、游离,没有兴奋,没有开心,甚至,没有感受。 成都是成都,自己是自己。
现在,我们再理解这种感受,就很简单了:虽然成都各种好,但是,她却并不能让自己融入到这个「各种好」的成都中来。
第三,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从这个世界中寻求支持和资源,而这些,都会滋养我们的生命。
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单打独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融入世界的原因。 我们总会有需要外界支持的时候。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身上有比较明显的「反抗型依恋」的特征。 他们中有的伴有比较严重的情绪问题,明明已经非常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了,但是,他们并不认为心理咨询或者去医院寻求药物治疗,是可以支持到他们的。 这就是典型的:看不到、也无法获得外界的支持。 这类来访身上还有一种特征:当他们进行了几次心理咨询后,他们似乎在心底的某些层次上,渴望继续进行心理咨询,但是,他们却希望咨询师能够更加主动一些。 也就是:他们想走近,但是又不想太主动。
总之,好的依恋的发生,会让我们更有创造性,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
依恋障碍会带来孤独
如果形成依恋障碍,就会带来孤独。
与依恋形成的前提——外界是好的——相对,依恋障碍的前提是:外界是坏的。 因为「外界是坏」的,我们被迫只能依靠自己。 在依靠自己的同时,外界中坏的部分,对应着的各种阴暗和黑洞,就会一并被我们收回到自己身上。
我们不仅会感觉这个世界恶意重重,还会感到孤独。
能否依恋外部,也是我们是否「感到孤独」的重要原因。 当我们看到「他人」后,我们进而还会看到「世界」。 「他人」和「世界」,对于我们而言,都属于外部。
这是相互作用的:外界的「坏」,给我们造成了心理的「阴影」;我们带着心理的「阴影」去看外界,外界就确定无疑是坏的。 同时,心理的黑洞和阴影本身,也是对外界坏的一种防御。
否则,我要如何抵抗这个恶意重重的世界?
所以,很多内心孤独的人,即便有的人看起来很友善而平和,但是,因为他的潜意识中始终明确地知道:这是一个恶意重重地世界,不值得我去依赖,所以,他们的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一定是有黑洞的。
这样的人,无论社会功能发展的多好,世俗上有多成功,内心一定有致命的孤独感。
为何有人可以享受孤独?
有的人享受孤独,有的人想摆脱孤独。 其实,这里说的孤独,并不是一回事。 前文所说的所有孤独,说的都是让人想摆脱的那种孤独。
那么,让人想要去享受的那种孤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孤独? 那是一种「千帆阅尽人间」的孤独。 只有在你曾经走进过丰沛饱满的关系,与他人和世界建立过深刻而广阔的连接,被爱充分滋养过的人,才有能力走进这种孤独。
话说回来,这其实,已经不是孤独,只是形式上看起来孤独而已。 内心,早已是无比的富足。 独自品味,并乐此不疲。 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况且,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随时再次走入人群。
如果我们依恋一个人,一旦失去,该怎么办?
有的人担心一旦依恋一个人,那么,如果这个人离去,自己不能承受。
这里,要区分依恋和依赖的区别。
依恋,指的是感情的指向:眷恋、喜爱、想要靠近;而依赖,更多的指向一个人缺乏独立的能力,需要完全依靠别人。
一个健康的依恋关系是,我有独立的能力,但是,我仍然可以放心地去在感情上靠近一个人,并且把自己放心地交出去。
依恋是一种情感的能力。
依恋一个人,以及一段好的依恋关系,确实有可能失去。 可是,哪怕有一天,这份爱会失去,基于这份爱建立起来的笃定、踏实、安全感、勇气,这些心理基础,一旦建立起来,就不会消失。 这些东西,会陪伴我们一生。 在我们每一个困窘、艰难的时刻,给我们带来希望。
一份高质量的关系,虽然关系有可能终结,但是,那份美好的感受,却不会随着关系的终极,或者,关系中某人的离去而离去。
这份美好的感觉,会永存心底。 源源不断地化作光,滋养我们。
被看见的欲望、被满足的需求,最后,都会在我们心中形成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就是生的力量。
既然依恋这么好,如何建立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最初的建立,是在婴幼儿时期,通过与父母的关系,尤其是与母亲关系的构建形成的。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形成,再次走入依恋关系,就需要我们后天有意识地努力。
首先,尝试找到一个好的客体。 一个好的客体,就是一个好的「外部世界」的象征,能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并且,在尝试去建立依恋关系的时候,能够尽可能避免我们被现实伤害的可能性,增加建立好的依恋关系的概率。
其次,尝试和一个好的客体建立一段稳定持久的关系。 在这里,稳定和持久非常重要。 事实是,无论这个客体有多么地好,我们的关系都不可能完美。 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试图去结束关系。 持久的关系,像一个稳定的容器,在这个容器里,我们是有机会去发展出依恋,而且,是走入现实的依恋。 也就是说,我们有机会看到,彼此都不完美,但是,关系仍然稳定,依恋仍然可以发生。
最后,当依恋发生,尝试去标记这些感受。 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觉察能力,让我们切实从身、心、头脑的三个层面,都意识到:依恋可以发生,而且,依恋的感觉,是这样的。
建立好的依恋关系,我们就能够从这样的依恋关系中,不断地获取资源和支持,这些东西,会照亮我们的生命,并且,陪伴我们走的更远。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咱们继续太乙金华宗旨,上一期讲了此书的来历,以及我个人对于“元神识神”“回光守中”这些概念的理解,那今天我们就重点讲一讲修炼!这本书之所以这么容易被西方人接受,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把方法讲得非常明确具体。整个四、五、六章就是简单直白的告诉我们该...
习近平有几个孩子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当今社会,是一个倡导独立的社会。 于是,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独立」的人。
无论男女,我们非常独立。 不愿意麻烦别人,也不太愿意被别人麻烦。 但是,这样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都很独立,就显得比较孤立,和别人没有深度连接,很难发展出深度的关系,我们会显得很孤独,并且伴有安全感的缺失。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有这样的问题。 她找到我,是因为,她发现自己很爱自己的男朋友,但是,却没有办法去依恋对方,显得「客气而疏远」。 男朋友觉得她不信任自己,似乎显得也不够爱自己。 但是,我的来访者却跟我说,事实上,她非常爱自己的男朋友,而自己之所以看起来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因为太「客气」和「独立」而显得好像没那么爱自己男朋友,她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她只是觉得,自己从小到大,一贯都是非常独立的,从来不依靠任何人,因为她觉得:任何人都靠不住。
独立不是问题,有的人可能依靠不住也是事实。 可是,这里的问题是:习惯了靠自己,哪怕当自己想去依靠外界时,也很难做到。 处处警惕,内心充满了对外界的怀疑和不安全感,因此,不敢把自己托付给外界。
这就是依恋障碍。
依恋的形成
依恋,是人的本性。
如果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严重的干扰,人最后是会自然发展出依恋的能力的。
那么,依恋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斯把依恋关系分为四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依恋关系的建立,最开始源于和母亲的关系。
母亲是婴儿接触的第一个外界。 当带着全能感的婴儿,又深陷其实自己并不能照顾自己、离开母亲甚至都活不下去的矛盾时,母亲的看到、共情和及时回应,就是婴儿的全部。 如果母亲在这方面做的很好,那么,婴儿就有一种感觉:外界很好,世界很好,我也很好。 这个时候,婴儿随着成长和心理发展,也会自然而然建立起一个很好的依恋关系,也就是安全性依恋。 如果,母亲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取决于母亲能做到的程度,孩子的依恋功能的建立就会打一定的折扣。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建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或者混乱型依恋。
所以,依恋建立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这个世界是好的。 儿时,我们认为母亲是我们的自体客体。 如果母亲的这一功能承担的足够好,孩子的全能自恋回落后,会发现一个真实的自体和真实的客体。 并且,收获一个「基本是好的」的外界。
既然,人的心理在各种条件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我们是能够自动发展出依恋功能的,那一定说明,依恋对我们,是有价值的。 依恋的价值都有哪些呢?
第一,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有安全感。
能够形成依恋的前提,本身就是「世界是好的」。 所以,如果依恋真的发生了,说明我们已经成功构建起了「这个世界是好的」的基本世界观。 这本身就很有价值。 一旦,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也会更有安全感。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活在一种「外界是恶意」的感受中。 这源于从小,她的父母对她的高要求,比如,努力学习。 成绩如果是第二名,父母就会说:之前都是第一名,怎么这次下滑了? 如果是第一名,父母会说:别骄傲啊,一次第一不算什么,关键是要保持。 就这样,她觉得,外界就是一个对她有很多要求的外界,除非她做到很好,否则,外界就会抛弃她。 工作后,她也是这么认为的,她的工作必须做到很好,否则,领导就会对她不满意。 甚至,交朋友也是要自己先做到「完美」,不能有坏脾气,不能自私,不能任性,否则,也会被朋友抛弃。 这种感受弥漫在她的生命中,让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第二,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与这个世界深度连接,也更愿意深度参与。 这会加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那些依恋失败的人,会发展出一种和世界的「隔离感」,所以,很多人经常有一种感觉:世界是世界,我是我,两不相干。
我的一位朋友描述过一次她的一次成都旅行经历。
朋友休假,于是来到了「好吃好玩」的成都。 来成都后,她却发现一个问题:自己跟成都,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成都很好,好吃,好玩,好逛。 可是,这一切的好,跟自己没关系。 走在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感觉自己像一个幽灵一样,和整个场景,融入不进去。 麻木、游离,没有兴奋,没有开心,甚至,没有感受。 成都是成都,自己是自己。
现在,我们再理解这种感受,就很简单了:虽然成都各种好,但是,她却并不能让自己融入到这个「各种好」的成都中来。
第三,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从这个世界中寻求支持和资源,而这些,都会滋养我们的生命。
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单打独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融入世界的原因。 我们总会有需要外界支持的时候。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身上有比较明显的「反抗型依恋」的特征。 他们中有的伴有比较严重的情绪问题,明明已经非常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了,但是,他们并不认为心理咨询或者去医院寻求药物治疗,是可以支持到他们的。 这就是典型的:看不到、也无法获得外界的支持。 这类来访身上还有一种特征:当他们进行了几次心理咨询后,他们似乎在心底的某些层次上,渴望继续进行心理咨询,但是,他们却希望咨询师能够更加主动一些。 也就是:他们想走近,但是又不想太主动。
总之,好的依恋的发生,会让我们更有创造性,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
依恋障碍会带来孤独
如果形成依恋障碍,就会带来孤独。
与依恋形成的前提——外界是好的——相对,依恋障碍的前提是:外界是坏的。 因为「外界是坏」的,我们被迫只能依靠自己。 在依靠自己的同时,外界中坏的部分,对应着的各种阴暗和黑洞,就会一并被我们收回到自己身上。
我们不仅会感觉这个世界恶意重重,还会感到孤独。
能否依恋外部,也是我们是否「感到孤独」的重要原因。 当我们看到「他人」后,我们进而还会看到「世界」。 「他人」和「世界」,对于我们而言,都属于外部。
这是相互作用的:外界的「坏」,给我们造成了心理的「阴影」;我们带着心理的「阴影」去看外界,外界就确定无疑是坏的。 同时,心理的黑洞和阴影本身,也是对外界坏的一种防御。
否则,我要如何抵抗这个恶意重重的世界?
所以,很多内心孤独的人,即便有的人看起来很友善而平和,但是,因为他的潜意识中始终明确地知道:这是一个恶意重重地世界,不值得我去依赖,所以,他们的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一定是有黑洞的。
这样的人,无论社会功能发展的多好,世俗上有多成功,内心一定有致命的孤独感。
为何有人可以享受孤独?
有的人享受孤独,有的人想摆脱孤独。 其实,这里说的孤独,并不是一回事。 前文所说的所有孤独,说的都是让人想摆脱的那种孤独。
那么,让人想要去享受的那种孤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孤独? 那是一种「千帆阅尽人间」的孤独。 只有在你曾经走进过丰沛饱满的关系,与他人和世界建立过深刻而广阔的连接,被爱充分滋养过的人,才有能力走进这种孤独。
话说回来,这其实,已经不是孤独,只是形式上看起来孤独而已。 内心,早已是无比的富足。 独自品味,并乐此不疲。 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况且,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随时再次走入人群。
如果我们依恋一个人,一旦失去,该怎么办?
有的人担心一旦依恋一个人,那么,如果这个人离去,自己不能承受。
这里,要区分依恋和依赖的区别。
依恋,指的是感情的指向:眷恋、喜爱、想要靠近;而依赖,更多的指向一个人缺乏独立的能力,需要完全依靠别人。
一个健康的依恋关系是,我有独立的能力,但是,我仍然可以放心地去在感情上靠近一个人,并且把自己放心地交出去。
依恋是一种情感的能力。
依恋一个人,以及一段好的依恋关系,确实有可能失去。 可是,哪怕有一天,这份爱会失去,基于这份爱建立起来的笃定、踏实、安全感、勇气,这些心理基础,一旦建立起来,就不会消失。 这些东西,会陪伴我们一生。 在我们每一个困窘、艰难的时刻,给我们带来希望。
一份高质量的关系,虽然关系有可能终结,但是,那份美好的感受,却不会随着关系的终极,或者,关系中某人的离去而离去。
这份美好的感觉,会永存心底。 源源不断地化作光,滋养我们。
被看见的欲望、被满足的需求,最后,都会在我们心中形成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就是生的力量。
既然依恋这么好,如何建立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最初的建立,是在婴幼儿时期,通过与父母的关系,尤其是与母亲关系的构建形成的。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形成,再次走入依恋关系,就需要我们后天有意识地努力。
首先,尝试找到一个好的客体。 一个好的客体,就是一个好的「外部世界」的象征,能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并且,在尝试去建立依恋关系的时候,能够尽可能避免我们被现实伤害的可能性,增加建立好的依恋关系的概率。
其次,尝试和一个好的客体建立一段稳定持久的关系。 在这里,稳定和持久非常重要。 事实是,无论这个客体有多么地好,我们的关系都不可能完美。 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试图去结束关系。 持久的关系,像一个稳定的容器,在这个容器里,我们是有机会去发展出依恋,而且,是走入现实的依恋。 也就是说,我们有机会看到,彼此都不完美,但是,关系仍然稳定,依恋仍然可以发生。
最后,当依恋发生,尝试去标记这些感受。 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觉察能力,让我们切实从身、心、头脑的三个层面,都意识到:依恋可以发生,而且,依恋的感觉,是这样的。
建立好的依恋关系,我们就能够从这样的依恋关系中,不断地获取资源和支持,这些东西,会照亮我们的生命,并且,陪伴我们走的更远。
习近平有几个孩子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上帝不是无所不能的
所以它创造了妈妈这个角色
因为在我们的生活里
妈妈就像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
她不仅要事无巨细地照顾整个家庭
还要为每一个家庭成员焦心劳思
阿玉就是这样一个任劳任怨的好母亲
早年就失去双亲的她
把全部的遗憾与爱
都倾注到了现在的家庭上
每天起床她都要忙上忙下做家务
不仅要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的婆婆
还要操心儿子的学业和女儿的婚姻
就连丈夫她也必须要关心到位
然而阿玉的付出在家人眼里都是应该的
没有人去感激她也没有人去体谅她
老年痴呆的婆婆现在就像个孩子
一个不顺心就摔东西拿她出气
叛逆的儿女也和她没什么共同语言
只会觉得唠叨的她十分聒噪烦人
在大医院当医生的丈夫阿哲
也终日一副冷漠寡淡的神情
常常阿玉说十句话他才会回一句
这样枯燥疲惫的生活对阿玉来说
早就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
贤惠能干的她对此也毫无怨言
然而近期来阿玉在如厕时
总是觉得小腹隐隐作痛煎熬难忍
她和丈夫阿哲提起此事
称想去医院做一下检查看看症状
然而漠不关心的丈夫却表示
这只不过是更年期正常反应罢了
吃点药就行了何必非要跑去医院
说罢就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家
阿玉虽然不敢有什么怨言
不过她还是决定自己去医院看一下
真的检查出来什么病也要早点治疗才是
毕竟这个家里还离不开她的操持
在阿玉心里
自己俨然就是为了这个家在活
下午阿玉好不容易摆脱婆婆的纠缠
只身前往去丈夫医院的路上
忽然她想起女儿近期在公司
谈了一位非常不错的男朋友
便想着去见见未来优秀的女婿
可谁料女儿见到她却将她推出门外
称在公司需要避嫌
连说两句话的机会都没有给到阿玉
无奈的阿玉只能转身离开
她想给自己的弟媳打电话
让弟媳陪她一起去医院做检查
然而电话接通后
对面却传来了嘈杂的争吵声
不用想她也知道肯定是那不争气的弟弟
又在问家里要钱出去吃喝嫖赌
只是可怜了她那有苦难言的弟媳
阿玉最终只能独自去医院检查
检查结束后她又等着丈夫一起下班回家
公交车上阿哲对检查的事情充耳不闻
阿玉拿自己和别的女人作比较
问阿哲她们两谁更好看
阿哲也依旧一副爱答不理的模样
下车后阿玉率先回了家
而阿哲则是被一通电话又喊去了医院
打电话的不是别人
正是下午才给阿玉做过检查的伊医生
她告诉阿哲 阿玉的检查结果出来了
是恶性肿瘤并且已经子宫癌晚期
她不敢将此噩耗直接告诉阿玉
而阿哲听到此事也犹如五雷轰顶般
他一直以为死亡离他们是很遥远的事
却没想到意外竟来的这么突然
一时间他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那个
为这个家庭付出了所有的妻子
他平时虽然沉默冷淡了些
却也绝不是薄情寡义之人
怅然若失的阿哲在回到家后
迎面就碰上了正在撒泼的老母亲
她把阿玉买来的柿子砸的到处都是
而阿玉则狼狈的跟在身后收拾
放在平时阿哲绝不会多管闲事
但今天他竟开始心疼起自己的妻子来
或许是知道妻子已经大限将至
愤怒的阿哲对着老母亲就是一顿怒吼
「你到底在干些什麽?
你到底哪里被伺候的不满意
为什么总是折磨这个女人
我的妻子到底哪里对不起你了?」
丈夫的态度转变让阿玉有些惶恐
但很快她就意识到不能对待老人这样
她认为丈夫一定是酒喝多了
便也没将此放在心上
隔天阿哲让阿玉再来一次医院
他要为妻子做一次全面的检查
此时的阿玉还不知道自己身患绝症的噩耗
虽然有些莫名其妙
但丈夫的吩咐她还是照做了
去医院的路上阿玉还顺便去看了弟弟弟媳
她的弟弟大仁是个好逸恶劳的出租车司机
平日里经常出去喝酒赌博
就连阿玉这个姐姐都看不下去
弟媳虽然也有满腹的委屈
但好在阿玉这个姐姐对她极好
给她艰难的生活里带来了一丝光亮
阿玉经常把省下来的钱给弟媳补贴家用
可弟弟却对此毫不领情
原因就是他觉得姐姐给的太少了
为此姐弟两每次见面都闹的不欢而散
离开弟弟家后阿玉来到医院与丈夫会合
这次的检查阿哲请来了院里的医学博士
然而检查结束后对方也只惋惜的摇了摇头
阿玉身体内的癌细胞
已经蔓延到淋巴腺上肿的满目疮痍
做手术只会使情节变得更严重
这种情况显然已经无药可救了
可阿哲却仍不死心坚持要为妻子动手术
他只想尽可能的延叙妻子的生命
此时此刻的他不是一位医生
而是一位绝症病患的家属
也深刻的理解到了那种怅然若失的痛
无论怎样他都没法对妻子说出这个噩耗
在夜深人静的夜晚
阿哲淡淡的告诉妻子要做手术的事
他只说是小小的子宫癌做个切除手术就没事了
却不敢说癌症已经到了晚期的地步
见丈夫的神情如此凝重
阿玉反倒安慰他放宽心
还称自己扛得住一切都没事的
到了这个年纪子宫留着也没用
还不如摘了免得疑神疑鬼
阿玉把这件事说的像睡觉一样轻松
顶着下体剧烈的疼痛
一刻也闲不下来的她
转眼又火急火燎的
加入到了照顾一大家子的行动中
她给婆婆洗澡给儿子女儿准备晚餐
但除了丈夫外依旧没人理解她体谅她
阿哲斥责女儿应该学着帮妈妈做事了
可女儿却反驳自己上班已经够辛苦了
闻此愤怒的阿哲更加火冒三丈
「谁不累? 我也累妈也累
你是公主吗妈是仆人吗
你知不知道妈现在什么情况?」
听到这里女儿蓦然愣住了
她隐约从爸爸的话语中听出了不对
一问才知道妈妈竟然患上了癌症
看着妈妈在如厕时痛苦的哀嚎
女儿这才发觉自己多么的不孝
很快就到了手术这天
作为丈夫的阿哲全程陪护
然而当她看到妻子衰败的器官时
才知道同事说的「没救了」不是在骗他
绝望的阿哲最终还是无力的退出了手术
抗癌的药物现在对阿玉来说
都已经没有任何的效果可言
医院强制要求阿玉断药出院
继续留在医院也只是占用公共资源
这一点只有身为医生的阿哲知道
而其他家人们却以为阿玉
是病情已经痊愈了才会出院
由于善良的弟媳一直在照顾医院阿玉
好逸恶劳的弟弟大仁第一个找上门
向姐姐索要妻子这些天来看护的工钱
看着鬼迷心窍的弟弟
痛心的阿玉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
而另一边的阿哲
由于受到妻子病情的干扰
在工作时也频频出错一误再误
最终医院的领导实在看不下去
只能狠心将他辞退回家
阿哲没有将被辞退的事情告诉妻子
因为害怕本就虚弱的阿玉再为此担心
他把闲下来的时间
全部都用在了装修郊外的房子上
曾几何时阿玉一直想搬到郊外居住
城里的生活太过枯燥无味
阿哲想在这最后的时间里
帮助妻子完成这一点儿心愿
在韩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
只要哪家腌制的大酱发霉坏掉了
那么那家的女主人一定要大难临头
好巧不巧的是阿玉家中的好几罐大酱
一夜之间全部都发霉长虫了
也正是在这天晚上
阿玉的不适越发的明显厉害
她甚至连腿都直不起来
一路爬着来到卫生间狂吐不止
吐着吐着就吐出了大口的鲜血
惊恐的阿玉哭着喊醒了丈夫
然而任谁见了这一幕也无法淡定
夫妻二人就这样在马桶旁哭成了泪人
阿玉知道自己的病肯定没有治好
而丈夫又迟迟不愿告诉她真相
所以只能自己去医院问主治医生
谁料她在半路上却发现
女儿的男友竟是个有家室的男人
阿玉来到医院不仅得知了自己的病情
还意外发现了丈夫被辞退的真相
重重打击快要将她压得喘不过气来
离开医院的阿玉
在川流不息的马路边站了很久很久
直到晚风吹乱了她盘起的秀发
恍惚的阿玉这才想起来回家
婆婆哭着问她去了哪里
像个孩子一样的婆婆
现在越发离不开她的照顾了
阿玉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了
这个家会变成什么模样
次日她拿了一份文件交给弟媳
并嘱咐弟媳一定要回家之后再打开看
而后她又将女儿叫到跟前
此时此刻作为一个母亲
她有太多的话想对这个误入歧途的孩子说
破坏别人的家庭不论对被人还是对自己
都是巨大的损失与污点
面对母亲的教诲女儿沉默了
另一边回到家后的弟媳
打开了姐姐交给自己的文件袋
赫然发现里面竟然是一份保险单
受益人且是作为弟弟弟媳的她和丈夫
弟媳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只一个劲的跪在保险单旁落泪
本来还出弟弟在听闻此事后
蓦的也收住了笑脸变得沉默了起来
她从来都不知道姐姐竟然病的这么重
他这个弟弟实在是连混蛋都不如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
阿玉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她好想念在妈妈怀里的那些日子
什么都不用去想什么也不用去做
要知道她也是个曾经被疼爱的孩子啊
但这一切在嫁人之后就都变了
这天许久没见到儿媳妇的婆婆
在阿玉一进门就大发雷霆
她一棍子敲在阿玉头上
直接导致了虚弱的阿玉晕倒在地
忍无可忍的阿哲见此
干脆直接将老母亲关进了房间
迷迷糊糊的阿玉嘴里呢喃着不要
她一点也不怪婆婆
因为她知道婆婆只是生病了才会这样
深夜阿玉悄悄来到婆婆的房间
看着婆婆熟睡的身影她泪目了
不敢想象如果她走了
婆婆会是怎样一个下场
悲痛的阿玉哭着用被子捂住婆婆
想带着婆婆一起离开苦涩的人间
然而却被及时发现的家人制止了下来
阿玉嚎啕大哭
嘴里还呢喃着跟我一起走吧类似的话语
也正是此时一对儿女才知道
妈妈已经身患绝症命不久矣的噩耗
痛心不已的儿子哭着跪在阿哲面前
为自己曾经的不懂事道歉
女儿也给有家室的男友打去电话
主动提出了分手的想法
他们都只想让现在的妈妈放心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久违的温暖让阿玉
更加不舍得离开这个家了
她给老年痴呆的婆婆洗脚
她真的很害怕自己离开之后
就没有人照顾婆婆了
虽然婆婆嘴上一直嫌弃她不好
但曾经一有什么好东西婆婆都会想着她
把她像亲女儿一样对待
阿玉嘱咐婆婆如果活着十分难过
就咬断舌头去找她这个儿媳
不管在哪里她都会一直陪在身边
阿玉不知道的是在这之后
老年痴呆的婆婆就总是咬自己的舌头
大家都不明白她这是在干嘛
只有婆婆自己知道
她多么想和儿媳妇一起离开
眼看阿玉的病情愈发严重
阿哲也迫不及待帮助她实现愿望
想带妻子搬进刚装修好的郊外小屋
出发这天弟媳带着弟弟来看望她
弟弟从怀中掏出一盒捂热的牛奶
塞给阿玉后扭头就跑
看着弟弟别扭的背影阿玉的心暖暖的
可她不知道的是
在她看不见的地方
向来没心没肺的弟弟竟哭的像个孩子
阿玉对新房子非常满意
只是她却深知自己没有那个福气
继续在这么好的地方多住个几年
现在的她连洗澡都要丈夫帮忙
这天晚上阿玉和丈夫提了一个要求
她希望自己死后可以埋在院子的松树下
这样家人们就不会忘记她了
阿玉哭着问丈夫
我死后你会想我吗
没人唠叨你肯定会过得更好吧
阿哲也哭了 他摇摇头说不是的
说自己每天都会想阿玉
早晨上班会想 打领带会想
吃难吃的饭时会想 吃好吃的饭也会想
喝酒时 酒醒时 睡觉时 醒来时
他永远都不会忘记自己有这样一个好妻子
说着说着两个人都已经泪流满面
也就是在这一夜阿玉悄无声息的走了
痛彻心扉的阿哲履行诺言
把妻子葬在了院子的松树下
或许只有这样
他们才会感觉阿玉从未离开
电影《世上最美的离别》于2011年4月20日在韩国上映
由闵奎东执导 徐英姬 金甲洙 刘俊相等人主演
电影讲述了一位平凡的母亲的一生
以及她最终和家人们难舍难分的离别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经历这样一个女人
她们常常从你起床唠叨到你睡觉
无微不至到令人感到困扰
她们辗转几大菜市场
只为买到最便宜的菜品
在我们的眼里他们是妈妈
是锱铢必较的买家
是满面风霜的中年妇女
但我们却忘记了她们也是别人的女儿
也是被疼爱着捧在手心里长大成人
她们不是家庭里的保姆
没有义务必须要去做些什么
而她们之所以能做的那么好
全部都是因为爱
女人们做了一辈子的好母亲 好妻子 好儿媳
却鲜少有做出真正自己的
电影能教会我们的
只有珍惜眼前人这句话
只有经历过离别的人
才会在每一个泪点释放出自己的感情
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她们带给你生命教会你生存
而我们虽然习惯了她们的存在
却不能只索取她们的付出
因为有一天她们也会变成「孩子」
人世间的付出一定是双向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有多少人追忆不已
又有多少人身在福中不知福
习近平有几个孩子 在 【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咱们继续太乙金华宗旨,上一期讲了此书的来历,以及我个人对于“元神识神”“回光守中”这些概念的理解,那今天我们就重点讲一讲修炼!这本书之所以这么容易被西方人接受,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把方法讲得非常明确具体。整个四、五、六章就是简单直白的告诉我们该怎么做!非常神奇的是跟我两年前在马来西亚的内观修行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小部分理念略有不同。说起来也非常简单,就三个字“观呼吸”。所以我对这一修行方式是有切身体会的。而且你看啊,整个东方文明一切与哲学宗教有关的修行都是以这个方式为最基础。道家的吐纳、禅宗的入定、连儒家都有静坐,还有密宗的脉轮、瑜伽的冥想。可见在那样一个时代,大家都在寻找、摸索一种方法,将心中不断升起幻灭的妄念止住,仿佛突然之间都明白了,只有遏制住识神的活动,才能让元神获得觉醒。那第一个动作就是正身安坐将你的视线集中在鼻端,但目的并不是让我们观察鼻子,而是将我们的心念收拢回来置心于一处。因为人的眼睛与心念,是非常活跃好动的。什么叫心猿意马,就是心念像猴子一样跳来跳去,意识像野马一样肆意奔腾。而鼻端就是一个栓猴栓马的木桩,木桩不是重点,重点是把心念栓住。总结起来就八个字:观鼻存想,意守天心。简单吗?其实超难的!大家可以自己尝试,你稍微一晃神就突然惊觉,自己怎么在想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注意啊,它并不是刚一出现就被你发觉,而是肆意飘荡了很久,而且它不仅仅飘荡到一个念头,是一个接着一个不同的念头,当你突然反应过来的时候。这些杂念持续了多久,又是从哪里萌生你完全不知道,然后赶紧把心念重新收拢回来。就这样经过反反复复的练习,你能保持“无念”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佛家将这一方法称为“止观”。
小时候去寺庙偶尔观察佛像,就总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所有佛菩萨的形象都是低眉垂目半睁眼的,然后我就去问周围的老人和僧侣,得到的答案都是因为慈悲,不忍看世间苦难。诶,这个回答高大上,高到你不会且不敢有任何质疑。直到我自己做了这个动作,才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在“观呼吸”,这就是在用最直白的方式引导我修行、修心,只有收服心念才能脱离尘世万千苦海。所以教会我收服心念的方式就是在渡化我,所以老人与僧侣的回答也不能说不对,只是这里面隔着一层他们的理解和它他缺失的认知。如果我们再换位思考,一个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一定知道越是复杂的理念、越是会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附加他人的理解,就越是难以穿透时间,将他最原始的表达传送于我。反之越是简单、基础、直白,就越容易传达,所以大道一定致简。自此之后我再看到佛像,仿佛佛祖就在跟我说两个字:照做!有很多小伙伴提出这样的质疑,说这个不能瞎练吧,这肯定需要有正派宗师的引导不然很容易走火入魔。我能理解你的担心,但我并不完全认同这个说法。因为我实在是无法想象,一个正心诚念的人仅仅用观呼吸的方式来收拢自己内心的杂念,怎么就走火入魔了呢?这,这肯定是电视剧看多了呀!其实我也有跟这本书的翻译者:张卜天老师聊起这件事,为什么西方人按书中的方式修行更容易显现效果,而中国人反而会遇到一些阻碍。就是因为咱们血液里本身就流淌着儒道两家的文化基因,咱们看到书中某句话,就会很自然的往更深层去解读、引申、联想,西方人不懂这个,他只能按字面的意思单纯理解。所以我觉得真的不要把这件事想得太过玄幻、深奥、复杂。还是那句话:大道至简。
而且我觉得一定要有正派宗师的指引,跟这本书的出现本身就存在着悖论…一定要有宗师指引、不然容易走火入魔、那就说明只能以师徒相授的方式传承、那为什么会有这本书的流传呢?作者写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咱俩不见面我也能将我对这个世界认识传达给你。写这本书最大的意义,不就是让那些没有机缘遇到好老师的人,也可以看书自学嘛!我当然承认,伴随着名师指引我可能会少走很多弯路,但普通人要去哪里寻找这样一位老师呢?而且他怎么判断这位老师的理解一定正确呢?万一你觉得他无比正确,然后你问:师父您的师父当年是怎么教您的?
师父说:我看书自学的,你说你怎么办!所以说无论是老师还是书本,都只是在引领你入门,师父领进门,修行还是在个人!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一段小故事…有一个高僧云游四方,一天夜里经过一个村庄,看到不远处一栋民宅闪烁着一层淡淡的佛光,心想这户人家一定有一位大修行者,于是登门拜访。没想到开门的竟是一位非常普通的农村老太太,高僧被请进屋,少坐饮茶、相互攀谈。得知家中只有老太太一人居住,平时的生活就是吃斋念佛。高僧问说您平时都诵些什么经文呢?老太太说哎呦这不懂,只知道多做善事不杀生,平时就多念念“那么阿弥陀佛”,高僧噗嗤就乐了,那么阿弥陀佛…是南无阿弥陀佛!老太太一听,啊是这呀…哎呦你看看我,老糊涂了啥也不懂,谢谢大师指点。高僧也双手合十点头,说那行,老人家早点休息,我还得夜路赶到山顶的寺院投宿。于是走出村庄一路上山,到了半山腰呢,再回头看看村庄里老太太的房子,表情瞬间凝固,之前那淡淡的佛光怎么没了…于是高僧赶紧折返下山,又敲开老太太的房门说:老人家,您之前那“那么阿弥陀佛”才是对的,千万不要跟着我的念,您原来怎么念就还是怎么念。第二天夜里,高僧还是不太安心,出了庙门站在山顶遥望村庄,老太太屋外的淡淡佛光依然没有再出现。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是这位高僧不小心打碎了她的信念,所以我一直觉得信念远比正确重要得多。但是大家也不要误解,我绝不是说正确不重要。但是大家要明白,这个世界就不存在绝对正确,我们只能不断的努力接近。所以在努力前行的过程中,信念就变得更为重要一些。
当然这本书里也会单独有一个篇章叫做“回光差谬”,就是你在练习时容易犯下的错误…第一大谬误就是不要过分执着于一呼一吸,你不能像个拿着鞭子监督奴隶的监工,一直紧张兮兮的高度警惕,不准偷懒啊,不对。但是又不能过分松懈,懈到昏昏沉沉、心如死灰,犹如枯木顽石。杂念确实没有了,生命迹象也没有了。咱们是要把识神收服,而不是把他弄死。一定是顺其自然、心神安逸。即无杂念、又十分清醒,那八个字怎么说的?观鼻存想,意守天心。什么叫存想,存想就是保持意识的清醒。道家也将这种难以描述的尺度解释为:是那么,非那么。非那么,却那么。总之就是一种似观非观、似想非想状态。就是你一定要寻找到那个刚刚好的分寸感。第二个比较容易犯的错误他是放在后面几个章节讲解的,我也把他提到前面来归为一类,就是万万不可急于求成。就是你不要急着去验证他,功夫到了该来的自然而然的来,有了某些阶段性的进展,也不要执着于这些进展…一如往常,该干什么干什么!要把这一功课完全融入你的身体,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是你的生活方式。第三个要注意的,他也是放在独立的一章叫“回光活法”,是不要荒废自己的正业,如果能够保持每日清晨静坐一时半刻最好,其实练习到了一定程度,你是能够做到即使不静坐也可随时、随地、随事的内观,感受自己的呼吸,牵住自己的妄念。我觉得这一点也很好,不然我去修仙了,父母妻儿谁来养!另外也千万不要在别人面前搞得神神怪怪,不要刻意做给别人看。
接下来就是第九章百日筑基,就是你要用差不多100天的时间,为修炼内丹打造一个稳固的基础。当然有的人慢一点、有的人快一些,所谓的百日只是一个大概的范围。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净化身心的过程。我当时在马来西亚的内观是15天,已经能够感受到一些身体的变化了,比方说你会觉得整个人特别清爽、特别精神、特别明朗,不浑浊!你所有感官在逐渐变得敏锐,尤其是对食物深层的味道,会比之前更丰富。还有一个感觉就是,你知道天气很热,马来西亚嘛,而且那个地方没有空调,但是你并不会感觉很闷很燥。百日我是真的没有体验过,书中描述的状态是:精足、气满、神旺。然后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会有一些奇妙的感觉,大概有几个类型。第一种叫神入谷中,就是你在静坐时,如果周围有人讲话,你会觉得这个声音很远,是从遥远深邃的山谷中传出来的,而且还带着回声。你并未刻意去听,但却又非常清晰。第二种叫做虚室生白就是你在静坐的时候,突然看见一团弥散开来的白光,仿佛身处云雾之中。第三种叫做神归顶天,就是觉得自己的身体变得非常的绵软轻盈,而且伴随缓缓上浮的感觉。但并不是真的飞起来啊,是一种气场向上汇聚于头顶的体验。当你真的能够做到“心空漏尽,内丹也就逐渐形成,他并不是一颗实体的药丸,说到底他还是你的一种感受。据说能看见一些奇妙的图案,所以荣格为什么会将书名定位“金花”的秘密呢!就是因为荣格走访了众多欧洲的“修行者”,把他们眼前出现的图案绘制出来。欧洲人觉得这就是神奇的“曼陀罗”所叫做金花的秘密。
很多人心里都有这样的疑问,说:壮哥,这…这真的有用吗?我觉得这个话得分两头说,读书归读书,修炼归修炼!咱们由浅入深…读任何书都一样,首先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可以更多面的了解自己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同时我在想象一个最低作用的场景是,就是如果有一天一位欧洲青年拿着这本书说:你知道这个嘛?你可以很淡定回答:嗯,读过!如果你自己本身很认同这本书的方法,诶!你们就可以各自聊聊东西方对此书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如果你不认同这本书的说法,那更有意思!你就可以用一种很奇怪的眼神看着他说:不会吧,你们还真练啊!这时候这老外肯定就蒙了…嗯…你们不练嘛!此刻你也无需明确否认,只留给他一个饱含深意的微笑。怎么样,有没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当然这只是我自己跟自己开的玩笑。接下来聊一聊修炼的作用,首先它是一本道家养生著作,我们先不谈它玄幻的一面,单纯从我们以往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来看,你觉得“养生”二字能做到吗?我觉得可以…如果一个人面对任何生活中复杂事物都能做到,不烦扰、不动气、不妄想、不奢求,那不活该人家健康长寿!再接下来更上一层,能不能获得通天达地的智慧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历史上的众多牛人都习惯于静坐养性…佛祖、老子、孔圣这就不用说了。离我们这个时代比较近且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王阳明牛不牛!曾国藩牛不牛!都是既能做学问,又能干实事儿大神。进了朝堂就是精明睿智的政治家,进了学堂就是圣贤道德的教育家,最不可思议的进了战场就是百战百胜军神,为什么?静坐养性,内观冥想。究竟在用怎样的方式成就他们的智慧?我几年前看一部书叫“战国纵横”,后来改名叫“鬼谷子的局”,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四子上山拜师的前几年,什么都没学,天天就在那打坐磨炼心智。我一开始不是特别理解,我想这要是我,早就撂挑子走人,但是越看越明白。你想啊一个人能沉寂下来将大把的时间花在那么无聊的静坐上,那这个人对于时间的理解跟普通人一定是不一样,那得多能沉得住气!因为很多人很多事,输就输在心急浮躁。几年的时间,每天都在摒除杂念就做一件事“观呼吸”,你说这样的人做起实事来又是多么专注?因为他已经非常习惯于“置心于一处”,他就把手头要处理的这一件事当作“鼻端”当作“呼吸”,此外不生一念。因为人的精力和智慧都是有限的,让琐碎的妄念拆的七零八落,就一定没有凝聚起来更具有力量。再来这样的人精力一定极其旺盛,因为他平时可以控制心念,它本身消耗的精力就少。你呢?家事、琐事、暧昧事,事事烦扰,你领兵打仗,碰到一个这样的对手。心无杂念、气定神闲、冷静专注、精力充沛!这谁能扛得住啊!所以他不但不会耽误你的事业,反而会赋予你更强大的能量。其实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觉得已经值了…但我们还是要再往上说一层,如果真的练成内丹,修成长生不老。或者他仅仅只是让我年迈的时候更具活力,更不容易生病,我觉得我已经快乐似神仙了。这两集节目太乙金华宗旨,绝对值得你召集一家老小组团观看!尤其适合转发给家里的亲戚长辈…以后过年团聚,再有七大姑八大姨,问成绩、问工资、问女朋友、问生孩子!你就说:二姨二姨,我欲修仙。有成之日,必带你升天。节目最后壮哥不得不再次反复的强调,这所有的内容都是我个人的理解,于各位而言不一定正确,它只能作为你学习的参考。如果有兴趣,还是要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尝试。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可以去多看一看其他老师的理解,但同样只能作为参考。相信聪明如你,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