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
Happy!Translated
小弟合編新書《生死教育講呢啲》書展明報攤位獨家!
#伍桂麟、#鍾一諾、#梁梓敦 編著
=================
#香港書展2019
日期:17-23/7/2019
明報出版社攤位編號:Hall 1C (書刊館) 1C-C04-20
=================
死亡是生命必經階段,但人類的天性及傳統文化對死亡常存忌諱,所以此書一眾「唔識死」的作者希望與各位「講呢啲」。
生死教育(Life and Death Education)是以死亡和生命為主題的教育,旨在啟發大眾正視對死亡的恐懼,讓自身或他者能過渡從死亡所帶來的悲傷,並提高全人「身、心、社,靈」的發展,達致「從死看生,活好當下」,齊齊活好啲啲!
.
《#生死教育講呢啲》目錄
前言:克服對死亡的恐懼,活出自由的生命!— 鍾一諾教授
導讀:生死教育是甚麼?— 梁梓敦先生
第一章「眾觀生死」
1.0 死生之意-生死學看生死 — 黃慧英教授
1.1 生命實踐-中西哲學看生死 — 溫帶維博士
1.2 死亡意識-社會學看生死 — 黎明博士
1.3 屍前想后-人類學看生死 — 李衍蒨小姐
1.4 思考原則-生命倫理看生死 — 鍾一諾教授
1.5 壽終之處-公共衛生看生死 — 黃麗儀教授
1.6 殯祭之禮-民間信俗看生死 — 鄧家宙博士
1.7 盲龜浮木-佛教看生死 — 傳燈法師
1.8 永恆之旅-天主教看生死 — 陳志明神父
1.9 出死入生-基督教看生死 — 盧惠銓牧師
第二章「生死相安」
2.0 老年醫學與基層醫療 — 歐陽東偉醫生
2.1 醫社合作與社區連結 — 陳慕寧小姐
2.2 晚期護理與照顧者支援 — 黃麗儀教授
2.3 紓緩治療與預設醫療指示 — 饒仕鋒醫生
2.4 臨終關懷技巧與道別 — 吳宇峰先生
2.5 喪親者的哀慟 — 黃宗顯醫生
2.6 特殊需要人士的哀慟 — 黃宗顯醫生
2.7 兒童的悲傷輔導 — 李秀英小姐
2.8 遺物處理與心靈重建 — 饒文傑先生
2.9 生死工作的自我調適 — 梁梓敦先生
第三章「生死熱話」
3.0 從死亡,靈異到信仰 — 黃偉鴻先生
3.1 鬼怪與喪屍的社會符號 — 黎明博士
3.2 法醫研究與屍骨尋踪 — 李衍蒨小姐
3.3 生物科技與基因編輯 — 區結成醫生
3.4 從高錕離世再思臨終照顧 — 鍾一諾教授
3.5 遺體捐贈者的無言之教 — 伍桂麟先生
3.6 假如Bingo成為無言老師 — 伍桂麟先生
3.7 動物和人的連繫與哀傷 — 鄧海甄小姐
3.8 24周以下流產胎是醫療廢物? — 謝美兒博士
3.9 青年自殺與香港教育 — 黃瀚之先生
第四章「生死之旅」
4.0 走出去,為了更親近自己 — 李展華先生
4.1 與同學來一場生死之交 — 陳寶蓮博士
4.2 殯葬,死亡體驗與送行者 — 林己惠/盧志婷/顏婧諾/李嘉慧
4.3 復活節,我在這天的重生誓言 —孟亞瓊
4.4 “1995”,隔著電話的溫度 — 林己惠/盧志婷/顏婧諾
4.5 歷史洪流中的犧牲者們 — 潘廣昇/馮子游
4.6 與宗教來一場心靈的交流 — 李嘉慧
4.7 繪本文學與生死教育 — 梁思靈
4.8 從教育哲學到生命教育 — 梁思靈/周琴
4.9 藝文青的生死教育課 — 朱雅穎小姐
4.10 給女兒的生命教育課 — 莫泳怡小姐
4.11 在台灣,來一場生死之約 — 王心嚴小姐
結語:生死教育講呢啲啲? — 伍桂麟先生
實用資料:「網上資源」
.
#聯合推薦(以姓氏筆劃排名)
朱子穎校長
德萃小學及九龍塘德萃小學總校長
沈祖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
容蔡美碧女士
黃金時代基金會創辦人暨主席
陳麗雲教授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
龔立人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副教授
全書版稅收益將撥捐「#香港生死學協會」
#生死教育講呢啲 #伍桂麟 #鍾一諾 #梁梓敦 #明窗出版社 #香港生死學協會 #生死教育 #壽終正寢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葛量洪教育學院(Grantham College of Education)是一所曾經在香港提供專職教師專業培訓的院校,以美術教育為主,於1951年創立,校址在九龍加士居道42號。開校第三年兼併了鄉師,當年香港政府致力發展小學,亟需大量師資,葛師就採取短期的一年制,而且迅速發展擴充名額。全盛時每屆一...
九龍塘小學排名 在 Roger Chung 鍾一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小弟合編新書《生死教育講呢啲》書展明報攤位獨家!
#伍桂麟、#鍾一諾、#梁梓敦 編著
=================
#香港書展2019
日期:17-23/7/2019
明報出版社攤位編號:Hall 1C (書刊館) 1C-C04-20
=================
死亡是生命必經階段,但人類的天性及傳統文化對死亡常存忌諱,所以此書一眾「唔識死」的作者希望與各位「講呢啲」。
生死教育(Life and Death Education)是以死亡和生命為主題的教育,旨在啟發大眾正視對死亡的恐懼,讓自身或他者能過渡從死亡所帶來的悲傷,並提高全人「身、心、社,靈」的發展,達致「從死看生,活好當下」,齊齊活好啲啲!
.
《#生死教育講呢啲》目錄
前言:克服對死亡的恐懼,活出自由的生命!— 鍾一諾教授
導讀:生死教育是甚麼?— 梁梓敦先生
第一章「眾觀生死」
1.0 死生之意-生死學看生死 — 黃慧英教授
1.1 生命實踐-中西哲學看生死 — 溫帶維博士
1.2 死亡意識-社會學看生死 — 黎明博士
1.3 屍前想后-人類學看生死 — 李衍蒨小姐
1.4 思考原則-生命倫理看生死 — 鍾一諾教授
1.5 壽終之處-公共衛生看生死 — 黃麗儀教授
1.6 殯祭之禮-民間信俗看生死 — 鄧家宙博士
1.7 盲龜浮木-佛教看生死 — 傳燈法師
1.8 永恆之旅-天主教看生死 — 陳志明神父
1.9 出死入生-基督教看生死 — 盧惠銓牧師
第二章「生死相安」
2.0 老年醫學與基層醫療 — 歐陽東偉醫生
2.1 醫社合作與社區連結 — 陳慕寧小姐
2.2 晚期護理與照顧者支援 — 黃麗儀教授
2.3 紓緩治療與預設醫療指示 — 饒仕鋒醫生
2.4 臨終關懷技巧與道別 — 吳宇峰先生
2.5 喪親者的哀慟 — 黃宗顯醫生
2.6 特殊需要人士的哀慟 — 黃宗顯醫生
2.7 兒童的悲傷輔導 — 李秀英小姐
2.8 遺物處理與心靈重建 — 饒文傑先生
2.9 生死工作的自我調適 — 梁梓敦先生
第三章「生死熱話」
3.0 從死亡,靈異到信仰 — 黃偉鴻先生
3.1 鬼怪與喪屍的社會符號 — 黎明博士
3.2 法醫研究與屍骨尋踪 — 李衍蒨小姐
3.3 生物科技與基因編輯 — 區結成醫生
3.4 從高錕離世再思臨終照顧 — 鍾一諾教授
3.5 遺體捐贈者的無言之教 — 伍桂麟先生
3.6 假如Bingo成為無言老師 — 伍桂麟先生
3.7 動物和人的連繫與哀傷 — 鄧海甄小姐
3.8 24周以下流產胎是醫療廢物? — 謝美兒博士
3.9 青年自殺與香港教育 — 黃瀚之先生
第四章「生死之旅」
4.0 走出去,為了更親近自己 — 李展華先生
4.1 與同學來一場生死之交 — 陳寶蓮博士
4.2 殯葬,死亡體驗與送行者 — 林己惠/盧志婷/顏婧諾/李嘉慧
4.3 復活節,我在這天的重生誓言 —孟亞瓊
4.4 “1995”,隔著電話的溫度 — 林己惠/盧志婷/顏婧諾
4.5 歷史洪流中的犧牲者們 — 潘廣昇/馮子游
4.6 與宗教來一場心靈的交流 — 李嘉慧
4.7 繪本文學與生死教育 — 梁思靈
4.8 從教育哲學到生命教育 — 梁思靈/周琴
4.9 藝文青的生死教育課 — 朱雅穎小姐
4.10 給女兒的生命教育課 — 莫泳怡小姐
4.11 在台灣,來一場生死之約 — 王心嚴小姐
結語:生死教育講呢啲啲? — 伍桂麟先生
實用資料:「網上資源」
.
#聯合推薦(以姓氏筆劃排名)
朱子穎校長
德萃小學及九龍塘德萃小學總校長
沈祖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
容蔡美碧女士
黃金時代基金會創辦人暨主席
陳麗雲教授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
龔立人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副教授
全書版稅收益將撥捐「#香港生死學協會」
#生死教育講呢啲 #伍桂麟 #鍾一諾 #梁梓敦 #明窗出版社 #香港生死學協會 #生死教育 #壽終正寢
九龍塘小學排名 在 Roger Chung 鍾一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明日,我會出現於明報出版社攤位編號:Hall 1C (書刊館) 1C-C04-20宣傳新書《生死教育講呢啲》,歡迎大家到場支持!
《生死教育講呢啲》書展明報攤位獨家
#伍桂麟、#鍾一諾、#梁梓敦 編著
.
死亡是生命必經階段,但人類的天性及傳統文化對死亡常存忌諱,所以此書一眾「唔識死」的作者希望與各位「講呢啲」。
生死教育(Life and Death Education)是以死亡和生命為主題的教育,旨在啟發大眾正視對死亡的恐懼,讓自身或他者能過渡從死亡所帶來的悲傷,並提高全人「身、心、社,靈」的發展,達致「從死看生,活好當下」,齊齊活好啲啲!
.
《#生死教育講呢啲》目錄
.
前言:克服對死亡的恐懼,活出自由的生命!— 鍾一諾教授
導讀:生死教育是甚麼?— 梁梓敦先生
.
第一章「眾觀生死」
1.0 死生之意-生死學看生死 — 黃慧英教授
1.1 生命實踐-中西哲學看生死 — 溫帶維博士
1.2 死亡意識-社會學看生死 — 黎明博士
1.3 屍前想后-人類學看生死 — 李衍蒨小姐
1.4 思考原則-生命倫理看生死 — 鍾一諾教授
1.5 壽終之處-公共衛生看生死 — 黃麗儀教授
1.6 殯祭之禮-民間信俗看生死 — 鄧家宙博士
1.7 盲龜浮木-佛教看生死 — 傳燈法師
1.8 永恆之旅-天主教看生死 — 陳志明神父
1.9 出死入生-基督教看生死 — 盧惠銓牧師
.
第二章「生死相安」
2.0 老年醫學與基層醫療 — 歐陽東偉醫生
2.1 醫社合作與社區連結 — 陳慕寧小姐
2.2 晚期護理與照顧者支援 — 黃麗儀教授
2.3 紓緩治療與預設醫療指示 — 饒仕鋒醫生
2.4 臨終關懷技巧與道別 — 吳宇峰先生
2.5 喪親者的哀慟 — 黃宗顯醫生
2.6 特殊需要人士的哀慟 — 黃宗顯醫生
2.7 兒童的悲傷輔導 — 李秀英小姐
2.8 遺物處理與心靈重建 — 饒文傑先生
2.9 生死工作的自我調適 — 梁梓敦先生
.
第三章「生死熱話」
3.0 從死亡,靈異到信仰 — 黃偉鴻先生
3.1 鬼怪與喪屍的社會符號 — 黎明博士
3.2 法醫研究與屍骨尋踪 — 李衍蒨小姐
3.3 生物科技與基因編輯 — 區結成醫生
3.4 從高錕離世再思臨終照顧 — 鍾一諾教授
3.5 遺體捐贈者的無言之教 — 伍桂麟先生
3.6 假如Bingo成為無言老師 — 伍桂麟先生
3.7 動物和人的連繫與哀傷 — 鄧海甄小姐
3.8 24周以下流產胎是醫療廢物? — 謝美兒博士
3.9 青年自殺與香港教育 — 黃瀚之先生
.
第四章「生死之旅」
4.0 走出去,為了更親近自己 — 李展華先生
4.1 與同學來一場生死之交 — 陳寶蓮博士
4.2 殯葬,死亡體驗與送行者 — 林己惠/盧志婷/顏婧諾/李嘉慧
4.3 復活節,我在這天的重生誓言 —孟亞瓊
4.4 “1995”,隔著電話的溫度 — 林己惠/盧志婷/顏婧諾
4.5 歷史洪流中的犧牲者們 — 潘廣昇/馮子游
4.6 與宗教來一場心靈的交流 — 李嘉慧
4.7 繪本文學與生死教育 — 梁思靈
4.8 從教育哲學到生命教育 — 梁思靈/周琴
4.9 藝文青的生死教育課 — 朱雅穎小姐
4.10 給女兒的生命教育課 — 莫泳怡小姐
4.11 在台灣,來一場生死之約 — 王心嚴小姐
.
結語:生死教育講呢啲啲? — 伍桂麟先生
.
實用資料:「網上資源」
.
#聯合推薦(以姓氏筆劃排名)
朱子穎校長
德萃小學及九龍塘德萃小學總校長
沈祖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
容蔡美碧女士
黃金時代基金會創辦人暨主席
陳麗雲教授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
龔立人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副教授
.
全書版稅收益將撥捐「#香港生死學協會」
.
=================
#香港書展2019
日期:17-23/7/2019
明報出版社攤位編號:Hall 1C (書刊館) 1C-C04-20
#明窗出版社 #生死教育 #壽終正寢 #好死 #善終
九龍塘小學排名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葛量洪教育學院(Grantham College of Education)是一所曾經在香港提供專職教師專業培訓的院校,以美術教育為主,於1951年創立,校址在九龍加士居道42號。開校第三年兼併了鄉師,當年香港政府致力發展小學,亟需大量師資,葛師就採取短期的一年制,而且迅速發展擴充名額。全盛時每屆一班竟達330人(羅師中英兩部每屆各收25名,鄉師中文只收25名)。葛師於1964年除繼續開辦一年制外,更加開辦了中文二年制。葛師師資訓練特有兩項措施,第一為「設計教學」,分組學員選題後,要分工參考搜資料、實地採訪。最後要安排大規模展覽作分享。第二項特色是「小組討論」,以補大課單向講授之不足,也建立了更佳之師生關係。一年制全期分配到小學實習一次,畢業生只可任教小學。二年制實習兩次,第二次分配到中學實習,畢業後可最高任教至中三(Form3),選取之標準及校內表現也要求嚴格,入讀二年制者也曾有於升二年級時須離校。由於政府通過教育學院法例,提升至頒授學位的水平,葛量洪教育學院於1994年被合併為香港教育學院的一部份;而原址將被重建。按恔友會96年統計,葛師開辦了45年,本科同學計達6760名。 其校友會於1952年9月成立,並先後創立了5間以「葛量洪校友會」命名的學校,即:葛量洪校友會觀塘學校(1961-2008)、葛量洪校友會慈雲山學校(1967-1988)、葛量洪校友會油塘學校(1973-1993)、葛量洪校友會將軍澳學校(1988-2008)及葛量洪校友會黃埔學校(1997-今)。在多間師範學院合併後,葛師校友會學校仍以原名續辦,設有多項獎學金,後因出生率下降而致多間完成歷史任命。葛量洪校友會轄下各小學的校監均為香港民主派元老、前立法會議員、支聯會主席司徒華(葛師首屆畢業生,曾任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校長二十一年)。2011年葛師校友會舉辦了盛大之鑽禧藝展及多項紀念活動,增添葛師鑽禧紀念獎學金,更收集校友之著作及歷史照片出版了專冊,名為「葛師的歲月」(Down Memory Lane: Our Golden Years at Grantham College of Education),資料詳盡,並得當年馮翰文副院長發序言。
香港教育學院(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是香港八間受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高等學府之一,主要提供教師專業培訓。香港教育學院的歷史可追溯至1853年於聖保羅書院開辦的首個正規在職教師培訓課程。隨著政府及社會大眾對師資教育的關注及需求不斷增加,羅富國師範學院(羅師)、葛量洪師範學院(葛師)、柏立基師範學院(柏師)、香港工商師範學院和語文教育學院等相繼成立,開辦正規的師資培訓課程,為香港教育提供具備資歷的教師。依照1994年4月25日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五號報告書的建議,四所師訓機構和語文教育學院合併成為香港教育學院,進一步提升師資教育和有關專業培訓課程的質素;總辦事處設於香港島銅鑼灣新寧大廈,另設10間分校,主要提供教育文憑課程及在職教師培訓課程。直至1997年,香港教育學院遷往新界大埔至今。新校園位於香港新界東大埔露屏路10號,佔地12.5公頃,由著名建築公司巴馬丹拿(P&T Group)設計,於1996年5月28日由前港督彭定康主持奠基,並於1998年2月26日由前行政長官董建華揭幕正式啟用。校園由行政大樓、教學大樓、文康及運動綜合大樓、學生宿舍及戶外體育設施組成。香港教育學院雖有學士、碩士和博士課程。教院的教育及師資培訓在國際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全球第十五名、亞洲區第三名 ;語文學科則位列全球首 101-150 名 。於2015年9月11日,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通過香港教育學院正名大學,待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及得到立法會通過,教院最快可於16年2月正名為大學。經收集多方意見後,香港教育學院校董會決定,將以「香港教育大學」及「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EdUHK)」作為教院正名後的校名。香港教育學院設有3個學院,轄下共13個學系,提供不同範疇的本科課程,包括教育學士、文學士及社會科學學士,同時也為在職教師提供部分時間制進修課程;而研究生院則負責統籌各研究式或修課式的博士及碩士課程,如哲學博士及教育博士等。修讀教育學士或教育文憑的學生需通過兩次教學實習,而所有教學實習則由院校協作與學校體驗事務處負責統籌。學院並設多個校級研究與發展中心,追求卓越的研究和社會合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