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s-1880s年古之 #芒角嘴 #海邊今上海街, #橫今窩打老道,#右邊今彌敦道。#照片莊園是萄葡牙商人購入地皮發展別墅園林,種植外來生果包括 菠蘿,香蕉,蘋果,桃,無花果和,番石榴等,收成後會有蒸汽渡輪從油麻地開往香港市場出售。
芒角隨着九龍發展,芒角咀被多次填海,該處已與海岸線有一大段距離。填海後芒角改名為旺角,而芒角咀街市亦改名為旺角街市。
旺角古稱芒角,因為古時此處芒草叢生,而地形像一隻牛角伸入海,故稱為芒角咀,而附近的村落便得名芒角村。芒角這個地名,見於清代嘉慶二十四年( 西元一八一九年)刊行的《 新安縣誌》;但其實,旺角的歷史比文獻記載早上一千多年,起碼在東漢時期已經有村民定居,証據是區內的通菜街曾經發掘出大量東漢、晉朝和唐朝陶器和製陶工具. 。今日繁忙的彌敦道原屬海岸邊,前人就地取材燒貝殼造灰窰。
根據1819年的《新安縣志》,芒角村以客家村民為主,約有200名居民。芒角村位於今日的弼街與通菜街、西洋菜街、花園街一帶附近,村民以種菜(以西洋菜及通菜為主)、種花、養豬和養雞維生。1860年起,芒角隨着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當時蜑民水上人呼「芒」為「望」,因此英國人把芒角叫作「Mong Kok」,而村民紛紛把所種的花朵、蔬菜和所養的禽畜運往香港島出售,由於他們多乘坐蜑民的船隻渡海,蜑民呼「芒」為「望」,因此英國人依照蜑民的口音,把芒角叫作Mong Kok。
1909年香港政府開始在旺角海邊附近填海及興建避風塘,該處開始出現碼頭和道路。而原有積水菜田因為免滋生蚊蟲而被填平,開始發展出洗衣及染布等輕工業。至1918年,人口增至5,000。但截至1920年,城市規劃遠比油麻地落後,1926年地圖內有芒角村的記錄。1930年代芒角正式改稱為旺角,取其興旺之意。不過旺角的英文譯名Mong Kok沒有改變,至今仍有水上人叫旺角為望角。當時的旺角是個工業區,製煙廠、棉織廠及五金廠林立。1932年因為地租便宜,八珍甜醋在旺角開辦[5]。在1950年代起該區逐漸轉型為商住區。
旺角彌敦道以西都是填海得來的土地。現在的新填地街在1950年代前是海邊。時至今日,旺角已成為了一個極為繁盛的購物區和住宅區,同樣亦為九龍西直通新界各區的最大樞紐(文字資料維基)
#歷史時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旺角Mong Kok是位於香港九龍西油尖旺區北部的地區,是香港著名的旅遊和購物區之一。旺角新舊樓宇林立;舊住宅樓宇地鋪多為商店或餐廳。以彌敦道為界,購物中心集中在東面,住宅區在西面。旺角的人口密度極高,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0,000人,現時其地積比率約4倍,超高層大樓非常多,是世界的一大都市景觀...
九龍半島割讓 在 歷史時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870s-1880s年古之 #芒角嘴 #海邊今上海街, #橫今窩打老道,#右邊今彌敦道。#照片莊園是萄葡牙商人購入地皮發展別墅園林,種植外來生果包括 菠蘿,香蕉,蘋果,桃,無花果和,番石榴等,收成後會有蒸汽渡輪從油麻地開往香港市場出售。
芒角隨着九龍發展,芒角咀被多次填海,該處已與海岸線有一大段距離。填海後芒角改名為旺角,而芒角咀街市亦改名為旺角街市。
旺角古稱芒角,因為古時此處芒草叢生,而地形像一隻牛角伸入海,故稱為芒角咀,而附近的村落便得名芒角村。芒角這個地名,見於清代嘉慶二十四年( 西元一八一九年)刊行的《 新安縣誌》;但其實,旺角的歷史比文獻記載早上一千多年,起碼在東漢時期已經有村民定居,証據是區內的通菜街曾經發掘出大量東漢、晉朝和唐朝陶器和製陶工具. 。今日繁忙的彌敦道原屬海岸邊,前人就地取材燒貝殼造灰窰。
根據1819年的《新安縣志》,芒角村以客家村民為主,約有200名居民。芒角村位於今日的弼街與通菜街、西洋菜街、花園街一帶附近,村民以種菜(以西洋菜及通菜為主)、種花、養豬和養雞維生。1860年起,芒角隨着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當時蜑民水上人呼「芒」為「望」,因此英國人把芒角叫作「Mong Kok」,而村民紛紛把所種的花朵、蔬菜和所養的禽畜運往香港島出售,由於他們多乘坐蜑民的船隻渡海,蜑民呼「芒」為「望」,因此英國人依照蜑民的口音,把芒角叫作Mong Kok。
1909年香港政府開始在旺角海邊附近填海及興建避風塘,該處開始出現碼頭和道路。而原有積水菜田因為免滋生蚊蟲而被填平,開始發展出洗衣及染布等輕工業。至1918年,人口增至5,000。但截至1920年,城市規劃遠比油麻地落後,1926年地圖內有芒角村的記錄。1930年代芒角正式改稱為旺角,取其興旺之意。不過旺角的英文譯名Mong Kok沒有改變,至今仍有水上人叫旺角為望角。當時的旺角是個工業區,製煙廠、棉織廠及五金廠林立。1932年因為地租便宜,八珍甜醋在旺角開辦[5]。在1950年代起該區逐漸轉型為商住區。
旺角彌敦道以西都是填海得來的土地。現在的新填地街在1950年代前是海邊。時至今日,旺角已成為了一個極為繁盛的購物區和住宅區,同樣亦為九龍西直通新界各區的最大樞紐(文字資料維基)
#歷史時空
九龍半島割讓 在 歷史時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古之九龍 1870s年「#芒角嘴」原貌首見,研究第二篇。
芒角嘴(英語:Mong Kok Tsui),是香港已消失海角,位於今日九龍旺角西部,(窩打老道 彌敦道交界 山東街及奶路臣街一帶)
網友提供資料 看過歷史文獻,當時那一帶種菠蘿,由葡人做老闆,上渡輪運回港島賣。會不會就是這裏?
隨着九龍發展,芒角咀被多次填海,該處已與海岸線有一大段距離。填海後芒角改名為旺角,而芒角咀街市亦改名為旺角街市。
旺角古稱芒角,因為古時此處芒草叢生,而地形像一隻牛角伸入海,故稱為芒角咀,而附近的村落便得名芒角村。芒角這個地名,見於清代嘉慶二十四年( 西元一八一九年)刊行的《 新安縣誌》;但其實,旺角的歷史比文獻記載早上一千多年,起碼在東漢時期已經有村民定居,証據是區內的通菜街曾經發掘出大量東漢、晉朝和唐朝陶器和製陶工具. 。今日繁忙的彌敦道原屬海岸邊,前人就地取材燒貝殼造灰窰。
根據1819年的《新安縣志》,芒角村以客家村民為主,約有200名居民。芒角村位於今日的弼街與通菜街、西洋菜街、花園街一帶附近,村民以種菜(以西洋菜及通菜為主)、種花、養豬和養雞維生。1860年起,芒角隨着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當時蜑民水上人呼「芒」為「望」,因此英國人把芒角叫作「Mong Kok」,而村民紛紛把所種的花朵、蔬菜和所養的禽畜運往香港島出售,由於他們多乘坐蜑民的船隻渡海,蜑民呼「芒」為「望」,因此英國人依照蜑民的口音,把芒角叫作Mong Kok。
1909年香港政府開始在旺角海邊附近填海及興建避風塘,該處開始出現碼頭和道路。而原有積水菜田因為免滋生蚊蟲而被填平,開始發展出洗衣及染布等輕工業。至1918年,人口增至5,000。但截至1920年,城市規劃遠比油麻地落後,1926年地圖內有芒角村的記錄。1930年代芒角正式改稱為旺角,取其興旺之意。不過旺角的英文譯名Mong Kok沒有改變,至今仍有水上人叫旺角為望角。當時的旺角是個工業區,製煙廠、棉織廠及五金廠林立。1932年因為地租便宜,八珍甜醋在旺角開辦[5]。在1950年代起該區逐漸轉型為商住區。
旺角彌敦道以西都是填海得來的土地。現在的新填地街在1950年代前是海邊。時至今日,旺角已成為了一個極為繁盛的購物區和住宅區,同樣亦為九龍西直通新界各區的最大樞紐(文字資料維基)
#歷史時空
九龍半島割讓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旺角Mong Kok是位於香港九龍西油尖旺區北部的地區,是香港著名的旅遊和購物區之一。旺角新舊樓宇林立;舊住宅樓宇地鋪多為商店或餐廳。以彌敦道為界,購物中心集中在東面,住宅區在西面。旺角的人口密度極高,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0,000人,現時其地積比率約4倍,超高層大樓非常多,是世界的一大都市景觀。自西九龍填海工程後,位於櫻桃街以南,渡船街以西奧海城至富榮花園一帶的新填海地段則被稱為旺角西。同時,由於早年地下鐵路車站命名的關係,弼街至界限街一帶的地方亦會被部分人稱為「太子」。旺角古稱芒角,因為古時此處芒草叢生,而地形像一隻牛角伸入海,故稱為芒角咀,而附近的村落便得名芒角村。旺角曾經發掘出大量東漢、晉朝和唐朝陶器和製陶工具,顯示早於東漢時期,旺角一帶已有人居住。今日繁忙的彌敦道,原海岸邊,前人就地取材燒貝殼造灰窰。根據1819年的《新安縣志》,芒角村以客家村民為主,約有200名居民。芒角村位於今日的弼街與通菜街、西洋菜街、花園街一帶附近,村民以種菜(以西洋菜及通菜為主)、種花、養豬和養雞維生。1860年起,芒角隨著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村民紛紛把所種的花朵、蔬菜和所養的禽畜運往香港島出售。當時,他們多乘坐蜑民的船隻渡海,由於蜑民呼「芒」為「望」,因此英國人依照蜑民的口音,把芒角叫作Mong Kok。
旺角這輯記錄了下列特式街道:
• 豉油街——相傳以前有醬油廠設於該地,因而得名。
• 女人街——即通菜街貫穿登打士街至亞皆老街之一段。因售賣服裝、化妝品、擺設等女士用品等而得名。
• 波鞋街——即花園街其中一段,因售賣運動鞋的店舖林立而得名。
諸聖座堂All Saints' Cathedral是香港聖公會西九龍教區的座堂,位於九龍旺角白布街11號,為一座具有農村式建築風格的教堂。在1891年諸聖日成立;2010年10月31日諸聖日祝聖為西九龍教區座堂。1891年,聖公會何約翰牧師在油麻地官涌火井(佐敦道官立小學附近)一小型樓宇開設講堂。1894年遷往榕樹頭側,由莫壽增伉儷開辦女子義學及布道所。1903年在彌敦道建立聖堂,因地方不敷應用,1922年曾紀岳牧師請聖公會杜培義會督向政府申請撥地,在白布街現址建立新堂。諸聖堂在1928年5月26日落成,1934年加建學校,在旺角區推展教育及傳播福音工作。日治期間,教堂被日軍徵作集議場及宿舍之用。戰後教堂重修復用,1951年加建兩校舍,1961年設立小學校舍,目前諸聖堂已有中學、小學及幼稚園各一所,為西九龍教區歷史最悠久之聖公會教堂。
九龍半島割讓 在 1860s-1882s 英屬香港〔九龍第一間警署〕 照片中之建築物為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Jul 6, 2019 - 1860s-1882s 英屬香港〔九龍第一間警署〕 照片中之建築物為九龍半島之第一間警署,在1860年英國獲得割讓後之九龍半島後建成,於1882年拆卸, ... ... <看更多>
九龍半島割讓 在 Cheap - 香港九龍是永久割讓新界才是租99年教科書都沒寫嗎?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來複習一下香港割讓的來龍去脈香港主權之謎▻永久割讓的香港為何要主權移交給中共? 蔣介石、毛澤東為何不要香港? ... 對呀界限街以南九龍半島及香港島,是永久割讓的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