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的鹽
林靜儀請辭事件,我不認為德國之聲的訪問,能稱得上「專業」,或代表德國.
在我看來,這一定程度的體現一種普遍的傲慢性,將任何國家內都不太正常的倡導與其他國家統一的行為,正常化當作一種選項,並假定所謂「多數台灣人的意志」認為「統一是台灣的宿命」,並要其他人去考量這個「統一」群體的行為,若回答不周,就是「你們不在乎那些想要跟中國統一的人」.
同樣的問題如果問梅克爾,在不在乎將東德割讓給蘇聯,或是俄羅斯侵略克里米亞是不是正當的,畢竟蘇聯這樣做的時候,依據的也是一份公投,78票贊成0票反對,8票棄權,然後克里米亞就被俄羅斯併吞了.
更何況,此訪談問題依據的是一份國外大學公布的民調,明知道中國勢力滲透各國日重.
而這樣「統一」的合理性,只建構在支那北京政府,「因為民進黨繼續執政,統一大門被關閉了,他們決定攤牌,軍事對決要武統.」
然後還是老話一句「中國會聽嗎?」
如果今天中國決定了台灣必須死一半的人,另一半可以活下來,甚至,中國決定要征服世界,那麼不論民主國家做什麼,依然一句「中國會聽嗎?」可以否定一切.
從這樣的問答中,看不出這個記者具有民主國家應有的專業素養.
而當因著對方的語境,倡導國際現實,所以回答「維持現狀」的時候,又繞回去「你剛才說民進黨政府連任,可能要推向台獨.」接著,又去質疑「《民進黨黨綱》,基本綱領的第一條,就是要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所以民進黨是不是更改了自己的初衷?」
既不能維持現狀,又不能更改初衷,又要在乎那些主張統一的人,理由是因為中國會武統,在這個訪談情境,似乎任何選項都沒有存在的必要.
而諷刺的是,如果德國之聲記者希望一種「兩岸關系很常是在一種模糊的地帶遊走」創造「那種溝通的可能性.」而希望台灣把統一作為選項,納入國家定位中考量,顯然,就不是把台灣或中華民國當作一個國家來看待,純粹是因為希望台灣能矮化國格以降低中國武力衝突的風險性.
既然如此,又希望台灣盡一個高規格獨立國家的義務,跟隨歐盟價值,廢除死刑,說「台灣要准備多久?」、「過去3年半為什麼不做這個?」在這邊很奇異的邏輯是,對於一個不合理的命題,羅織的民意體現,「支持死刑的人超過8成」,希望推動廢死,「百分之48%支持統一-多數人支持統一」卻希望台灣政府將統一納入選項,這有點自助餐的味道.
後續又說要推動「難民法」,這時候,「中國會聽嗎?」、「支那北京政府因為民進黨不符合他們的意志決定攤牌武統」卻又不適用了.
整篇訪談的問答調性極差,似乎想要效仿國外記者凸顯謬誤,使人陷於錯誤的方法,不過只學到皮,沒學到骨,連不該質疑的也跑去質疑了,把統、獨放到一起衡量,是最大的謬誤,最起碼,德國之聲記者,或其團隊,應該具有一點基本政治意識判斷,那就是主張統一者,目前正是大規模滲透這個國家的來源,而非獨立,台灣如果被統一了,或成為中國的衛星國,對歐洲國家一點好處也沒有,至於「不夠獨」、「違反十年的黨綱的初衷」,之所以不能叫做「台灣共和國」,除了中國打壓以外,還有所謂國際現實,比如德國統計局資料,將台灣人德文國籍註記為「Chinesisch(Taipei)」中國的一省,如果台灣尚在脫離中國的掣肘中努力,連外國都要台灣服膺這樣的「國際現實」那麼責問怎麼不獨立成為台灣共和國,會不會太誇張了點?
這難免有作賊喊捉賊之感,按照這位記者的簡單思維,「你為何不現在獨立來質疑主張台灣獨立」,那麼,民進黨只有兩條路可以選,完全的放棄或完全的正確,要嘛,放棄台獨黨綱,消滅台灣獨立的希望,要嘛,現在馬上宣布獨立,這又不符合德國之聲記者所主張的「國際現實」,用不夠正確來否定正確存在的任何可能性,這是訴諸於純潔.
台灣獨立的進程,一直在推動著,因著這層「國際現實」所以不能立即主張或宣布台獨,但是可以做盡「台灣獨立以後要做什麼?」的事,達成現實獨立的既成事實,同婚法案,反滲透法,都可以看成台獨工作的一環.
德國之聲記者似乎傾向反對這樣的工作?或杯葛獨立的主張?甚至在反滲透法通過,確保主權和共產滲透的情境之中,不察反對勢力企圖動搖這國際間都在施行倡導的法條,以「主張統一恐構成叛國?」做成標題,加以誤導,增加台灣民眾的恐慌,並給予中國、統一主張者,反對此法條的操作空間.
在過往,東德人民主張言論和新聞自由,釋放政治犯,自由選舉,「撤出外國軍隊」起初,被東德人民警察鎮壓,後來由蘇聯出動坦克,在德國境內輾壓德國人民.
我們會不會去問那些東德人的主張,「蘇聯會聽嗎?」
我們會不會去問現在東德興起的新納粹主義,是不是只要人多就應當贊同或考量一點他們違反人權和生命自由財產的主張?哪怕他們在某一家民調上獲得勝利.
我們是不是應該服膺一點仇恨,比如德國afd另類選擇主張黨主張的反猶主義,或者「600萬猶太人大屠殺是假的」?
在正直與邪惡之間,站中間,是為假中立,一邊吶喊公民權,一邊喊要殺光黑人,假中立的人認為可以折衷.
把統一和獨立,放在同一個天秤上衡量,是假中立,認為考慮統一選項,可以換來和平,亦是.
如果認為罵完了九二共識的張善政,再來用同樣的方法去問責林靜儀,顯示自己的中肯,這也是假中立.
神父認為,德國之聲的記者和其團隊,恐怕專業欠缺,問的問題有欠考量,也無法代表德國,所釋放出的訊息,恐怕只是在破壞台德的友誼而已.
應該深切自我檢討,提升素質才是,brother.
【贊助神父的菸 矯正假中立】
http://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九重葛矮化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社論
張善政的憤怒與李顯龍的警語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 (路透)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宣布行政院前院長張善政為其副總統搭檔。一向形象平和的張善政說,他挺身而出,是「不要讓蔡英文再做第二任」,因為她執政太糟把台灣弄到氣數將盡。同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一場演說中提到台、港人民的悲觀,直言台灣「愛拚才會贏」的拚搏精神減弱,他呼籲新加坡社會團結凝聚避免分裂。
張善政的憤怒,和李顯龍的警語,都提供了台灣人民思考明年大選投票的鮮明指標與線索。我們的選舉,不應該停留在候選人的風格與小節上,而應注意國家發展的遲滯與方向偏歧;不應沉醉在政府撒幣催眠式的「台灣真好」迷思,必須警惕台灣民主正在消蝕,台灣經濟早就落在四小龍之末,而執政者卻還在用「重回第一」來麻醉百姓。
張善政不是一個久經江湖的政治人,二○一二年他放棄Google亞太基建總監的高薪,應邀入馬政府擔任科技政委;四年後,以閣揆卸任。亦即,他實際從政生涯僅短短四年,迄今仍維持「無黨籍」身分,沒有沾染太多藍綠習氣與包袱。正因如此,張善政和韓國瑜的「國政配」雖不意外,卻頗有幾分「非典型」的味道。
張善政的「非典型」,可從幾方面看出。第一,從去年縣市長選舉,他即主動幫藍軍候選人丁守中、韓國瑜等人輔選站台;其積極,和國民黨諸多老將的推諉閃避迥然有別。第二,這次他主動出任韓國瑜國政顧問團總召,延攬各路好手獻策,運用政策論述擴大韓國瑜的治國思維,攻守有致,兩人具有互補效果。第三,張善政學經歷及形象良好,親和力強,政治上沒有拉幫結派之癖好,這對知識菁英、科技菁英及經濟選民具有吸引力。韓國瑜對庶民深具魅力,張善政則能在菁英階層加分。
以張善政這樣無黨籍的半業餘政治人和假日農夫,願意出任韓國瑜的副手,想必不是出於個人的政治欲望,而是出於一個知識菁英不忍見國家沉淪的義憤,才會挺身而出。這點,和藍營不少工於盤計而吞吞吐吐的國民黨人,顯然大不相同。正因如此,他說出「不要讓蔡英文做第二任」的訴求,才會如此堅決有力。原因是,這無關個人恩怨或藍綠糾葛,他關心的是國家前途。
以四小龍的發展評比為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最近的預估,今年新加坡的人均所得(GDP)將為六.四萬美元,香港為四.九萬美元,南韓為三.一萬美元,台灣為二.四萬美元;明顯的階梯狀發展,我國遙落在小龍之末。然而,蔡英文總統卻可僅用兩季的經濟成長,聲稱台灣「重回四小龍第一」,這是多可怕的自欺欺人。事實上,台灣半年來瀰漫的「亡國感」,完全不是因為中共對台進行了什麼威嚇,而是蔡政府玩弄皮影戲,放大中共的威脅黑影來恫嚇台灣人民。蔡政府企圖掩蓋的,是它自己鎖國自肥及施政不力的醜態,卻假藉「抗中」的愛國者遊戲來欺矇百姓。殊不知,「抗中」的同義詞不是「愛台」,而是「鎖台」,更可能「害台」。
因此,當李顯龍對港、台情勢發出感嘆,並惋惜台灣「愛拚才會贏」的精神削弱,他其實是深感憐惜的。「愛拚才會贏」曾經是鼓舞台灣從戰亂及貧瘠中崛起的奮進精神,是鼓舞台灣人拎著手提箱走向世界的動力。但曾幾何時,這個政府不斷拘限人民的腳步,不許西望,不許交流,必須以製造業思維強制一例一休,必須唯美國臉色是從。更諷刺的是,台灣明明享有獨立的主權,民進黨卻不斷自我矮化去比附兩制下的香港,說出「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喪志之語。
張善政說「不要讓蔡英文再做第二任」,和李顯龍說台灣喪失「愛拚才會贏」的精神,其實不只是個人感傷,而是對台灣淪落的深沉痛惜。若看不出這點,台灣將跌入更深的山谷。
九重葛矮化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社論
張善政的憤怒與李顯龍的警語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 (路透)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宣布行政院前院長張善政為其副總統搭檔。一向形象平和的張善政說,他挺身而出,是「不要讓蔡英文再做第二任」,因為她執政太糟把台灣弄到氣數將盡。同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一場演說中提到台、港人民的悲觀,直言台灣「愛拚才會贏」的拚搏精神減弱,他呼籲新加坡社會團結凝聚避免分裂。
張善政的憤怒,和李顯龍的警語,都提供了台灣人民思考明年大選投票的鮮明指標與線索。我們的選舉,不應該停留在候選人的風格與小節上,而應注意國家發展的遲滯與方向偏歧;不應沉醉在政府撒幣催眠式的「台灣真好」迷思,必須警惕台灣民主正在消蝕,台灣經濟早就落在四小龍之末,而執政者卻還在用「重回第一」來麻醉百姓。
張善政不是一個久經江湖的政治人,二○一二年他放棄Google亞太基建總監的高薪,應邀入馬政府擔任科技政委;四年後,以閣揆卸任。亦即,他實際從政生涯僅短短四年,迄今仍維持「無黨籍」身分,沒有沾染太多藍綠習氣與包袱。正因如此,張善政和韓國瑜的「國政配」雖不意外,卻頗有幾分「非典型」的味道。
張善政的「非典型」,可從幾方面看出。第一,從去年縣市長選舉,他即主動幫藍軍候選人丁守中、韓國瑜等人輔選站台;其積極,和國民黨諸多老將的推諉閃避迥然有別。第二,這次他主動出任韓國瑜國政顧問團總召,延攬各路好手獻策,運用政策論述擴大韓國瑜的治國思維,攻守有致,兩人具有互補效果。第三,張善政學經歷及形象良好,親和力強,政治上沒有拉幫結派之癖好,這對知識菁英、科技菁英及經濟選民具有吸引力。韓國瑜對庶民深具魅力,張善政則能在菁英階層加分。
以張善政這樣無黨籍的半業餘政治人和假日農夫,願意出任韓國瑜的副手,想必不是出於個人的政治欲望,而是出於一個知識菁英不忍見國家沉淪的義憤,才會挺身而出。這點,和藍營不少工於盤計而吞吞吐吐的國民黨人,顯然大不相同。正因如此,他說出「不要讓蔡英文做第二任」的訴求,才會如此堅決有力。原因是,這無關個人恩怨或藍綠糾葛,他關心的是國家前途。
以四小龍的發展評比為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最近的預估,今年新加坡的人均所得(GDP)將為六.四萬美元,香港為四.九萬美元,南韓為三.一萬美元,台灣為二.四萬美元;明顯的階梯狀發展,我國遙落在小龍之末。然而,蔡英文總統卻可僅用兩季的經濟成長,聲稱台灣「重回四小龍第一」,這是多可怕的自欺欺人。事實上,台灣半年來瀰漫的「亡國感」,完全不是因為中共對台進行了什麼威嚇,而是蔡政府玩弄皮影戲,放大中共的威脅黑影來恫嚇台灣人民。蔡政府企圖掩蓋的,是它自己鎖國自肥及施政不力的醜態,卻假藉「抗中」的愛國者遊戲來欺矇百姓。殊不知,「抗中」的同義詞不是「愛台」,而是「鎖台」,更可能「害台」。
因此,當李顯龍對港、台情勢發出感嘆,並惋惜台灣「愛拚才會贏」的精神削弱,他其實是深感憐惜的。「愛拚才會贏」曾經是鼓舞台灣從戰亂及貧瘠中崛起的奮進精神,是鼓舞台灣人拎著手提箱走向世界的動力。但曾幾何時,這個政府不斷拘限人民的腳步,不許西望,不許交流,必須以製造業思維強制一例一休,必須唯美國臉色是從。更諷刺的是,台灣明明享有獨立的主權,民進黨卻不斷自我矮化去比附兩制下的香港,說出「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喪志之語。
張善政說「不要讓蔡英文再做第二任」,和李顯龍說台灣喪失「愛拚才會贏」的精神,其實不只是個人感傷,而是對台灣淪落的深沉痛惜。若看不出這點,台灣將跌入更深的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