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外樓神 —— 無言的流浪漢 】
屋宇署和香港電台電視部聯合製作的新劇《格外樓神》,第一單元「真相」下集已於日前(9/1)播出,劇情承接上集,指2011年1月,旺角新填地街一座樓齡達50年的唐樓倒塌,一人當場死亡,另外有多名失蹤者遭活埋。事發後,屋宇署助理署長緊急召開會議,要求一班結構工程師、屋宇測量師、技術主任立即善後,包括要想出方法,防止出事樓宇旁邊的大廈,因為抵受不住壓力而倒塌,亦要尋找意外真相,看看有沒有人需要為這宗意外負上法律責任。
正因為有「查案」成份,而且必需有完整結局,所以「真相」下集的劇情,無可否認較上集緊湊得多,奈何因為要符合「功能劇」的要求 (http://bit.ly/2Y2D1Zs) ,所以部份場景鋪排和對白設計依然令人看得不舒服,比如袁富華飾演的屋宇署結構工程師趙宇琛,去到意外現場跟負責豎立鐵架的工程人員查詢,問尚有多少條高305毫米的工字鐵,對方說:「得一條305!」趙宇琛追問:「254(毫米)呢?254有幾多條?」另外他問李任燊飾演的屋宇署技術主任詹柏林:「喂,你而家唔係讀BS(英國標準)咩,啲嘢唔同晒嘅?」詹回答:「而家讀Hong Kong Code(香港作業守則)㗎喇!」上述兩段對白,對於劇情推進毫無幫助,但絕對會令觀眾邊看邊「出戲」。
另外角色和支線太多也是問題所在,細心數數,只有大約20分鐘的劇情,竟然出現四條故事線 ─ 袁富華一家人、袁富華與同事、張蔓姿與母親黃素歡,以及黃樹燊(導致塌樓的關鍵人物),根本沒有足夠篇幅建立人物性格,好些角色更是為出現而出現,例如趙善恆飾演的屋宇署技術主任白偉琳,他在下集的功能,純粹是借他知道其女友移情別戀一事,帶出找到真相的重要性,除非同一角色於其他單元再度出現,否則相當無謂。反觀飾演流浪漢,雖然全無對白,但卻有存在的價值,飾演這角色的陸駿光坦言:「呢個人物,令到個故事多咗一個層次。」
綜觀「真相」上、下兩集,合共40分鐘的劇情裏,流浪漢只出現過幾幕,包括其中重要的兩場戲:唐樓倒塌時,他剛好在出事現場旁邊另一幢大廈天台裏聽收音機;袁富華一家人(連同萬斯敏飾演的太太和陳曾寧飾演的女兒),站在街上,以私家車的車尾位置「開枱」吃團年飯,流浪漢就在旁邊公園呆坐。
這個角色,既是一位無家者,卻見證其他家庭的聚和散,看似可有可無,實際上能夠扣連整個故事,帶出主旨的重要人物 ─ 令廣大市民安居樂業,是屋宇署的職責,安家,即安心,而「一頭家」之所以稱得上是「一頭家」,既看血脈關係,也看沒否棲身之所。陸駿光謂:「導演同我講,話呢個係上帝視角,原本係冇呢個角色,係寫好劇本之後,導演(黎敏儀,身兼編劇)覺得要加一個角色,令成個故事多一個層次。」很多人都會覺得,一個角色沒有對白,不值得嘗試,惟陸駿光覺得不可以放過任何演出機會,就當作是自我試煉的機會,「演員最好玩就係咁!」至於為何沒有對白,他笑着反問:「你期望流浪漢會講咩對白?」
不過導演黎敏儀則透露,拍攝期間曾經有想過要讓他「開口」,背後竟然出自陸駿光在現實中的微小觀察。「唔知佢喺邊度遇到,但佢同我講,話見過一個流浪漢喺度聽收音機,佢Tune台(調校頻道),一直Tune到揀咗隻英文歌(正在播放),先特登停低聽,呢個印象好深刻,我覺得幾過癮咁喎,流浪漢聽英文歌,好似好有品味咁喎㗎喎,同我自己Expect有啲唔同。」導演最終將「嗱喳」(陸之別稱)這個分享,投放在劇中的流浪漢身上,上集第一幕,就見到他在聽收音機。
亦因為現實裏的參考對象,是聽收音機播英文歌,導演一度忽發奇想:「中間其實有諗過,如果佢開口佢會係講咩?因為我地大家都有諗過,呢個角色一定唔係啞嘅,咁我曾經拍咗個Version,係佢開口講英文嘢,但可能因為疫情之下,拍攝比較倉卒,出到嚟個效果,我覺得都係唔講嘢比較好一啲,所以保留而家出街嘅版本。」導演又指,一般情況下,普羅大眾會對於流浪漢會有一種既定想法,覺得「負債纍纍」或「妻離子散」是他們「瞓街」的原因,但今次「真相」裏的設計,卻帶出另一層思考,「可能佢好嚮往一啲野,或者係佢純粹唔妥協現實一啲嘢,先會離開佢嘅家庭。」
➡️原文刊於《香港01》
標題:「格外樓神︱陸駿光全劇無對白 拆解流浪漢意義:令故事多一個層次」http://bit.ly/398DWhG
《格外樓神 ─ 真相(上)》https://bit.ly/3p9oqHO
《格外樓神 ─ 真相(下)》https://bit.ly/39X8nGy
(22012021)
#游大東 #游大東影視筆記 #格外樓神 #港劇 #港台電視31 #港台電視 RTHK 香港電台 陸駿光 Alan Luk Blacklight Artist Management 屋宇署 Buildings Department #張飛帆 #陸駿光 做乜膠睇電視 港人講電視 快樂的 Kyle Li 李任燊 袁富華 Ben Yuen 趙善恆 恆仔@ToNick 陳曾寧Tsang Ning Chan
主任工程師職責 在 黃耀明 Anthony Wo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冇嘢需要跟進!
冇人需被起訴!
冇人需要受罰!
黑警冇皇管!!
Posted @withregram • @thestandnews 【警亂作供統計】至少 21 案罪名不成立因警供詞不獲接納 官屢斥不可信、不誠實、狡辯 /#立場報道
反修例運動至今超過一年,逾 2,000 人被落案檢控,案件陸續進入司法程序。單單在過去 4 天,先後有 7 名警員就 5 宗案件作供時,其證供被裁判官認為有問題,甚至被嚴詞批評「大話冚大話」、「砌詞狡辯」、「信口開河」,不接納其證供。《立場》統計已審結的超過 300 宗反修例運動案件,發現至少有 21 宗案件涉及警員證供有問題,今年 6 月至今幾乎一周一宗,被告最終獲判罪名不成立,口供不獲接納的原因包括被官質疑誇大供詞、目擊警員與報稱受襲的警員供詞互相矛盾、與現場影片內容不符,甚至是警員在未有合理解釋下,在庭上推翻自身證供,對事件有多個版本描述。
大律師公會執委石書銘接受《立場》查詢時表示,警員作供有問題的情況過往時有出現,亦不只在於反修例案件,不過近日繁密的嚴厲批評則較特殊,「真係捉得好應」。他認為,裁判官或法官的評論很多時候會被傳媒報導,或留在主控官報告中,但過往從未見過警員不實作供會有任何後果,無論就住「發假誓」作起訴、紀律處分、內部譴責均未見過。
他表示,除非是已脫罪的被告作民事索償,否則警方不會主動跟進,而即使是法官在庭上表明要求記錄在案,案件是交由警方自行調查,由律政司決定是否提告。
《立場》已向警務處查詢,處方有沒有機制處理事件、過去有沒有警員因作供問題被處分等,暫待回覆。
被裁判官指警員作供有問題,被告罪名不成立的 21 宗案件,案情簡述如下(日期為裁決日期,案件截至 8 月 14 日):
2020/8/14 11.02 灣仔被控管有攻擊性武器等三罪 官指警員證供有出入及不理想
去年 11 月 2 日港島遊行中,工程師陳俊賢被指於灣仔港鐵站外,搜出電磨機、電鑽及無線電收發器等,被控管有攻擊性武器或適合作非法用途的工具等三罪。裁判官何俊堯裁決指,警員李家駿及嚴凱華對涉案的袋位置、便衣人士到場的時間等供詞有出入,並不理想,不能放心依賴警員證供,裁定被告所有罪名不成立。
2020/8/13 11.04 將軍澳被控襲警 官指受襲警長對關鍵時刻的描述並非完全可靠
去年 11 月 4 日凌晨,將軍澳發生警民衝突中,文員吳日勤被指撿起水喉朝警方防線射水,被控襲警罪。裁判官屈麗雯指,警長 A 表示被告故意將原本前後左右搖擺的水喉垂低射濕他,但從呈堂片段可見,警長 A 衝向被告的關鍵時刻只是兩至三秒,是一瞬即逝之事,對關鍵時刻的描述並非完全可靠,法庭未能肯定被告是否故意射向警長,裁定罪名不成立。
2020/8/12 8.03 旺角被控阻差辦公 警員供詞與呈堂影片不一致
去年 8 月 3 日旺角遊行後,廚師劉偉麟被指在翌日凌晨警員驅散期間,刻意放慢腳步,其後被搜出鎅刀,被控阻差辦公和在公眾地方管有攻擊性武器罪。裁判官梁嘉琪裁決時指,防暴警員 18205 供詞與呈堂影片不一致,盤問下有矛盾,控方亦未能證明被告與示威者有聯繫,裁定兩項罪名不成立。
2020/8/12 8.11 北角被控襲警 官批評兩警員大話冚大話 與呈堂片段「好似形容緊另一個平行時空」
去年 8 月 11 日,現任東區區議員仇栩欣以社區主任身份,在北角英皇道直播時被捕,與同行男子勞澤乾被控襲警。裁判官何俊堯裁決時指,作供警員許景耀、高級督察林景年的作供完全不合理及不符邏輯,砌詞狡辯,又不直接回答有關警員誠信等關鍵問題,經常顧左右而言他,認為兩人是「以一啲大話冚過一啲大話」,警員說法與呈堂片段比較,「好似形容緊另一個平行時空」。裁判官表示,法庭完全拒絕接納兩人證供,裁定兩被告襲警罪名不成立,辯方申請訟費獲批,又關注有警員使用不恰當武力,相信控方會記錄在案。
2020/8/11 10.1 太子站被控襲警 官斥警員砌詞狡辯、信口開河
運輸工人盧家業被指去年 10 月 1 日,在太子站用腳踢防暴警,被控襲警。裁判官林子勤批評,作拘捕的警員盧俊傑證供與片段不符,被指出錯誤時拒絕認錯,砌詞狡辯、信口開河,非誠實可靠的證人所為,又慣性以「不清楚」、「不知道」回應,避免自己的證供與他人產生矛盾,如警員將被告制服在地時,身旁其他警員多番用棍擊打被告,動作之大令盧一度轉頭,惟盧在看完相關片段後仍堅持「睇唔到」。裁判官亦裁定被捕後的三份會面紀錄是在威逼利誘下進行,屬非自願招認,拒絕呈堂。被告最終獲裁定罪名不成立,兼得訟費。
2020/8/3 6.12 金鐘被控襲警 目擊警員小休前後的證供有出入
去年 6 月 12 日,男技術員莊浩峰被指於灣仔警察總部附近襲擊執行職責的警務人員余天生。裁判官黃向戎指目擊過程的警員曾偉輝的證供有所出入,指他原供稱他肯定被告當時是左轉,惟他小休後則改稱不記得被告是轉左或轉右,及不記得事主如何被襲,法庭不接納其證供。裁判官認為被告當時的動作可能是出於自然反應,基於有疑點,裁定被吿襲警罪名不成立
2020/8/3 8.13 機場被控阻差辦公 官指警員供詞充滿疑點
去年 8 月 13 日,網民發起機場「和你飛」集會,工程師彭及鍵阻礙防暴警員追捕另一名涉掟雜物男子,遭控阻撓在正當執行職務的警務人員罪。
主任工程師職責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創新工場王詠剛:做技術和商業之間的造橋人
本文來自科技媒體愛范兒
…………………………………………………………
杜甫在形容李白的時候寫過一句詩“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這位庾開府就是庾信,以詩名和才華著稱的庾信在朝中擔任的卻總多是軍職,比如驃騎大將軍。在《奉和同泰寺浮圖詩》這首詩裡,庾信寫下了名句“畫水流全住,圖雲色半輕”。“半輕”也就成了創新工場 CTO 王詠剛筆名“半輕人”的由來。
和庾信從軍職而顯文名類似,王詠剛可能是 CTO 中對寫作最用心的。
他早年曾在《程序员》雜誌、CSDN 網站等主持技術專欄,還出版過長篇小說《鏡中千年》,國內的科幻雜誌上也能發現不少他的短篇作品。對於大眾而言,王詠剛和創新工場李開復合寫的《人工智慧》科普讀本可能是最知名的。
不過即便他長於寫作,能夠“將軍翔文章之府”,但做 CTO 卻並非“書主踐戎馬之場”這麼簡單。
┃從 Google 工程師到創新工場 CTO
加入創新工場前,從北大畢業的王詠剛在 Google 擔任主任工程師和高級技術經理超過十年。
我們正在使用的 Google 的不少服務他都有參與過,比如 Google 的服務核心桌面搜索,拼音輸入法、產品搜索、知識圖譜,以及交織著人文和技術氣息的 Google 首頁塗鴉(Doodles)。
從職業背景來看,王詠剛做 CTO 完全不是跨界,而是順其自然的職業路徑。唯一的疑問是,為什麼是來到創新工場這樣一家投資機構做 CTO 並成立人工智慧工程院呢?
同為 Googler 的王詠剛在 2016 年接到了李開復的入職邀請,那一年人工智慧行業發生了劃時代的轉捩點事件:人工智慧 AlphaGo 大勝圍棋頂尖高手李世石。
而在更早之前,創新工場就開始了對人工智慧的投資,但是投資人工智慧有著它獨有的特殊性。
王詠剛也表示,自己的職位和職責確實相當特別:唯一一個在投資事業裡,做一個研發團隊,做一個把科研、商業化和投融資三種要素結合起來的架構。
他說:
“這個架構的根本原因在於,技術發展到 AI 時代,給整個技術到商業化的完整邏輯提出了一個特別大的挑戰。”
這個挑戰在於,AI 在和商業結合的時候需要更強的技術輸入,其本質上是一種摸索的過程,並和以往的商業模式不相同。
簡言之,就是 AI 是一種強大的技術力量,但是這種技術往往和商業隔得較遠。這中間的距離,需要一座橋樑。
所以,當時李開復把這個命題交給王詠剛的時候,也就成為了王詠剛篤定地從 Google 離職來到創新工場擔任 CTO 並且從零開始籌建人工智慧工程院的唯一原因,即便王詠剛當時也完全不知道怎麼去搭建這樣的架構“橋樑”。
如今,距離王詠剛拿到命題已經過去三年了。最終,那座“橋”王詠剛建好了嗎?
王詠剛給的答案是:
“我覺得我們 AI 工程院這三年為這個全新的探索開了一個別人都沒有做過的,非常好的開頭。我們用了好幾件事證明這個開頭至少是有意義的、有效率的。”
這幾件事當中的第一件事,就是創新工場作為投資機構,自己做了一個從科研到商業化的創業公司樣板。
2018 年 3 月,創新工場按照自己的邏輯創建了創新奇智公司。在 18 個月的時間裡,這家公司已經發展到 400 人,在全國已經落地10個城市,用人工智慧連接了零售業和製造業,年銷售額數億,估值也在不斷增長。
第二件事是關於人才培養的,創新工場用 DeeCamp 人工智慧訓練營來進行科研人才到商業工程化人才的培訓轉型,這是一個成熟的 AI 人才培養體系。
最後一件事,在這三年的探索過程中,創新工場和王詠剛找到了一些邏輯,能夠快速地去定位到那些科研領域前沿,但是同時又有商業化價值的技術點,然後再用一套方法論把這個技術點變成能夠真實應用的場景、技術、產品或解決方案。
創新工場作為一家投資機構,這個“資”不僅僅是資金,對於方興未艾的人工智慧行業來說,從技術到商業的“方法論”,人工智慧方面的人才,這些資源的重要性,並不亞於單純的資金投入。
┃堅信人工智慧的長期價值
做出了 AlphaGo 的 DeepMind 團隊曾讓人工智慧從晦澀艱深的技術名詞,變成了全民熱議的社會話題。
不過盛名之下,背靠 Google 的 DeepMind 團隊卻虧損嚴重。
對於這種落差,王詠剛說:
“AI 離錢非常近,但問題在於只搞科研的 AI 團隊離錢非常遠,這兩句話是不矛盾的。”
他在深入考察一些 AI 應用的商業機會後有一個非常大的感觸,那就是“我們有一個特別重要的責任去把 AI 應用到那些場景中去”。“那些場景”是指重複性的、艱苦的重複勞動場景,這類場景廣泛地存在於製造業、農業等許多行業中。
但一旦涉及到和真實世界的行為或人的思想、人的決策相關的領域,今天的 AI 顯得提升空間更大。
比如,如今還沒有看到任何一個機器人能夠在家中幫忙做複合型的家務,或者和人流暢交流。而在智慧製造或者智慧治療中,能發揮作用的 AI 往往是解決單點問題,而不是能完整執行感知、決策、規劃和控制等整套邏輯的 AI。
線上線下兩種場景裡面,AI 的表現有天壤之別,但這並不意味著這裡有樂觀派和悲觀派的區隔。
正如《論持久戰》對速勝派和滅亡派的批駁一樣,王詠剛也做好了長期耕耘的準備:
“我覺得這件事情(AI 改變現實世界)有可能挺慢的,要長期在每個行業裡去深耕發展,而且長期地去伴隨著 AI 技術不斷一個點一個點突破,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我們是願意打一個持久戰。”
王詠剛和創新工場願意參與到這場持久戰去,不僅做投資,還自己創立人工智慧企業探索商業化,甚至還建立人工智慧工程院進行基礎和前沿方面的研究。
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的醫療團隊正在做一些稱得上“前無古人”的事情,比如他們正在研究類似阿爾茨海默症(老年癡呆)相關的輔助 AI 量化工具和治療工具,目前在這項前沿研究中處於領先的位置。
本質上講,創新工場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全方位投入,是出於對人工智慧長期價值的看好。
之所以堅定地看好人工智慧的長期價值,王詠剛分享了自己的兩個理由,一是大量的重複繁重的人工勞動確實應該被人工智慧和機器所取代。
第二點則更為重要,目前更多產業資源存在嚴重的區域不均衡,最典型的就是醫療資源,一定程度上, AI 能夠解決這種資源分佈不均的問題。
“讓同樣一個產業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資源情況下能夠達到同樣的發展水準,創造更大的市場、更多的科技發展機會、更高的人類幸福指數,我覺得是一個非常值得想像和期待的事情。”
▌智慧需要實現虛擬和現實的跨界
因為職業和履歷的原因,王詠剛很容易被貼上“理工男”的標籤,不過這位熱愛文學,熟稔古詩和平水韻,喜歡看《布達佩斯大飯店》的人並不喜歡被貼上這樣的標籤,畢竟像他這樣能夠寫下 AI 程式,讓程式生成小說對話,並在對話中尋找浪漫意味的人,少之又少。
王詠剛曾經給科幻作家陳楸帆的科幻小說集《人生演算法》寫過一篇序言,題為《人類最後一個獨立寫作的紀元》,在這篇文章裡面,他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觀點:
“人工智慧的誕生,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也很可能是最後一次,人類能夠與一種異于自身的智慧形式進行有效交流,甚至攜手創造全新的文藝內容。”
和大部分科幻作家不同,文理兼修的王詠剛有能力去實踐自己的觀點。在《恐懼機器》這篇小說裡,他和陳楸帆還一起玩了一次 AI 遊戲:小說中一位名為分裂者的角色的對話,都是由 AI 生成的。
其中一句“重重追逐著人類發現的觸覺,以及即將看清左右的囚籠”深得王詠剛喜歡,他認為這句話有朦朧詩派的意味。
人類和 AI 之間,不僅僅是棋盤兩側的對弈,也有意味深長的協同創作。
如果說和 AI 一起寫小說是一次遊戲的話,那麼 AI 賦能各個領域的發展,啟迪人類更深入探索的例子也是不斷湧現。比如在醫藥研發領域,AI 也能夠通過模型,説明人類在巨大的空間領域裡找到針對疾病“靶點”的特定分子結構。
實際上,王詠剛正在做的事情可以概括為“打通邊界”,不論是在技術和人文融合,還是理性和感性平衡的維度上:
“當人類通過掌握技術原理去不斷地構建,創造和升級的時候,例如教會電腦下圍棋,製造商品,行銷售賣等,就顯示出了理性的力量、邏輯的力量。我們通過認識世界去改造世界的過程是非常讓人享受的,也是超級美好的。”
在以往,天氣預報是一項計算量極其巨大的工作,需要動用超算,基於模型來進行運算,從而推出天氣預報的結果。而在 DeeCamp 人工智慧訓練營裡,有學生群體就能“跨界”利用機器學習的方法,拿著氣象部門給到的氣象資料進行天氣預報,很多預測甚至比傳統方法要好。
在 5G 時代到來之後,5G 和 AI 的無界融合也成為了新的命題,王詠剛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今天 AI 有大量的事情需要做邊緣運算,5G 就提供了大量的可以把邊緣上的原始大容量的資料直接傳到一個中心節點,在中心節點進行大量運算的機會,這些事情可以改變很多對 AI 架構的思考,對 AI 去部署一個系統、部署一個產品時候的思考。”
在手機這個載體上,5G 和 AI 終將共存,無論是晶片提供的終端側 AI 算力,還是 5G 網路接入雲端算力,無不是為了更好地進行連接。在以往,手機只能短信電話,傳遞虛擬的資訊,而現在,虛擬資訊的位元速率越來越高,甚至還能叫來外賣和計程車。
再往後,王詠剛認為,手機和人之間在未來或許會存在著一種終極無界的狀態:
“當手機變成一個隱形的東西,甚至不存在這樣的東西,它只是衣服裡面縫的一些晶片,只是你眼睛上的某些攝像頭而已。這個時候,我們也不會去討論人和手機的關係了。”
王詠剛對未來的判讀似乎是一道充滿科幻電影意味的命題——很多界限將被打破,因為在每一個具體的商業領域都會大量地嘗試前沿技術,大膽地去利用新思想去解決今天在某些領域遇到的發展緩慢、停滯不前的問題;可是,一旦技術突破之後,會發展到什麼程度,能與我們人類期待的生活之間產生什麼關係呢?
“一旦到達那樣的邊界,那這個世界會變得更有意思吧!”
主任工程師職責 在 [請益] 幾歲當初階主管? - 看板Tech_Job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大家早安
公司的初階主管,
有公司稱組長、副理、專理...等等,
反正就是底下3-6人這種規模。
雖然初階管理職通常很屎,
但薪水要提升終究得乖乖吃下去。
大家都幾歲開始當管理階級勒?我34歲還在當工程師是不是不合格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9.10.65.18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ch_Job/M.1580583172.A.859.html
管工程師才是
重點不是title
是底下管工程師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