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35歲以前是人一生中的黃金時期,也是走向的那類人關鍵階段,這一時間,人的精力最旺盛,創造力、學習力、抗壓力最強,最具有成功的慾望,此時是發展事業的最佳時期,但是,一著不慎,則滿盤皆輸,正如築建百尺高樓,基礎決定了高度。基礎打不好,高聳入雲只能紙上談兵。所以35歲以前,必須確立奮鬥目標,找到成功的方法,儘早獲得成功。有些人在二十幾歲的時候每天混日子,而立之年的時候仍然沒有多大的成就,等到35歲的時候,已經漸漸習慣了自己平庸的生活,沒有了奮鬥的志向和精力,以至於一輩子都平平庸庸的,也有些人,他們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早早地走到了別人的前面,這些人在不斷超越別人的旅途中,有堅定的奮鬥方向指引,有優秀的專業才能,這一些因素都讓他們在人群中到哪裡髮脫穎而也,成為遙遙領先的佼佼者。那麼如何在35歲之前有所成就,超越他人呢?
一、二十幾歲定好位,三十幾位有地位
定位概念最初是由美國營銷專家裡斯和屈特於1969年提出,即商品和品牌在潛在的消費者心中佔有位置,公司經營才能成功。定位是對自己的一種期盼與要求,一個人能否給自己正確定位,將決定其一生的成就的大小,可以這樣說,我們對自己的定位,將決定著我們3年、5年甚至幾十年後的生活狀態和人生境界。
最佳定位指導:興趣。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相當的一部分人抱怨工作不盡如人意,不遂人心願,太累,沒有的成就感,這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沒有興趣。將精力浪費在自己不喜歡而枯燥的工作上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可你要是問他們喜歡幹什麼工作,他們卻不能明確的給你答案,這正是他們人生失敗的地方。我們應該這樣,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好好地經營自己的人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二、贏在平台
職場中,許多人都在抱怨自己的公司,覺得是公司在盤剝他們的勞動價值。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公司不但免得重複你的價值進行剝削,相反地,它是在為你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提供一個發展的平台,,公司中的每一個人,無論是老闆、還是員工,都是在這個平台上履行著自己的職責,發揮著自己的作用,任何人離開了這個平台,就如同演員離開了舞台,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許多中員工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打工者,與公司只是一種雇傭與被雇傭的關係,把公司當成是一個完成工作的地方,甚至有意無意的將自己置於老闆對立的位置,這種認識和心態對於一個人的職業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年輕人初入職場時,切記不要過分考慮薪水,而應注重工作帶來的隱性報酬,抓住機會發展自己的能力,把公司當成自己生存和發展的平台。
三、二十幾歲開始懂點人情世故,三十歲後才不會後悔
放下清高,多點入世心態。要學會寬容待人,換位思考。把方裝在肚子裡,把圓體現表面上。處事通達才能辦事,年輕人想法簡單,喜歡直來直去,從來不拐彎做事,換言之就是不會來事。 所謂適者生存,歸根結底,就是處事通達者生存,試想,一個不知變通的人怎能在這個環境中生存下去呢?會來事是行走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證生活幸福的根本。所以,年輕人不管學歷多高,家世多顯赫,閱歷有多豐富,都要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有一點會來事的心思。
四、年輕時別給自己太多限制
生活中,很多人總是在想,不可能的,我學歷那麼低,怎麼敢應聘那家公司,我和得不夠漂亮,他怎麼會喜歡我;我表達能力不好,怎麼敢在會議上發言,我五音不全,怎麼好意思在大家面前唱歌……這已經溝通好的我設限的表現。由於你的自我設限,導致體內無窮的潛能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發揮,自我設限和人性弱點一樣,會讓你流於平庸。很多人不敢追求 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為他們在心裡默認了一個“心理高度”這個高度常常暗示他們,我是不可能做到的,這個是沒有辦法做到的,於是,他們一次次地降低自己的標準,將本可勝作的成功機會拱手相讓。自我設限讓你在各個層面上都上了一把鎖,就連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給自己畫了一個圈圈住自己,自我設限使你成為一個活在監獄裡的人。
#elitesinsider
加入群組: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26540257666105/
-------------------------------
加入「精英閣」= 一年陪你读完100本经典好书
➡️15-20分钟读书音频
➡️干货总结思维导图
📍還在等什麼?趕緊点击鏈接🔗:https://pay.weread.com.tw/facebook/jingyingge/
-------------------------------
馬來西亞 Shopee FREE Shipping
https://shp.ee/a54n9zf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陳以軒,1982年,生於台灣,畢業於輔仁大學廣告傳播學系、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攝影碩士。作品曾獲台北美術獎入選、高雄獎攝影類優選、新銳藝術家獲獎、The New York Photo Award、Singapore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等獎項。 個展計有...
中 年後的生活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愛曼妲專欄】5G解鎖萬物聯網 掀起大數據2.0的商務革命
葉淑明2021/07/02 10:25
眾所皆知,「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進化到「萬物聯網」(Internet of Everything)已是不可逆的科技演化。2020 年的統計資料顯示,物聯網裝置已經是全球人數的 2 倍以上,在今年(2021 年),連網裝置的總數將會達到 460 億台(日本學者曾推估 2020 年是 500 億台),成長速度非常驚人。點燃「物聯網」並添加大把柴火的其中一項關鍵技術是「5G」(第五代行動通訊系統)技術的商業化,及其基礎建設的開展普及化。
5G 與過往通訊協定的差異分別是在幾個面向:通訊距離,傳輸數據量與傳輸速度,低度延遲,可連接裝置數,消耗功率高。基於 5G 的特性,直接受惠的應用領域首先是影音串流(Video Streaming),提升了百倍的可連接裝置數,傳輸速度卻能較上一代快上百倍。 因此,5G 率先被開發使用的場景就是球場運動比賽與大型演唱會現場直播,這些場景的共通點是需要統合極大量的攝影機鏡頭與螢幕的影音數據,配合調度燈光與音響設備。簡單說,5G 技術的成熟度,直接帶動 VR/AR 相關產業,並且有利於 4K/8K 影像傳輸設備的蓬勃發展。
可預期在未來這兩年之內,物聯網市場由於 5G 技術與應用生態系的茁壯,將會開始一波爆炸成長。自去年起,在疫情肆虐之下,世界各地的網路電商產業乘風而起,電信通訊產業也積極佈建 5G。在今年,預估全球將新增 310 億台物聯網裝置,相較去年,增長數字可謂勢如破竹。如果推算物聯網市場的產值,今年會突破 5200 億美元,連網裝置的增速會超越 22%。
假設大家對這樣龐大的商機還沒有概念,參考日本學者 2020 年的研究報告,2020 年的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約為 200 兆日圓,對比全球汽車產業的市場規模 2017 年是 220 兆日圓,2030 年全球汽車市場規模約 250 兆日圓,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在 2030 年將成長到 400 兆日圓,大幅超越汽車產業。這亦是為何物聯網與人工智慧(AI)並列世界尖端科技的前三名,而另一個巨星當然是非「大數據(Big Data)」莫屬。
事實上,5G 技術與應用的大步發展,揭開了「大數據 2.0」(Big Data 2.0)的時代新頁。如前所述,5G 與物聯網的商業化進程密切相關,預估到了 2025 年,物聯網裝置收集儲存的數據量將累計到約為 80 ZB(Zettabytes, 皆位元組,10 的 21 次方)!雲端運算與邊緣運算的躍進(包含霧運算),再加上萬物聯網分分秒秒產生的大數據,匯聚成人工智慧新紀元的發展基礎。了解這些錯綜復雜的科技演進關聯,大家應該可以體會「腦爆」這兩個字其實是非常真切的形容,我們未來 10 年後的生活樣貌,無論是智慧工廠(製造),車聯網,智慧物流,智慧農業,能源物聯網,智慧家庭,智慧建築或智慧城市,都會讓此刻的我們無法想像,而感到瞠目結舌。
在 5G 浪潮席捲而來的時候,掌握軟硬體研發設計與工業 4.0 優勢的台灣資通訊科技廠商,勢必不可錯失良機。在通訊與感測晶片的研發設計領域,台灣科技業擁有半導體產業帶來的先天優勢,有完整的製造測試生產的上中下游供應鏈,還有獨步全球的科技研發與科技管理人才,應可參照高通(Qualcomm)在本月西班牙巴賽隆納世界通訊大會 (MWC 2021) 舉旗帶領 5G 生態系的方式,組成聯合作戰部隊,切入物聯網裝置組件與製程,建造一道堅實的護城河,甚至,充分運用 5G 生態系「以人為本」的思維,掌握物聯網裝置的小型化及大眾化趨勢,共同打造「護國群山」。時勢造英雄!
資料來源:https://news.cnyes.com/news/id/4669175
中 年後的生活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依玲語錄616
別讓現在的低潮與不順
趕走未來的好事
人生在世,身體上的問題,的確是誰也幫不了忙,即使是醫生,治得了病,也未必救得了命。
除此之外,所面臨的困難,如果親朋好友之間能幫忙時伸手拉一把,是可以解決問題的。
人生在世,處處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不是能幫你的只有自己,而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和毅力去克服。
每個人都希望有人幫助,但是不能依賴,特別是在困難面前不退縮,不畏懼,更不能被困難嚇倒!
一個人的力量很有限,要利用困難中的矛盾,善於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真正克服困難。
一個人的能力太小,古語說得好,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微不足道,只有將自己溶入大海,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人一定要有熱情。
熱情-是維持對於一份工作最重要的關鍵,反而不是收入的多寡。
別花上一輩子的時間,重複過著同一天的生活。
別誤會,重複的生活沒什麼不好,有些人就是很享受那種安定的生活,我就屬於這種類型。
但有些人的狀況比較像是渾渾噩噩,今朝有酒今朝醉,得過且過,我親眼見證過這樣的人生是什麼下場,很可怕。
夜深人靜我會想想自己5年後的樣子,10年後的生活、15年後的自己,不是自己有多少存款,而是自己的姿態和生活樣貌。
15年後自己的樣貌,就是從15年前的現在開始培養和堆積。
「不要把今天的壞運當作人生的命運,因為壞運通常只是一時的,但一直被它掌管,那就會是一輩子的。」
現今社會,已經結束單打獨鬥,是團結互助的時代。單純講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沒有別人的幫助將一事無成,不管你有多少才能,都不會成功,就算做出了一些成績,也是很小,千萬不可一時衝動,釀成驕傲之風,只有團結大眾的力量才是無限的力量,也才能克服一切艱難險阻。
歷史上的偉人和古代的帝王將相,他們的偉大之處,就是善於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而不是單純靠一己之力去克服困難。
別花時間去喜歡討厭你的人,他們不會因為你的努力,就停止消耗你;卻會因為你的難過,增加更多所施的力。
找不到喜歡的工作,但一定能找到喜歡的生活。
「若把生活視為一條道路,路上遇到的困難,其實是種摩擦力。」
遇到困難別轉身就逃,終有一天,你會發現這些逝去的不爽快,並不是負面的摩擦力,而是推著你不斷往前的最大動力。
「沒有天賦又如何?沒有努力根本不會有天賦。」
所謂的天賦,其實是貴在努力,貴在堅持,貴在即使面對千般萬難的阻礙,仍不放棄去做喜歡的事。這種拚勁,才是最重要的天賦。
「相信你的人,你說的話都當作提醒;不信你的人,你說的話都會先懷疑。」
「安逸是好事,但若是發生在老了以後會更好。」
現在的你,應該是要接受挑戰,努力咬牙,然後期待那一份獎賞,享受背後的成就。
人生很長,但沒有長到可以浪費青春!
不滿意現況,就付出努力去做點什麼,別在舒適圈待太久。
勇於發現不一樣的自己,就會看到更多想像不到的世界,
接著你會明瞭,年齡終究只是個數字,而非宿命。
簡單是一種專注,簡單是一種管理境界。
讓自己的工作變得簡單。只有在「做正確的事」與「必須親自操作」時才有意義。
工作足夠簡單、才有專注的可能,並儘培養專心一意的習慣和自覺。只有這樣,你的團隊才能在卓越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人生只做三件事:知道此生為何而來,明確人生的目標——不用比較,不用評判,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就行了;知道如何完成,找到做事的方法——時間只能用在一個地方,不能用在很多地方,所以要選擇;知道如何做得更好,不斷地改善——有目標、有方法,天天改善,我們就自然而然地進步了。
#人生有無限可能….,我有一位客戶,55歲以前一無所有。75歲擁有10億財產,他說,人生永遠無法預測。等他成熟了,好運才降臨。
在還沒有停下來之前,每個人都不能小看人生這條路。
中 年後的生活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陳以軒,1982年,生於台灣,畢業於輔仁大學廣告傳播學系、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攝影碩士。作品曾獲台北美術獎入選、高雄獎攝影類優選、新銳藝術家獲獎、The New York Photo Award、Singapore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等獎項。
個展計有《海馬回光畫館》、《我出國了,然後我回來了》、《靜物研究》、《你是懂了嘛》、《我要離開這個城市了》、《Nowhere in Taiwan》,展覽場所於紐約、台北、台南等地。聯展經驗亦豐,如《一場關於真實的導覽》、《混種現場藝術祭》、《大路上展》、《城市精神─大內藝術節年度主題展》、《如果你不會唱歌,我才不要參加你的革命》、《船的創作展─五分之三》等。
此外,陳以軒也是《流浪到台北》、《高雄青年樂舞計畫》、《風箏計畫》等紀錄片的攝影與導演,且為雲門2舞作《捕夢》、《十三聲》、《春鬥》等製作訪談、側記影片。
陳以軒的創作主體為攝影,其媒材形式則橫跨平面攝影,創作書,錄像,影像裝置,以及行為演出,近期創作多關注在攝影如何處理個人的生命史,以及影像媒介在進行溝通傳達時的所產生的模糊與誤謬。
作品系列有《物聲譜》、《食曾在計畫》、《看鏡頭》、《白植物》、《靜物研究Ⅱ:島民》、《物件詩選》、《瑕疵本》、《我出國了,然後我回來了》、《過去的未來,未來的過去》、《靜物研究》、《若有所指失眠》、《塵雪》、《在中間》、《遍尋無處》等等。
他的《食曾在計畫》、《靜物研究Ⅱ:島民》、《靜物研究》等系列,都在無人的場所,凝視著被遺棄的物件。陳以軒表示,關於在遺棄與未遺棄之間的事物,發現有人存在的痕跡,有著莫名的興趣。而《若有所指失眠》、《在中間》等系列,又以畫面具象化某種懸念,在看見與看不見之間,製造出奇妙的分野。至於將灰塵灑在照片上後,予以掃瞄完成的《塵雪》,則是有意對抗好照片必須漂亮優美的一般概念。
《回憶的肖像》是陳以軒自認為的第一件攝影創作,為了撫慰與交往8年女友分手的情傷,乃邀請兩位演員到充滿愛情印記的地方,扮演他與前女友,讓他拍攝,藉此化解心中的種種情緒。
而《過去的未來,未來的過去》則是從紐約返回台灣前,選出100張舊照片,以之預言一年後的生活將是何種樣貌,回台後的一年,他再拍攝實際自己發生的事,復又精選照片,與前100張照片做出對照,便也顯示出時間的雙向結構。
外貌與日本藝人小田切讓頗有相似的陳以軒,正在基隆展開地景藝術創作,結合攝影與裝置藝術概念,於廢校的太平國小三樓面海的玻璃前貼片,完成《物聲譜》系列。
相關新聞
https://goo.gl/AFD9MD
中 年後的生活 在 Vicky Ts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天啊我終於做完這一部了!!!
這一部出來的時候真的沒有時間可以做翻譯 可是真的超級想翻!
我第一遍看了以後蠻感慨的 畢竟Con如今這樣真的很好了
但是一定不會是百分之百的完美 生活中還是會有尷尬還是會有人反對
但是這又如何呢?人活著好與不好都是為了生命中重要的人以及自己的
活出自己想要的才是最好的
社會上不接受的那些人又如何呢?
他們除了會惡言相對還會什麼呢 他們錯過新的世界
活在自己思想的牢籠中 沒關心 他們開心就好:)
Vicky也鼓勵想Con這樣情況的朋友們 努力做好自己
過程中的悲傷咒罵是無可避免的
可是如同Con所說「生活一定會變好的」
希望大家減少自己的負能量 多多吸收一些正能量XD
有任何想說的都可以留言在下方 有問題也可以留言喔~
喜歡的朋友記得去原地址按讚!👍
❄ VICKY’S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VickyTsai1019/?notif_t=page_fan
*--------------------------
*Original URL: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gvXcEyRevs
⚠:I didn't do anything about this video.i only doing this chinese subtitle.
if you like this video just give me a thumbs up!!!
⚠:每一部翻譯的影片上傳僅負責參考學習使用
不具有任何商業意義
(如有侵權請留言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