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1日動工興建、1961年4月22日完工啟用、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1992年10月30日被夷為平地;僅擁有31年歷史的八大棟「中華商場」,滿足民眾的各類需求,曾是台北市的著名地標,也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
我特地將國家圖書館收藏的1992年10月份之新聞影片裡有關「拆除中華商場」的報導剪輯成這段影片,藉以回顧中華商場最後的時光,重溫那一去不復返的往日情懷。
1992年10月15日,台北市政府確定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
1992年10月19日,中華商場斷水斷電。
1992年10月20日,進行第一波拆除,中華商場忠棟被夷為平地。
1992年10月23日,進行第二波拆除,中華商場孝棟與仁棟被夷為平地。
1992年10月27日,進行第三波拆除,中華商場愛棟與信棟被夷為平地。
1992年10月30日,進行最後一波拆除,中華商場義棟、和棟與平棟被夷為平地。
11天的拆除工程,終結了中華商場的31年歷史。
《中華商場的興衰》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中華路鐵路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聚集了一千餘戶無處容身的難胞,蕪雜零亂、殘破不堪,成為1950年代台北市的獨特景觀。
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整頓重建。
1960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中華路鐵路東側的市集聚落改建為新式商場,並於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
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啟用,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中華商場以八德做為各棟之名,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中華商場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建築所組成,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段,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
八大座商場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中華商場為獨立八棟三層連成一線之房舍;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
以早期中華商場第一棟「新美達照相材料行」的地址「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號」為例,得以一窺當時中華商場店家地址的陳述方式:
1. 中華商場以段為單位,而非我們現在慣用的棟。1961年落成的中華商場共有八大棟,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忠段指的是八棟中華商場之中,位處最北邊的第一棟。
2. 「下東」意指位於東側的下層(一樓)。中華商場一樓的東側與西側分別為不同的店面,西側臨鐵路,東側面對寬廣的中華路,是大家較常在老照片裡見到的中華商場正面。
3. 中華商場的東側是單號,西側是雙號。一樓有單號與雙號,二樓跟三樓則只有單號(因為西側沒店面)。
1964年,台灣松下電器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後,八棟商場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具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佈於和、平兩棟。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1985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中華商場生意一落千丈。
之後,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施工等需求,台北市政府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終於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影片來源:國家圖書館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泮溪酒家是一間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西關的傳統酒樓,地處龍津西路、荔灣湖畔,為大型的園林酒家及國家特級酒家、中華餐飲名店。因附近有5條小溪,其中一條叫「泮溪」,故此以「泮溪」命名,與北園酒家、南園酒家合稱為廣州三大園林酒家。店址是南漢時期劉鋹的禦花園昌華苑故地,昔日也是荔枝灣水泮。1947年由泮塘人李文倫...
「中華商場產權」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中華商場產權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中華商場產權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中華商場產權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中華商場產權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中華商場產權 在 [新聞] 3條地下街爆退租潮北市府考量減租- 看板MRT 的評價
- 關於中華商場產權 在 中華商場 的評價
- 關於中華商場產權 在 1992 台北中華商場拆除過程完整紀錄HD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中華商場產權 在 台南匯通軍用品店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中華商場產權 在 台南匯通軍用品店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中華商場產權 在 請教有老台北人或是熟悉西門商圈的前輩嗎?關於西門站力霸 ... 的評價
中華商場產權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60年7月1日動工興建、1961年4月22日完工啟用、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1992年10月30日被夷為平地;僅擁有31年歷史的八大棟「中華商場」,滿足民眾的各類需求,曾是台北市的著名地標,也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
我特地將國家圖書館收藏的1992年10月份之新聞影片裡有關「拆除中華商場」的報導剪輯成這段影片,藉以回顧中華商場最後的時光,重溫那一去不復返的往日情懷。
1992年10月15日,台北市政府確定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
1992年10月19日,中華商場斷水斷電。
1992年10月20日,進行第一波拆除,中華商場忠棟被夷為平地。
1992年10月23日,進行第二波拆除,中華商場孝棟與仁棟被夷為平地。
1992年10月27日,進行第三波拆除,中華商場愛棟與信棟被夷為平地。
1992年10月30日,進行最後一波拆除,中華商場義棟、和棟與平棟被夷為平地。
11天的拆除工程,終結了中華商場的31年歷史。
《中華商場的興衰》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中華路鐵路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聚集了一千餘戶無處容身的難胞,蕪雜零亂、殘破不堪,成為1950年代台北市的獨特景觀。
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整頓重建。
1960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中華路鐵路東側的市集聚落改建為新式商場,並於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
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啟用,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中華商場以八德做為各棟之名,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中華商場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建築所組成,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段,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
八大座商場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中華商場為獨立八棟三層連成一線之房舍;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
以早期中華商場第一棟「新美達照相材料行」的地址「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號」為例,得以一窺當時中華商場店家地址的陳述方式:
1. 中華商場以段為單位,而非我們現在慣用的棟。1961年落成的中華商場共有八大棟,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忠段指的是八棟中華商場之中,位處最北邊的第一棟。
2. 「下東」意指位於東側的下層(一樓)。中華商場一樓的東側與西側分別為不同的店面,西側臨鐵路,東側面對寬廣的中華路,是大家較常在老照片裡見到的中華商場正面。
3. 中華商場的東側是單號,西側是雙號。一樓有單號與雙號,二樓跟三樓則只有單號(因為西側沒店面)。
1964年,台灣松下電器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後,八棟商場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具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佈於和、平兩棟。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1985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中華商場生意一落千丈。
之後,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施工等需求,台北市政府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終於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影片來源:國家圖書館
中華商場產權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992年10月30日,臺北市中華路上的八大棟中華商場在歷時11天的拆除工程之後,被完全夷為平地。從這段新聞影片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政府對於中華商場遺址下方所規劃的「中華路地下街」有著極為美好的遠景,可惜事與願違,後來中華路地下街並未如期營運,而往昔中華商場的榮景當然也就無法在地下重現了!
1960年7月1日動工興建、1961年4月22日完工啟用、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1992年10月30日被夷為平地;僅擁有31年歷史的八大棟「中華商場」,滿足民眾的各類需求,曾是台北市的著名地標,也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
1992年10月15日,台北市政府確定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
1992年10月19日,中華商場斷水斷電。
1992年10月20日,進行第一波拆除,中華商場忠棟被夷為平地。
1992年10月23日,進行第二波拆除,中華商場孝棟與仁棟被夷為平地。
1992年10月27日,進行第三波拆除,中華商場愛棟與信棟被夷為平地。
1992年10月30日,進行最後一波拆除,中華商場義棟、和棟與平棟被夷為平地。
11天的拆除工程,終結了中華商場的31年歷史。
《中華商場的興衰》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中華路鐵路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聚集了一千餘戶無處容身的難胞,蕪雜零亂、殘破不堪,成為1950年代台北市的獨特景觀。
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整頓重建。
1960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中華路鐵路東側的市集聚落改建為新式商場,並於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
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啟用,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中華商場以八德做為各棟之名,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中華商場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建築所組成,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段,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
八大座商場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中華商場為獨立八棟三層連成一線之房舍;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
以早期中華商場第一棟「新美達照相材料行」的地址「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號」為例,得以一窺當時中華商場店家地址的陳述方式:
1. 中華商場以段為單位,而非我們現在慣用的棟。1961年落成的中華商場共有八大棟,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忠段指的是八棟中華商場之中,位處最北邊的第一棟。
2. 「下東」意指位於東側的下層(一樓)。中華商場一樓的東側與西側分別為不同的店面,西側臨鐵路,東側面對寬廣的中華路,是大家較常在老照片裡見到的中華商場正面。
3. 中華商場的東側是單號,西側是雙號。一樓有單號與雙號,二樓跟三樓則只有單號(因為西側沒店面)。
1964年,台灣松下電器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後,八棟商場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具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佈於和、平兩棟。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1985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中華商場生意一落千丈。
之後,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施工等需求,台北市政府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終於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影片來源:國家圖書館
中華商場產權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泮溪酒家是一間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西關的傳統酒樓,地處龍津西路、荔灣湖畔,為大型的園林酒家及國家特級酒家、中華餐飲名店。因附近有5條小溪,其中一條叫「泮溪」,故此以「泮溪」命名,與北園酒家、南園酒家合稱為廣州三大園林酒家。店址是南漢時期劉鋹的禦花園昌華苑故地,昔日也是荔枝灣水泮。1947年由泮塘人李文倫同李聲鏗父子創辦,兩個人占過半股份,另外有兩個人合股。當時中山大學一個教授就提議起名泮溪,於是就命名為泮溪酒家。初時規模較小,大概有兩百幾個位,是用杉木、松皮搭起的鄉村小酒家,銷售的食品主要是以當地特產——泮塘五秀為原料的菜式和點心。1958年由政府投資擴建,由著名園林建築專家莫伯治設計,1960年7月復業,占地1.2萬平方米。有迎賓樓、萬壽宮、碧波廳等40個餐廳及食街、點心座、商場、旅遊工藝部。文革期間,泮溪改名叫友誼飯店。1972年,國家領導人李先念要接待尼泊爾首相比斯塔,當時比斯塔點名要去泮溪,顧及名字不妥,酒家就此恢復原本招牌,而當時大多數餐飲店仍未脫離此狀。1990年代後期,經營逐漸走下坡。2005年8月由荔灣區政府接管,11月24日發布招商公告,但未能成事。 2006年8月,香港四洲集團以3800萬元奪得泮溪酒家99%產權,當年12月停業重新裝修。2008年2月3日重新開業,改行高檔路線。1996年被授於「中華老字號」;1997年被評定為「國家級特級酒家」;1998年被譽為「廣州市著名商標」。2005年6月被公佈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酒家內貴賓樓在2015年8月19日被公佈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佈局是園林酒家,薈萃江南特色及裝飾藝術精華,外圍粉牆黛瓦與緣簷輝映;內部長廊迂迴,樓台層疊,酒舫廊座,泮島環水。食品集多種菜系、不同風味於一體的美食園。招牌小吃有馬蹄糕,蝦餃,娥姐粉果等。
中華商場產權 在 中華商場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5年5月1日,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 除。之後,中華商場樓 ... ... <看更多>
中華商場產權 在 1992 台北中華商場拆除過程完整紀錄HD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中華商場斷水斷電。 1992年10月20日,進行第一波拆除,中華商場忠棟被夷為平地。 1992年10月23日,進行第二波拆除,中華商場 ... 1985年, 中華商場產權 被 ... ... <看更多>
中華商場產權 在 [新聞] 3條地下街爆退租潮北市府考量減租- 看板MRT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586838
3條地下街爆退租潮 北市府考量減租
https://img.ltn.com.tw/Upload/news/600/2023/06/05/186.jpg
站前地下街逛街人不多,部分店面閒置,也有業者拉下鐵門未營業(記者楊心慧攝)
2023/06/05 05:30
龍山寺、站前、台北地下街 疫後復甦慢 業者苦撐 連夾娃娃機店也退租
〔記者楊心慧/台北報導〕武漢肺炎肆虐兩年多,導致國內外經濟、消費蕭條,台北市各
大商圈深受其害,如今隨疫情趨緩,商圈逐漸恢復人潮,但台北地下街、站前地下街、龍
山寺地下街的業者仍在咬牙苦撐,近期更爆發退租潮,連夾娃娃機店也退租,盼台北市政
府能減免租金,否則萬一擴大發生連鎖效應,北市三大地下街恐一蹶不振;北市場處長陳
庭輝回應,地下街確實因非販賣生活必需品恢復較慢,將評估考量是否減租。
屬密閉空間 逛街人少
北市府在二○二○年三月至二○二二年七月因應疫情承租市有房地的業者祭出租金減免幅
度五○至七十五%;台北地下街、站前地下街、龍山寺地下街二○二一年五月中旬因雙北
疫情延燒,啟動三級警戒,一度停業至六月底,後續開放因屬密閉空間仍苦無人潮。
有店家月賠五、六萬
記者近日實地走訪站前地下街,有店家拉下鐵門未營業,假日時間卻僅有零星民眾逛街,
掏腰包購物的民眾少之又少,經記者調查疫情期間至今,虧損最嚴重的店家一個月慘賠五
、六萬。
台北地下街業者大嘆,現在生意不好做,眼看西門町、士林夜市等人潮復甦,內心百感交
集,地下街一天業績甚至不到一千元;台北地下街理事主席劉育豪表示,台北地下街空櫃
多,狀況恐越來越嚴重,目前部分空櫃有夾娃娃機店進駐,但當夾娃娃機都退租時就完蛋
了。
站前業者2至3成擬退租
站前地下街理事主席王金祥表示,站前地下街業者高達兩至三成擬退租,還有業者打算給
親戚經營被打槍,沒生意仍要繳租金、人事薪水,入不敷出,近期還有些品牌廠商想和業
者談轉租,卻打算用過低的租金綁長期的租期,多數業者虧損經營,如今皆是咬牙苦撐。
非市場商圈 無法申請補助
王金祥期盼市府減免地下街租金,並指出商圈與市場都有獲得市府補助,地下街雖是市場
處所管理,卻非傳統市場也不算商圈而無法申請補助,常因歸屬定位的問題遭局處踢皮球
。
龍山寺地下街自治會會長洪文和指出,萬華在疫情期間是全台北市最慘的地方,如今已陸
續有幾家業者打算退租,擔心發生連鎖效應。未來若擴大演變成數十家退租,恐演變成當
年的龍山文創基地B2,市府三度招標都流標、標不出去,市府每年還得花兩千萬經營,地
下街花小錢就可以救,擴散才救來不及,小病就該先醫。
北市產業發展局長陳俊安表示,地下街現行屬市場處管轄,但因經營型態比較接近商圈,
因此若以《零售市場管理條例》來管轄及規範,確實有些不符,也因此地下街業者盼透過
修法解決問題,將邀集北市法務局等相關局處討論研議解決辦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27.205.10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RT/M.1686020832.A.1E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