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9年開始,「鈣鈦礦」因為高吸光效率,能夠快速分離電子、電洞的特性,成為太陽能電池領域的注目焦點。
不只這樣,鈣鈦礦電池的製程就像刷油漆一樣簡單,比傳統矽晶的製作工序省時省力,因此,讓台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的林唯芳教授如獲至寶!這項新材料,不但能和矽晶搭配使用,創造更高的光電轉換效率,也為台灣的太陽能技術產業導入新的前景跟應用!
*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 科技大觀園
延伸閱讀:
「乘風」突破綠能瓶頸,臺灣離岸風電大未來——專訪臺大機械系教授楊鏡堂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2111
智慧城市讓高科技超方便生活不再是夢!——專訪中興資管系助理教授洪智傑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1097
______________
泛科學為您準備的 COVID-19 防疫專題 ( •̀ ω •́ )✧
https://covid19.pansci.asia/
讓我們一起渡過這次的危機
中興光電教授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停電檢討報告出爐!4防呆措施全失靈還不找元凶 專家批:台電問題大了..... (05/27/2021 蘋果日報)
(許麗珍/台北報導)台電日前短短4天內發生2次大停電,經濟部「513及517停電事故檢討報告」昨(5/26)送至行政院,根據《蘋果新聞網》獨家掌握消息,該分報告直指513事故雖起因於測試人員誤操作隔離開關,但台電電力系統竟有高達4防呆措施皆失靈,令人咋舌,且該檢討報告竟未找出每一措施失靈是由誰造成,建議再由公正第三方釐清確認。
消基會則痛批經濟部報告不痛不癢、避重就輕,對於懲處更是大打迷糊戰;學者專家則驚訝4防呆措施皆失靈,認為這實在不可思議,代表台電管理有很大漏洞,也不滿該報告避談跳機後停電5小時的影響,沒有凸顯供電機組不足的缺電問題。
台電日前於1周內發生2次大停電,經濟部於5月13日當天第一時間出來召開記者會,宣稱停電是因為「所有最壞狀況的總和」,包括水情不佳導致水力發電量大減、太陽光電上來不來、5月高溫導致尖峰用電量大增及預測負載失準、大型機組正在歲修未歸隊等,經濟部長王美花5月17日要求台電1周內交出2次大停電的調查報告,而經濟部已在昨將「513及517停電事故檢討報告」送至行政院。
首先,經濟部檢討報告上修2次大停電受影響戶數,513大停電影響戶數,從原本對外宣稱的400萬戶上修為462萬戶,賠償4.7億元;517停電影響戶數也從原公布的62.5萬戶上修至100萬戶,賠償1.1億元;2次停電事故總計影響562萬戶,賠償5.8億元。
其次,不同於台電5月21日內部513停電檢討報告,歸因於承纜商中興電工人員解除管制未恢復,破壞防呆機制,及台電維修人員誤操作開關「2個致命失誤」,經濟部檢討報告直指513停電事故直接原因雖是測試人員誤操作,但背後原因是台電系統有高達4個防呆措施皆失靈,這才是真正應檢討與改善的重點。
經濟部檢討報告指出,原有的4個防呆措施失靈,包括氣閥開關應關閉卻未關閉,導致有壓縮空氣送至開關;直流電源開關應關閉卻打開;現場控制面反未貼禁止操作警示膠帶;現場在未監護下,1人單獨操作而誤操作隔離開關,報告也提出多項要求台電改善並建全防呆機制、控管互鎖裝置等具體改善措施。
但吊詭的是,該報告竟未找出每一防呆措施失靈是由誰造成,防呆機制被誰解除尚待釐清,還建議再由公正第三單位予以釐清確認;至於責任、懲處,有關台電總經理以下人員的責任,則將由台電提報經濟部。
消基會名譽董事長游開雄表示,2次大停電造成民眾非常大不便,經濟部報告卻不痛不癢、避重就輕,若513確定是人為疏失,就要找出每一防呆措施失靈是由誰造成,只要歸納出有權限及權責更動防呆措施的人員即可,事實上這不難找,顯見這份報告應是內部喬不攏,「經濟部不想當壞人,想藉助外部第三方,另找第二套人背書」,既然找不到真正凶手,當然對於懲處更可大打迷糊戰。
台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兼任教授陳在相則說,高達4個防呆措施皆失靈,讓他感到不可思議,因4個防呆措施就像4道關卡,若其中有1道發揮效用、擋下失誤,也許就不會造成那麼大的停電事故,「每個施工過程都有SOP及防呆機制,4個防呆措施都失靈實在很難想像,可能性很低,可見台電人員操作時想開就開,想關就關,不嚴謹地遵照SOP,管理上有很大漏洞」,應找出防呆措施失靈的真正原因,才能預防下次不再發生類似事故。
另針對外界質疑預估備轉容量高,為何發生限電,經濟部報告則解釋,若單一大型機組跳脫,供電損失100萬瓩是目前台電電力系統頻率能承受的最大極限,513停電時,首波損失供電能力158.9萬瓩,電力供需瞬間失衡,才引發低頻卸載,即使水情良好也無法避免,要求台電檢討備轉容量率的計算方式、加強「夜尖峰電力調度」與「緊急應變能力」等,未來並推動「彈性夜減方案」。
對此報告,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則說,「無法避免低頻卸載」是跳機前的原因,但即使備轉容量高,也無法避免低頻卸載,則應正視跳機後的影響,凸顯的是供電機組不足缺電問題,根本原因在於基載發電嚴重不足,導致原本做為「中載發電調度」的燃氣機組全時滿載發電,一旦臨時出現電力缺口,燃氣發電已無「備用」提升空間。
黃士修批評,該報告僅間接提到檢討備轉容量率應隨夜尖峰負載調整,迴避廢核與大量燃氣政策的根本問題。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210527/BVHJXXMRQ5BTTD4UYQ4ALGDOCU
♡
中興光電教授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上半年乾旱原因曝! 專家一篇釋疑「4大缺水傳言」(05/23/2021 TVBS新聞網)
台灣近幾個月來面臨嚴重乾旱,目前已有12座水庫有效蓄水量低於10%或直接見底,許多民眾受限水影響相當無奈,只盼老天爺早日替大地解渴。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整理2021上半年的乾旱主因,同時列出「4大常見缺水傳言」替大家釋疑。
彭啟明今日撰文指出,2021年上半年乾旱的主要原因有:一、台灣豐水及枯水期有顯著差異,水資源能夠儲存量有限;二、2020年無颱風侵台,年雨量顯著偏少,下半年全球反聖嬰現象;三、2021反聖嬰現象發威,春雨顯著偏少;四、2021年5月梅雨季,太平洋高壓異常增強西伸,高溫偏少雨,梅雨鋒面偏北發展,影響台灣梅雨遲到也偏少;五、氣候變遷,從長期來看,的確有可能發生頻率越來越高。
同時,彭啟明也針對幾個問題釋疑,首先是「中火造成乾旱?」他表示,雲雨帶過台灣海峽就減弱,是太平洋高壓的乾熱空氣造成的,它讓原來在大陸南方閃電對流旺盛經過海峽就減弱,因此西半部才沒有顯著降雨。彭啟明解釋,乾旱的原因很多,水資源的儲存量、去年無颱風、反聖嬰造成春雨少,5月雨水也偏少,從氣候特性就看出差異性。
再來是「太陽能電版導致乾旱?」彭啟明說曾有人誤傳,太陽能板反射熱能回大氣層,導致台灣乾旱,「太陽能光電板,將太陽的光熱,反射回大氣層,讓台灣上空沒有冷空氣...以致於水氣無法凝結為水滴...至今完全沒有春雷、更沒有雨」。他解釋,台灣太陽能面板的面積並沒有那麼大,而且太陽光電板是吸收太陽光來轉換為電,傳言稱「把太陽的光熱反射回大氣層」就不正確,因此傳言推論「台灣上空沒有冷空氣...導致沒有雨」也是錯誤。
彭啟明引用「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報導,中央大學大氣科學學系副教授王聖翔指出,太陽光電板是吸收太陽能,所以「反射太陽光熱」的說法不正確。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莊秉潔也說,太陽光電板反射的熱能,和一般台灣的地貌,包括樹木、水泥地、柏油路等能反射的熱能,沒有太大的差異,不會因為太陽能光電板反射比較多熱能回大氣層,此傳言並無根據。
報導指出,太陽光電板是深色的,所以它反射回大氣層的熱能比較少,是地表比較容易被加熱,但太陽光電板的面積很小,因此對大氣的影響不大。結論就是,太陽能板是吸收熱能轉換為電力,其反射的熱能與一般台灣地貌沒有明顯差異,傳言宣稱「太陽能板反射熱能回大氣層,導致台灣乾旱」,並無根據。
另外,曾有人懷疑台灣近期乾旱是對岸的「氣候戰」,藉由不讓於華北的鋒面南下來恐嚇台灣,讓台灣各方面重創。彭啟明強調,不談兩岸關係及衝突,只從氣象角度來看。梅雨鋒面不是來自華北,是從5、6月從台灣開始生成逐步往北,7月會到華北或北海道。今年至大陸長江中下游到華南,延伸到日本的梅雨鋒面發展旺盛,台灣目前為止都只有移動型的鋒面在北方掠過,還沒有滯留鋒面影響。
氣候和氣象不同,目前只有氣象戰,改造短時間的天氣,還沒聽過改造長時間氣候的氣候戰。彭啟明說,大陸每年的5年計畫都有人工影響天氣的計畫,如果長期來看從十一五到目前的十四五都有提到,仔細比對他們的作業就知道這沒那麼厲害,「如果這樣,那為何對岸還有旱災,也有水災?」
對於有人質疑,「為何不大規模做人造雨?」彭啟明則回應,「乾的毛巾,怎麼擠,也擠不出水來」。他解釋,目前各種研究所得到的數據,空中造雨效益較大,地面造雨效益相當低,若進行空中造雨的效果約在增加0%到30%左右,但一般比較讓人接受的數字是10%以下。
彭啟明說,要證明造雨效果可能要付出極大成本,例如飛機或遙測監測設備,且各個地區的雲種及降雨特性不同,很難一體適用。現在全球僅有少量人造雨相關學術研究或實驗,各國人造雨多屬於商業作業活動下,造雨效果常有過度樂觀的現象。也因此,彭啟明最後仍強調,「全民節水才是最有效的做法」。
完整內容請見: news.tvbs.com.tw/life/1515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