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箱、腐敗、中正廟:中國黨不想讓你知道的史實】
文:李雨蓁 Lí Ú-chin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於9/8公布中正紀年堂轉型方案,規畫「#反省威權歷史公園」為主軸,改造、移除園內威權象徵,包括移除蔣介石銅像,並改造堂體功能及外觀,同時破除園區整體崇拜軸線。此方案是搜集被蔣政權屠殺的受難者團體與專家等多元意見後,考慮兼顧轉型正義與銘記歷史刻痕,並將空間還給人民。對此,中國黨如喪考妣,暴跳如雷,例如主席參選人朱立倫表示,要反過來打倒文化台獨,更質問要不要拆中山高。
其實,如何去除獨裁威權,高雄在14年前早就示範過一次。
大家都知道,文化中心原本叫做「中正文化中心」,在1970年代,和權力中心相隔甚遠的高雄政壇,為了表忠諂媚老蔣,把壽山改名萬壽山,愛河改名仁愛河,不久後的1974年,也計畫在林德官舊棒球場的土地上,興建「中正堂暨中正圖書館」,說是要「獻給蔣公九十歲誕辰的獻禮」。但蔣介石當時身體已如風中殘燭,隔年就一命嗚呼。
市府原本還想改名「中正紀念堂」或「中正紀念館」來「緬懷 領袖」,結果好笑的是被中國黨中央政府打槍,理由是不能和中央的中正紀念堂混淆。1979年搭上十二大建設各縣市文化中心的政策,擴大規模,成為「中正文化中心」,也因此,成為在圖書館、表演廳中央立有一神龕狀空間,立有巨大坐姿銅像的特異文化建築。
2002年,謝長廷市長任內推動多處公園改造地景工程,將原本圍繞文化中心的圍牆拆除,擴大人行步道成為「市民藝術大道」,原本支撐欄杆之間的石鼓經過重新設計,搭配當季藝文活動不定期更換圓形燈片,這項工程獲得好評,也沒有太多爭議。又過了不久,在2007年,陳菊市長決定讓「文化去政治化」,移除蔣介石銅像,並將「中正」去掉,改成單純的「文化中心」。這次就踩到中國黨痛腳,引起藍營劇烈反彈,但風波並未持續多久。從2002-2007這段時間內的「文化中心空間解嚴」,讓園區回歸文化用途,也增加了市民活動空間。
然而,在高雄中正文化中心成功去政治化以後,台北中正紀念堂也計畫拆除圍牆,增加開放性,卻造成劇烈反彈,甚至當時北市府趕緊把僅有二十多年歷史的中正紀念堂列為古蹟。後續每次討論到去除「中正」,將空間還給人民,重新客觀看待歷史的提議,都引發中國黨陣營破口大罵。
但若我們回歸歷史,中正紀念堂的興建本身,就是一項充滿問題,涉及欺騙人民、浪費預算、黑箱作業的可疑決策:
■經費來源欺騙人民,不斷追加天價預算
蔣介石死後,行政院經治喪委員會會議決議,決定在臺北市擇地興建「中正紀念堂」。當時治喪委員會召集人俞國華公開宣佈:各界捐獻的中正紀念堂籌建款項達新台幣一億四千八百多萬元,此外還有人捐獻水泥、玻璃等建材,因此,第一期建築「可以不必動用政府的經費。」(聯合報,1976-7-10)然而,該年10月,建築經費就變成5億元(含兩廳院),到完成時,經費已經膨脹到本體11.8億,其中8.8億由政府預算支應。後續兩廳院因工程延後,預算更增加到74億。中正紀念堂預算草率決定,不斷膨脹,可以說是黑箱作業,其中好大喜功、奢靡腐敗的程度,令人難以想像。
■佔用市政發展用地,排擠各項重大建設
11.8億的預算,聽起來好像不多?但在1976年中正紀念堂動工時,台灣國民所得僅1053美元,2021年預計已達33310美元(以上均主計處數據)。而當時興建一整個港口(台中港)50億,整座國際機場(桃園)100億;現在建一個貨櫃中心(高雄洲際二期)1125億,一個航廈(桃園三航)1000億。換算中正紀念堂造價,約今日300億。在當時台灣進行多項建設時,也算一筆相當大的開銷。
另外中正紀念堂預定地,原本在1974年台北市府規劃為「第二商業中心」,包含18~50層高的辦公大樓和24~30層高的旅館和公寓多棟、四棟百貨公司、文化中心、世貿中心、綠地等空間,投資額150億台幣,相當於信義計畫區+兩廳院的機能。卻因為中正紀念堂而全部推翻,因而台北市府重做都市計畫,把都心改到信義計畫區,也推延了開發的時程。為了個人崇拜,大筆消耗國家預算,打亂都市計畫,讓市政延宕數年,這些成本從來沒人去追究。
■競圖黑箱作業,圖利特定廠商
1976年,中正紀念堂舉行國際競圖時,曾要求作品須具「創造新穎設計」、「獨特風格」、「應用現代建築工程技術」、「經濟實用」,結果卻是參選作品中唯一不具現代風格,還提了兩個案子的楊卓成作品得標。當時,籌建小組號稱聘請國內外專家進行評審,但奪得第一名的建築師陳邁(宗邁建築師事務所)表示:評審雖然喜歡他們的案子,但在會議上無法做成正式決定、要讓蔣宋美齡從國外返台做最後決定,而蔣宋美齡回來以後連圖也沒看,只丟下一句話:「選中國式的就好。」可以說是黑手介入競圖。
其實,楊卓成的代表作包括早年的士林官邸、圓山飯店,以及多座蔣介石行宮,更多次與蔣宋兩人當面討論建築設計,是深得蔣家歡心建築師。整體設計完全投蔣家所好,牌樓參考中國明代十三陵,堂體外型則參考中國廣州的中山紀念堂,佈局參考中山陵,但規模更大,就是要「超越國父」。而台階89階象徵蔣介石歲數,格局仿造中國帝王陵寢,建築加上傳統廟宇、墳墓一定會用的「雲紋」,擺明就是蓋「帝廟」而非紀念堂。當時政府放任不具任何公職身份的蔣宋美齡,為個人喜好隨意推翻競圖結果,以法治國家來看,就是一種舞弊、圖利熟識廠商的行為。
這樣疑點重重的工程,在黨國體制的掩蓋下,居然變成台北的象徵,中國黨的精神堡壘,實在諷刺至極!
若是回歸正常,就算不追究當初決策者的責任,將城市空間去除威權象徵,並納入蔣介石執政時期政治迫害與屠殺下受難者的記憶,賦予更多元的使用空間,也只是最低限度的剛好而已。在這點上,台北反省歷史的能力,實在遠遜高雄太多。
「中正紀念堂表演廳」的推薦目錄:
中正紀念堂表演廳 在 葉超 Yeh Cha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十月演出行程 」
10/9 pm 7:30 客家山歌 X a cappella X拉丁音樂會
w/共下飛翔 文化大學-推廣部-大夏館 B1表演廳
10/10 pm 6:40 w/So-So Heroes 瘦瘦英雄
黑熊部落 KUMA TRIBE @ChiillHi Hi 舞臺
10/11 pm 7:00 w/Karin 卡林
Eddy's Cantina 艾迪墨西哥餐廳天母店
10/12 pm 8:00 w/So-So Heroes 瘦瘦英雄
-10X10玩台北-@中正紀念堂
10/19 pm 7:00 w/ 樂興之時管絃樂團 Philharmonia Moments Musicaux 日月潭花火節
10/26 pm 7:00 w/Music page of Wen 蔡雯慧
夏隆咖啡館 Shalom Coffee
10/27 pm 2:00 w/春麵樂隊ChuNoodle
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 @中正紀念堂
10/27 pm 7:30《在旅途中,遇見》故事X歌X畫
鄭勳全創作音樂會f.t插畫家Amber/Congrats Café
10/28 pm 8:00 白白小樂隊
The 41 Bistro - 肆拾壹號英式小酒館
中正紀念堂表演廳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衛報、館長、兩廳院
-台北角度 vs 國際視野
文:鳳山李雨蓁 Lí Ú-chin
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於10/13開幕後,獲得在地民眾好評與熱烈期待,英國三大報之一的《衛報》也專文報導。然而,在許多台北網紅或政治人物眼中,卻有不同看法。
例如,近日肌肉型網紅館長(陳之漢)說:衛武營本身是一棟歌劇院,一般人根本看不懂,只有貴族在看,營運後保證賠錢。「你有看過乞丐去看歌劇嗎?」館長批評,高雄人民活在水深火熱之下,政府卻還在談文化氣息,嬰兒光靠聽音樂就能活下來嗎?
這樣的言論,也和某些政治人物不謀而合,例如就有長期居住臺北的候選人表示:「有些當地人對這兩樣設施(大東、衛武營)都很不期待,會覺得大家都吃不飽了,然後政府卻一直想用藝術中心,叫大家去看表演。」
然而,這種「在地吃不飽,不需要文化」論,邏輯上真的正確嗎?
#國際上如何看待衛武營的意義
10/19衛報刊出建築與設計評論家Oliver Wainwright的文章,除了介紹衛武營這座「史詩地景」是世界最大表演藝術中心外,也強調了衛武營對台灣的文化國力與國際地位的意義,如作者寫道:
「目前台灣面對越來越多來自中國同化的壓力,而中國的文化建設潮幾乎每週都有新博物館和音樂廳開幕,此時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正是台灣這個勇敢國家在國際文化舞台上顯示份量的重要聲明。」
在台灣積極投入文化建設的一項意義則是「當中國透過金錢外交拔除台灣的邦交國時,看來文化外交可能是台灣所剩不多的武器。」
當國際上認真看待台灣正努力發展獨特在地藝術,保護民間表演文化,以推上國際舞台,強化台灣文化國力時。卻有一群人將這樣的努力貶低為「在地人不需要、浪費錢」,背後的動機不免讓人懷疑。
Wainwright最後這樣結尾:「衛武營開幕當天,成千上萬民眾聚集在公園內,觀賞戶外劇場的壯麗開幕表演,尾聲由無人機的芭雷舞作結。如果說那天彷彿摸得到的興奮感有何意義,那就是這座城市人民想要讓這座偉大廳堂充滿生命的渴望」
英國媒體都看得到在地人對於文化的渴望,但是台北觀點看不到,這是為什麼呢?
#比高雄早了三十年的台北兩廳院
外媒更能接近在地觀點,而與台北觀點相異,這或許也能在衛武營和台北兩廳院的差異中看出。
1975年,為紀念蔣介石逝世,當時中國國民黨政府組成中正紀念堂籌建小組,興建中正紀念堂、國家劇院及音樂廳等三大建築。中正紀念堂本身優先興建,而兩廳院本身費時12年,至1987年落成,兩廳院本身經費為「30多年前的74億」(楊其文, 2009)。當時,可沒人敢說「百姓吃不飽」、「地方不需要」這種話。
中正紀念堂的設計,是根據中國古代帝王陵寢格局,而兩廳院就位在「參道」的兩邊,在建築意義上屬於「附屬」角色。建築專業的Wainwright 也很清楚的看出,兩廳院「像是紫禁城的一對帝王神廟」,但這邊要補充的是,就建築象徵來講,雖用了極多廳堂式的語彙,但位置上是「陰廟」,而廳堂內的戲劇院或音樂廳設計,因為來自西方傳統且需要現代劇院技術,自然和外殼完全脫節。
相對來說,衛武營是一座「公園裡的大劇院」,起源自1990年代市民自發要求廢棄軍營改作都會公園的運動,設計上劇院也和整座公園融合。
藝術總監簡文彬就提到,希望「人群可以從公園流進藝術中心,並把它當作是市民的客廳」,而在入厝和開幕那天,數萬人潮湧入,散佈在榕樹大廳、樹冠大廳以及公園中,在現場的建築師荷班也看到,這座建築確實達成了她的發想。
「從帝王出發」vs「從人民出發」,這正是台北兩廳院和高雄衛武營的差距,也是解嚴30年以來台灣重要的進步。然而,仍有台北人無法了解,認為我們有是廳堂,你們的人民都乞丐,這是很令人遺憾的。
#這是CP值最高的世界級藝術中心?
衛武營高達百億的造價,對某些人來講不可思議,甚至拿「航母」來比對。但,就像他們不知道航母的造價,他們也不知道表演藝術中心的成本。
剛才提到,不算通貨膨脹,30年多前的台北兩廳院就花了74億元,但面積大約只有衛武營一半餘,而設備也落後許多。
若拿現代的音樂廳相比,法國巴黎愛樂音樂廳造價約154億台幣,但只有單個音樂廳;易北愛樂音樂廳造價更高達400億台幣,只有一大一小兩廳。而不論北京國家大劇院、廣州大劇院、或是近年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台北藝術中心,以單廳、單位面積、座位比例造價,都比高雄多了60%~100%。也就是說衛武營在預算控制上其實非常努力,以功能來說,是世界一流表演廳中「#CP值最高的」。(很符合台灣人個性了,不是嗎?)
而在營運上,過去兩廳院以國家預算支付,每年耗資7-10億補貼,但仍年年虧損,近10年平均每年虧損金額達4億7,333萬餘元(監察院資料)之下,還是一開30年,並沒有轉型成有迫切需要的公托中心與遊民收容所,而是每年服務超過50萬觀影民眾,並提供了數百個衍生工作機會,對於文化培養,留下菁英表演人才,以及國際能見度的上升均有幫助。
#如何發展衛武營價值?
誠然,衛報也提到台中歌劇院虧損的問題,是衛武營必須借鏡之處。除了積極培養在地節目,對社區和教育伸出觸角外,我們也希望衛武營的成立,能帶動表演藝術、舞台設計相關產業鍊在高雄生根。
另外,19世紀開始,歐洲許多城市就透過「音樂節」模式,賺取大量觀光財,例如拜魯特、琉森都是知名案例。而在近年,求新求變的音樂季結合跨界與創新元素,例如荷蘭烏特勒支(Utrecht)的「Le Guess Who?」音樂節。結合知名流行樂團,加上各地爵士、古典和非主流音樂的表演者,也能到財務平衡和創造額外觀光效益。
這樣精緻、創新、結合台灣特色的文化內容,才是吸引國際目光,創造觀光價值,提升能見度的好政策方向,而不是大興土木,只有硬體沒有內容,只能用「做愛做的事、賭博」來號招。
如何正視衛武營的潛力,提出結合在地能量的政策,才是在地生根政治人物該做的事!
中正紀念堂表演廳 在 中正紀念堂音樂廳餐廳、兩廳院酒吧、戲台咖啡菜單在PTT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具設計感的餐廳進駐了中正紀念堂站的國家戲劇院,根據戲劇表演規劃出象徵前台、側... 下次來國家戲劇廳,或是音樂廳欣賞表演,開演前或落幕後,在戲台咖就有好吃好逛 . ... <看更多>
中正紀念堂表演廳 在 中正紀念堂的八角攅尖頂意"八德",正面共有花崗石84階、大廳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Dec 25, 2015 - 中正紀念堂的八角攅尖頂意"八德",正面共有花崗石84階、大廳階梯5階, ... 音樂廳兩棟古色古香的傳統建築,不少世界知名的藝術團體及藝術家均在此表演過。 ... <看更多>
中正紀念堂表演廳 在 More content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精彩表演預告--- 時間:8/5 (四)下午4點地點:演藝廳演出團體:紫園戲劇坊節目名稱:Hakka大戲—《連心 ... 中正紀念堂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 profile pictur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