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網友討論分析歐陸的區分。考慮念哲學的他,很想搞清楚要怎麼判斷哪些老師或哪些題目屬於哪種研究傳統,並且覺得很困擾。
最後他問我:你們中正的大一新生真的都搞得清楚分析歐陸的區分嗎?
我楞了一下,回他:「我估計了解的應該不到5%」、「就算是大四生,應該也不到30%」。其實我更想說的是,大部分人是在哲學系待了一兩年之後,才發現有這個區分。在這些人當中比較不好運的,必須先怨嘆幾個學期「靠...哲學原來是這樣,跟我想的根本就不一樣」,然後某天猛然發現另外一個大學裡有專做他喜歡的那種「哲學」的哲學系。
你可以很容易把責任推給學生,說他們自己要念大學還不盡本分找資料搞清楚自己要進入的是什麼東西。但是就算高中生真的很想知道這些哲學系有什麼不一樣,他們也無從得知。
分析和歐陸兩個研究傳統的思想方式和評價論證的標準是天差地遠,我認識的人裡面,只有很少數人有辦法同時欣賞這兩個研究傳統,優遊自如。其餘的人包括我,則寧可跑操場也不願意花半小時念另外一邊的東西。
每個哲學系應該都想收到適合自己的學生,但是沒有一個系真的很努力讓高中生知道自己是否適合念這個哲學系。他們把風險留給那些只看過蘇菲的世界的學生,冷眼讓他們為了念國立大學進入自以為自己多少有點興趣的課堂,然後痛苦地開始準備轉學考,或者熬過四、五年。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