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寫一篇關於"食物成癮"的完整文章,擔心自己偷懶,先把部分內容放上來,督促自己持續完成 : )
http://yourhabitsyourlife.blogspot.tw/2016/…/blog-post.html…
時常想吃,越吃越多,不吃難受 – 你「食物成癮」了嗎?!
「其實肚子並不餓,就只是想吃東西。」
「雞排多來一片,奶茶再來一杯,蔥油餅也來一塊,我要吃個夠。」
「我明明知道珍珠奶茶不好,但又好難抗拒誘惑喔。」
這些對話常常出現在生活當中,但它們就是「食物成癮」嗎?
「食物成癮」還不是一種被學界所共同認定的疾病,甚至連定義也都還不明確。但隨著肥胖問題及飲食障礙患者的日漸增加,它卻逐漸地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甚至成為一種流行的名詞。
「食物成癮」的樣貌不明
Randolph在1956年首先定義「食物成癮」的概念。當時,他提出人們會對某些食物產生與其他物質成癮類似的症狀。就如同對毒品或酒精成癮一樣,我們也可能會對食物成癮,「食物成癮者」的進食行為跟一般人在逢年過節時的大放縱不同,他們在平日就會出現「強迫性」的進食,甚至因此帶來情緒及生活上的困擾。
新進的研究者則認為,「進食成癮 ( Eating Addiction ) 」比「食物成癮」更能凸顯出這些成癮者在行為上的強迫性。
而在最新的DSM-5中,「食物成癮」和「性成癮」、「購物成癮」以及「網路遊戲成癮」這些行為成癮問題一樣,因為爭議較多,再加上相關研究的證據不足而未被列入診斷。
也有學者指出,將飲食這種人類生存所需的行為歸類為成癮,可能有將正常行為過度病理化的疑慮。
但有越來越多的證據發現,「糖、鹽及脂肪」三種成分、「碳水化合物(醣類)」與「鮮」這種味道有可能在重複累積的攝取之下,造成腦部酬賞迴路(reward pathway)的過度激化,進而出現近乎強迫性的成癮行為。
或許「食物成癮」所存在的爭議仍多,不過隨著相關研究的進展,我們仍可以從中窺探到它的大致樣貌。
「食物成癮」可能出現下列情形
「成癮」一直很難被明確地定義,有時甚至會帶來誤解,在DSM-5裡也建議避免使用這個詞,以免造成汙名化或標籤化。但為了讓大家比較容易理解部分食物所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我們還是使用「食物成癮」當作說明的主要名詞。
海洛因、安非他命或酒精所帶來的成癮還比較容易被理解,所要做的也就是把”毒品戒掉”。但「食物」是每天都要吃的,不吃就活不下去,難不成要我們把食物給戒掉才行?!
其實,並不是每種食物都會讓人上癮。在歐美國家的研究中發現,「極度可口的食物 ( highly palatable food )」會誘發腦部酬賞迴路激發,而使人不斷地渴望獲得它們,進而產生成癮現象。
「極度可口的食物」大多是透過「糖、鹽、脂肪、碳水化合物(醣類)以及鮮味」等要素組合而成。在食品工業的蓬勃發展與資金挹注之下,科學家們透過各種排列組合和人工香料製造出許多「科學怪人食物」,讓人們深陷於進食的渴望當中,甚至讓飲食行為失控,進而影響正常生活。
耶魯食物成癮量表 ( The Yale Food Addiction Scale ) 是第一份用來評估「食物成癮」的工具,許多研究就以這份量表為基礎。它依據DSM-IV的物質依賴診斷準則來設計,內容主要聚焦在”進食行為”而不是”特定食物”上,所以與其稱為食物成癮,或許叫做「進食成癮 ( Eating Addiction )」更能反應出它的內涵。
在這份量表裡,所列出的食物就是甜食、澱粉食物、含鹽零食、含糖飲料以及脂肪食物這些俗稱的「垃圾食物」;題目則囊括了過度進食、重複的禁食失敗、花過多的時間/精力、影響重要的生活能力、陷入困境仍吃、耐受性、戒斷症狀與生活受影響或出現痛苦共八個向度。
部分題目內容如下:
✽我發現,當我開始吃某些食物時,最後會比我預計要吃的多許多。
✽我要減少或停止食用某些食物。
✽在吃太多後,我會長時間感到不想動或疲累。
✽有段時間,我會避免有某些食物出現的專業或社交場合,因為我怕吃過量。
✽就算我已經出現情緒及/或身體問題,我依然攝取同樣類型及數量的食物
✽我發現我需要越吃越多來獲得所想要的感覺,例如減少負向情緒或增加愉悅
✽當我減少或停止攝取某些食物時,會出現戒斷症狀,例如躁動、焦慮或身體症狀。
✽我重視食物或進食的行為,造成明顯的困擾。
我也在取得原作者的同意之下,將量表翻譯成繁體中文版。
為了避免自行診斷或誤解,將不在此提供詳細的結果分析方式,對相關內容如有任何疑慮,請尋求專業人員 ( 醫師、心理師、營養師 ) 的協助。
中文網路成癮量表 在 葉白(YeBa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電玩殺人?!-藍C認真囉嗦時間]
這段時間台灣熱門的幾個社會案件都多多少少的在報導中就會提到兇手有玩電玩或線上遊戲,暗示大眾電玩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接著就會有一些苦口婆心的報導敘述著台灣青少年沉迷電玩的現象,也舉出了電玩成癮的幾個症狀,最常提到的症狀之一就是「分不清遊戲與現實」
男朋友算是半隻腳在遊戲業、我自己也玩了不少遊戲,但我現在的博士論文卻是研究「網路成癮的診斷與治療」這些綜合起來看其實有點自打嘴巴XD...當然這論文離完成還好遠,不過這段時間也蒐集了一些資料可以跟大家簡單分享一下
電玩、網路成癮是不是個問題?
是!即使目前還沒有個正式的診斷名稱,但在今年剛出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V)中,「網路遊戲成癮/Internet Gaming Addiction」被列在「有待更多研究的疾病」的這個分類中。目前已經有無數的研究在關注網路遊戲成癮的診斷,只是至今還沒有一個完整的共識
過去10幾年來學術界對於這個議題爭執不休,有學者認為網路成癮根本不算是"成癮"的一種(就像藥物成癮一樣),有部分學者認為網路成癮的原因跟酒精、或其他藥物成癮一樣,都是經由生理的正向回饋系統而產生,也就是會刺激腦內的多巴胺(俗稱腦內啡)的分泌,產生愉悅的感覺,然後讓你停不下來
另一票的學者反對這種看法,認為網路成癮這個現象屬於「衝動控制疾患」的分類,意思就是「我現在就是要玩遊戲!現在!」屬於無法控制自身的渴望這類型。幾個說法之間仍在爭論不休,非常有趣
玩暴力電玩真的會使人變暴力?
遺憾的是絕大部分的研究都指出暴力電玩與攻擊性行為中帶有正相關,但是這比較難區分的是,究竟本身較具有暴力傾向的人會想去玩暴力電玩,所以研究就是反應他們的隱藏人格,或是真的暴力類型的遊戲會讓人更帶有攻擊性?
一群社會心理學的學者有做過實驗性的研究,將一群受試者隨機分成幾組,一組人玩合作性/幫助人的遊戲(大概類似開心農場)一組玩中立的遊戲(大概就是不會被對方語音嗆聲的爐石),一組人玩有攻擊性的電玩(像是俠盜獵車手),最後再製造出一個需要幫忙的假情境,像是玩到一半隔壁傳來一聲驚呼說
"海德格救救我~~~~"
最後統計出剛剛玩完開心農場的人願意去隔壁看看幫忙的 多過於玩爐石的 再多過於玩俠盜獵車手的(當然研究裡面並不是用上述遊戲)
但是這些研究的結果雖然說是"正相關" 也就是玩暴力電玩的人在統計學上會比沒玩暴力電玩的人多一些暴力相關的行為(ex.在學校與人爭執、打架、情緒暴躁等),但不等於暴力電玩"造成"暴力行為
不然玩美少女夢工廠的人就是希望變美少女然後期望來場激烈的戀愛,走在路上碰上王子之類的。研究指出,愛玩戀愛養成遊戲的青少女多有公主病傾向(?
所以這個答案,是,也不是
電玩的確會影響人的情緒,有時讓你短暫的因為腦袋受刺激過度而無法立即反應(就像玩LOL的時候如果被你媽你媽你媽叫你去吃飯會很生氣),但是要玩到讓人分不清現實從此變成有暴力特質的人,甚至犯罪,這點我打了個大問號。
電玩對於很多人的意義不只是個"遊戲" 它包含的層面太多元,無法單純的去定義它帶來的影響,更多時候電玩是個自我療癒的工具(self-medication) 我臨床中很多酗酒的患者並不是愛喝酒,而是酒精是他們用來逃避困境,或是轉移焦點的工具。
其實也因為電玩這個話題爭議性很高,所以新聞業也很喜歡在社會新聞中提到這點,有爭議性的東西就是吸睛,讓擔憂的父母更限制孩子的電玩時間,也讓喜歡遊戲的民眾想為自己發聲。
爭議性高東西,就是個箭靶
而新聞輕易的把暴力行為或犯罪行為試圖與電玩掛勾,也是非常不負責任的暗示。(問題是媒體也把電玩跟宅宅掛勾,犯人VS宅宅,這也太具有一種衝突的美感了吧?!)
不小心寫了太多,我要草率收尾XD
大家也不能忽略電玩成癮的嚴重性,雖然絕大部分的人是沒有成癮問題的。如果大家好奇自己算不算成癮,可以上網找簡單的量表來測試XD
簡單來說,如果你對於網路(或玩遊戲)的渴望嚴重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像是廢寢忘食、無法上班上課、常常有種意識昏沉感,被打斷會很生氣、情緒無法控制等等,那就可能有上癮的幾個徵兆啦~
PS. 大家還記得很久以前一個很紅的youtube影片,一個弟弟偷拍他哥哥的魔獸帳號被父母沒收後在房間起肖的反應嗎?各種匪夷所思的動作,引來滿滿的嘲笑(弟弟超壞)還被加了中文,因為他喊了一個很像"我愛台灣"的音
他的行為其實就是電玩成癮後的一種表現形態,那種想玩電動的衝動感已經讓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了QQ
by藍C
中文網路成癮量表 在 健康上網不迷惘- 臺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好心情』粉絲團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健康上網不迷惘~網路贏家不成癮」 ☆隨著網路普及,上網成為我們常見的 ... 想知道自己是否 網路成癮 ,現在馬上填寫「網路使用習慣自我篩檢 量表 」,網址. ... <看更多>
中文網路成癮量表 在 網路成癮調查—應該選擇哪種量表?(短篇介紹)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網路成癮 調查—應該選擇哪種 量表 ?(短篇介紹). 林煜軒醫師研究室Digital Biomarkers Lab.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