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曙光─德式中央軍(第一部:建軍)】鮑爾的野望
前文提要:
歷經多番波折,馬克思‧鮑爾成為中德合作下的第一任顧問團團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雖然前面老ㄕ提到鮑爾來華的原因,應該跟高薪工作脫不了關係。但除了錢,當時百廢待興且軍制混亂的中國,就好像一塊白布,可以讓鮑爾盡情地揮灑才華,勾勒出自己期待的情景。這對胸懷大略的軍人,無疑也是不可多得的好機會,而鮑爾首先面對的重大課題就是:冗兵。
當時國民黨主要分成以下軍事派系:蔣介石的中央軍、馮玉祥的西北軍、閻錫山的晉系、李宗仁的桂系。各大派系又可細分小派系,例如所謂的西北軍,又可細分為:活耀於河南地區的馮玉祥、扎根在陝西的楊虎城,而割據塞外的馬氏家族,也可視作廣義上的西北軍。
各派系若要說話有底氣,自然要擴充軍隊,這也造成當時各部隊加總起來的統計數字達到260萬,為了負擔龐大的軍隊人數,全國軍費支出超過財政收入的50%,財政部統計實際軍費甚至會是國家預算2倍以上。
除了財政負擔,軍隊人數的膨脹連帶影響部隊素質良莠不齊。在李宗仁的回憶錄中,對於俘虜的部隊,常常會提到該部隊的槍枝數目,會這麼說,就是因為當時有太多部隊連最起碼的步槍都裝備不足,那就更別提後勤補給或是單兵裝備(就連李宗仁統帥的桂系部隊,他自己都評價穿著破爛),差勁的待遇也使部隊士氣低落,造成不堪一擊甚至是未戰先潰的戰五渣表現。
另外對於企圖號令全國老蔣來說,各派系的擁兵自重,無疑對他的政治權力形成重大威脅,所以為權、為錢、為力,裁軍成為最直接快速的手段。而身為軍事專家的鮑爾,同樣也認為裁軍是中國軍隊現代化的關鍵。
對此,鮑爾起草《軍隊編遣方案》,主張將全國部隊壓縮在65個步兵師、8個騎兵旅、16個炮兵團、8個工兵團。如此就能把260萬的冗兵降到80萬人,軍費支出也能從破表的200%降到全國財政收入的80%。該方案雖然受到其派系抵制而未能實際執行,但深獲蔣介石肯定,並成為日後裁軍的考量依據。
除了裁軍精兵,為了提升部隊戰鬥力。鮑爾建議成立一支教導隊(其編制為:1個步兵隊、1個重兵器隊、1個乘馬步兵隊、1個炮兵隊、1個工兵隊、1個通信隊)。除了建立德式訓練的楷模,也能讓參與教導隊的軍官吸收德國顧問傳授的先進軍事知識;在鮑爾的理想中,這些觀念更新的軍官,未來可以訓練及指揮日後擴建的其他新軍,德式訓練能就發揚光大的開花結果。對此,老蔣自然欣然接受。而且為了讓只打過中國內戰的高級將領,能明白現代化軍事的進步程度,鮑爾還親自授課20多次,對著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軍界大佬,還有軍事機關院校、各部隊領軍將領,講述包含化學戰、新式武器、軍事工業的新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只觀看鮑爾的以上作為,老ㄕ自己對於鮑爾的評價是:「中規中矩。」
畢竟歐洲軍事當時已經領先中國一大截,而中國的問題又是嚴重到一目了然,個人認為:任何稍有軍事專業的外籍顧問,都會展開跟鮑爾相似的工作。
但請注意,我說的是「如果只觀看鮑爾的軍事作為」,但請各位別忘了,鮑爾是以「工業顧問」的名義來到中國(即便這只是遮掩),而且他可是擁有工業領域的長才。引用當時美國軍事情報機構對鮑爾的觀察,相信大家就能明白鮑爾真正難能可貴之處:「鮑爾在華首要工作,是強化蔣的軍事實力。但他的活動並非限制在軍事事務,而是涵蓋工業和經濟發展的各領域。」
「欲興建一隻現代化軍隊,首先必須具有工業基礎。中國若無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則不可能建立武裝工業,在此情況下如何能重整一支軍隊?縱然今天有一隻現代化軍隊,若缺乏鐵路及公路,又如何調動這支軍隊?因此無論願意與否,中國必須開始從遠處著眼、近處著手經濟建設!」
鮑爾堅定的說出以上言論,顯示出他宏偉的大局觀,並且立下一個任重道遠的目標:培養中國建立自主的國防工業。
為此,他說服眾多德國企業來華投資,德國因此對華貿易總額穩定上升,中國則獲得像容克飛機製造廠等德國企業進駐,打造中德兩國雙贏的局面。
同時,鮑爾發表《中國鐵路網之發展》、《海港之興建》兩篇文章,不難看出他對交通基礎建設的關心。另外,他還建議中國要建立新式煉鋼廠,並且已經爭取到「全德工業聯合會」派考察團前來中國,對中國的鋼鐵工業提出技術建議,並商量投資合作的可能性。
按照現在流行說法,鮑爾打算在中國軍事發展裡,下一盤好大的棋局。而且他不只有想法,還有調動企業及人才的手腕,這才是真正讓蔣介石推崇信賴鮑爾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這一番大動作,卻也引起各國的關注以及忌憚,例如法國就有報紙批評:「鮑爾非僅置中國軍事組織與制度於德國影響下,且使其工業發展亦尋德國之指導。一項陰謀正在釀成中,其危險性使在華有利益之國家不可不加思考。協約國外交幾已被圖謀不軌與包藏禍心之行動所破壞至無法阻止之地步,德人在華之活動是將會危及遠東及世界之和平。」
這自然讓原先就不樂見鮑爾來華的保守派官員抓住機會,他們開始鼓吹德國政府撤除德國駐華顧問團,受到壓力的德國政府於是將國內不滿的言論轉達給鮑爾。想不到鮑爾霸氣外露的回覆:「顧問團成員來華服務是為了個人職業與薪俸收入,如果母國政府不能答應給予同等職位和待遇,就不要再勸他們回國!」這句話瞬間堵住德國政府,同時也宣示鮑爾在華工作的決心。與此同時,一場戰爭風暴,讓鮑爾更直接的參與軍事行動。
圖片為:馬克思‧鮑爾
中德協約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列強環伺下的青島啤酒歷史 | 知史現場
青島啤酒(Tsingtao Beer)曾經是國際上最出名的中國企業品牌,1993年青島啤酒H股在香港上市,是中國內地第一家在香港發行H股上市的企業。但不少人都知道,這個品牌同清朝末年日本和西方列強虎視眈眈、想爭奪中國土地和資源的屈辱歷史有關。
1903年德國商人在山東膠州灣的青島成立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後來在當地發現了嶗山礦泉水。他們號稱用嶗山礦泉水,以及德國材料和釀酒技術生產德國風味的啤酒,賣給當地的德國人和西方人。
嶗山離開青島不遠處,有段故事。這裡同觀眾分享一下:
話說在1905年,德國商人馬牙在嶗山打獵,在幾棵古樹間發現有幾隻刺猬在一股清泉旁喝水。他也嘗一嘗泉水,發覺居然非常清甜。後來將泉水帶回德國化驗,發覺其水質比起法國著名的礦泉水更為優質。
1930年,德國商人羅德維在嶗山打井,開發水源,將地下花崗岩縫隙的優質礦泉水取出。這口井被稱為刺猬井。泉水據說有保健醫療效力,當時很多人飲用後病情好轉(不知真假?),登報答謝,令嶗山礦泉水名聲大噪。
故事說完了,那麼,談談為什麼德國人會活躍於青島?
原來同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多個國家在中國進行國際地緣政治爭奪戰有關。
1895年,滿清戰敗給日本後,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那年的4月17日,代表滿清的李鴻章和代表日本的伊藤博文簽署了條約,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島及所有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及澎湖列島給日本,以及承認朝鮮王朝是獨立國家,不再是中國的藩屬國,更改名大韓帝國。除此之外還要賠款和答應通商及其他利益。
六天後,德國、法國和俄羅斯“友善勸告”日本,將遼東半島交還滿清政府,當然不是因為這三國國家“同情”中國,而是考慮到遼東半島的地緣政治地位。這就是出名的“三國干涉”事件。
日本礙於自己羽翼未豐,暫時不是這些西方列強的對手,因此只能悻悻然地接受。
大家看看地圖,可以發現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是保護京津地區的兩翼。日本在甲午戰爭後已經等同控制朝鮮半島,如果佔領遼東半島,將會威脅西方列強在華北地區的利益。事實證明,日本於1910年將大韓帝國納為自己的保護國,其後日軍更逐步入侵東北地區,在30年代在當地協助建立滿洲國,並將其納入殖民統治,直到1937年7月7日,更得寸進尺,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同樣,位於山東省的膠州半島,也是列強掠奪控制中國資源的重要踏腳石。膠東半島最重要的港口就是青島。它同上海是列強掌控東北亞地緣政治的兩個重要據點。可以說,如果掌控這兩個港口的商業活動,等同取得東北亞的海洋利益。
上面提及的,甲午戰爭後,俄羅斯、德國兩國和日本結下的仇恨,將會在遼東半島和青島這兩個地方展開一番爭鬥。
首先,談談為什麼德國人會在青島取得控制權。然後,才談談日本的復仇行動。
青島被德國侵佔了17年,事情還得從義和團活動說起。義和團是排外的一個團體,而山東正是義和團領袖朱紅燈的家鄉。作為義和團的大本營,當時有不少居住在山東的洋人被殺,其中德國人屬於多數。
1898年,德國威廉二世在得悉德國傳教士在山東曹州巨野縣被殺後,就派遣遠洋艦隊闖入山東半島,佔領膠州灣(史稱曹州教案或巨野教案)。隨後用武力迫使滿清政府將膠州灣租借給德國99年,因此山東成為德國的控制範圍,而青島就是他們的根據地。
接著,1900年,義和團運動和慈禧太后向外國宣戰,引發了八國聯軍事件,當時英、美、法、德、俄羅斯、日本、奧匈帝國和意大利八國聯軍,合共5萬人,發動軍事行動,攻入北京,鎮壓排外義和團運動的同時,實際目的是擴大他們在中國的特權。京津一帶清兵被擊潰,慈禧太后挾持光緒皇帝逃亡至西安。
最終,清廷被迫同11國簽署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除了賠款外,更要接受外國勢力在北京駐軍及構築永久要塞。
八國聯軍事件後,德國在青島的活動更為肆無忌憚,基本上將其視為殖民地,殖民者於1903年建立青島啤酒廠,以及修建地下排水系統,至今仍然沿用。
但日本的復仇活動開始了。
1904-1905年,為了爭奪遼東半島的控制權,日本和俄羅斯打了起來。日俄戰爭以日本戰勝為終結,讓日本極為鼓舞。然後,日本也開始覬覦膠東半島了,希望有一天能從德國手中奪取青島。
果然,隨著1914年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無暇保障德國在青島的利益。日本也認為可以從中取利,居然侵佔青島。
1916年,日本侵佔了德國商人在青島啤酒的股份,更將青島啤酒改名為: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青島工場。除了生產青島啤酒外,也生產日本品牌朝日啤酒(Asahi Beer)。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青島啤酒才由中國人接管。
1918年德國在一戰中慘敗。1919年,包括中國和日本等27個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召開戰後協約會議。會議由1月開到6月。
4月30日,五強國(英、法、美、意、日)決定將戰敗國德國在中國山東省的特權轉交日本,包括德國在山東膠州灣侵佔的領土以及那裡的鐵路和礦產。中方代表(北洋政府代表)得悉後強烈反對,並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
五強國的決定傳回中國後引發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的抗議活動,即著名的「五四」運動。在屈辱中,中國人明白到要堅決反對列強透過殖民主義欺凌中國。
#知史 #中國歷史 #青島 #青島啤酒 #中日甲午戰爭 #日俄戰爭 #八國聯軍 #義和團 #山東 #德國 #殖民歷史 #西方列強 #Colonialism #Colonialhistory #Chinesehistory #modernChineseHistory #Qingdaobeer #Qingdao #Mychistory
中德協約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康比涅森林的停戰車廂 🇫🇷🇩🇪
「願德意志與法蘭西...永遠和平。」20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終戰100周年紀念日,在100年前的這一天,法軍元帥福煦(Ferdinand Foch)代表協約國聯軍,與德國代表埃茨伯爾格(Matthias Erzberger),在法國北方的康比涅森林簽署了結束一戰的《停戰協議》——而100年後,已不再相戰的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也在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的邀請下,在一戰百年的前夕,於11月10日重新搭上了康比涅森林的那台停戰車廂,彼此承諾「德法不再彼此相戰,從此以後永結同心」。
在1918年的康比涅停戰協議中,當時滿心報復的法國政府,特別搬來了一輛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所用的火車車廂,以雪自「普法戰爭」以來法蘭西的敗戰國恥。在這之後,康比涅森林就成了法國慶祝「一戰勝利」的國家聖地,停戰車廂成為象徵驕傲的國家寶藏,停戰空地也立起了紀念牌,上頭寫著:「德意志帝國那犯罪式的驕傲,已被那些它試圖奴役但卻自由的人們所撲滅,於1918年11月11日在此地終結。」
不過法國的慶功,僅持續到1940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打,法國在西線全面潰敗而投降。為了「報復法國人當年的報復」,納粹德國的元首希特勒,也才下令法國的投降命令,必須在1940年6月22日,於同樣的康比涅森林、同一處停戰空地、同一座簽字車廂裡進行。
希特勒在羞辱法國人之後,下令德軍摧毀了康比涅森林與一戰停戰紀念碑;至於簽字車廂則被運回德國本土,直到1945年希特勒大勢已去後,納粹的黨衛軍才燒掉了簽字車廂,以防止再出現第三次「康比涅協議」的侮辱。
二戰結束後,法國政府重建了康比涅森林停戰地,並復刻了簽字車箱的複製品。不過隨著德國與法國的關係已大幅改善,對於停戰地的概念,雙方也從你輸我贏的循環中,逐漸走向「和平和解」的道路。
在停戰百周年紀念日之前,提前來到法國的梅克爾,也應馬克宏之邀一同來到了康比涅森林停戰地,並搭上了簽字車廂的複製品,除了彼此祝願這得來不易的和平外,亦期待歐洲永遠不再分裂、走向相互廝殺的惡性循環。
不過對於梅克爾的「和解共生」,德國極右政黨AfD的領袖高蘭(Alexander Gauland),卻大大地不以為然。高蘭認為,在一次大戰中,「德國輸了就是輸了,沒必要假裝自己是勝利者,到今天還要陪英、法這些戰勝國演一齣假惺惺的難看戲。」
那麼,你覺得呢?
(Photo Credit:AFP)
#馬克宏終戰巡迴演出 #這一幕是一言難盡的兩人在車廂裡的內心戲
#Armistice #Compiègne #AngelaMerkel #EmmanuelMacron #WWI #WorldWarI #Peace #ArmisticeWagon #WarEnds #udnglobal #轉角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