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傑從小便很少獲得一個幼兒應有的關注。
他總是哭到吐了才會被抱起,但不是被安撫而是帶到浴室把身體沖乾淨,因為媽媽認為太常擁抱會寵壞小孩,而小傑似乎也感受到媽媽的心思,變得越來越少哭,總是一個人在角落玩。
弟弟出生後同樣得不到媽媽的關注,反而是小傑可能因為多了個伴,時常去拍拍抱抱弟弟,隨著弟弟長大,小傑帶著弟弟吃飯玩玩具洗澡睡覺,大人們好像也就理所當然的忽略小傑的心理需求,一直到爸爸媽媽離婚,小傑更不得不擔起照顧弟弟的「責任」…
上了國小,小傑在課堂中老是恍神看著窗外,老師試著提醒他協助他跟上課程,但小傑的情況時好時壞,有時他會努力爭取老師的讚美和獎勵卡,但沒多久就故態復萌退回更差的狀態,處罰他抄課文、剝奪下課時間、愛校服務都無效,老師完全拿他沒轍。
到了中年級,小傑不僅無法專注上課,發出聲響、跟旁邊的同學丟橡皮擦、坐兩腳椅、把鉛筆盒裡所有文具拿出來拋接、把課本頂在頭上……導師除了祭出班規,下課時間也刻意把小傑叫過去一對一指導來確認他的理解能力。
好一段時間過後小傑才跟老師說,他放學回家後要帶弟弟去上課,還要幫弟弟洗澡帶弟弟上床睡覺,所以沒有時間也沒有人陪他寫功課…導師心疼這孩子的處境,還特地向學校爭取助理員給他多些陪伴和關懷。
慢慢地,小傑的在上課時的干擾行為變少,眼神比較能聚焦在老師身上,雖然還是沒辦法像其他同學乖乖坐著上課,但老師持續鼓勵他的進步之處讓小傑逐漸找回一些自信~~~
期待每位大人在面對孩子的各種行為問題時,能像這位導師一樣,企圖往下找出可能的原因,因為孩子的壞是源自於他遭遇問題卻無法處理,唯一會的方法就是最原始的哭鬧破壞等行為來宣洩自己的無助。
我們都可以是孩子的重要他人,耐心同理才能溫暖孩子的心!❤
#我們都期待孩子要有同理心
#但我們從不曾示範過同理心
#身教大於言教
中年級班規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孩子每一次的意見與行動,都是一次珍貴的成長
雖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每對父母,應該都希望把子女教養成獨立自主,快樂生活,樂在學習與服務的人。但是,父母有很多的作法,卻是反其道而行,沒有達到自己心中的設法與該遵守的界線,這些觀察與感想,跟大家一起分享:
一、希望孩子可以學會說話,卻急著打斷他的話
孩子在兩歲左右,開始會說出比較有意義而完整的話,你是會耐著性子,聽孩子慢慢說完?還是仗著對孩子的了解,急著幫孩子把話說完?
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把話說出來,說完整,這些耐著性子的等待與尊重,會在日積月累中,看到成效。當孩子說的太慢,或是不完整時,父母可以引導或提問,但是不要搶著說完孩子的話,有些性子急的孩子,可以會造成結巴或口吃,而有些性子慢的孩子卻可能變得不敢說話甚至放棄表達。
不管面對哪一個階段的孩子,都記得要讓孩子可以把話說完,這是對孩子最基本的尊重。特別是孩子到了青春期時,如果你習慣打斷孩子的話而不聽他說,孩子會開始沉默而不搭理你。
二、希望孩子做家事,卻搶著做孩子可以做的事
孩子開始學做事,一定慢,也常常會出錯或是弄髒環境,這些都是催生孩子有成熟能力的陣痛期。如果父母忍受不住,把孩子該做而能做的事,搶過來做,那孩子不但沒辦法把事情做的更好,甚至會覺得反正也做不好,而失去學習的動機與能力。
給孩子分配的事,就讓孩子自己完成。如果他做的不夠理想,只要跟他說可以怎麼改進,會讓事情做得更好,而不要幫他做,這樣孩子才可以真的融入家庭一起運作的生活。
父母的越俎代庖,其實是對孩子能力的剝削。所謂的家人,就是一起生活,交流情感與能力而達到互助合作。
三、希望孩子有自己的意見,卻不尊重他的想法
當孩子開始會說話,就開始會有自己的意見與想法。比方說想怎樣穿搭衣服?想參加什麼社團?想如何利用下課後的時間?其實,都可以聽聽他們的想法與安排,如果可行,就尊重孩子的安排與選擇,這樣孩子也會願意負起責任。
讓孩子學才藝,最好是孩子自己主動願意,面對自己願意學的才藝,孩子才可以忍受過程中的枯燥或反覆練習,而不會輕言放棄。
四、希望孩子學會負責任,卻把孩子的責任攬在自己的身上
孩子在學校念書,不是只要讀書就好,他還要會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狀況,整理好自己的書包,準備好該帶的學用品,而且,遵守校規、班規和同學們和睦相處。
現在有些孩子,到了國中,連書包都還是父母在幫忙整理,學用品沒帶,還要父母幫忙求情,上課時不遵守規矩,家長還責怪老師。這種種怪現象,都是父母「越俎代庖」的溺愛行為。
愛孩子就不要阻礙他成長。在小學階段,就帶領孩子一起整理書包看功課表。在中年級就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整理書包,他忘了帶到該用的東西,就讓他自己去面對。
從小犯些錯、犯些迷糊,都很好修正與彌補。只要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他才不會在長大後犯更大的迷糊或過錯。
現代社會的競爭大,生活壓力也大,父母的工作很忙碌,面對孩子時,最缺乏的就是耐心。但是,成長中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給的,除了愛,就是耐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能做的事,就該放手讓他自己做。他自己吃飯,即便吃了一桌一地一臉都是食物殘渣,也該讓他練習自己吃。他衣褲配色選的衝突怪異,也該尊重他的意見。這些,都是孩子在發展自己的行為與思考能力。
成長不是變魔術,孩子不會如吹氣球般,一吹氣,就長大成人。孩子每一次出現的反對意見,其實都是在建構自己的思路與想法。教養孩子,真的希望他有一天可以獨立自主,就要尊重他是一個獨立的個人。
平常回北投探望公公,隔天公公會在去晨運時順便買回早餐,我再放入食器中和準備水果。上回公公剛作完手術,我們離開病房回到公公家,先生又回醫院照顧公公過夜。我問兩個兒子:「明天早餐想吃什麼?」他們很興奮的說:「明天我們自己去便利商店買。」
隔天早上,我準備好水果,讀國一的長子和小五的幼子,笑嘻嘻的買回了三個海苔飯團、一盒涼麵、一盒蕎麥麵和一罐巧克力飲品。營養豐富又充滿各人付出努力的早餐,讓彼此咀嚼著滿滿的愛與溫暖,這就是生活中的幸福滋味。
尊重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有照顧人的行為能力,孩子才不會只長年紀,而沒增長能力。放手讓孩子成長,不是冠冕堂皇的呼呼口號,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就要讓孩子訓練做事與口語表達,他才會慢慢的成長為他自己,一個有獨立思考與行為能力的個體。
孩子愈大,向外界探索的版本就愈遼闊,去年兩兄弟去同樣是兩兄弟的同學家跨年烤肉,今年跨年夜,兩個讀高一和國二的兒子,都跟同學約好要去縣政府前跨年,雖然遇上超級寒流,我也曾經想讓他們待在家裡,但還是尊重他們的意願,相信他們會照顧好自己,讓他們穿好禦寒衣物帶上手機,參加實名制的跨年晚會。
孩子放出去,有時候父母心上難免七上八下的上演小劇場,但很多都是徒勞的假想敵,只要把該教、該做、該學會的能力,變成孩子的自信與應變機智,我們才不需要過度的牽掛與擔心。
中年級班規 在 張衞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08課綱為何要急著上路?
幾日前的新聞-為銜接新課綱,全台30萬高一新生必須提早開學;
開學後的國小課本僅審完上學期而已,下學期還在快馬加鞭中...
(http://censor.naer.edu.tw/BookSrh.aspx)
不禁令身為兩個孩子爸爸的我感到錯愕,新課綱真的很急,一定要上路...
這到底是為?什?麼?
比起新課綱上路,好好設計公立國小課後班規劃可能更加重要。
兒子今年即將步入中年級,過去兩年靠著阿嬤風雨無阻的愛心接送,得以不必去上安親班,但卻已經換過好幾個課後班老師,而且還有課後班老師的代課老師...
如果教育部能妥善規劃課後班老師制度,不僅能安頓流浪教師,還能利用課後班時間設計各種素養課程,激發孩子對於制式教材的學習樂趣,說不定還可以加開各種寒暑假特色課程,讓孩子真正快樂學習。
兒子總是嚷嚷:「我可以自己管理自己,我不需要安親班老師幫我複習,所以我不要去安親班...」。顯然學校課後班雖制度不完善,但對孩子來說,可以跟同學開心踢足球、玩遊戲,就是生活中最大的樂趣。
國小階段按理應該是天真無邪、體驗世界的快樂童年,卻有太多的孩子迫於現實,待在室內掙扎於各種書本、試卷與作業之間。
人生真的不需要贏在起跑點,因為會太早熄滅了孩子的學習熱忱,只會讓孩子再也不想看見書本,離開學校以後就再也不閱讀、不思考、不成長,最後很難不輸在終點站。
教育是百年大計,攸關台灣未來發展,急就章只會越改越亂,家長、孩子、老師更加無所適從,你、我、主事者都該好好想想如何凝聚共識,再循序漸進推行下去。
ps. 圖片僅為資訊課程舉例,非所有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