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雜誌特刊 「大麻」是毒還是藥?揭開禁忌背後的事實與科學
(一)大麻是全世界栽種得最廣泛的植物,出現於中國古代的墳墓中以及歐洲宗教儀式上。大麻為何能夠遍布全世界?但是後來卻又受到禁止?
📣月刊訂閱蝦皮大石商城 : https://ssur.cc/d4p3ry
📣博客來零售: https://reurl.cc/vgqpxl
📣蝦皮零售: https://reurl.cc/Gbm5Yp
我們在過去如何利用大麻?使用、濫用與禁用
大麻在這幾年似乎突然成為熱門的議題,但是實際上,人類已經使用大麻數千年了。中國出土了公元前4000年的紡織品,證實了人類在6000年前就使用大麻。歷史記錄也指出,古代的中國人把大麻籽當成重要的食物來源。
大麻本來是原產於亞洲的野生植物,古代人類發現大麻用途的過程,和發現其他農作物相同:意外與實驗。最初,大麻可能用來當作製作繩索與衣物的材料,也當成食物。但是沒過多久,早期人類就發現,這種植物有刺激精神的效果,於是就把大麻拿來開始用在醫療和促進精神生活上。
從食物與衣物來源變成精神刺激物
一杯燻黑了的農用大麻籽和其他考古證據指出,現在位於羅馬尼亞的地方,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把農用大麻用在宗教或是醫療事務上。在日本,更早的考古證據指出,人類可能在一萬年前就使大麻了。在中國,有一本公元前100年集結的文本,據信文本中有些內容是公元前2700年寫成的,其中描述了藥用大麻的迷幻效果。在古代,就已經有人警告說不要使用大麻過量。有一篇中國文章指出,過度使用大麻會讓人「見到惡鬼」。古代波斯人相信過度使用大麻會產生生育方面的問題,並且讓心臟衰弱。……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暴龍是目前史上體型最大、最兇猛的陸地食肉動物之一。近期《科學》雜誌刊登關於暴龍的最新研究,考古學家從化石的數量,去推估曾經生活在北美西部的暴龍總數,約有25億隻。這也是目前第一個估算暴龍數量的研究。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
「中國 考古 雜誌」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中國 考古 雜誌 在 國家地理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中國 考古 雜誌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中國 考古 雜誌 在 國家地理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中國 考古 雜誌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中國 考古 雜誌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中國 考古 雜誌 在 中國考古雜誌、考古学报、文物期刊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中國 考古 雜誌 在 中國考古雜誌、考古学报、文物期刊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中國 考古 雜誌 在 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 【濟南市考古研究院在《考古 ... 的評價
中國 考古 雜誌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失敗者回憶錄0811)
不可缺的篇章之四
1976年4月7號傍晚,我和麗儀下班回家,剛進門女兒就喊道:「鄧小平落台呀」。她是從電視上剛播出的新聞得知的。那是四五天安門事件後,毛澤東作出的「撤銷鄧小平黨內外一切職務」的決定。連小女兒都知道我們是多麼關注中國政局。因為那是對我們的工作生活有直接影響的事。
麗儀來香港頭兩年是中共的文革後期,中共黨內要求恢復舊有秩序、挽救頻臨崩潰的經濟的周恩來鄧小平的官僚派,與毛江強調要「繼續革命」和反對「復舊」的極左派,鬥爭趨尖銳化。極左派操控宣傳系統,也影響香港許多只知跟風而不知中國社會內情的左派員工。但麗儀是知道中國真實情況的。她幾乎每天都跟我談大陸政局,幫助我掌握時勢,並沒有隨著中共輿論的「批鄧」風潮起舞。
1976年正值《七十年代》原租用的舊樓要拆,我們找到莊士頓道屬霍英東的物業,決定成立天地圖書公司。麗儀替我奔走集資,協助創設這個具一定規模的書店。1976年四人幫事件後,她投放時間精力助我分析時局,使齊辛在評論中國變局方面建立一定地位。接下來,《七十年代》的分析,漸從黨內鬥爭、反極左的層次進而探討中共整個體制的問題,尤其是批判中共的特權階層,觸怒了直接管港澳工作的北京掌權者。雜誌從受中共回朝派的歡迎轉為受壓制。而我也在海外知識人的影響下,從對中國認同,轉為「重新認識中國」的歷程。與中共反向互動的結果,就促使我帶同《七十年代》,脫離左派陣營,即離開天地獨立經營。這段過程以後再細說。
這裡要談的是,在這段與中共分離的認知過程中,麗儀每一步都與我同行。為此,她放棄了安穩的中資機構的工作,中資提供的廉價居處也被收回了。這不是容易的事。我原以為麗儀會猶豫,畢竟她的家庭出身和事業基礎都源自中共黨,但實際上她很堅決。
在艱難的經濟壓力下,麗儀想依靠過去在大陸的人脈關係做生意,賺點錢協助我重建一個獨立的輿論陣地。但她的誠實使生意無成效。有一次她到北京接洽事情,還險些因我的關係被扣查。她的挫折感不比我少。
脫離中資陣營後,一向認真工作的麗儀變得有一段時間無所事事,有點落寞。1983年,日本亞細亞研究所同我聯繫後,邀請麗儀到日本任客座研究員三個月,其後她又在三菱總合研究所的刊物上撰寫關於中國市場的專欄。
《七十年代》1970年創刊,1981年起獨立經營,84年改名《九十年代》,1998年停刊。辦了28年多的政論雜誌,不用說常有些文章或採訪引起爭議。雜誌結束後我未停止過在報章上寫政論,也受過不少攻擊。在香港仍然有言論自由的保障下,不畏權勢或許不是太難,真正困難的是不畏群情:當群情洶湧地說你錯了,而你相信自己是對的,你能夠堅持嗎?
我常想到一個故事:
在發生木馬屠城的特洛伊城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一面古銅鏡,銅鏡後面刻了一段古怪的銘文。許多考古學家去看,卻怎麼都看不懂。古鏡就放在博物館中。二十年後,一個年輕考古學者來看銅鏡,他拿出一面普通的鏡子,照着銅鏡背後的銘文,原來只是左右倒轉寫的希臘文。鏡子一照銘文就清楚了,上面寫着:「致我最親愛的人:當所有人認為你是向左時,我知道你一直向右。」這段文字,正道出銘文何以左右倒轉的原委。
許多民族都有左卑右尊的觀念,英文的right,既是右的意思,也是對的意思。這面銅鏡大概是美麗的海倫留給她苦命情人的,她要告訴他:儘管所有人認為他是愚蠢的,錯誤的,但她絕對相信他是對的。
這是一個杜撰的故事,卻令我想了又想。
人生的道路並非筆直順暢,挫折彎路難免。有時候是因為選擇錯,有時候是因為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是非價值而碰壁。人總要忠於自己,但忠於自己絕不等於會成功,事實上堅執己見的失敗機會更大。當輸了,失敗了,會有許多人認為你是愚蠢的,錯誤的,但若始終有一個人在你身邊說:我絕對相信你是對的。這種情感,這種信任,這種堅持,足可使人度過困乏和難關。
回顧一生的編寫生涯,受到種種批評甚至鋪天蓋地的圍剿是常有的事,但過去總有一個聲音在我身邊說,你也許不合時宜,但你是對的,也是應該這樣做的。
通常開始時這只是一個人的聲音,但這聲音太重要了。她離去後,我在困難時刻,仍然會在冥冥中聽到這聲音,於是挺起身繼續走自己的路。(48)
圖1,1962年,麗儀帶一歲女兒來港,孫女餵食爺爺。
圖2,1983年在日本研究所當了三個月研究員,與我同遊京都。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中國 考古 雜誌 在 國家地理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建於宋代的「大上清宮」為道教正一教祖庭,目前是中國史上規模最大的道教考古發掘。
#防疫期間遠端工作
請多加利用客服信箱與我們聯繫:cservice@natgeomedia.com
中國 考古 雜誌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暴龍是目前史上體型最大、最兇猛的陸地食肉動物之一。近期《科學》雜誌刊登關於暴龍的最新研究,考古學家從化石的數量,去推估曾經生活在北美西部的暴龍總數,約有25億隻。這也是目前第一個估算暴龍數量的研究。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2051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中國 考古 雜誌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4):1、寧波:姚江尋寶;2、寧波:擺渡河姆渡;3、寧波:走進河姆渡遺址;4、寧波:走進田螺山遺址;5、寧波:尋找稀有黃金茶;6、寧波:寧式傢俱製作工藝;7、寧波:余姚土布製作技藝;8、寧波:余姚榨菜收穫忙。
寧波簡稱“甬”,早在唐代就已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悠久的歷史和發達的經濟使得寧波擁有眾多歷史古跡,阿育王寺、天一閣、慈城、老外灘、鄭氏十七房村都是寧波的知名景點。本期到寧波下轄的兩個縣級市余姚市和慈溪市去看看那裡的人文風貌和特色物產。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遺址中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藝術品6700餘件,發現了水稻栽培、木結構建築等遺蹟,以及馴養的豬、狗、水牛和捕獵的野生動物遺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展示出當時這一地區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河姆渡遺址是"河姆渡文化"的命名地,是長江下游新石器中期文化的首次發觀。它的發現,為研究當地新石器時代農耕、畜牧、建築、紡織、藝術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浙江省 餘姚市地標 河姆渡遺址,位於餘姚市河姆渡村附近。河姆渡遺址曾先後兩次進行過較大規模的發掘,發掘面積2800平方米,出土文物6200件,陶片幾十萬片。1973年11月9日至1974年1月10日在1973年夏天試掘的基礎上,對遺址的南部進行了首次發掘,發現了四個疊壓的地層,揭露了干欄式建築和水井等遺蹟,出土了很具地域特色的夾炭黑陶器、骨耜等一批重要遺物,大量的動植物遺存,特別是栽培稻穀的大批量發現為同時期其他遺址所不見,並被命名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遺址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遺址中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藝術品6700餘件。並發現了豐富的水稻栽培和大面積木結構建築等遺蹟,以及馴養的豬、狗、水牛和捕獵的野生動物遺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展示出當時這一地區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帶榫卯的干欄式長房子,出土的大批珍貴遺物及動、植物遺存,對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特別是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多學科研究提供了豐富而又可靠的實物資料,考古實踐表明黃河、長江流域的原始先民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遠古文化。 河姆渡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田螺山遺址是屬於河姆渡文化的一處古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發現於2001年,曾入選「2008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選名單。經考古證實,遺址年代約為距今7000年-5500年。由於其地面環境、地下遺存保存較為完好,被稱為「第二河姆渡」。田螺山遺址發現於2001年。當時,一家熱處理廠在打井時發現陶片、動物骨骼和木頭。隨後,文物部門對當地進行了發掘,認為遺址時間不晚於河姆渡文化第二期,且形式與河姆渡文化類似。2004年2月至6月的大規模發掘證實,該文化遺存出土器物與河姆渡遺址幾乎相同,且出現成片干欄式建築遺蹟和較為完整的村落布局。預計遺址總面積達到30000平方米,擁有6個文化層,年代約為7000年-5500年。田螺山遺址現場館副館長黃建華表示,田螺山遺址的地面環境在河姆渡文化眾多遺址中保存最為完好。田螺山遺址發現了其他遺址不具有的人臉形陶支腳、形似大象頭部的陶塑等陶器,這在河姆渡遺址中幾乎沒有見到。出土的器物中,雙耳深腹夾炭陶罐殘存部分有近70厘米高,這在浙江省範圍內是首次發現。遺址中發現大量鹿角、魚骨、象牙等動物骸骨和木材、菱角、酸棗等植物遺存,這反映了當時這一地區的自然狀況。特別是遺址中發掘出的人為種植古茶樹樹根和壺形陶器證明,當時很有可能已經人工種植茶樹並飲茶。遺址中的干欄式建築範圍和大小證明,當時的先民已經能夠挖掘較深的土坑,且能夠應用重力與承重力關係的經驗進行建築。跟據田螺山發掘的大量稻穀證明,隨著時間推移,馴化稻的比例上升,且發現的稻穀並非原始栽培稻。這證明了長江流域稻穀種植歷史比預想的更長。這一成果於2009年被美國《科學》雜誌收錄。2007年,遺址發掘現場建起田螺山遺址現場館,將遺蹟發掘成果與發掘現場進行展示,使參觀者能夠親歷考古發掘現場。
中國 考古 雜誌 在 中國考古雜誌、考古学报、文物期刊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在中國考古雜誌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ZincTin也提到各位讀書版版友好讀英文讀了這麼多年,目前的英文程度還算可以個人也是從英文不好開始自己補強改變 ... ... <看更多>
中國 考古 雜誌 在 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 【濟南市考古研究院在《考古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投稿的研究报告《济南市大辛庄遗址商代墓葬M225、M256发掘简报》在《考古》杂志2022年第2期发表。 ... <看更多>
中國 考古 雜誌 在 中國考古雜誌、考古学报、文物期刊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在中國考古雜誌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ZincTin也提到各位讀書版版友好讀英文讀了這麼多年,目前的英文程度還算可以個人也是從英文不好開始自己補強改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