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馬陵之戰中孫臏的軍事指揮藝術
孫臏是繼孫武之後中國歷史上又一位偉大的軍事家。他一生歷盡艱難坎坷,但卻身殘志堅,史稱「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他的人生歷程極富傳奇色彩,他的精神品質極具誘人的魅力,他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孫臏兵法》的思想博大精深。發生在西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是齊國與魏國為爭奪中原霸權而進行的重要戰爭,是戰國中期著名的一次戰役,歷來被稱作克敵制勝的光輝戰例而載入史冊。孫臏作為這次戰役的主要指揮者,具體運用和實施《孫臏兵法》主要的軍事思想,集中反映出孫臏超群的智慧和軍事才能,充分體現了孫臏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我現在就這一戰役的情況結合我和一些同事的想法試論一下孫臏的軍事指揮藝術:
一、以計為首謀在全域
西元前342年,魏惠王為懲罰不聽話的韓國,命龐涓率兵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當時齊國有兩種意見:鄒忌主張不救,田忌主張早救。而孫臏則認為:在魏、韓雙方軍隊還未疲勞的時候就也兵參戰,無疑是代替韓國去承受魏軍的打擊,而且也是被動地受了韓國的支配。魏國此次出兵的目的在於試圖一舉滅亡韓國,謀求中原的霸權,韓國在生死存亡之際必定求救於齊國,只要暗地裏深深結好於韓國,晚一點發兵救韓國再攻擊疲憊的魏軍,可以獲大利又而得到尊名,韓國仗有齊國相援,全國上下必定拼死抵抗,結果韓國五戰都失敗,韓國沒有辦法了不能看著自己亡國,又向齊國求救,此時齊威王才命田忌、田嬰、田盼為將,以孫臏為軍師前去救韓國。孫臏乘魏國內部空虛,採用「批亢搗虛」、「疾走大樑」、「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等戰術方針,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孫臏在馬陵設伏,妙在先度其行,料定龐涓在暮時進入陵。國為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時。
遠謀方有深韜略。孫臏在這次戰役中,正是表現出了一位軍事家具備的戰略頭腦,能夠統攬全域,不計一時得失,才取得了光輝的勝利。如果不能全域在胸,就無法把握戰局朝有利於我的方向發展。兵書中有一句「善除患者,理於未生;善勝敵者,勝於無形」。勝於無形的高深謀略,對於戰爭的勝負是至關重要的。
二、假裝不敵,利益誘敵
在馬陵之戰中,孫臏是如何戰勝強大的魏軍呢?孫臏在這裏提出了驕敵的策略。孫臏利用三晉之兵的方法引誘魏軍窮追不捨。第一天挖掘了十萬人造飯的軍灶,第二天減少為五萬人用的軍灶,第三天再減少為兩萬人用的軍灶,龐涓尾追齊軍三日,錯誤的認定齊軍膽怯畏戰,剛入魏境三天就逃走了一大半的逃兵,於是丟下步兵,只率輕銳騎兵車騎兼程窮追,被設伏聚殲,導致失敗。
《六韜發啟》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雄鷹惡鷂之類的凶禽準備向獵物發起攻擊,先收縮翅膀盤旋低飛;兇猛的野獸準備捕食時,先抿着耳朵把身子貼俯在地上不動;聰明的人準備進行大的動作,常常表現出一副愚笨無為的樣子。孫臏指揮的馬陵之戰就是很好地體現了「能而示之不能」的戰術思想。還有一個這們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名將伍子胥的朋友要離,個子又瘦又小,卻是個無敵的擊劍高手。他在和別人比劍時,總是先取守勢,待對方發起攻擊時,眼看那劍鋒快挨着他的身子時,才輕輕一躍,非常靈巧的避開敵人的劍鋒,然後突然進攻,刺中對手(現在看來就是叫防守反擊)。伍子胥向他請教取勝的訣竅,要離說:「我臨敵先示之發不能,以驕其志;我再示之發可乘之利,以貪其心。待其急切出擊而空其守,我則乘虛而突然進攻。」從擊劍到用兵,有條共同的道理;想要戰勝別人,必得先示之以不能勝人,使人心驕志懈而自己則積極準備,伺機乘隙而攻之。
一般來說,兩軍對壘,好漢都是想逞英豪,能而示之不能,常在造成敵人輕視自己的同時,也會使自己隊伍裏的人看不起。為將者如果只是圖一時虛榮,便很難成此大謀(就像我們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初期時一樣假作潰敗引敵人上鉤,再集中優勢兵力殲之一樣)。
三、直搗黃龍,攻其必救
當時,魏國攻打韓國之時,精銳主力都是韓國打仗,而魏國本身內部空虛。孫臏不直接去解韓國之圍,而是率兵攻打內部空虛的魏國,這實在是高明之舉。因為不去救韓國而去攻打魏國,是以強擊弱,容易取勝。等到魏軍疲勞、力量削弱,再去設伏聚殲。但是,擊虛並不是進攻無關緊要的地方,而是攻擊既虛弱而又是要害的地方,直搗大樑突襲魏國國都,那是因為只有大樑才是魏國最緊要的地方,魏軍不得不回救。在進攻戰中,如果主動進攻敵軍的主力,形式上固然是主動的,但把選擇戰場的主動權交給對方,其結果,不是碰到了釘子,就是陷入圈套之中。如果採取攻其必救的策略,讓敵人主動來尋我決戰,表面是被動了,但選擇戰場的權力就操在自己的手中了。齊魏馬陵之戰,孫臏靈活的運用了「批亢搗虛」、「攻其必救」的謀略,從而創造了輝煌戰例。自此,這種避實擊虛、敵進我進的「攻其必救」的打法就成了歷代軍事家轉換戰場局勢的常用之策。
「攻其必救」。運用之妙就在於掌握好一個「必」字,處理「攻」與「救」的矛盾關係,特別是在具體戰役戰鬥指揮上,作戰目的和用兵手段常常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指揮員尤其是要胸懷全域,隨機應變。
四、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出其不意的作戰方略,就是自己的行動要搶在敵人的前面。在馬陵之戰中,孫臏採用了「直搗大樑」的作戰方針,這也是這次戰爭中最驚人的一個舉動。但是,直搗大樑並不是齊軍的真實意圖,而是以奇示正,使自己的奇讓敵人看成是正兵,虛晃一槍,形似攻心,以期調動龐涓,迫其就範,擊其惰歸。事態的發展恰如孫臏所謀,直搗大樑這一大膽、果斷、精彩、出其不意的行動,使整個戰局立時出現了急轉之下的變化。魏惠王慌亂不堪,不得不急令龐涓回師;龐涓怒不可遏,既捨不得放棄韓國,又不能不回救大樑。孫臏因勢利導,減灶誘敵,馬陵設伏,全殲魏軍,創造了一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光輝戰例。
在馬陵之戰中,魏軍由鄭(現在的河南新鄭)從西向東回救大樑,距離比齊軍近。齊軍從東向西直趨大樑,只能調動魏軍回大樑以解韓國之危,沒有截擊魏軍的可能性。而且魏惠王已經調動十萬之師迎敵,準備在齊軍立足未穩之際,以其「武卒」之優勢痛擊齊軍。在這種情況之下,齊軍要想戰勝魏軍是沒有什麼條件的。孫臏善於因勢利導,用退軍減灶的手段,製造齊軍怯戰、逃兵過半、不堪一擊的假象,促成了龐涓殲滅齊軍的必勝之心,又一次調動了龐涓,使之丟下重裝步兵,只率輕裝騎兵兼程追趕。因為只帶輕銳,便將魏軍的優勢變成了劣勢;因為兼程式急追,不但將魏軍變成了疲勞之師,又為齊軍在馬陵設伏、以逸待勞、發動突然襲擊的大好機會。這就註定了龐涓失敗的命運。太子申後軍繼至,在龐涓覆滅、軍心大亂、沒有指揮的情況下,也就相繼被齊軍所殲了。孫臏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退軍減灶設伏的戰法,是孫臏用兵的精髓,也是進攻作戰發起階段謀略運用的要旨和戰術選擇的總則。古今中外的戰爭史表明,在敵人失去戒備或料想不到的時間、地點突然實施襲擊,能在軍事上和心理上取得巨大的效果,並使對方在慌亂中分蘖節和出錯誤的判斷,制定錯誤的計畫,採取錯誤的行動,以致慘遭失敗。
總括來講,戰略上攻其不備,是在於迫使敵人實行錯誤的計畫和方針,採取錯誤的戰略行動,以保證首次打擊成功的效果。其做法多是通過政治軍事欺騙,包括歪曲事實真相,迷惑敵人的情報,使對方在思想上陷入混亂而無法採取正確的作戰行動。戰術上的攻其不備,常指戰場上採取大膽而堅決的機動,巧妙的利用天時、地利、人和和空間,以創意的戰術使用現有的兵力、兵器,抓住戰機,乘敵之隙。在這裏,戰術手段的創新是最重要的。大凡新的第一次使用的東西敵人是難以料到的。那些在戰場上創造奇跡的英雄,不是新的手段的創造者,就是創新的方式使用某種手段的第一人。孫臏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
#知史 #中國歷史 #孫臏 #龐涓 #馬陵之戰
中國歷代軍師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姜太公釣魚釣了周文王
一天,周文王打算出去打獵,占卜的結果說:「出獵所獲不是龍也事是貘,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能夠輔佐你成就霸業的人才。」於是周文王滿心歡喜地外出打獵。不經意間就來到了渭水之濱。姜子牙看見一個王者打扮的人向這邊走來。
他們見面如何?
【興周八百年百家宗師——姜太公】
姜尚(前1128-前1015),字子牙,呂氏,一名望,尊稱太公望,武王尊之號為「師尚父」,世稱「姜太公」。漢族(華夏族),「海曲城有東呂鄉東呂裏,太公望所出也。」(今山東省日照人)據說祖先在舜時為「四嶽」之一,曾幫助大禹治水立過功,被封在呂,姜為其族姓。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雖然他滿腹經綸、才華出眾,但在商朝卻懷才不遇。他已年過六十,滿頭白髮,閱歷過人,仍在尋機施展才能與抱負。
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姜子牙的祖先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呂這個地方,所以他又叫呂尚或呂望。
姜子牙是個有雄才大略的人,他胸懷濟世之志,想施展自己的抱負,可是一直懷才不遇,大半生在窮困潦倒中度過。他曾經在朝歌宰過牛,又在孟津賣過麵,歲月蹉跎,轉眼已到了垂生暮年,兩鬢白髮蒼蒼,他聽說當朝賢主周文王的聖名後,便來到渭水河畔,假借垂釣之名來觀望時局,希望能得到周文王的常識,使自己的才華得以施展。
時間一年一年過去了,他的頭髮由花白變成了全白。他在渭水河邊釣魚也很久了,在他投竿拋餌、兩膝跪踞的石頭上,已磨出了兩個淺淺的小坑。人們見他一直垂釣,卻毫無收穫,都勸他放棄,他卻說:「你們不懂其中的奧妙!」依舊垂釣。
一天,他正在河邊垂釣,從身後的大路上來了一輛馬車,車後面跟着的人都垂喪着臉,其中有的人還哭哭涕涕,就連趕車的人也哭喪着臉。於是他問明原因後方知車中躺着的人是這家的大公子,出門拜師求學,突然間昏迷不醒,找了幾個郎中都說是不治之症,讓趕緊回家準備後事,不然就要死在外面。姜子牙用手撩起車簾看了一會兒說:「諸位不必悲傷,儘管放心,此人三日內必好。」沒有人能夠相信一個窮困潦倒閑急無聊的釣魚的窮老頭說的話是真的。
幾天後,姜子牙正在釣魚,從城中出來一夥人馬直奔他而來,到了他釣魚的地方,從車裏走出一個英俊青年對着姜子牙叩頭就拜,嘴裏不停說着救命恩人,一定要拜姜子牙為師。原來這個青年就是前幾天躺在車裏的那人,家父是當朝重臣,輔佐周文王治理國家。此時他要把姜子牙請回家中給他當老師,因為他現在恰好正在尋訪高師。並許以重金,還想認姜子牙為義父。都被姜子牙婉言謝絕。
又有一天姜子牙正在釣魚,從大路上過來兩個人,每人牽着一匹高頭大馬,武將打扮,正值中午,馬要飲水,人要洗臉。姜子牙看了一眼其中一個的面相,長長的歎了一口氣說:「老朽看你印堂發黑,有赤脈貫瞳,如果現在回去馬上救治還來得及,不然的話,七日內必死。」哪想到這兩人衝着姜子牙哈哈大笑了一陣,說姜子牙是瘋老頭,說完後毫不在意的揚長而去。
原來這兩人是周文王屬下負責守城的副將,其中一個人第五天突然暴病而亡。(用現代面相術語說,赤脈貫瞳是人的眼球突然出現大量血絲,說話時語言略有顛倒和遲鈍,行走時步伐不穩,視力有雙影出現。這是患腦溢血的前兆。其人暴病而亡,很可能是患腦溢血而死)
「渭水河邊有個釣魚的窮老頭能斷人生死,百發百中。」這件事一時在城裏一個傳兩,倆個傳仨的傳了出去。姜子牙的名聲大躁。從百姓傳到了朝廷,同時也傳到了周文王的耳朵裏。「一個釣魚算卦的窮老頭,對國家能有什麼用呢?」所以周文王並沒有放在心上。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一年年地過着,姜子牙還是天天在渭水河邊釣魚。
一天,周文王打算出去打獵,占卜的結果說:「出獵所獲不是龍也事是貘,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能夠輔佐你成就霸業的人才。」周文王又回想起夢中先人說過的話「聖人出現之日,就是周拯興之時」,於是滿心歡喜地外出打獵。不經意間就來到了渭水之濱。
幽靜的林間傳來了陣陣馬的嘶鳴,喧嘩的人聲也由遠而近。姜子牙看見一個王者打扮的人向這邊走來。
文王見這位垂釣老者一副超然物外的神情,便上前與他交談起來。姜子牙不失時機地告訴文王自己的身世,兩人談得非常投機。讓周文王驚訝的是,一個天天以釣魚為樂的窮老頭,對天下大事以及國家的武攻文治知道得這樣清楚,知識又是如此的淵博,而且觀點新穎見解獨到。他還發現這個釣魚的窮老頭對五行數術及用兵之法有很深的造詣。
求賢若渴的周文王從姜子牙睿智、機敏的談吐中發現,此人正是自己所要尋訪的大賢。他高興地感歎:「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於你啦!」於是周文王用最隆重的禮節款待他,並把他讓上自己坐的馬車,可是這個窮老頭還真不識抬舉,看到周文王這麼尊重他他反到擺起譜來。周文王坐的馬車他不但不上,還非得讓周文王親自背着他回城。當時,天下沒有第二個人能坐上周文王的車,讓他坐在車裏文王親自為他趕車還不行,這已經是天下最重的禮遇了,除姜子牙外天下還沒有第二個人能遇到這樣的禮遇。這可難為了周文王:不背吧,國家朝廷求賢若渴,正是用人才的時候,不能失去這們難得的人才。背吧,面子又不好看,自古以來哪有國君背臣民的?為了國家興旺就不要考慮個人面子了,想到這,周文王真的背起來姜子牙向城中走去。
走了一小段的路程後,把周文王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噓噓,趴在周文王背上面的姜子牙似乎一點也不知體諒別人,看到把文王累成這樣,嘴裏卻總是說:「再多走幾步……」周文王實在走不動了,就把姜子牙放了下來。周文王這時累得也顧不上國君的面子了,坐在地上滿臉流汗,姜子牙看着累得汗流滿面的周文王,笑着對他說:「你一共背我走了294步,我要保你大周江山294年,一步一年呀!」說完他又哈哈大笑起來。文王聽姜子牙這麼一說,立刻來了精神頭,也不感覺累了,一骨碌就爬起來拽過姜子牙還要背,這時姜子牙笑着說:「再背就不靈了,就294年吧,我們坐車回城。」
後來,姜子牙又輔佐文王之子武王滅了商紂王,武王也尊他為軍師和先生。
東周從西元前的770年直到諸候割據的春秋時代末期的西元前476年,恰好剛剛是294年,正應了當年周文王背姜子牙的294步。從此以後中國歷史就進入了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這是後話。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中國歷史 #姜太公 #姜子牙 #周文王
中國歷代軍師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長知史 武則天顛覆古代政治 六
歷史春秋網
他說:你看,舅舅,你的這些兒子都很優秀;可是呢,你看,王皇后沒有為我生兒子,倒是武昭儀跟我生下了一個寶貝兒子。這就等於把話有點挑明瞭。
李治說完以後,長孫無忌沒有接他的茬兒,只是「哈哈哈」了一通,說,啊,真是可喜可賀啊,可喜可賀啊。
這第一塊石頭扔出去,看來是石沈大海了。可是李治就此能甘心嗎?武則天又給高宗使了個眼色。所以高宗又喊,來人啊,上禮物。這個時候,從皇宮裡面運出來的四車的金銀寶器給長孫無忌獻上來了。糖衣炮彈打出來了,這次李治說,我雖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可是王皇后沒有給我生兒子,倒是武昭儀給我生了兒子啊。
把這同樣的一句話,語氣加強,又說了一遍,夠強調了吧。長孫無忌還是那麼地矜持地說:感謝皇恩浩蕩,又給我兒子賜官,又給我賞賜那麼多的財物。但是始終沒有說出來,你還是換個皇后吧。
其實長孫無忌已經回答了,那就是他不支持廢立皇后。那麼這次試探是以李治和武則天的失敗而告終了。
後來武則天干脆想出一招,就派自己的母親楊氏,親自到長孫無忌的府上去,明明白白地給他點明:我的女兒武則天想要做皇后,高宗也有這個意思,您老就支持支持吧。可是結果呢,長孫無忌那就很明確地說「不可能」,讓楊氏碰了一鼻子灰就回去了。
經過這次試探,武則天有一個非常巨大的收穫,那就是:她發現,李治是堅持支持她的。
皇帝帶著武則天到他舅舅長孫無忌家裡去求情,碰了一鼻子灰。這對皇帝的自尊心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這就使唐高宗更加堅定地要站在武則天這一邊。
從這一刻開始起,事情的性質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來還是武則天一心想要當皇后;現在事情演變成了唐高宗李治和他那些元老大臣之間的政治對立了。高宗和武則天原本只是單純的恩愛夫妻,現在在政治上他們也開始結成為盟友。
對於武則天來說,只要找到一個藉口,給高宗一個台階,那王皇后就一定能夠廢掉。
武則天指使左右向唐高宗告狀,說王皇后和她的母親在後宮裡面秘密地做厭勝。所謂的厭勝,是過去詛咒別人的一種巫術,弄個小布人,或者是小木人,然後上面刻上字或者是寫上誰的名字,然後去詛咒他,在過去這是重罪。
高宗也知道,這是武則天給他找的一個台階。他沒有按照一般的刑事案件來處理皇后,只是下令禁止皇后的母親入宮。高宗的這個舉措其實就會影響到外朝這些人的態度,他們敏感地捕抓到了,高宗的主意已經決定了。宰相柳奭、王皇后的舅舅就內心不安,上表請求辭去相位。
在這種情況下,外廷那些大臣反對武則天做皇后的態度更加明確了,實際上,武則天遇到了更強大、更明確的阻力。
武則天懂得以退為進、懂得步步為營,在這種強大的阻力的面前,她暫時放棄了做皇后的想法,她給皇帝上表,請求皇帝加封她做「宸妃」。
根據唐代後宮的制度,妃當中有名號的只有四個,那就是貴妃、淑妃、賢妃和德妃,從來沒有宸妃,這是武則天最先為自己創造的一個名號。我們一直都說武則天這個人不缺乏創造力。這個「宸妃」有非常深刻的政治上的寓意。「宸」就是北極星,皇帝是天,皇后就是天上最亮的眾星拱位的北極星。
武則天之前那一路高歌猛進的勢頭,此時是戛然而止,武則天一籌莫展了,在外廷原來我也需要有人為我搖旗吶喊,呼應才行。當時有一中書省的官員叫李義府,他站出來說話了。
李義府這個人,長得是一表人才,但是最擅長的就是暗箭傷人。長孫無忌發現這個中書捨人李義府暗中好像是要支持武則天的,就要把李義府貶到益州去做地方官。李義府去找他同事,一起擔任中書捨人的王德儉,王德儉說,現在只有皇上能救你,只要你公開表態,支持皇帝改立皇后,你肯定就得救了。就是要由你來把這件事給挑破了。
李義府就公開地站出來說,我要支持皇帝改立皇后。李義府這一表態,唐高宗自然非常高興,一下子從五品的中書捨人,提拔到四品的中書侍郎,這是唐高宗非常重要的一個信號。
眾人發現,經過這個通道我可以迅速上升,於是紛紛站出來表示,要支持武昭儀升皇后,就形成了一個叫挺武派。
因為李義府、王德儉這批人,級別都還比較低,支持武則天的力量應該都是比較弱的,最後有一個人出來了,許敬忠,太宗朝的秦府十八學士之一,當時擔任九卿當中的衛尉卿,三品高官。
高宗有一次上朝,召集大臣們來討論改立皇后的事情的時候,等待的間隙,大臣們就在那裡竊竊私語:皇上再提改立皇后的事情,我們一定要支持太尉,要反對這個決定。聽到那些議論,許敬忠高聲地說了一段話,意思是說,這年頭只要年成好了,鄉下的老百姓也想換個老婆,皇帝人家自己想改立一個皇后,關你們這些人屁事,在那裡有什麼好囉嗦的。你看這個話很粗啊。
對於武則天來說,信心倍增,終於在外朝也聽到有人敢公開站出來說支持我做皇后。這一來武則天等於間接地在外廷也形成了自己的支持勢力,這個時候,挺武派和反武之間就要正面交鋒了。
反武派態度非常堅決,一點都不松口,幾次在朝廷開會討論這個問題,長孫無忌、褚遂良首先是說堅決不能換皇后,因為這是先皇交給我的。這個理由高宗也不接受了,我就是要換。上朝結束以後,皇帝把這幾個主要的宰相留下來,召集到內殿繼續商議這件事情。反對派又說了,你就是真的想換的話,我們攔不住你,但是你一定不能找武氏這樣的人,為什麼呢,武則天這個身份不行啊,先皇身邊的人,你怎麼能把她娶過來做自己的皇后呢?
這個話說得很苛刻,很尖酸,褚遂良那個時候是以頭搶地,滿頭是血,除非當場把我打死,否則我就是不同意,把唐高宗給噎住了。可是誰也沒有會想到,這個時候從高宗的背後傳來一聲呵斥:「何不撲殺此獠!」幹嘛不殺了這個狗東西!
這是武則天,那一聲吆喝也是流氓似的語言。歷朝歷代,敢上朝堂,並且還敢在朝堂之上說出這樣充滿殺機的話,我看就只有武則天一人了。
當時雙方就僵在這個地方。在場的人被嚇蒙了。在這種情況下,最關鍵是看誰來打破僵局。徐懋功徐世績,現在叫做李勣,四個顧命大臣當中,三個反對,還留一個沒有吱聲的就是這位大名鼎鼎的《隋唐演義》當中的那個軍師徐懋功。前面幾次宰相開會討論這個事情的時候都不表態,但是現在雙方的鬥爭白熱化程度,劍拔弩張,李勣不表態也不行了,所以散朝以後,他裝著腳有點不舒服,故意磨磨蹭蹭最後留下來,皇帝就問他這個事到底怎麼辦,李勣回答了皇帝非常巧妙的一句話,說:「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改立皇后,是陛下您個人的事情,是你家裡的事情,你問那些外人,跟他們商量來商量去有什麼好商量的呢?
當唐高宗、武則天陷入了僵局,不知道哪裡找突破口的時候,這麼一個身份,顧命大臣之一的李勣能夠說出這句話來,這個給高宗和武則天的鼓勵是非常大的,一下子清醒過來,徹底放下包袱,反戈一擊。很快唐高宗就下令,把反對立武則天最強硬的人褚遂良貶到潭州。永徽六年的十月,唐高宗下了一道詔令,把王皇后和蕭淑妃的家人,全部貶為庶人,流放到嶺南去。
武則天被正式冊立為唐高宗的皇后了。從貞觀十一年入宮到永徽六年,整整十八年,當年那個懷有「見天子庸知非福」的那種期待的女子,如今終於得償所願。
三十二歲的武則天登上皇后寶座,馬上就對敵人進行一系列血腥清洗。她咬牙切齒地把王皇后和蕭淑妃打入冷宮,這還不算,還砍下她們的手足,把她們的軀幹扔到一個酒甕裡面去說,讓你們兩個人骨醉。就是讓你們的骨頭都給你醉酥了。所以人們老說,武則天比起漢朝的那個呂后,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武則天
中國歷代軍師 在 歷史上最強軍師排行榜是怎樣的?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歷史上最強 軍師 排行榜是怎樣的? 25K views · 1 year ago # 軍師 ...more ... 中國 歷史最強武將戰鬥力有多恐怖?一戰打斷秦國脊梁竟只用3天,楚漢爭霸 ... ... <看更多>
中國歷代軍師 在 在中國十大軍師中誰排第一? | PTT新聞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作為謀臣軍師,范蠡是成功者之一,聞名千古。 歷代以來,作為如范蠡、成功如范蠡一樣的軍師不計其數,倘要選出中國歷史上“十大軍師”,那麽標準是什麽? ... <看更多>
中國歷代軍師 在 Re: [閒聊] 中國軍師很強洋人面前無能為力- 看板C_Chat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引述《takase (............)》之銘言:
: ※ 引述《Reewalker (報告饅頭班長不夠)》之銘言:
: : 玩遊戲三國志還信長野望
: : 一堆軍師能力值高
: : 各種計謀各種兵法
: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 本來就是意淫啊
: 自古文人帶兵打仗的例子不少,但從來都不是件輕鬆的事情
: 先秦很早就有系統,足夠成熟的軍事理論專著: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武經七書
: 但之後,很奇怪的發展就停滯了
: 從戰國一直到宋朝,都過了一千多年,還是這些書
: 那宋朝文人流行讀這些書,論國際局勢論軍事朗朗上口,絲毫不輸現代一些軍迷
: 但真的要打仗時,多半還是隔空微操,少有建樹
: 明代相對務實一點,不過還是集中在軍隊組織操練、地理形勢和兵器製造等等鑽研
: 對戰略層面著墨不多
: 早熟,也早閉
: 我想這不只是軍事思想,中國文化其他層面多少都看得到這樣的特質
僅列宋代武經七書裡面的內容,還有其他什麼諸葛亮寫的兵法書那些就不說了。
以下是來自於wiki記載:
武經七書》是中國古代七本重要的軍事法規及著作,其中包括《孫子兵法》。這些典籍在
公元11世紀開始被冠以此名,並從宋代開始被列入大多數軍事百科全書中。中國的歷代官
員必須閱讀《武經七書》的部分或全部,方可獲得升遷。多個世紀以來,學者們的各樣注
釋及分析生成了多個選集。
孫子兵法》 ,春秋末期的齊國人,孫武著。全書為十三篇。始計第一、作戰第二、謀攻
第三、軍形第四、兵勢第五、虛實第六、軍爭第七、九變第八、行軍第九、地形第十、九
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用間第十三。
《吳子兵法》 ,戰國時衛國人吳起所作。分上下兩卷,每卷三篇,共六篇。與《孫子》
一起並稱「孫吳兵法」。《吳子》一書雖僅五千字左右,但內容十分豐富,是繼《孫子》
以後又一部具有重大理論價值的兵學論著。
吳子》又稱《吳子兵法》、《吳起兵法》,是一部兵法著作。[1]提出以治為勝,賞罰嚴
明,主張在軍隊實行「進有重賞,退有重刑」,做到「令行禁止,嚴不可犯」。提出「用
兵之法,教戒為先」,主張通過嚴格的軍事訓練,使士卒掌握各種作戰本領,提高整個軍
隊的戰鬥力。強調「簡募良材」,根據士卒體力、技能等條件的不同,合理分工和編組,
實現軍隊的優化組合。要求統軍將領「總文武」、「兼剛柔」,具備理、備、果、戒、約
的「五慎」條件,掌握氣機、地機、事機、力機四個關鍵的因素。提出「審敵虛實而趨其
危」,主張先弄清敵人的虛實,選擇有利時機進攻,以奪取勝利。
《六韜》 ,周朝人,舊題姜尚著,分《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
韜》、《犬韜》,共六卷。
《三略》 ,秦朝末年人,舊題黃石公撰。此書側重於從政治策略上闡明治國用兵的道理
,不同於其他兵書。它是一部糅合了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專論戰略的兵書。
《司馬法》,春秋時代後期齊國的將軍、田穰苴所作。共155篇。《司馬法》最早見於《
漢書·藝文志》,稱《軍禮司馬法》。漢朝以後,該書多有散佚,至唐朝編《隋書·經籍
志》時錄為3卷5篇,列入子部兵家類,稱為《司馬法》,即今本《司馬法》3卷5篇的原型
,其中既涉及了春秋時的制度,亦涉及了戰國時的制度。
《司馬法》中主要記錄了中國古代的軍禮和軍法,對於禮學研究非常重要,受到歷代兵家
和史學家所重視。
《尉繚子》, 戰國時代魏國人,尉繚所作。書中雜家類著錄《尉繚》29篇,兵形勢家類
著錄《尉繚》31篇。《尉繚子》的軍事思想具有戰國時代的特色,宋元豐年間(1078年—
1085年),被定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科舉必讀的兵學教材。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唐朝人,舊題李靖所撰。該書體裁是傳統的問答式,全書共有98
次問答。由於新舊唐書都沒有此書的記載,所以許多人懷疑此書是偽作。
該書體裁是傳統的問答式,全書共有98次問答。這種體裁結構雖鬆散,但論及之處頗為廣
泛,並常旁徵博引,對前人軍事思想大膽地評說揚棄。雖是問對,卻是有問無對,蓋唐太
宗本是一位嫻於騎射、富有疆場戰鬥經驗的馬上君主,而李靖又是滿腹韜略的軍事家,他
們之間的問對,往往能相互引發,啟迪軍事思維。譬如李靖對用兵「奇正」的獨到見解,
則是與唐太宗思維碰撞之中產生的。
可見,問對論兵模式本身具有優點,同時也是古代文人對戎事筆錄的一個傳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136.216.18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_Chat/M.1692598254.A.967.html
※ 編輯: HarunoYukino (114.136.216.183 臺灣), 08/21/2023 14:12:2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