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將成立新專家小組,重啟中國疫情起源調查👈🧐,但可能面臨來自中共的阻力。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歡迎收看范琪斐的寰宇漫遊,今天的琪斐大放送我們要來談談,2020美國總統大選民調一面倒的說拜登贏川普一大截,川貴人,這次別選了吧?乖~我待會給你買個....樓?大家好,我是范琪斐。中間偏右的《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聯手中間偏左的《國家廣播公司》(NBC),在「川拜」首...
中國大學總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書推薦《#大減速》部落格文章末,抽書兩本
想像一下,你正坐在一輛高速前進的列車上面,當列車突然剎車的時候,你會感覺整個人被往前拋。只有在事後回顧過去,你才會察覺,自己已經不再像以前那麼快向前移動了。我們就像是被往前拋的乘客,誤以為世界仍然在加速,卻沒察覺到周遭的一切已經開始放緩。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slow-down/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大減速》的作者是牛津大學的社會地理學教授丹尼‧道靈(Danny Dorling),他的研究領域涵蓋住宅、健康、就業、教育和貧窮。在這本書裡,他揭露了一個人們很難察覺的事實:「世界並非加速前進,而是開始慢下來了」。這些成長趨緩的領域包含人口、經濟、債務、數據和科技進步的速度。
近代的人們覺得快速成長是常態,但是作者以實際的數據顯示,趨緩的成長和穩定的步調才是世界得以永續生存的條件。而綜觀各項領域的指標來看,各國的發展漸漸邁向更加緩慢、穩定和平等的狀態。只是在這些樂觀的背後,仍有一道不能忽視的難題:世界平均溫度的增溫速度持續加快。
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告訴我們趨緩的成長是好事,不需要因此擔憂,而我們需要將注意力轉往真正重要的事。這本書多達480頁且偏內容「硬」,篇幅有大量的圖表和資訊,讀起來並不輕鬆。但是書中呈現的「事實」反而很有意思,因為它刷新了我的老舊認知。以下針對書中概念導讀並且列出我覺得有省思的部分。
.
#鐘擺效應
.
這本書多達67張圖表,作者在他的官方網站公開全部的圖片,並且都有「GIF 動畫」的呈現方式。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搭配這些動畫,讀起來更加生動。要讀懂這本書首先要懂一個叫做「鐘擺效應」的原理,如同下圖所示,當鐘擺擺盪從左邊的「高點 1」逐漸加速擺盪到「低點 2」的時,速度最快。當鐘擺從「低點 2」擺盪到右邊的「高點 3」時,速度緩慢下來直到靜止為零。
作者透過這本書要傳達的觀念就是,人類在近代工業化和數位化的年代,一直體驗到了「高點 1」到「低點 2」的「加速時代」。可是自從1970年代開始,世界的各項指標其實漸漸地減速,變化越來越慢,實際上是走入了「減速年代」。只是人們的心中仍然有一種錯覺,覺得時代會越來越加速,變化會越來越快。但實際的情形卻剛好相反,這本書就是在說這件事。
.
#獨特的時間線圖
.
這本書中使用了一種很特殊的「時間線圖」來詮釋所有的資料。比起常見的只看「時間vs.總量」的趨勢圖,這種時間線圖可以表示出數值的「變化的速度」,用這個方式更能清楚顯示各種趨勢的演進。在這個時間線圖中,Y軸仍然代表數量的絕對值;X軸則用來代表「變化的速度」,越往右邊的資料點代表「增加的速度越快」,越往X軸左邊的資料點代表「減少的速度越快」。接下來的各項討論會引用作者官網的動畫來說明。
.
#趨緩的人口數量
.
作者直言,從來就沒有「人口定時炸彈」這種東西,世界的人口成長必定會持續趨緩。作者的這項觀察,也同樣在讓我對世界的發展趨勢大為改觀的《真確》書中被詳細提及。
以下這張圖呈現了聯合國對世界人口的成長預估,從2017年以來人口的成長速度持續放緩,來到了2090年人口會達到110億人。作者針對世界各國的人口成長做了更細緻的統計,他認為聯合國高估了這個成長,真實的人口數字到了2090年應該只是會落在90億人左右。
作者分析了中國的人口狀態,不同於我之前以為中國還會有人口紅利,現在中國呈現了一種「穩定」的階段,就像鐘擺已經擺到頂端,人口增加的速度正準備降低了。另一個我們熟悉的國家日本,則已經正式走入了「減速」的階段,人口的增加速度持續降低。放眼望去,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人口成長都即將邁上這兩種階段。
同樣減速的還有「生育率」。整個世界的公共衛生的進步、嬰幼兒死亡率的降低,讓人可以少生好幾個小孩。當人們相信社會有辦法照顧你,會生得更少或只生一個,因為不再需要養兒防老。尤其當女性接受的教育和擁有的權利提高之時,她們有權提出與傳統父權社會不同的聲音,她們能夠自己決定要不要生、要生幾個。
根據數據統計,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試圖提升生育率,但是幾乎都以失敗告終。我回想到前陣子網路瘋傳的「台灣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政府推優惠措施 前景仍不樂觀」這類新聞,這究竟是「經濟不景氣」貨「政府不爭氣」惹的禍?還是「全民教育程度高」和「女性擁有更平等的權利」?從書中的資訊給我的想法是,人口和生育率的趨緩,不是一件壞事,它本身就是世界必然的趨勢。
.
#趨緩的經濟成長
.
隨著人口增長的趨緩,許多人一定會認為經濟恐怕就此完蛋,會不會經濟的發展因此趨緩了?對,一定會。作者統計了世界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指某一特定時期在某一特定地區內,所有完成的貨品和提供的勞務之總值),整理成以下這張圖。
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世界整體的GDP總值雖然持續上漲,但是成長的速度都已經慢了下來。其他的經濟指標例如學貸、車貸、房貸和國債,總額雖然持續增加,但是增長的速度都出現了趨緩。如同動畫的鐘擺一樣,經濟的成長也開始減速。在新冠疫情之後,經濟的成長更加趨緩,但是這對地球的生態永續反而是好事,更少的製造、更少的汙染、更少的浪費。這或許是一個經濟成長趨緩但即將變得更好的世界。
這個經濟趨緩的過程,在西方常被誤認為是經濟下滑,或者跟中國的崛起扯上關係。實際上,從書中的資料不難看出,中國正出現史上最大的生育率趨緩,中國的經濟成長率也同時在急劇減速。作者對這件事下的結論是,這其實只是資本主義轉型結束的新狀態。因為資本主義強調的成長和擴張本身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穩定狀態」。
我從書中的各類觀察發現,作者從英國學者的角度去分析美國、歐洲、亞洲、大洋洲各國的狀態,其視野更顯得宏觀。歐洲(尤其北歐)各國已經開始適應這種趨緩,打造許多對應的社會福利和機制,而且人民幸福指數高居世界之巔。只有美國老大哥認為自己的經濟砸鍋是中國的錯,這也不難看出美國想要奪回世界霸權地位的別有居心,但我認為即使美國最後「贏了」這場經濟對抗,資本主義的歡樂派對將無以為繼。
.
#趨緩的知識數量
.
作者認為,全世界的「數位數據總儲存量」雖然持續呈現指數級的成長,但是有意義和值得留存的「知識資訊量」並沒有以指數成長。數位訊號讓我們容易「複製」、「傳遞」和「儲存」,但光是儲存大量無用、過時、多餘的資訊,對於人類知識的增進其實沒有太大幫助。
維基百科從2001年開站以來,條目數量的增加速度急速攀升,到了2007年增加的速度達到最高峰,但是從這個時間點開始反轉。自此之後的每一年,條目數量的增加速度都持續減緩。雖然到了2019年的條目總數超過了600萬筆,但是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察,全世界大多數的人感興趣的事情介於100萬到200萬件之間(百科全書紀載的數量都遠少於100萬則),因此之後增加的條目都比起以前的「更不有趣」。現在追加的新內容,充斥著一堆只有條目的標題和簡介、卻沒有詳細內容的「小作品」等著別人去補充資訊。垃圾資訊量的成長速度遠高於真正的知識資訊量。
還有另外一個跟知識資訊量有著類似趨緩跡象的東西:「書籍」。根據書中的數據,可以發現新書數量的增加速度也持續在減緩,看起來新數據和新想法的產出速度都在減緩下來,作者評論道:「這是越來越沒有新東西的洪流」。我自己反思的事情是,不要隨著資訊洪流起舞和追隨「更多」的資訊,反而要仔細篩選、挑揀高品質的內容。要去主動連結和創造出自己的洞見,或許,「少」即是多。
.
#加速中的地球暖化
.
作者談了人口、經濟、債務、數據和科技進步的速度都正在「減速」,這對地球永續是好事,對社會公義是好事,但是有一個無法忽視的危機:「地球的平均溫度上升的速度越來越快」。從下圖可以發現,溫度的變化一直往右上角發展,代表增溫越來越快。這個數據跟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呈現很強的關聯,遠在2010年左右還有許多反對地球暖化的學說,但如今科學家們面對實際的數據,幾乎沒人在辯駁暖化效應正在惡化的事實了。
作者引用了世界自然基金會執行長 潭雅.斯蒂爾(Tanya Steele)說過的一句話:「我們是第一個知道自己正在毀滅地球的世代,也是最後一個還能做些什麼的世代。」雖然人類對於衛生、貧窮、教育等方面作出重大努力,也克服了許多難關,但是對於溫室效應的挽救,卻顯得束手無策。
如同最近發生在全球各地的極端氣候和災難,其嚴重程度不斷打破歷史紀錄,這不是偶然,而是平均溫度上升的必然。最令人憂心的是全球溫度上升的速度,至今仍然沒有半點趨緩的現象。只能祈禱美國和中國的對抗戲碼盡快落幕,或是美國什麼時候才要覺醒帶領世界各國一起迎戰真正的敵人「地球暖化」?人類是否能團結起來打贏這場戰役,或者事後回顧去奚落當初的無所作為?
.
#後記:放慢不是壞事
.
《大減速》的作者透過這本書帶出一個觀念:「人類過去生活的環境一直都是停滯和緩慢成長的平衡狀態,就只是沒有像現在這麼『急遽變化』而已。」我們正走向逐漸的減速,只是當停滯到了極點,又會出現下一次的加速變化(不知道我們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
從書中的各類數據看來,以及世界各方面的趨勢顯示,這是一個成長趨緩的年代(除了溫度加速上升)。我們要警覺那些舉著大旗吶喊「加速經濟成長」和「重返成長榮耀」的人物和口號,事實是趨勢早已改變,而且舉世皆然。我們已經不是乘坐在加速的列車上,也不該繼續乘坐下去。
作者認為趨緩帶來的另一項好處,是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質問,那些「我們祖父母和父母輩沒有質問過的事情」,因為他們的年代變化得太快、出現太多新鮮事物了。未來我們遭遇的無論科技、經濟、生活模式的變化速度,都可能會來越慢(看看令人失望的 iPhone13),如何降低自己對加速的期待,過上理想和滿足的生活,成了我們這代人的新課題。
最後,我想引用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Bezos)談打造商業策略的一句話:「與其問未來什麼會改變,不如問未來什麼是『不會改變』的?以這個回答去打造你的事業。」套用到我們自己的人生,享受親人、朋友和家庭的快樂相處時光,或許就是那件不會改變的事情。讓我們放慢腳步,細細思考什麼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並以此打造自己心中的理想生活。
.
Kobo電子書7折代碼:WAKISLOW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jW9fkV
使用期限:9/26~10/2
.
感謝 聯經出版 提供抽獎贈書
中國大學總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美股盤後〉華為孟晚舟獲釋並允許返回中國 標普連三紅
週五 (24 日) 中國央行宣布加密幣相關交易皆屬違法,區塊鏈概念股齊挫,科技股承壓,Nike 大跌,但聯準會 (Fed) 即將到來的縮減購債 (Taper) 推動華爾街再通膨交易 (reflation trade),銀行、能源等週期性股票支撐下,標普收漲 0.15%,連續三個交易日收紅。
本週道瓊週漲 0.6%,標普週揚 0.5%,那指週漲 0.02%。
政經消息方面,「華為公主」引渡案出現突破性進展,華為創辦人任正非之女、華為財務長孟晚舟已與美國達「暫緩起訴協議」,加國法院已終止孟晚舟引渡聽證會,孟晚舟即時獲釋並已登機返回中國。
孟晚舟即時獲釋並已登機返回中國 (圖片:AFP)
孟晚舟即時獲釋並已登機返回中國 (圖片:AFP)
幣圈迎來一大重擊,中國央行宣布,所有加密貨幣相關交易均為非法非法金融活動,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應聲暴跌,週五區塊鏈概念股普跌。
恒大危機仍未解除,儘管恒大解決了週四 (23 日) 到期國內債券利息,但恒大卻錯過 8,350 美元境外債券利息的支付期限,恒大旗下子公司恒大新能源汽車 (恒大汽車) 還爆出積欠員工薪水、工廠設備款問題。
美國、澳洲、日本和印度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 (Quad) 首次領袖面對面峰會召開,本次峰會聚焦新冠疫苗、供應鏈安全等方面的合作。
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持續蔓延全球,截稿前,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即時統計,全球確診數已飆破 2.30 億例,死亡數突破 473 萬例。美國累計確診超過 4277 萬例,累計死亡數超過 68.6 萬。印度累計確診超過 3259 萬例,巴西累計確診 2130 萬例。
週五 (24 日) 美股四大指數表現:
美股道瓊指數上漲 33.18 點,或 0.1%,收 34,798 點。
那斯達克指數下跌 4.54 點,或 0.03%,收 15,047.7 點。
標普 500 指數上漲 6.5 點,或 0.15%,收 4,455.48 點。
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 3.5 點,或 0.10%,收 3,453.9 點。
標普 11 大板塊有 7 大板塊收紅,能源、資訊服務和金融股領漲,房地產、醫療保健和公用事業領跌。(圖片:finviz)
標普 11 大板塊有 7 大板塊收紅,能源、資訊服務和金融股領漲,房地產、醫療保健和公用事業領跌。(圖片:finviz)
焦點個股
科技五大天王僅微軟跌落。蘋果 (AAPL-US) 漲 0.061%;臉書 (FB-US) 漲 2.02%;Alphabet (GOOGL-US) 漲 0.71%;亞馬遜 (AMZN-US) 漲 0.28%;微軟 (MSFT-US) 跌 0.070%。
道瓊成分股漲跌互見。Nike (NKE-US) 下跌 6.17%;陶氏化學 (DOW-US) 跌 1.08%;雪佛龍 (CVX-US) 漲 0.54%;Visa (V-US) 漲 1.37%;Salesforce (CRM-US) 上漲 2.8%。
費半成分股多收黑。英特爾 (INTC-US) 漲 0.35%;AMD (AMD-US) 跌 0.33%;應用材料 (AMAT-US) 漲 0.57%;美光 (MU-US) 漲 0.014%;高通 (QCOM-US) 跌 0.022%;NVIDIA (NVDA-US) 下跌 1.78%。
台股 ADR 漲跌互見。台積電 ADR (TSM-US) 下跌 0.47%;日月光 ADR (ASX-US) 下跌 0.58%;聯電 ADR (UMC-US) 上漲 1.01%;中華電信 ADR (CHT-US) 上漲 0.20%。
企業新聞
特斯拉 (TSLA-US) 上漲 2.75% 至每股 774.39 美元。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樂觀預期,半導體危機將在明年結束,因為很多晶圓廠正在建設中。
馬斯克樂觀預期,半導體危機將在明年結束 (圖片:AFP)
馬斯克樂觀預期,半導體危機將在明年結束 (圖片:AFP)
運動用品大廠 Nike(NKE-US) 大跌 6.17% 至每股 149.59 每元。發布悲觀的全年財測,並警告假日購物旺季會出現出貨延誤,主要是受到供應鏈緊縮影響。投行 Oppenheimer 預計 Nike 供應鏈問題將是暫時的,並建議將近期股價疲軟視為買入機會。
區塊鏈概念股血染,Riot blockchain (RIOT-US) 下跌 4.97%、 MicroStrategy (MSTR-US) 下跌 2.79%、美國最大虛擬貨幣交易平台 Coinbase (COIN-US) 下跌 2.39%。
經濟數據
美國 8 月新屋銷售年化總數報 74.0 萬戶,預期 71.3 萬戶,前值 72.9 萬戶
華爾街分析
美國銀行援引基金情報公司 EPFR Global 數據指出,截至 9 月 22 日當週,美股基金中撤出 286 億美元,出現三年多來最嚴重的每週流出狀況,反映投資者擔心聯準會退場和恒大危機。
Oanda 高級市場分析師 Craig Erlam 寫道,本週美股風起雲湧,但沒有讓人失望。恒大仍處於風險之中,Fed 將很快 Taper,並且越來越擔心通膨可能不如預期那樣短暫,但這帶來逢低買入的機會。
Janney Montgomery Scott 投資策略師 Mark Luschini 在一份報告中表示,隨著 10 年期美債殖利率突破一些阻力,再通膨交易正在升溫。小型股、價值股和金融股持續推升走高。
華爾街下週將關注一系列美國經濟指標,包括耐久財訂單和 ISM 製造業指數,以及美國債務上限談判的進展。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729638?exp=a
【全球股市觀察站】2021-09-24(美國時間)
阿斯匹靈實戰文章
https://scantrader.com/u/9769/service
阿斯匹靈IG
https://www.instagram.com/aspirin_grandline/?hl=zh-tw
中國大學總數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歡迎收看范琪斐的寰宇漫遊,今天的琪斐大放送我們要來談談,2020美國總統大選民調一面倒的說拜登贏川普一大截,川貴人,這次別選了吧?乖~我待會給你買個....樓?大家好,我是范琪斐。中間偏右的《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聯手中間偏左的《國家廣播公司》(NBC),在「川拜」首場辯論後,到川普確診前這段時間,所做的民調顯示,拜登的支持率高達53%,足足領先川普14個百分點(53%:39%)。真的假的啦~這個幅度也太誇張,我們再參考一下別的。
(10/11公布)美國ABC News和《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在川普出院後做的最新民調,有54%的選民說會把票投給拜登,大幅領先川普12個百分點(54%:42%)。專門統計各家民調數據的Five Thirty Eight指出,拜登的平均支持率勝過川普10.4個百分點(52.2%:41.9%, 10/10數據)。另一個民調數據集合網站「真清晰政治」(Real Clear Politics)的網站顯示,從10月以來每一家主要民調公司統計出的結果,都是拜登遙遙領先川普,差距在5到16個百分點不等,其中不乏立場較為中間的The Hill和經濟學人。所以平均下來拜登的支持率領先9.8個百分點。(10/9公布)美國權威智庫與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做出來的結果是,52%的選民打算把票投給拜登,領先川普10個百分點(52%:42%)。
我們找了很多民調,可是只有很少數的說,川普領先拜登, 說很少數,是怕我們川貴人傷心,其實找來找去只有一個。 (10/5公布)英國《每日快報》聯手英美智庫Democracy Institute做的民調顯示,川普支持率在46%,小勝拜登1個百分點(46%:45%)。不過我還是註明一下,這個《每日快報》是英國的右翼八卦報,民主研究所的民調,也沒有被民調界公信力很高的538列入參考的近500家民調就是了, 所以現在大多數民調都顯示,拜登會獲得壓倒性勝利,但川貴人當然不認為他會選輸啊,最近又在那邊「Fake news」、「Fake polls」喊來喊去,民調統統都是假的!這都是幻覺~嚇不倒我的!
先不要笑,川貴人說的是真的,4年前一直到投票日當天早上,民調都還顯示希拉蕊一定會凍蒜,《紐約時報》做了大半年的民調,到選舉當天早上,還在說希拉蕊有80%以上的勝選機會,結果最後被「逆轉」,搖擺州統統被川貴人拿下!2016年的民調,被很多人認為是「壞掉了」、「走鐘了」,完全無法反映出真實民意,今年隨著大選日逼近,也有越來越多人開始質疑,真的假的啊?這幾年來專家們一直試圖釐清,當年的「希拉蕊慘案」到底是怎麼出現的,總之過去四年民調專家就很努力的要找出,民調為什麼會跟開出來的票差那麼多,但真的非常困難,因為變數實在太多了,我們今天就幫大家整理出幾個專家們認為可能的原因。
(一)手機的普及
還記得去年台灣不是在吵「手機民調要不要納入總統初選民調」嗎?美國其實也有類似的問題。美國現在就跟台灣「人手一機」一樣,有時候還兩三機,越來越少人使用家用電話了,而且年輕人、低收入者以及少數族群,都只用手機而已;反觀年長者和白人族群,就會比較依賴室內電話。大數據分析網站《Datanami》就指出,25歲左右的年輕人看到不認識的電話,幾乎都會pass不接;但70歲的長輩們則是每通必接,因此這樣進行的電話民調就很容易往某一族群傾斜。
那用手機民調不行嗎?根據1991年的《電話消費者保護法》(Telephone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of 1991;TCPA),美國是禁止「自動撥號系統」打電話給手機用戶的,所以如果要打手機做民調,就必須派出「真人」撥號,這有多麻煩呢?數據顯示,你想獲得1,000個回答,就至少得隨機撥號2萬次,其中大部分是空號,因為手機號碼是私人的,根本不會刊登在電話簿上,這實在太勞民傷財了,很想幫做民調的人馬殺雞一下耶,你們辛苦了。
(二)沉默的多數
每次選舉我都很期待接到民調電話,但大多數美國人可不是這麼想的,可能是因為擔憂個資和隱私外洩,導致選民接電話不敢說出真實意見,或者是覺得,蛤~民調很久欸,老娘才沒空理你。1970年代左右,美國「民調回應率」(Polls response rate)高達80%,你只要打過去人家多半都會回答你,但是根據「皮尤研究中心」最新報告,2018年美國「民調回應率」已經暴跌到6%,等於你打100通電話就只有6個人不掛你電話、願意花時間跟你聊兩句,但你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講真話。
像2016年的大選,支持川普的選民中,就有一群選前不願意表態的,或者在接受民調時故意說謊的,有些甚至不告訴鄰居他們其實支持川普。《Datanami》表示,這些選民會讓調查的結果失準2%到6%,6%很多欸,根本就是超出誤差範圍了。
(三)網路民調難
啊現在網路那麼發達,用網路做民調不就統統搞定了嗎?事實上恐怕剛好相反。數據顯示美國18-29歲的年輕人,有98%都使用網路,但偏偏這個年齡層的人最不愛投票,拿美國總統大選風向球:2018年美國期中選舉為例,雖然這群年輕人投票率比前一次大幅提高15.7個百分點,但仍是所有年齡層中最低的(35.6%),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鍵盤投手」,大家網路上搖旗吶喊超熱情,結果投票日當天大家都覺得不差我這一票。另一方面,你在網路上想填幾歲就幾歲,想變性就變性,別國網軍想來帶風向,也不是那麼困難,因此網路民調也非常容易失準。
(四)早期民調誇大
另一個大變數是「早期民調」的準確度很低,因為選民還沒有足夠時間去瞭解候選人到底在幹嘛,但早期民調卻是媒體報導所仰賴的主要資訊來源,結果就是候選人拿來造勢、媒體見獵心喜誇大報導,進而影響到後續選民對候選人表示支持的聲量。例如看到拜登領先,那支持拜登的人講話就會比較大聲,因為他們是「主流」,反之支持川普的人,可能就會比較不敢表達意見,形成「沉默螺旋」。
「皮尤研究中心」也加碼解釋,事實上2016年的全國民調還算準確,(預測希贏3.3%最後贏2.1%),但美國總統大選是以選舉人票為單位,希拉蕊全國總票數高於川普也沒屁用,最後川普拿下所有的搖擺州,入主白宮。而選前的州民調也無法反映出搖擺州的真實民意,地方往往沒有全國性民調那種資源,四年前他們就忽略了在最後關頭,投給川普的搖擺選民數量,也沒有準確掌握未受過大學教育的白人選民,他們到底支持誰,種種因素導致了中西部上演「大驚奇」。還有就是民調公司往往有特定的政黨傾向,最後很可能導向「護主」的結果,讓民調不盡然客觀。
那這些問題2020年還會再重演嗎?老實說,有些變數還是很難避免,《紐約時報》就整理了,和四年前相比,哪些因素可能讓美國民調更精準或更失準。
更精準的第一點就是,搖擺選民減少了。
四年前民調失準的一大因素就是搖擺選民,但今年跟民調人員說:嗯~我還沒想好,的搖擺選民數量變少了,四年前的這個時候,大概還有20%的選民說他們還沒決定要投誰,或是打算投給小黨候選人,但今年這群人的數量只剩一半,而且其中支持川普的人也老早就表態,尤其是搖擺州的白人工人階級選民。
更精準的第二點是,選民教育程度的加權。
大家要有個概念,民調準不準確,完全取決於你抽樣有沒有做到「隨機」,也就是每個族群的意見都要被採納進來,但這真的非常難做到,最後很容易讓民調結果出現偏差。例如在美國,如果你跑去郊區教堂裡做民調,那幾乎可以篤定會獲得一個偏共和黨的結果;但如果你對大學生進行抽樣,最後很可能獲得一個偏民主黨的結果。另外的數據又顯示,受過高等教育的選民,比較願意接受民調訪問,每個都是選我選我~而那些較保守、教育程度較低的選民,他們的聲音就很難反映在民調上,所以如果你沒有按照「教育程度」來做加權,民調就會充斥太多年輕大學生的意見,導致結果偏向民主黨。先前民調機構都不怎麼重視教育程度對選情的影響,結果導致2016「爆冷門」。
有鑑於4年前的「教訓」,今年有越來越多民調機構,把選民教育程度的權重提高了,簡單來說就是把教育程度較高的受訪者音量降低一點,把教育程度較低的受訪者音量調高一點,讓他們各自符合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今年從3月以來,美國各家民調機構做的幾十個調查中,已經有半數增加教育程度的權重,是先前的兩倍多(約20%)。
可能比2016年更糟糕的是,網路民調的增加。我們剛剛已經提過網路民調的準確度有待商榷,但過去幾個月來,越來越多機構採用網路民調的方式,比例佔地方民調總數的一半。他們採用的方法可能太過簡單,就是直接抓一群網路群組成員,然後再根據受訪者的人口統計資料進行分類加權,這樣的作法成本很低又很方便,但非常容易有樣本代表性不足的結果,而且最後民調可能左傾。 (最好的方式是結合電話民調和網路民調,例如AP/NORC/VoteCast的民調,電訪4萬人外加隨機抽樣11萬網友,結果可能較為客觀。
另一個可能不太客觀的做法是:請選民「回想投票」。
目前有越來越多投票機構採取這個方式,也就是要求受訪者回想2016年他把票投給誰,是希拉蕊還是川普呢?然後再依據他們的回答去做選舉意向的加權。這樣做可以讓民調數字看起來比較漂亮,也可以減少錯誤,但卻很難避免系統偏差,導致結果傾向某一政黨。再加上通常大家都會傾向回答,自己是投給獲勝的那一方,沒有人會想承認自己投給輸家嘛!再說這四年來誕生不少首投族,又有不少人往生,像是疫情導致那麼多人死亡,也有很多人搬到別的地方去,硬把2016年的投票意向套用到今年,恐怕不太合適。
所以這個民調到底是能不能看啊?你要是問我,我覺得就別看了 ,這是我們媒體想要預測選舉的結果, 或研究單位拿來做選民行為分析. 但一般選民還是把政策看清楚點比較要緊,你管別人怎麼投
今天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美民調失準
#選情霧茫茫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中國大學總數 在 暗網仔 2.0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第1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tdhYiuGzpg&t=82s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vabPSRIBpwSJEMAPCnzVQ?sub_confirmation=1
鬼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rmkFI1ik0&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
我最高觀看次數的影片 (我為何不再拍暗網? 只說一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ihKaqEEQw&t=127s
曼德拉效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utzRIE_uE&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index=17&t=5s
我的100K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破解Kate yup事件是假的! 不是綁架! 不要被騙! (Facebook上的證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NJVt56ORWo&t=2s
日本最殘酷的直播節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E81OKVX7wc
網上最可怕的一個字 (Ft. HenHen T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edkSHc7Os&t=145s
[續集] 3大華語N號房淫照案件| 香港 台灣 中國 (我自己也有錯)
*男人版N號房
大家好又是我暗網仔, 一起再進N號房看一看. 早前韓國揭發Telegram上有多個被迫少女賣淫’N號房’ 群組, Jun撼整個亞洲.
影片推出後觀眾很好心糾正了我幾個錯誤.
片中我強調N號房有26萬總會員數量. 其實這個數字只不過是會員登入的總數目. 實質會員數目只不過是1萬多至6萬個人. 被之前預測小6-7倍.
韓國警方已經逮捕超過100名N號房會員.
逮捕方式跟我之前說的找Telegram總公司通徑是不一樣. 因為位於俄羅斯的Telegram根本沒有理會韓國警方, 反而這100個人是通過買賣的虛擬貨幣找出來的.
香港N號房
香港媒體報導香港Telegram上亦有類似的群組. 相片中可以見到這個 ‘拎條女出嚟比人XXXX就最好啦’ 群組. 雖然性質上跟韓國N號房的不同, 但某程度上更加心寒. 要獲取所有會裡面的內容, 會員需要分享自己另一伴的一至兩分鐘的露臉正面性愛影片.
(巴打你好呀! 請問你同你女友/老婆幾大呀?)
當中的男人好像對是否真的chum fan人地女朋友或老婆好在意.
確認步驟可能要會員提供女人高達6張的露樣生活高清照.
(係呀,個個都想出賣自己條女比人睇比人搞㗎)
而那些女士的男伴亦好樂意分享!
據知這個群組也有50名會員.
Criminology (rational choice theory)
小弟讀大學的時候其中一個Major是犯罪心理學. 第一年就讀了簡單的Rational Choice Theory, 解析社會上人人都是做對自己最有利的決定. 如果人選擇去犯案這也一定是對他們情況有利的.
從這個角度看貼自己女友的裸照有什麼利益可言呢?
該理論另一部分除了可以解釋到這一點也可算可以解釋到整個N號房熱潮. Sauw後再講.
台灣N號房
擁有超過三十萬Youtuber subscribers和超過4十萬IG follower的台灣網紅Zamy奎丁公開曾有騙tou假冒她的名字進行一個 ‘尋找潛力妹妹’ 行動跟至少兩名未成年少女接觸. 之後Zamy請了她們上自己的節目, 發現騙to用 ‘4個任務’ 結構去行動.
第一, 二任務叫這些女生唱歌和跳舞, 第三,四個任務就開始要求裸照. 所有任務完成會獎勵iPhone 11, LV袋和現金3萬元.
(Show a little bit of the video)
韓國男子N號房
主謀之一 ‘博士’ 被捕兩日前開始了營運一個男性版的N號房. 跟女子版一樣大部分是十幾歲的男生. 房間內最小的受害者甚至只是小學生. 19位這班男生要自稱是 ‘禽獸’ 然後拍下自己做出各種屈辱的性動作.
據說當初是以 ‘可以幫忙合成朋友的淫照’ 吸引這班年輕男生的. 我反而最好奇, 這個房內會員會是什麼人呢?
內地N號房
據說內地的N號房會員人數比韓國多很多: 是高達860萬會員那麼多! 比剛講過的N號房更恐怖是這個N號房焦點不是女生或男生而是小童.
只需要幾十到一百元人民幣就能看到大量兒童色情圖片或短片. ‘四歳幼女’ ‘大眼漂亮蘿莉’ 這些標題. 當中有影片顯示一個女童被強迫除去衣服. 據說任何時間這個group都有1000人在線.
Emotions
之前用來解釋的Rational choice theory (理性選擇理論) 有一個理論的outlier. 就是人在犯法時情緒那種 ‘偷摸的快感’ 也是很重要的元素. 好多時這種快感就會影響一個人作出最理智有利的決定.
但也不能夠解釋一個人會像N號房會員一樣選擇長期犯案. 他們又不是黑道, 需要犯案來yoing活自己.
他們是扭曲了人性吧!
中國大學總數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關於美洲原居民那件事,我講那個「弱肉強食論」專題。又有人出來反駁我。根據David Stannard教授寫的American Holocaust,是講美國的種族滅絕。在一個時間點上,美國原居民估計是三四千萬人左右,現在全個美洲就剩下一千萬人左右,但到現在是相距五百年,最後的一百年即二十世紀都現在是相當和平,所以所有的大型死亡都是發生在前面的四百年。根據這本書,這四百年累積的死亡人數是一億。但是大家要知道,這死亡人數是分散在這四百年間。而且這本書也講得非常清楚,絕大部分是死於疾病。大家都知道最嚴重的是天花,滿州人來自北方,對天花沒有抗體,中國在明朝時已出現天花,已開始種人痘接種,不過這是有點危險的。但漢族人很多都有抗體,而滿族人沒有。兩個皇帝順治和同治都是死於天花,然後多鐸又是死於天花。大家可以知道天花是有多嚴重。根據這本書,四百年死了一億,那是多少個世代,以三十年一個世代計,那是十三個世代了。每個世代有死五六百萬人,當中大部分是死於天花。又有第二本書作了量化的計算,又有多少人是死於atrocities,Democide即是政府做得不好而引致的非正常死亡。在這四百年內,我估計由二百萬至一千五百萬人,這包括政府做得不好,結果導致人民最終營養不良而死,或者酷刑等原因,總數是二百萬至一千五百萬人。這當然不是好事,但是四百年死二百萬至一千五百萬人,而那時間是1500-1900年,那是殘酷的時代。那時對人是不太人道,人道精神還未成熟。
我再給大家看看一些數字,遲至1860-65年,太平天國稔匪之亂,中國內戰湘軍和太平天國混戰,一個杭州城死了八十多萬人。在十多年間,中國死了七千三百萬至七千五百萬人。這是健力士大全內戰死亡人數最多的紀錄。我們再看看近代,毛主席統治下,不良政治引致的死亡有多少人。內戰期間死三至五百萬人,長春圍城已經餓死幾十萬人。鎮反革命運動槍斃了二百萬人,土改改了幾百萬人,三反五反又迫死過百萬人。反右拘捕一百萬人,這人數較少,但當中已迫死了矛盾老舍等人也死了。最大鑊的是這一件事,根據香港大學的教授的統計,我也看過大陸社科院的統計,他是逐個地區數人口,大躍進是死了三千八百萬人。香港大學教授的統計是四千五百萬人,然後文革的死亡人數估計又各有不同,由幾百萬至二千萬人。把這些人數加起來,毛主席治下,非正常死亡人數達七八千萬人。那個美國原居民在四百年野蠻年代的死亡人數是二百萬至一千五萬人,相比之下,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二十世紀,導致最多死亡的人,以毛澤東為首,史太林第二,希特拉第三。現在估計史太林導致大約四千至五千萬人死亡,希特拉導致三四千萬人死亡。這些數目字只有成吉思汗才能超越。所以這方面中國人永遠都是世界冠軍。蒙古大軍全世界屠殺了二億人。康雍乾不知殺了多少準噶爾人,現在他們幾乎已滅族了。那時是所有高過車輪的男人全部殺光,前後百多年把準噶爾滅族。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中國大學總數 在 [新聞] 日企大舉撤離中國專家:短期脫險長期脫鉤- 看板Gossiping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1.媒體來源:
大紀元
2.記者署名:
大紀元記者穆清、易如採訪報導
3.完整新聞標題:
日企大舉撤離中國 專家:短期脫險長期脫鉤
4.完整新聞內文:
【大紀元2023年09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穆清、易如採訪報導)繼日本空調大廠大金、
科技大廠索尼退出中國之後,日媒又傳出三菱汽車或在華停產的消息,近年,日企紛紛撤
離,專家們認為,在地緣政治緊張加劇的情況下,日中兩國「政冷經熱」的局面將改變,
日本的關鍵供應鏈將逐漸脫離中國,短期脫風險, 長期脫鉤。
近日,日本三菱汽車(MITSUBISHI Motors)傳出可能結束在中國的汽車生產,並正在與
當地合資夥伴廣汽集團(GAC)討論退出事宜,三菱汽車說該公司正在與合資公司的股東
「商討未來的計劃,目前還沒有作出任何決定」。
三菱汽車早在今年4月已經表示,銷售疲軟令三菱造成7800萬美元的虧損。2022年,廣汽
三菱的銷量不到3.2萬輛,比2021年減少了約一半。今年7月,廣汽三菱為提振業務削減人
力成本,其歐藍德SUV也因銷售不佳而被停產。
而廣汽在湖南長沙的新車製造工廠在3月就由於需求量下降,已停產。
研究公司MarkLines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乘用車銷量達兩千多萬輛,其中中國品牌銷
量佔50.7%,較前一年提升5.2個百分點。日本企業的市占率為18.3%,下滑了2.8個百分點
。
三菱在華停產是繼索尼(Sony)、大金(Daikin)退出中國之後的又一日本大企撤離中國
,此前,本田(Honda)也對外稱,考慮在中國以外地區建供應鏈,以減少對中共的依賴
。馬自達(Mazda)也表示,考慮將產能遷出中國。
日本研調公司帝國徵信(Teikoku Databank)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到2022年間,進駐
中國的日企數量從1萬3600家,減少至1萬2700家,總數創下10年新低,與疫情前相比下降
約7%。相較於2020年2月進行的前1次調查,共有2176家企業離開中國或下落不明,116家
公司破產和停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6GUtsXIatQ
日企撤離三大原因
1. 中共政策不透明不確定性
台灣日本研究院理事長、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李世暉認為日企撤離有三個主要
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中共內部政策跟制度的不透明。
李世暉說:「中共的勞動法規以及國內的政策或是制度有太多不透明的地方,讓日本的企
業很容易受政治左右,產生經營上的困難。」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專家王繡雯說:「日本企業面對中共政府的政策不確定性,其實比其
他外資企業更有感觸。」
她談到一個重要的歷史模式:「當日本政府的政策觸犯了中共的政治利益時,中共常常訴
諸『抗日』民族主義,針對在華的日本企業或日本平民開刀。這在戰後已經有幾次歷史教
訓。」
中共曾在2005年因靖國神社問題、2012年因釣魚島問題發起大規模的反日運動,上個月又
因核處理水問題,中共全面禁止進口了日本產水產品。
王繡雯表示,這幾年除了美中貿易戰的影響之外,中國的經營環境已大不如前。勞動工資
提高、「五險一金」等政策增加外資生產成本、封城清零、突然斷電等情形,使外資深刻
體會到中共政策的反覆無常。
「這對非常講求生產環境安定的日本企業而言,是很大的威脅和風險。」王繡雯說:「中
共現在給外資溫和獎勵,不知何時又會突然翻臉、改變政策?」
「因此,較為妥當的對應是將出口歐美國家的生產線搬出中國,留下可滿足中國市場的一
部分產線。」
2. 日本大力推動「經濟安全保障」
近年台海局勢日益緊張,前首相安倍晉三提出「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日本政府在今年
的《國防白皮書》,重申中國(共)對國際秩序構成最大挑戰。
李世暉表示,日本這兩年開始大力推動「經濟安全保障」是造成日企撤離的第二個原因。
「供應鏈掌握在中共手中,這對日本經濟甚至是國家安全相當不利。」他說。
一旦日本或是美國的關鍵零組件、供應鏈必須要通過中國的時候,中共很容易利用它的一
些政治影響力,讓這些供應鏈變成它的外交的工具。影響其他國家。
2010年,因釣魚台主權議題爆發爭端後,中共限制對日本的稀土出口。今年又因為日本加
強對半導體設備的出口管制,而限制了半導體原料鎵和鍺的出口。
「日本最擔心中共卡住一些關鍵材料或關鍵零組件,要日本在兩岸問題,或日本在中亞問
題上,跟中共採取相近立場,不要對抗中共。」李世暉說。
王繡雯表示:「為降低風險而開始尋求供應鏈多元化,這恰好也符合美中對抗格局下科技
和經濟的『脫鉤』發展。這就是日本政府現在一直強調的「經濟安全保障」戰略,不可讓
中共扼住日本經濟的咽喉,必須另謀對應方策。」
3. 日本國內成本競爭力增強
第三個原因是日圓這兩年大幅貶值,使得很多日本企業開始對比在中國生產成本與在日本
生產的成本。
李世暉說:「中國內部工資的提升以及日圓的貶值,使他們在日本生產的成本不比在中國
生產的成本高,加上日本政府有政策補助,所以會讓一些大企業選擇從中國撤離回到日本
。」
日本經濟產業省在2020年7月宣布,將為製造業提供700億日圓補貼,協助87家企業將產線
遷出中國,轉移至東南亞國家或是回到日本國內,藉此減少日本對中共的依賴,建立有彈
性的供應鏈。
李世暉還強調,日本人發現中共在很多規範上,特別是智慧財產權方面,並沒有遵守RCEP
的規定。在國際貿易規範上,日本國內認為中共並不是一個遵守規範的國家。
2022年日本跟中共加入了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日企員工被中共以間諜罪拘留扣押
此外,今年以來,中共多次喊話,承諾提供優質經商環境,但是卻監管外企,抓捕外資人
員,一些在中國的日本企業員工,沒有特別明確的理由,就被間諜罪拘留扣押。
2023年3月份,中共公布拘留了日本製藥商安斯泰來製藥(Astellas Pharma Inc.)的一
名雇員,指其涉嫌從事間諜活動。日本政府要求釋放這名藥企高管。自2015年以來,已有
17名日本公民以類似指控被中共拘留。
近期,日本最大投資銀行野村證券資深銀行家王仲何(Charles Wang Zhonghe)被中共當
局「邊控」。英媒引述知情人士報道,王仲何遭禁止離開中國。
保障派駐中國的外國人安全,這對在外國經商是最重要的基本條件。
「中共用違反國家安全為理由或《反間諜法》等任意逮捕外國人(特別是日本人),會造
成大多數的日本商社和廠商覺得沒有人身安全之保障,非得儘速將日本員工撤離中國才行
。」王繡雯說。
「中共『說一套、做一套』是外資不相信中共的主要原因之一。」
王繡雯表示:「這使外國人見識到中共說封城就封城、說抓人就抓人的執行力,根本不把
自由和法定程序看在眼裡,能跑的還是儘快離開中國。」
李世暉分析,中共隨意抓人在日本國內也形成了對中國經商環境的一種擔憂。這會讓很多
企業覺得中國的經營環境開始惡化。
分析:日本或與中共短期脫風險 長期脫鉤
在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的大背景下,日本雖然站在美國這邊,但日本的經濟跟中國的經濟關
係比美國要密切。李世暉認為,「目前日本跟歐洲走的方向大概是可能長期脫鉤,短期是
脫風險。」
他分析,脫風險是把日本認為一些比較敏感的關鍵的供應鏈逐漸跟中共劃清界線。可是一
些比較低階的生活供應鏈,目前日本沒有說要立刻從中國移出來。
李世暉解釋,畢竟現在日本在印度和越南的投資也大,日本雖然很早就布局,可是印度和
越南目前的生產條件,特別是製造業跟中國相比,在中國生產產品然後賣給中國市場,這
對日本企業來說還是有吸引力。畢竟中國整體市場的消費力遠遠大於印度跟越南。
王繡雯認為:「日本政府的政策是加速日本廠商撤離中國。」
日本大企業在中國還是有很多投資,產業鏈遷移不是短時間搬家那麼簡單。「但是,對於
號稱『經濟動物』的日本商人而言,預先察覺不安全之跡象,提早遷離危險地區,是日本
商人能在世界到處經商的『本能』。」她說。
王繡雯表示:「將來,美中之間應不會完全脫鉤,而是『在中國生產的物品,就是以供應
中國市場需求為目的』,而瞄準『中國以外的市場』之廠商,就是儘量遷移到其他國家。
」
日本轉向 經濟與政治分不開
李世暉表示,過去三十年,中共跟日本在政治上的衝突比較多的,教科書,靖國神社,歷
史問題等等,但中日之間的經濟發展相對熱絡。兩國關係經常被形容為「政冷經熱」。
他說:「過去大家認為中日之間通常是透過經濟互動來緩解政治衝突,但現在很難。」
「日本國內有不一樣的思維,在經濟安全保障的想法或架構下,政治跟經濟不能分離。」
以半導體為例,半導體原本是一個經濟的議題,可在過去兩年半導體變成一個政治議題,
日本和美國保持步調一致,現在也限制了先進半導體設備輸往中國。
日企大撤離將如何影響日中關係走向?
王繡雯分析,「被中共捏在手上的日企『人質』減少,日本政府對中共可能就不會再處處
忍讓了。表面上應該還會維持友好的外交關係,但是,日本協助美國成為東亞或印太地區
地緣政治的二把手,應該是指日可待。」
另一方面,「日本非常擅長以不正面衝突的迂迴手法來解決問題,例如建立東亞或印太地
區的區域規範等,這對理不直氣很壯的中共而言,可能是必須好好學習的外交課題。」
責任編輯:李沐恩#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轉載媒體: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3/9/29/n14084304.htm
6.備註:
--
中共嚴控文藝圈 120餘電影人被集中上黨課 「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完美呈現
https://www.epochtimes.com/b5/17/11/28/n9903828.htm
報導稱,在26日的座談會上,這些電影人學習了「中共十九大精神」。此外,新聞出版廣
電總局副局長張宏森對這些電影人提出要求:「統一思想、明確任務、加強創作」,還要
求他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27日,在論壇上,導演吳京、
賈樟柯等一些電影人先後表態,稱如何將「主旋律」融入到電影創作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41.141.8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96166640.A.6F5.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