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 年 8 月 25 日羅馬奧運開幕日,來自全球的八十三個代表隊、5,338 名運動員,正準備依據國家英文字首的排序,依序入場。
我國一共派出足球、籃球、田徑、舉重、游泳、射擊、拳擊等項目選手參加,全體隊職員超過六十人。
但入場時,總幹事林鴻坦手持「Under Protest(抗議中)」的白布條,以示抗議。
抗議的舉動,除了引起現場騷動,也隨即成為國際媒體焦點,隔天紐約市內的五家報紙,不約而同的關注治這起事件。
代表團團長鄧傳楷因此說︰「我要向所有自由世界的人們宣告,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已對中華民國,做了一件不公正及歧視的行動。」
是什麼樣的不公平與歧視,讓我們必須在隆重的開幕式中,採取抗議的手段?原因是國際奧委會對於我國代表權與代表隊名稱的決議,對我方不利。
事實上,代表權的攻防戰,從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就已展開。
1952 年,芬蘭赫爾辛基奧運舉行前,蘇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積極運作共產陣營,排擠與爭奪我國的代表權,因此 1951 年「中華體育協會總幹事郝更生,非正式宣布由於俄寇參加下屆世運會之故,我國決定改變初衷,不派代表參加。」
最終,我國放棄參賽,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在比賽前幾天抵達會場參與比賽。1956 年澳洲的墨爾本奧運,我國參賽,但對岸則未與會。
換言之,在「漢賊不兩立」的立場下,你我不相容,僅一國能上場。
1960 年羅馬奧運前,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早就放棄參賽,但名稱問題事關尊嚴,一點都不能輕忽,因此當我國各項代表隊分別出發,並於八月中旬陸續抵達羅馬時,代表團人員已先出發為參與名稱問題而戰。
羅馬奧運開幕前三天的奧委會,重頭戲是處理我國代表隊名稱,我們希望在參加奧運的既定政策下,爭取以中華民國代表隊的名稱上場,甚至都已做好以底線「中華民國(臺灣)」的名義參賽。
雖經過力爭,但仍以差距不少的票數,作成中華民國可以用「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名義參加國際奧會,但必須用「臺灣」名義參賽的決議。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秘書長梅葉指出,使用臺灣的名稱「祇是不希望他們越出其自己的地理邊界,並宣稱他們代表整個中國,我們曉得他們並不如此。」於是我國代表團就在「臺灣」名稱的帶領下進場。
以臺灣之名參賽,如果從目前的政治環境來看,或許會讓許多堅持臺灣主體的人欣喜;但在半世紀前,羅馬奧運卻是我國在國際運動外交場上的一大挫敗。
1960 年代尚能維持以「中華民國奧委會」的名義參加奧運,但此後的局勢江河日下,中國於 1971 年取代了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地位後,1976 年加拿大蒙特婁奧運以「一個中國」原則拒絕我國參賽。
直到1981 年 3 月,我國與國際奧會協議,以「中華臺北」的名義,才又重返國際體育舞臺。
羅馬奧運前不利我國的決議與開幕式的抗議消息傳回國內後,國人在氣憤討伐聲中,認為「我們並不因此氣餒、沮喪退出」反而要以哀兵的姿態,爭取最大的榮耀。
然而開賽不久後,代表隊相繼在籃球、足球與游泳等項目中落敗,對此結果輿論似乎早有預期,只不過大家依舊心存希望,並將奪牌重任寄予男子十項的選手楊傳廣。
1933 年出生於臺東馬蘭的楊傳廣,是阿美族原住民,戰後初期就讀臺東農校時,因過人體能條件被挖掘。曾為棒球選手,但不久便被發現其在田徑項目中的優異表現。
他在第六屆省運前,參加臺東縣運時,就打破了跳高的省運紀錄,1954 年在馬尼拉亞運會中,奪得男子十項金牌,並在四年後蟬聯。那時他已被稱為「亞洲鐵人」。
男子十項的賽程,除了吸引現場七萬多名觀眾的目光,中廣透過短波截聽日本消息,中央社和聯合報則收聽美聯和合眾國際社電訊等方式,將賽況轉給國內聽眾與讀者。
但因通訊條件不佳,也或因羅馬現場氣候不佳而延賽,使訊息未能即時,焦急等待的聽眾,更顯心急。
先是第六項 110 公尺高欄完賽時,楊傳廣成績一度領先,消息傳回國內,就有人開始放鞭炮。而在第八項撐竿跳應在臺北時間晚上十點開始比賽,但到了午夜一點,成績尚未傳到臺灣,聯合報的讀者們,不斷打電話到報社,了解最新賽況。
1960 年 9 月 7 日凌晨,成績揭曉後,臺北街頭遍地響起慶祝的鞭炮聲。
楊傳廣不僅奪得首面獎牌,而且擊敗了名列第三名的蘇俄選手,也讓輿論更加沸騰。
十項銀牌帶來的鼓舞,確實沖淡了開幕時的不愉快,媒體因此評論羅馬奧運「雖然此次受到了名義的委屈,但有楊傳廣贏得了一面銀牌,乃盡皆彌補,仍然是大家同沾光彩,全國同表欣賀。」
此後,奧運作為世界運動最高殿堂的地位不減,而臺灣在國際舞臺則是屢受挑戰,於是我們總用著非比尋常的意義與超過千萬元的獎賞,看待奧運獎牌。
羅馬奧運雖已過了五十多年,但它卻像面鏡子,折射臺灣在往後國際社會的顛簸身影,也看見一舉奪牌時的興奮表情,驕傲、挫折與期待的情緒,都交雜在 1960 年的羅馬運動場。
#奧運 #羅馬奧運 #中華民國 #中共 #代表 #臺灣 #國際地位 #楊傳廣 #運動 #賽事 #抗議
本文摘自:#謝仕淵,《愛憎奧運:楊傳廣及1960年羅馬奧運的「臺灣」代表隊》: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nmth12/
世運會賽程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960年第一面奧運獎牌】 #楊傳廣 #奧運 #1960年 #十項全能
1960年楊傳廣以十項全能
代表我國參加羅馬奧運會
最後以些微積分差距獲得亞軍
為我國抱回第一面奧運獎牌
也是當屆亞洲選手唯一的田徑獎牌
消息傳回後舉國為之振奮
凱旋歸來更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
#楊傳廣 #亞洲鐵人 #十項全能
#報時光UDNtime
日期:1960/9/15
圖說:榮獲第十七屆世運十項運動亞軍的中華民國選手楊傳廣,十五日上午搭機返國,楊傳廣(右)及他的家人,和一同在美國受訓的魏振武(左)教授,乘車遊行市區,接受民眾熱烈的歡迎。
攝影:陳明輝
歷史新聞
【1960-09-07/聯合報/01版/第一版】
揚威世運‧不負眾望
十項運動賽結束 楊傳廣亞軍
以八三三四分贏得銀牌 得七項第一仍遜於強生
【本報綜合報導】楊傳廣果然不負眾望,昨天在羅馬的十七屆世運中贏得了十項運動的銀牌,替我國打破了參加世運從未得分的紀錄,同時也成為亞洲插足世界十項運動錦標的第一人。
這個舉世矚目的項目在羅馬挑燈夜賽中產生。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運動員的十項總分八三三四,較美國強生的八三九二相差五十八分而屈居次席。
由於昨天羅馬的天氣涼爽,以及最近都曾打破俄國庫滋涅佐夫所保持的八三五七世界紀錄的兩位英雄角逐,吸引了七萬五千觀眾。自始至終競爭激烈,不斷地掀起高潮。
顯然地,他們兩人都沒有達到令人滿意的表現,強生的成績遠遜於今年七月他在尤金所創的八六八三新紀錄,楊傳廣也比八四二六的最高紀錄退步,最令人扼腕嘆息的是楊傳廣在鉛球與鐵餅兩項的失常,使他比尤金之役少了一四六分,如果他這兩項不失常的話,那麼,世運金牌勢非鐵人莫屬了。
全國同胞對於這一比賽的關切尤其令人感奮,直到今天清晨五點多鐘,本報編輯部五座電話機鈴聲不斷,他們第一句話都是:「楊傳廣得到金牌了嗎?」當時我們才抄收到第八項的成績,與第九項標槍第一次擲的紀錄。
這項被全世界注目的「冠軍的冠軍」,自始至終競爭得非常激烈。楊傳廣首先在百公尺(十秒七)和跳遠(七.四六公尺)中以一九八四超過強生(百公尺十秒九,跳遠七.三五公尺)的一八五四,和庫滋涅佐夫(百公尺十一秒跳遠六.九六公尺)的一六四三,但是因為在第三項的鉛球中失分太多,反被強生佔了優勢,(強生十五.八二公尺得九七六分,楊傳廣十三.三三公尺,得七○三分)惟獨仍將庫滋涅佐夫拋在後面。(庫一四.四六公尺得八一七分)
第四、第五的跳高與四百公尺兩項,楊傳廣雖然獲得第一,(楊跳高一.九○公尺得九○○分,四百公尺四十八秒一得一○○五分;強跳高一.八五公尺得八三二分,四百公尺四十八秒三得九八五分;庫跳高一.七五公尺得七一一分,四百公尺五十秒二得八二八分)但仍無法彌捕鉛球一項的失分,而以四五九二的積分結束第一日的項目,較強生(四六四七)少五五分,較庫玆涅佐夫(三九九九)超出五九三分之多。
第二日的後五項開始,楊傳廣在高欄上獲得壓倒性的勝利,積分又恢復了領先的地位,較強生多了一二八分,較庫玆涅佐夫超出七○三分。
賽程到此,態勢已經非常分明,冠亞軍之爭似非強生與楊傳廣莫屬,沒有想到在鐵餅一項上又導致了另一個高潮。
鐵餅原是楊傳廣較弱的一環,就像第一日的鉛球一樣,一般預料他與強生的差額可能達三百分以上,出人意料的,強生在這一項上並沒有贏得像一般所料的分數,(楊三九.八三公尺得六二二分,強四八.四九公尺得八九四分)卻是庫滋涅佐夫的五○.五二公尺獲得了九七二分,使他與楊傳廣的差額突從七○三降到三五三。
在第八項的撐竿跳高中,楊傳廣發揮了最大的潛力,越過了四.三○公尺(九一五),使積分升到七○五二,然而強生在這方一面表現得也並不弱,達到了連他自己都想不到的成績,亦步亦趨地越過四.一○公尺(七九五)總積分七○七六,還比楊傳廣超出寶貴的二四分。
撐竿跳賽畢,暮色蒼茫,世運會場開始挑燈夜戰,繼續進行最後兩個項目。楊傳廣與強生成績仍然非常接近,楊傳廣的標槍成績六八.二四公尺(九三七),強生六九.七四公尺(九○八),涅滋涅佐夫七一.一六公尺(一○二四),於是,他們的積分分別達到八○五六,七九八九與七五○三。
如果楊傳廣能夠在最後的一千五百公尺中贏回八八分,仍然奪標有望,可惜楊傳廣祇比他領先兩碼到達終點,相差極微而失去了這屆世運的十項金牌,與強生分別破世運紀錄屈居亞軍。
世運會賽程 在 陳其邁 Chen Chi-Mai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北,加油!
2017年第二十九屆世大運將在台北隆重登場。
世大運是僅次於奧運的重要國際賽事,台灣歷經五次申辦,才終於在2011年擊敗巴西取得主辦權。
明天全球的主要媒體均會聚焦台北,對台灣而言是一場最好的國際行銷。
因此這不光是台北的事,更是台灣的盛事。
台北世大運前後籌備六年,我不禁回想起2009年世運,陳菊市長傲然的站在世界媒體面前,第一次台灣向世界證明我們有能力參與舉辦國際大型運動賽事。
那對帶動高雄的城市光榮感、讓台灣榮耀重返國際意義深遠。但是成就一場國際賽事,背後盡是無人知曉的艱辛。
2004年世運總會確定高雄為主辦城市之後,2005年時任代理市長的我就展開了籌備世運的龐大工程。
從場館籌建、賽程安排、運動員的接待規劃到義工招募等,整個城市都動了起來。
2005年7月,我帶領高雄市代表團前往德國杜伊斯堡。
在全場四萬多人的見證下,代表高雄從IWGA總會長Ron Froehlich接下了世運主辦旗幟。
閉幕典禮那天,杜伊斯堡下著濛濛細雨。
「2005年世運會閉幕表演團」,有祖韻文化樂舞團、高雄城市芭蕾舞團、汎美舞蹈團以及國光劇團豫劇隊。
來自高雄的團隊,在世界舞台上盡情展現了台灣風采!
當台灣的神將搖擺出場,阿美族長老用渾厚嗓音祈福時,全場震撼無聲,而後爆出如雷的讚美、掌聲。
那是第一次將大膽創新的嘗試,台灣的傳統文化帶上國際舞台!
後來,高雄也發展出電音三太子,在2009年風靡了世運所有外國友人。
「高雄隊」的努力,一棒接一棒,終於讓高雄走出去,世界走進來!
國際賽事,榮耀台灣!
做為一個曾參與舉辦國際大型比賽的高雄,祝福即將到來的台北世大運圓滿成功,台北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