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演奏家一上台馬上進入狀況,世界級鋼琴家 陳毓襄:沒有什麼可以擊敗我!
▶ 完整版看這裡:https://tw.tv.yahoo.com/asksisy
-
《#茜問》每週三 11:30 更新
追蹤頻道不錯過 >> https://tw.tv.yahoo.com/asksisy
Podcast不錯過 >> https://sndn.link/asksisy
#陳文茜 的台灣網路節目處女秀,#茜少女 來跟大家交朋友!
世界級鋼琴家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和最優秀又善良的人在一起談音樂,你會變得Super快樂》
自2/22起開始一個新工作任務,與陳毓襄、焦元溥一起錄製Podcast ,一系列介紹古典音樂。從作曲家,作品與時代,歷代大鋼琴家如何詮釋其作品,及彈奏者的心境。
我們只錄影兩集,已經笑話百出。
我們三人一致同意先錄Rachmaninoff 十講。焦元溥的博士論文題目即為Rachmaninoff ,他如數家珍談了Rachmaninoff 每個作品的創作歷程。而陳毓襄是被公認台灣及美國西岸Rachmaninoff 彈得最好的鋼琴家。
第一、二集聚焦Rachmaninoff 最受大眾熟悉囑目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焦元溥本來開始談到其中12-13變奏,接著為什麼會出現第十八變奏這一段⋯⋯中途我故意問了一個問題:這個一臉嚴肅,有時候臉像棺材店老闆(當時的樂評)表情臉龐的人,為什麼會寫出如此浪漫、纏綿、悲傷、離別,卻在某些小段落氣勢磅薄,像李商隱,又像長恨歌的曲子?
焦元溥的回答非常具備時代詮釋。Rachmaninoff 出生浪漫主義的高峰時期,他又來自俄羅斯。雙重背景形塑了天才作曲家的風格,而為了有別於一般的浪漫主義時代的鋼琴家,他的彈奏刻意很Straight!在一個工整的結構下,表現出音樂章節的多種表情。
不過,當焦元溥說:其實Rachmaninoff 很英俊、陳毓襄也完全贊同時,我不知鬼使神差地發生什麼事,突然把原本慢慢喝咖啡的優雅,破壞殆盡,一口咖啡☕️嗆傷氣管⋯⋯直接噴灑在焦元溥平日非常用功注記的筆記本還有衣服上。
我很不好意思,他們倆人倒是爆笑。陳毓襄的舞台訓練使她沒有停頓,繼續談論她為何如此喜愛Rachmaninoff ,甚至前後到俄羅斯五年,⋯⋯她下節目後告訴我,我們的訓練就是不管發生什麼事,Keep Playing !
焦元溥因此説了一個小故事,一次Rachmaninoff 演奏會上,有位不斷咳嗽的觀眾,他瞪了那人一眼後,那位觀眾即停止咳嗽,可見棺材臉眼神的確威力驚人。
第二集快結尾,當我們開始預告下一集要介紹Rachmaninoff 3時,陳毓襄大美女立即進入乩童狀態,尤其播出她自己去年12/21彈奏的Ending 時,簡直不能自制,幾近痴迷。
古典音樂的魅力如此之大!故事又這麼好聽!
而我何其幸運,可以和台灣兩個領域中兩位最僥僥者,一位世界級鋼琴家,一位一生專注古典音樂的博士級樂評家一起聆賞討論音樂。不只回家的路上,我的腳步輕舞:在錄音間時,回憶當年三十歲時在西伯利亞鐵路上帶著托爾斯泰的小説聽Rachmaninoff 3的點滴,也手足舞蹈跳起來。
What a Podcast !
—-圖1:陳毓襄聆聽Rachmaninoff 3 結尾時的表情。
圖3:我學Rachmaninoff 的表情。焦元溥善良地説臉部肌肉不夠垮,不夠像棺材⋯⋯陳毓襄大笑
PS:昨天幾個忙人談音樂,之後又一起玩得太晚,今天三個人的共同下場是:我已低頭改文章工作近八小時,脖子快斷了:陳毓襄Non-Stop練了一整天的琴:焦元溥繼續瘋狂準備他村上春樹小說中的音樂演講系列。
Podcast 錄完十集,才會開始上架。目前想不到名字,我説叫:焦襄茜Podcast ,Classic Music Story如何?台語一級贊的陳毓襄又乩童,突發靈想演戲,客串演出台語連續劇!
天啊!我們是被什麼附身了?
快樂音樂之靈吧!
世界級鋼琴家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難得正經彈完整首作品的鋼琴喜劇大師Victor Børge
“我只懂兩首歌,一首是「月光」(Claire de Lune),第二首不是。”
— #鋼琴喜劇大師 維托·埔柱 Victor Børge
維托·埔柱(Victor Børge,原名Børge Rosenbaum,1909年1月3日-2000年12月23日),丹麥幽默作家、世界級鋼琴家,有「偉大的丹麥人」和「丹麥小丑太子」之稱。埔柱在丹麥哥本哈根出生,在美國康乃狄克州格林威治逝世。
埔柱的父親伯恩哈德·羅森巴姆(Bernhard Rosenbaum)在皇家丹麥教堂當小提琴家,母親菲德里克·羅森巴姆是教堂的鋼琴家。埔柱3歲的時候已經跟媽媽學鋼琴。沒多久,他被發現是一名神童。由於他8歲時候的第1次演奏,他被授予獎學金,入讀皇家丹麥音樂學院。他在Olivo Krause、Victor Schiøler、Frederic Lamond和Egon Petri等名師的教導下學習。
1926年埔柱在丹麥「奇怪的傢伙音樂廳」裏舉行他第一次的演奏會。當了幾年古典鋼琴演奏家後,他開始以笑話和鋼琴音樂的新形式來表演。1933年他第一次以這新形式來表演,同一年內,他和埃爾西·齊爾頓結婚。婚後,埔柱開始作歐洲巡迴演出,並以反納粹笑話娛樂大眾。他的這個舉動,引起了阿道夫·希特勒的注意,不用多久,希特勒將這名敢言的猶太人列為德國的敵人。
當納粹德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攻陷丹麥的時候,埔柱正在瑞典表演,成功逃亡到達芬蘭。由於他太太是美國人的關係,他成功乘坐客輪「美國軍隊」號離開歐洲逃亡到美國。他在1940年8月28日抵達美國的時候,身上只剩下20美元,其中3美元用來支付了美國海關關稅。當埔柱知悉他母親病危之後,他假扮成一名水手,冒著生命危險回到丹麥探望她。
雖然到達美國後對英語仍一竅不通,但由於他不斷以看電影來學習,埔柱很快便能夠迎合他的美國觀眾。1941年他以藝名Victor Borge在Rudy Vallee的電台節目中亮相,其後平·克勞斯貝以廣播節目「卡夫音樂廳(Kraft Music Hall)」的名義聘請他。
從此之後,他的事途更上一層樓。1942年埔柱贏得最佳電台新表演者獎。不久多名電影明星列如法蘭克·辛納屈等邀請他拍電影。1946年當他有機會在全國廣播公司主持《維托·埔柱秀》的時候,他借機在電視面前操練他的表演技巧。這些技巧包括:不斷重複他將要用鋼琴演奏一首樂曲,但每次都被這個那個騷擾,又或者對在座觀眾品頭論足,又或者討論蕭邦《小狗圓舞曲》(即《一分鐘圓舞曲》)作為煮沸雞蛋計時器之好與壞。
在電視上,埔柱充份利用視覺和動作的元素來達到最佳效果。他喜歡和觀眾互動。例如,當他發現一個有興趣與他互動的觀眾坐在第一排時,他便會問:「您喜歡鋼琴音樂嗎?」若果他說喜歡,埔柱便會把樂譜從鋼琴上拿下來交給他,對他說:「這是您的。」待觀眾笑聲完畢後,他便會告訴他:「盛惠1元9毛半。」(當時樂譜的價錢)
埔柱1948年在艾德·蘇利文秀節目中擔當嘉賓,同年,他歸化入美國。1953年10月2日他在紐約黃金劇院開始上演他的《音樂中的喜劇》騷。與第一任妻子埃爾西·齊爾頓離婚後,他在1953年與 Sarabel Sanna Scraper 結婚。《音樂中的喜劇》這個1人在1956年1月21日演畢時,上演了849次,並列入了金氏世界紀錄。
在他巡迴演出期間曾經與紐約管弦樂團和倫敦管弦樂團等舉世聞名的管弦樂團合作。埔柱為人謙虛,當他1992年接受皇家丹麥交響樂團之邀請,在哥本哈根的皇家丹麥劇院作樂團指揮的時候,他感覺到極度的榮幸。
埔柱曾協助建立多個信託基金,包括:《向斯堪地那維亞致謝基金》。這個基金是為那些曾經幫助猶太人逃離納粹魔掌的人而設。1999年,埔柱接受了甘迺迪中心頒給他的甘迺迪中心榮譽獎。
除了音樂作品外,埔柱亦是兩本書的作者,包括:《我最喜歡的中場休息》和《我最喜歡的音樂喜劇》(跟勞勃·謝爾曼合作)他在 Niels-Jørgen Kaiser 的幫助下曾替自己寫了一本自傳,書名是《微笑是最短的距離》(Smilet er den korteste afstand)。
埔柱在逝世前的晚年仍然沒有停下來,不斷地巡迴演出。在他90歲那年,他作了差不多60次演出。
入行超過75年後,埔柱2000年12月23日在康乃狄格州格林威治在睡夢中安詳去世。逝世前1天,他剛從丹麥完成演出回來。女兒 Frederikke Borge 說: 「他離去得合時,我爸爸近來非常想念母親。」。
埔柱遺下4名兒女,與 Sarabel 所生的維克多·埔柱和 Frederikke,與埃爾西·齊爾頓所生的朗奴·埔柱和珍妮·埔柱。
世界級鋼琴家 在 獲得成功,被樂壇譽爲神童。他的演奏技巧精湛輝煌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加夫裏洛夫是涅高茲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又一位世界級著名鋼琴家。他擁有著俄羅斯鋼琴學派無懈可擊的高超演奏技藝,奔放熱情的表達方式和智慧控制音色變化的能力的演奏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