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鑽研化學生物和醣分子研究的翁啟惠,他所開發的「程式化一鍋式反應法」,讓醣分子在實驗室能快速合成,酵素法也是唯一可以大量、快速合成寡糖的方法。他對於學術界貢獻良多,更榮獲2021年威爾許化學獎肯定。
威爾許基金會在官網指出,翁啟惠在醣類和蛋白質之間的分子識別方面有突破性研究,將為癌症治療帶來革新,改變人類看待和治療癌症的方式。
翁啟惠除了中研院士和工研院士之外,更曾獲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士、世界科學院士等成就,從1986年開始在國際間獲獎無數。而且依照過去慣例,獲得沃爾夫和威爾許化學獎之後,下一步就是諾貝爾獎了,因此這回獲獎也讓學界十分期待。
世界科學院 院士 在 交通大學校友會 NCTU Alumni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央研究院盧志遠院士不僅曾擔任交通大學教授、 AT&T Bell Lab 計畫主持人,回國後至工研院電子所、經濟部次微米計畫專案總主持人,也投身產業界,先後擔任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公司、欣銓科技公司、旺宏電子公司等高階決策及董事會團隊,榮獲工研院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院士、總統科學獎等榮譽,在產、官、學、研四方均有崇高的成就與地位。
盧志遠學長笑著問道:「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原子筆要叫做『原子』筆?」
世界科學院 院士 在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賀!前副總統、本院陳建仁院士於7月30日獲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正式任命為「宗座科學院(Pontific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為本院李遠哲前院長之後,第二位來自臺灣的院士。
宗座科學院是直屬羅馬教廷(Holy See)的科學研究機構。前身是教廷設立的林琴科學院(Linceorum Academia,1603年成立),歐洲歷史最悠久的科學院。著名科學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為科學院創始之初的領導人。1936年教宗庇護十一世(Pope Pius XI)重新組建為現今的宗座科學院。科學院擁有學術研究自由,旨在推進數學、物理、自然科學和傳染病相關議題等研究,為天主教普世教會最高的學術權威機構。歷屆院士中有74位諾貝爾獎得主。
「宗座」為對教宗的尊稱(His Holiness)。宗座科學院院士的任命不分國籍、種族、政治立場與宗教信仰,基於候選人的學術成就和道德品格,經院士推薦及全體院士同意後,送請教宗任命。目前共有80位院士。
陳院士學術成就享譽國際,1998年當選本院院士,並曾獲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7)、世界科學院院士(2005)、美國流行病學學院院士(1993)等。亦曾榮獲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2013)、總統科學獎(2005)、行政院壹等功績獎章(2005)等重要獎項。除了學術成就,陳院士虔誠追求信仰,亦獲梵蒂岡冊封為聖大額我略教宗騎士團勳章爵士(2013)與耶路撒冷聖墓騎士團騎士(2010)。
#陳建仁 #宗座科學院 #PontificalAcademyOf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