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疫情緊張,疫苗卻嚴重欠缺的時刻,除了美日兩國捐贈587萬劑疫苗之外,遠在波羅的海東岸的立陶宛,也捐贈2萬劑疫苗給台灣。禮雖輕,情意濃,因為他們不到3百萬人口。接著,立陶宛宣布要在台北設代表處,而我們的外交部也宣布要在立陶宛設代表處,作為台灣在歐洲的窗口。有趣的是,我們將用Taiwanese(台灣人、台灣的)而非Taiwan為名。
立陶宛現任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先生於今年6月14日參加波羅的海國家與美國總統拜登的高峰會,他公開表示願意讓美國駐軍立陶宛,以使美軍在中歐地區具備快速反應能力好維持區域穩定,並協防立陶宛。值得注意的是,立陶宛與中國具有正式邦交關係,卻準備投向美國,支持台灣。為什麼?
讓我們先來了解波羅的海三國的歷史背景,以及他們用柔性方法獨立復國的感人故事。
瀕臨波羅的海有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及拉脫維亞。二次大戰期間,德國曾經占領三國,1939年8月23日,希特勒與史達林簽訂「Molotov-Ribbentrop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協定,附加「秘密協議書」,暗中將三國列入「德蘇勢力範圍」。1940 年蘇軍入侵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於1941年,立陶宛於1944年先後均被迫加盟蘇維埃共和國長達50年。
這三個小國從醞釀脫離蘇維埃共和國到完成獨立復國,經歷三個階段。先是各自推動公民運動,爭取人權自由,1987 年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宣稱推動蘇聯改革,激起各國自由化的火花,紛紛成立各種人民團體,三國人民促成了「波海人民陣線」(Baltic Popular Front)的大結盟。1989 年8 月23 日,2百萬以上的男女老少,為紀念被出賣50年,在三國高速公路上手牽手高喊「獨立、自由」,長達6百公里,將三國首都連串成波海大道(Baltic Way)的人民長城,震撼全世界。
第二階段由各國國會通過決議,宣布回復各國主權獨立。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議會率先決議:「從1940 年被外來政權所廢除的立陶宛國家主權,已經回復,從今以後,立陶宛又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兩個月後,鄰國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的國會也先後通過決議,宣布回復他們的主權獨立。
立陶宛最高議會所作決議很快被蘇聯最高蘇維埃宣布無效,立陶宛政府又凍結經費,終止蘇聯在立國徵兵,更展開邊界巡邏,又通過身分證法,不斷凸顯立陶宛的國家主權。此外,人民開始從鄰國購入能源、物資和武器,無形中開啟自由經濟模式。
世界各國也紛紛表態。美國總統布希公開支持立陶宛人的民族自決權。捷克總統 V. Havel 表示願提供場所供作雙方談判; 歐洲議會決議要求「兩個不同國家以建設性對話解決爭議。」
由於立陶宛舉國團結,加上國際輿論支持與媒體的關注,初期莫斯科採用恫嚇及顛覆手段,直到12月1日,戈巴契夫才下令動用武力。1991年1月,蘇聯部隊占領立陶宛國防部在各城市所屬的辦公大樓。1月12~13日,KGB傘兵特種部隊抵達首都Vilnius,凌晨攻占無線電台及電視台,開始實施戒嚴宵禁。蘇聯坦克車陸續開往電視塔時,立陶宛民眾傾巢而出,壓扁擋路車輛,衝越人潮,終於攻占電視台,這全部過程透過現場記者的報導傳入全國人民的耳目。民眾衝往最高議會保護國會大廈,唱歌祈禱。清晨4 點,最高議會通過「立陶宛流亡政府法」,授權成立流亡政府統領國政,因應變局。
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葉爾辛與立陶宛和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國領袖發表共同聲明,互相承認主權,並嚴詞譴責蘇聯用武裝部隊對付民眾和平非暴力。葉爾辛掀起全球的道義支持,即連俄羅斯也展開反抗戈巴契夫的活動。莫斯科人民議會不得不通過決議,要求立即停止武裝活動,迫使蘇軍於48小時內撤退,並展開與波海三 國談判。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議會與歐洲共同體亦紛紛出面制止蘇聯軍事活動,進行和平談判。
在全國團結與全世界關懷支持的熱潮中,立陶宛於2月9日舉行公民投票,投票率84.74%,贊成獨立的高達90.47%,其他兩國也都先後舉行公民投票,獨立復國的訴求均獲得壓倒性支持。2月11日,冰島首先宣布承認立陶宛獨立。葉爾辛在當年8月間猝然發動政變,當時人在裏海度假的戈巴契夫被趕下台。西方國家樂見蘇維埃聯邦共和國崩解,美國帶頭承認波海三國,其他國家也紛紛跟進。
1991年9月16日,聯合國安理會主動通過波海三國為聯合國新會員。隔天聯合國大會開幕日,我發動並率領「台灣加入聯合國宣達團」在聯合國大廈為台灣敲聯合國大門,宣達團全體團員親眼目睹波海3國國旗在藍天白雲間飄揚。但,萬旗飄揚,獨缺台灣!
1994年8月,我主辦「世界婦女高峰會議」,一口氣邀請到72國兩百多位女性領導,其中一位就是立陶宛獨立復國的首位總理Kazimira Prunskiene女士。她在大會致詞時說,「台灣這麼美麗的國家,卻非聯合國會員國。It’s all man-made mistakes。」
在我擔任副總統時,我們保持友誼。我卸任後,2010年參加芬蘭的國際會議頒獎,再轉往立陶宛參訪。Prunskiene 前總理跟她的家人全程接待我兩天,暢遊炫麗奇幻的立陶宛歷史博物館,暢讀立國歷史文物,以及他領導反抗俄國和平獨立成功的故事。
當時的立陶宛,一如其他共產統治過的國家,到處流露殘破陰沈。然而2016年,我帶領「和平中立西遊記」百人團再度參訪,波海三國已煥然一新。立陶宛首都大街上全是世界各國名牌店舖,熙來人潮則是各國觀光客。共產主義使立陶宛蒙塵,資本主義拭亮波海的璀璨。
請國人同胞不要小看3百萬人的立陶宛,要衷心感謝他們捐獻的2萬劑疫苗,竭誠歡迎立台互設代表處!別以為他們羨慕我們的高科技,我們更應該向他們學習「以小搏大,以柔克剛」的智慧和勇氣!
不結盟運動會員國 在 呂秀蓮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台灣疫情緊張,疫苗卻嚴重欠缺的時刻,除了美日兩國捐贈587萬劑疫苗之外,遠在波羅的海東岸的立陶宛,也捐贈2萬劑疫苗給台灣。禮雖輕,情意濃,因為他們不到3百萬人口。接著,立陶宛宣布要在台北設代表處,而我們的外交部也宣布要在立陶宛設代表處,作為台灣在歐洲的窗口。有趣的是,我們將用Taiwanese(台灣人、台灣的)而非Taiwan為名。
立陶宛現任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先生於今年6月14日參加波羅的海國家與美國總統拜登的高峰會,他公開表示願意讓美國駐軍立陶宛,以使美軍在中歐地區具備快速反應能力好維持區域穩定,並協防立陶宛。值得注意的是,立陶宛與中國具有正式邦交關係,卻準備投向美國,支持台灣。為什麼?
讓我們先來了解波羅的海三國的歷史背景,以及他們用柔性方法獨立復國的感人故事。
瀕臨波羅的海有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及拉脫維亞。二次大戰期間,德國曾經占領三國,1939年8月23日,希特勒與史達林簽訂「Molotov-Ribbentrop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協定,附加「秘密協議書」,暗中將三國列入「德蘇勢力範圍」。1940 年蘇軍入侵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於1941年,立陶宛於1944年先後均被迫加盟蘇維埃共和國長達50年。
這三個小國從醞釀脫離蘇維埃共和國到完成獨立復國,經歷三個階段。先是各自推動公民運動,爭取人權自由,1987 年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宣稱推動蘇聯改革,激起各國自由化的火花,紛紛成立各種人民團體,三國人民促成了「波海人民陣線」(Baltic Popular Front)的大結盟。1989 年8 月23 日,2百萬以上的男女老少,為紀念被出賣50年,在三國高速公路上手牽手高喊「獨立、自由」,長達6百公里,將三國首都連串成波海大道(Baltic Way)的人民長城,震撼全世界。
第二階段由各國國會通過決議,宣布回復各國主權獨立。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議會率先決議:「從1940 年被外來政權所廢除的立陶宛國家主權,已經回復,從今以後,立陶宛又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兩個月後,鄰國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的國會也先後通過決議,宣布回復他們的主權獨立。
立陶宛最高議會所作決議很快被蘇聯最高蘇維埃宣布無效,立陶宛政府又凍結經費,終止蘇聯在立國徵兵,更展開邊界巡邏,又通過身分證法,不斷凸顯立陶宛的國家主權。此外,人民開始從鄰國購入能源、物資和武器,無形中開啟自由經濟模式。
世界各國也紛紛表態。美國總統布希公開支持立陶宛人的民族自決權。捷克總統 V. Havel 表示願提供場所供作雙方談判; 歐洲議會決議要求「兩個不同國家以建設性對話解決爭議。」
由於立陶宛舉國團結,加上國際輿論支持與媒體的關注,初期莫斯科採用恫嚇及顛覆手段,直到12月1日,戈巴契夫才下令動用武力。1991年1月,蘇聯部隊占領立陶宛國防部在各城市所屬的辦公大樓。1月12~13日,KGB傘兵特種部隊抵達首都Vilnius,凌晨攻占無線電台及電視台,開始實施戒嚴宵禁。蘇聯坦克車陸續開往電視塔時,立陶宛民眾傾巢而出,壓扁擋路車輛,衝越人潮,終於攻占電視台,這全部過程透過現場記者的報導傳入全國人民的耳目。民眾衝往最高議會保護國會大廈,唱歌祈禱。清晨4 點,最高議會通過「立陶宛流亡政府法」,授權成立流亡政府統領國政,因應變局。
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葉爾辛與立陶宛和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國領袖發表共同聲明,互相承認主權,並嚴詞譴責蘇聯用武裝部隊對付民眾和平非暴力。葉爾辛掀起全球的道義支持,即連俄羅斯也展開反抗戈巴契夫的活動。莫斯科人民議會不得不通過決議,要求立即停止武裝活動,迫使蘇軍於48小時內撤退,並展開與波海三 國談判。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議會與歐洲共同體亦紛紛出面制止蘇聯軍事活動,進行和平談判。
在全國團結與全世界關懷支持的熱潮中,立陶宛於2月9日舉行公民投票,投票率84.74%,贊成獨立的高達90.47%,其他兩國也都先後舉行公民投票,獨立復國的訴求均獲得壓倒性支持。2月11日,冰島首先宣布承認立陶宛獨立。葉爾辛在當年8月間猝然發動政變,當時人在裏海度假的戈巴契夫被趕下台。西方國家樂見蘇維埃聯邦共和國崩解,美國帶頭承認波海三國,其他國家也紛紛跟進。
1991年9月16日,聯合國安理會主動通過波海三國為聯合國新會員。隔天聯合國大會開幕日,我發動並率領「台灣加入聯合國宣達團」在聯合國大廈為台灣敲聯合國大門,宣達團全體團員親眼目睹波海3國國旗在藍天白雲間飄揚。但,萬旗飄揚,獨缺台灣!
1994年8月,我主辦「世界婦女高峰會議」,一口氣邀請到72國兩百多位女性領導,其中一位就是立陶宛獨立復國的首位總理Kazimira Prunskiene女士。她在大會致詞時說,「台灣這麼美麗的國家,卻非聯合國會員國。It’s all man-made mistakes。」
在我擔任副總統時,我們保持友誼。我卸任後,2010年參加芬蘭的國際會議頒獎,再轉往立陶宛參訪。Prunskiene 前總理跟她的家人全程接待我兩天,暢遊炫麗奇幻的立陶宛歷史博物館,暢讀立國歷史文物,以及他領導反抗俄國和平獨立成功的故事。
當時的立陶宛,一如其他共產統治過的國家,到處流露殘破陰沈。然而2016年,我帶領「和平中立西遊記」百人團再度參訪,波海三國已煥然一新。立陶宛首都大街上全是世界各國名牌店舖,熙來人潮則是各國觀光客。共產主義使立陶宛蒙塵,資本主義拭亮波海的璀璨。
請國人同胞不要小看3百萬人的立陶宛,要衷心感謝他們捐獻的2萬劑疫苗,竭誠歡迎立台互設代表處!別以為他們羨慕我們的高科技,我們更應該向他們學習「以小搏大,以柔克剛」的智慧和勇氣!
不結盟運動會員國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專欄】陳惠萍:「城市」,是全球永續發展的關鍵戰役!(10/31/2020 天下雜誌CSR@天下)
作者:陳惠萍
為喚醒國際社會對城市行動的重視,自2014年起,聯合國將每年10月31 日指定為「世界城市日(World Cities Day)」。透過「城市與SDG」系列文章,看見全球邁向永續發展的過程中,城市如何發揮關鍵角色及影響力,實踐美好的未來。
「城市是男人和女人,女孩和男孩居住的地方,也是他們為生活打拼並實現夢想的所在。這裏亦是解決貧窮及不平等、提供健康與教育服務、保護生態體系、以及保障人權的地方。-SDG Cities Guide」
「城市化(Urbanization)」正為世界帶來巨大變革與影響。據聯合國統計,全球已有一半以上人口居住於城市,到2030年將超過6成,人數增加至50億。
高樓林立的都會叢林,不僅是人們搭乘夢想翱翔、揮灑繁華的所在,同時也可能是貧窮、失業、社經落差、不可持續消費及生產方式的淵藪之地。僅佔全球土地面積3%左右的城市,在為全球創造高達八成GDP的同時,也產生了70%以上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並使用超過六成以上資源。
面對失控的地球暖化與氣候緊急狀態,城市開始被視為國家主體之外,所謂「非國家體系(non-state actor)」的重要行動者。如同2015年紐約世界城市高峰會暨市長論壇開幕時,聯合國副秘書長Jan Eliasson所呼籲:「城市將是這場永續發展之戰的決勝之地。」
城市雖然僅佔世界的極小領域,但其所影響的社會、經濟與環境範疇卻十分巨大。因此,對於永續發展的追求不僅是城市首長的重要政治行動,也將成為左右全球氣候變遷戰役成敗的關鍵節點。
從城市開啟美好生活:SDG11與永續城市
面對又熱又平又擠的世界,城市如何變得更好?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提供了具體指引,幫助城市領導人擘劃更公平美好的發展藍圖,讓每一座城市都成為永續願景之城。
其中,SDG11「永續城市」訴求「建立具包容性、安全、韌性及永續的城市與人類社區」(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 Make cities inclusive, safe, resilient and sustainable),例如:改善貧民窟&提供負擔得起的住房和基本服務、打造便民的公共運輸系統、減少城市廢棄物與空污問題、提供安全且具包容性、可及性的公共場所及綠色空間等,讓每一位居住在城市的居民都能獲得更有品質的生活。
城市作為回應全球氣候倡議及行動的積極角色,可透過彼此串連、促進城市治理模式的經驗學習,從而加速全球城市轉型。以下,將簡要介紹國際上重要的城市組織網絡與資源。
(1)「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
全球最早共同承諾推動永續發展的地方政府網絡「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 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ICLEI)」成立於1990年,截至2020年已有超過124個國家、1750個地方政府串連為夥伴城市,成為引領城市轉型的重要國際地方政府網絡。
其中包含12個巨型城市、100個超級城市和都會區、450個大型城市,以及450個中小型城市及城鎮。目前,台灣也有11個城市加入成為會員城市(包含:屏東縣、高雄市、台南市、嘉義市、雲林縣、台中市、新竹縣市、桃園市、台北市、新北市。其中ICLEI東亞地區高雄環境永續發展能力訓練中心也是德國波昂總部以外唯一的能力訓練中心)。
ICLEI積極倡議全球性的地方政府運動,並致力推動地方社區與城市計畫,達成公平、安全、韌性、活力經濟及健康環境之目標。其主要採取五大發展路徑推進城市達成SDG目標:(1)基於自然的發展;(2)韌性發展;(3)低碳發展;(4)循環發展;(5)公平及以人為本的發展。
(2)「城市氣候領導聯盟」(C40):
2005年成立的對抗氣候變遷網絡「城市氣候領導聯盟(C40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C40)」以城市結盟型態和舉辦「城市氣候高峰會(C40 Large Cities Climate Summit)」等方式,促進各城市對抗氣候變遷議題的行動經驗與交流。迄今有97個城市會員,總計產出約1萬個應對氣候變遷的城市行動方案。
2018年,C40曾發布一份《我們不想要的未來》報告書(註:其名稱回應2012年里約Rio+20大會後通過的報告書:《我們想要的未來》),其中指出面對氣候災害的影響下,幾乎所有城市都暴露在危險之中。
城市所面臨的6大脆弱性問題包括:酷熱、高溫與貧窮、水的可及性、糧食安全、海平面上升與能源供應。
這份研究表明,全球城市面臨共同且廣泛的威脅風險,身處其中的城市居民將受到影響最劇烈的氣候災難。此外,報告書中也強調都市「熱島效應」所導致的極端高溫與空氣污染與健康風險,將使得某些弱勢人群(兒童、老人、病人及窮人)特別容易蒙受其害。
因此,地方領導及決策者除了必須致力邁向永續城市發展,以因應日益加劇的氣候風險及城市治理挑戰。更重要的是,城市領袖也應當關注氣候災害下,市民如何因為種族、性別、年齡或健康狀況而遭遇不同程度的衝擊,才能落實更具公平性與韌性的城市未來。
(3)「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SDSN):
2012年,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建立「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The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SDSN),連結全球科學與技術專家,尋求解決方案以實踐永續發展目標。
為了評估聯合國193個會員國家在SDG方面的總體進展,SDSN除了發布各國在17項SDG的總體進展排名,也繪製地圖呈現所有國家在各別SDG項目上的得分。
除此之外, SDSN也幫助改善城市治理,並自2013年起SDSN發起「城市永續發展目標運動」( Campaign for an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形成獨立專責的城市永續發展項目,透過與地方政府&利害關係人合作,共同支持SDG11的實施及推廣。
其中幾項重點城市方案:美國永續城市倡議(USA-SCI)和里約永續城市倡議(Rio Sustainable Cities Initiative),不僅見證典範城市的成功經驗,也分享相關政策工具及資源,藉以帶動更多永續城市發展。
(4)「全球氣候與能源市長聯盟」(CGoM):
2016年全球兩大主要氣候倡議城市聯盟:「全球市長聯盟(Compact of Mayors)」與「歐洲市長盟約(Covenant of Mayors)」進一步擴大結盟,共同組成「全球氣候與能源市長聯盟(The Global Covenant of Mayors for Climate & Energy,CGoM)」。
截至目前,該聯盟已成功結合139個國家、1萬個城市及地方政府的承諾進行城市自願性氣候行動,影響超過9億人口,成為規模最大的城市行動聯盟。
「全球氣候與能源市長聯盟」的使命與目標是:透過具體的氣候及能源行動,幫助城市與社區人民帶來更健康、綠色及具韌性的未來。主要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調適氣候變遷影響」及「發展可負擔的再生能源」3大主軸來促進城市永續發展。
這條城市永續轉型的旅程,將包含幾個階段:提交承諾、評估影響及風險、設定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制定計畫、實行、監控與報告、驗證成果、定期更新資料。
在此過程中,每個城市都可能有不同的路徑,但GCoM將透過提供資源串連,協助建立知識、數據、金融及氣候服務共享的全球夥伴關係,加速這場世界城市轉型運動的進展。
城市與我們的未來
城市的未來,取決於今日的行動並將影響下一個世代。如同「未來倫理:氣候變遷與政治想像(Future Ethics: Climate Change and Apocalyptic Imagination)」一書所提醒,氣候問題的背後事實上涉及了世代正義、哲學與道德等深層意涵。
如何面對「我們不想要的未來」,並且開創「我們想要的未來」,這場永續發展的戰役正在城市展開。或許,每一位穿梭在大城小鎮中,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著的你我,也都將無法置身其外!
(本次主題「城市SDG」共分上下篇,上篇為:全球永續發展之戰:城市是關鍵!;下篇為:永續城市的在地實踐:大城小鎮的故事)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csr.cw.com.tw/article/417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