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自己要什麼嗎?
有時候我們常跟人索取,卻不見得清楚自己在「要」什麼;有時候我們也常以他人的需求為主,卻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這個「要」的背後,有著自己內在的需求及渴望,但因為我們對自己不夠深入了解,於是看不見自己的需求而以滿足他人的需求為主,於是以索取A的方式在渴求B。因此會愈「要」愈「空」,愈是滿足他人,則愈是感受不到自我。
比如在情感中當我們希望對方能報備自己行踪時,我們以為要的是知道對方的平安,但其實是因為知道行踪帶來可控感,一切還在我們可以控制的範圍底下,會讓我們安心;而因為沒有安全感所起的控制欲,更深層的是依附焦慮。而依附附焦慮的形成,跟早年與母親的關係有關。
如果是安全型依附的人,早年與母親建立起較健康的依附關係,既使母親不在眼前,也確信母親不會丟下自己,過段時間就會回來。此種深層信任安全感,會帶來安全的依附關係,相對也會對他人及世界有較樂觀正向的看法。
相反地,若是沒有與母親建構起此種安全的依附關係,就容易在母親離開時感到焦慮緊張,並且深怕母親丟下自己再也不會回來。那麼成長之後,當與伴侶建立依附時,就容易因為無法掌控伴侶的去向或行踪而勾起早年與母親的依附焦慮。所以並非報備來確信對方平安,而是報備能緩解自身的依附焦慮。
但這就是大家常說的,安全感要自己給自己,講的就是要感受到安全是和依附相關的。如果自身的依附焦慮必須由對方來緩解(對方給我安全感),那麼想必也只能死綁著對方了。
所以,並不是「你要給我安全感,我才能安心」,而是「我感到不安全,是我的依附需求要被我看見」。
再來還有一種是「聖母情結」,無論是情感關係中的「吸渣體質」或是職場上的「阿信體質」,甚至有可能是生活中的「拯救著」,都源自於一股渴望滿足他人需求背後所嚮望的「價值感」。藉由解決、幫忙、介入、干涉別人的問題或課題,給予無底限的包容、溺愛、自我犧牲及奉獻,來讓自己感到有存在的價值。這看似無私心的滿足他人需求,但其實有可能在規避自己自身內在的需求。
比如我其實是一個從小靠自己長大的人,我很渴望能找到一個可以依靠的肩膀,有個拯救者的白馬王子出現;但每每出現的都是需要我去幫忙的對象,或是扯我後腿讓我忙著照顧的對象。然後透過協助或幫忙這些人滿足他們的需求,一方面我有可能更怨自己為何要當起拯救者而不是被拯救的人;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因為拯救了他人而感到有價值。
但這其中運作的是,其實我打從心底可能根本不相信有人可以拯救我,因為我不值得。於是,我一面期待著有拯救者的出現,一面心底根本不信自己值得被拯救,所以最後只能自己再次當起拯救者,來藉由滿足他人的需求的價值感,來填補自己渴望被拯救的空虛。
所以在當起拯救者時,我們可能要反思一下這個想要拯救他人的衝動,是否其實是自己想要被拯救呢?
人就是這麼複雜及奧妙,你絕對是一本值得深入閱讀的好書。
#依附相關議題
#在靈魂之旅課
#下期G班週三晚
illustrator: lost7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