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男人可以渣到什麼程度? 參考一下亨利八世的作法
一輩子結了6次婚,殺了2個老婆
【第1任 - 阿拉貢的凱瑟琳】
第一次娶了哥哥的老婆阿拉貢的凱薩琳,是個西班牙公主,端莊賢淑但懷孕六次生不出王子,只生了一個女兒,於是變心找到第二任老婆
當時英國王室結婚要找羅馬教宗認證,為了娶第二個就去找教宗哭...我老婆以前就結過婚了,那個婚姻無效啦~ 於是就馬上甩開第一任老婆開心再婚
於是阿拉貢的凱薩琳被流放...抑鬱而終
死前還寫信給亨利八世,請善待我的瑪麗公主
並堅稱自己永遠都是合法王后
【第2任 - 安妮·博林】
第二任老婆安妮博林貌美善交際,卻也生不出男生
生了一個女孩之後,歷經5次難產
於是...就又被渣男甩鍋了
亨利八世後來連行房都懶得去
但她太想要鞏固自己的王后地位,歷史上眾說紛紜
有人說她找親弟弟傳宗接代想要生男孩
於是亨利剛好趁熱打鐵,安了亂倫通姦罪名給她
然後安妮博林就被砍頭了....
但安妮留下的女兒- 伊莉莎白一世,後來成為英國的童貞女王,迎來英國的黃金時代
【第3任 - 珍·西摩】
亨利八世10天後就跟第三任老婆結婚
這女人是亨利最愛的女人
她叫做珍西摩
珍西摩是第一任老婆的侍女,賢淑勤儉的作風,一夕之間讓后宮從安妮時代的法式奢華風,回歸英國傳統,大幅節省國家開銷
珍西摩也很爭氣地替亨利八世生了一個兒子愛德華
但當時的醫療條件很差,產後12天就死於產後熱
亨利八世說: 珍西摩是他這輩子最愛的女人
愛德華也是短命國王,當了6年國王就因肺病而死
【第4任 - 克里維斯的安妮】
老婆死了怎麼辦? 馬上再找啊
於是透過親信找了神聖羅馬帝國公爵的姐姐
名叫克里維斯的安妮
看了畫像介紹長得還不錯,心想政治聯姻又可以娶美人,兩個願望一次滿足,於是立刻答應
迎娶前一天,亨利實在按耐不住就喬裝去見安妮
靠北...跟畫像也差太多了吧
但這時退婚恐怕造成兩國紛爭,於是硬娶了回家
每天只去她房間親一下額頭然後就回房
亨利很想結束這段婚姻,後來宣稱安妮已和另一歐洲貴族訂婚,安妮也識時務,亨利覺得這女人超讚超好相處,於是認她做乾妹妹~(???)
但這一次荒唐的婚姻始作俑者,也就是亨利的親信,就被砍頭了
【第5任 - 凱薩琳·霍華德】
這時亨利床邊的位置又空了,這次亨利找了安妮·博林的表妹凱薩琳·霍華德來當老婆。她對這任老婆其實很滿意,但亨利此時已經50歲了,又老又胖
身體上已經無法負擔嫩妹的需求
於是凱瑟琳和侍臣發生婚外情,亨利一開始不相信,但經過調查後證實,於是....殺了凱薩琳
【第6任 -寡婦凱薩琳·帕爾】
這時的亨利已經嚴重肥胖,年紀也很大了
對老婆的外貌也不是很在意,能幫夫比較重要
所以這次找了一個結過3次婚的中年寡婦凱薩琳,比較不會有之前那些婚前婚約的麻煩問題。事後證明這個決定是正確的
凱薩琳·帕爾不僅學經歷高,也非常懂做人知進退,即便宗教信仰不同也能順著亨利的心去做事,而且跟亨利的三個小孩關係都很好,同時在政治上也有很大幫助
亨利八世死後.....凱薩琳又改嫁了XD
https://youtu.be/BuqBSUsvAQk
上宮 聖 德 法王 帝 說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花都往事並不如煙】
繁華與盛美,古典與現代,巴黎的一切一切都要從西堤島(Île de la Cité)說起。
暫且跳過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經有人類活動的痕跡,遠在西元前三世紀,塞爾特民族分支巴黎西人(Parisii)便來到這兒定居。那時的西堤島並非一座島嶼,而是好幾個散布在沼澤裡的小島,島上居民無論飲水、捕魚或是栽種作物都由塞納河供給滋養,他們駕著小舟在蜿蜒河道來往,構築成功能齊全的聚落。
憑藉河水資源不虞匱乏的小日子原本很美好,直到西元前52年,凱撒(Gaius Iulius Caesar,100 BC - 44 BC)派出4個羅馬軍團前來攻佔。面對強勢外敵,巴黎西人以破敗粗糙的斧頭對上羅馬人精良裝備和強效訓練,結果當然是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無力可回天。臣服於羅馬統治之後,巴黎西人從此成為高盧羅馬人。
羅馬化之後的西堤島,尤其是小島東邊,一如從前,依舊是信仰中心,巴黎西人的祭壇在此逐步擴建,又迎來了羅馬眾神入駐,成為包容兩種文化的神廟。隨著時間推演,巴黎基督化之後,舉世聞名的聖母院也是在此拔地而起。
因此,巴黎聖母院除了建築設計足以代表哥德式藝術最完美的成就之外,尚且代表整個巴黎的文化和宗教起源,對於巴黎,或是整個法國和歐洲歷史發展,重要性不言可喻。
-----------
西堤島的東邊是信仰中心,西邊則有從羅馬時期四世紀中興建的堡壘宮殿,自此,巴黎開始建城。
西元508年,法蘭克王國國王克洛維一世(Clovis Ier,466 - 511)將巴黎定為墨洛溫王朝(Mérovingiens)首都,也在這座羅馬宮殿的基礎上增建「西堤宮殿」(Palais de la Cité)。歷經數百年權力更迭,巴黎曾經退出權力中心;西元987年,卡佩王朝(Capétiens)建立時,巴黎再度成為王國首都,國王們依舊居住在西堤宮殿,直到1358年瓦盧瓦王朝時才將宮殿搬遷至塞納河右岸的羅浮宮。
但是無論世代如何變遷,聖母院依舊是巴黎的信仰崇敬之所在。
這座古老壅擠的都市,在19世紀經過奧斯曼男爵(Baron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1809年- 1891)大力整治,幾乎剷平了所有中世紀建築,僅留存少數古蹟,例如西堤島上的聖母院、法國最古老的王宮-西堤宮殿,和相連宮殿的「聖禮拜堂」(Saint-Chapelle)、「巴黎古監獄」(La Conciergerie)。
其中,聖禮拜堂就非常值得一看。
-----------
聖禮拜堂為典型哥德式建築,被譽為是法國最精美的皇家小教堂,也是整個歐洲13世紀花窗玻璃保存最完整之處。
整座禮拜堂擁有15扇高達15公尺的開闊窗戶,由多達1113面彩色玻璃組合而成,上頭描繪了舊約和新約聖經故事的不同場景,以及聖物運抵巴黎的過程。這些裝飾創造出無與倫比的璀璨瑰麗,更是13世紀玻璃藝術最豐碩的展現。比起聖母院,被聖禮拜堂的炫目光影包圍或許更讓人震撼動容。
得利於建築技術發展,十字交叉拱架得以延伸出進一步應用,過往羅馬式教堂的厚重石牆被捨棄,輕盈纖細的支柱和肋拱,加上飛扶壁便足以創造出嶄新的教堂形式,牆壁也能裝上大片窗戶裝飾。你知道的,要是羅馬式教堂窗戶開太多,牆壁支撐力道不夠,教堂可能就垮了。
透過百花窗和彩色玻璃,不僅宣揚教義,闡釋聖經故事,光線透過之後形成的絢麗光影,更讓虔誠信徒不用再像過去那樣只能待在陰暗濕冷的空間中禱告,而是能夠親眼看見聖經中所提及或內心朝思暮想,那聖城耶路撒冷與天堂的夢幻之所。
聖禮拜堂正是這樣一處宗教聖地。
-----------
除了驚人的玻璃百花窗,聖禮拜堂當初是用來收藏無可比擬的無價之寶,尤其是對教徒來說,可說是〝聖物中的聖物〝,那就是耶穌受難時所戴著的荊棘冠以及他被釘上的十字架大型碎片。
能擁有如此重量級的聖物和精美絕倫的皇家禮拜堂都要歸功於法國卡佩王朝的國王路易九世(Louis IX,1214 - 1270)。
路易九世在位40多年期間,無論在政治、經濟、建築、教育或藝術都建樹極多,例如知名的索邦大學前身-索邦學院也是成立於路易九世之手。他還是位虔誠的教徒,曾經兩次帶兵參與十字軍東征,只是往往出師不利,第一次東征結果慘敗成了俘虜,第二次則是在過程中於迦太基死於疫病。
然而路易九世的宗教熱誠和諸多事蹟,讓他在死後被天主教會封為聖人,因此他也被稱為〝聖路易〞(Saint Louis)。
-----------
耶穌的荊棘冠和十字架之所以落在路易九世手裡,說起來有點因緣巧合又有驚無險。
若不是君士坦丁堡的拉丁皇帝-鮑德溫二世(Baldwin II,1217-1273)和整個宮廷債台高築,又拿國寶-耶穌的荊棘冠抵押,跟威尼斯商人借了一大筆錢卻無力償還,路易九世也不會有機會入手聖物。為了籌錢還債,免得荊棘冠最後被威尼斯給沒收,鮑德溫二世還在1237年親自前往歐洲尋覓買家,順便找人跟他一起組成十字軍同盟聯合東征。
路易九世雖然對聯盟沒興趣,但一聽到荊棘冠卻眼睛為之一亮。這時候,多少錢都不會是問題,只要能得到荊棘冠!
擁有聖物對於王權的穩固具有相當大的重要性,不僅顯示國王信仰堅定,也代表神所賜予的榮耀,更能在百姓和各國之間建立無可動搖的威望。換句話說,聖物的象徵性和功能性對於專制王權是錦上添花的最佳物件,無論出於宗教情懷或是政治算計,路易九世都不能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話說回來,雖然拉丁帝國還是失去了荊棘冠,但好歹是落在有點淵源的自家人手裡。
路易九世花費鉅資完成交易後,荊棘冠於1239年風塵僕僕抵達巴黎,中途當然會有其他人想要挾持搶奪,幸虧耶穌聖物還是安全來到新家。為了妥善供奉珍貴的耶穌遺物,路易九世下令在西堤宮殿內興建聖禮拜堂,整個工程從1241年進行到1248年,歷時短短7年便大功告成,以整體建築和裝飾的精妙程度來看,這樣的工時確實非常有效率。
有趣的是,建造宮殿的費用遠不及路易九世購入荊棘冠的價錢。
-----------
聖禮拜堂分為上下兩層,耶穌遺物被置放於上層,一旁有扇門直通皇家宮殿,因此當時聖禮拜堂只供王室成員使用。
想想看,在那個疫病橫行,戰事頻起的年代,國王只要渴求耶穌的撫慰和力量,便可以來此靜思冥想,沐浴在百花窗的幻麗光影中。對於王室來說,這是一個多麼核心又私密的存在!不過就沒有老百姓的份了(無奈攤手~
時光流轉,人事變遷,1789年爆發驚滔駭浪大革命,作為君主專制象徵,皇家專用禮拜堂如聖禮拜堂當然會成為暴民攻擊目標,無論是家具、聖壇飾板、12使徒雕像等都被破壞得慘不忍睹,就連盛裝聖物的盒子也被送到造幣廠銷毀鑄鎔,有些彩色玻璃窗還被整扇拆下輾轉賣到英國去。
幸好,荊棘冠在危機凶險中得以保全,不幸中的大幸。
想來暴民再激情慷慨不顧理智,面對耶穌基督的遺物還是存有敬畏,也因如此,這麼至關重要的文化資產才得以保存。另外讓人慶幸的是,儘管玻璃百花窗難逃一劫,破的破毀的毀,還是留下了2/3比例的原件。19世紀中期經過修復,聖禮拜堂終於恢復原貌,成為歷史文化重要見證。
-----------
下次再到西堤島,除了聖母院之外,聖禮拜堂與一旁曾經關押法王路易十六瑪麗王后的巴黎古監獄,都很值得細細探訪,見證巴黎的歷史起源,想像法國輝煌的歷史,以及王后一夜白頭的哀愴憂戚。
然後啊,那個革命歸革命,訴求歸訴求,可以不要拿文物古蹟出氣嗎?
多少歲月和知識的積累才能建立的文化與價值,輕易摧毀草率破壞,也不過是以改革造反之名,行鄙陋無文之事罷了…(無奈攤手again+翻白眼
#何時再回巴黎
#愛巴黎更要認識她的過往
#360度看聖禮拜堂,不看可惜!
https://www.facebook.com/360visio/posts/2114982165310645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上宮 聖 德 法王 帝 說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利瑪竇與晚明的辛苦遭逢(二)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續)
在學習儒家經典過程中,利瑪竇發現孔子思想中與天主教義存在很多道德觀念上的契合之處。爲了使天主教更易於理解和贏得好感,利瑪竇着重演繹教義中類似於並能兼容儒教的倫理體系。他假托儒教學者,傳播天主教中較少爭議的部分。這樣一種簡化的宗教版本使耶稣會士與羅馬教廷之間出現了麻煩,但對實現吸引中國人的目標卻有重大意義。
到了1605年,北京已有200人信奉天主教,當中有數名公卿大臣,其中最著名的是進士出身的翰林徐光啓,徐一度位極人臣,且與利瑪竇合譯了歐几里德《幾何原本》的前6卷。南明永曆帝(清軍入關後,偏安福建的明朝末代皇帝)的皇后曾寫信準備皈依天主教並請求教皇支援(此信尚保存在梵蒂岡),這也說明當年「利瑪竇規矩」的成功。100多年後,意欲在中國和菲律賓排擠意大利傳教士的西班牙傳教士,醞釀了針對儒教禮儀和祭祖傳統的「禮儀之争」,激怒康熙帝發出禁教令,令耶稣會士的根基受到重創。
啓蒙理性的歐洲與封閉感性的明朝
當16世紀後半期利瑪竇來華時,歐洲與中國在對方視野中的印象是極不對稱的。歐洲早期就有對中國模糊但涉及面很廣的印象,公元7世紀拜占庭帝國與唐帝國確立了穩定的絲綢貿易,由此加深了歐洲人對中國政治的了解。1206年元朝建立,羅馬教皇英諾森四世、法王路易九世先後於1245年和1253年遣使赴元,試圖說服蒙古人皈依基督,停止征伐,並與基督教世界聯手,打破奧斯曼帝國對於地中海傳統商路的壟斷。這些勸導當然無果而終,但使臣的報告進一步充實了歐洲人的早期中國觀。
此後出現的3本著名遊記《馬可 · 波羅遊記》、《鄂多立克東遊錄》與《曼德維爾遊記》對中國王朝集财富、權力、榮耀於一體的描述,已經完全超出了歐洲人的想象能力。從這些遊記陸續出版後到17世紀,歐洲一直有學者在考證這些遊記的真僞,而地理大發現爲澄清這些疑團提供了便利。葡萄牙人在印度果阿立足後,就開始密切關注中國。1508年4月,葡萄牙船隊便接到要求探明中國情況的指令。
相比之下,明代中國從士大夫到普通民衆對葡萄牙的認知都透着妄自尊大,對歐洲的認識顯得支離破碎且不着邊際。當時中國士大夫作爲整個社會中最有學問的階層,卻將葡萄牙定位於一個亞洲國家。1511年,葡萄牙阿爾布克爾克總督攻陷馬六甲,滿剌加(馬六甲)國王遣使向明求援,專心煉丹的嘉靖皇帝無心顧及。10年以後,嘉靖突然想起此事,令兵部議此事,並下了詔書:責令佛郎機(葡萄牙)退還馬六甲,並諭暹羅(泰國)等國前去救援。
在嘉靖的意念中,佛郎機不過是朝服大明、與馬六甲相近的藩屬小邦。佛郎機當然不會乖乖聽旨,於是,1514年即到達華南沿海的葡萄牙人在1522年被逐出廣州,他們的代表在那裏死於獄中。中國百姓對此幸災樂禍,他們認爲葡萄牙人與步其後塵的荷蘭人一樣,都不過是野蠻的海盜,且身體多毛、畸形,有臭味。
利瑪竇1584年到達廣東肇慶後,當地仍然流傳着葡萄牙人喜食兒童的說法。到利瑪竇抵京之初,他自稱「大西洋人」,禮部上書奏稱,《大明會典》裏記載有西洋瑣裏國,並無大西洋國,利瑪竇其人可疑,其國也「真僞不可知」。
這種觀念層次上的錯位,意味着利瑪竇們的事業將會異常艱辛。利瑪竇通過穿儒服、學漢語、守禮節來表示對中國文化的尊重,並把他在羅馬聖湯多雷亞學院和耶稣會主辦的羅馬學院學到的神學、哲學、數學以及繪圖等知識傳授給明朝士大夫們,但中國方面的吸收始終有限。
利瑪竇在其居住或遊歷之地所展示的地圖已吸收了地理大發現的最新成果,向中國人介紹了外面的世界,但中國在這些地圖上所處的邊緣位置讓知識界震驚了!這些地圖刷新了知識界對世界「天圓地方」的認識,儘管有徐光啓等開明人士表示認同,但近百年後「地圓說」仍遭到了掌握話語權的大清欽天監官員的「系統」駁斥。監正楊光先在其集子《不得已》中的《孽鏡》一文批判道:「果大地如圓球,則四旁與在下國土窪處之海水,不知何故得以不傾?試問若望,彼教好奇,曾見有圓水、壁立之水、浮於上而不下滴之水否?」
對汲汲於科舉八股取士的晚明士大夫階層來說,近代科學知識並非利瑪竇最有力的敲門磚,幫他進入士大夫圈子的是他按照位置記憶法展示的超強記憶能力。在一次宴會中,利瑪竇讓在座者寫下諸多毫不相干的漢字,他看過一遍後前後背誦無誤,讓士大夫們親眼見識了西學的價值。於是,很多士大夫邀請他指點子女提高應試能力。也正因這個機緣,他爲照顧一位進京官員的兒子,才獲得前往北京的機會。
進京後,面對京城保守派的阻撓,他又用帶來的自鳴鐘解了燃眉之急。萬曆皇帝對送來的鐘有了興趣,且一日該鐘突現故障,太監束手無策,不得不宣贈送者進宮。利瑪竇由此獲得留住京城的機會,且就在宮廷近旁,方便隨時進宮維修。在這個過程中,利瑪竇筆耕不輟,留下了大量的書簡,他去世後金尼閣將其整理成《中國書劄》。該書從自然地理、風土人情到政治機制都有詳盡叙述。
(三之二,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