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爾的童話故事》—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之二
她成長於童話般的森林小鎮。
那裡距離柏林開車約一個半小時,有著湖、運河、古老建築、綿延翠綠的森林與遼闊無邊的天空。
所有童話故事必備的佈景,都在她的故鄉。人們以為成長於德東地區的人,必然是孤寂拘謹或者不安的;但梅克爾回憶她的森林莊園成長史,「沒有陰影」。
柏林圍牆於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三日築起,當時梅克爾才七歲;但梅克爾並未感覺自己的世界被分割。
她總是坐在學校廁所的馬桶上,偷聽收音機報導西德內閣誰當選誰上台的消息;在森林莊的家中,她們一家收看西德的一切,自小梅克爾即對西德歷任總理的名字倒背如流。童話故事的故鄉,使這個女孩習慣「慢慢且安靜的生活」,並「與生命和平相處」。
梅克爾成為「主導歐洲」的女人之後,人們急著尋求她「領導魅力」的答案。
自二〇〇五年出任總理至今,她度過了金融海嘯、歐債危機;當經濟崩潰沖倒世界多數執政黨時,梅克爾在上屆選舉時仍繼續高票連任,毫無對手。她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她看起來如此猶豫,如此盤算,一旦出手卻堅定立場,不因外界聲浪而動怒或動搖;她的人物圖像一向讓外界抓不住,說不準。
梅克爾和所有廿世紀我們熟悉的政治巨人如此不同,話語平淡,不以「勇者」自居,卻往往創造驚奇.... 她的政治有另一種想像,一種淡淡的香味,至今成謎。
她太不像傳統政治人物。
有的時候,我很想把丘吉爾從天上抓下來和梅克爾對話; 前者充滿熱情、勇氣、文采、智慧、滔滔不絕。丘吉爾留下了太多名言,而執政至今已經十六年的梅克爾,人們幾乎無法從她長達十六年的公開談話中摘錄一句,啟蒙人生。
二〇一四年,梅克爾代表歐洲巨人的角色在中國清華大學演講,學子們對她充滿期盼。一個德東出身的人物、物理學家,女性;跨越了層層圍牆,統治著世界文明的搖籃: 「歐洲」。 尤其那些穿著體面的歐洲貴族們,例如薩科奇、卡麥隆,無論衣著品味多麼「優雅」,在梅克爾媽媽有點肥胖臃腫的身軀前,都像一群毛毛躁躁的「足球男孩」。
清華大學的年輕人忍不住崇拜,等待著,等著她開口。結果除了德語發音的隔閡之外,她全無抑揚頓挫的口音,平淡的內容, 「可持續發展」「二〇一五議程」.... 提了二十多回,最終學子在梅媽媽平靜的演說中,一一沈入「搖籃曲」,一場「不可持續的昏迷」,半數學生半數時間睡著了。
或許在一個快速且庸俗的媒體年代,這樣的政治人物,才能生存。
你找不到一個標題,可以斷章取義她的話語。
她極少表態,語焉不詳;商業又醜陋的現代媒體文化,在她身上真榨不出太多好處。
於是研究梅克爾的書籍撰寫她的內容總是有若墜入迷宮,除了「猶豫、搖擺、小碎步」等形容詞之外,人們大概只能以討論她和普丁見面時「不喜歡他的狗」來吸引讀者的眼球。
翻閲梅克爾的成長過程,我注意到這個女孩自小「正向」的特質。即使在東德禁錮的年代,她也不覺得自己少了什麼。
是的,世界有一道圍牆擋住了前往柏林、巴黎、西方的路;但世界這麼大,另外半個地球已足夠一個森林莊長大的女孩探險。
當蘇聯控制德東,甚至派軍駐防她的故鄉時,梅克爾在這個蘇聯境外最大基地感受的不是「母親的心臟被入侵者插了一根刀柄」,她利用機會與穿著制服的駐防士兵練習俄語;而且感覺頗有「異國情調」。
梅克爾的俄語無懈可擊,這不只使她當上總理和普丁談話流暢無比(包括表達不喜歡普丁的狗),也使梅克爾獲得了「俄文最佳學生」的獎賞;小小年紀她被送到東德各地旅行,尤其「前進莫斯科」。
在莫斯科,她買了第一張披頭四的唱片;十年級左右,和朋友背著背包於中歐四處火車旅行。
才十五歲,她已去過布拉格、布達佩斯、保加利亞、以及黑海之濱巴圖米(Batumi)的海水浴場。即使對西方有所渴望,小梅克爾告訴自己:「倫敦大概和布達佩斯很相似吧!」
對於東德的威權控制,高中快畢業的梅克爾,有了第一次田園態度外的「放肆」,她找了一堆同學共同演一齣戲: 「莫三比克自由運動」,內容反抗外來葡萄牙佔領者(諷蘇聯),而且故意以「英文」高唱國際歌,接著朗誦詩句:人應該追求自己,「否則只是一條坐在圍牆(柏林圍牆)上的哈巴狗。」
她有技巧地「打著紅旗反紅旗」,但態度搞笑。這是小梅克爾政治上第一次的「表態」,方法:在政治敏感邊緣擦槍,但方式幽默。
她佯裝可愛,最終完成安全的叛逆任務。
閱讀梅克爾的一生仍然是有趣的,總可以在平凡中找到一點跳躍的煙火;好像在一望無盡的森林田園中,突然遇見了一匹色彩鮮豔的馬車。
例如她的本名叫Angela Kasner ;如今舉世聞名的Angela Merkel,梅克爾(Merkel)姓氏來自於她的第一次婚姻,丈夫烏里西·梅克爾(Ulieh Merkel)。
她很愛這個男人嗎?以致於第二次婚姻不改姓、一輩子也以「梅克爾」之名附身、名滿天下嗎?
事實答案是她第一次結婚時年僅廿三歲,烏里西是一位物理學家,倆人認識三年後結婚;結婚的理由非常務實,按照當地規定只有結婚才能分配住房。這一段婚姻四年後破裂,倆人形同陌路,Angela回憶她「幾乎在一夜之間,從倆人東柏林共有的房子搬出去」,留下震驚的烏里西。
這個看似「平穩」的女子,在處理個人婚姻事件時,可沒有許多人描述的「猶豫、搖擺、小碎步」。
她直接,她了當。而她離婚了卻不改姓,因為:許多資料需要重填,麻煩。
梅克爾這輩子最大的恩人是她的政治恩師柯爾,柯爾總理把她帶到了政治大位;但當柯爾後來陷入政治獻金醜聞時,向來「聽話」「安靜」「穩重」「小女孩」的梅克爾,居然向他發出了公開決裂信;並且以秘書長的身份從此一躍接任柯爾,當上基民黨黨主席。
這正是「梅氏」童話故事的特徵。
她看起來那麼乖巧,與俄羅斯士兵聊天,愉悅地學習俄語,遊歷莫斯科。但必要時,她會「咬人」。
她和東德許多開放的人有不同也相同,渴望西方價值,但很務實地多數時刻妥協於既有框架。
柏林圍牆倒塌前, 梅克爾惟一對西方的憧憬是:六十歲以後,盼到西方一遊;僅此而已。
但她的一生平凡中始終藏著特例,如一隻隱居於森林中的豹子,必要時跳起來捕捉獵物;平日則安於餵養,表現不強求,不掠奪。
而這正是她成功的方式。
這「平凡的例外」 ,使她的政治對手總是低估了她。
梅克爾把政治及人生看成如物理學般線性的過程,她常形容自己喜歡妥協勝於衝突,所以多數時刻沒有鮮明的個人色彩。
但總有例外,而且每次都是例外讓她得分。
例如處理敘利亞難民事件。
在此之前梅克爾的形象是不近人情的冷酷撙節女王;但當歐洲難民湧入時,她改變了過去德國二十世紀「屠殺者」的形象。德國正在崛起,過去的包袱從此卸下,她使用各種手段結盟,阻止德國種族主義另類選擇黨崛起,公開斥責他們無恥:然後,她留下一個新名片給廿一世紀的歐洲領導國:德國。
從此德國的代名詞是人道主義大國,在敘利亞危機時,德國共接納並安置了120萬難民。
這並非天真。
她深入思考德國國內穆斯林人口已佔4%,早有激進份子;於是她「例外」地放手一搏,決定開放近一百萬二十難民進入德國(佔約德國人口1%),他們可以合法接受教育,可以合法工作。
從此「梅克爾」及「德國」是人道主義的象徵,穆斯林的朋友,柏林總理辦公室中的梅克爾才是真正的現代「自由女神」。
她以物理線性的概念理解某些移民衝突仍會持續,但長期德國需要一個新的符號,一個溫暖的標籤;捨別一次大戰、二次大戰中侵略國的永久印記。
她更明白穆斯林激進主義形成的歷史背景,梅克爾相信遏阻激進極端主義的方法不是佔領、戰爭、或是空襲;而是在最關鍵時刻,對穆斯林表現出愛、同情與包容。
在國內,她聯合反對派,面對如此的困境。選後她慷慨地捐棄恩怨,與社會民主黨組成大聯合政府。
當她決定放手一搏,她看的是長遠的歷史。未來的德國,過去的德國。
地方選舉一輸,她先辭去黨主席,再表態不再尋求連任,化解當下排山倒百的壓力。
當她再次站到平凡的對面,「例外」那一邊.... 責罵她的聲音慢慢小了。
六年之後,難民不是危機,他們融入德國社會,提供人口紅利,補足工廠、服務業、基層勞動力不足。
她不戀棧權位,16年的總理生涯,她知道何時該總結?用什麼方法總結!
因此當2015年敍利亞難民危機導致德國民意分裂時,她不擔心政治後座力,她知道一旦勇於捨去權力,她會有足夠的線型時間與空間,證明接納廣大敘利亞等地難民,對德國是一件好事 。
六年過去了,梅克爾把歐洲及西方已疲倦但應接不暇的反恐、反穆斯林,改成正向的童話故事;最終不只讓德國在國際形象中得到「了不起」的掌聲,並為德國高齡社會注入新勞動力,尤其與穆斯林關係達到一種可能的和解平衡。
而大西洋另一端,美國正在棄守阿富汗。
於是,那隻看似平凡保守,卻偶爾例外勇敢、精明的豹子,田園中,再次躍起。
如今所有她曾創造的故事,已近尾聲⋯⋯留下六年前反對她、逼她下台的人開始恐懼:沒有梅克爾的德國,會是什麼?
梅克爾教了我一件事:或許成功的民主政治就該多一點點無聊。因為那代表細膩、耐心、妥協、寛容與堅持併存:沒有也不該有簡簡單單的吶喊口號。
三面紅旗口號 在 對倒香港隨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註:很久沒貼旅遊文章了。其實一年多前已經寫好一大堆兩年前的新疆和北韓遊。現在還不將幾乎封塵的文章找出來,我怕快要忘記這些旅程了。
[隨筆][旅遊][北韓]
由丹東到北韓(一):相約毛澤東下
相比古巴,北韓這個共產國度似乎更引人入勝。跟不丹一樣,北韓不得自由行,得報名跟團方可進入。有朋友曾經說,想到北韓走走,不過討厭跟團,不知甚麼時候才能自由行。我卻反而想感受在備受監控下的北韓,到底是甚麼滋味。畢竟,北韓本身耐人尋味的地方,不在景點,而是其封閉的共產主義。這次旅程,可謂是一次刻意貼錢買難受的經驗。
先說回如何隨團。
香港有某旅行有不少特色的北韓團,不過價格不菲,所以我選擇了價格較相宜但有點轉折的方法。中國丹東市接壤北韓,故有不少旅行社辦北韓團,由短至半天的新義州,到長至六天的行程。最普遍的是四天經典團,前後兩天坐火車,來往丹東及平壤,中間經過新義州,全程六個多小時。至於中間兩天,會留在平壤看各式各樣的紀念塔和表演,及到開城的板門店看看三八線,這國際聞名的談判之地。
由於從丹東出發,故得自己預訂從香港到丹東的交通,建議各位可先飛到瀋陽,然後從瀋陽坐火車到丹東,這比到北京坐通宵火車到達,更舒服之餘,也較多班次更易掌握時間。至於報團時間,跟團友閒談才知原來頗受歡迎,得早早報名。我是剛好差不多早在個半月前,用電郵及微訊跟當地旅行社確定日期。本來需要先繳付訂金作留位費,但因為我沒有支付寶之類帳號,所以在集合時才全數交費。至於個人資料及證件相則得預先給旅行社,以辦北韓簽證。第一天往往會在火車站的毛澤東像下集合,其實所有北韓團都是本地人最便宜,港澳客的貴一點,至他國遊客則是最貴。另外因為有阿里郎表演(新表演名為「人民的國家」),此為強制節目,須另付八百人仔,不過也是值得的,畢竟全世界也只有這個國度,才有機會看十萬人的表演。
「出發前有些要點要先跟各位說明呀,首先我們現在去的是北韓,請大家不要抱太大期望,你們想像北韓是七十年代的中國就好了。還有有兩個東西不能提,第一是金家的花名,絕對不能說,另外政治這類敏感問題也不能問,清楚了嗎?」導遊在毛澤東的銅像下說。後來又再提醒,不可以拍攝火車站及軍人,就連火車裡推餐車的服務員也不可以。「火車大約六個多小時,會誤點也是很正常的事。這六個多小時各位盡量多往窗外看看,你們也只有這個機會可以看到真實的北韓。」導遊補充說。
在丹東往北韓的火車站裡,已陸陸續續看見好些北韓人。其實要分辨他們很簡單,因為他們得在胸前掛著紅旗形的金成日小襟章。除了北韓,另一個人人胸前戴人像襟章的國度,就是不丹。北韓人群裡包括有一大隊女生,一行約十人,都是面容娟好皮膚白晳身材窈窕打扮得體,是香港中環白領儷人的模樣。
火車經過鴨緣江斷橋,由中國丹東進入北韓新義州。幾分鐘後,除了北韓人,我們這群旅客都要在新義州火車站下車,等候行李檢查。還未到達平壤,在新義州已經在一位北韓女導遊跟著我們。等待時在車站百無聊賴,探頭往窗外看看火車站外的小廣場,四周掛滿的民粹主義的口號,進出車站的人不多,只有零零落落三三兩兩的走過。正當忐忑要不要拍照時,看見有人拿起手機,所以我也悄悄掏出電話,拍下窗外風景,然後轉身又拍下火車站裡的情況。或者我愈來愈肆無忌憚,瘦弱的看守士兵斥喝,要求我拿出手機,要檢查相片。我乖乖的拿出來讓他查看,而那士兵看也不看,每張刪掉,就連翻到我在中國丹東的相片,也一併刪掉,我忍不住回駁這不是朝鮮的照片,他才將手機還給我。
幸好去中國及北韓,準備兩部手機是常識。剛剛交出的一部是小米電話,每次拍照,我都會刻意用這部手機再拍幾張,這次終於大派用場了。
等了又等,終於有北韓海關了。中國導遊示意要我們打開行李,北韓女導遊則跟著海關,拿著筆記簿,紀錄我們的電子產品型號及數目,例如相機和電腦等等,電話更要仔細紀錄顏色。海關只是隨便看看行李,但當他發現有書,就會立即變得警戒,拿出我帶來的孤獨星球和小說《異鄉人》,看見不是講北韓,便放下書本了。
果然,獨裁國家最怕的就是思想,而書本是思想的載體。
三面紅旗口號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22 黃偉民易經講堂
看來,美國和台灣,快恢復邦交了。
斷交40年以來,美國最高級別的官員,國務院次卿,走進蔡英文的總統府。同樣時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約見台灣駐紐約代表,共晉午餐,對記者,話題是協助台灣重回聯合國。
跟著,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在Twitter帳戶上,加上了「台灣駐美大使」的頭銜。
蔡英文和國務次卿的晚宴上,中間又夾了台積電的張忠謀。看來,復交的關鍵因素,是台積電。
台積電和英特爾,是世界晶片的龍頭企業,是華為的主要晶片供應商和代工。
最近,美國邀請台積電到美國設廠,轉移南京的生產線,主要是停止供應華為。
沒有了台積電的華為,一劍封喉了。
美帝步步進逼,撤了駐華大使,但又不公佈繼任人選。
趕盡殺絕華為,禁了WeChat、抖音,關閉全美孔子學院,禁止與解放軍有關的大陸學生,進一步收緊大陸學生赴美的簽證,限制中共外交人員的活動範圍……,全方位要令北京難堪。
美國在等,等北京主動宣布斷交,等解放軍武力犯台,航母戰鬥群在南海等東風導彈。
他們睇死中共無力用武,不敢斷交。
北京的應對,是習近平突然打起「公私合營」的大旗。
習近平兩年前曾突然提到,民營企業家,也是我們自己人。
他不提,也不知道,原來他們之前一直不當因政策致富的是自己人。既然由他道出「自己人」三字,商人和黨,就有道義責任了。
中共中央辦公廳日前推出《新時代民營經濟統戰工作》的文件,指示要整會民營企業的力量,並加強管理與控制。
這是中共建政後,第二次發出這樣的指示。
1951年,發出過統一戰線工作的指示,為1954年公私合營政策作理據。
所謂「民營經濟人士」,包括:投資者、控制人、持股人、民營中介合夥人,以及在內地投資的港澳人士(不包括台商)。
要對這些人士進行統戰!
「要這些民營經濟人士,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意思是這些人,很多目前「不是明白人」,只顧自己賺錢,不理大局。
「樹立國家情懷,以產業報國,實業強國為己任……」
中共建政之後,用公私合營的政策,吞併了所有私產,再推行老毛三面紅旗的經濟政策。舉國再無私營經濟人士。
鄧小平改革開放,反共走資,其中最重要一項,就是不對商人搞統戰。
他用他的橋牌拍檔丁關根任統戰部長,就是不對商家搞統戰,任其在市場自由發展。但這個放任看來要結束了。
突然說,公私合營,要商人做明白人,在金錢至上的商界,要樹立國家情懷,以產業報國……會很嚇人的,要有一個大背境才來得自然。
如果國難當前,這些話就來得恰當,激盪人心了。
所以,他們要製造一個全球針對,阻我中華崛起的形勢,國難當前,公私合營,就是國家內循環需要,是全國商人「實業強國為己任」的時候了。
國有國難,港有港難。
香港警察,竟然和廣東公安聯手,合謀設阱,出賣十二名逃亡港人!
特區政府,完全失去管治意志,保護港人的天職可以如此不聞不問?
鄙視專業,醫護說,並非反對全民檢測,只是要三管齊下。一,先封城;二,要全市禁足;三,才作強制全民檢測。這是武漢做法,但政府只說跟武漢經驗,但只做第三部份,如何有效呢?
沒有註冊的醫護在香港工作,先例一開,將來只要港共認為有需要,便可以照辦煮碗了。
國內醫護來了,大陸教師來港普教中還會遠嗎?改變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市民價值觀,一定要由教育做起。這點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知道,共產黨也知道。
未來港共的重點工作,一定在教育政策做大手術,楊潤雄沒有包袱。他的兒女從沒有參與香港的校園,中小學在國際學校,目前在澳洲大學。他本人對教育,也沒認識,沒熱情,沒所謂,最主要,他本人也沒良心。
邱騰華還在死纏爛打,對WTO說:
Hong Kong is not China.
整個政府幾年來都在大力搞什麼中港融合,什麼沒有香港只有大灣區。警察的夢想都想退休後在惠州置業,在深圳嘆海底撈。美國三令五申,實行國安法後,香港過往的特權,有別於大陸城市的特權,便會被取消。
求仁得仁,為什麼又大叫:
Hong Kong is not China?
當年游惠禎議員在立法會同樣說了這句:
Hong Kong is not China.
被港共政府,建制喪屍,窮追猛打,封殺至今。
邱局長四百多萬年薪,只懂重覆大叫游議員這句口號時,有否問心有愧!
林鄭心血來潮說香港沒有三權分立,只有三權分工,三權都要向她本人負責。終審庭的非常任澳籍法官施覺民立即辭職,唔同你班契弟玩了。正直君子離去,骨牌效應會開始來臨。沒有了司法獨立,如何留住全球資金?如何做金融城市?
不務正業,單靠炒賣中介致富的時代完結了。
制度崩壞,價值淪喪,官員埋沒良心,警察喪盡天良。是留是走,家家戶戶都舉措艱難。
亂世,最好讀杜甫。
他的詩,都在生活,都在人間。用一個尋常百姓的眼光和高度,見證時代的不堪。
用中文思考、說話、寫作的,都懂背誦他的《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杜甫生於盛唐,理論上,是歷史上難得的盛世,唐朝中的最好時期。但社會上最底下的階層,一樣是悲慘的。
唐朝武功鼎盛,就會四處用兵。用兵,就要找壯丁。民間的壯男要逃,政府搵人去捉。杜甫活在基層,用他的路人眼界,記錄他的所見所聞。他像是今日的民間記者,用詩記錄見聞,歷史的初稿。所以,杜甫詩又稱為「詩史」。
詩一開始,杜甫擠在混亂的街頭,像九龍旺角彌敦道一帶。車在趕路,馬在嘶叫,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點出了捉壯丁入軍隊的畫面。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基層,貧窮人士,也有父母,也有妻子,人人都有的親情,香港警察讀過這首詩,對示威市民,就不會那樣瘋狂滅絕。路面送行人多,泥路灰塵揚起,大到連整座咸陽橋也看不到了。
這樣的送別,很可能是永別,以後都見不到了。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這樣的畫面我見過,在九龍城的啟德機場。八二年戴卓爾夫人訪華,就香港前途見了鄧小平。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八九年六四。那些年的移民潮,啟德的離境大堂,就是這個模樣。香港人用腳對共產黨投一票不信任票。一家入禁區,幾家人送行,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道旁過者,這是杜甫本人,他走過路邊,是過路人,看見這個景象,他問行人,做街頭訪問。過者與行人,不認識,都是過路人,交談了兩句。
對方說,點行頻,政府徵兵頻繁啊,民間不堪其苦呀!一個頻字,點出時代的慘況。
有個人插嘴,你知道嗎?有些人才十五歲就捉了去北邊河西,又些四十了,都要去西邊造軍事工程。
杜甫個人沒有說過一個字反戰,只是街訪,由路人自各表述自己知道的見聞。由你自己感受現時的政策毛病。
去時里正,住家那區的里長,與裹頭,幫他們綁頭巾,表示少年從軍了,很多回家的時候已經頭髮全白了。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邊疆戰事的慘烈,死者流血像海水一浪接一浪。武王開邊意未已,武王,這裡不敢直寫當當時的皇帝,便用漢朝比喻,其實是直接批評唐朝的政策。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君不聞,你知不知道,華山以東兩百多州的農家村落,已經無人耕田啦,因為男人都去哂打仗,田地都長滿野草荊棘。
即使有武曲一樣的壯碩女人,沒有男人在家,便拿鋤頭做農務,但始終農村男丁不足,稻禾亂長,田間阡陌不見了。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被捉去當兵,在前線,奴役程度不異農村雞犬。
長者,老人家,行人對杜甫尊稱,雖有問,關心問有人虐待你嗎?服兵役的人,點敢回應說有呢。
這類官差,人民對他們恐懼到了極點,那有投訴制度。今時今日香港,你也無法投訴警察濫權過度武力吧!役夫敢申恨?像今年冬天,關西那邊都未停過徵兵。當地地方政府,仍繼續收稅。人都像你地捉咗去打仗了,無人種田,如何收成交稅呢?
租稅從何出?千古問題,唐朝農民問,杜甫問,今日香港人也問!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這個時代,這年頭,人人都話唔好生男孩子了。生個女,還可以養在身邊吖。
你沒有看到青海,那裡戰場的屍骨,到現在都無人收。新死的怨恨,舊那些仍在哭泣。每逢雨夜寒風,魂魄的怨咒就好似撲面而來了。
這個星期,最令人振奮的新聞,是香港流亡海外的羅冠聰,竟然在《TIME》時代周刊Man of The Year百人誌中,經四百五十萬讀者投票,他排名第一。
本來是一個尋常的香港青年,公屋長大,嶺南大學畢業,但因為港共暴政,苦難,打壓,成就了一個國際級的政治人格局。
如果他2017年不是被DQ立法會議員資格,他今日仍在屆滿去留中,被冷嘲熱諷。
苦難令一個二十七歲的香港青年,有國際級的政治人物格局。
香港局勢令人悲觀,但看羅冠聰的例子,香港的苦難,可能是修行,提升這個城市的格局。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
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
第一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就是昨晚的一陣秋風,吹落了大樹茂密的樹葉。壞事帶來了一個新境,茂密繁枝空了,視野竟然闊了,獨上高樓後,竟然可以望盡天涯路。
活在繁華順境當中,不會對人生有什麼領悟,對世情有什麼睇法。生命的眼界豁然開朗,往往是由順轉逆,繁華下落那個階段。西風凋碧樹,落葉了,才懂珍惜,失去才對生命中曾經擁有過的眷戀和珍惜。
第二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眼界開了,便知有所追求。
為伊,是人,是物,是夢,還是理想?
消得人憔悴,這是癡。
這是一個執迷不悟的過程。這個過程,最痛苦,最長久,可能煎熬一生。過不了這關,永遠到不了第三境。
第三境界: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夢,這麼艱難,我們準備放棄了。但無意的,驀然回首,他,就在這裡。不必天涯,就在這裡,我們太執著,預設的,經驗裡的模式。以為理想一定遠在天涯,觸不到,摸不著。原來,他一直就在身邊。
三個境界,一環扣一環,每個境界,都必須自我完成,體會。獨上高樓,只能獨上,做事業,本來就寂寞,沒人能幫你,沒人明白你。不是一番寒澈骨,無法感悟複雜多變,悲欣交集的人生。
香港不會倒下,我們有約,在煲底相認!
https://youtu.be/-lwx5Icbj9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