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島藺是耐久性強的榻榻米材料,現在只有大分縣國東半島這個日本唯一的產地了!七島藺5月上旬種植,種植約90天後,在8月上旬用鐮刀收割,七島藺的斷面是三角形,需以人工二等分後,經過大約10小時的乾燥處理後,才能編織成草蓆,是勞動力密集型的產品。七島藺的韌性和耐久性高,有夏涼、冬暖的特性,因此多用來製作柔道場或傳統文化遺產等神社寺院的榻榻米。隨著被認定為世界農業遺產,國東地區也一直在努力恢復七島藺產業,現在更與精選的商店合作,生產和銷售榻榻米以外的小物,像是隔熱墊、鞋墊、芳香劑等等。
https://kywu.pixnet.net/blog/post/36043552
三角藺榻榻米 在 王小苗 Miao 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果有人那樣愛過你
短暫離開台北數日,窩在一幢鄰海的老房子裡。
這是高齡九十幾歲的日式平房,座落在僻靜的山腰上,數次毀壞過,被修復過,而今又重拾了呼吸。初抵達此處,領路人熟練地拉開舊木門的軌道,隨手將一個久遠的時空拋至眼前。
「嗨」,我光著腳走進屋裡,拖著尾音的步伐像邀舞,年老的木地板,發出了「喀啦喀啦」的回聲。
整個假期,除了偶爾外出散步覓食,大多時間,我待在鋪滿榻榻米的和室發懶。從房裡的窗戶向外探望,不遠處就是海濱,霧霏散開時,隱約也能看見對岸山頭,錯落著成群早生的秋芒。
「我住在位於丘陵山麓的一間獨棟小房子裡,地址屬於神奈川縣鐮倉市。」
翻開手邊的書,《山茶花文具店》第一頁第一行寫著這句話。
文字與空間的巧合,打開另一道奇特的結界,我與書裡那位女子(雨宮鳩子)不期而遇。身為家族單傳的遺孤,鳩子繼承了從江戶時代流傳至今的家業,她據守在奶奶逝世後留下來的日式平房裡,為親自上門委託的人們代筆寫信。
需要言說,卻怎麼樣也無法傳達真實心意的時刻。
鳩子為這些人們揀選字句、揣摩筆跡。她斟酌代筆過程中的細節,從書寫的工具、紙張與信封的材質,到郵票年份與寄送的方式,無一不費心思量。
一年四季,隨著鎌倉的節氣漸變,為數可觀的信函,被送達收件人手裡,鳩子逐漸理解了代筆人這個工作的意義。
那些親筆落款後,終於踏上旅程的信箋,來日將被珍藏或焚埋,都是屬於它們自己的命運。
「十月最後一個週末下著雨,颱風好像又來了。」
我在刮耳的風雨聲中醒來,從前一晚睡前讀到的壽福寺石板路,神遊回到了台灣東北角的日式老房。雨滴稀哩嘩啦地打在三角結構的石磚屋頂上,室內未開燈的餘暗裡,透著自然的窗光。
耐人尋味。
當我靠著窗台看海,興起放下手中熱茶的念頭,下一秒立刻能在窗緣找到適合安放瓷杯的平台。躺在木桶裡泡澡,察覺著手腳彎曲的角度和桶緣的弧度,兩者並置時能形成最舒服的姿勢。
究竟是怎麼樣的人,才能打造出這樣內斂而適切的時地?在屋裡自在打轉的我,切身感受到了另一個人在這裡生活過的溫度。側臥在混和著雨水與藺草的味道裡,從窗色的變化,感知到遠處的路燈亮起,心裡充滿了細緻的感動。
如果有人那樣愛過你,你會知道。
能讓人的視覺感變得敏銳,辨識色調最細微落差之處,從來不是置身明亮的燈下,而是暗處。
如同新生的念頭,未盡的沉默,全心全意地被接收後,透過某個影武者的筆跡,化諸書信中的言靈而存在。如同一間不起眼的老房子,經過用心的修整,洗手台和沖澡間的水流,從肉眼難以注意到的地面斜坡,靜靜往低窪處流淌,像是祝福每一條流浪的小河,終有大海可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