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x展覽,三個值得你一逛的深度展覽】
#那些被國家級警報嚇醒的夜晚,你知道臺灣每年平均監測到超過幾個地震嗎?
#複製生物的起點,你知道桃莉羊活了多少年嗎?🐑
#歷史的傷痛,先今光鮮亮麗的韓國,背後也有殖民、高壓統治的沉痛過去?
↓↓#下滑看答案↓↓
▍ 在萬物相聯中對話
ANS.臺灣板塊邊界上,板塊隱沒與碰撞帶來地震,每年平均監測到超過【3萬】個地震,
題材包括地震、水資源、防救災民生領域,「在萬物相連中對話」一展以 #沉浸式體驗空間 ,喚起大眾對 #永續環境、自然共生的意識。
▍ 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
ANS.第一個複製生物桃莉羊活了【六年】的時間,跌破當時科學家的眼鏡!
複製生物、基改食品、人造器官……生物科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日漸提升,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一展以「生物科技藝術」作為媒材,描繪生態體系之間的相互關係,增進人們對於 #生物科技 延伸之倫理與政治議題的意識,進而反思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 第13屆光州雙年展「臺灣C-LAB主題館—雙迴聲」
ANS.在韓國 #光州事件 40週年後的今日,「雙迴聲」一展探討臺、韓兩個高度相似的東亞民主國家,在近代史上如雙胞胎一般的歷史命運,以漸進式的沉浸體驗,傳達國家暴力、#白色恐怖等議題,希望以藝術療癒歷史傷痛,並持續以人權作為關注方向。
#點擊圖片看展覽線上手冊
一場展覽,除了新奇有趣外,也可以是議題傳達的媒介。
👀✨你還看過什麼值得一看的展覽?
↓↓留言與我們分享↓↓
#點擊圖片看更多資訊
三種板塊邊界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互擲石塊變山崩訊號?失控的中印邊界衝突
方天賜/清大通識中心副教授及印度中心副主任(新竹市)
中印兩國邊防部隊日前在西段邊界的加勒萬河谷地區發生激烈肢體衝突,導致印方廿名軍士死亡,中方傷亡數字則尚未公開。事實上,雙方原本上周已進行談判並同意撤軍,未料仍發生流血事件。這也是繼一九七五年後,雙方軍人首次因邊境衝突而死亡,顯示雙方長期苦心經營的邊界問題已經失控。
回顧歷史發展,中印在一九六二年邊界戰爭後,雙方關係就再也回不去一九五○年代「印中是兄弟」(Hindi Chini Bhai Bhai)的友好狀態。但一九九三年及一九九六年,雙方成功簽署兩個信心建立措施協議,希望在解決邊界問題前,能夠維持「實際控制線」現狀。為降低軍事衝突,雙方承諾不使用武力威脅對方,具體措施還包括設定十公里軍機禁航區,及二公里內不得開槍等措施。所以才會出現兩個核子大國的部隊以石頭、棍棒攻擊對方,這種看似街頭混混打群架的場景。
然而,中印邊防部隊在二○一七年夏天於洞朗地區對峙長達七十三天,即顯示原有機制已無法有效管理類似邊界衝突。兩國領導人因此在二○一八年於武漢會晤,協調出以大局為重的「龍象共舞」精神。但中印邊界的安全管理機制,近來隨著兩個地緣戰略板塊的位移,裂縫進一步擴大。
第一個變動的小板塊,源自印度去年八月取消喀什米爾自治。外界較少注意到的是,印度當時不僅取消喀什米爾自治,還將拉達克地區從喀什米爾地區分離出來成為中央直轄區。拉達克就是與中印邊界爭議地區接壤之地,包括此次爭議的加勒萬河谷。拉達克改制後,印度中央不需要透過地方政府便能直接管控當地,進而強化當地的軍事和基礎建設。中國當時不但對此提出抗議,甚至還想訴諸安理會介入喀什米爾問題。
第二個更大的板塊變動,來自印太地區的戰略重組。川普政府推動印太戰略後,希望聯合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合作來箝制中國的戰略擴張。印度雖未全然附和印太戰略,但今年一月接待川普總統來訪,建立「全面性全球戰略夥伴關係」;六月初與澳洲總理莫里森進行視訊峰會,建立「全面性戰略夥伴關係」。加上原有的日印「特別戰略及全球夥伴關係」,印度已與印太戰略的另外三角構建起夥伴網絡,不免引發中國的疑慮。
上述兩個板塊變動,不僅動搖中印原已非常薄弱的互信,更讓「武漢精神」煙消雲散。雙方都擔心對方改變現狀,便刻意擺出寸土不讓的對抗姿態,原有的丟石頭鬧劇便成了悲劇。
中印若想維持穩定關係,當務之急應先降溫,以避免激化彼此的民族主義情緒。另一方面,則需要擘畫升級版的信心建立措施,例如在爭議地點設置非巡邏區等,以避免兩軍直接衝突或片面改變現況。否則,兩邊軍士互擲的石塊,或許就是山崩前的訊號。
三種板塊邊界 在 飽島不藏:美食與旅行郭銘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雄雄專欄04
X跨界:搬移我城與他方,促使邊界模糊化的在地旅行試驗所
____________
散步在高雄的鹽埕,這裡不僅是觀光熱區,同時也是厚涵底蘊的舊城區,百年來,不同族群帶著不同故事來來去去,讓鹽埕始終充滿了豐沛的旅行感、還有神秘的異國風情。在區域邊陲的北斗街和新興街口,隱身在建物二樓的 旅行養分 - 餐飲.活動.概念空間,和城區氛圍再融合不過,這幾年,始終用著自己的方式,在流動市井中紮實邁進,透出自己的光。
.
當時空漸顯老邁,大家多用懷舊心情到訪,在古蹟和小吃裡探尋線索時,旅行養分在做的事,反而像是創造,將這區域曾豐盛過的故事,#用一種更貼近當代的旅行視角,把氛圍再填充回來,並賦予新意,讓邊界模糊,讓人可與世界溫柔對接。
.
「我是誰?從哪裡來?想往何處去?」
這是一輩子對自身的叩問。
.
順著騎樓可愛的動物腳印指引,走上樓梯,推開大門,旅行氣味倏地侵襲而來,在每個角落肆意流轉,紙膠帶黏貼出的面紙盒、日本四國帶回的毛線編織杯墊、可愛死的地球燈、手寫明信片掛飾、郵戳掛簾、可愛窗貼,和塞了滿滿滿各類旅行文學的書牆……不用一秒,人已從島嶼出境。
.
主理人Lulu Lulu Yeh 和Eric 黃培銘,是一對年輕又熱血的旅行夫妻檔,不開店時,他們往往就是在旅行的路上,都曾待過台北念書、並攜手前往紐西蘭打工度假的經歷,在我城與他方,島嶼和大陸間,他們成年後的人生,活脫就是一段又一段旅行的串接,2015年開了這可愛小店,如今回頭看,或許早已是必然,因為過程中無形積攢下的大量養分,#在不能旅行時,#他們需要有個地方能好好安放。
.
最早誘發開店想法的時間點,得要回溯到Eric服替代役的時光,當時裡頭有一學長,在台北溫州街巷內,如今已歇業的「流浪ing旅遊書店」籌組了一讀書會,以小型講座模式,邀約成員交流國際事務觀點、異國文化探索、還有分享個人旅行見聞,他們倆也參與其中,進而慢慢認識了一些當時旅遊界的意見領袖,開始累積能量,回到高雄定居後,遂萌生了「#是否能以此灌溉出一家以旅行為名的空間」的念頭。
.
「通過任何考驗的唯一方法,就是面對考驗。這是無可避免的。」—《曠野的聲音》
.
然而 #旅行是理想,#開店是現實,在完滿理想前,如果越不過現實的鴻溝,浪漫只會加速理想的破滅,因此兩人拿出了背包客擬定旅行節奏和規劃行程的能力,設定的經營策略是假日集中火力開辦各類講座,其餘空檔則結合餐飲、開課和選物等,盡可能去創造空間的多元價值和收入。
.
開店前,他們先創設了一個「高雄旅人走跳世界」社團小試水溫,仿照的就是當時參加讀書會的形式,並以此開始串聯,開店後,旅行養分從2016年4月開始辦活動,6月開始供餐,廣邀各界優秀講者南下開講,題材可說千變萬化,從打工度假、志工、地方飲食、登山、潛水、藝術祭、鐵道、建築、跳島、郵輪、親子旅遊、旅行攝影、攻略、寵物旅遊等等等,到近年來,更聚焦的主題性旅行,好比朝聖者之路、EBC、PCT、極光、燒人祭、死藤水等,幾乎無役不與,四年多下來,只要想聽旅行講座,#高雄人第一個想到的,必定是旅行養分,而Lulu和Eric在實踐理想的同時,我城與他方也就跟著每逢周末就會碰撞的板塊,隱隱然地被一次又一次搬移。
.
「We Are Nothing / Story Is Everything」
.
如今,旅行養分舉辦的講座場次已近250場,遠從國內外前來的講者約莫150位,#這裡彷彿化身為城市珍貴的歌頌者,一屋唱盡一世界。每次會後,Lulu還精心製作了留言本、拍攝大合照、發送電子會員信、認真寫部落格,就像是背包旅行時總是想在最有限的資源裡把效益發揮到最大,讓每一種視野和觀點都能用任何形式被好好留下。
.
台灣四面環海,象徵多元開放,但對視面即是多元閉鎖,島國子民天生的宿命,就是去往任何一個他方,都必須跨過海洋,#島國思維危險之處,#是我們可能常常不小心就放大了自己,而旅行養分就像其中一座引領我們的跨海長橋,橋上和遠方的風景不只促成視野流動,其實也彷彿像是在對我們溫柔提醒,提醒著要學習謙卑。
.
「不能旅行時,讓旅行也能透過實際交流發生」是旅行養分的核心設定,當講者台上帶來故事,當聽者會後分享自身故事,彼此之間的撞擊也是另一種全新火花;心如火箭,衝出疆界,同時這核心也是想讓更多人知道,「自助旅行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走就對了!」當面對未知旅程的遲疑,同時也是在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懼,因此Lulu在篩選講者時,#也常常將機會留給那些 沒有出過書、不開部落格、沒上過演講台的素人講者,這也形同講座更加毫無框架,一種「高手在民間」的概念。跨界,也是在挑戰跨出自己的舒適圈,這個「界」字,#不單只是狹義上地理位置的分野,#更是勇於直視內心廣褒的荒野—#自問能否在同一事件裡,#去找到不同解答的可能性?
.
「Eric的跨界。」
.
在店內,個性迥異的Lulu和Eric,一外場一內場,各司其職,分工明確,廚房就交由Eric打理。在這吃飯,不管什麼餐,食材新鮮、料理美味、吃完身體舒服無負擔,大抵是共同感受,但沒有餐飲背景的他,做菜底子完全來自海外旅行時的鍛鍊,烹調之外,從備料、菜單設計、成本控管到如何融入異國風情等環環相扣的細節,都是挑戰,但談到如何把「#旅行時個人吃飯的小事順利轉化為開店要照顧他人腸胃的大事」時,Eric仍一如往常地淡定,一言以蔽,背包客精神拿出來,Do it,做就對了。當然他還是認真去上了18周的課,考取西餐丙級執照,並且大量自學,當店務走過幾輪春夏秋冬,#他和Lulu其實也都跨出了各自的舒適圈。
.
菜單設計以早午餐、義大利麵、米飯定食、燉飯為主軸,輔以飲品和甜點的穿插,全都從旅行與日常自身吃食去發想,定食裡出現大量當令當季的蔬果做配搭是他們的堅持。#午後鄰近的內惟傳統市場是Eric的遊樂場,他被包覆在各種顏色各類香氣各式人聲中悠遊,彷彿短暫地,他也被拉回夢中、某個異地逛遊菜市的旅行場景,可能因此某個片段就變成了做菜靈感。
.
而為了不留剩食,每樣食材都會被他窮變再變,好比里肌肉,在定食中是重口味的醬燒,換到早午餐,則成了漬抹香料後用柚子果醬煮到入味的少女系柚蜜豬排,背包客另一強大的能力就是敢於實驗,定食中不定期出現的甜玉子燒我好愛,喜歡滑嫩口感就這麼輕輕溜過喉頭,Eric說,那是拿了海帶芽高湯、起司和甜牛奶結合出來的成品;奶香桔醬魚排也大推,拿經典奶油白醬做變形,裡頭酸鮮的檸檬味以客家桔醬替代,口感輕盈的海鮮與濃郁奶醬很搭,醬料獨有的酸鮮氣則恰好收進解膩之效……你可以說,菜單呈現,#就像Eric自己創作的一本旅行小書,讀懂了,滋味會永留心中。
.
Lulu也會協助佈餐與甜點製作,廚房外,除了講座籌辦與邀請老師常態性開課之外,也因為旅行時自己很愛逛街,因此店內琳瑯滿目的選物皆出自她獨到的眼光,甚至個人旅行時還會越洋連線開代購團嘉惠親友……或許他們選擇走的路人煙稀少,#但人生最重要的是信仰,當直視了自己骨子裡那深刻的躁動、發自心底的聲音,人就有了能力仰望,在繁星中定錨,繼續走下去。
.
「Life is like the game of seesaw. Fun lies in enjoying both. Its ups as well as downs.」— Grazia Deledda
.
借用一九二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義大利女作家格拉齊亞·黛萊達上述說的的名言,大抵是說,#人生不過是場蹺蹺板的遊戲,飛升或墜落,都是尋常,去享受它,還有,得到些樂趣。而這裡頭的關鍵,我認為可濃縮為三個字,「#想像力」。
.
許多人不僅在這被餵飽了旅行養分,讓心中土壤逐漸肥沃,同時也替自己播了種,向著天空,蠢蠢欲動,只待勇氣與想像力冒出頭時,心中篤定「It’s time」,說走就走。Lulu分享,曾有兩位年近60的姐姐,在人生各自遇到難題時,常跑來這聽講座,聽著聽著,互不相識的彼此開始熟絡,兩人甚至進而結伴勇闖語言不通的異地自助旅行,先拜訪了清邁、再鼓起勇氣步上那遙遠的朝聖者之路,回來後不僅自己變成了台上的講者,也透過這段歷程,找到了新的伴侶,這故事聽起來多激勵人心,多像上頭的蹺蹺板啊,但其實也就只是坐實了一句,Tomorrow never knows。#只要你願意跨出去。
.
待在旅行養分這試驗所,我們終將理解,夢想二字,或許可以從別人身上得到無窮啟發,#但如果沒有執行力,最後也只是作「夢」與空「想」而已,能讓邊界消失的,只有自己。#只要還在路上。
.
[ 補充延伸 ]
旅行養分同時也是間寵物和親子友善的空間,因為這裡是Lulu和Eric,與他們可愛毛孩子bibi和甜甜一家四口的居心地,因此他們很歡迎客人帶著寵物來用餐,他們目前「接待」過的可愛客人,除了貓狗,還包括兔子、老鼠、麻雀等,常常都能在這看到人與動物們和諧共融的美好畫面,而對父母與幼小的孩子們來說,這何嘗不也是另一種很棒的跨界學習,與練習。
____________
本文已露出在 #雄雄網站 https://www.hionghiong.city/travelrogerkuo/travelnutrients ,並將在6/8(一),接續分享在 大雄誌 megao 粉絲頁。
#城市一瞬
#高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