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貞昌院長拍板:「屏東運動園區棒球場」+「雙語學校」!
打造全台灣離高鐵站最近的1.5萬席次棒球場,謝謝蘇貞昌院長,許屏東下一個百年建設,持續大步向前!
蘇院長今年1月在同一地點,當場拍板近300公頃的「屏東高鐵、科技特定區」,今天再次宣布「屏東運動園區棒球場」和雙語學校的好消息!
許多屏東囝仔,以前不論開車或坐火車,只要車過高屏溪進到六塊厝,常讓人覺得有些蕭條,但未來這裡有高鐵站、科學園區、科技產業園區、運動園區加上雙語實驗學校等,再透過工程手法連結河濱公園,更以便捷交通連結市區以及外縣市,大幅提升城市機能,讓國際人才安心走進來!
這樣的未來令人興奮,這是繼蘇院長過去擔任縣長時的台一線種樹百里、2006年首任院長時的屏東-潮州鐵路高架化消除26座平交道加上6座車站,以及2019年9月10日宣布高鐵南延核定,今年1月宣布科學園區,今天第三度在這裡,再一次由蘇院長裁定「屏東運動園區」,影響屏東百年的建設一次到位,致上深深的感謝!
「屏東運動園區」共有17公頃,目前第一期9.7公頃規劃15,000席次的A級棒球場,加上地下停車場;第二期7公頃我們也已同步做好規劃,包含副球場、練習場、室內排(羽)球場、商業設施等。
想像,10年後的屏東,除了有這些建設,還有高鐵、捷運、第二條東西向快速道路,更有2座醫學中心級醫院,還有全國最大歷史建築群-勝利星村、工業遺址改建的縣民公園⋯等文化底蘊的建築,屏東人將擁有交通、產業為經,醫療、社福、文化為緯,綿密的經緯線,編織出最安居樂業的城市!
相關經費還是要拜託行政院相關部會多協助,讓百年的屏東,未來的台灣,重要百年建設如期如質儘速完成,好酒沉甕底,中央地方齊心努力!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66的網紅陳麗娜,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東臨港鐵道線的都更與開發 台鐵東臨港線已完全廢止,陳麗娜質詢時要求路口柵欄及沿線圍牆應先行拆除,沿線土地務必要做好社區縫合,前鎮機廠的開發要納入地方及文資團體意見。工務局長表示會和台鐵局、捷運局了解一下目前土地的管理權責,考慮交通等相關因素後,做全盤性規畫;中山路施工使塞車嚴重,他也呼籲盡量走旁邊...
「三塊厝車站歷史」的推薦目錄:
三塊厝車站歷史 在 陳其邁 Chen Chi-Mai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美美的新三塊厝車站,看過就忘不了!
高雄鐵路地下化後,有不少充滿特色的新車站,其中最有韻味的,莫過於「#三塊厝」站。
新三塊厝站,與依偎在榕樹旁的恬靜舊站體,相距不到五十公尺,站體屋頂採用與舊站相近的木造設計。
而站外的綠園道,現在已成為不少附近居民悠閒散步的去處。
三塊厝地名,源於明鄭時期於此開墾的王、鄭、蔡「三」個家族。早期聚落臨靠三塊厝溪(後來的「二號運河」)而發展形成。
1907年,縱貫鐵道鳳山支線開通後,隔年在三塊厝設置簡易招呼站開始營運,成為鳳山、屏東一帶物資人員進出高雄港的水陸樞紐,也成就熱鬧的 #三鳳中街商圈。
當時的三塊厝站,可以說是1941年6月高雄火車站啟用之前,僅次於舊打狗驛(今高雄港站)的重要鐵道車站,曾扮演在高雄工業逐漸發展起步時,承載重要貨物(酒精、磚瓦、煤炭、罐頭)轉運的重要樞紐。見證了老高雄的發展與繁榮。
在高雄火車站啟用後,逐漸被取代,1986年廢站,2004年定為市定古蹟,於2012年整修站體完成。
2018年,鐵路地下化工程,重新增設三塊厝車站。
增設後的新站,木造房內是電扶梯與樓梯,古典和現代並存,頗有創意的搭配,也為大家的通勤生活,多加一點歷史和趣味。
在這一站,
通勤趕時間,可以搭地下台鐵;
想悠閒散步,則可以晃到近期完工的愛河舊鐵橋,以及從綠園道漫步至左營,都很不錯!
三塊厝車站歷史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高雄連日暴雨。國民黨主席江啟臣等人,似乎見到機不可失,又發動了一波臉書攻勢。
但在地事終究要問在地人。而從我爸媽、親戚、朋友乃至於同學,問過一輪,在地人似乎對江啟臣的攻擊反應十分冷淡;反倒是我一些北部的柯韓粉朋友,還比較熱衷對高雄發表意見。
其實道理也不難,外地人是跟著媒體和網路操作在跑,而在地人則是從自己的體驗與生活史裡找結論。
在高雄生活了二、三十年以上的人,他們的生活史,其實就是一部與夏季暴雨互相博弈的歷史。從現在倒數回去,還有2018連續一個月的豪雨、2010 #凡那比風災、2009 #八八風災(莫拉克颱風)、2001 #七一一水災(潭美颱風)和1994的 #八一二水災(道格颱風)。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八一二水災,那時候我還在唸國小,大概是吳敦義市長任期的中段。那次是慘到什麼程度呢?我老家住後驛,陳其邁的蕃薯園隔壁那邊,整個地下室被灌到全滿。害我還要跟我老爸到他上班的工廠搬抽水機來抽。
八一二那次受災最慘的,就是岡山嘉興里,地名叫「五甲尾」。不誇張,那次嘉興里水淹超過一層樓高,淹到連中山高都路面浸水、雙向道路中斷。好里加在我爸的工廠在燕巢,比嘉興里早一個交流道下去,不然可能真的要上演中山高驚魂記了。
因為國小唸升學班的關係,班上同學來自三民區各角落,甚至有跨行政區就讀的。打電話跟同學喇賽都可以聽到(舊)高雄市各區的災情。三民區最慘的大概就三個區塊:高醫後面孝順街,寶珠溝匯流進愛河的區塊,滿滿淹一層樓。澄清路靠近交流道那邊,還有本館近殯儀館那邊也是災情慘重。再來就是鼓山靠近火車站(對,當時還有鼓山火車站,相當於今天的鐵路地下化/輕軌鼓山站)也是慘兮兮。
嚴格來說,後驛絕對不是高雄市區最會淹水的地方,如果我家的地下室都被灌滿,那地勢更低窪的,像澄清路、本館、寶珠溝、中都這些地方,慘到什麼程度真是難以想像。
這,就是將近三十年前的高雄。大家都知道高雄有一句俗話叫「不做不錯是我敦義」,而且老實說余政憲也不是多高明的縣長。1994水災過後,吳敦義還是順利連任再做四年市長,而高雄的治水建設也就繼續空轉四年。
到了謝長廷任內,2001的七一一水災,我老家的地下室又被灌滿了。高雄縣市整體的受災程度,與七年前的八一二水災不相上下。怎一個慘字了得。
但(舊)高雄市的治水政策,也是從謝長廷開始引進新思維和新的執行力。一個關鍵詞,就是柯文哲也很愛唸叨的「#海綿城市」。事實上海綿城市在台灣的祖師爺,就是謝長廷,還有他的手下大將、後來當過柯文哲的副市長(據說被柯糟蹋得很慘),現在又回高雄幫忙陳其邁的林欽榮。
當然謝長廷的努力很難一下子看到成效,所以七一一照淹不誤。一直要到謝長廷任期的後半段的2005年,他都已經升任行政院長以後,高雄的第一個滯洪池(本館的本和里滯洪池)才完工告竣。
萬事起頭難,有了示範案例,後續的海綿城市政策就比較上軌道了。陳菊大致上是延續謝長廷的做法,很快地,最嚴苛的考驗-2009的八八水災就降臨到大高雄頭上。
當時高雄縣市尚未合併。這樣講可能會有點傷害到(舊)高雄縣的朋友們,八八風災的時候,縣區受災非常慘重,但市區的狀況就明顯比1994、2001要好上許多。
那時候我家已經從後驛搬到凹仔底的大樓社區,靠近高雄巨蛋那邊。「凹仔底」顧名思義就是個地勢很低窪的地方;我很小的時候都還是一片稻田和埤塘(大概也是因此後來演變成「農」十六重劃區),必然的淹水重災區。
而來到2009八八水災的時候,凹仔底已經不太淹水了,連瞬間暴雨積水的狀況都有限。我記得那時候我在(舊)龍華國小當義工搬運物資,地上都是乾的。時間回到1994、2001絕對不會是這樣狀況。當然八八水災(舊)高雄市也不是完全倖免於難,市區邊陲的前鎮河、後勁溪流域還是有零星災情。但已足以證明,在謝長廷到陳菊這段期間,高雄市區的治水已經有相當的成效。
2010高雄縣市合併,帶來的是更嚴苛的治水考驗。縣市合併升格以後,高雄成為六都裡面面積最大者,也是全台第四大的縣市(前三名是花蓮、南投和台東)。
縣市合併了,正是必須花錢去彌補舊縣市之間的建設落差的時候。尤其治水這件事,河流又不分縣市,一旦合併升格,就沒有理由說我管好市區就好,縣區不關我的事這樣。
但是在馬英九政府苛扣之下,財政資源不增反減。其實都說海綿城市,海綿城市這四個字底下的潛台詞,是 #窮人治水。台北的那種資源無限的優勢,治水政策是這樣的:淡水河、新店溪、大漢溪、基隆河堤防蓋到恨天高,基隆河截彎取直,外加亞洲最大級的玉成抽水站,以人為的方式硬把市區的水抽到基隆河去。還不夠?二重疏洪道跟員山子分洪道,經費給它開下去…
但是台北市是從蔣介石時代就一路暴力砸錢治水,三五十年才有現在的規模。所花的錢,換算到今天的幣值,少說上兆起跳。而高雄升格以後能拿到的治水經費有多少?大概不超過五百億。
但窮有窮的搞法。說白了,任何人為的硬體建設,都是一種逆天的行為;硬體建設搞得愈多,就愈要用更多的人為手段、花更多的錢,去防禦天災。台北就是這樣一個惡性循環。高雄沒有台北的資源,但有比台北更多的空間,去重新思考都市與自然的平衡。
所以也就有以滯洪池為主體的海綿城市政策。從財政上講,挖滯洪池比蓋堤防、截彎取直和開鑿引水隧道,要便宜至少一個數量級。從人文和水文講,其實高雄在1970~1980年代的大規模市區擴張,填掉了很多天然埤塘;開挖滯洪池,也不過就是把原本就是埤塘湖泊的地方,還給自然界的水而已。
海綿城市雖然便宜,但是有效。
但任何的硬體建設都是要花時間的,尤其在經費拮据、資源排擠之下,花的時間更久。2010縣市合併,縣市交界區的治水政策,不可能三、五年就收功。
2018韓流崛起的那年,就是建設差一點點還沒到位,而又遇上諸多不幸因素和惡意操作,所造成的悲劇。其實2018~2019之間,是高雄剛好要進入基礎建設完工大爆發的轉折點,偏偏這年遇上了連續下一個月暴雨的不幸天氣。
要知道任何的人為治水手段,都是在阻擋一時的洪峰,但很難阻擋得了持續幾天、一個禮拜甚至整個月的強降雨。憑良心講,2018即便在如此長時間暴雨侵襲之下,高雄市區的狀態,並不比2009八八風災的時候差。而舊縣區的重災區,像岡山靠近典寶溪的白米、劉厝(網路名人四叉貓的家鄉),還有上面提到水淹中山高的嘉興,鳳山溪上游大東、鳳西一帶,仁武市區乃至獅龍溪上游一帶,都有顯著的改善。
比較有歷史感的老高雄人,在2018那個時間點,應該都知道市政府已經盡力了。我不會矢口否認說2018高雄完全沒有災情,像上面提到的嘉興還是淹了一下,茄萣彌陀永安等沿海地區也都有狀況。但,至少大家討論的焦點,已經從「哪裡哪裡淹了一層樓」演變成「路上多了幾個天坑」。這樣講雖然很消極很沒面子,但絕對看得到進步,而且進步不是一點點。
我倒是不怎麼建議檢討韓國瑜。因為韓國瑜在任也就那麼短短的一年半,而市府官僚憑著長年的經驗撐著,市政品質雖然明顯看得到下滑,但還談不上斷崖式的大崩壞。韓國瑜之所以被罷免,與其說是高雄市政崩壞,更多是因為他「吃碗內看碗外」,急著跑去選總統,以及選總統期間的各種誇張言行來的。
但這不代表韓國瑜被罷得冤枉。因為我們知道,韓國瑜是一個既無紀律性,也無責任心的人,是更不折不扣的政治無產階級流氓;他這一年半裡所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擺爛和玩無本的政治博弈。短時間內,市政還可以靠著市府官僚體系的慣性撐持著,再給韓國瑜多做半年一年,「斷崖式崩壞」必然會到來。
時間來到現在,高雄又像2018一樣,遇到長時間的豪大雨侵襲,雨勢比起當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高雄的整體災情,比起當時似乎又輕微了一些。
說高雄完全沒有災情,未免也太粉飾太平,像鳳山區忠義里(算是整個鳳山最市中心的一塊,靠近鳳山高中、舊縣府和聖王公廟那邊)就有淹水一個車胎高的狀況。這邊的狀況比較複雜,畢竟地段太核心,對外排水只有已經水泥化且無任何行水緩衝區的窄窄的曹公圳。而要設置滯洪池的空地更是一大難題。只能盡力去找答案了。
至於山區的部份,我只能說,人定勝天這一套思想是靠不住的。還是一句老話,任何人類的硬體建設,其實都是一種逆天的行為;人為手段或許可以緩解平地都市區的水患問題,但是面對到高山大川,我們所能做的只有避災、救災,部落建設盡量避開高風險區域,而災前撤離疏散要及時。要完全扼止山區災害的發生,老實說,以人類的力量是不太可能的。
講了這麼多古,我只是想表達一個概念,就是不可能完美,講完美太臭美;進步的空間總是有的,但進步看得到,市府過去的努力看得到,市府對未來的規劃也看得到。再無限上綱式地苛責,對解決問題一點幫助也沒有;而無限放大現在的狀況,然後帶「#懷念韓國瑜」的風向,這就大可不必了,只會貽笑大方而已。
三塊厝車站歷史 在 陳麗娜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東臨港鐵道線的都更與開發
台鐵東臨港線已完全廢止,陳麗娜質詢時要求路口柵欄及沿線圍牆應先行拆除,沿線土地務必要做好社區縫合,前鎮機廠的開發要納入地方及文資團體意見。工務局長表示會和台鐵局、捷運局了解一下目前土地的管理權責,考慮交通等相關因素後,做全盤性規畫;中山路施工使塞車嚴重,他也呼籲盡量走旁邊的翠亨南路來疏通交通壓力。都發局表示會研議增加東臨港線附近停車位。
陳麗娜表示,台鐵西臨港鐵道線廢棄鐵道經多年開發,部分佈設輕軌、部分開發為腳踏車道、休閒步道,沿線的駁二倉庫、真愛碼頭、星光水岸公園、夢時代等都成為高雄重要地標。但高雄東臨港線從2018年10月1日全線正式廢止後,除了確定從憲政路到一心路之間興建C32至C37輕軌站外,其他東西兩側交通、社區如何縫合?面積達31公頃的前鎮機廠如何使用?目前都少有討論。
陳麗娜認為,東臨港線的凱旋路從一心路到憲政路之間,長期受圍牆、鐵道、鐵道火車通行安全管制柵欄、水泥塊路擋阻隔,使得凱旋路東西兩邊發展大不相同,前鎮崗山仔、籬仔內、鳳山等區域發展因此受到影響,從西邊市區過來的繁榮經常就到凱旋路為止。目前輕軌車站正在施工,陳麗娜認為要求先把路口的原台鐵管制柵欄、水泥塊路擋等先予拆除。日後圍牆拆除後,除了輕軌和自行車道,更要全面檢討三多路和河南、河北路的銜接,也要開闢社區綠帶及停車場。
臨港線最大的土地開發,是台鐵前鎮機廠高達過31公頃的都更案。台鐵希望機廠能變更為住宅區、商業區,在109年6月完成都更,然而地方關切的是縫合二聖路兩端的交通與發展,並解決周邊五塊厝、籬仔內、崗山仔的交通、停車及瑞祥街社區發展等問題。也有文資團體認為機廠歷史達50、60年,部分廠房建物、軌道空間及車廂都是很重要的文化教育資產,應予保留。
陳麗娜表示,台鐵想開發獲利,地方想要社區發展、打通交通、解決停車淹水、保留鐵道文化,各方面的意見最後就是都發局的都市變更審議裡面決定。陳麗娜要求都發局長廣採地方及文化團體意見,優先考量地方民眾需求,讓都更案能確實帶動附近舊社區的發展,彌補居民長達40年的損失。
中山路、沿海路正在進行道路刨除重鋪,品質比照機場跑道。陳麗娜指出,工務局花7.9億元鋪11公里的路段,平均一公尺7萬多,這樣的造價能維持多久?施工期間交通問題如何疏導?
工務局吳局長答詢表示,中山路、沿海路是主要道路,車流量高、重車多,所以採機場跑道用料的石膠泥瀝青混凝土,鋪設厚度達20公分,至少可使用5年以上。次要道路用料則有不同,厚度則是5公分不等。
三塊厝車站歷史 在 高雄好過日- #車站區域改造系列之四:三塊厝站#有故事的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車站 區域改造系列之四:三塊厝站#有故事的街道文/ 三民惟新陳柏惟我保證,這應該是你在網路上看過寫三塊厝站最完整的文。 前幾天李雨蓁寫了一系列的車站改造計畫, ... ... <看更多>
三塊厝車站歷史 在 地方聲音| 老車站添新特色三塊厝車站擬設蒸汽火車頭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高雄鐵路地下化之後,增設了7座通勤 車站 ,其中以鄰近三鳳中街商圈的 三塊厝車站 最具 歷史 意義,一旁是保留下來的舊 三塊厝車站 ,地方希望能增設蒸汽 ... ... <看更多>
三塊厝車站歷史 在 [旅遊] 三塊厝車站小旅行- 精華區Kaohsiung - 高雄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本文轉錄自 railtour 看板]
作者: denza (橄欖油與黑松露) 看板: railtour
標題: [旅遊] 三塊厝車站小旅行
時間: Mon Jun 23 14:18:35 2008
三塊厝車站是高雄市目前唯一的木造車站
第一次見到三塊厝車站
是我十八歲那年,從台北來到高雄的火車上
那時三塊厝剛廢站幾年
臨港線的員工專車還會停在這邊
後來在八十四年時一部分屏東線的鐵軌拆除
包括跨過愛河,具有百年歷史的舊鐵橋
從那時開始三塊厝車站就漸漸被大家遺忘
2004年三塊厝車站被列為古蹟
接著請樹德科技大學做出調查報告與修復計畫
本來隔年就要編預算
再次年就要開始整修
不過或許礙於台鐵經費不足的關係
這個支票跳票了
三塊厝車站儘管被列為古蹟
卻一天比一天殘破
隨時都有塌毀的可能
一直到去年十月,才突然又出現了三塊厝車站的新聞
說在今年年中將會開始進行修復的工作
所以我在修復前又去了三塊厝車站幾趟
想要留下一點修復之前的影像
--------------------------------------------------------------------------
外觀
三塊厝車站主體呈現L字形
由原本的寄棟造部分與1941年增建的切妻造部分垂直相交
另外在1941年時也增建了廊棚
廊棚繞行在車站的北側與東側,也呈L字形
車站的主出入口在東面
出入口上面有用雀替支撐的遮雨棚
而在東面廊棚下方的則是當年的售票窗口
車站南面有一扇窗戶
以及一扇小門開往內部的廚房
此外在車站南側還有一棵百年老榕樹
部分的枝幹壓在三塊厝車站的屋頂上
車站西側有一座本來獨立存在的廁所
不過1941年增建時有增建廊道將廁所與車站連結起來
只是廊道目前已經完全塌毀,廁所也半毀
車站的牆體是編竹夾泥牆
不過已經有部分的編竹外露
編竹夾泥牆是在豎的柱子與橫的胴貫之間用竹條編成網狀
上面塗敷上混雜著米糠的泥土
表面再漆上白灰泥
由於編竹夾泥牆怕水
所以車站外牆還覆上了雨淋板
不過廊棚之下因為雨淋不到
所以這個部份的外牆並沒有覆上雨淋板
雨淋板採用的是英式系統
由下而上以一定的斜率將木板疊接而成
雨淋板下方沒有和地面直接接觸
而是有著高約30公分的洗石子台座
可以避免濕氣與蟻害
屋子隅角處的雨淋板接合處採用的是銅板包的處理方式
不過有一部分的金屬板已經遺失了
車站屋頂上鋪覆的是水泥瓦
但許多瓦片都已經脫落了
鬼瓦上面有一個簡單的梅花圖形
所以這些水泥瓦應該是在光復後才重鋪的
------------------------------------------------------------------------------
內部
車站內部的空間規劃歷年來沒有很大的變化
內部用編竹夾泥牆體隔出了廚房
而其他的部份
除了進門處有一小塊地方用矮櫃隔出乘客候車區之外
其它的都是車站辦公區
1941年增建的切妻造部份
是將站長室朝鐵路的方向突出一小段
突出的部分三面開窗來當信號室
內部的牆面漆成白色
柱子與胴貫漆成淡黃色
門窗本體與框架和車站外部一樣都漆成淡藍色
裡面的天花板是懸吊式的
吊在屋架的下方
不過天花板目前已經毀損了大半部份
-----------------------------------------------------------------------------
附屬建築
三塊厝車站當年有一座島式月台
但很早以前就不存在了
由於民國51年三塊厝車站停辦客運業務
我猜那時候就把月台拆掉了吧
在93年被公告為古蹟時
三塊厝車站還留存著兩座鐵路倉庫、一棟日式站長宿舍、一棟機車庫
還有一小段刻有三塊厝字樣的石製圍欄
不過到了今天
倉庫、站長宿舍、圍欄都被拆除了
只剩下機車庫
機車庫是磚造建築,屋頂覆蓋著水泥瓦
不過屋頂也有嚴重的破損
機車庫內部則有維修坑
------------------------------------------------------------------------------
其實這次去三塊厝車站我是蠻震驚的
2004年剛列為古蹟時
我有去過一次
和那時相比
車站變得更加殘破
更重要的是
許多附屬的建築竟然都不見了
那真的是件很可惜的事
關於比較詳盡的文字與照片
包括三塊厝地方與三塊厝車站的歷史
以及車站建築細部的觀察
請參考我的網誌 https://blog.xuite.net/denza/life/17726349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3.135.24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3.135.24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