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中國文課本到底要有多少比例的文言文和白話文。早上讀到這篇吳明益寫的長文,完全說中我的想法。
我ㄧ直認為不是比例的問題,而是目的的問題。除了能使用(語文),文學涵養的培養,仍是值得努力的目標。可是,不是文言文背多了,唐詩宋詞朗朗上口,就有涵養。涵養,無關道德不道德,愛國不愛國。辯證、賞析、體會、創作....都是每個人生命的一部份,而每個人的生命呈現,也塑造了藝術涵養的本體。
底下,請靜下來,慢慢品賞吳明益寫的好文:
【為什麼孩子要上語文課?】
收到一位參與課綱審查,卻素昧平生的學生來信,遞給我關於近期國文課綱審查的新聞,詢問我的看法。我回應他說,我已經在臉書多次表達過我的概念。
大約十年前開始,我到高中去演講,都會有一張投影片是:為什麼要有藝術教育?另一張投影片則是:語文學與文學的差異。
這兩個問題,我們的教育都沒有好好回答。至少在我的經驗裡沒有。
§
先不談第一個問題,簡略地談談第二個問題。廣義的「語文學」一般來說就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也就是我們在文學教育或課綱審查時常說的「聽、說、讀、寫」。它可以和「文學」(literature)深度相關,也可以不那麼相關。比方說寫一封信,若能達意、傳情、敘事、說理就行了(不必兼及四者),但它未必具有文學質素。某些信「才會」被視為文學,這意味著文學的評價有著比一般寫一封家書或情書更複雜的元素,以及審視的標準。
過去也會納入國文課教育的「應用文」,就是比較接近語文學的部門(只是它的教材編寫也不太符合時代情境)。我認為語文學若設定教學目標,它會更強調語言文字的認識、在不同情境(包括情感、論辨、思考表達等等)的正確使用,以及非刻意曲解的理解模式。
在這個範圍裡,是不一定要用文學作品來上課的。我們的國文課多半想兼及兩者,因此常只用文學作品來上語文學課程。結果出現的問題即是:我們的中學生不會讀、寫科普文章(作文課鮮少會叫你描述今天自然課的氣壓實驗以及你的思考歷程),當然也很少要學生用文字嘗試去表達法律、歷史、政治見解。
一個班級的學生只有少數的少數會(想)成為文學家,多數是對其領域有興趣的孩子,他們也需要在語文課裡學會未來可能專業領域的文字表達。對他們而言,尋找證據、參照資料、親身體驗或實驗來強化自己文章基礎的寫作方式更有實用性。而這類型作品並不容易在半個小時考場裡的考試來驗證,考場裡最有效打動評分老師的文章,多半是辭藻華美,具有較強抒情性的作品(即使那些情感不一定是真的),而這種慣性,則是從只選文學教材的國文課本累積起來的誤解。
只使用文學作品來上國文課的另一個漏失是,「口語表達」部門長期受到忽視。臺灣的口語表達訓練通常反映在演講與朗讀比賽的選才上,老師通常挑選擅長背稿、反應敏捷、外形良好、發音及語言情緒精準的孩子。這基本上沒有太大錯誤,但長年下來的陳舊教法形成了荒謬的制式標準。以朗讀來說,我曾在任教初期擔任過國語文競賽的評審,之後一律婉拒,原因是我受不了朗讀比賽裡的「假情感」、「假音調」。(這個議題且先按下不表。)
演講與朗讀活動雖然重要,卻欠缺與人溝通(傾聽)的元素,要補足這部分應該加入「理則學」與「辯論」。語文課不上理則學我實在無法理解怎麼教學生寫出有效的論文? 而辯論則會在傾聽後做出回應,正好可以補足演講與朗讀欠缺的訓練。
過去我在文化基本教材倒是學過一點狹義的語文學,如古典語文學(philology)或較專業的語言學(linguistics)。前者偏重從文獻的角度來研究語文,比方說中文系稱為小學的文字、聲韻、訓詁; 後者則研究語言形式,結構,內容等等。這部分我倒是希望保留在中學教育裡,依據不同的語言請校外教師開設短期的母語語文學概論。(比方說台語語文學入門、鄒族語語文學入門等等)
§§
或許有些人還是不能理解把語文學和文學混用造成教學目標混亂,以至於討論課綱選文也隨之不清晰的狀況。我舉大學的英文教育為例來說明。在臺灣的外文系可以粗分兩個系統的教學,一種強調語文學訓練(如翻譯、語文運用、狹義語文學),另一則是強調文學評論。
比方說師大英語系的英文系名是Department of English,明確地是以語文學為主力的科系。看專任師資名單,語法理論、語意學、外語教學……這類專長的教師要比研究莎士比亞、福克納等文學作者的專家要來得多。但台大外文系的英文系名則是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強調自己是語文學和文學研究並重(實際上較偏向文學)。從國內的研討會出現的教授與論文比例也可以知道,哪一個學校著重的是文學研究,哪一個系所是強調語文學研究。你很少看到師大外文系的老師參與臺灣文學的討論,但臺大外文系卻是常客。
這兩者當然是不能完全割離的,語文學是文學研究的基礎,有時用文學作品來教授語文學也會有很好的刺激效果。只不過我們在觀察國外大學入學時要求的成績多半都是語文學式的內容就可以知道,他們沒有混淆兩者的教學目標。
除非是文學科系的招生,一般的學力測驗都側重語文學領域,這是為什麼?因為藝術、美學教育大部分很難量化評量,也沒什麼量化評量的必要。而大學一般科系要的是有基本語言文字能力的學生,並不是文采很好,未來可能成為文學家的學生。
當然,一般來說,藝術教育很成功的國家,國民平均的審美、藝術知識的水平是會相對來得高,但它並不是測驗的結果。部分可以評量的藝術指標,比方說是藝術史、文學史的認識,都未必完全代表一個人藝術鑑賞的能力。文學鑑賞更重要的特徵是:深化知識、批判力、想像力、觀察力,以及視野胸襟。它和語文學的評量很可能會有不同的判斷標準,原因是:語文學強調普遍運用,文學強調獨創;語文學強調正確,文學強調解放;語文學強調科學性,文學則可以接受偽科學;語文學是一種知識性的技術,文學可以是一種氣質、態度。要知道,許多時候,詩作與小說根本就挑戰了既定語言的文法、敘事模式,要能夠鑑賞與感受,本身就需要拋棄許多既定的語言文字規範與思維。
再從內容來看,現在國文課本選的文學作品,著重道德、倫理、族群與特定的文化意識的塑造......(最近的爭議,可以看出有些教師就是以道德意識批判作品,有些則是以民族情懷來檢驗)但如果我們直指一流的文學作品,往往有悖德、挑釁倫理、批判自我族群文化等等內容,在這種情況下這類作品就不易被選入教科書。這麼一來,文學視野的培養就顯得局限了。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作家作品選入課文後,作者看了測驗題目通常會覺得痛苦或不可思議——因為我們課本及考試系統都有刻意朝「道德正確解釋」的傾向,而許多作者是那種討厭與人同的孤僻者。
我的看法是,與語文學部門強調的秩序與規則不同,文學部門的教材應該朝向解放。文學部門的選擇,不應該以篇幅、類型為限,以「散文」為主體的選文早就落伍了,小說的篇幅也不該限於短篇、極短篇。我在中學時代,國文課本大概一周就讀完了,只有像《三國演義》、《聊齋》、《笠山農場》這類作品,才會吸引我讀一整個學期。篇幅並不代表閱讀的負荷量,吸引人的作品能讓你一天讀進數萬字,還覺得不夠過癮。
我的期待是,在文學教育這個部分裡,沒有部頒的「核心選文或選書」、沒有「文言或白話文」的固定比例,把這部分的權力下放給中學教師群體。好的學校或教師自然漸漸能在這領域的教學獲得成就感,也會得到學生的正面回饋。作品則在不同理念學校的選擇裡,重新競爭「典範」在不同時代的合理性。而各學校推薦不同的作品,預期也能帶動一定的銷售效應。
§§§
最後來談談翻譯作品能否選入國文課本這個子議題。我認為完全可以,而且非常重要。首先,翻譯作品是以此地語文呈現的,好的譯本通常已經修改為所譯語言的文字邏輯。比方說在學習科普寫作時,為什麼不能讀E. O. Wilson?為什麼在談現代主義時不能讀Emily Dickinson的譯詩?當然在比例上,以我的立場,希望以臺灣作家為主體,至於中國及亞洲作家、世界作家的作品當然也可選入。
以此地作家為核心的重要意義是,讓下一代理解寫作也是一個值得投入、讓人尊重的行業。且這些作品的文章內容必定含有更多在我們年輕時就能感同身受的元素。而原住民作品是此地文化演化出特殊性的重要關鍵,更應予以重視。
語文學與文學是否併在一門課裡的不同比例,或分立兩門課,或必修選修都可以再討論,但「文學」這個部分不要再讓考試來領導教學了。這是臺灣語文教育讓學生毫無興趣的致命傷。
從其它國家的經驗來看,文學教育也可以讓人興味盎然,像是歐洲現在部分國家,在初等教育時不再單以課名分類為主軸,還增加了主題式的課堂。比方說某周的主題是「機器人」,那麼各科目的老師就可以從機械、生物學、文學、音樂、歷史…….的角度來談機器人。這樣的教學終究會回饋到語文學與文學教育裡。你可以想像,在學生接觸到科幻小說時,同時讀到科學報告、機器人沿革史、生物的定義,以及播放音樂的機器演變……就會更了解,科幻小說不只是作者的想像力展現,還是人類文化的重要寓言,這時真正深植下一代身體裡的文學品味才有實踐的可能。
請以語文課程為基礎,讓文學課程成為最具叛逆、反抗、想像的場域吧。這應該是一堂沒有禁忌的課,可以挑戰現在所有的政治(想想那些安那其的作品)、種族、性別、人類中心主義的認同。這應該是一門最體現人性的課,性慾望、弒父慾望、叛國叛族(以追求個體卑微的愛情)、身體裡活著的殘酷性都是孩子們有一天可能面對的。文學教師也將成為最特別的一群人,習於接受挑戰、論理、談情,陪著下一代渡過一個又一個百無聊賴青春午後,想像人生與人性。
年輕時我曾幻想過自己成為博學而有影響力的人,現在我的想法改變了,我只能選擇幾個方向做為自己努力的指標——中學的文學教育並不在我深入鑽研的範圍內。這只是回應那位同學,以及我十年來反覆在演講中提及文學教育時的一點想法。文學教育自有願意投身其間的前輩、同儕去努力。文學教育朝不朝我心底理想的目標走,都傷害不了我現在從事的「文學」此一行業的信念與理想性。
你或許會問我,為什麼沒有回答第一張投影片「為什麼要有藝術教育」的問題?我在想,如果到了闔眼之時,有些人認為我的存在曾對這世界產生過價值,那麼就算是以我自己的方式回答了這個問句。正因為那些我所受的教育,所追求的藝術知識、審美、體驗或是創作,才構成我這個人活著之時的行為與價值。
所以,我們每一個受到藝術影響的人,都是這個問句答案的一部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施耐庵,中國四大奇書之一《水滸傳》的作者!關於他的生平,缺乏史料可以考證,有此一說是他生於元末明初。曾經在三十六歲考中進士,任職錢塘縣尹卻不得志,兩年後憤然辭官,來到蘇州辦學授徒。《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便是他的門徒,他們一起著手撰寫《水滸傳》。 《水滸傳》是中國以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列為中國古...
三國演義白話章回 在 賈文青德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言文白話文吵好久了,我雖然很喜歡文言文(但是看過的超少),也覺得學文言文對這個那個很有幫助…
But!
如果只是教授比例的調整,而不是全有全無的討論,我無法判斷如何的比例才是適當的,所以一直懶得仔細梳理自己的想法。
倒想先提一些不算直接相關的文言文經驗。
常常有人問我:「你是怎麼訓練自己的聲音,才能當配音員的呢?」
我算是比較少見的,完全沒有接受過任何有系統的訓練,也沒有上過配音或發聲課程的廣告配音員。這並不是說,「我天生就會配音」,天底下沒有這麼好康的事。
記憶中,我大概從四歲開始,就會自己拿著報紙,自顧自地唸。(民生報,已經倒了嗚嗚嗚)
國小的時候是鑰匙兒童,爸媽白天都在工作,常常放學回到家後只有自己跟自己相處。當時電視不是24小時播映,放學後到晚餐前的那段時間是沒有電視看的,不知道要做甚麼的我就會把家裡找得到的書都翻出來看。
當時常看的書印象中有「三國演義」、「水滸傳」、「朱自清全集」、夏元瑜的「以蟑螂為師」、古威威的「16歲,北平」,還有國小三年級班導師送我的,子敏的「小太陽」等等,大概這些種類。(亂七八糟種類)
這些不算文言文,不過與國小生日常生活中會使用的語言還是非常不一樣,就跟我四歲時開始喜歡唸新聞報導相同的,我很喜歡聽自己唸出不同文體時,表現出的韻律與聲調。
一路彷彿有自閉傾向般的,我就這樣一天到晚唸文章、唸電視劇對白、唸廣告詞,嘗試、揣摩、細細聽各種文字轉化為聲音時的微妙變化。
到了高中,我甚至學起古詩吟唱,在內湖高中創立了「中國詩樂研究社」。(也倒了嗚嗚嗚)
如果要說文言文唸起來與白話文有甚麼不同,我覺得它的「書面語」及「簡潔」會造成一些影響。文言文是寫文章用的,不是口語上用的,即使回到幾千年前也不是,所以它的邏輯與口語使用的語言必然不同。因此,唸文言文時語速勢必要慢,聽者才能有足夠的時間理解消化文言文的內容。
而因為文言文的表達較簡潔,在同樣字數的語句中,文言文所承載的意義與情感會遠多於白話文,所以在唸文言文時的情緒平均來說會比唸白話文時要更滿,能量更充盈,咬字也必須更細緻。
當然,相對來說,白話文由於語句承載的內涵比較不平均,唸起來節奏就可以比較靈動,戲劇性會比較強,這是唸文言文時感受不到的。
現代台灣人的語調史無前例的平,缺乏抑揚頓挫,在情感表達上很不利。我想光唸文言文也不夠,有部份或許是來自普遍性的對文學、語言與藝術的敏感度與理解不足,涉獵也不夠多元所間接影響的。
看到很多人說學生時代學古文時很無感,看過就忘,覺得學了也沒用,這讓我超級難以理解的。當年學古詩吟唱時,那些古詩詞配合上音樂,首首鮮活立體,引人入勝。(我曾經唱將進酒唱到哭啊…)
但當然一天到晚背解釋與默寫就不用了,以前只要考默寫我一定直接交白卷,說到底還是教育方法的問題啊…
三國演義白話章回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電視播了一部老電影--《電子情書》,這部片在將近二十年前的1998年上映。
所以真的是老片了。
#當年我還很年輕啊...
這部片的原文名稱是 : You've Got Mail
是美國網路公司AOL的用戶在收到新郵件時會聽到的招牌招呼語;隨著電影的成功,讓它成為極為成功的置入性行銷。
但這部片出名了二十年,我還真的只是片片斷斷的看過幾次,直到今天才能一窺全豹。
-------------------------------
既然是二十年老片了,那就沒有甚麼劇透不劇透的問題了。
這部片的劇本不算複雜。
男女主角兩人是網友,兩人以電子郵件相談甚歡,但是為素未蒙面也不談彼此的生活隱私細節。
女主角梅格.萊恩(Meg Ryan)是一間小童書書店的老闆娘。自從她從逝去的母親手上接下這間店後,一直延續著溫馨具個人風格的方式經營。
但男主角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卻是大型連鎖書店的準繼承人,他們新拓的點正在女主角家傳小書店的對面。
男主角帶著小孩去女主角的童書店消費過,為了不想刺激對方,他隱瞞了自己是敵對店家的身分,進行了相當友善的互動。但後來紙包不住火,同行是仇人,自然生了嫌隙。
而連鎖店的開張對女主角造成極大的影響,最後還是不敵對方的低價跟複合式銷售而倒店了。
這讓女主角造成了很大的打擊,對男主角的仇恨也就越深了。
此時,兩人在網路上相約要碰面;但後到的男主角,先在窗外看見了先到的女主角居然是對自己相當有敵意的商場對手,便爽約了。
隨後又以連鎖店小開的身分假裝巧遇,被女主角狠狠洗臉。
接下來,女主角在電郵裡向男網友訴苦跟抱怨,男主角也就藉此在暗處偷偷觀察女主角;最後甚至用這種敵明我暗的模式,一人分飾兩角的對女主角進行追求。
-------------------------------
劇情不算複雜。
呈現方式也一直很小品、很貼近一般人的生活。
有人說劇情老套,但這是一部老電影耶。
現在看起來老套可能是因為二十年來很多作品或多或少的抄了梗,所以再回去看這部片會覺得劇情不新穎。
(就像是有人說周杰倫是台灣唱饒舌歌始祖,那他顯然是不認識哈林了.....因為1987年庾澄慶唱紅報告幫長主題曲時,周杰倫才9歲)
所以《電子情書》在當年很前衛新穎了。
不知加熱了多少當時的網路聊天室(雖然大概也都拿來約一夜情了......)
-------------------------------
只是看完了,還是有點感慨。
這個題材寫實的述及了大型連鎖書店是怎麼併吞了小書店。
還記得在我小學的時候,放學窩在禮品店、學校旁邊的小文具店、書店,趴在櫥窗上看著那些沒錢買的漂亮玩具、64色彩色筆,還有幾十個按鈕大的跟便當盒一樣的鉛筆盒,是一種莫大的精神享受。
更別提媽媽帶我們去私人的獨立自營小書店時,我站在比我高很多的書櫃前,聞著書香(其實是油墨味跟紙張味),看著那些我大概只認識八成的書名,然後在千拜託萬拜託下可以帶回一本白話版《三國演義》、《封神榜》或是《中國民間故事》之類的,就能讓我樂上好一陣子、看上好幾十天了。
但是等我長大後,大型書店也開展,他們既然開書店,就順便賣了各種文具、教具、辦公室用具,接著也就順便地收拾了我們記憶中的那些文具店、書店。
但隨著紙張電子化、網路普及化,還有大家閱讀障礙化......(不看書或無法閱讀很多字的人),傳統紙本書也開始沒落。
現在的台灣,一個人一年買書的錢低於五百塊,這還是包括買雜誌漫畫這樣閒書的金額。
所以,當年去敦南誠品熬夜看書、喝咖啡,那可是扮文青、潮到出水的行為啊。(嗯......其實是有更多人只是想跟男女朋友找個地方吹冷氣、不在街頭流浪、又不用付錢才去的)
但即使連鎖書店像《電子情書》中的店家一樣兼賣個咖啡,甚至到現在賣玩具、賣零食、賣抹布、賣衣服、賣拼圖,還是無法在實體書慢慢被淘汰的浪潮下拉高利潤,爭取生存空間。
所以,金石堂倒了很多間,誠品的營業點,小的收了,大的增加營業項目,我想去像樣的地方泡書店,就只能趁著回台北的時間,去重慶南路的書街晃一晃了。
-------------------------------
我手上有1400本左右的實體書,放滿了兩面牆。逛書店跟書展仍然是我最大的興趣之一。
所以這個環境的改變,看得很心寒,也唏噓。
今天看到《電子情書》裡面的環境,男主角開連鎖書店開的不可一世的樣子;我就會想 : 那當年的那些老闆們或是想這些劇本的編劇,可有想過這個風光的行業會在20年不到的時間裡,被狠狠打趴?
20年真的不長,未來實體出版業、跟我們的閱讀風氣會變得怎麼樣,我們只能繼續往下看了......
PS : 話說回來,我不懂的是,男主角自從晚到在門外看見女主角後,便一直處於在暗處窺看女主角的地勢;後來也用一人分飾兩角的方式追到女主角。對女主角來說,這算是騙了兩次(另一次是他隱藏自己小開身分跟自己接觸)
如果我跟女主角易地而處,我說不定會氣得呼他兩巴掌之後閃人......(只有我這樣想嗎?)
但是想到《那一年,我們追的女孩》裡面,男女主角的智商跟互動精緻成這樣,大家還是看的轟動如斯。
我們也只能說 : 浪漫喜劇嘛~~~向來是這樣的。
.
.
.
====
#前幾篇貼文字打太多_所以今天小品文
#這部片真的久
#我也從小鮮肉往臘肉邁進了
====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
三國演義白話章回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施耐庵,中國四大奇書之一《水滸傳》的作者!關於他的生平,缺乏史料可以考證,有此一說是他生於元末明初。曾經在三十六歲考中進士,任職錢塘縣尹卻不得志,兩年後憤然辭官,來到蘇州辦學授徒。《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便是他的門徒,他們一起著手撰寫《水滸傳》。
《水滸傳》是中國以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列為中國古典四大文學名著之一,六才子書之一。其內容講述北宋山東梁山泊,以宋江等人為主的綠林好漢,由被逼落草為寇、發展壯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東征西討的歷程。
書中人物神氣活現,是民間文學中的重要著作!施耐庵死後,羅貫中將小說整理,卻因為內容講述民變,無人敢印,直到明代嘉靖年間才由後人付印成書。
《水滸傳》講述的故事,個個精彩、個個家喻戶曉,包含晁蓋、宋江、魯智深、武松、林沖、楊雄、潘金蓮、西門慶、武大郎等等!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