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完美的周瑜為何遭後世狂貶?|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在史書《三國志》裡,陳壽對於周瑜的評價很高,多次以「英雋異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盛讚之,並評價其:政治上高瞻遠矚,忠心耿耿;軍事上「膽略兼人」,智勇雙全;人格修養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
周瑜(公元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東漢末年東吳集團將領,傑出的軍事家。美姿容,精音律,長壯有姿貌,多謀善斷,胸襟廣闊。後與諸葛亮、龐統、司馬懿並稱臥龍鳳雛幼麟冢虎。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為東漢太尉。其父親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初崛起時周瑜隨之掃蕩江東,並送錢糧物資助孫策成就大事。袁術仰慕周瑜的才幹,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後設法正式投奔孫策,與孫策一起南徵北戰,為打江東基業立下汗馬功勞,深受孫策信任。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與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執掌軍政大事。曹操消滅袁紹後,威逼孫權送兒子為人質,周瑜志向高遠,勸阻孫權送質。赤壁大戰之時,力主抗曹,並慧眼預見到曹軍的劣勢和己方的優勢,指揮全軍在赤壁、烏林大敗曹軍,是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的頭號功臣。其後又成功地攻克了荊州戰略要地南郡,曹仁敗走。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建議出兵攻取蜀地,消滅張魯,吞併劉璋,與曹操二分天下,體現了一個軍事戰略家的遠見卓識。周瑜在江陵進行軍事準備時死於巴陵,時年三十六歲。
周瑜去世,孫權痛哭流涕,說:「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後依賴誰呢?」他稱帝後,仍唸唸不忘周瑜,曾對公卿們說:「沒有周公瑾,我哪能稱尊稱帝呢?」「東吳的王圖霸業,隨周瑜猝死化為泡影,自此從欲染指天下轉為偏安一方。」可見周瑜在東吳所起的作用是無人可替代的。
《三國志》記載,周瑜舉賢薦能可比鮑叔;折節為國可比藺相如;謙禮忠君無人能比。雅量高致,氣度恢弘。孫策初亡,孫權「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諸將禮簡時,周瑜對比自己年幼的孫權極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評語,僅與程普不和,但他折節下交,終令程普歎服。史載,「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
與人相交時如飲醇酒,典故就出自程普與周瑜交往的感受。而陳壽提到的「曲有誤,周郎顧」,則成為後來的文學作品中一個常用的典故。陳壽在《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中記載: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如此一個剛柔相濟的人物又有無可挑剔的優秀品格和令人讚嘆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別偏愛給了他俊美的外貌,內外皆秀又風度翩翩,周瑜稱得上是十分完美,像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
然而到了後世,周瑜的形象卻開始不斷地變異,甚至最後在民間變得面目全非了。
到了東晉,周瑜的厄運就來了。這個偏安江左、只擁有半壁江山的封建王朝,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開始在正統論上大做文章。他們巧妙地選擇了同樣割據一方的蜀漢作為正統,開始認定,周瑜為「小人」。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習鑿齒的《漢晉春秋》。
此後數百年,蜀魏正統之爭紛紛揚揚。到了唐朝,正統之爭開始出現在唐詩中。首先是杜甫,對蜀漢的諸葛亮極為推崇,對於這位憂國憂民的名相表現出了深深的同情。再就是杜牧,這位詩人在詩中不加掩飾地調侃周瑜,歷史在文學中開始出現偏差,「東風不予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到了宋朝,宋人治史之風頗盛,常常明是治史實為思想政治觀的較量,文人政客間的朋黨之爭更是驚心觸目,三國正統之爭也在爭鬥之列,宋文壇多位大家被捲入。最終朱熹的理學佔據了歷史的上風,帝蜀寇魏、尊劉貶曹漸成定局。隨後的元明清三代,史家多承朱熹的「帝蜀寇魏」論。人物的善惡褒貶也隨之潮起潮落,數度浮沈,最尷尬的當屬身處其中的東吳。為了尊劉,自然就得貶曹貶孫,作為孫權集團的周瑜,其形象自然也難逃打壓。
然而,在民間的話語權裡,周瑜的身後命運更慘。
三國故事在三國時代結束之後不久便在民間有所流傳。到了宋代,周瑜的形象已經徹底地扭曲了。如今所能找到的年代最為久遠的資料,就是宋元之際出現的話本《三分事略》。在這部為適應市民娛樂需求而產生的話本中,周瑜的形象已經是一落千丈了:在政治上,他鼠目寸光,為一己私利而置國家安危於不顧;在軍事上,他看似頗有才華,卻又似乎人皆可敗;在人格修養上,他好大喜功,心胸狹隘。史傳文學中那個雅量高致、出眾人之表的周公瑾已經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才智碌碌、妒賢嫉能的平庸之輩。
市井間「尊劉貶曹」的觀念早已有之。在蘇軾的小品《東坡志林》中,就曾對民間三國有過這樣的描述,「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感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民間對人物的褒貶品評是有著自己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他們「尊劉」,擁「帝蜀」,而對於站在對立面的周瑜,自然不會有好感。
之後,羅貫中著的《三國演義》的出現,徹底把周瑜的形象釘在了自相矛盾的演義標準上。
一方面,它肯定周瑜結交孫策,開拓江東,定建霸業;舉薦魯肅,納降甘寧,舉賢任能;最後火攻破敵,建立不朽功勛。
而另一面,當遇到劉備集團的中心人物,周瑜又不得不退一射之地。對於那些中心人物,周瑜只能是陪襯。
這一切,在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中徬彿達到了極點。
《三國演義》對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貶低,在此將演義與正史不同之處進行對比,以正視聽。
關於諸葛亮三氣周瑜:正史記載,連劉備都評價周瑜「器量廣大」,周瑜氣量寬宏根本不會被氣死。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後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至於周瑜病逝後,送喪弔唁的是周瑜舊下屬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關於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孫權,演義描寫周瑜嫉妒諸葛亮是徹頭徹尾的捏造,三國演義之祖《三國志平話》中巧計借箭的正是周瑜本人。
關於賠了夫人又折兵:歷史上是孫權自己要把妹妹嫁給劉備,單純的政治婚姻,和周瑜的計謀根本沒關係。
關於智激周瑜:純粹子虛烏有。周瑜是東吳最有力的主戰派人士,正是孫權聽了他的勸說才有了赤壁之戰。
關於借東風:虛構,諸葛亮並未參與赤壁之戰,赤壁乃周瑜等東吳將領之功。
關於荊州問題:實乃周瑜死後,魯肅為了「聯劉抗曹」把周瑜打下的荊州南郡地區借給劉備。周瑜生前掌握江陵彝陵等入川水道,東吳攻打西蜀不存在和劉備借道的問題。周瑜死後,在魯肅的主張下把南郡地區借了劉備,此後東吳派出孫瑜伐蜀被劉備擋道,演義中可能故意把孫瑜和周瑜搞混了。
正史的影響力,遠遠不及永遠的暢銷書、擁有億萬讀者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明朝之後,人們對周瑜的瞭解主要來自於《三國演義》,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迴蕩在幾百年來的民間話語中。劉繼興認為,假如周瑜真地下有知,估計他會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三國演義》?
原文載於《劉繼興讀史》作者:劉繼興,出版社:崇文書局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國志向死而生」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三國志向死而生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三國志向死而生 在 劉天賜個人專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三國志向死而生 在 作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三國志向死而生 在 【三國志戰略版】向死而生,任務解法加三個成功案例 的評價
- 關於三國志向死而生 在 《三國志‧戰略版》成就「向死而生」怎麼解?其實超簡單! (含 ... 的評價
- 關於三國志向死而生 在 [問卦] 小時拒絕黑妹告白長大後悔怎辦 的評價
- 關於三國志向死而生 在 Re: [新聞] 勸移民前三思港Youtuber點「在台生活5 的評價
- 關於三國志向死而生 在 Re: [新聞] 勸移民前三思港Youtuber點「在台生活5 的評價
三國志向死而生 在 劉天賜個人專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世界華人歷史會社 2018年04月15日 檢舉
《二十四史》從第一部《史記》至最後一部《明史》,共耗時1800餘年,全書共4000萬字,是世界圖書史上的巨著。它記敘的時間,從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明崇禎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後歷時4000多年,可以說是中國的一部比較完整、系統的「編年大史」。讀《二十四史》,可閱盡世間興衰、人情世故。現將其中經典名句擷取100句分享品讀。
史記
1.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
譯文: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穫。
2.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於無形。《史記》
譯文:明智的人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早早預見,聰明的人在無形中就能避開災禍。
3.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史記》
譯文:鳥將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候,他的話也是善良的。
4.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記》
譯文:能夠做到一件事情的人未必能夠說出他是如何做的,而能夠說出怎麼做這件事情的人不一定能夠做得好
這件事情。
5.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
譯文:(人生一世,無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為利而來;天下攘攘,都是為利而往。
6.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史記》
譯文:苦口的直言,就像良藥;動聽的言辭,就像疾病。
7.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記》
譯文:依賴品行立足的人越來越興盛,依賴武力讓人順服的人會逐漸走向消亡。
8.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史記》
譯文:事情要取得成功很難,但失敗卻非常容易;時機要得到很難,但失去卻十分容易。
9.道高益安,勢高益危。《史記》
譯文:道德越高尚,為人處事好,就越安全;權勢越大,更容易濫用權力,剛愎自用,就越危險。
《漢書》
10.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漢書》
譯文:先採取行動的往往處於主動地位,後採取行動的往往被人所制。
11.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漢書》
譯文:有了過錯,而不悔改,這才叫過錯。
1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漢書》
譯文: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13.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漢書》
譯文:在一百里的範圍之內,可能氣候是一樣的,出了一百里,這個氣候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
不同了。
14.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漢書》
譯文:不為貧賤而憂慮悲傷,不為富貴而匆忙追求。
15.事不當時固爭,防禍於未然。《漢書》
譯文:事情不應該立馬確定下來,防止禍端在沒有發生之時。
《後漢書》
16.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
譯文:有志氣的人,最後一定成功。
17.濁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後漢書》
譯文:希望從渾濁的源頭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體有筆直的影子,這都是不可能的。
18.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後漢書》
譯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
19.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
譯文:站在深潭邊,希望得到裡面的魚,還不如回家去結網。
20.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慄栗,日慎一日。《後漢書》
譯文:應該像面臨著深淵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樣提心弔膽,害怕得發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謹慎。
21.廉約小心,克己奉公。《後漢書》
譯文:處事謹慎,能夠約束自己的私慾,以公事為重。
22.丈夫有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後漢書》
譯文:大丈夫立志,越是處境困難時越是堅定不移, 越是年老,其志向越是雄壯。
23.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後漢書》
譯文:富貴時不要忘記貧困時的朋友,不要拋棄共同患難過的妻子。
24.專己者孤,拒諫者塞。《後漢書》
譯文:拒絕接受別人意見的視聽閉塞,自己獨斷專行的遭到孤立。
25.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後漢書》
譯文:做事不要讓自己親近的人感到痛心,敵對者感到高興。
26.精誠所加,金石所開。《後漢書》
譯文: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
2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後漢書》
譯文: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
28.愛之則不覺其過,惡之則不覺其善。《後漢書》
譯文:喜歡一個人,就會察覺不到他的過錯;討厭一個人,就會不知道他的優點。
29.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多,而憂智之不博。《後漢書》
譯文:不應為地位不高而羞愧,應因德行不崇高而羞愧。不因得到的報酬不高而恥辱,應該因為自己的見識不
廣闊而恥辱。
30.智者棄短取長,以致其功。《後漢書》
譯文:聰明人捨棄短處,發揮長處,以此來取得成功。
《三國志》
31.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三國志》
譯文:把鍋里的開水舀起來再倒回去,使它涼下來不沸騰,不如把火滅掉抽去柴薪。
32.迷而知返,失道不遠;過而能改,謂之不過。《三國志》
譯文:迷路後知道回來,就離正確的道路不遠了;犯了錯誤能夠及時改正,錯誤就不算什麼。
33.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三國志》
譯文:良將不會為了怕死而苟活著,壯士不會為了求生而毀掉自己的名節。
34.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三國志》
譯文:說話跨越了真實的情況,不可以太過重用(這個人)。
35.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三國志》
譯文:人分別了一些時日,就要重新用新眼光來看待。
36.行萬里者,不中道而輟足;圖四海者,匪懷細以害大。《三國志》
譯文:有志行走萬里的人,不會中途停止;謀取四海之大的人,不能計較小利而妨礙大事。
37.國之興也,視民如赤子;其亡也,視民為草芥。《三國志》
譯文:要使國家興盛,就要把百姓當作嬰兒一樣照顧(即愛民如子),國家敗亡,是因為老百姓被當成泥土草芥
。
38.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三國志》
譯文:對照明鏡是為了看清自己的面容,研究古事是為了知道今天的時勢。
39.明者見危於無形,智者見禍於未萌。《三國志》
譯文:明智的人在危險還沒形成時就能預見到,智慧的人在災禍還未發生時就會有所覺察。
40.患人知進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國志》
譯文:擔心的是人們知道前進卻不知道後退,知道索取卻不知道滿足,所以才會有受困窘侮辱的過錯,才會有
產生悔恨的過失。
《晉書》
41.義感君子,利動小人。《晉書》
譯文:道義可以感動君子,利益可以打動小人。
42.太剛則折,至察無徒。《晉書》
譯文:過於剛直就會折斷,極其明察就沒有門徒。
43.全一人者德之輕,成天下者功之重。《晉書》
譯文:成全一個人功不足道,拯救天下人功德重大。
44.非得賢之難,用之難;非用之難,信之難。《晉書》
譯文:不是得到賢才困難,而是使用賢才困難;不是使用賢才困難,而是信任賢才困難。
45.學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晉書》
譯文:學習的人,不擔心才學比不上別人,而是擔心沒有立下遠大的志向。
46.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晉書》
譯文:長久積累善行,知道的人很少;一天做了壞事,四面八方都會知道。
《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
47.疾風知勁草,嚴霜識貞木。《宋書》
譯文:起了強風,才知道何種草足以抵擋風力;下了冰寒的霜,才知道哪種樹能夠受耐嚴寒。
48.罰慎其濫,惠戒其偏;發濫則無以為罰,惠偏則不如無惠。《宋書》
譯文:處罰面不能過寬,獎勵面不能過窄;處罰過於寬泛,還不如不罰;獎勵面過窄,還不如沒有獎勵。
49.不務先富民,而唯言益國,豈有民貧於天下,而國富於上邪?《南齊書》
譯文:不先使民眾富裕起來,而只談什麼國家利益,難道有百姓窮於天下,而國家富強的事嗎?
50.有賢而不知,知賢而不用,用賢而不委,委賢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南齊書》
譯文:有賢才卻不知道,知道了賢才而不用,即使用了卻不委以重任,委以重任卻不信任人家,這是通患。
51.不充詘於富貴,不遑遑於所欲。《梁書》
譯文:對於富裕和顯貴不得意忘形,對於所想要的不匆匆忙忙去追求。
52.溪壑可盈,志欲無滿。《梁書》
譯文:溝壑可以蓄滿水,而人的志向和慾望是永無止境的。
53.居後而望前,則為前;居前而望後,則為後。《陳書》
譯文:在後面,望著眼前,那是前;而在前面望著後面的,就為後。
54.取草絕根,在於未蔓;撲火止燎,貴乎速滅。《陳書》
譯文:取草斷了根,在沒有蔓延;撲火停止燃燒,貴在迅速消失。
《魏書、北齊書、周書》
55.耕則問田奴,絹則問織婢。《魏書》
譯文:要了解耕田方面的知識,,去向農夫請教;;要了解紡織方面的知識,,去向織女請教。
56.尚儉者開富之源,好奢者起貧之兆。《魏書》
譯文:崇尚節儉的人打開財富之源,喜歡奢侈的人於貧困的徵兆。
57.思政不察逆順之理,不識大小之形,不度強勢之勢,有此三蔽,宜其俘獲。《北齊書》
譯文:思政不明白逆順的道理,不知道大小的形狀,不度強勢的勢,有了這三個遮蔽,他們應該抓住。
58.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遠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遠期,惟君子為能及矣。《北齊
書》
譯文:負擔重莫如身體,經歷險莫如口舌,時間長莫如年代。負重任,行險路,長期堅持,唯君子才能做到。
59.儉為德之恭,侈為惡之大。《周書》
譯文:勤儉乃修養德行必須的態度;奢侈是惡行之中最嚴重的。
60.清者蒞職之本,儉者持身之道。《周書》
譯文:清白廉潔是做官的根本,節儉是做人的基礎。
61.學不精勤,不如不學。《周書》
譯文:學習不刻苦勤奮,不如不學。
62.士必從微而至著,功必積小以至大。《周書》
譯文:成功的人必然都是從默默無名開始才有後來的聞名天下,功勞也是小功績慢慢積累才成為大功勞。
63.經師易求,人師難得。《周書》
譯文:以其精湛的專業知識傳授他人(作經師)並不難;而能以其淵博的學識,高尚的人格修養去教人如何做人
(作人師)就不那麼容易了。
《南史、北史、隋書》
64.人生不得行胸懷,隨壽百歲猶為夭。《南史》
譯文:人的一生如果不能施展抱負,即使活到一百歲,也像是死了一樣。
65.蟬躁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南史》
譯文:蟬兒的叫聲越喧鬧,森林就越發顯得靜寂;鳥兒的鳴叫聲越響亮,山野就更加顯得清幽。
66.行生於己,名生於人。《北史》
譯文:行為是自己做出,名聲是別人賦予。
67.審而後發,猶未為晚。《北史》
譯文:仔細瞄準了,再把箭射出去,這樣雖多費點時間,也不算是遲誤。
68.時不可再,機不可失。《隋書》
譯文:好的時機不可放過,失掉了不會再來。
69.因人成事,其功不難。《隋書》
譯文:依靠別人的力量辦成事情,取得成功並不困難。
70.清其流者必竭其源,正其本者須端其末。《隋書》
譯文:如果想要讓水流清澈就必須保持水源的清澈,如果想要端正其行為就必須端正其思想。
《舊唐書、新唐書》
71.先謀後事者逸,先事後謀者失 。《舊唐書》
譯文:先謀劃後做事的人成功,先做事後謀劃的人失敗。
72.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
譯文: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興衰和更替;以人作鏡子,可以明白得失
。
73.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舊唐書》
譯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筆)也寫不完罪惡;放盡東海之水也無法流完惡行!(罪大惡極)
74.樂聞過,罔不興;拒諫,罔不亂。《新唐書》
譯文:喜歡聽別人指出自己的過失,沒有不興盛的;拒絕別人的規勸,沒有不混亂的。
75.不才者進,則有才之路塞。《新唐書》
譯文:無才的人得到晉升和重用,那麼有才之士就不會得到施展才能的機會。
《舊五代史、新五代史》
76.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舊五代史》
譯文:天生的天子難道生來就是做天子的嗎,不過是因為兵強馬壯(靠武力的強大)才使他成了天子的罷了。
77.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譯文:憂慮勞苦才可以振興國家,圖享安逸必定禍害終身。
78.習見善則安於為善,習見惡則安於為惡。《新五代史》
譯文:經常見到善行善舉也就會受影響與人為善,反之亦然。
《宋史、遼史》
79.人不率則不從,身不先則不信。《宋史》
譯文:自身不作表率,別人就不會服從;不以自身為先,別人就不能相信你。
80.世之治亂,在賞當其功,罰當其罪,既無不治。《宋史》
譯文:國家的治和亂,在於獎賞要和他的功勞相當,懲罰要和他的罪過相當,做到這一點,就沒有治理不好的
國家了。
81.感物之道莫過於誠。《宋史》
譯文:感動萬物的方法沒有什麼比得過誠。
82.恩賞明則賢者進,刑罰當則奸人消。《遼史》
譯文:恩賞分明賢者就會趨之若鶩,刑罰得當奸人就會消滅。
83.賢達哀樂,不在窮通禍福之間。《遼史》
譯文:英明豁達的人的喜怒哀樂,與窮困、通達、災禍、幸福沒有關聯。
《金史、元史》
84.疑人勿使,使人勿疑。《金史》
譯文:懷疑人就不要使用他,使用人就不要懷疑他。
85.政令乖失。則人心不服,雖得之亦將失之。《金史》
譯文:政令出現差錯,那麼人心就會不服,即使是得到了中原之地也將會失去它。
86.教化之行,興於學校。《金史》
譯文:教化的實施,興在學校。
87.學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於成德達材者也。《元史》
譯文:學校是讀書人受教育的地方,在老師的培育下成為有修養有學識的有用之人。
88.力無所用與無力同,勇無所施與不勇同,計不能行與無計同。《元史》
譯文:努力沒有用到實處就跟沒有努力一樣,有勇卻沒有施展就跟沒有勇一樣,有計卻沒有施行就跟沒有計一
樣。
89.為國之道,在立法、任人二者而已。法不徒立,須人而行;人不濫用,惟賢是擇。《元史》
譯文:為國之道,在立法、用人二者上。法律不只是立,需要有人來做;人不濫用,惟才是選擇。
90.天下未嘗乏才,求則得之,舍則失之,理勢然耳。《元史》
譯文:天下從來沒有缺乏人才,求則得之,放棄了就失去的,情勢如此罷了。
91.天地之間,人壽幾何?惡可無聞,同腐草木也!《元史》
譯文:天地之間人能活多久呢?默默無聞,跟腐朽的草木一樣!
92.聚如丘山,散如風雨,迅如雷電,捷如鷹鶻。《元史》
譯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勝):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如同山丘一樣不可震撼,分散的時候又如風雨一樣無處不
在,行動可以像閃電一樣迅速,動作可以像鷹鶻一樣兇猛。
《明史》
93.富貴一時,名節千古。《明史》
譯文:享受富貴只能是短暫的一時,而清廉的好名節卻可以留存千古。
94.附小人者必小人,附君子者未必君子。《明史》
譯文:接近小人的人一定也是小人,接近君子的人不一定就是君子。
95.居高位者易驕,處佚樂者易侈。《明史》
譯文:身居顯貴職位的人容易驕傲,處於逸樂環境的人容易奢侈。
96.求治之道,莫先於正風俗。《明史》
譯文:治理國家最根本的辦法,莫過於比民風純正更為重要的了。
97.言路者,國家之命脈也。《明史》
譯文:廣開言路是國家的命脈。
98.人非有才之難,而非用其才之難。《明史》
譯文:人不是才能難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來實在困難。
99.天生才甚難,不忍以微瑕棄也。《明史》
譯文:人才難得,不忍心因為一點小缺失就棄置不用。
100.成遠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顧細謹。《明史》
譯文:有長遠打算的人不應為眼前的一點怨言而擔憂,做大事的人不必顧及一些細微瑣事。
三國志向死而生 在 作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美國政壇以捍衞人權和推動民主之名顛覆極權國家已歷多年,干預阿拉伯國家原有的生活方式,間接孕育出大小恐怖組織自食惡果。精英們痛定思痛,吸收伊阿兩戰的教訓,反思世界警察的角色並不好當,早在奧巴馬時期已部署退出中東舞台,把阿富汗的燙手山芋讓給中國,攻打IS惜身為上;在敍利亞內戰中,悉心扶植的反抗軍不成氣候,實然放棄推翻阿薩德政權;也門內戰的旗幟也交給沙特;甚至破天荒撤銷對伊朗的制裁。凡此種種,都是為了騰出雙手與中俄較勁,北約坦克陣壓俄境,南海增派航母,力保現代三國志中立於不敗之地。
美國對華外交思維有一個致命的錯誤前程,它認為極權步向民主開放是必然的歷史趨勢,人民對自由與普世價值的追求,將會逼使政府從內改革,民主化只是時間問題,到時華盛頓又可以趁機扶植親美的反對派搞定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過去,大美國的幻想已經破滅,自六四事件後,中國人民放棄了對人權的追求,向錢權靠攏,雖有零星的維權事件或大型的反政府示威,但多數是針對自身利益,而非普世價值。美國每年的人權報告淪為一紙空談,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一句「請勿干預我國內政」就能打消。然而,美國的左派政客依然死心不息。
特朗普上任,對左派一巴又一巴狠摑,左派視為瘋狂壓倒理智,實情是現實壓倒理想。虛談有政治號召力,由希特拉高呼復興德意志,到列寧和毛澤東高呼無產階級專政,到歐美高呼民主和全球化,俱是以一幅美好的未來畫象誘使人民跟隨。可是,這種意識形態已經失效,廿一世紀的現代人一大特徵是對未來不抱幻想,資本主義成功磨蝕了人的意志,就算孕育出排外意識,那都是缺乏內涵與憧憬的國族主義。在這個大環境下,美國若繼續死握民主與人權作王牌使用可真是抱殘守缺,回歸現實主義就要談利害。
美國國務院發表年度人權報告,繼續批評中國打壓異見人士,屬老生常談,但今次新鮮感源自國務卿蒂勒森打破數十年慣例,他沒有出席記者會發表人權報告,惹來一眾左派炮轟,質疑為訪華鋪路。
這是一個先兆,說明白宮已把人權牌視作雞肋,大改對華政策。最要擔心的倒是國內一眾靠外部勢力支援的反對派,陷於無援。以香港的泛民主派為例,早年的選舉工程上還會高呼雙普選和普世價值,但漸漸地選民認清這班人是葉公好龍,只想做忠誠的反對派,力保政治分贓。香港人權狀況在美國政壇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美國國會是否修改《香港關係法》施壓,也隨時日而被淡忘。
中國官媒日前公開維權律師承認捏造酷刑的內情,意欲反擊美國的道貌岸然,但中彈的只是左派,而非特朗普政府。他早已表明美國將放棄干預他國的生活方式,就算左派死纏難打,大勢所趨,難阻國策轉向。
美國人講本土,備受難民問題困擾的歐洲人也講本土,但這與二戰前的民族主義不同,不是追求衝突,而是追求區隔,追求我的幸福免受他者的幸福限制,保持安全距離,避免虛談。全球的意識形態的蛻變是否停滯於此呢?不會的,因為我們依舊不安,人仍是尋變的動物。各國國運的盛衰,全看誰走得更前,誰就獨領風騷。
澳洲政府雖然未能稱霸,但求變心走得最前,深知以現時的國際格局詭異,必須釐訂新外交方針,罕有地召回全球各地大使同商國策。英國本月中將會啟動脫歐程序,但絕不甘於偏安一隅,積極與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組建CANZUK聯盟,大有復興英聯邦之志向。反觀中國兩會,大家拍拍手掌,但求維穩維利,似乎對求變莫衷一是。
作者
三國志向死而生 在 《三國志‧戰略版》成就「向死而生」怎麼解?其實超簡單! (含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三國志‧戰略版》成就「向死而生」怎麼解?其實超簡單! (含字幕). 11K views · 2 years ago ...more. 客道雲HelloWing. 6.88K. Subscribe. ... <看更多>
三國志向死而生 在 [問卦] 小時拒絕黑妹告白長大後悔怎辦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聽說墜樓的高中生是異性戀跟女同學告白但失敗了如果女同學知道他有五億身家會不會後悔死啊拒絕五億身家的追求者是 ... [問卦] 三國志哪一代最好玩? ... <看更多>
三國志向死而生 在 【三國志戰略版】向死而生,任務解法加三個成功案例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三國志 戰略版#向死而生#任務#解法#成功案例.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