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筆記】196:三歲孩子向我展開「一致性對話」 (芳瑜)
在大人失控吼罵之後,孩子通常會有什麼樣的情緒和反應呢?
是的,在半年前對Evonne爆炸之後(詳見置底文章),前幾天我又失控了,而引爆點也是在車上。
久違出遠門,又遇塞車,一個多小時之後,她顯得不耐久坐,不斷干擾大家。
而我沒來得及覺察自己的情緒,任憑它無聲無息地醞釀後,最終演變為傷人的行為:「幹嘛啦!」我看著前方的車陣,突然大吼一聲,同時怒拍自己大腿!
「啊!好痛⋯⋯」我心想。理智回神的瞬間,卻開始擔心Evonne可能也要隨之暴走了⋯⋯畢竟,尖叫哭吼,宣示她的委屈、難過與憤怒,是她慣常的反應。
然而,任誰也想不到的是,她竟然立刻收斂了音量,即使仍然帶著哭腔,卻認認真真、一字一句地告訴我:
「媽媽⋯⋯妳太大聲了⋯⋯這樣我很緊張餒⋯⋯妳知道嗎?⋯⋯
我剛剛很小聲⋯⋯(其實是現在才變小聲)但是妳太大聲了,妳可以小聲一點⋯⋯」
在這段話裡,我聽出了她的情緒,以及她正在為了調節情緒所做的努力。
我很感動、很敬佩,也很羞愧。一個剛滿三歲的孩子,在我們長期採取「一致性的應對姿態」之後,今日,她竟然能夠在面對大人的失控情緒時,主動向我展開「#一致性的對話」。
她不恐懼、不沉默,勇敢表達自己的情緒;
她不屈服、不討好,點出大人的不當行為。
這便是我理想中教育的樣子:孩子,可以成為他自己。(詳見置底影片)
─────
往往,大人的情緒失控之後,#內心充滿恐懼 的孩子會如何反應呢?
他可能會 #保持沉默,心想多說多錯,害怕發生他更難承受的後果。他可能會 #大力反擊,模仿大人,用傷害對方的行為來保護自己。
他也可能會 #屈服或討好:「媽媽,我不哭了。這樣妳可以不要生氣了嗎?」盡力表現出大人期待的樣貌。
孩子漸漸習慣了一件事,那就是小心翼翼的藏著這份恐懼。
因此,多數大人便得以理所當然地無視這份恐懼,反倒認為「情緒的制裁」、「權威的力量」實在太管用了,輕鬆就讓孩子「聽話」、「乖巧」、「順服」。
─────
完整的傾聽她之後,我立刻轉頭,看著她的眼睛道歉⋯⋯
👩🏻:「剛剛媽媽確實太大聲了,嚇到妳了,讓妳很緊張,對不起。」她的啜泣聲逐漸轉弱。
👩🏻:「媽媽現在比較小聲了,妳有感覺比較好一點了嗎?」
👧🏻:「有⋯⋯」
👩🏻:「因為剛剛妳的吵鬧聲太久了,我覺得很煩燥。抱歉,我應該早點跟妳說我的感受,就不用那麼大聲了。妳可以原諒我嗎?」
👧🏻:「可以。」
然後,我請暘斌將車停靠路旁,我一邊和她對話,一邊幫她調整安全帶。
👩🏻:「那麼,現在我需要妳幫一個忙,可以嗎?」
👧🏻:「好。」得到同理與道歉的她,已經不再哭了。
👩🏻:「我知道妳已經坐車很久了,有點累,我們都一樣。但現在距離目的地還有15分鐘,妳可以幫助我們,在這段時間裡耐心的等待,讓爸爸可以專心開車、媽媽可以休息一下,好嗎?」
👧🏻:「好。」她在承諾過後,一路順暢。
當晚睡前,我感謝她在我失控時勇敢發聲,在車程的後半段謹守約定,而她感謝我什麼呢?她說:「那時候妳很大聲,其實我很生氣,我感謝妳跟我說對不起。」
接著,我們擁抱彼此。
「一致性的對話」讓我們不懷恐懼與仇恨,勇敢的坦露、道歉、說愛。
#3y0m4d
#歡迎分享
──────
🔸延伸閱讀🔸
📌爆炸了,然後呢? (芳瑜)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272150747660540/
📌生氣不可怕 (芳瑜)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224728495736099/?extid=0&d=n
📌「你氣完了嗎?」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245524376989844/?extid=0&d=n
📌一致性──最理想的應對姿態 (芳瑜)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305911554284459/
📌有時候,你只是需要被溫柔的承接 (芳瑜)
https://fb.watch/6lkr2Kxqm3/
🎬教育如何讓孩子成為自己 (芳瑜)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394639528744994/
一致性的應對姿態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直努力地等爸爸想跟他玩,最後等到了卻沒得玩!!】
每個星期五,我從下午一點開始上美語課,要到傍晚六點半才下班。
今天,羽辰又想跟爸爸玩戰鬥陀螺,已經等了一整天了。他說這兩天他又做了很多改良,想跟爸爸測試一下他的「實驗成果」(他跟我說他的陀螺變得很強)。
到了十二點左右
🧒🏻:「爸比你可以跟我玩嗎?」
👱:「要等我下課喔」
🧒🏻:「那你今天幾點才下課」
👱:「我要六點半才下課」
🧒🏻:「那你下課之後可以跟我玩嗎?」
👱:「好啊,我忙完就可以跟你玩喔」
🧒🏻:「耶~~」孩子雀躍。
但孩子就是孩子,總是等不及嘛(對不對),所以我上課的時候,他不時都會來到書房看看我在做什麼,看有沒有機會讓我陪他玩一下。但看到我在上課,他就會默默地離開房間。
中段休息時(3:30 - 4:30pm)我把握時間,坐在書桌前靜心,這時候又發現他走上來。
他一定是聽到我沒有聲音,所以又跑上來看是否有機會可以玩了。
他看一看,看到我正身端坐閉目養神的樣子,小小聲「唉」了一下,又離開房間了。
其實在當下,我有點感動。因為我發現他最近終於學會尊重別人的需求,在我忙的時候不打擾我了。他已經反反覆覆進來書房三、四次,但每次都是安靜地離開。
從小到大只要他想做做什麼,就想要馬上做立刻做(我想很多孩子也這樣,包括我小時候)。他是一個生命力很旺盛、內在衝動很強的孩子,只要想要做些什麼,就會很急、一直講一直催促,直到大人生氣了,才會控制自己(我以前也是),他這點真的很像我。
所以在當下,我感到他這方面終於變得比較成熟了,心裡很是欣慰。
傍晚下課後,已然六點半;但我還想再花點時間做靜心,所以電腦關掉之後,又坐在書桌前做靜心練習。
到了七點十五分,羽辰上來了,看到我又在靜心... 他還是沒說話。我有跟他說在爸爸靜心的時候請不要打擾,他只靜靜地站著。於是我跟他說
👱:「羽辰,爸爸7:40跟你玩。」
👦🏻:「好喔~」然後他就走到自己的房間看書。
到了七點四十分,我靜心結束了;我遵守承諾,過去他房間找他。
他看到我一開門,很高興地說
👦🏻:「爸比可以玩了嗎?」
我說
👱:「是啊!我們來玩吧!」
但當我們要開始的時候,突然傳來媽媽在一樓的聲音....
👩🏻:「羽辰!你還沒練琴喔!要練完才可以玩!」
大家猜猜看這時候孩子會有什麼反應?
當然是..............
兒子皺著眉頭說
👦🏻:「討厭!!!唉唷~~~~~~」
我很瞭解他此刻的心情!一直努力地等爸爸想跟他玩,最後等到了卻沒得玩!!我完全能感受到他當下的難過、失望、委屈!!
當下我馬上靠近他、蹲下來、抱著他,然後跟他說
👱:「喔~~~羽辰!來!抱抱!」
抱著的剎那,他沒叫了。
我輕拍著他的背後,跟他說
👱:「羽辰啊!我知道你很想跟我玩,而且已經很努力、等很久了。爸爸發現你今天好幾次近來想找我,但都因為知道爸爸在忙,所以一直都沒有打擾我,我覺得你真的進步了。你很體貼,真的很棒~~」我真情地說。
此時,我感到羽辰沒生氣了。
我說
👱:「那我來們玩三局,等你練習完之後再玩!」
他說
👦🏻:「那練完琴我們要玩半個小時喔!」
👱:「沒問題,明天是星期六,而且我所有時情都做完了,可以玩很久!」
於是,跟他玩了幾個回合後,他開開心心地到一樓練小提琴了。
練習的時候,我發現他還是拉得很用心,拉完一首曲還會說
👦🏻:「媽媽不錯吧~」「媽媽~有沒有覺得很好聽?」😆😆😆
完全沒有被剛才不能玩而影響心情。
看到他逐漸的成長,我真的很欣慰;而且,我也很欣慰我有跟著孩子成長。
我想在以前,媽媽說他還沒練琴時,我會用支持媽媽的態度對他說
👱🏿:「喔!不行喔!要練習完才可以跟爸爸玩!」(超理智的應對姿態)
或是
👱🏿:「喔~~~你還沒練琴喔~那乖,要練好才可以玩喔~」(討好的應對姿態)
但我這次選擇的是「先同理他的感受、表達我的感受,再處理事件」(一致性的應對姿態)。
我先表示我對他的同理與瞭解,再聚焦在我對他的正向感受。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被同理了,被理解了,被欣賞了。當連結內在的渴望,他就有正向的能量來解決現前的問題。
說好七點四十要跟他玩的,我有做到了。
要先練琴才可以玩的,他也有做到了。
練完琴之後大家再開開心心地玩,我們也做到了。(結果我們玩了四十五分鐘)
很感謝這幾年上天的帶領,讓我學會怎麼安定孩子,安定自己。
ps: 照片是當年我去丹佛進修蒙特梭利0-3歲師資證照時,休假出去玩拍的照片,那時兒子大概兩歲半。
我發現,原來我對他的愛,從來都沒有減少過。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羅寶鴻正向教養工作坊
一致性的應對姿態 在 我們不只是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生活隨筆】58:改變自己,或許是改變一切的起點 (芳瑜)
或許現在難以想像,我和暘斌原本的性格都算剛烈又火爆。雖然也有柔軟的時候,但以前要是一言不合的吵起來,通常氣氛都很難看,面目猙獰、口不擇言。
有時候想想,人生的經歷還真奇妙。
要不是我們成為了老師和爸媽,而學生和孩子的出現引領著我們一路學習、成長,從前認識的友人,應該不可能將「溫柔」二字與我們聯想在一起吧!
從前,我們都自認「吃軟不吃硬」,所以一旦開始爭執,往往要等到某一人放軟或示弱,事件才會落幕。
可是,放軟或示弱不見得是心甘情願,有可能只是迫於現實上的種種考量。那麼,兩人之間便會產生無可奈何又無處排遣的感受,久了甚至會互相怨懟。
前一篇文章再次提到了薩提爾「#一致性」的應對姿態。其實,除了可以運用在親子的對話裡,伴侶之間也十分受用。
而且,我更深刻體悟到的是,只要我率先改變了自己的慣性,選擇了不同的應對姿態,與從前戰爭一觸即發完全不同的場景,便就此誕生。
─────
那一天,我剛煮好晚餐,等待洗澡完的一大兩小上桌。
兩隻小的聞到飯香總是不用人催,直喊著開動,而暘斌仍然踩著一如既往從容的腳步,在飯廳前後來來回回。
我知道他在收拾善後,但心裡不免嘀咕:「可以快一點嗎?就一點小事還要用多久?動作真慢!」
嘀咕的時候,我也意識到這句話是「#指責」,只要一說出口,肯定引起對方的不悅。如果期待他會回答:「好好好,我快一點。」那我就是當他吃素了😂
接著,我等著他上桌的同時,不再說話,快速 #覺察自己:「他遲遲沒開動,我的感受是什麼?」、「為什麼我想要他趕快開動?」
首先,我承認自己有些煩躁。至於原因,純粹看不慣他的慢動作?我晚餐斷食,想要趕快去洗澡?我覺得開飯時間太晚了?還是,我希望他吃到熱的飯菜?⋯⋯
經過一番覺察,在他快要坐定之後,我才開了口:「我終於了解,很多媽媽們為什麼煮完飯後,都會期待家人們趕快上桌了。」
這時,雖然我沒有依循慣性的指責對方,然而不夠「一致性」。明明是自己的期待,卻繞一個彎,假借他人的立場來表述。
想當然,他的回應也不是我理想中的樣子。他說:「妳以為平常可以用乾淨的廁所,還有⋯⋯,難道⋯⋯」
我知道他要強調收拾善後的工作不輕鬆,勢必要花上一些時間,於是他採取「#超理智」的應對姿態,為了得到認同而爭辯、說理。
以前的我肯定覺得莫名其妙、有什麼好說嘴,然後可能趁孩子不在的時候吵了起來:「大家都有做事,我煮飯,而你幫小孩洗澡,再各自收拾,有什麼好比較?」
接著兩個人的溝通就會開始失焦,偏離原本「準時開飯的期待」。
所以我擺脫慣性,選擇了「#一致性」的應對姿態,重新表達:
「因為已經很晚了,我只是擔心你太晚吃飯。(#表達感受)我也期待煮完飯後,你們都能早點上桌,可以吃到熱騰騰的飯菜。(#表達期待)希望你認真聽見我的感受和期待。」
一致性,是薩提爾認為人與人溝通時最理想的應對姿態。因為,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計較輸贏,遊走在控制或被控制的兩個極端,而是「心口合一」的真誠面對彼此。
你們猜,暘斌的回應是什麼?
.
.
.
他又想要辯解:「不是啊!⋯⋯」並且皺著眉頭,臉色微沉。
我心裡暗罵一聲:「不是什麼啦!」想必他又要展開「超理智」的爭辯,講他的種種辛勞與委屈,而以前的我往往會繼續和他槓上。戰爭,一觸即發。
然而,在我表達了自己的感受與期待之後,這一刻,我選擇「#停頓」,沒有回應。很神奇的是,他也停頓了下來,不再接續後面的話。
我泰然自若地整理洗澡的衣物,然後準備進浴室。就在轉身之際,突然聽見他刻意放大音量說了一句:「哇!這水蓮炒得好好吃喔!」
於是我知道,他在短短的停頓裡試著 #覺察,並且接收到了我的訊息、理解了我的感受與期待。
我們之間,什麼話都沒再多說,也沒再計較誰對誰錯,從前很容易擦槍走火的一場風暴就此落幕。最棒的一點是,彼此都沒有被迫和好的無可奈何,或是在心裡互相怨懟。
─────
面對另一半,要採取什麼應對姿態,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雖然對方的選擇不一定合乎我們的預期,但在每一次開口前,我們終究可以為自己作決定。
當我選擇了改變自己、擺脫慣性,採取「一致性」的應對姿態──#在乎自己,也 #在乎對方──竟然會默默地改變了對方的選擇,進而影響兩人的互動、家庭的氛圍。
一個人的力量很有限,不可能立刻改變世界。但如果我願意改變自己,或許就是改變一切的起點哪!至少,是我在乎的一切。
#仍須努力的自勉文XD
#先聲明這是示意圖絕無虐夫
#歡迎分享
─────
🔸延伸閱讀🔸
📌你的不以為苦,就註定了讓自己更辛苦 (芳瑜)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171859717689644/?d=n
📌大人沒有明說,其實孩子都明白 (芳瑜)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350488876493393/
📌婚姻三要素 (芳瑜)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360131298862484/
📌 停頓──讓問題跑一會兒 (芳瑜)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243054520570163/?extid=0&d=n
📌一致性──最理想的應對姿態 (芳瑜)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305911554284459/
📌等待孩子道歉,你願意花上多少時間? (芳瑜)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369105934631687/
一致性的應對姿態 在 親子天下- 【了解薩提爾—4種應對姿態】 1.指責型:總是用否定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打岔型:用「忽略」來溝通,顧左右而言他。 4.超理智型:總是用爭辯、說理認為自己是對的。 薩提爾女士提出的第五個應對姿態「一致性」,是他認為比較健康的溝通方式。 ... <看更多>
一致性的應對姿態 在 薩提爾冰山理論9.一致性溝通的練習(上)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假如我們沒有做 一致性 的溝通,是看不到內在真正的自己的,只會看到不一致的 應對姿態 ,以及表面的行為。要進行 一致性 溝通,首先需要先內在一致...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