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參加由馬世芳先生主持、陳培豐老師的新作《歌唱臺灣》新書發表會,也在發表會前匆匆快覽過這本書,覺得相當有意思。
這本書份量不輕,不過最主要的一個課題是:戰後初期乃至於70年代的臺語流行歌曲,為什麼這麼像日本歌?陳老師用了相當嚴謹與仔細的方法去考察、研究,從臺日的時代背景,從曲風、唱腔到歌詞如何翻譯,爬梳臺灣戰後音樂的形塑脈絡。
正因為陳培豐老師本質是個學者,雖然這個議題本身很「庶民」,音樂本身很「娛樂」,不過老師硬是以論文發表的方式來分享,展現了一絲不茍的態度。馬世芳先生本身是資深樂評以及廣播節目主持人,適時的提問和補充,為這場發表會做了恰到好處的潤滑,兩人的合作是個絕配。
這本書裡提出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甚至違背直覺的見解。例如問起「為什麼傳統臺語歌會跟日本演歌這麼像」,很多人直覺想法是「日治時代受到日本音樂影響」,但書裡用了許多當時臺日曲盤的唱腔做例子,證明在剛開始有流行樂的時候,臺灣歌謠的唱腔與其說受日本影響,毋寧說是受到歌仔戲唱腔的影響較大。臺語歌開始往演歌靠攏,反而是從戰後臺灣脫離日本之後開始的。為什麼離開日本了才開始學日本歌?這在會後的提問有兩位聽眾提出了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政治上討厭「新主」懷念「舊主」因此開始學日本,有人認為是受日本音樂教育的人才開始集結活躍的成果。這番討論相當有趣。
書裡花了一個章節討論的議題我也覺得很有趣,臺語歌的「港口」意象非常常見,從戰後乃至80、90年代的「碼頭酒」、「行船人的純情曲」皆是,但臺灣由於戒嚴的關係,事實上一般民眾對於可以出海的「港口」是沒有那麼熟悉的,漁業從業人員的比例也沒有這麼高,所以這種「港口」成為那段時期一種「想要逃離」的象徵......
會後由於時間不多,我本來預想補充一件事情和詢問兩個問題,沒有時間提出,在這裡發表以及跟大家討論。
會中主持人提到〈孤女的願望〉這首歌,談起當時的孤女是什麼身份?是養女、童養媳、被雙親遺棄、還是父母雙亡?再來是孤女上台北到工廠找工作,有可能是什麼工廠?
〈孤女的願望〉翻唱於1959年,當時的時空背景而言,社會是還有許多養女、童養媳沒錯,但她們的身份通常註定只會與養兄送做堆,在家幫忙種田;如果在外有「工作」,通常是被賣到私娼寮,不會到工廠的,所以那時的「孤女」通常真的是父母雙亡。1959年距離二戰與228其實並不遠,戰亂時的幼女長到1959年,恰好是該到工廠找工作的年紀。
再者「孤女」這個形象也不一定真的代表現實的孤女,在臺灣新文學作品的傳統上,經常用弱女子來代表台灣/台人的處境。臺灣第一篇現代小說是謝春木的〈她要往何處去〉,就探討了女性處境問題。所以我認為〈孤女的願望〉可以只是一種人民集體的象徵,並不必深究當時社會是否真有那麼多孤女。
這個孤女當時到台北去,應徵的是什麼工廠呢?臺灣早期提起工廠,最具代表性,甚至只要提「會社」兩字,不必細講是幹什麼的會社,就是糖廠了。不過雖然50、60年代臺灣糖業在國際正蓬勃,全台也有許多糖廠營運,但就是因為糖廠全台都有,這個孤女似乎不必大老遠跑來台北應徵,理應在家鄉附近就有糖廠才是,所以糖廠的可能性就降低了。查了一下50年代大量崛起的工廠,最具代表的應該是紡織廠吧;問問走過那年代的長輩,大概都舉得出幾個親友當年就是去紡織廠工作的故事。
以上是發表會中關於〈孤女的願望〉我的一些補充看法。接著是我的疑問。
一、既然臺語歌有這麼多「港口」意象的歌曲,象徵人民對於現狀不滿、想逃離的情緒(陳老師說:臺語歌的出航,幾乎都「有去無回」),為什麼華語歌曲似乎沒有這麼多港口意象?或曰外省人在國民黨的保護下,他們沒有想逃離的情緒,這個講法無法說服我。白色恐怖的迫害,受難者外省人比臺灣人多,而漂泊失根的情緒,真的「出航」到國外留學甚至移民者,也是外省人的比例多。所以要論「逃離」的情緒,我不認為外省籍會比台灣人淡薄太多。
二、臺灣從開始有「流行歌曲」(有別於傳統念歌、民謠)開始,似乎就走向「詞曲分離」,也就是沒有「詞曲咬合」。臺語流行歌似乎直到1990年林強的〈向前行〉才讓大家驚覺「臺語原來用念的也可以譜成歌」。但是粵語流行樂裡,沒有「詞曲咬合」的歌是會被調侃的,粵語歌唱出來,每個字的音調高低不能與念法相差太大。臺語歌和粵語歌對於詞曲該不該咬合有這麼大的分歧,分水嶺從何開始?是打一開始各別誕生「流行歌」的時候就決定了嗎?原因是什麼呢?
這些問題我沒有答案,希望能有音樂文化研究者日後能夠為我解惑。
(書影圖片來源:衛城出版)
一絲不茍意思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怪胎》I WeirDO:一起生一場名為愛情的病】
《怪胎》是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執行導演廖明毅所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同時也是台灣首部以 iPhone 拍攝而成的劇情長片。以一部愛情喜劇商業作品而言,《怪胎》確實走出了自己的路,而且也交出亮麗的成績。兩位主演林柏宏與謝欣穎的表現可圈可點,彼此迸發而出的浪漫火花也足以讓人感受到初戀的粉紅泡泡。
透過患有強迫症的社會邊緣人人設作為劇情出發點,令人感到耳目一新,也讓觀眾反思在人與人相處時何謂正常健康、又何謂病態怪異。戀愛的想像不僅只是停留在命中注定的夢中情人,而是轉化為一種同病相憐的同理、接納與包容;畢竟在愛情當中,我們都是無藥可救的病人。而歪打正著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期間,這個處處講究社交距離與個人清潔衛生防護的時期,《怪胎》來得正是時候,完全切合時宜。
《怪胎》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的攝影。以 iPhone 拍攝非但沒有限制其畫面的質感,甚至透過各種魚眼廣角、刁鑽的鏡頭角度等,以及一絲不茍的精準構圖,拍出了一個古靈精怪的童話故事。當中的左右對稱的置中構圖讓人想起了魏斯安德森的一貫手法,而各種大膽斑斕的色彩呈現也宛若台版《愛蜜莉的異想世界》,畫面以 1:1 方形比例呈現似乎也呼應了 IG 世代的說故事/看世界方式。而這一切都不是為玩而玩,而是為了服務劇情。嚴謹的構圖對照了角色的強迫症症狀、高飽和度的對比色調看到最後也越趨噁心,就如同角色們反覆的儀式性行為也從一開始的可愛逐漸轉為惱人。畫面比例到了後段也不忘隨著劇情的展開來個《親愛媽咪》式的比例玩轉。這一切都可以看到導演、攝影、剪輯、美術上的巧思和膽識。
而另外也不得不提一下本部片的配樂。由許家維和黃鎮洋所譜寫的配樂,應該是台灣少見玩得如此出色、配器如此豐富的電影配樂。從前段手風琴、黑管和小號交織而成的皮亞佐拉式拉丁舞曲,到後段各種千奇百怪的合成器電子樂,隨著劇情推演越加奔放,玩得不亦樂乎。許家維曾獲得金音獎最佳電音單曲獎,他對電子樂的混音和特效的掌握度在此可見一斑。這部片的美術設計同樣值得一提,在服裝設計和布景設計都為本片的獨特風格加了不少分。特別是要把雨衣穿得可愛滑稽、要把完美主義的排列癖好落實在場景之中,十足考驗著美術部門的功力。
《怪胎》整體而言瑕不掩瑜,是不可多得的成功商業電影,而且也讓人看得非常愉悅。整體執行力強、美學獨到、趣味橫生、主角也富有魅力,看得出導演在說故事上有想要突破的野心。然而若要追根究底,《怪胎》也有其可惜之處。私以為最主要的問題在於電影的「調性」(tone)有的時候並不清楚。電影前三分之二都是輕盈的喜劇調性為主,但到了最後三分之一卻急轉直下,顯得有些突兀。不是這麼做不行,而是當電影開始深入角色動機的反思、進入比較嚴肅甚至悲觀的宿命論辯證時,那些電影前半段仰賴的強迫症笑點卻依舊存在,而觀眾也就有些無所適從。而到頭來,強迫症作為引出整部劇的楔子,似乎也只是作為推進劇情的工具,非但沒有對強迫症患者的治療、預後、在社會上的適應有更多著墨,而以強迫症的症狀和行為模式來堆砌笑點也有強化污名的疑慮。這些部分都是讓《怪胎》無法從商業電影跳脫昇華為更有意思的創作的可能原因。
-
怪胎 i WEiR DO 於 8/7 正式上映
Activator Marketing Company 發行
#怪胎 #iweirdo #廖明毅 #林柏宏 #謝欣穎
一絲不茍意思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譚新強:誠意邀請特首出席慶祝「真•撤回」宴
【明報專訊】林鄭終於「真·撤回」逃犯條例修訂,當然是好事,但亦帶出一些問題。政府既然堅持了3個月都不撤回,其間香港因此經歷了前所未見的動亂,為何突然宣布正式撤回?
表面答案當然是政府終於體會到單靠拖延、武力鎮壓,甚至所謂「派糖」,都不會成功停止所有動亂,所以嘗試釋出善意,答應示威者部分訴求。如果這就是真正理由,更令人極度懷疑和擔心政府的能力。雖然林鄭從6月中已多番在公開場合和洩漏錄音中承認犯下嚴重錯誤,但似乎仍未汲取絲毫教訓,所以一直堅拒「真·撤回」。她的「語言偽術」,甚麼「壽終正寢」、The bill is dead等廢話,不止浪費了3個月的寶貴時間,更當然直接激發本來尚算和平的示威遊行,變質成為一場暴力的逆權運動。社會上出現各種令人痛心的暴力行為(當然仍需負上刑責),令到社會嚴重撕裂、極度不穩定、挑戰法治、針對警察、嚴重傷害香港國際形象,亦令中美關係更複雜化。如果林鄭在6月初就從善如流,不作無謂之爭,直接答應撤回,那麼香港極可能可以逃過這場無聊的浩劫。
林鄭語言偽術浪費寶貴3個月
有些人的想法比較玄,認為政府早看穿整個局勢,但認為「要來的,一定遲早都會來」,所以一直拖延,拒絕撤回。意思是不撤回是個故意的決定,蓄意激發社運,目的是看清楚反對派憎恨政府的程度、人數、分類、「底牌」和真正訴求等。我認為此解釋極度牽強,如果是真,更令人心寒,政府的愚蠢程度已超越常人的想像。此說法有如治療癌病和愛滋等病症,既然沒有根治的方法,所以即使可用各種藥物來控制病情,也故意不用,就讓病情自由惡化,然後再算吧!這個說法當然非常荒謬,因為如故意讓病情惡化,可甚至爆發出其他併發症,到時病入膏肓,恐怕病人已救不過來了。
除了這個解釋,坊間亦流傳其他各種理論,包括為即將來臨的國慶粉飾太平、企圖防止美國國會通過制裁中國的《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 of 2019》(《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等。有人甚至指出前天特首林鄭的演說,表情和聲音都極不自然,有點AI(人工智能)加CGI(電腦合成影像)的味道,懷疑用了類似近日火爆換臉App—ZAO的技術!
我無意逐一探討每個陰謀論的可信性,我較有興趣研究這次撤回對未來局勢發展的影響。首先最肯定的是整件由修例引發出來的危機,解決方法必須是一個可行,且能穿越2047年的政治方案。但正如我早前分析,基於各種考慮,相信在短期內難推出一個全面政改方案。
基本法行「同股不同權」 每票權重天淵之別
讓我再指出現行一國兩制的一些荒謬地方,亦因此極難令北京放心用現存條件「續約」。先看特首的英文名稱Chief Executive(首席執行官),極不尋常,全世界城市都未見過,企業就當然常見。這名稱已說明本來的構思是把香港打造成一家MNC,類似Muti-National Corporation,改一個字,是一個Multi-National City!只有MNC,才會容許海外「股東」或「持份者」,在股東大會或立法會選舉中投票,甚至讓外國人參選立法會議員。《基本法》甚至要求終審庭必須有最少兩位來自英聯邦國家的外籍法官。最荒謬的是《基本法》竟遠遠走在港交所前面,老早已有「同股不同權」機制!外傭0票,住滿7年的其他外國人和普通香港市民則有1票,本來律師、會計師或大老闆就有兩票。即使到了曾蔭權年代的政改後,外傭繼續0票,普通香港人及外籍人士都有兩票,包括超級區議會,但這些議席是由幾十萬人選出來,跟功能組別的議席,只由數百人甚至只幾十人選出來,每票的權重仍有天淵之別。
所以我認為任何政改,尤其關乎2047年以後的制度,即使保留某形式的一國兩制,都必須解決這些殖民地年代遺留下來的畸形現象。不要以為這是小事,即使不談機制,只談投票資格,其實已關乎可能高達200萬或更多人的投票權,足以影響任何選舉結果。
外傭無居港權 待遇遜十九世紀賣豬仔
外傭人數高達40萬,已佔香港人口5%至6%,不少已在港工作超過7年。我家的其中一位,已服務超過20年,她極想留在香港長居,但奈何法律不賦予居港權,未來當她離職時,仍必須回去菲律賓,這公平嗎?法律權利上,她們面對的待遇,甚至比19世紀中國人「賣豬仔」到美加的華工血淚史更差。他們當年被徵收「人頭稅」,亦不許把太太帶過去,但最少老來可留低,最後法律改變,仍可家庭團聚。
反過來,其他行業的外國人,為數約20萬,即使在各駐港領使館工作的外國人,只要住滿7年,都有永久居留和投票權。這權利應該也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從來未聽過任何國籍的expat(駐外人員),在紐約、倫敦、東京、悉尼等地方有投票權。這畸形特權又公平嗎?合理嗎?
另外擁有加、澳、紐、美、英和其他國籍的香港人,約有100萬,他們又應否繼續有投票權呢?又要否考慮雙重國籍問題呢?
除此,還有BNO護照持有者,又該如果處理呢?1997年回歸時,最高峰時有340萬人,後來發現特區護照更好用,數目就跌至50萬,近日因動亂問題,開始回升。如動盪不停,這數目可輕易反彈至100多萬,因為這是最便宜的半份「移民保險」,雖然1997年後出世的年輕人沒有資格。賭的是雖然當年英國羞恥地沒有賦予所有香港人居英權,但在緊急時刻,即使只持有BNO的香港人抵達英國,6個月到期時,他們會否真的把港人遣返?同樣問題,BNO持有者的投票權又如何?
微調831框架 先改革立會選舉最務實
我沒有最理想答案,但先了解事情的關鍵在那裏,是必須的第一步。我認為最務實的做法是先嘗試改革明年將舉行、爭議較少的立法會選舉的制度,甚至可能暫不需要考慮2047年的期限問題,但可能需要中央稍為修改831框架,容許先修改立法會選舉方法。首先逐步增加民主代表性,譬如考慮取消或最少減少功能組別的議席數目。得到的成果將較實際和有效。如林鄭不辭職(當然是個big if),但正常下一屆特首選舉將在2022年,尚有一點時間,可再深入思考一會,才再正式討論如何普選特首。
但最要小心的是少數示威者的更極端目的,並非民主普選,而是接近無政府的長期混亂,使香港繼續沉淪!沒辦法,對付這批極端份子的手段必須強硬,必須拒絕接受這歪理,不可猶豫,不可妥協,不可茍且,必須糾正這種思想,每個香港人都有責任!
對付極端示威者手段必須強硬
大家較關心的是在短期內,這次撤回,會否有助把局勢降溫,還是反而鼓勵反對行動變得更激烈。我沒有答案,需要繼續觀察未來數天、數周的事態發展。但肯定的是,即使短期內社會逐漸稍為平靜下來,但社會的「病」仍未根治,必將復發。
全球傳媒和市場都是ADD(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病患者,近日焦點已逐漸離開香港,不是完全忘記,因為這仍是一隻較新的「黑天鵝」。但近日亦要關注亞馬遜雨林大火災,和愈演愈烈的英國脫歐危機,和沒完沒了的中美貿易衝突,這些事的起因都與去全球一體化,有極密切關係。
約翰遜只上台數周,英國已墮入憲政危機。今周多名保守黨議員倒戈相向,投票支持向歐盟申請Brexit再延期至1月底,令到保守黨政府失去大多數執政地位,連約翰遜企圖解散國會,在10月15日舉行提前大選(snap election)的動議都未獲通過。短期內,市場對硬脫歐(No Deal Brexit)的憂慮稍獲紓緩,英鎊有所反彈,美元指數DXY回落至99以下,所以全球股市出現反彈(香港情况也有點幫助)。
但最後Brexit如何收科,誰都沒有答案。在約翰遜領導下,硬脫歐仍是一個非常實在的可能,但國會已頗成功奪權,所以延期而最後達到某種Brexit協議的機會亦不低。本來支持Brexit的工黨,現在竟然接近180度轉變,支持再度公投,如出現,戲劇性逆轉為Bremain(留歐)的機會很大!
脫歐拖延看似壞事 實非如此
眨眼間,Brexit已拖了3年,沒完沒了,看似不好,但其實對大部分英國人來說,拖延未必是壞事。貿易上既有繼續留歐的好處,貨幣上英鎊貶值,對消費不好,但對刺激出口和旅遊業,挺有幫助。但同時在Brexit的威脅底下,相信近年較少來自土耳其和東歐等地的移民會選擇搬去英國!雖不可持久,但最少暫可達到兩全其美效果!
Brexit是場充滿悲哀、瘋狂和諷刺的鬧劇,已拍成電影《Brexit: The Uncivil War》,由班尼狄甘巴貝治(Benedict Cumberbatch)扮演甘明斯(Dominic Cummings),脫歐運動Vote Leave的Campaign Director(運動主任)。經過甘明斯的非正統民調,發現英國人的共同憂慮是Loss of Control(失控予歐盟),而最大的共同恐懼竟是土耳其加入歐盟。他就精準利用這恐懼忽悠國民,恐嚇英國人如土耳其加入歐盟,將有多達7000萬土耳其人搬到英國!但整個土耳其人口才不過8000多萬,此說何其荒謬!
但無論如何,甘明斯等人非常成功地把這個排外想法灌輸入英國人腦海中。到後來,連約翰遜都加入了Vote Leave陣營。最後在公投中,Brexit以52%對48%,輕微勝出。3年後的今天,約翰遜成為了首相,他亦委任了甘明斯成為政府特別顧問。
製造共同恐懼 導致英國人公投脫歐
最諷刺的一點是約翰遜正是土耳其裔人,曾祖父Ali Kemal更曾當奥斯曼帝國的內政部長!有些香港人很崇拜英國,但你能不佩服英國人的愚蠢嗎?莫非這就是英國有名的自嘲式黑色幽默?
我衷心歡迎今次修例的「真·撤回」,亦未有忘記跟友人的新榮記之約。我未來兩周將出門去華盛頓參加每季峰會,今次應有一些特別嘉賓,希望對了解可否打破至關重要的中美貿易談判僵局,和美國政商界最頂層人物如何看香港情况,有點幫助。身為香港人,我亦必盡力解釋香港的錯綜複雜情况,如有需要,更必矯正他們一些對香港局勢的誤解。
回港後,定必款待朋友們享用此「真·撤回」之宴,樂意支持本地經濟。特首既已答應落區走入民間,與市民直接對話,我極希望她賞面,撥冗出席(保安和保險可能是個問題,但應有解決方法)。說不定,酒過三巡,我們這班「普通市民」,或可提供一些尚有些少參考價值的意見!
(中環資產持有ZAO母公司陌陌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news.mingpao.com/pns/%E7%B6%93%E6%BF%9F/article/20190906/s00004/1567708088140/%E8%AD%9A%E6%96%B0%E5%BC%B7-%E8%AA%A0%E6%84%8F%E9%82%80%E8%AB%8B%E7%89%B9%E9%A6%96%E5%87%BA%E5%B8%AD%E6%85%B6%E7%A5%9D%E3%80%8C%E7%9C%9F-%E6%92%A4%E5%9B%9E%E3%80%8D%E5%AE%B4
一絲不茍意思 在 一絲不苟意思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一丝不苟】意思_出处- 成语词典成语[一丝不苟]的详细解释,拼音:yī sī bù gǒu…一丝不苟的意思…一丝不苟近义词、反义词…一丝不苟出处○在线成语词典chengyu.t086.com ... ... <看更多>
一絲不茍意思 在 一絲不苟意思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一丝不苟】意思_出处- 成语词典成语[一丝不苟]的详细解释,拼音:yī sī bù gǒu…一丝不苟的意思…一丝不苟近义词、反义词…一丝不苟出处○在线成语词典chengyu.t086.com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