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 https://iximiuz.com/en/posts/devops-sre-and-platform-engineering/
本篇是一個由 Twitter 討論串引發的後續文章,作者想要聊聊 DevOps, SRE 以及 Platform Engineering 的差異。
文章中附有相關 Twitter 討論串的連結,對於原文有興趣的也可以去參閱一下 Twitter
註:就我個人觀察到的現象,台灣企業很少看到 Platform Engineer 的職位,有人知道有哪些公司有開這種職位可以留言分享一下
作者自述自己是個從事 SRE 工作但是內心卻是個軟體工程的技術專欄作家,因此就自己的過往經驗想分享一下對於這三者的看法,而這些討論就引起了一些回文
因此作者將這些概念整合下來寫下這篇文章來總結一下各方網友們的看法。
作者的軟體生涯中,從分工仔細的團隊到新創公司都經歷過,再還沒有認知到 DevOps/SRE 這類型名詞前就已經體驗過部署開發維運三合一的人生。
隨者愈來愈多人開始探討 DevOps 以及 SRE 這兩個詞,兩者之間的比較沒有停過,甚至還有專屬的兩個 awesome 系列 awesome-sre, awesome-devops 清單來列舉如何學習這兩個技術。
整個求職市場也因為這兩個名詞的出現而有變化,作者也因應這股潮流開始往下探索,因此最後就以自己自身的經驗來分享自己對於這些名詞的想法。
其中作者有提到一點也是我非常認同的,就是這些名詞代表什麼含義,這些職稱要做什麼都會隨者不同公司不同團隊而有變化,畢竟每個公司的產品跟商業走向都不同
期待能有一個一統天下的職稱跟工作內容反而才是不切實際的。所以接下來的探討就只是作者跟幾個網友們的討論,不要當作圭臬,也不要當作聖旨,自己有自己的想法比較重要。
# What is Development
1. 作者認為開發的概念非常簡單,就撰寫程式,唯一能夠為公司貢獻 $$$ 的職位,畢竟有人寫程式還有產品,沒人寫程式也沒什麼好部署的。
2. 推特網友表示: 只有 sales 才是幫公司賺錢的,剩下都是公司的支出
3. 作者從 2011 開始了軟體工程師生涯,過往作者都很期望自己可以去部署一下自己撰寫的程式,但是基本上都是團隊內的其他神秘人物會默默的部署這些程式到生產環境。
# What is DevOps
1. 作者不想探討何謂官方的正式定義,只想聊聊自己多年工作經驗的感想
2. 對作者來說, DevOps 是一個能夠讓開發者對於部署應用程式有更多機會與權力的文化,實作上沒有一定的準則
3. 作者還待過那些開發者都擁有 sudo 權限來部署應用的新創公司,不過現在這些流程都慢慢的被自動化 CI/CD 流程給取代。
4. DevOps 最初的想法應該是遠遠超過作者所描述的,不過作者就自己工作上的經驗,找工作的經驗,看職稱 JD 的經驗來看,DevOps 更像讓開發者打造的產物可以更有效率的被部署
5. DevOps 本身不應該去探討產品的商業邏輯,那是開發者要探討的。
# What is SRE
1. Google 推出了一系列的書來探討何謂 SRE,那系列書籍的想法偏向 SRE 是其中一種 DevOps 文化的實作方式。
2. 相對於 DevOps,作者更喜歡 SRE 帶來的職缺內容。
3. 作者對於提到 CI/CD pipeline 之類的職缺都感到無聊且沒興趣,而 DevOps 的工作職缺往往都充滿這些令人無聊的東西。
4. 相反的,作者更喜歡去專研系統問題,譬如探討為什麼會有 bug, memory leak, 效能不好...等
5. 作者認為 SRE 要負責去維護上線環境,確保使用上沒有問題。
6. Google 的 SRE 系列書籍還提到了關於 monitoring, alerting, SLO 等各種如何確保服務正常的機制。 Facebook 則是有非常著名的 Production Engineer 的職稱,其跟典型的 SRE 基本上沒太大的差別。
7. 推特網友表示: SRE 專注於生產環境, DevOps 專注於 CI/CD 與開發效率與流程
8. 另外一名推特網友表示(這也是我目前最喜歡的答案): DevOps 從開發角度為起點, SRE 從維護上線環境出發,兩職缺於某處產生交集。
# What is Platform Engineering
1. 作者想起當年還是一家新創的唯一一位工程師時,那時候還要去租借實體機器來架設環境,所以那時候也撰寫了不少腳本來安裝機器,也要確保機器之間的網路可以正常運作。
2. 加入一間比較有規模的公司後瞭解到看來 infra 相關的工作是一個很類似 SRE/DevOps 但是又有些許不同的領域
3. 作者認為 Platform Engineering 目標就是要打造一個可以讓 Dev, Ops, SRE 能夠使用的環境
4. 作者感覺 Platform Engineering 要負責維護 data-center 內上千台的機器,確保這群機器能夠正常運作,維護外也要包含升級,設定等。
# What's about titles?
1. 作者前述探討的都是基於負責領域,比較不去談這些職稱應該要做什麼
2. 根據作者經驗,當公司規模逐漸變大時,分工就會愈來愈細,這時候 Dev, Ops, SRE, PE 等職缺就會開始逐漸專項化。
3. 重點就是, YMMV (Your Mileage May Vary ),不同情況,不同答案,不要太專注於一個死板板的解釋。
個人想法: 公司要開什麼職缺名稱就不管他了,工作內容才是最重要的,有錢的任性老闆也可以開一個"開源軟體整合工程師"但是要你整合 CI/CD 加上維運的工作。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一件襯衫:你揮灑的城市日常風景,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若不滿意你待的產業,那就創業吧! 好好衝撞這個產業! 在社會上打滾,人人一波三折,職場經常和你想像中南轅北轍,你可能在企業裡擔任你不喜歡的角色,偷偷看著104人力銀行,心裡充滿忐忑。 其實出社會最可怕的,是經過你不斷的磨合,也磨掉了你熱情的性格,忘了自己的初衷和狂熱,生活也跟著不快樂;當然,沒有...
一人公司老闆職稱 在 AppWork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很高興跟大家宣布,今天 AppWorks 達成了一項重要里程碑。我們旗下第三支創投基金 AppWorks Fund III 完成最終募集 (Final Closing),由於獲得投資人超額認購,使得整體資金規模為 1.5 億美元 (45 億新台幣) ,這讓 AppWorks 管理的總資產規模成長至 2.12 億美元,躍升大東南亞較具規模的專業創投機構之一,並擴大展開人才招募。
感謝所有股東、AppWorks 團隊、生態系的創業者,以及各方朋友們的支持。為了加速 AppWorks 生態系的成長,我們在即刻啟動擴大人才招募計畫,給予人才的待遇也拉齊國際一線創投機構水準。目前積極招募的職務,主要為投資經理 (Associate) 、分析師 (Analyst)、投資人關係經理 (Investor Relations Manager),各個職務皆按專業能力與工作表現敘薪。
其中,投資經理要求 5 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或國際頂尖 MBA 畢業,年收入 9.2 萬至 18 萬美元 (258 – 504 萬新台幣) 、分析師需要 3 年以上相關經驗,年收入在 5.2 萬至 10.3 萬美元 (146 – 288 萬新台幣)、而投資人關係經理則需要 2 年以上相關經驗,年收入在 3 萬至 5 萬美元 (84 – 140 萬新台幣)。此外,還有包括:第一天開始年假無上限、年度健康檢查、年度員工旅遊、0 到 6 歲每位每月 3 萬新台幣育兒補助等福利。
創投績效產生沒有捷徑,只能仰賴長期、持續的投入新創團隊輔導,同時隨時掌握最前緣的科技、產業動態,在 AppWorks,每一步策略與行動,皆採取共識決議,每位成員不受限職稱皆有提供建議、表達不同意見的平等權利,藉由最充分的溝通與交流,讓擁有不同專業與工作內容的每一個人,都能因為共同參與、且完全理解團隊的所有決議,一起準確對齊目標,方能加速前進。
AppWorks 董事長暨合夥人林之晨指出:「創投永遠在面對新領域、評估新創業者,在這些大哉問面前,你過去有的經驗,有時會幫助你,但更多時候只會害你。我清楚記得,兩年前,我與當時 26 歲、我們的投資經理曾意晴,對於是否投資 Dapper Labs / Flow,有過長達數週的激烈辯論,辯到兩個人都生氣了。但最終,她說服了我與全公司,而結果證明這是一個數百倍收益的投資。所以,在 AppWorks,沒有人是老闆,好想法、好邏輯、好的產業洞察,就是我們的老闆。」
他進一步說:「創投是一個國家要與時俱進、增進新陳代謝,最重要的渦輪加速器。好創投可以賦能創業者、加速新興產業建立、創造經濟成長,同時提供大量優質且具向上流動性的就業機會給新生代工作者。創造這麼多公益的同時,好創投又能為基金股東產生優異投資收益,同時給予同仁豐厚的報酬。一個社會要持續轉型升級,幾乎很難找到比創投更多贏,更有策略槓桿的工具。因此,我們積極把 AppWorks 經營為一個國際級、具指標性的創投,希望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未來開枝散葉成更多創投機構,台灣就能擁有生生不息的原力。」
歷經十年發展後,AppWorks 的飛輪已呈現高速運轉,整體生態系累積 414 家活躍新創、1,396 位創業者,全體新創募資金額 43 億美元、價值 174 億美元、年營收 129 億美元、創造高達 18,591 個就業機會。展望下個十年,AppWorks 設定生態系活躍新創達到 1,000 家、整體價值 1,000 億美元、創造 5 萬個就業機會的目標。
符合我們條件的優秀人才,歡迎與我們聯繫:https://appworks.tw/works ,期待收到您的回應。
一人公司老闆職稱 在 Liz營養師飲食日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職場的味道
👱🏼♀️:面試或第一次進到一個職場環境,除了準備要執行的事之外,等待的時間可以幹嘛呢?
常見舉例📍
「滑手機,等待面試官或長官出現」
「一直正襟危坐的在椅子上面帶微笑」
👩🏻💼:這是個觀察環境的好機會!工作選你,你也要選工作呀!以下三點,有時間的話可以趁機看看會不會是你喜歡的地方。
✨有時候等待期間,其實有人在觀察你的個性喔
1.觀察『員工平均年紀』推測
🔘職場氣氛
年齡區間的性格不同🧓🏽🧑🏻👩🏻🦱👩🦳👦🏻
🔘工作時數:
工時很長或需要加班,通常有家庭的人比較不願意做🤦🏻
🔘公司福利
資深員工多,福利可能比較好
🔘人員流動率
一直汰換新人,離職率流動率高👨🏼🎓
不過部分新創產業不適用,因爲普遍年輕
👉🏼我覺得很準!
2.欣賞『員工的裝扮』猜測
🔘會不會常有客戶到訪/臨時出差
不方便太輕鬆隨意💼
🔘老闆嚴謹派還輕鬆派
穿一個上班的樣子,或是把下班要去運動的衣服直接穿在身上都沒有對錯,就看公司規定和氣氛,老闆主管期望公司人員呈現的樣子囉😉嚴謹(專業)or輕鬆(舒服)
🔘職場氛圍和你的個性相似嗎
有些特定產業服裝風氣盛行,如果和自己本身個性不合(例如:運動、時尚、保養...),若強迫自己進入,未來可能造成壓力的不是工作內容本身,是環境‼️
需要穿制服的產業就不算了,如:銀行、郵局、護理師...等
👉🏼許多女生因為職場穿搭的壓力,造成厭食、壓力以致生病😞甚至多花好多錢治裝...
3.偷看『桌面物品』預期
🔘公司制度
有嚴格制度的公司,會統一發放筆電、文具給員工,或是規定桌面電話、電腦、文具應該要擺在什麼方向🗄,連小細節都規定到,制度應該完整
🔘部門風格
流行放小玩偶、放植栽🪴色彩繽紛還是簡約風格、有很多公司文宣品嗎(向心力💪🏼),與部門組成成員的個性很有關係喔
🔘作業數位化程度
會不會有很多紙張、資料夾等,紙本作業多嗎?🗂聯想到該工作的數位化、跟上時代的進度有多少
🔘環境是否清潔
整體環境是否凌亂、還是整齊有序🖇會跟工作效率和做事的邏輯性有關喔!但當然這也有點因人而異啦
👉🏼工作環境很影響心情的😌畢竟未來待在辦公室的時間比在家清醒的時間多...
✔️覺得有學到就 Liz營養師飲食日常
✔️還有🎧收聽 #podcast: 白袍下班後
——-
#面試 #上班穿搭 #辦公小物 #畢業快樂 #新鮮人 #上班啦 #眉角 #新手 #下班 #前輩 #學姊 #公司 #菜鳥 #小姊姊 #WFH #轉職 #離職 #工作 #職涯 #職人 #職稱 #職場生活 #生涯規劃 #lizdailyfood #營養師Liz #營養師好朋友 #白袍下班後
一人公司老闆職稱 在 一件襯衫:你揮灑的城市日常風景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你若不滿意你待的產業,那就創業吧! 好好衝撞這個產業!
在社會上打滾,人人一波三折,職場經常和你想像中南轅北轍,你可能在企業裡擔任你不喜歡的角色,偷偷看著104人力銀行,心裡充滿忐忑。
其實出社會最可怕的,是經過你不斷的磨合,也磨掉了你熱情的性格,忘了自己的初衷和狂熱,生活也跟著不快樂;當然,沒有人能避免挫折,當你經歷生活的苦澀,要相信,這一切辛苦會值得,會慢慢累積成你人格的「總合」,打磨出你的獨特,當時候到了,你也能有自信的活著!
跟社會磨合出你的樣子,找到屬於你的位置。
那年 20 多歲,他們 3 位優秀的髮型師,都在台灣頂尖的高級髮廊上班,漂亮的履歷、好聽的職稱、讓人羨慕的工作,剪的都是明星的造型,洗的都是藝人的頭髮,接觸的客人都是圈子裡的金字塔頂端族群。
出社會最殘酷的,不是賺不到錢。
而是自己最初的熱忱被熄滅。
混在台灣最有潛力的髮型師圈子裡,朋友總是誇獎著他們優秀,但他尷尬地說了一句:「那又如何?我們過得不快樂。」,當面對未來時,會迷惘。社會給予的主流價值觀是我要的嗎?昂貴的行頭、流行時尚,真的適合我嗎?每天上班賺錢,就是我的人生嗎?
一間髮廊,最珍貴的產品就是「髮型師」,把人當作商品時,通常經紀公司三七分,每賺1000元,藝人分得300元,公司分得700元,分潤方式削弱了「人」的存在價值。 你有沒有想過,你是為了什麼工作?為了賺錢?還是在賺錢的同時,得到尊重,做出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
不滿意你的產業,不要氣餒!
你能做的,還有「創業」!
於是Seven、Morgan、Carter
這 3 位 36 歲的菁英! 創立了 行者 和 ( )藝文沙龍,帶著一大群有理念的髮型師們,到處剪髮,出沒在各大活動,幫客人義剪,剪完收到的費用,捐贈弱勢團體。 經營著一個屬於髮型師的「共享空間」,開一間不抽成的店,創一個最理想的業,烏托邦的概念,保護髮型師的權力、利益、尊嚴和自身價值。
「社會啊,是人和人之間串連而成,如果今天我賺多了,必定剝削了別人的利益價值,不如就經營一個共享空間,讓髮型師自給自足,接自己的客人,我們不抽他的成,不讓髮型師被資本主義打壓。」
不按照資本主義走,老闆不熱衷於賺錢,並不代表台灣年輕人失了狼性、沒了競爭力,而是我們的發展更多元了,我們的眼界更開闊了。
共勉:
別讓職場,消磨掉你對生活的熱忱。
別讓工作,只剩下朝九晚五的職責。
-----------------------------------------------------------------------------------------
by 一件襯衫
喜歡我們的影片請別吝嗇您的「按讚」&「訂閱」
-----------------------------------------------------------------------------------------
一件襯衫:你揮灑的城市日常風景
臉書搶先看:https://www.facebook.com/the.shirts.tv/
行者:https://www.facebook.com/xingzhe.salon/
一週發佈一則,能溫暖你的視頻。
設計、建築、工藝、藝術、人文、生活、理想、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