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盛夏》(Leto, 2018)
大概因為我是門外漢、對搖滾史以至 Viktor Tsoi 事跡都不算特別熟悉,看片的過程都享受。大概我沒有以「看Viktor Tsoi biopic」的心態入場。但不曉得熟悉這段歷史的人觀影,又會有甚麼感覺?
影片講到的那些「搖滾在蘇聯」的處境、與及表演者如何與政權周旋,相當有趣。政權的形象在影片開始即與搖滾樂手們如影隨形,有如風紀一樣在場內監視觀眾行為(以至於觀眾多數都有如觀看古典樂一樣端坐);而且歌詞要送審、樂手們並要「擔當社會主義正面宣傳」的角色⋯⋯直接的反抗只能在想像中發生,而世界的改變似乎無聲無息。例如 Kino 為甚麼最後能另起大台、在另一場地表演?影片前面與權力的周旋似乎只是「上位」過程一段趣事。真是如此?
說到影片中的「想像」, “Skeptic” 角色設定確實頗有趣,他一出現就會有一些「假如」的想像:即使他最終總出來道破「這從來沒有發生」,但只是想像歷史的不同可能性,對我而言都有總莫明的趣味。這些幻想配合搖滾經典、MV風格強烈的短片,這系列幻想的片段在影片前半段倒看得我很開心。
但三角戀開始成為影片主線之後,影片的趣味、捕捉時代背景的嘗試、政治諷刺(以至抗爭想像?)都似乎戛然而止,推動角色(及劇情)走下去的似乎只剩下這段感情,以 Kino (已經寫在歷史中)看似不由分說的但無來無由的成功告終。也不是說愛情線直接導致了影片後段的無趣,只能說大概創作者對把這個故事說得更加深刻,或者想法不多,於是只能用MV式的歌舞去充撐場面了。
(Summer IFF明晚還有一場,如果對 Kino、Viktor Tsoi或者蘇聯搖滾史有興趣、有認識的朋友也不妨一看,看看有何感想。)
#映畫札記
#leto
#Лето
#搖滾盛夏
#ViktorTsoi
#ВикторЦой
#Kino
#Кино́
#SummerIFF2018
香港國際電影節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HKIFF
Кино́ 在 陳德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樂海無涯,但很多道理都是通的,很多故事也會找到對照組。
前些時候聽大磊介紹,才知道地球上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樂團。
是俄羅斯的Кино́(電影樂團),團長Viktor Tsoi不折不扣是號傳奇人物 — 他有北韓人的血統,卻被奉為俄羅斯搖滾之父,28歲那年(1990)出了車禍英年早逝,後來,俄羅斯當局還發行郵票紀念他。
如今莫斯科有一面紀念他的牆,這讓我想到,布拉格也有一面紀念約翰藍儂的Lennon Wall。
這裡可聽一首Кино́的歌,十足的東歐後龐克風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eAHXfypyZY
這裡則有Viktor Tsoi的中文維基,頗詳盡,值得一讀
https://zh.wikipedia.org/…/%E7%BB%B4%E5%85%8B%E5%A4%9A%C2%B…
大磊說,對岸替Viktor Tsoi取了一個頗逗的中文名字:崔勝利
Кино́ 在 Кино Арабелла - 相片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瀏覽Кино Арабелла 的相片、大頭貼照和相簿。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