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造局者》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這是我今年讀過最喜歡的書之一,作者探討在這個 AI 崛起和時局飄渺動盪的年代,人類已經無法跟演算法和電腦的計算速度競爭。但是,身為人類的我們仍然擁有一項電腦無法取代的優勢:「懂得建立、想像、創造各種思考框架的能力」,掌握這項能力的人在未來會愈來愈有優勢。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framers/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造局者》這本書的作者是三位學者共筆,他們都是在 AI 和 大數據領域有卓越的成就,分別是《經濟學人》雜誌資深編輯庫基耶(Kenneth Cukier)、英國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教授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歐洲管理科技學院教授,決策、模型暨數據中心主任德菲爾利科德(Francis de Véricourt)。
他們發現在 AI 崛起和世局動盪的現在,人類最無可取代的能力之一就是「決策能力」,而要擁有好的決策能力就必須掌握許多不同的「思考框架」。因為當一個人能提出正確的思考框架,就能找出更多的選項,做出更好的決策,創造更好的局勢。深諳此道的人就被稱之為「造局者」。
這本書從人類如何做出好的決策出發,談到建立思考框架的重要性,也提供我們三種最重要的建立思考框架的方式。在書本中段,則說明了遇到瓶頸的時候,如何重啟另一個思考框架。在後半段則說明了我們該如何學習更多的思考框架,以及讓自己擁抱更加多元性的策略,並且培養敏銳的心智。
如同這本書的介紹影片裡談到的:生活中一切都需要抉擇,而做出更好抉擇的秘訣,就在於思考框架。駕馭這種思考方式可以讓你更瞭解世界、改善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促進社會進步。這也是人類之所以能夠勝過機器和 AI 的因素。成為「造局者」正是未來人才必不可缺的關鍵技能。
.
【什麼是造局者?】
以標準的定義來說,「造局者」(Framer)指的就是起草美國憲法的那一群人,他們建立了聯邦政府的框架。因為美國憲法就像是一個思考框架,用來定義和界定聯邦政府的職權及程序。而在這本書中,造局者指的就是那些「懂得建立和運用思考框架的能手」。
這本書要講的重點之一,就是無論人們的地位高低,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造局者:「能夠發揮和建立思考框架,或是重啟思考框架的能力,讓自己的生活乃至於整個世界有所不同。」作者也不斷強調建立思考框架所需要的技巧,可以靠著訓練與經驗不斷進步。這本書就像是一本操作指南。
.
【什麼是思考框架?】
在1970年代,「心智模型」(Mental Model)的概念開始流行,人類的推理並非以邏輯形式在運作,反而更像是在模擬現實:人們評估各種選項的方式,是去想像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我們對於世界萬物的思考方式,會受到你「相信」這個世界如何運作而影響。因此,面對同樣一件事情,用不同心智模型在思考的人會有不同的觀點。
而在這本書中所謂的「思考框架」(Frame)就是我們選擇和應用的心智模型,這會決定我們如何理解世界、決定我們如何行動。面對一個新的情境,我們也可以用思考框架去歸納和歸類,並且想出一個抽象的概念,在應用到這個全新的情境裡面。
舉例來說,當我們要畫地圖的時候,經常會採取「笛卡爾直角坐標」的思考框架,這上面有X軸和Y軸的維度可以幫我們用2D的觀念畫出相對的距離和位置。可是當你要在台北市搭捷運從A地到B地的時候,反而採用「捷運地圖」的思考框架比較有效,雖然捷運地圖的站點之間,距離和位置都不是真實的呈現,可是卻能幫助乘客直覺地理解:下一站要去哪裡。這時的重點就不是距離和位置,而是清楚地辨認出目的地的站點該搭乘哪一條線。
所以當我們問:「哪一種地圖最好?」這個問題本身並沒有意義,而是會因為使用的情境和目的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所以,也沒有什麼叫做最正確的思考框架,都是要看情況和目的而定。讓自己成為建立思考框架的能手——也就是造局者,就能懂得如何選擇並且應用思考框架,這會是各種決定與行動的基礎。
.
【思考框架的轉變】
在聊主動建立思考框架之前,讓我們先看一個被動轉換思考框架的真實故事,這是書中提到一段關於朗讀到默讀的閱讀框架轉變。在西元11世紀之前,歐洲大部分都是在教堂才會有閱讀的行為,而且都是以「集體朗誦」的方式在進行,主要的目的是讓大家參與一個讚頌神的集體活動。但是到了11世紀之後,開始出現另外一種閱讀的框架,也就是「默讀」。
默讀讓閱讀這件事情不再是集體的體驗,而是一種個人的經歷。每個讀者都可以控制自己要讀快一點或慢一點,你也可以重複閱讀某一些篇章,自己可以慢慢思考書裡面的內容,產生新的點子,促進獨立思考。到底,是什麼東西造成了人們從朗讀的閱讀框架,轉移到默讀的閱讀框架呢?
在早期的書籍和文章裡面,常常沒有標點符號,字跟字之間也沒有空格,就像是一連串的字母之間不斷地延續。這種情況下光是要閱讀就非常困難了,想要默讀更是不可能的任務。這個時候集體朗讀就有它的功能,因為在一群人裡面,總會有人過去曾經讀過這篇本文,還記得某些字跟段落該怎麼念,就可以帶領大家一起朗讀下去。
在後來才出現了一項創新,書籍的字裡行間,開始有了「空格」和簡單的「標點符號」,這個時候就不再需要有人帶領,許多讀者可以自己進行斷句,獨自閱讀一本書了。於是,在這個時候人們就可以切換到另外一種閱讀框架。這件事情的影響非常的深遠,因為這一整個新世代的讀者都可以自行默讀,有助於人們自己的獨立思考,進而激發出更多元的思考框架。
.
【建立思考框架的三個方式】
建立思考框架的方式有三個:想清楚因果關係,想像出平行現實,運用物理學定律制定適合的限制條件。這三個特色正是應用思考框架的時候最重要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思考框架本身並不是解決方案,而且是尋找解決方案的工具。以下分別介紹這三個方式:
.
1.#因果關係
人類運用因果思維來看待這個世界,可以更容易理解世界,也有助於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可以說人類是天生「因果推理」的機器。相較起來,AI 科技就無法擁有自己的因果思維,而是需要人類幫忙設定。舉經典的 Dota 電腦遊戲來說,這是一個兩隊人馬 5 vs. 5 互相廝殺,力求破壞對方大本營的遊戲。
科學家找來遊戲高手擔任 AI 策略的開發人員,設計了一些獎勵因素,讓 AI 跟自己進行的數百萬次的對戰,反覆嘗試錯誤,找出最好的操作手法。但是當 AI 跟人類正式交鋒的時候,人類還是取得了上風,尤其在團隊合作上面 AI 顯得像一團散沙。
後來,開發人員發現說,一般玩家會分成三個階段來安排戰鬥,所以開發人員就依照這樣的順序安排程式,在不同的階段給予不同的策略,調整獎勵的優先次序。然後開發人員就發現說一開始機器人通常只會照顧自己,所以還得幫他們建立「團隊合作」精神的框架。他們建立起了一些跨越個人遊戲角色的「超參數」,調整成一隻要達成共同獎勵的團隊。經過這一些修改之後,AI 反過來把人類打得落花流水。
值得注意的是,電腦不是自己學會這些事情的,而是因為人類先輸入了一些「因果框架」的獎勵因素,才可以讓這些運算發揮它的功效。同樣的現象發生在其他像是圍棋和西洋棋遊戲的對決,真正的突破並不在於機器高速的數字運算,而在於人類調整了 AI 對於因果關係(獎勵)的思考框架。
.
2.#平行現實
書中的說法是「反事實思考」,但我認為有點難懂,用「想像出另一個平行現實」比較好理解。這個方法可以讓我們跳脫當下對世界的認知,想像出一個全新的情境,問自己:「如果……會怎樣?」就像是小孩子在玩扮家家酒,或者是科學家透過抽象理論設計出全新的實驗。透過想像出一個平行現實,我們可以將因果關係轉換成實際行動,測試看看可能有什麼影響,帶來什麼後果。
心理學家高普尼克(Gopnik)認為這種能力其實在人類孩童時期就已經具備了,他還把嬰兒稱為「搖籃裡的科學家」,她設計過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名叫「贊多測試」的假裝遊戲(贊多指的是顏色鮮豔、形狀可愛的物體)。
實驗的第一階段,高普尼克和孩童待在同一個房間,孩童會學到一個因果關係:把贊多放到一個機器上面,機器就會播放生日快樂歌,幫一隻猴子玩偶慶生。然後,在實驗的第二階段,會有實驗人員走進來把機器和贊多拿走,高普尼克和孩童一起露出失望的表情。
這時候高普尼克會拿出一個「盒子」、兩個不同顏色的「積木」,並對孩童說:「我們假裝這個盒子是機器,這塊積木是贊多,另一塊積木不是贊多。」接著她鼓勵孩童繼續幫猴子玩偶慶生。此時,孩童挑選了正確的積木,放到盒子上。即使她把兩塊積木的定義互相對調,孩童都能夠選到正確的積木。
這個假裝遊戲的實驗,證實了人類自幼就擁有了反事實思考的能力,也就是有能力可以想像出另一個平行現實。高普尼克發現,更會玩假裝遊戲的孩子,就能對平行現實做出更好的推論。她說:「嬰兒和幼兒就像人類社會的研發部門,至於成人這是那些單調無聊的製造與行銷部門。」許多人在成年之後,反而容易落入單一現實的思考方式,而忘記了我們天生就有想像平行現實的能力。
.
3.#限制條件
作者提到,所謂的建立思考框架,並不是任由想像力無邊無際地飛翔,也不是像斷了線的氣球到處亂飄,而是要有一定程度的「條件限制」,有助於約束我們的想像力,讓平行現實的想像維持在可以執行的程度,這才能讓思考光架真正發揮效用。
書中舉了一個很像電影裡才會發生的真實故事「恩德培行動」,這是一個以色列精銳部隊在恩德培機場的行動中,從恐怖分子手裡救出人質的戰鬥情節。1976年,恐怖分子綁架了飛機上106名人質,關押在烏干達的恩德培機場航廈中。當時烏干達獨裁者跟以色列當局並不友好,出動軍隊肯定不是好的選項。另一個方案是讓突擊隊員假裝成獲釋的巴基斯坦犯人,但太容易被看穿了。還有人提議讓突擊隊員降落在機場旁的湖裡,但是湖裡有許多鱷魚,而且任務結束之後這麼多人該怎麼全身而退?
評估了各種可能選項後,在種種條件限制之下,以色列想出了一個奇招:讓突擊隊搭乘運輸機在夜間降落到機場,搭乘機場內常見的車輛前往航廈,消滅恐怖份子、救出人質之後搭乘運輸機直接回國。他們在空軍基地搭建了航廈的等比例模型,透過少數獲釋的人質口中知道人質的大約位置,並且一次又一次地排練所有行動,講究到每一秒、每一步該怎麼進行。
在一個沒有烏雲的午夜,29位突擊隊員搭乘運輸機降落機場,他們身穿烏干達軍隊的服裝開著機場車輛前往航廈。突擊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突擊航廈,只花了十分鐘就解決所有的恐怖分子,然後就帶著人質直接搭乘運輸機返回以色列。整場行動中只有三位人質喪生,而且連烏干達政府都還來不及反應。這個故事從天馬行空的平行現實裡,限縮了各種條件,找出了最可行的方案,最後成功執行了這次任務。
.
【重啟另一種思考框架】
當你想要解決一個全新問題的時候,尤其是還沒有人曾經解決過的問題,你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這個時候,先透過兩個步驟來思考:(1) 先從自己腦袋裡的框架庫找找看,有沒有其他適用和類似的框架、(2) 檢查其他不同領域的框架庫,看看有沒有能夠直接借用,小幅度調整就可以使用的框架。
如果這兩個步驟都找不到適合的框架庫,那麼才嘗試最困難、也是最後的殺手鐧:「發明新的思考框架」。作者提醒道:「切換到不同的思考框架,能讓你對世界有不同的觀點,但這也有風險。」一旦你重新找到一個新的思考框架,帶來的報酬可以是相當可觀的。
書中有一個重啟框架的例子很值得我們參考,美國紐澤西南邊的小城市康登市為了改善當地的犯罪率,直接解散整個警察隊伍並且重整執勤策略。當時城市的治安非常糟糕,市容也很破舊,到處都會發生大小程度不同的犯罪。這還不是最慘的,警方栽贓、造假、暴力執法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民眾除了害怕黑道,也非常害怕警察。
當地首長找來社區領袖和居民共同商討,最後決定放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貼膏藥方式,採取全新的執法策略。解散警隊之後,他們精挑細選和新聘任的警察,改變了巡邏的方式。他們逐家登門拜訪、自我介紹、談談可以幫忙居民什麼。警察在街頭舉辦派對,和民眾聚餐,和小孩打籃球。
過去的思考框架是「警方將人民視為罪犯」,但是新的思考框架則是「警民一家親」的社區群體,警察從原本打擊犯罪的戰士,搖身一變成了社區當中親切的守護者。最後,康登市的犯罪率下少了一半,謀殺率少了六成,警方過度使用武力的案件少了九成五。重啟思考框架的方式,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
【創造多元性的四種策略】
作者指出,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想要擁有多元性就代表要接觸大量的想法和觀點,其實那是抓錯了重點。多元性的優勢不是來自於數量,而是來自於差異。找出七百個類似的想法,不如找出七個不同的想法來得有價值。如果一個工具箱可以有七種不同的工具,絕對會比擁有七百把錘子的工具箱更加實用。
如果我們想要擁有多元的思考框架,就是要刻意的去營造,以及一起維護,這並不是一次的成功就可以高枕無憂。如同貝佐斯在《創造與漫想》書中提到的:「這個世界要你與眾無異,千方百計把你拉向跟大家一樣,別讓它得逞。」人類本能的從眾傾向,以及社會自然而然的同質化趨勢,都需要我們自己刻意地、有意識地選擇,才能夠擺脫與眾趨同的自然發展,擁抱更加多元化的觀點和想法。
如果你想為自己的生活、家庭、工作環境創造出多元性的樣貌,可以採取以下四種策略:擁抱變化,運用教育,鼓勵遷徙,容許摩擦。
.
1.#擁抱變化
如果一個思考框架一直以來都行不通,最好的做法就是擁抱改變,試試看別種思考框架。書中舉例同性戀婚姻的推動者,把美國從1995年支持同婚的人從25%提高到2020年將近70%。以前的同志運動一直把婚姻當成是核心議題,也一直把爭取這種「法律權利」當作是重點。但是進展並不顯著。
當時那種法律思考的框架,講究的是「法律權利」,但就是沒有效果。那種框架太缺乏想像力、太唯物主義,沒有說服力。到了2000年,他們研究很多民意調查還有焦點團體的意見,想弄清楚大家到底還有什麼疑慮。他們去思考說要怎麼樣用大眾的思考模式來談。最後他們選定了一個價值觀的思考框架,鎖定大部分的人結婚的原因:「愛、奉獻、家庭」。
他們把同性戀婚姻不再當成一種自由或者是權利,而是對於愛的表達與承諾。他們漸漸的讓大家知道,世界上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框架,而且都同樣正當。到了2011年,第一次出現的黃金交叉,支持的人數正式超過了反對的人數。根據調查,只有14%的人會說這是一種「自由」,而有32%的人會說這是一種「愛」,是一種人類的情感。最後在2015年聯邦最高法院正式裁定的用憲法來保障同性伴侶的結婚權利。這並不是強迫民眾接受某種特定的思考框架,而是讓各種不同的思考方式能夠共存。
.
2.#運用教育
要建立起多元的思考框架,從教育著手是非常有效的模式。美國有一個很有趣的研究,就是去看美國的白人父母和黑人父母怎麼跟孩子談論種族。發自內心一片好意的白人父母,通常不會去刻意談到種族議題,因為他們相信「種族色盲」這種做法比較能夠讓孩子避免成為種族主義者。
另一方面,黑人父母卻常常和孩子討論種族議題,在他們看來,這種種族色盲的做法就是在故意忽視各種明顯的歧視現象。例如逛超市的黑人被懷疑是小偷,開著車子卻無緣無故被警察攔下來,黑人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是要強調看到「種族的各種顏色」在日常生活的各種影響。
最後,這些社會學家發現,種族色盲的框架正好是種族歧視的主要來源,白人父母雖然出自於好意不想強調種族之間的差異,但也在無意之間,否認了有色人種遭受到歧視的真實狀況。這種教育方式忽略了差異,抹去了多元性。要培養多元的思考,就必須認識到差異的存在,承認仍然存在的落差。
.
3.#鼓勵遷徙
如果我們能夠鼓勵遷徙及流動,人們會把自己的文化和思考方式帶到別的地方,促進融合和變化。曾經有學者研究各個區域和城市的經濟成敗因素,發現了這些地區成功背後的原因有三個主要的因素:「科技、人才、寬容」。作者認為,「寬容」是其中最關鍵的一項,那些現在最開放的地方,經濟表現就最好。因為這些地方有更大的思考地圖,會讓人能夠放手冒險,這也是思考框架多元化所造成的經濟紅利。
像是美國被譽為一個民族「熔爐」,但是最近比較像一個「燉湯」,也就是讓裡面的好料都還維持各自的形狀。像是韓國人會住在洛杉磯的韓國城,華人會住在舊金山的唐人街,拉丁美洲的族群住在德州南方,古巴人住在佛羅里達州,巴西人就住在波士頓。雖然這種文化融合的速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快速,但是不同的文化激盪之下,也為美國社會注入了很多元的觀點和看法。
.
4.#容許摩擦
把社會上的摩擦,看成是這個社會的優勢、而非缺點。作者說到:「如果在社會裡面維持思考框架的多元化,確實會讓人們彼此之間感覺到不安很衝突,就是因為大家要看到彼此的不同,而且還要可以彼此互動。但畢竟,大家觀點不同、意見相對,本來就是正常生活該有的模樣。」
哈佛法律學院的昂格(Unger)教授認為,如果要讓政治進一步的去中心化,就必須要用一些反事實的模型來做思考。他說:「當社會很果斷地沿著一條路前進的時候,應該要多方下注,以避免損失,也就是要允許在特定的地點或部門,跳脫一般的解決方案,實驗看看不同的國家走向會怎樣。」
昂格鼓勵讓社會充滿摩擦,也鼓勵教育上面要用辯證式的討論方式,不要讓社會被束縛在單一的版本,而是可以嘗試其他的社會組織方式。運用和擁抱多元的思考框架,才能擁有多樣化的各種策略,再從中選取適合的方案。
.
【對思考框架保持警覺】
這本書告訴我們,幾乎沒有錯誤的思考框架,只有不適合某種情況的思考框架。而且各種框架應該要有共同存在的權利。但是作者們提醒我們要保持一個警覺,他們說:「唯一要注意的是,這種慷慨的態度要有一個前提,也就是說:『唯一』的一種錯誤的思考框架,就是拒絕其他的思考框架。」
要讓框架多元性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各種框架可以彼此競爭、互補、對抗、共存。然而,如果有某一套思考框架的目的在於完全抹煞其他框架的存在,這就是不可被接受的。所以作者們才說:「如果你聽到有任何人或團體,說只有自己的思考框架放諸四海皆準,只有自己說的是真理的時候,千萬別相信。」
.
【後記:拓展想像的邊界】
如果說另一本我很喜歡的《超級思維》那本書是心智模型的「百科全書」,那麼《造局者》就像是心智模型的「使用指南」。書中有清楚的概念和步驟,讓我們了解為什麼要學習更多的心智模型,以及該怎麼樣活用各種心智模型,並且在必要的時刻推翻自己的假設,重新啟動一個新的心智模型。
這本書是今年我讀過的書裡面感到非常印象深刻,也讓我的思考方式深受啟發的。作者們把故事和理論的比例搭配得恰到好處,從一則又一則的故事和研究案例當中,會自然而然地理解作者們要帶給我們的觀點,也讓我感受到什麼叫做多元性,以及為何要擁抱差異。
從書中也可以發現,AI 並不會削弱心智模型的重要性,反而是增強了心智模型的重要性。因為 AI 無法自己建立思考框架,仍然只能依靠人類。人類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可以處理「假設之外」的新問題,能夠把心智模型的空間拓展到可以親身體驗的範圍之外,也就是能夠做到抽象與推理。人類只靠著極少數的資料,甚至是完全沒有新的資料,就能夠適應全新的、過去從來沒有體驗過的情境。
作者最後提醒到:「這是一個救贖也是一個警訊:一個人如果擁有建立思考框架的能力,就會保有價值。但要是放棄了努力,沒有辦法做好這件事情,就會失去現在人類的特權地位。」我們能夠想像的邊界,就是我們世界的邊界。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rRI8Kg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FRAMER
使用期限:8/15~8/21
.
感謝 天下文化 提供贈獎抽書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知道「西伯利亞歇斯底里」嗎? #村上春樹 #文學 #推薦書 ──── 你聽過「西伯利亞歇斯底里」嗎?為何說「真正存活的只有沙漠本身」?本集我們繼續講述伊格言老師的文章:「真正存活的只有沙漠本身──村上春樹《國境之南,太陽之西》」。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伊格言說:《國境之南,太...
「符號互動論社會學」的推薦目錄:
- 關於符號互動論社會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符號互動論社會學 在 張珮歆Carey Ch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符號互動論社會學 在 健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符號互動論社會學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符號互動論社會學 在 符號互動論 的評價
- 關於符號互動論社會學 在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符号互动理论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符號互動論社會學 在 符號互動論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符號互動論社會學 在 符號互動論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符號互動論社會學 在 張珮歆Carey Ch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社會運動/變遷 與 emoji的關係】🤓
▍前言
作為文字偏執狂的我,以前認為emoji只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庶民文化,開始重視並改觀,還是從在數位廣告公司工作後開始
當時開始要學習在文案中,emoji可以在哪呈現畫龍點睛的作用、人們的眼球如何被符號吸引
進而觀察一場突然的社會運動和長期推動的社會變遷中,這些emoji在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emoji作為這十多年來,通訊方式改變後的全球人類通用語言,尤其近年不同平台、不同系統也被整合,符號的傳遞更沒有阻礙
(Tyler Schnoebelen 表示,emoji是種民主及前衛的溝通方式,跨階級、文化及地理)
觀察這些符號不停的被人類賦予意義、並快速傳播、引起行動的過程
✊🏽BLM
在emojiall.com這個網站(非官方)裡,有每個符號的辭典解釋、使用情境、使用頻率,以及不同「專題」
比如「季節」「數字」「節慶」「covid-19」
當中有一個專題,就叫做「BLM 黑人的命也是命」正是美國black lives matter擴及全球的社會運動
在這專題裡,收錄了跟黑人民權運動有關的文章當中常提及的emoji
包括黝黑皮膚的拳頭手勢、勝利手勢、愛你手勢
生理男女的黑人警察、警車
代表街頭運動的大聲公、告示牌標語
這是所有「被認證合格」的專題裡,唯一和完整的社會運動
一個符號的使用,「直接」代表了整個社會運動的參與與支持
是很特殊的一個現象
🇭🇰反送中
在2019年下半至今,在許多香港人的文章、ig主頁,和交友軟體都會出現:
用來代表「黃絲」的🎗️
這是從傘運後出現的政治傾向標誌,在反送中期間意義被固化
以及代表「五大訴求 缺一不可」的✋☝️
這是從警暴事件以來開始有的口號和手勢
這兩者使用量是非常非常高的,且只要一搜尋就全是反送中相關文章
在抗爭白熱化,到國安法之前,使用次數明顯暴增
不只香港語境中,包括國際戰線、以及支持香港抗爭的外國議員也曾多次使用
不是只有在華人世界中具有標誌性,在全球的抗中浪潮中更是倍受關注的焦點
我個人認為這些emoji的形成機制和意義,幾乎可以拼比BLM了
但在emoji詞典中,黃絲帶提及了二戰和俄國十月革命
還沒對突然不正常暴增的使用量作出解釋
不曉得是有被刻意壓制,還是還沒有人註冊?
ps.在這個網站的討論里,曾出現以下這段話:
「要辦理中國大陸的網站備案時發現需要域名註冊實名認證,能做域名註冊實名認證的機構只有中國國內認證的域名註冊商,godaddy是被排除在外的。
須先辦理域名轉移手續,將註冊商從godaddy改為中國國內的某一家(例如阿裏雲),再進行備案工作。」
🇦🇺澳洲原住名
這個故事我會在下一篇「澳洲更改國歌歌詞」講得更詳細!
一個簡單的符號,是澳洲原住名耗費多少心力的平權追求
現在只要在store下載indigemoji,就可以看到許多和澳洲原住名相關的符號
包括他們的旗幟、回力鏢、圖騰、手勢、和圖像文字、和臉譜!
這對失傳文化的保留和傳播是多麽大的進步!
我想,這可以作為許多弱勢文化的典範了。
🏳️🌈性別平等
2020年新釋出的一批Emoji中,出現了「聖誕老婆婆」「用奶瓶餵嬰兒的男生」、「穿燕尾服的女生」、「穿婚紗的男生」,都各自打破原先性別刻板印象!
除了原本LGBTQ的彩虹旗,也出現了跨性別的旗幟!
👁🗨反霸凌emoji
Eye in Speech Bubble,代表我正在看你所說的東西。
因為美國社會的青少年霸凌問題十分嚴重,於是 Ad Council 呼籲青少年遇見欺凌事件時應勇敢地站出來,舉辦了「 I am a Witness 」的反霸凌運動
▍符號學小科普
「探討人們如何賦予意義、產製符號、並怎麼在解讀時將這個意義提取出來」
(我自己下的註解,我覺得比較白話一點)
►可以用三個角度去看:
符號本身|系統|它所依存的文化
►三種符號:
肖像|指標|象徵
肖像符號—不需要特定區域文化所支撐,看見什麼型態就長什麼樣子(ex廁所標示
指標符號—是有邏輯性的推理 (ex看到煙想到火、聽到鐘聲想到學校
象徵符號—需要特定文化支持,比如在華文語境中,「四」諧音「死」代表不吉利
符號學高度應用在設計、廣告行銷、藝術、攝影....太多。
我不懂設計,但攝影裡的符號學可以再寫另一篇文
▍鑑往知來
目前已有許多關於「表情符號如何改變網絡交流」、「性別和政治聯繫如何透過表情符號再現」、「電腦表情符號對日常語言處理的挑戰」的研究,也有在危機發生期間團結的標誌:「Je suis Paris🙏🇫🇷」
BLM作為完整的社運符號專題的篇幅仍然不多,但如何就是找不到關於香港/反送中與符號的關聯,我個人覺得很可惜的
▍意識形態標記/區別
符號作為一種「身份標示」,最常見的是國旗
而在香港的社群生態裡、或交友軟體中,出現一種特別的現象:
自介處可以顯示一兩行最重要的資訊,一般會是講自己的title、喜好
而自2019下半以來,「政治傾向」成了「身份認同」和「擇偶標準」
社會極化隨著壓迫加劇而嚴重到幾乎不可復返,這個符號的層次已經拉升到「自我認同」的程度,而不只是「立場與否」
▍做為輿情分析的功能
最後想提一下,符號的高度流通不只是個可觀察的社會現象,更是有「功能性」的
在社群行銷、輿情分析的領域裡,會列為「變數觀察」的項目
包括「流量」「詞彙標籤」「情緒」
數據分析的工作,就是從一堆亂七八糟的數字堆裡,理出有用資訊
可作為商業應用、和新聞觀察、政治輿情分析
看一件事件、一個新聞,是怎麼在網路上發酵、正反方聲量、輿論怎麼倒向
文章怎麼流傳的、這個過程中的情緒是不是有疊加
大眾的呼聲/民怨到了什麼程度,政府或公司應該要做出怎樣的公關方法
就是利用「標籤詞彙」和「解讀emoji」做到的
這個emoji除了文章內容本身的、還有轉發的註解、以及FB的表情功能,都會被後台判讀到
\\
這篇文有關 #社會學 #符號互動論 #行銷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
可以搭配著跟你有關的領域用關鍵字搜尋,
會發現更多「一個社會現象」與你的關係喔!
符號互動論社會學 在 健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董氏的小說世界爭議性很大。
好與不好,已不是我讀一本書的原因。看香港作家如何用奇幻小說的感知寫2019/20,已是「想讀的理由」。
在生日月,於Patreon,我曾向愛我的讀者們介紹一下我讀什麼。結論都是我讀的書很硬。但我想說,那些已是最不硬的了⋯⋯畢竟,做讀書節目跟讀書真的是兩回事,像拍GV跟做愛都是兩回事⋯⋯丫,說遠了,賣賣廣告:想看我如何剖析泛民,由《司徒華思想萬歲》讀起,去這裡:
Www.patreon.com/eatgoodsite
董啟章,《後人間喜劇》,不日上市。
用靈魂書寫香港未來
——完成《後人間喜劇》的 董啟章
「未曾降臨的未來,只是過去的分枝,死去的分枝。」──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認識「董啟章」這名字,是我到《聯合文學》當菜鳥編輯的第一年,1994 年。那年27歲的董啟章投了兩篇手寫稿(不同人抄寫)<安卓珍妮>和<少年神農>到台灣參加「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評審在過程中曾將這兩篇作品對比優劣,事後卻發現出自同一人,還有評審驚訝於前一篇的作者竟是男性。最後,「差點跌破評審眼鏡」的董拿下當年首獎跟推薦獎,名氣大噪。《聯文》當時的初總編積極爭取這位年輕人,邀他寫專欄,也就是後來集結成冊的「地圖集」,我是當時負責每個月核對該欄文稿的編輯。
真的是「小編」的我,對其印象深刻,不止一次問別人:「地圖集能算小說嗎?」當時我還沒弄懂,董啟章要寫的不(只)是地理上的香港,也是文學虛構與知識符號交織成的另一個香港。
跟當時一般人熟悉的香港小說(倪匡李碧華)不同,董啟章從<安卓珍妮>被台灣文壇認識起,就沒停過在虛構創作中注入各種知識學科,從生物學到地質學到各種科學哲學,彷彿為了對抗肉身所在的創作空間之狹小,他心目中的小說知識格局就是不能小。梁文道曾說董啟章是「當代華人世界中生代作家裡,最有實力、思想內涵最博大、在文學創作形式上野心最強的作家之一。」
董啟章的野心不只表現在不滿足於只有人物情節的小說,還有他對長篇小說的選擇。
網路時代越來越少作家願意投資時間精神在文學長篇(遑論三部曲)創作。沒有穩定收入的董,寫了20多年卻獨鍾長篇。他選的這條創作路,彷彿「不要命」般,卻一點一滴證明他在文學上的地位。他是唯一三度獲得「紅樓夢獎」推薦獎的華文作家。其中《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大獲好評,但因為是「自然史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和大獎擦身而過。但這部以收音機、電視、汽車等舊時生活物件演變史,寫出香港歷史的作品,把一個香港普通人家三代生活寫出大時代感,至今讓我印象深刻。
只長我兩歲的董啟章,面對創作環境的局限,內心滋養出的是堅定的文學觀,他小說不但要言情言志,還要有知識,而想要三個層次都表達出來,小說家得先建造起一個完整的世界----這,其實正是我苦惱多日無法替《後人間喜劇》小說簡單說幾句的原因。
▌小說描寫出未曾降臨的未來
最簡單省事介紹《後人間喜劇》的說法,是董啟章(又)寫了一本帶有科幻元素的寓言小說。但這真的不是最好的「簡介」。
董啟章從去年十月動筆寫到十二月,當時正值香港局勢最混亂之隙,他把故事場景搬到新加坡南洋大學,讓主角胡德浩遠離置身香港的妻女,然後大膽假設政治和科技正聯手打一個後人類世界,未來——各種「控制」改造成的「理想模樣」——正在發生。
看著故事對未來「美麗新世界」的想像,董啟章成功邀請了讀者如我,加入與現實中兩派政治哲學辯論:我希望某一派的未來永遠不要來。
▌ 如果長篇小說要成為過去
1967年,卡爾維諾就明白看出長篇小說的困境「現在,如果還有誰想寫一部像湯瑪斯曼《魔山》或Robert Musil《没有個性的人》這種作品,他們不會選擇小說,而會改去寫一篇思想史或文化社會學雜文。」
董啟章讓我敬畏之處,正是他明明可以和痛苦的同代人一樣,用網路抒發當下,參與時代,卻能耐下性子退到書房,堅定地以長篇小說建立一個哲思對話的世界。他說過「如果長篇小說要成為過去,那我就做長篇創作的最後一人。」長篇小說雖然早已「過時」,但他相信所有藝術形式裡,仍然有只能用長篇小說做的事——《後人間喜劇》證明了他自己。
▌作家——注定被鬼魂圍繞的書寫機器
董啟章在小説中巧妙地安排了一個小説家「黑」,也透過「黑」帶出了卡爾維諾的《The Literature Machine》一書。曾經對「後設小說」從著迷到不耐煩的我,這一次因為董重新發現小説技巧果然是看誰用——幾次讀到我拍桌叫好的段落,真的會有種「卡爾維諾會拍董啟章肩大笑點頭吧」的心情。
卡爾維諾宣稱過,「作家就是一台文學機器」——董啓章是優秀的機器,這在文壇學界早就是公認之事。但身為出版者,我更感動於他如卡爾維諾在文章後半強調的——文學不可能只靠機器化產生,它之所以是獨特無法化約的,正是因為作家的意識潛意識,都在和時代互動。
複製人會夢見複製羊,如果他的生命包括了真正的意識。
_____
特別感謝
書封設計 朱疋
推薦人 #王德威 #郭強生 馬家輝 Tang Siu Wa鄧小樺 #林奕華
Mingwei Lien連明偉 韓麗珠 廖偉棠 #陳國偉 #陳智德 陳栢青
符號互動論社會學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你知道「西伯利亞歇斯底里」嗎?
#村上春樹 #文學 #推薦書
────
你聽過「西伯利亞歇斯底里」嗎?為何說「真正存活的只有沙漠本身」?本集我們繼續講述伊格言老師的文章:「真正存活的只有沙漠本身──村上春樹《國境之南,太陽之西》」。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伊格言說:《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算是村上長篇作品中奇幻色彩較淡的一部;但其中僅有的幾處帶有幻想性質的情節,卻恰恰都是小說的關鍵。
男主角阿始在婚前,在與島本在爵士酒吧中重逢之前,其實曾在街頭巧遇島本──他看見一位拖著腿走路的女人,背影與曾罹患小兒麻痺的島本一模一樣。於是他不由自主開始跟蹤她,卻始終沒能確認那是否就是島本。然而,跟蹤尚未結束,突然有個男人抓住了阿始的手臂,交給他一個白色信封,警告他不要插手,也不准追問;而島本就在此刻上了計程車,消失在人群中。阿始茫然收下白色信封,打開一看,信封裡裝著十萬日圓。這個信封,被阿始慎重地收藏在一個安全的地方。而在整整八年後,阿始與島本重逢,島本再次從箱根的別墅中不告而別後,阿始回頭去找這白色信封,卻赫然發現,白色信封居然也不見了。
伊格言分析,如果仔細檢視《國境之南》所有關於女主角島本的細節,由島本首次出現在爵士酒吧裡起算,我們會發現,小說中幾乎未曾出現島本與其他角色(除了阿始之外)較長時間的互動。而島本的現況與個人歷史,似乎都被那充滿神秘感的話語或死亡意象所隱蔽了。我們或許可以如此猜測:這位阿始的青梅竹馬,三十七歲,有著迷魅笑容的美麗女子,或許自始至終,極可能只是阿始心中的幻影。
這代表了什麼?伊格言說,前兩集中,我們已經證實了,絕對純粹的愛往往導致傷害與毀滅。這說來令人悲傷。而藉由十萬日圓的消失,村上春樹更將小說的世界觀進一步推向了更加虛無的方向。裝著十萬日圓的白色信封是對島本情感的唯一物證;然而物證卻消失了;唯有對島本的記憶保留了下來。換言之,在缺乏物證人證的情況下,這樣「絕對的愛」的記憶,卻也有可能只是幻影,只是虛構。
這強烈暗示了生命的本質:虛無。......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符號互動論社會學 在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符号互动理论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社会 心理学的理论: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论 (英语:symbolic interactionism)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 ... ... <看更多>
符號互動論社會學 在 符號互動論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符号互动论 (也称象征性互动理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最初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H.Mead)提出,在其1934年发表的《心灵、 ... ... <看更多>
符號互動論社會學 在 符號互動論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聯校 社會學 展覽「囈夢」 第一站-HKU 已經完滿結束keke 如果錯過我地嘅展覧唔洗擔心因為我地將展覽放上嚟放便大家可能隨時睇:) [Part 1] 符號互動論 我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