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邀前來愛丁堡國際圖書節的作家吳明益老師也來看戲了,謝謝吳老師同意阮轉錄他在臉書私人貼文中對《家的妄想》愛丁堡版留下的感想與紀錄 😊
【The Delusion of Home】
與賴主任、士茵與Matt從King's Cross station出發前往愛丁堡,這座車站正是《哈利波特》裡描述的那個9¾月台。小說吸引了大量來穿越虛構時空的人潮,車站因此真的設了一個9¾月台的標示。許多人前來,拍下作勢進入9¾月台的照片。
到了愛丁堡,來接待我們的是「台灣季」(Taiwan Season)在愛丁堡的統籌孟郁,他跟我解釋愛丁堡舊城區與新城區的分野,說即使是新城區,都有幾百年的歷史。
我們坐上計程車,看著愛丁堡的街景,他跟我說自己是讀法律系的,但那五年不曉得在做什麼。直到後來到國外讀藝術行政,慢慢發現自己的熱情所在,現在一面在愛丁堡攻讀博士,一面協助「台灣季」的活動。如果你跟孟郁接觸過,一定會發現和你握手的是一把炭火,但不是會燒灼你的那一種。
這幾年我接觸過的許多學生都很像,在不對的地方他們就是石頭,但一旦找到志業所在,就像被魔法喚醒一樣。我因此常勸在文學科系找不到熱情的同學休學。我絕不願為了學校多一個人註冊而欺騙他們有朝一日他們會發現文學多麼重要……這話常是文學教師拿來欺騙自己的。有人是企鵝有人是信天翁,我們不能把自己信仰視為萬物所歸的宗教。
一個月前,曾在正心中學聽過我演講的葉育廷寫訊來,告知我他最終選擇了戲劇系,會到愛丁堡演出並且聽我的演講。我對育廷沒有印象,但誠摯的邀請總讓我記掛在心。出發到倫敦前夕,我又收到阮劇團團長汪兆謙來訊,表達希望我能去看戲。
這次「台灣季」有四個來自台灣的劇團參與藝穗節,分別是「蒂摩爾古薪舞集」、「長弓舞蹈劇場」、「身聲劇場」以及最年輕的「阮劇團」。賴主任發現我的行程剛好接得上阮劇團的演出,加上她提到這些年輕的表演者,勇敢地以台語創作前衛戲劇,更增添了我的好奇。於是我決定一下火車就去看阮劇團的表演。
演出劇名叫《家的妄想》(The Delusion of Home),是依紀錄片導演莊益增的攝影展「家的妄想」為基礎逐步發展起來的。我在愛丁堡看的這個版本包括「流浪漢/李爾王),東石的新住民蚵農,以及「莊子」的聲音組構而成。另外舞台上長駐著一個像是吟唱者的角色。劇本由作家許正平擔任,把幾個不同的聲音融匯得很好。
我不是一個常看舞台劇的人(想想看舞台劇的年紀約莫到博士班就結束了),只能簡短地說,戲裡談的問題包括居住空間、遷移、家的組成……,因為演員的情感足夠投入,因此讓我在五十分鐘裡完全沒有出神。
演員的出色也表現在他們的台語口白,發音很是有力有根,沒有虛浮之感。我特別喜歡的是音樂的部分,幾次音樂都成功地產生情緒引導的作用。當全劇演員合唱葉俊麟作詞的〈放浪人生〉時,幾個時空在這首深刻詞意的60年代歌曲下統合為一。
後來我才知道,這齣戲不但劇團與編劇都做了一定程度的田野調查,導演告訴我,他們也請了人為演員的台語正音。做為一個普通觀眾,我一直認為演員的口條是各種現場演出戲劇的根本,「氣口」(khuì-kháu)對了,氣氛就會霧一般攏聚起來。台灣戲劇(包括演鄉土劇)許多演員無法讓人著迷,對我而言都是「氣口」不對。
全劇也用「家」與「遮」(這裡,tsia)的諧音貫穿,可能對外國觀眾來說一時無法理解,但反覆咀嚼,或許能體會到台灣做為一個移民社會的特質吧。
走在路上,我不斷回想同場看戲的兩位女性觀眾,她們說自己正是「嫁」到愛丁堡的。對她們而言,這齣故鄉的戲格外有感。離鄉之人會以各種故鄉的符號來安慰自己。這也讓我想起去年與哈金的對談時,我在準備資料讀到他喜歡用(Migrant)去取代離散。他認為「懷舊」與「渴望去什麼地方」(到新的地方安頓下來,或者持續漂泊)是一組相對詞語。文學帶領自己「抵達」(arrival)而非僅是「回歸」(return)家鄉。
傍晚時分,我們一起到作家節的場地探勘,賴主任將今年甫獲英國WIA世界插畫獎圖書類新銳首獎的設計師徐世賢,為這次來愛丁堡的林滿秋、白曉紅,以及我設計的卡片送給我。我反覆看著這張圖像簡單,卻和諧美麗蘊涵深意的小卡片,它設計的鉛筆筆芯有台灣的形象。我把它珍重地收進行李中。
在書店裡,Matt興奮地帶我們去找《單車失竊記》的英文版,卻遍尋不著,問了店員才知道售完了。問了明天座談現場不是會沒書?店員說他們另備有一批是座談使用的。原來書店的設計是,每天有活動的作家,都會留一面牆放置他們的作品。
前天演講時,有一位讀者私下來問我,她說自己想寫作,又聽說現在市場狀況不好。我告訴她,事實上還是有作家在市場上成功不是嗎?退一步想,市場成功本就不一定是妳寫作的初衷,它就是妳人生某一階段的選擇。到了七十歲,妳回頭也許就只看到那本書,它像一座自己才識得的碑文立在那裡。就好像有人一生中航過一次海,開過一間夢中的書店一樣。這世間哪裡有白費這種事?
找不到The Stolen Bicycle,我們發現The Man With The Compound eyes放在科幻/奇幻區的架上。上頭有《魔戒》,隔壁架上有J. K.羅琳。
我想那些專程前來做勢進入9¾月台的人並不是傻瓜,因為他們真的在閱讀時有一刻相信過。像相信家的存在一樣,相信穿過月台就可以搭上前往霍格華茲的列車
「普立茲攝影展書」的推薦目錄:
- 關於普立茲攝影展書 在 阮劇團 Our Theatr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普立茲攝影展書 在 時尚編輯的真心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普立茲攝影展書 在 Iris Liu 劉忻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普立茲攝影展書 在 [心得] 普立茲新聞攝影獎80週年展- 看板museum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普立茲攝影展書 在 𝗦𝗛𝗢𝗢𝗧𝗜𝗡𝗚 普立茲新聞攝影獎80週年展 的評價
- 關於普立茲攝影展書 在 感官文化印刷- SHOOTING 普立茲新聞攝影獎80週年展展覽 ... 的評價
- 關於普立茲攝影展書 在 普立茲新聞攝影獎80週年展觀展心得;第一志願是攝影記者 的評價
- 關於普立茲攝影展書 在 國內普立茲新聞攝影獎80週年展心得分享📝 - 旅遊板 的評價
普立茲攝影展書 在 時尚編輯的真心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上星期介紹了電影《哈利本森:大攝影家》,今天想從應景的六四來談劉香成。
高中的時候有陣子很常跑圖書館看六四相關書籍,不過我是到了前幾年才從主圖這張躲避坦克的男女才認識劉香成這個人。他是美聯社和《Life》雜誌派駐北京首批記者,蘇聯解體的時候為了拍戈巴契夫宣讀辭職講稿而挨了一記重拳,倒地後爬起來狂奔發稿,那張照片也為他贏得了普立茲新聞攝影獎。
幾年前他在中國辦了《中國夢,三十年》的攝影展,基本上他的作品紀錄了毛澤東過世之後的中國,記得當時曾在某篇報導中看到這樣一段文字,「那個時代,中國沒有什麼顏色,人們穿的都差不多,看上去都是一種樣子,色彩的統一反映出集權。」他說毛澤東過世後,空氣中瀰漫著一股如釋重負的感覺,中國慢慢走向改革之路,當然他的鏡頭也記錄了後來的六四天安門事件。沒有不忍直視的血腥畫面,躲避坦克的男女卻跟那張著名的坦克人一樣震撼。
從黑白到彩色,從戴著墨鏡的年輕人到穿著Dior在市場被圍觀的小模,從姜文和張藝謀的呆傻樣到陳紅的慵懶姿態,劉香成一樣是用鏡頭在記錄歷史與近代中國的種種變化。2015年他在上海開設了攝影藝術中心,是中國第一個公認非營利的攝影藝術機構。他說,「攝影涵蓋了人文的集體記憶」,如果你想瞭解近代中國的變化又不想讀一堆文字資料,推薦可以從他的攝影作品開始。
普立茲攝影展書 在 Iris Liu 劉忻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連假第三天 我在圖書館看書!
可是可愛假期只剩一天了QQ
前兩天去看了普立茲新聞攝影展
讓人震憾也讓人心痛
但更會發現自己是何其幸運...
See More
普立茲攝影展書 在 𝗦𝗛𝗢𝗢𝗧𝗜𝗡𝗚 普立茲新聞攝影獎80週年展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SHOOTING 普立茲新聞攝影獎80週年展, 台北市. 4675 likes · 958 were here. ══2022.6.23~9.25══ 台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已閉展. ... <看更多>
普立茲攝影展書 在 感官文化印刷- SHOOTING 普立茲新聞攝影獎80週年展展覽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攝影的瞬間。 ⊕ 外封面底的#刨溝#書殼印刷四色與#特色橘,以傳達出封面作品攝影現場的灼熱感。上#絲絨膜增加特殊的手感體驗,標準字以#燙亮黑呈現 ... ... <看更多>
普立茲攝影展書 在 [心得] 普立茲新聞攝影獎80週年展- 看板museum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展覽名稱】普立茲新聞攝影獎80週年展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中4B館
【展期】 6/23 (四) ~ 9/25 (日)
【票價】 展期全票 380元
§真實
有名到不行的一個新聞獎項,我想毋須多言
因為由於每一年的事件與選擇都大不相同
有些簡單卻很觸動、有的是洪流般驚人
可能上一秒還在微笑、下一秒卻是眼淚
情緒會宛如瀑布般的落差,越是投入越受影響,有時要讓自己喘口氣
這些都是世界的刻痕,飽含著歷史與人性
年代由遠而近可以與自己記憶中的歷史互相參照,非常的有意思
很是推薦,會認為是每個人都應該要看過的一個展
人潮眾多,比較推平日來看,自己看或是和朋友一起應該都很適合
提醒以下會有展覽雷,文章有些瑣碎、或許更像是遊記分享,請見諒
展區內不可拍照,內部的照片都是網路上找的,如果需修再請告知
------
日期:8/21(日)
時間:4小時
這天是假日看展,也是比較有名氣的一個,人比前兩個展多了很多. 都需要排隊
雖然自己在看照片的時候完全不管人流的,看到滿足了才換一幅;D
但也因此才進門口一下下就和同伴失散,節奏有所的不同,是有所預期 這也沒辦法
每幅作品旁都有背景介紹,有照片的拍攝者、報導方、中英標題、文案標題、故事..
認識其故事更能讓人沉浸其中,非常喜歡
而且每幅都是萬中選一,這邊就拋幾塊磚,提些自己比較深刻的
§燒毀的燈泡、歷史的見證
〈BABE RUTH RETIRES NO.3〉
貝比魯斯的引退是前期印象深刻的一幅,這張真的拍得很好
幾乎把人置身在那滿是觀眾的運動場中,一見大聯盟久遠的輝煌
〈海灘的悲劇〉這幅照片簡單,但情緒幾乎從照片中的倆人滿溢而出
真的很令人難過..也是前面停佇好一陣的一張
很有意思的是照片的中文標題與英文標題有時會有些不同
有的會覺得英文貼切、有的是中文巧妙,看展時不妨留心看看,意外的有趣
好比說我很喜歡柯林頓與小男孩的對談的英文標題〈Small Talk〉
拍攝者的故事也很酷,推測的相當精準
這張也是難得的可愛
也好比說〈西南高中的優異表現〉這張就不附圖了/
“那是非常親密的瞬間”
也許我站在這張照片的時間跟她坐的一樣久。
是誇飾了,但我真的很喜歡這幅,彷彿只有思念的時間沒有停止
§攝影
〈THE FINAL SALUTE〉這幅的構圖很有意思
較早年份的故事與瞬間的味道較重,到越近的年代會發現相對講求了攝影技法
也可能是古早時期的技術我無法分辨、或是後面的年代作品更為競爭?
“我不知道這裡是狙擊手的基地,我只看見幾道美麗的光。”
還有近在咫尺的〈香港抗爭〉,留給站在照片前感受
攝影師都是等待大師與冒險家
可以感受那些稍縱即逝的畫面
他們捕捉所需要的眼力與判斷,完全是和時空間裡外的競爭
將古今的紀實呈現在你的眼前,如果能遇見觸碰到你心底的那一張,那便值得
§痕
其實展覽裡面有很多很多的傷痛,我無法把這些選貼出來
很佩服這些攝影師
在有些悲劇面前,實在覺得自己無法按下那快門..
印象最深的是“沒能抱起那個孩子,真的......真的很遺憾。”
照片的背後也是另一個悲劇..
這個展覽可以套用巨人的一句話
“這個世界是如此的殘酷,但同時..卻又如此的美好。”
當初在漫畫看到這句時,直直落到了心底,也幾乎是自己的世界觀了,
也許這也是我還沒離開的原因吧
§尾聲
假日的人實在很多,每一幅都盡量沉浸,中途一度擔心會不會來不及看完
甚至做好再買一次票的心理準備;D 如果再多幾年,真的就看不完了
有發現自己看展是最慢的一種. 同伴是早了我一小時多出去xD
在最後面還有一個COVID-19的展區,也很棒
只是到這邊的時候已經快到點了,無法很仔細地逛
非常喜歡一對阿公阿嬤隔著塑膠簾幕擁抱親吻的那張照片
真的很難想像這些在疫情之下的老人家們 是如何做不知是否離去的準備 又是怎樣的心情.
很喜歡文案下標“愛要及時”
這個展是唯一帶了東西的
正想要一個書籤,剛好〈生之吻〉是很喜歡的一張
也還買了作品集,前陣子看到很多很美的照片
述說之外、希望這本能給自己一些攝影的啟發
翻了一下,基本上是展覽的內容製作成書,可以視是否喜歡此展而購買
這一周下來實在是腿肌訓練..人生展、畫展、攝影展
發現自己滿喜歡逛展覽的,希望下一次的展,也能如此享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3.0.4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useum/M.1661874130.A.759.html
※ 編輯: regip (123.193.0.41 臺灣), 08/31/2022 03:15:24
不是哦,奇諾之旅是相似的另一句,它的英文版很漂亮
The world is not beautiful. Therefore, it is.
※ 編輯: regip (123.193.0.41 臺灣), 09/09/2022 19:37:2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