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河女工日記】
和時間賽跑的護理!
我們受到河親的請託,到她的重病友人家進行居家護理,洪太太是一位四十多歲胰臟癌末期患者,正值壯年的她罹癌一年多,做了2個療程的化療,但成效不佳。因為腫瘤壓迫膽道,導致膽道阻塞,已在膽道附近陸續放了4支支架,身體不適到醫院求助,發現膽道又受壓迫,醫師強烈建議她插管引流膽汁。
胰臟癌加上轉移至腹腔,洪太太常常痛到無法入睡,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原先疼痛沒有解決,再插管引流只是額外承受侵入性療法的痛苦,她很勇敢地接受生命已走到盡頭的事實,但醫生不斷表示不插管會更嚴重,反覆詢問洪太太與家屬確定不要插管嗎?
醫生的建議讓她很不安,擔心是否做錯決定,在急診熬了10幾個小時,洪太太最後決定聽從內心聲音,只求醫生協助減緩疼痛,堅持用緩和療護取代無效醫療,想要在家裡有尊嚴地離開。
我們初到案家時正值過年前夕,洪太太的兒子與外婆關係非常緊密,幾年前外婆於年節期間過世,尚未釋懷的兒子又要面臨洪太太病危,因此洪太太希望至少能撐完過年。
一邊傾聽洪太太的擔憂,一方面與他們討論後續照護方向,女工協助全家進一步了解不急救意願書(DNR)及預立醫療決定書(AD),家屬雖有共識不再做積極治療,但不捨之情仍在,全職家庭主婦的她用心陪伴兒子成長,一想到不能陪伴摯愛的家人,全家人都籠罩在愁雲慘霧之中。女工除了引導母子把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洪太太也對河親(好友)說出感謝與愛,容許淚水宣洩,擁抱彼此一同承受著生離死別的重量。
癌症轉移至腹腔所延伸的疼痛,對病人而言像是一波又一波的苦難浪潮,常常是一處疼痛尚未解決,另一處的折磨又要開始。她服用了許多高劑量的嗎啡類止痛藥(藥水類、膠囊類),身上也貼了2片類鴉片類止痛貼片。多種高劑量的止痛藥卻無法止住腹腔腫瘤壓迫的疼痛感,常常半夜疼得死去活來,需要家屬一起用力壓住腹腔幾個小時,以撐過那巨大痛襲,全家都身心俱疲。
我們檢視所服藥物,發現普拿疼用來減緩腹腔腫瘤的疼痛,意外地效果不錯。但因醫囑為prn(需要時給予),無法準確掌握最佳服用時間。我們畫了表格,協助記錄吃止痛藥的時間及疼痛的頻率,有效地緩解了疼痛。另外洪太太很喜歡泡澡,但自從貼了止痛貼片,藥師吩咐泡澡會讓藥效作用太快,因此就再也不敢泡澡。衛教她可在止痛貼片更換的當晚,先泡澡後再更換貼片,洪太太得以享受泡澡的愉悅,讓疼痛緊繃的身體能獲得舒緩。
協助個案平安過完年後,無論如河團隊在居護所個案討論會上,發現如果按照健保收案標準,這個個案沒有管路又來不及進入安寧的收案流程,很可能會被健保局核刪。面對癌症,以病人與照顧者為中心,當治療不再是唯一重點,協助病人和家屬理解並接受「死亡」,才能做出適當的照護決策以維護臨終尊嚴,是我們想要實踐的護理核心價值。問題是這一切配套措施,台灣政策都還不完整,做為專業處境中的行動者,無論如河無法等到條件俱足再接案,因為許多病人都沒有時間了。
由於胰臟腫瘤不易查覺病徵,惡性程度高,發現時通常已是末期,加上疼痛指數相當高,因此被為稱為癌中之王。為了對抗這個大魔王,我們找了有中醫背景的居家醫師陳乾原到府評估與針灸、又帶著足部按摩師、長期在書店駐店服務,擁有心理專業背景的芳療師朱瑩琪與Fanna等人,組成客製化的跨專業團隊,以協助緩解病患的病苦不適。其中下肢水腫嚴重,非常難對付。忘不了那天,帶著芳療師到案家,家屬已經試過各種方法仍無法緩解病人痛苦,洪太太的母親含著淚水焦急在門口等著我們的畫面。
在二位芳療師的精心調配精油加上按摩,水腫情形有明顯消退,但病人身體器官已逐漸衰竭,推散消腫的水份又會慢慢聚集,這像是一場拉鋸賽,回想起來,這是最後一場生命搏鬥的預告。全程書店女工雅鈴握著洪太太的手,陪伴她度過整個療程。結束時她明顯氣色好很多,本來氣若游絲的她,竟然突然精氣神俱足地大聲叨唸了一下小孩,前後差異之大,把我們嚇了一跳。
芳療護理那天是星期三,離開時我們約好了下週三再去一次,沒多久收到病人來訊,希望我們能夠提早去。芳療師的時間喬不攏,女工一號跟三號都想著抽空幫病人做淋巴按摩,但星期四那天恰巧是女工到性好門診上工的日子,往往回到家都已經將近半夜。
忙碌的我們,從中心綜合醫院回淡水沒多久,查覺外面正在起風,氣溫突然驟降,掛念著洪太太不知道身體是否禁得住時,竟然淡水大停電,大半個淡水地區停了兩個小時之久,我們因停電早早強迫關機睡覺,連澡都沒辦法洗。
醒來後,收到家屬傳來病人昨晚過世的消息,昨晚的惦記與不安有了答案,原來昨晚的停電,正好是洪太太離苦得樂之時。參加告別式時,家屬說很感謝我們與團隊協助,讓他們面對病苦與死亡不再那麼無助與恐懼。
胰臟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逐年增加,是目前致死率相當高的癌症,如果出現上腹痛、背痛、不明原因體重減輕、黃疸、食慾不振,要特別當心,由於胰臟在胃的後方,會增加臨床上鑑別診斷的困難度,千萬要提高警覺。糖尿病與曾有胰臟炎病史都是高危險群,尤其是50歲後突發糖尿病要特別小心,希望大家平日注意健康,以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啊。
陪伴著洪太太經歷這個生死大關之後,女工阿勇最近常腹瀉且無故發燒,除了看醫生多休息,我們一起協助她把這個過程書寫下來,她最近身心狀況好多了。照護他人的同時,書寫也是一種對助人工作經驗的梳理與療癒。這是一場和時間賽跑的居家護理,我們還想做更多,但無常現形時,只能帶著遺憾在心裡,收起我們的悲傷,感謝洪太太讓我們陪著她走過人生的最後風景。
得喜胃通健保價 在 蕾可 Reiko's Delight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昨天早上八點,護士叫喚我們起床,
幫哥哥換好手術服,準備進行手術。
#哥哥的陰囊水腫手術記
👦🏻「媽媽,我裡面沒有穿衣服。」
👩🏻「對啊,裡面不用穿衣服喔,醫生阿姨要幫你做身體的檢查。」
👦🏻「媽媽,可是我會怕。」他在床上睜著眼睛,緊張的看著我。
👩🏻「媽媽會一直在你旁邊,不要怕。」
決定做手術,在於觀察後哥哥的蛋蛋看起來逐漸變更大。他只要摸到,就和我說「媽媽,蛋蛋會刺刺痛痛的。」
與醫生評估討論後,為了避免可能衍生出變成「疝氣」(腸子由腹膜通道掉入陰囊)的可能。
其實內心也是蠻徬徨的,不知道這樣的選擇,是不是最好的,畢竟「開在孩子身,痛在父母心」。
這幾天的兒科病房,好多小朋友,我們沒有排進雙人房。不過,幸運的健保房有位置,當天觀察如果沒問題就可以回家了。
基本上手術很順利,但若有耳聞,麻醉醒來後的小孩容易情緒不穩,加上生理不舒服哭鬧。
我被喚至恢復室時,哥哥哭著尖叫要離開,好幾個醫護人員怕他扯掉手上的點滴與監測管線,不停安撫與控制他的暴動。
這時候看到眼前的景象,我腦袋中看到的畫面是一群牛仔在制服一個發狂的小牛,其中一員對我說「媽媽,妳走過來!爬上病床幫我們抓住他。」
「嗯嗯,好喔!」(😂~~我心裡剉到爆好嗎?)#不好意思喔這隻小牛是你的 快過來吧!
#內心響起西班牙鬥牛音樂
我爬上床時,馬上被掙脫的哥哥左腳,踹中一腳。
接下來包含各種:頭鎚、肘擊點格鬥招式都上場了,奮力抓住哥哥,自認身型實在沒什麼優勢「哥哥,我是媽媽啊! 我是媽媽。」
「媽媽,我不要在這裡⋯⋯。」
從激烈大哭,到慢慢可以停下來聽我說話。
我聽從醫護人員的建議,讓他躺在我的我的身上。
摸摸他的頭,輕輕、有節奏的拍拍他的胸口。
盡可能像包住他一樣,環抱著他。
—————————————————————
#擁抱是最好的療癒方式
我自認不是一個非常會表達感情的媽媽。
也許和我生長背景有關,父母給予我的愛多為行動,或是實質上的表現。
仔細想想,我比較常用「媽媽在這裡喔、媽媽會陪著你」這樣低鍊的字句來表達我的愛。
比起「我愛你喔!」這樣的力道夠嗎?
很顯然小孩需要的溫暖,要淺白要直接。
雖然還沒有和大家分享到這點,但我每天都會和哥哥說「要不要來個抱抱啊?」
然後,與他建立這樣直接的「親子情感交流」方式,畢竟我負責當管教黑臉,常常在糾正教訓中和他傷感情(笑)
#灌溉孩子也是灌溉自己
——————————————————————
哥哥不哭了,但耐不住性子,一直要我帶他離開恢復室。
白色的空間,冷峻的機器,除了我們的對話,還帶著剛手術完,其他病人不舒服的低嚎聲。
「你看看,阿姨正在輸入我們的資料喔!」我指指醫護人員「醫生阿姨收到你不哭了,她等等才會下來看你唷!」
護理師也極有耐心的不時關心我們,也向我告知進度。
要不時分散哥哥注意力,還要應付哥哥問了我N次,我們什麼時候才可以離開等⋯狀況考驗。
我避免他太無聊,加上醫院環境產生的不自在。
轉個念頭和他說「你有沒有看過冒險故事?」
👦🏻「什麼故事?」(很好,小孩最喜歡聽故事了!)
👩🏻「你看看喔~現在我們的床是一艘停在港口的船。」
👦🏻「港口是什麼?」
👩🏻「船到了一個新的地方,第一個停的地方叫做港口!」
👦🏻「為什麼要停在港口?」
👩🏻「因為要知道你是誰?從哪裡來的?要做什麼?」
(當內容較深澀,我會放慢、放慢說話速度,確定有在進入他的理解中說完。)
👦🏻「我們是誰?」
👩🏻「我們是探險家小青蛙和他的夥伴媽媽!」
👦🏻「那我們要做什麼?」
👩🏻「剛剛探險家小青蛙去對抗壞細菌,你身上是不是有傷口?」
👦🏻「對!」
👩🏻「是的,所以現在護士阿姨要聯絡醫生,讓我們離開壞細菌島!」
👦🏻「好,那所以我贏了嗎?」
👩🏻「對,雖然壞細菌很強,但是你很努力和醫生一起打敗他們了。」
👦🏻「嗯,我很累。」
👩🏻「等等港口打開,我們就可以移動到下一關囉!」
就這樣和哥哥一言一句,打發時間,我真感謝小時後看的漫畫打的電動夠多! 才有辦法引起兒子的共鳴(誤
昨日的醫院比較忙,好不容易幫忙推床的人員出現了「不好意思,今天排刀的人多,只有我先過來!」
👩🏻「請問,我要不要下來幫忙推。」
人員說「沒關係,妳抱著他吧,這時候的小孩很需要媽媽。」
護士也過來叮嚀了一下注意事項,最後還不忘告訴我「媽媽,妳真的很會講故事!我剛剛也在旁邊聽。😂
一路我形容了運河要把水升高(電梯)讓我們到更高的地方航行,終於抵達娃娃國(兒童病房)。#實在很害羞
———————————————————————
回到病房,爸爸和劉爺爺來探視哥哥,因為工作關係,他們看到哥哥精神還不錯,就先放心離開了。
哥哥原本沒什麼胃口,但麻醉開刀後評估生理狀況正常才可以出院,要能吃東西、解小便才通過。
誰知道他看到爸爸在啃熱狗堡,看著看著~
「媽媽~我也想吃熱狗!」
太好了,在心中雀躍的打勾完成一項任務。
結果番茄醬的酸甜,讓哥哥胃口大開嗑完整個熱狗堡,吃完也順利的給藥。
飯後吃了一點消炎止痛藥,醫生就過來巡房了。
醫生問我他小便了沒? 我說還沒有!
她輕輕壓哥哥的膀胱說,應該很想尿尿了,但現在可以有心理壓力,所以排尿的感覺還沒有恢復。
「但要尿尿完才可以回家喔!」聽到醫生說完,歸家的心似箭,他馬上說要去尿尿。
直腸子的哥哥,讓我們很快就能辦理出院手續了。(關鍵字:回家。)哈哈哈
樓下有個誠品,想說用剩下的藝Fun 券給他買本書。
他聽到要給他買書,從辦出院、批價、領藥都非常配合,讓我順利可以用推車移動他,單獨跟他一起搭捷運到家。
他看到這本「小雞逛超市」愛不釋手的跟我說:
👦🏻「我要快點回家看弟弟,弟弟長得好像小雞喔!」
(真的很多人都說弟弟長得很像小雞⋯XD)
#這幾天是術後照顧觀察期下禮拜回診
謝謝各位朋友,在第一次我面對小孩開刀手術,給我很多很溫暖的打氣!
在病院陪哥哥睡著後,我看見來自家人親友的關心與粉專好友們的訊息,忍不住感性的哭了出來。
#當媽媽是人生長跑但謝謝路上的你們
這幾天還在觀看照顧哥哥,凌晨有發燒,因為持續沒有退燒,到早上去趟醫院急診,已排除是傷口狀況,有可能是術後的發燒。
謝謝大家~哥哥會快快康復,他開學還沒去學校報到哩!🤣
得喜胃通健保價 在 孔繁錦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二○三○ 健保大限》
2020保費若沒加倍
2030健保自動崩潰
文:張鴻仁
「退休潮:
我生於1956年,剛好是戰後嬰兒潮的中間,我的前輩1955年以前出生的,都已屆退休年齡,通常外科要體力,所以封刀早,退休後看診的當然不少,但是許多名醫去了像「醫者診所」一樣只有自費,脫離健保體系的醫院。我60歲之後,班上同學已經有一些人退休,開始雲遊天下,明年65歲,在公立醫院會全數退下,十年後,我相信我的同學,如果還在看診,應該是極少數。
而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班1965年出生者,2030年剛好屆齡退休,我們以那年為基準,說明這二十年間出生的世代最具生產力的醫師,大部分已經退出市場。
我說「最具生產力」不是說我們的下一代沒有生產力,而是這一個世代早就不跟社會計較,不計較超低診察費,所以用性價比而言,這是最具生產力的一代。而這一代奉獻完了,接下來就沒有了,沒有願意用這種低價奉獻的好醫師?當然不是,永遠有「笨蛋」願意犧牲奉獻,但是一個制度不能靠少數人的犧牲與奉獻。
2020年全民健保大漲
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代醫師,在2030年滿65歲都會退出江湖,所以「二百元醫師診察費」必須結束。這個道理很簡單,怎麼可能一個被社會認為是菁英的這一群,每天做牛做馬,犧牲奉獻,卻連房子都買不起,然後社會期待他們安心看病,開刀不出錯!所以我鐵口直斷2030年健保大漲,在這之前大約還剩幾年的好光景。
如果這次財務危機,在處理的過程中,社會上主流的民意對醫界是正面的,那麼危機可能暫時不會來到;如果不幸又重演過去「逢漲必反」的戲碼,那麼,還在醫學院或剛出道的醫師會接受到一個過去二十年來醫學院的「反健保」傳統訊息,就是健保其實是個爛制度,政治人物用這樣的制度來壓榨醫護人員,然後製造健保便宜又好的假象,這個看法有沒有道理?當然有,尤其對年輕醫生……醫學生非常有說服力,只是在醫師用腳投票之前,在戰後二十年內出生的這個世代,還是看病主力時,問題是被掩蓋住的。其實年輕一代已經開始出走,第一波就是放棄大科,造成「五大皆空」,第二波是飛往對岸,第三波走向產業,第四波天下何處無芳草,走向全世界。
十年後的世界會非常不一樣,沒有公平合理的待遇,要求醫護人員做牛做馬,一定不可能,這是我的預測。能考上醫學院的人,頭腦都很好,沒有生存問題,只有選擇做什麼的問題,而最容易用腳投票的,當然愈年輕愈好。所以我們愈早打破他們「診察費」有一天會合理化的美夢,愈有利於他們做「出走」的決定。同樣是開刀,不能領美元,至少領人民幣,怎麼會有很多人只領台幣還要受氣?我講的太直接嗎?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社會長期壓低他們的價值,而希望這群人永遠當大家的僕人?您真的覺得這是合理的期望?
看一次病應該付多少錢?
很多醫師一個診次(三小時),可以看五十個病患,有人犧牲吃飯時間看到午餐後,可以超過百人,這其中,最多是拿藥,非常簡單的診療,這是簡單型;在基層,感冒、腸胃不舒服最常見,流感流行,內兒科、耳鼻喉科擠滿病人,一個晚上,幾十個上百個病人不少見,但是2020的武漢肺炎一流行,大家突然都不敢隨便上醫院,感冒自己處理不是壞事,全世界大部分地方皆如此。所以如果未來,大部分醫生看診,複雜型例如:不明胸痛、腹痛、慢性肝炎、心肌梗塞、小兒過敏性疾病、老人各種慢性病夾攻,看診時平均要二十至三十分鐘,那麼一個診次,十個人就很多了,這時候,難道診察費不應是一千元以上?
醫護人員這些主要成本都是倍數起跳,健保費當然要加倍!不過,漲一倍聽起來很可怕,但是漲價之後,台灣依舊全球最便宜,那麼到底是哪裡出錯?
健保費率為什麼需要加倍?
首先,未來的醫師需要兩倍的預算以上,才能滿足民眾的基本需求,第一,醫師已經開始通用《勞基法》,所以到了時間,不是加班費加倍,就是人力加倍,其次,醫師診察費,不可能還是二百多元,我估計,至少漲五倍,但未來看診將區隔簡單和複雜。
未來如果有下一代的醫師,要追隨許金川醫師做超音波,難道超音波的健保給付不該漲幾千元?魏福全院士是個特例,但是接生、手術,我們還有可能用現在全世界都視為不可思議的超低價?
所以說,光是醫師的成本就至少要好幾倍,那護理人員呢?護理人員的問題主要是護病比太低,也就是一個護士要照顧的病人太多,我去年接受了一個小手術,住了三天,仔細觀察了護理人員的辛苦,她們一接班就像作戰一般,八個小時一分鐘都無法休息,還要交接班、寫病歷、做報告,到了小夜……大夜,大家都希望平安,只要一、兩床病患有狀況或急診轉來一個病患,人手馬上就人仰馬翻。
台灣的護病比太低,所以有陪病文化,人手不足靠家屬、靠外勞,歐美國家那種不准陪病的制度一旦全面施行,人力也是兩倍以上起跳。除了護病比,我認為護理人員的薪水太低,低多少?新進人員至少要調百分之五十,有經驗的資深同仁應該加倍,還有全球超低的病房費,一天五百多元,用美元算也不貴。其他各種手術,需專業人員操作的檢查,沒有多少是合理的,所以,成本增加超過一倍,健保費當然要漲一倍。
我們在前面的一章節分析過,全民健保的便宜,是來自於贏在起跑點,在上世紀開辦時,沒有多花錢就完成全民納保,同時領先全球採用大數據管理,每年省數百億至千億,加上總額預算的管制,二十年下來,基期加上成長率的複利率,雙重效應下,我們少花了幾兆元。單以今年來看,用韓國為標桿GDP八.一%左右,2020年我們應該多支出九千億,那要漲多少才夠,我認為五年要多花一兆以上,健保費率要翻倍,您一定想,這怎麼可能?漲個五%、十%就吵翻天,怎麼有可能翻兩倍?我同意,所以我說2030健保大限,因為要說服國人接受漲價,難上加難,所以嘜憨了!子孫自有子孫福!
漲多少才叫做大漲?
這個世代的台灣人,沒有經歷過健保費大漲,所以我們先來看看美國,下圖(請詳見原書)是美國1999年到2018年這二十年間的平均醫療保險費的增加情形,以家庭費率為例,1999年大約六千美元,2018年已逼近兩萬美元,如果用台美國民所得和物價指數來調整,以五比一來看台灣,根據中央健保署的統計2018年,受雇者平均投保薪資四萬三千左右,雇主負擔70%,受雇者負擔30%,如以一家四口計算,每年大約三萬也就是約一千美元。
許多有在海外就醫經驗的人都知道,台灣醫療費用的便宜,不是算百分比的,而是算倍的,同樣的金額,在海外就是用美元、歐元、英鎊計算,這麼大的差距,十年後要補足缺口,基本上健保費至少要漲一倍以上!您一定說:「有沒有開玩笑?漲百分之五就幾萬人上街頭,所有Call-in罵翻,怎麼可能漲一倍?」
我今天寫這段話,並不是要教政府如何漲價,而是說從了2020年,保費沒有加倍,到了2030年會找不到醫生和護士,到時全民健保自動崩潰,大家回到上世紀的八○年代,自己吃自己!或是健保「勞保化」。
公立醫院崩解
長期缺乏足夠資金挹注的系統會先在哪裡出問題?首先是公立醫療體系,上世紀的一九七、八○年代,我們曾經迎來公立醫院崩壞的時代。我的好友在二十年前被榮總派去宜蘭醫院當院長的唐高駿醫師,分享過一個有名的故事,他本身是急重診的專科,長年服務在台北榮總,他說:「從實習醫師到主任數十年如一日,救護車的聲音只有一種,由遠而近,然後停止,然後聽到救護員推床進急診室。」他到宜蘭的第一天,救護車由遠而近,然後呼嘯而過,逐漸遠去。他說:「這一輩子,沒有感覺更大的挫折,空有一身功夫,病人過門不入。」這是因為這間日據時代宜蘭人眼中的大病院,到了1980年代已經爛到不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長期缺乏資金的投入。要把醫院轉虧為盈,需要先投資要買新設備,請來好的醫生,所以要先虧,做出名聲之後,病患回流,醫院做起來了才開始賺錢。最有名的例子是上世紀九○年代的台南的奇美醫院。但是公立醫院很難,政府不會先給一大筆錢,不過,長話短說,唐院長由於急重診的能力,加上管理的天分,在短短的幾年內,把宜蘭醫院起死回生,現在是陽明大學的附設醫院,是守護蘭陽地區健康的重要中心。
我舉這個例子是說,曾經有大約二十年的時間,公立醫院都很爛,原因是「低薪,缺乏投資」,那個時代是私人醫院大幅成長的時代,因為台灣開始經濟成長,需求就上來,供不應求,民間自然會投資來滿足市場需求。勞保當年給低價,所以那個時代的醫療就「兩級化」。
兩級化
各位有沒有發覺,過去十年來,自費項目愈來愈多?這兩年有一種很夯的血糖測量儀,亞培的瞬感(Freestyle Libre),可以連續測十四天,用貼的,不必扎針,全亞洲只有台灣買不到。這一個大約三千元台幣,可以用十四天的產品,在電子業非常流行,大家都是去日本或香港帶回來的,這只是冰山一角。台灣長期被國際藥廠定位為「低價、規模小」的市場,所以新產品先在中日韓星港上市,東南亞經濟起飛之後,我們還要排在後面,而更大的影響是「健保勞保化」。
勞保化,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未來全民健保會變成「次級保險」的代名詞,很像當年的勞保單,要開好一點的藥都要自費。
或許大家比較喜歡這樣的制度,就是大鍋飯,菜不要太好,餓不死就好,想吃好的自己加菜。我個人認為一個社會的高度,在於分享,然而民主國家,人民當家作主,我只有一票,花了這麻多篇幅在說明一件事,就是未來如果長期營養不良,那麼整個健保體系就會如同1980年代的公立醫院一樣,房舍老舊、人才出走,以保險的角度看,就是勞保化,這個名詞是形容如同1980年代勞保時期,許多私人醫院都會對病患說:「勞保的用藥比較不好,你要不要自費?」
侯署長愛說笑
曾任衛生署署長,現任新光醫院院長,骨科聖手侯勝茂醫師喜歡說一個笑話:「有一個病患去就診減肥,醫師開了藥之後,他每天作夢,都夢見在追美女,幾個星期下來就瘦了!這個病患的朋友聽到這麼有效,也去求診,但是作的夢不一樣,他每天夢見被怪獸追,幾個星期下來,也瘦了!第二個病患就問醫師,為什麼和他朋友作的夢不同?醫師回答他說:『你的朋友用的是自費,你的是健保,效果雖然相同,但是感覺差很多!』」
不過如果不只是感覺差一點呢?大家知道到今天,健保只給付傳統鼻胃管,材質好一點的要自費?這才多少錢?我們摳了二十幾年,什麼現象都有,未來醫師在手術室還要備電鍋,所有口罩重複使用,比較省?別說笑了。
我的結論是,全民健保不會倒,但是會勞保化,台灣未來變成兩級化,有錢人自費用好的藥、好的材料,付不起的用次級品,一樣有效,維持低保費,如果輕病看診再管制的嚴一點,會比較像「台式的新加坡制」,優點是抱怨浪費的聲音會愈來愈少,因為大部分花自己的錢。
戰爭尚未結束
這不是結局,也不是結局的序幕,或許是序幕的結束---溫斯頓.邱吉爾
(This is not the end, this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perhaps it’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Winston Churchill)」
本文摘錄自《二○三○ 健保大限》
得喜胃通健保價 在 宜康診所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胃食道逆流典型症狀是火燒心感,有胃酸湧上來的感覺; 也一部分會以非典型表現, ... 目前已質子幫浦抑制劑(PPI)為主流, 目前是以耐適恩,得喜胃通,百抑潰,泰克胃通為主. ... <看更多>
得喜胃通健保價 在 關於治療胃食道逆流藥物問題 - Mobile01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是"得喜胃通緩釋膠囊60mg" 2.是"耐適恩錠40mg"但這2種藥我吃了都會有以下副作用胃 ... 藥物在照完胃鏡後的4個月健保有補助,我是今年5/23照的,補助期限 是否只到8/2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