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K仔 》
因爲自殺衝動太强烈,又不肯入院,於是私家醫生提出試一種最新的藥,專門為嚴重抑鬱病患而設,全港不夠二十人試過,就是索K仔,不過分量控制在醫療用途内,比別人拿來作不法用途小幾十倍。在美國已經用了一段時間,我之前在報紙也有見過有關報道。
醫生説,這種藥的好處就是夠快,短如二十四小時,結果奇跡真的發生了。我的衝動消失了,想法只停留在思想層面。雖然也會有突然低落的時候,但也只是偶爾浮現出來不會長時間反復loop,雖然昨天剛巧要去醫院見新的心理學家(同路人應該知道有多大壓力)又影響了我的情緒,畫面和想法又增多了。但這只是timing的問題,在一般情況下應該不會。只是,真的好累好累,腦袋很空。
代價是,過程超級恐怖。你會突然全身麻痹,墜落深淵,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然後出現解離狀態。那是一個外太空的世界,時間空間扭曲,聽到一連串日常生活不會聽到的奇怪聲音,不同奇怪的畫面不斷出現。你會覺得自己好像已經死去,但其實如此也不錯。你想叫救命,但你連説話的能力也沒有。我無法明白,爲何別人會吸毒,真的好辛苦!
比過山車恐怖N倍的經歷,我真的萬分不想經歷第二次,可惜一個星期要做兩次,就是明天,因爲效果不夠持久,現在就開始擔心和緊張。我問醫生,有沒有替代方法,可惜似乎沒有。但想深一層,一刻恐懼,可以減輕更長時間的痛苦,還是得勇敢面對。
醫生説,極少人會做ECT,除非自殺衝動太强烈或不吃不喝,然後現在我又做一個不到二十人做過的治療。我不禁慨嘆地問醫生,爲何神挑上了我,他可不可以不這樣看得起我?窄路,總是難走。現在,我的治療旅程真正完整,所有抑鬱患者會出現的症狀和可能的治療我也經歷過了,或者真的能做更全面和有説服力的見證。
但人總是軟弱的,我現在真的怕得要命,請爲我祈禱,謝謝!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歐馬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每週一晚上9:30 #CLUBHOUSE 同步直播中,歡迎舉手參與讀書會 訂閱我的頻道: http://bit.ly/OrMARC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rMarc Instagram▶http://instagram.com/marc_orange...
壓力對心理的影響 在 在地人的小兒科醫師_王崑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過敏科的門診,咳嗽、鼻塞、鼻涕倒流與眼睛癢原本就是過敏兒最常見的症狀。 但是有時候,會遇到家長因為觀察到小朋友頻繁眨眼,先帶去眼科被診斷為過敏性結膜炎,點了好一陣子的藥水,卻沒有改善,所以緊張的帶著小孩來看診。
仔細詢問後,才知道原來是抽動Tic (妥瑞症的表現之一)而不是原本以為的過敏性結膜炎! 另外有些孩子,因為久咳不癒或是原本就有氣喘使用藥物控制良好,卻突然怎麼吃藥小咳始終無法停止,來看診詢問咳嗽的表現後,診斷為抽動(Tic)導致發出像咳嗽的聲音,詳細解釋後,家長終於放下心中的大石,過一段時間之後,孩子的症狀就不藥而癒。
#抽動與妥瑞症
※ 抽動(Tic)在中文上並無適當的翻譯,是指會出現反反覆覆不自主運動或是聲音的疾患。
症狀就如它短促的英文發音,呈現快速而短促的不隨意動作或語音。
※ 妥瑞症 (Tourette syndrome) 簡單來說是指十八歲以前,並非由藥物或其他疾病造成,出現具備動作的抽動( motor tics ) 跟聲語的抽動 ( vocal tics ),通常一天發生多次,或間歇發生在一年的某段期間,而症狀持續的時間不超過三個月就可以診斷。
簡單的動作型抽動包括 : 快速而短促的眨眼睛、歪嘴巴、裝鬼臉、搖頭晃腦、點點頭、聳肩膀、搥手、頓足、凹凸肚皮、吐口水等,即臉部肌肉,手腳抽動及關節等部位的不隨意運動突然、短暫的無意義動作。門診最常見的是眨眼睛跟皺鼻子/倒吸鼻子,也是跟過敏症狀最容易混淆的動作型抽動。
簡單的聲語型抽動包括 : 快速的發出沒有意義的聲音與吵雜聲。例如:清喉嚨咳嗽、尖叫、豬叫聲等。 複雜的聲語型抽動甚至出現重複別人的話,口出穢語(猥褻或是攻擊字眼)的表現。
#如何區分是過敏還是抽動呢 ?
※頻繁眨眼睛:
區分過敏與眼皮抽動的最重要線索就是觀察有沒有揉眼睛的動作!
即便是大人,眼睛癢起來常常也無法克制揉眼睛的衝動,更何況是孩子。 直接詢問小孩是不是因為眼睛癢所以一直眨眼,常常會被誤導。
若小朋友的眨眼睛通常在放學後累了一天時更明顯,看起來眼皮是用力抽動不是輕輕的眨,或是已經給予眼藥水甚至口服抗過敏藥物還是沒有改善,都要懷疑不是過敏性結膜炎,而是動作型抽動。
※久咳不癒:
過敏咳嗽通常睡著還會出現,常常一咳就連續多聲,有時會帶痰聲,多半比較用力。
抽動的咳嗽,比較輕咳甚至像喉嚨發出怪聲音,睡著就完全消失,這些都是可以輔助判斷的重點。
※皺鼻子或是用力倒吸鼻子:
如果有揉鼻子/摳鼻子,出現鼻水或是因為倒吸鼻涕造成的咳嗽,比較像過敏的症狀。
也可以嚐試給予鼻過敏藥物治療,無法改善就要考慮是抽動的症狀。
抽動的症狀,小孩可以短時間靠自主意志壓制,所以試著讓孩子回答問題或是當孩子專注聚焦於某件事物時會看到症狀的短期消失,都是可以作為參考。
#抽動或是妥瑞症需要治療嗎?
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接納孩子的症狀,家長特別是阿公阿嬤千萬不要給太大的壓力,也不須制止,因為壓力、制止及過度興奮會讓症狀更嚴重。
通常三個月內原本的症狀就會消失,但後來可以轉變成另外的症狀。
除非抽動或妥瑞氏症已嚴重影響到父母或孩子本身的日常社交生活,才考慮使用藥物治療,如果能適應其奇怪的不自主動作,其實不需藥物治療。
通常於青春期達到高峰,之後有1/3的妥瑞兒會完全緩解,1/3的妥瑞兒症狀會些微緩解,1/3的妥瑞兒症狀會持續到成年。
隨著年紀增長,妥瑞兒愈懂得如何去掩飾或修飾症狀。 學會如何放鬆,防止因疲倦引起症狀的加劇及適當的正向心理支持也很重要。
有部分病人需要靠藥物的幫助來減緩症狀,目前已有較新型藥物 ( Aripiprazole ),可以給予病人症狀緩解以及減少過去藥物常見帶來的副作用。
家長必須知道,當診斷出抽動/妥瑞症之後,真正的挑戰才開始。 因為這些孩子常常會合併所謂的共病症,包括: ADHD「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 OCD 「 強迫症」、「 學習障礙」和「行為障礙或對立性反抗疾患」。 如果有出現這些共病症的表現,就應該就趕快尋求專業的醫師進行諮詢喔!
壓力對心理的影響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是一個情包很重的人嗎?
我們肩上都曾經負載著往昔的「情感包袱」(emotional baggage),或許在過往的關係當中,選擇了一個錯誤的人、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於是在往後的感情關係裡,我們很難再「不懷抱任何恐懼和防衛」地付出。
有些人可能會因為過去關係的傷口,成為一個 #渴望被看見但又害怕被看穿 的人*。
John Bowlby提出「情感包袱」的概念,意指每個人接觸與應對這個世界的方法都不同,而這些不同的應對方式正是基於過去和父母與生活中其他重要之人(例如前任)的交往經歷而形塑的,演變成「內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s)。
「內在運作模式」通常是與他人互動的經驗而建立起來的,可能左右著我們與他人所持有的立場,該模式囊括了自我價值的期待、對交往一方的預期行為、以及對交往關係的憧憬。
例如,一個人的新戀情受到過往情史影響,心理學家Susan Andersen稱之為「移情」(transference)。根據她的觀點,人們過往的戀情會影響新戀情的發展,甚至影響到我們新戀情中的行為與動機。這個過往的經驗,就成了你的情感包袱。
那那怎麼辦呢?
這裡提供三個步驟,與「情感包袱」相處:
1.覺察:想想自己現在對於關係的看法,有哪些部分受到前一段感情的影響。如果想不到,可以比較現在身邊的朋友、曖昧對象,和前任之間的「相同」之處。
2.減害:當你發現自己用和對待前任類似的方式,來對待目前在身邊的人的時候,你可以減少這些行為出現的頻率(雖然一開始並沒有辦法做到完全出現,要給自己一點時間,不要對自己太嚴格),或是跟對方討論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法。
3.差異:世界上沒有兩段一模一樣的關係。儘管你和前任相處有一些「遺毒」,可能正持續影響你,但你身邊的人畢竟和前任有一些「相異」之處,你和他相處的方式也是。從這一些不一樣的地方,看到自己進步的可能。
最後我想說,有些時候強迫自己一定要放下,一定要趕快長大,一定要趕快走出來,這件事情本身,也會讓自己產生某種壓力。
嘗試讓自己放慢步調,對自己心疼多一點,慈悲多一點,雖然你還沒有辦法做到真正愛自己,但你已經在路上了。
#偶包 #情包 #前任 #情感包袱 姊妹淘
*網路上面的知名成句,原文是:人都是矛盾的,渴望被理解,又害怕被看穿
壓力對心理的影響 在 歐馬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每週一晚上9:30
#CLUBHOUSE 同步直播中,歡迎舉手參與讀書會
訂閱我的頻道: http://bit.ly/OrMARC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rMarc
Instagram▶http://instagram.com/marc_orange
工作連絡請來信▶barleyorange@yahoo.com.tw
_更多說書影片_ https://goo.gl/7viXT4
_給妳/你的有用提醒_ http://bit.ly/2UpUrjx
#馬克讀書會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壓力對心理的影響 在 【精神健康生活百科】壓力對社交的影響?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有人視 壓力 為有害的東西,相反亦有人認為 壓力 可以是一種推動力,幫助我們完成眼前的挑戰。原來當有 壓力 時腦部會釋放一種催產素,催產素除了是一種抗炎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