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0825)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寫了許多個人成長、親屬關係,特別是與中國、與左傾思想有關的事,也許該講講香港了。
香港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過重要角色:孫中山革命思想的起源,革命的醞釀,對中國歷次革命和抗日戰爭的支援,中國革命者、抗戰和戰後文化人,選擇作為避風港……。香港對中國的影響和作用很大。但是,作為香港普通市民,無論是土生土長,還是大陸移民,都並不關心中國的事。關心中國的,主要是部分知識人:從大陸來的學者,從事新聞出版業的人。一般市民會關心自己在大陸的親屬,但不會關心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狀況。
1945年香港只有50萬人口,那時對大陸來港的移民沒有任何限制,內戰激烈的1948、49年,來港移民激增,1950年香港人口達220萬。那時,香港人把所有不講粵語的外省人,通稱為「上海佬」。上海佬把外省經營工商業的資金、管理、文化,帶來了香港,香港經濟開始了躍動。
1948年我來香港時,住九龍城,許多電影界人士都住那裡。從我家騎樓望出去,常見有人在劈木柴,那時香港還是燒柴時代。與我之前生活的上海比較,香港的硬件落後於上海。我記得1957年,香港萬宜大廈裝自動電樓梯,許多市民還好奇跑去看,但上海戰前的百貨公司就有電樓梯了。
來港的合法非法移民,在1950年後持續增加,大約每十年香港人口增加100萬人。大陸來港的人口,成為香港居民的主流。來港的移民與香港原居民一起,在政治平靜和法治穩定之下,過着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夢寐以求的安居樂業日子。港英提供的法律,使這裏的中國人能在基本上機會平等之下,得以各顯神通,從而創造出香港的經濟奇蹟。大陸的政治運動與社會主義均貧化對香港人沒有實在的衝擊,但領教過中共的統治強權,又看到英國對香港的統治沒有長遠計劃,因此使香港人在心理上一直存有過客心態,認為我們在香港的福氣,是「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的非永久的福氣。香港是一個跳板,許多人總想着藉此跳出海外,遠離中國。
自古以來,中國人面對天災,就是逃荒;面對暴政和橫逆,就是逃亡。逃,是中國人主要的求生手段。忍無可忍的時候,中國人也極少會反抗,反抗者也極少有機會獲眾人響應,因為多數人從來就是「走為上著」。
那時的香港人享受著英國法律的保護,千方百計謀生和發展事業,但就遠離政治,既遠離中國的政治,也遠離香港的政治。港英時代市政局民選,但投票率極低。許多人都認為政治由英國人管就好,幾個華人領袖也只是做做樣子,大眾市民無謂枉自操心。五六十年代,香港警察不但貪污嚴重,分贓規則的嚴密程度有過於警察明訂的管理規則,市民也無怨言。英國統治者大概也覺得貪污是中國人的文化,就像採取「大清律例」容許納妾一樣,都聽之由之。在英國洋大人面前,香港華人是否低一等呢?也許是的,比如在公務員升遷上不如洋人。但有什麼關係?比諸在中國人當統治者的地方,許多人還是選擇逃來香港。
報紙是香港民情最真實的反映。在五六十年代,香港中文報紙數量之多,蔚為大觀。五十年代報紙售價一毫,絕大部分報紙的報頭,都以「中華民國」記年,若看到以公元紀年的,就是左報了。暢銷報紙的頭版都是港聞,極少用中國、台灣、國際新聞作頭版。那時有報壇中人概括報紙暢銷三條件:港聞不厭其詳,狗馬「生性」(狗經馬經的貼士準),副刊「滋陰補腎」(各連載小說要有點鹽花,但又不過分)。
港聞最吸引市民眼球,那時沒有電視,一場醫生強姦女病人的官司,各報港聞全版詳細報導,讀者看得津津有味。頭版定大標題的編輯是搶手的人才。最經典的是報壇名人韓中旋,在1961年雅麗珊郡主訪港時為《明報》起的大題:「打炮廿一響,送御妹過海」,帶廣東俗語的「淫詞」,把老板金庸嚇到去華民政務司署請罪,並即時辭退老韓。各報副刊多刊登一個個方塊的連載小說,寫手都是有才識、文筆生動、頭腦靈活又生活多姿多彩的作家,其中高雄、馮鳳三、王季友等都日寫萬字以上。他們寫稿純然為了賺稿費,不留底,不剪報,交稿就算。但實際上大都寫得很好,應有留存價值,真是可惜了。
香港報紙的面貌,正是反映了那個時代香港人的普遍心態,就是在英國法律的保護下謀生,香港話就是「搵食」。但能夠在法律保障下、無需擔憂政治災禍地「搵食」,就是百姓所求的安居樂業。不過香港人和港英政府的這種但求無災無難的心態,在1967年左派暴動後就改變了。(54)
圖1,1948年剛到香港時,與父親和姐姐。
圖2,1959年與麗儀。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地海戰記小說」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地海戰記小說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地海戰記小說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地海戰記小說 在 風傳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地海戰記小說 在 [心得] 地海初心者的心得- 看板Fantas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地海戰記小說 在 娥蘇拉·勒瑰恩《地海巫師》(A Wizard of Earthsea 的評價
- 關於地海戰記小說 在 #分享地海系列第一、二部 - 書籍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地海戰記小說 在 地海戰記小說ptt - Trimtor 的評價
- 關於地海戰記小說 在 [問題] 推薦給小學生的奇幻小說或輕小說PTT推薦- C_Chat 的評價
- 關於地海戰記小說 在 【山清水秀】瑟魯之歌テルーの唄(動畫「地海戰記」插曲) By若 ... 的評價
- 關於地海戰記小說 在 謝謝美國示範擊落間諜氣球(35萬V.S2300萬?) - Mobile01 的評價
地海戰記小說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夜.語錄.動物世界的親情》
* 沒有書籍,就不能打贏思想之戰,正如沒有艦隻不能打贏海戰一樣。
——小羅斯福《名人論讀書》
* 他頓時發現,世上除了索邦大學的思辨哲學,除了荷馬史詩,還存在別的東西;發現人需要感情,人生若是沒有親情,沒有愛心,那麼生活只會成為一種運轉的齒輪,軋軋直響,乾澀枯燥。—-雨果《巴黎聖母院》
* 人們總是習慣用一種特性去評價一個人,比如說善良、聰明、熱情、冷漠,但是人哪能是一成不變的呢?
就像是一條河流,有舒緩的時候,也有湍急的時候;有清澈的部分,也有污濁的部分;有的地方冰涼,有的地方溫暖。—-托爾斯泰《復活》
* 我用什麼才能留住你?
我給你貧窮的街道、絕望的日落、破敗郊區的月亮。 我給你一個久久地望著孤月的人的悲哀。—-博爾赫斯《英文詩兩首》
* 總有一天,我也會變老,時間掩蓋了我的熱情,吞噬了我的純真,收回了我的童趣,但它抹不去我身為女兒的快樂。—露西·莫德·蒙哥瑪麗《綠山牆的安妮》
* 我在每一天裡重新誕生,每天都是我新生命的開始。—-左拉
* 學會了死,就學會了活。—-米奇·阿爾博姆《相約星期二》
* 我不要你風生虎嘯,我願你老來無事飽加餐。——梁實秋
*那是他們的家。父母親胼手胝足建立的家,自己的房子。
沿著家,沿著房子,在四周散步。
沿著孩子成長的軌跡,在四周散步。
雞鳴,狗吠,日昇,日落。
他們選擇在自己熟悉的世界裡,慢慢老去。
.........
我沿路,找了一會。
見一個老人,撐著傘,腳步蹣跚。
我靠近去,從後邊喊他。
喊了第三聲,他才回頭。
黃昏了,夕陽餘暉,映在路面上,我們父子倆的身影。—-蔡詩萍《我父親》
*這個男人從教育界逐漸走入地方政治幕後,結交各路朋友兄弟,也身兼地方媒體主筆,每天憂國憂民剪報寫稿,直到成為花蓮閩、客兩派系相爭,台面下調和鼎鼐的中間關鍵橋梁。
只是我們父子倆一直「八字卡卡」,直到我高一長大後,兩人才慢慢靠近。
但隨即在升高二的暑假八月,他在恆春出遊時車禍過世。
不得不承認他的一些過人賦能,確實印留在我身上。
小時候逼迫我狂背唐詩宋詞元曲、平仄詞牌韻腳,沒背完不准睡覺的惡行種種,後來確實也成為我駕馭文字,連同音韻意象無有阻礙的養分。
家裡書太多了,小一就看完瓊瑤與玄小佛、小三就寫情書給女生,小五就在看李敖;小六因為寫一篇五千字短篇小說投稿報紙副刊,還因此獲得五千元獎金的文學獎。
而且家裡明明那麼窮,他也還是認為我有音樂天份,大方買鋼琴給我彈且學;他自己因為念師專也會彈,經常彈「花蓮港」,我就故意彈「總統蔣公紀念歌」打敗他。
如今一轉眼,我已越過他的人生短短告終於42歲,且又再過了12年了,我比他老了。
年輕當時他在花蓮東部角落努力窮圖、渴切想望的一個「全國視野」的人生目標,好像都被我輕易的、三倍五倍的走完,並且還實踐到了異國天涯。
⋯⋯
「父親」兩字,從小是距離且敬畏的記號,染著無數挨罵與毒打、罰跪與抄寫的光影場景。
他一直是幼年倔強的我每天回家,完全不想看到、不想打招呼的人。
直到高中以後,我們反而開始有許多談話,他溫柔歡喜的向家人描述,今後家境漸上軌道的餘裕,有車有別墅,風華幸福徬彿就在不遠。
一位父親滿眼星光的描繪著前景,可惜他有超能力的兒子當下卻什麼也看不見。
一個多月後,遠方傳來車禍的消息。
其實我沒有什麼「幼年傷痕」,想睡覺時才把詩背出來、挨藤條時一邊哭一邊想著楊麗花歌仔戲。
苦裡長出的孩子,通常都懂得某種「自得其樂」,即使生死無常一時湧來,也都召喚不了我任何一滴畏懼或眼淚。
我也有屬於我自己的巧妙修補,給自己設計人生量身重製的演出。
後來與有緣的多位乾爹乾媽,我總是經常親暱的拉手擁抱親吻,被他們稱讚是同時兼具「女兒的貼心,兒子的牢靠」。
父愛母愛都未曾在我心中失落,沒有欠缺、也無須補償。
也許我始終是一個天生狡猾的孩子,因為擁有抽離的能力,最終只要「人生故事」能比所有遭遇都更精采,那就好。
當時我在恆春殯儀館後面倉庫的三大塊冰塊上見到了僵硬的他,環境狼狽且粗糙,盛夏熱浪中蟬聲焦煩。
檢察官指著胸口致命處的血痕,然後要工人翻動屍體背後,繼續查看撞擊處。
那年我15歲,我蹲下靠近看完,我詢問他身上的皮夾證件在哪,然後繼續對檢察官說:
「我媽媽生病來不了,可是我還未成年,可以簽法律文件嗎?」
雙魚座有一片含蓄孤獨的大海,也有另一片熱情豐盛的汪洋。
我人生最早被融化的冰山,是所有的軟弱與堅強。——王尚智
—-圖片: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動物世界的親情
地海戰記小說 在 風傳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提到海明威,大家最先想到的或許是《老人與海》、《戰地鐘聲》等經典作品
但這硬漢作家私底下的生活,其實也是非常「精彩」呢!
---------------------------------
㊙LINE好友獨家全新服務
http://bit.ly/3bTyVIZ
🌊加入﹝風傳媒Telegram﹞,獨家內幕搶先看
http://bit.ly/2Ta3nWR
♞國際政經強強聯手,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給您最權威的中英日全球新聞!https://bit.ly/2tehBg1
🔥下載﹝風傳媒APP﹞,更多熱門資訊一手掌握
http://bit.ly/2P4VOzg
地海戰記小說 在 娥蘇拉·勒瑰恩《地海巫師》(A Wizard of Earthsea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地海巫師》並非一部情節十分強大、讀起來緊張刺激的奇幻小說;事實上, ... p.s. 2006由宮崎吾朗編導、吉卜力出品的日本動畫【地海戰記】,其劇情 ... ... <看更多>
地海戰記小說 在 #分享地海系列第一、二部 - 書籍板 | Dcard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在分享這一系列之前,先提一下較為人所知的吉卜力作品<地海戰記>吧~ <地海 ... 不過這的確是部比電影值得一看的小說首篇<地海巫師>以大法師格德為主角 ... ... <看更多>
地海戰記小說 在 [心得] 地海初心者的心得- 看板Fantas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前言:
其實不只是地海系列,對奇幻文學也是剛入手,地海系列也只看完前三部,
(準備衝去買後三部..)
剛爬完前面的文才知道地海孤雛重新詮釋女性地位orz
不過對前兩部的心得已經寫好了,還是拿出來拋磚引玉,
希望能引起閱讀過的板友的迴響,讓我多理解這部樸實但豐富的小說。
============================================================================
https://blog.roodo.com/palabras/archives/14438859.html
《地海巫師》(地海六部曲之一)
閱讀《地海巫師》,對我而言,無疑是種震撼。
雖然接觸奇幻文學甚少,但《魔戒》三部曲、《哈利波特》等暢銷書還是讀過的。但相
較於前面兩部作品的大敘事或迭宕起伏的劇情,《地海巫師》怎麼說都太過平淡,但這樣
的故事為何能與《魔戒》、《納尼亞傳奇》並稱英美奇幻文學中三大經典呢?抱著這樣的
問題,我緩慢的讀完了六部曲中的前三部。
說真的,《地海》系列每本都很薄,所以讀來並不耗時,但若是抱著打發時間、尋求刺
激心態的讀者,恐怕要失望了。以《地海巫師》為例,敘述了主角雀鷹(或稱格得)成為
大法師前的成長故事。但既沒有太多哈利波特式的魔法趣味,也沒有太多的敵人與打鬥場
景,就算有,也往往五六行便分勝負,看到這裡想必許多人要卻步。
但之所以能稱為經典,就在於作者娥蘇拉‧勒瑰恩( Ursula K. Le Guin) 選擇了與
其他人不一樣的說故事方法。正如同許多文章已經指出的,地海是一個島嶼加上海洋的世
界(相對於《魔戒》的中土大陸世界),挑戰先前傳統對世界的想像。(先放個雷,在第
三集甚至出現了漂浮在海上的國家,直接「反駁」了 Carl Schmitt 國家不能建立在海上
的主張)
但更為核心的當然是貫穿整部小說的道家思想,作者對巫術的想像是建立在語言之上,
語言並非只是人類的編造物,創世時的「太古語」記載了萬物的「真名」,一切巫術必須
以太古語來召喚萬物而行。(若我沒記錯,陰陽師的設定似乎也很接近。)「名」、語言
或認識的能力在這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呼應了「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透過萬物之名,言說者取得駕馭萬物的能力。
另一方面,道家思想也展現在世界的「一體制衡」與主角的成長過程之中。如果《哈利
波特》中,魔法只是一種知識與能力。那《地海》中的巫術更是一種世界觀以及一種對巫
師不要輕易使用巫術的要求,以粗淺的理解,這正是道家將世界理解為動態均衡,而人必
須服膺此一均衡之思想。
《地海巫師》中格得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將自己所釋放出的黑影收回,但最終解決之道
卻是承認該黑影即是自身。我想每個人或多或少在成長中也都曾感到內在的分裂,唯有承
認內在的分裂,才可能重新形成自我。這可能是勒瑰恩在這部寓言小說中所要傳達最重要
的理念。
這部小說或許難以帶來刺激與新奇,但絕對適合細細品嚐其中哲理,在閱讀中,我往往
重複翻閱某一段落,只為試著理解其寓意,並每每因體悟而感到欣慰。
==============================================================================
https://blog.roodo.com/palabras/archives/14445397.html
地海古墓》對我而言,是前三部中最難評論的一部。
之所以說難以評論,一方面是因為,如果把《地海》系列依照出版年代,分為前三部(
1968, 71, 72)與後三部(1990, 2001, 01)的話,前者應該可視為具獨立性的三部曲。
但《地海古墓》作為理應承先啟後的第二部,其主角卻是在第三部未出現的阿兒哈(恬娜
),除了取得厄瑞亞拜之環以外,故事與第三部也無甚關係,只能猜想作者應該是把此一
故事作為後三部的伏筆。
另一方面,《地海古墓》故事聚焦在恬娜身上,訴說的是女性成長與解放的故事,生為
男人的我,第一時間閱讀後,很難從中找到線索來理解背後的脈絡。因為,勒瑰恩不像愛
特伍(Magaret Atwood)在《使女的故事》或《盲眼刺客》裡一樣清楚地顯示出她的故事
是要敘述女人被壓迫的情形,反倒像在訴說一個符合傳統的宗教養成過程。對未曾身歷其境
的我,其性別意涵略顯隱微,只能透過想像力努力去發現。
《地海古墓》(The Tombs of Atuan)理應翻作「峨團古墓」,敘述的正是恬娜被當作
「阿兒哈(被食者)」的轉世者,自幼進入只有女人的峨團神廟中受祭司養成教育,在其
成年正式行使職權進入古墓後,卻發現內有從西方闖入的巫師,究竟她應該如何處置他?
恬娜面臨了第一個抉擇。
這次的故事發生在《地海巫師》卷初入侵弓忒島的卡耳格帝國裡,在首部曲中,作者只
說卡耳格人是金髮白皮的野蠻人,並未多加敘述。本卷中對卡耳格帝國宗教觀有詳盡的描
繪,該地無人識得巫術,而僅知崇拜「累世無名者」與現世的「神王」。
這與內環諸島的情形恰恰相反,要知西方人類學經典《金枝》將巫術、宗教與科學區別
,並認為文明乃是由巫術發展至宗教再至科學,巫術的邏輯是透過相似性控制自然的力量
,宗教則是透過語言、儀式與人格化的自然力互動。勒瑰恩的設定雖也區別巫術與宗教,
但在巫術的進行方式上與之則有異。不過《金枝》認為巫術與科學就非人格化上相近,與
勒瑰恩肯定巫術而否定宗教也有相「呼應」之處。
總之,作者的立場表現得很清楚:地海世界裡最根本的是光明與黑暗的力量,「累世無
名者」,若依照「無名,天地之始,」來理解,就是世界尚未因人的知識分化前的本然樣
貌,之所以以黑暗之姿出現,在於其尚未被理解,而只能顯現為雜多。但力量就是力量,
並不是神。宗教要不是崇拜黑暗就是被政治力宰制,最終只會帶來壓迫。巫術才是自由的
。(當然我認為,似乎不能直接推論勒瑰恩在暗示「科學知識=巫術」)
回到最先提到的性別上,這裡似乎暗示了對女性的壓抑,往往是與宗教(或道德)賦予
女性道德高度再要求其犧牲,恬娜就像其他女人們一般必須說服自己去相信這套說詞,直
到一再面臨質疑、恐懼與無信仰。「累世無名者」地位逐漸低於「神王」也隱喻父權的政
治力要求對男性更高的崇敬,使女性「原有的」道德高度也形同虛設。
但這部小說裡,最有趣的是,恬娜是因為一位男性的闖入而離開對她壓迫的體制。真正
的轉折點在於,恬娜選擇了「不殺他」。她面對自己內心的另一種可能性,並且因為此一
選擇,而使得這種可能性變成現實。格得雖是男性卻是以弱者之姿現身,他不用也無法以
力量使恬娜屈從於他,而以言語展現內環諸島的自由(必須注意的是,學習巫術的幾乎都
是男性),最終使恬娜相信能夠追求自由。
恬娜始終是猶疑不定的,即使到離開卡耳格前,她仍因恐懼未知而猶豫是否應重返神廟
。作者在此也說了,自由本身是沈重的。或許就此,應該將此故事理解為受壓迫者如何面
對自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204.6.201
※ 編輯: kevinishia 來自: 123.204.6.201 (11/14 18:4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