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文化饗宴】
為推廣多元文化,讓更多人了解新住民生活及文化脈絡,屏東縣屏東新故鄉文教發展協會用心策畫相關活動,分別透過手作體驗和文物導覽,讓來自越南、印尼和泰國的新住民姊妹們化身老師,交流分享她們的母國文化,期盼透過互動對話讓社會大眾對於他/她們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上集→:https://youtu.be/9lP1ZQZYW2A
下集→:https://youtu.be/fu_OvyIknHA
#緣來一家人 #自製節目 #有線電視第3台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廈門中山路始建於1925年,位於廈門島西南部。中山路是廈門街市馬路“四縱七橫”中的“七橫”之一,自開街以來,一直是廈門的商業龍頭、經濟中心。中山路是廈門目前保留較完整的展現近代歷史風貌的舊城街區,擁有小走馬路、陳化成故居、中華第一聖堂等眾多人文古跡。中山路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一條直通大海的商業街,成片的...
南洋文化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人類學家Barth曾經在他關於族群研究的討論中提到,他認為族群之間的邊界是複雜多元的,因此邊界實際上形成自族群間的長時間互動。簡單來說,Barth採取一種動態形成的態度來看待族群邊界。那麼,我們如果帶著Barth的觀點來重新看待南洋的「峇峇娘惹」,就會發現它一開始是一個外國人看待南洋男性(峇峇)與女性(娘惹),然後指涉的是南洋的土生華人(由華人移民與當地女性聯姻的下一代),最後是一個基於前述歷史記憶、認同情感而形成的南洋文化混合體。實際上,「峇峇娘惹」一詞本身就標示著某群特殊南洋人群與不同群體互動的歷史與文化融合之結果。那麼,判斷一個人是否屬於「峇峇娘惹」是不是有著固定、清楚的文化判准機制呢?還是依據血緣來進行族群邊界的判斷與認定?
----------------
上世紀5、60年代,娘惹是個電影題材,譬如芳艷芬《檳城艷》(1954)、林鳳《榴蓮飄香》(1959)、陳寶珠《娘惹之戀》(1969)、李麗華《娘惹與峇峇》(1956)、莊雪芳《馬來娘惹》(1959,廈語片)等都通過巨星來凸顯娘惹的風姿。
最近有人將這些昔日港片放上YouTube,冠狀病毒疫情阻斷措施期間,我陸續看了好些。影片中昔日新馬純樸的美景就像娥眉淡掃,對比之下如今則有些濃妝豔抹感。
我在水仙門居住的時候,隔壁數間店屋都有常穿娘惹裝出入的女子。當時並不知道她們是娘惹,只覺得她們的語言穿著都很特別。
娘惹指的是女性,半個世紀前外國人眼中南洋女子的化身。年紀小的女子稱為小娘惹,年紀大的尊稱為「bibik」,就像今日稱呼「auntie」一樣。至於男生,無論老幼都稱為峇峇。
峇峇娘惹是個複雜的詞彙。首先,他們也稱為土生華人。所謂「三代成峇」,第一代移民漂洋過海,到南洋落地生根,多少保留著家鄉的信仰與習俗。第二代吸收更多的在地元素,第三代已經完全融合於在地社會,文化語言等難免帶有當地色彩,因此形成峇峇文化(或娘惹文化)。
19世紀的土生華人能以中文、英文與馬來文溝通。到了20世紀,為了跟殖民地政府打工或做生意,他們的後裔多數進入英校唸書,逐漸失去以中文溝通的能力。
土生華人一般會說英語和峇峇馬來話(Baba Malay),那是一種摻雜馬來語和福建話的語言。打個比方,「Satu orang duduk tia, itu orang gua punya tia-tia」的意思是「有一個人坐在客廳,那個人是我的父親。」tia是福建話的廳,也是福建話的爹爹;gua是福建話的我。
此外,峇峇亦特別指早期華人移民族群,也就是當下的馬六甲,以及新馬獨立前在檳城和新加坡的峇峇。他們受到下南洋的「新客」的「威脅」,為了區別自己的年資與身份地位,以「Peranakan」或「僑生」自稱。簡單地說,峇峇是土生的,新客則是新移民,兩者的生活習慣和政治意識並不一樣。
雖然「peranakan」多數指土生華人,但也有土生印度人(仄迪人,Chitty),土生爪夷人(Jawi Peranakans),土生歐亞人( Eurasian Peranakans)等。我們在馬六甲葡萄牙村見到的土生歐亞人講的是kristang,一種混雜著葡萄牙語、馬來話和福建話的語言。據當地的土生歐亞人的說法,他們的先民來自16至18世紀間,屬於葡萄牙先民跟亞裔通婚的後代。土生華人在塑造現代新加坡扮演過重要的角色。譬如陳金聲捐錢建蓄水池,陳篤生捐錢建醫院,林文慶創建學校與為平民謀福利,李珠娘成為新加坡第一位婦產科女醫生,李光耀、吳慶瑞、杜進才等都是建國的中堅人物等。1831年,36位來自馬六甲的商人創建慶德會(Keng Teck Whay) ,那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土生華人互助式社團。慶德會是個完全封閉管理,不對外開放會員資格的協會,至今仍僅限於原始創會人的後代,目前只剩下22名會員。此外,1900年本地成立土生華人協會(The Peranakan Association Singapore),1910年成立戲劇協會(Gunong Sayang Association)。這些峇峇娘惹代表性組織依然存在。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8739?fbclid=IwAR227DBBUcS5LBq1w0pjV2h9nwOd3tg_7xp3mlTyJswT3UPZcMHuwwVb9ws
南洋文化 在 MissRita's 旅行享樂手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金門旅遊》
金城鎮水頭聚落、得月樓探索僑胞及南洋文化
風獅爺文物坊彩繪DIY,再來杯成人限定毛澤東奶茶
▶️遊記:https://missrblog.com/shuitou/
-
#金門旅遊 #水頭聚落 #得月樓 #毛澤東奶茶
南洋文化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廈門中山路始建於1925年,位於廈門島西南部。中山路是廈門街市馬路“四縱七橫”中的“七橫”之一,自開街以來,一直是廈門的商業龍頭、經濟中心。中山路是廈門目前保留較完整的展現近代歷史風貌的舊城街區,擁有小走馬路、陳化成故居、中華第一聖堂等眾多人文古跡。中山路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一條直通大海的商業街,成片的南洋騎樓建築、流光溢彩的LED夜景、琳琅滿目的各色閩台特色小吃和迴響在小巷街坊間的古老南音,構成其與眾不同的風格特色。中山路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市級涉台文物古跡1處,歷史遺址、古跡10餘處,還有南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6月,廈門中山路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稱號。
六大特色:
中山路保存下來的騎樓街道歷史文化遺址和閩南街市風情,見證了廈門城市歷史發展的過程,留存了城市寶貴的文化記憶。如今的中山路,經過近百年來的培育和打造,已經成為一條歷史積澱深厚、經營品類齊全、名店名品雲集、人流物流集中的歷史文化名街。
(一)文化優勢:廈門城牆,新街禮拜堂,江夏堂……中山路片區保留了眾多的文物古跡,孕育了眾多的廈門文化名人,堪稱廈門的文脈。這裡還有著名民族英雄陳化成、著名書法家歐陽楨、詩人虞愚、著名書法金石家呂世宜等名人的故居;著名的民盟早期領導人李公樸和作家郁達夫下榻過的天仙旅社;中國科學院前院長盧嘉錫的童年,也是在這裡度過的。中山路不但有豐富的文物古跡,而且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歌仔戲、中秋博餅等在中山路都有著悠久不斷的傳承。
(二)建築優勢:騎樓建築盡顯南洋風情,中山路主要由華僑投資興建,並由成片的騎樓組成,兩旁帶著濃郁南洋風情的騎樓建築映襯著中山路“南洋風情商業街”的雅號。位於中山路輪渡路口的華僑銀行,是當年廈門人與南洋華僑之間血脈緊緊相連的歷史見證。南洋風情的騎樓,加上了閩南傳統的綠琉璃門樓屋頂,騎樓的門柱上又加上富有中國特色的廻雲紋裝飾,為中山路騎樓添上了中國氣派和閩南色彩。中西合璧,開放包容,有人說這就是中山路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風貌。
(三)對台優勢:台商紛紛開店經營,位於海峽西岸的中山路,與臺灣僅一海之隔,聯繫甚密,淵源深厚,有“中國閩台風情第一街”之稱。福建、臺灣的各行業眾多品牌在這裡彙集;眾多的閩商、台商在此開店、經營,並經常舉辦與臺灣有關的臺灣特色商品展、鄭成功文化節風俗展演和歌仔戲、南音等具閩台特色的各項活動,是對台商貿、文化交流的重要視窗之一。中山路上有古城東路“閩台特色食品街”。3月18日,位於古城東路的“老台南劍獅美食文化園”也正式對外開放,廈門市民能在此零距離感受台南獨特的地方文化。
(四)交通優勢:地處市中心交通便捷,中山路地處廈門城市中心,在早期,中山路更是廈門城市的代表,當時的廈門就是指中山路周圍。中山路與“海上花園”鼓浪嶼遙遙相對,緊鄰廈門城市快速幹道—環島路、成功大道,緊挨碼頭、長途汽車站,就是到到最遠的機場也不足30分鐘。
(五)環境優勢:商業街直通大海,中山路是一條直通大海的商業街。走在街上,便有陣陣海風吹來,讓人感覺愜意無比。閒暇之餘,你還可走到街盡頭的海邊,遙望“海上花園”鼓浪嶼,聽濤聲浪曲,觀千帆飛渡、萬舸迸發。全國首創,廣告採用統一板材和底框,以歐式的鐵藝雕花來突出騎樓的優美,實施LED夜景工程,使藝術照明與建築景觀融於一體……近年來中山路的兩次大規模改造,既有效地保持了原有商業街的建築風貌、歷史印跡,又進一步突出了廈門的本土文化、南洋文化和閩台文化,提升整體景觀的內涵與品位,使中山路成為廈門的一大遊覽勝地,成為市民休閒的好去處。
(六)品牌優勢:老字型大小特產成“金字招牌”
中山路著力找准文化與商貿產業發展的契合點,不斷提升文化內涵、豐富文化業態,形成高、中、低端業態有機搭配,國際名品、老字型大小品牌主導的特色商業街區。在短短1200米的中山路上彙集了200多種國際一、二線知名品牌。眾多國內知名品牌,也是巧借中山路的人氣和影響力,在此設旗艦店,作為其品牌宣傳的排頭兵。中山路更是本土品牌的集散地,金鷺首飾、光華藥店、好清香大酒樓、黃則和花生湯、佳味再添小吃、葉氏麻糍、大同鴨肉粥等廈門老字型大小本土特產,成為中山路上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
廈門大學由陳嘉庚於1921年創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重點大學,由教育部、福建省和廈門市共建,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準大學,入選「111計劃」、「珠峰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準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是全國31所副部級中管高校。同時也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大學」,並曾有「東南最高學府」之譽。廈門大學亦為第一間擁有海外分校的中國大學,該分校區位於馬來西亞雪蘭莪。
胡里山炮台位於中國福建省廈門市所屬的廈門島的東南端海濱,是一座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的古炮台。炮台中存有德國克虜伯兵工廠製造的280毫米海岸炮,為世界現存最大的海岸炮。胡里山炮台於1996年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編入金氏世界紀錄,2009年被評為中國國家4A級旅遊景區。「胡里炮王」是廈門市政府於1997年評定的廈門名景新二十景之一。胡里山自從明代時就設有炮臺,並派兵駐守。鴉片戰爭期間,廈門島被英軍攻陷,石壁炮臺被毀。現存胡裡山炮台是清朝洋務運動時期的產物,由當時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及閩浙總督卞寶第題奏獲准建造。工期兩年八個月,完工時的閩浙總督為楊歧珍。炮臺結構為半地堡半城垣式,兼具歐洲和明清的建築風格,總面積達7萬多平方米,其中城堡面積1.3萬多平方米。炮臺分為戰坪、兵營和後山三個區,內有暗道、護牆、護城壕、彈藥庫、兵房、觀哨台、官廳等。台基由烏樟樹汁和紅糖、糯米、砂土、石灰等攪拌而成,十分堅固。胡裡山炮台選址海島東南端海岬突出部,三面環海,向東可支援距離約4500米的白石炮臺,攔阻敵艦於水道外。南面則和對岸(今漳州龍海)嶼仔尾炮臺隔海相對,交叉封鎖航道。向西則可協助距離約5000米的磐石炮臺,一同追擊廈門港內敵艦。向北也可支援島內陸軍陣營。胡裡山炮台裝備先進,直至民國時期仍在海岸戰爭中處於優勢。最近翻查廠家資料,原來中國先後曾進口十門巨炮,但現存只有胡里山這座。
南洋文化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廈門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景區位於美麗的國際花園城市——中國廈門,是華夏文旅集團斥資28億元傾力打造的一部文化旅遊巨作,景區包括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及神游華夏大劇院兩部分,已被列為廈門市重大項目和福建省文化產業十大重點項目,已於2015年正式對外開放 。老院子景區規劃建設兩大模組,包括一場:“神游華夏”室內演藝劇場,即神游華夏大劇院。全天候表演360度大型室內山水實景演藝《閩南傳奇》,在現代高新科技造就的震撼場面中上演閩南獨特的歷史文化經典。該演出申請了使用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20多個,保證了演藝的不可複製性;一園:老院子民俗風情園,規劃設計建設媽祖文化園、民俗文化村及中華姓氏文化園等,在建築風格及佈局樣式上注重體現廈門當地的文化符號,著力將其打造成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休憩園區。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通過閩南漁家百姓尋常的生活場景,講述下南洋幾代人的生活、創業經歷,集觀賞性、體驗性、文化性於一體,從多角度展示閩南當地的漁村文化、民俗文化、媽祖文化、南洋文化以及尋根溯源的始祖文化。園區在建築風格及佈局樣式上注重體現閩南當地的文化符號,集休閒娛樂、餐飲、購物於一體,著力打造成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休憩園區。走進漁村老院子,尋跡閩南特色民俗文化脈絡。漁村文化區:夕陽西下灑落在院子前的大榕樹下,光影稀疏跳躍不止,遠處海平線上一艘艘漁船滿載而歸。 “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自漢朝以來絲綢之路上各國頻繁往來,民族文化豐富。閩南地區東臨大海,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閩南人很早就開始發展商貿,進行海外貿易,通過絲綢之路走向世界。廈門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立足海上絲綢之路地點,生動刻畫了百年前閩南漁家百姓尋常的生活場景,用故事將各個場景串聯起來,從多個角度展示閩南地區的特色民俗文化和南洋文化,詮釋海上絲綢之路顯露的歲月滄桑以及留下的厚重人文歷史。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縣惠東半島海邊的一個特殊的民間風情,她們以奇特的服飾,勤勞的精神聞名海內外。惠安女,從狹義上來說其實是惠東女,主要分佈在福建惠安東部崇武、山霞、淨峰和小岞四個鎮,是地地道道的漢族。她們的服飾,也深深地影響著周邊的鄉鎮,如東嶺、東橋和輞川等。據當地人說,幾百年前,她們由中原移居於此,因海邊生活為防風而佩帶花色頭巾和橙黃色的斗笠,花巾上還有編織的小花和五顏六色的小巧飾物;上身穿著緊窄短小的衣服,露出肚臍;下身穿著特別寬鬆肥大的褲子,腰帶是紮在肚臍下麵。 惠安女穿著具有古老傳統的服飾:頭披鮮豔的小朵花巾,捂住雙頰下頜,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狹,露出肚臍,下穿黑褲,又寬又大,這種服飾獨具一格,尤引人注目,具有很強的色彩感染力,被視為“中國服飾精華的一部分”。 媽祖文化區:閩南沿海鄉人多往海洋發展,但海洋生涯風險較大,故多數拜仰神明來保佑,尤其航海人依靠“媽祖”導航,寬慰旅懷,祈求平安。媽祖是海峽兩岸人民虔誠信奉的海神,閩台一體,信眾之多,有如過江之鯽,故有“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的真實寫照。廈門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建有世界獨一無二的“三面媽祖”水中顯聖的大型動態音樂景觀,已獲國家多項發明專利,媽祖神像高32.3米,表演時加以新穎奇特的燈光、音樂、舞美及移動平臺的巧妙結合,將吸引海內外眾多的媽祖信眾來此頂禮膜拜。
南洋文化 在 Dee 好得生活/ 南洋文化餐酒館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Dee 好得生活/ 南洋文化餐酒館. @dee.taiwan · Restaurant ... 感受那全新概念的南洋優雅文化. 線上訂位連結https://deetaiwan.com/deebistro/… See mor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