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孩子」不是一種招式,是需要仔細琢磨的能力】
應該有不少人聽說過,或是在教養書上讀到過,要處理跟孩子之間的衝突的時候,直接「說道理」是沒有效果的。大人必須要先「同理」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他的情緒被理解,心情緩和下來之後,才能開始有效溝通。
但是,「同理」兩個字說得輕巧,好像只要家長手頭上備著幾組情緒相關的詞彙,遇到問題,就亮出「你是不是在難過」牌、「你是不是在生氣」牌,被情緒困住的孩子就會立刻被「降伏」,聽懂大人要說的道理,恢復成笑容滿面的小可愛。
怎麼觀察,怎麼抓準時機,怎麼斟酌用字,怎麼判斷「同理」有效無效,這些魔鬼般的細節,放到每個孩子身上都不一樣。教養文章裡的例子永遠都是有一些類似的地方,但是又有差異很大的地方,那些差異到底該怎麼辦才好?
其實「同理」這件事情,是諮商師需要重點磨練的能力之一。我用「磨練」兩個字來形容,大家就可以比較能理解,這不是像說話或走路一樣,在長大過程中必然會學習到的能力。諮商師需要磨練「同理的能力」,因為這跟個案之間的「信任感」息息相關。透過「同理的回應」,個案才能一步一步確認「諮商師真的能夠了解我的處境」,才有可能逐漸敞開心房,說出內心的想法。
以同樣的邏輯思考,「同理孩子」這件事,並不是一種「調教用的招式」,而是一種「了解的過程」。當大人的態度,語言和肢體碰觸,傳達出「我願意懂你,可以相信我」的訊息時,孩子才會放鬆下來,表達出內心真正的情緒,或者是說出剛剛原本不願意透露的想法。
類似這樣「同理孩子」的過程,我有過一次很完整的經驗。
***
蕃茄拿了一本英文繪本要我讀,我問他想聽中文還是英文,他說要中文就好,於是我就看著英文,用我自己的翻譯讀出來。讀到某一頁的時候,蕃茄阻止我:
「你念的跟我想聽的不一樣。」
以前的翻譯不一樣嗎?我想很久,想不起來以前到底怎麼翻的,就稍微更改了斷句跟選字,再唸了一次。
「不是這樣,還是不太一樣。」
「你記得我之前是怎麼讀的嗎?」
「我不知道,反正就是不一樣!」
蕃茄的表情跟聲調都改變,明顯感覺到不悅。喔喔!這種時候就是要靠「同理孩子的情緒」來解決吧。應該沒有問題,這個情境還滿簡單的。
我說:「 你覺得沒有聽到想要的版本有點不高興嗎?」
蕃茄把我的臉推開:「我不想說,我不要說。」
「沒有關係的,我知道這種感覺。有時候我在講一些我覺得爸爸應該要記得的東西,可是他卻不記得,這個時候我也會不高興。」
「我不要講。」
奇怪,為什麼不是很順利?有哪裡的頻率沒有對到嗎?我琢磨了一下剛剛跟蕃茄的對話,我說「不高興」的時候他的反應很抗拒,感覺並不接受我的解讀,這時我就急著跟他說「沒關係,我知道」,其實他不相信我真的知道他的感受吧。
我靜下心來,回想起小時候媽媽曾經編過一個故事給我聽,我實在是很喜歡,但隔了一陣子當我希望媽媽再說一次那個故事的時候,媽媽卻說他忘記了。回想起當時的心情,我對著蕃茄說:「你真的很希望能夠聽到一模一樣的說明是嗎?沒有聽到很失望吧?」
蕃茄突然抬頭看我,點點頭,眼淚就流下來了。
Bingo。
蕃茄瞬間跳下沙發丟下書跑去找爸爸了。我聽見蕃茄在遠方,抽抽噎噎地跟爸爸說:「我,我好想聽那個一模一樣的,嗚嗚,可是媽媽,嗚嗚嗚⋯⋯都說不出來⋯⋯」
當我狀況不好,疲倦又煩躁的時候,這個情形很容易被我解讀成「蕃茄在生我的氣,討厭我了,還跑去跟爸爸告狀」。但是這天我跟他的情緒非常對焦,我發現他跑走其實是因為他被正確同理了,失望的情緒找到出口流出來了,所以立刻需要爸爸的安撫。
傑克輕輕地問他:「媽媽上次是照著書上唸的嗎?」
「不是。」蕃茄吸著鼻子說。
「那真的是沒辦法呢,這樣的話必須媽媽自己想起來才行。」
接下來的對話小小聲的,我聽不清楚。隔了一會兒,廚房裡並磅並磅,一大一小開開心心出門去倒垃圾了。
幹得好啊媽媽!我有點得意地站起身,把書拿回櫃子放。
***
這個例子發生的時候差不多剛好一年前,蕃茄四歲半左右。看到這一段紀錄的時候,我想到的是,我有好長一段時間沒有辦法這樣同理蕃茄了,經常因為他的「玻璃心」感到非常的不耐。
例如說,接蕃茄放學以後帶他去公園玩,要回家的時候我站起身跟其他家長說:「那掰囉我們要先回去了。」蕃茄就崩潰大哭:「你不可以跟其他人說掰掰,我不要你跟他們說掰掰!!!」
又例如說,我從廚房倒杯水過來,聽到蕃茄跟爸爸在討論「家裡還剩幾顆蘋果」,我隨口說句「喔我剛好有看到,還有兩顆」,蕃茄也可以崩潰大哭,因為他是要爸爸猜答案,不是在聊天,結果被我搶先講出來了。
還有更多根本想不起來的例子,都是因為他自己心裡有某個藍圖,結果我做的事情不符合他的預期,或者打亂他原本心裡的計畫,他就瞬間被引爆,尖叫眼淚齊發,有時還罵人!
真的是搞不懂耶!到底有什麼好這麼難過的,我又沒有做什麼很誇張的事,只是一些誤會,不然就是你自己想耍把戲又不講,誰知道你在想什麼啊!我哪有這麼糟糕,也不是故意的,你這樣呼天搶地的好像我對你很差是什麼意思?說要同理小孩,也都有在同理你了讓你好好哭哭個過癮,還這樣不知好歹,都幾歲了。拜託我已經算很尊重你了,該道歉的時候也跟你道歉了,你要不要去看看其他家長,像你這種哭法,早就不知道被揍過幾輪了!
啊。
我突然意識到,剛剛那段內心的碎念,都是在替我自己抱不平。我覺得我做了這麼多,同理這麼多,讓步這麼多,蕃茄也該「鬧夠了」,該「知足了」吧。比起其他人,我已經做得很好了,你這孩子不要太過分。
我其實在意的是我自己。
我被不平衡的情緒塞得滿滿的,根本沒有空間去理解蕃茄。雖然我並沒有惡言相向,看似有給予蕃茄表達的空間,也說了「我知道你很難過啦」,但是我說出口的話是「空的」,裡面並沒有真心。我不想浪費時間。我不想讓我的心情被他「牽動」,因為這樣好麻煩又要拖好久。我想要維持我的冷靜和超然的態度,所以只想著給他哭一哭我就要來說教,完全沒有意願把蕃茄安撫下來。
我似乎也在不知不覺中,認定「你已經夠大了」,主動提高了對蕃茄情緒表達方面的要求,擅自訂出我認為他應該要做到的標準。所以,在蕃茄崩潰的當下,我早就私自判斷了蕃茄的情緒是否「適切」,如果我覺得適切,他才有資格得到我的同理;如果我認定不適切,我就不應該去「配合」他,讓他稱心如意。追根究底,其實是因為我自己對激烈的情緒表達,有非常負面的觀感。我並不想去感受,也不想去理解,我只想要蕃茄停止,改掉這種動不動就崩潰的「壞習慣」。
所謂的同理對方的情緒,很重要的關鍵是「#不帶批判的接納」,還有「#主動理解的意願」,才能讓對方感受到我跟他在同一個位置,願意分擔他內心裡的感受。我根本沒做到任何一項。這樣虛有其表的「同理」只是一種表演,讓我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我想起以前,我的父母總是板著一張臉命令我:「說啊,我們是你爸媽,有什麼好不能說的。」他們總是覺得心累,總是覺得「方法用盡,我就是不肯說」。但是事實上,從我的角度來看,我早就用過很多的方法「說」,是他們不願意去聽,我再也不會上當了。
我分享學校發生的趣事,父母說:「你在學校都做什麼啊,有沒有在專心唸書啊。」
我跟同學吵架了,關在房間裡哭,父母說:「這些人你長大以後都不會記得,不要在他們身上浪費時間。」
我被同學霸凌,跟父母說出具體細節,數年後那些細節被父母提出來,說是我人格有問題不討人喜歡的證據。
沈默,是一種自我保護。說出口的話如果不被接納,只會讓自己更受傷,所以寧可閉口不談。寧可抱著沒有任何人可以傾訴,無法被人理解的寂寞,住在很深很深的黑暗裡。
沒有同理,就沒有信任,就不可能卸下心防說出心裡的真正的想法。
如果,我還是堅持這樣「我比較委屈,我已經很努力了,你應該要知所回報」的態度,那麼遲早,蕃茄也會開始用冷冽的眼神看著我,半個字都不想說出口吧。
我還不是很確定,能夠如何有計劃又有效果地,讓我自己同理他人的能力有長足的進步。但是至少,我可以先從「#在當下發覺其實我比較在乎自己」,還有提醒自己「孩子拒絕溝通時,#別急著責怪他」開始吧。
---
歡迎到匿名塗鴉牆留言:
[蕃茄家塗鴨牆--同理心](https://padlet.com/tomatogreenlife/1v85hlwpof0qc7ou)
半杯水的道理英文 在 孟買春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北香港之外如果再選一個地方,我選馬來西亞檳城,不過我的標準是小吃不是名店。正因如此,在普羅旺斯期間有朋友相約去米其林餐廳吃飯,我都沒什麼期待。餐廳一定是低調奢華,偶爾怕拿錯刀叉酒杯水杯顯得笨拙,每道菜上來,大家都得發出讚歎聲想一些聰明的話來評論幾句,小酌一口配菜的酒,再說幾句聰明話,拿以前去過的米其林餐廳出來比較一下。。。我的形容或許有點誇張,不過大致也相差不遠,這樣的餐久久一次不錯,常吃卻是一種精神負擔。
【我不需要米其林】
一、
1990年代初期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有一次從台灣搭飛機到美國,在航空公司的雜誌上看到一篇法國美食家用英文寫的美食評論。
他說他到圓山大飯店吃飯,點了一道醋溜黃魚之類的菜,魚非常好吃,但是魚的上面有一些油,那些油跟水沒有充分的混合,顯然廚師非常的粗心,沒有事先將油跟水用攪拌器攪拌過,所以那是一個失敗的料理。
我看了一直笑,因為我知道,魚上面的那些油是淋上去的,那道菜本來就是那樣做。法國人自己不懂,以為是廚師粗心不懂。
二、
我在美國布朗大學讀博士的時候,每天在學校的大食堂吃午飯跟晚飯。而我不是一個挑食的人,西方食物都吃得相當習慣。
但是我最怕的就是每兩、三個禮拜一次的「中華料理之夜」,因為學校的那些美國廚師燒出來的中華料理實在不三不四,尤其是那個酸辣湯,裡面糊糊的,我研究了老半天,才知道那是蛋汁。
煮酸辣湯的時候,應該要先等到湯滾了,才把蛋汁倒進去,這樣才會形成漂亮的蛋花,這點粗淺的道理,連我這種三流的台灣廚師都懂。但是學校的美國廚師們不懂,沒等到湯滾就把蛋汁倒進去了。「蛋、水充分混合」之後,還真是挺噁心的。
三、
布朗大學距離波士頓不遠,我有時候會跟其他的台灣留學生開車去波士頓的中國城吃飯。
中國城的中國料理餐廳很多,有些大排長龍,有些人不多。學長、學姐們告訴我,那些有一大堆美國人在外面排隊的餐廳,東西往往不好吃。我們華人自己知道那幾家比較好吃,而且通常不用排隊。
但是一、兩年之後,我們常去的那家餐廳也變得大排長龍。我們懶得排隊,就換到其他我們覺得好吃又不用排隊的餐廳。
但是又過了一兩年,我們新選的餐廳也變得大排長龍,而早幾年有很多人排隊的餐廳,卻變得門可羅雀。
於是我理解到,美國人到中國城吃飯,通常不知道哪一家比較好吃。於是沒有經驗的,就選人最多的那一家去排隊;而比較有經驗的,就選那些裡面有最多華人用餐的餐廳。
所以我們這些華人到哪裡,西方人的人潮就會跟到哪裡。
四、
布朗大學的附近有一家中餐館,老闆姓陳,我跟我姐姐一家人經常在周末到那邊用餐,跟陳老闆混的挺熟的。
陳老闆很好心,總是安排我們坐在靠馬路的大窗子旁邊,讓我們一邊用餐、一邊能看到外面的風景。
幾年之後,有一天我福至心靈,突然問陳老闆:「你每次都安排我們坐在窗子旁邊,是不是故意要讓外面的人看到,這邊有一些東方面孔的人在用餐?」
陳老闆聽了一直笑,他說:「當然是這樣。你怎麼現在才想到?」
五、
Bob Dylan 有一首名曲 “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裡面有一句名言:「你不需要氣象人員告訴你風往那邊吹。」("You don't need a weather man to know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
意思是說,在外面街上混的,不需要一些坐辦公室的來跟我說外面的狀況。
同樣的,身為一個在台北街頭混的台灣人,我也不需要一些法國人來跟我說,哪些台北的餐廳比較好吃?
喔,對了!其實我也不需要 Bob Dylan 來告訴我這些粗淺的道理。
半杯水的道理英文 在 林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個人認為呢篇幾好笑
文:林作
最近幾年,由於我想打開內地市場的關係,多番隨媽媽到內地不同城市認識不同大佬,也在香港參加一些媽媽的飯局。我和媽媽是最佳拍檔,比起母子關係更像是生意夥伴的關係。這代表我們聊的,不是我倆各自的感情生活、個人情緒、所見所聞,而是政治、經濟,兩人各自的生意前景,以及各自的事業野心。我和她十分不一樣 - 她沒讀過書,英文不識一字,為自己沒有知識感到自豪,最喜歡取笑讀飽書但賺不到錢的人。她不理性思考,十分依賴自己的直覺和偏見,也傾向於衝動。最可愛的一點,是她和很多媽媽一輩的人一樣,毫無幽默感,更遑論黑色幽默了。所以之前寫過,一次在北京媽媽介紹一位阿姨給我認識時,跟阿姨說道我是個經常闖禍的人,然後我當著她面對阿姨說:「對,我剛開車撞死了人。」我媽是會完全抓狂的。
我卻會笑死。我十分喜愛捉弄我媽。我是個讀書人,有人說人吸收外來資訊有兩種主要方式,也代表兩種人:一,是比較能聽訊息然後過濾的人。二,是比較能看文字然後過濾的人。據說被刺殺總統肯尼迪是後者,致使他的幕僚都圍繞那種方式工作,但他的繼任確實相反,導致後來白宮運作奇差。我喜愛閱讀、文字、思考。我崇尚理性,無法接受不符合邏輯的東西,討厭阿諛奉承。
基本上,我就是和我媽媽相反的人,從性別開始就是。不過由於從小跟著她長大的緣故,我能從她身上體會到一些人生道理。因此,我同樣有胡說八道的口才、有在熱鬧社交場合中打交道的能力,也能瘋瘋癲癲地過人生。
我唯一無法接受的,但也是我媽媽最引以為傲的,是她的正面思考人生觀。
是這樣的,我看著一杯半杯的水,我不會覺得「怎麼只有半杯」,但又不會因為有半杯的水而感到感恩。我是無論誰有多少,我都客觀接受。
但我媽不是。我媽看著半杯的水,她會覺得:「有半杯!」我一定能把另外半杯水也給騙回來,只要我想就行。然後,她會用盡一切方法,拿著半杯的水和別人拿著一杯的水交換:俗稱「搵笨」。
一直以來我是很瞧不起的,直到我發現,她應該是看了特朗普小時候的事蹟。
特朗普小時侯隸屬紐約曼哈頓一個教堂派系,該牧師是一個名人牧師,有著很多新派支持者,出版過很多書,其中一本暢銷全美國的,叫做 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 (1952). 裡面提到:「任何我們面對的事情,無論多苦難,甚至絕望,都不比我們面對它的態度來得重要。一個樂觀和自信的想法習慣可以改變或克服這個事實」。這是特朗普最珍重的一本書。我媽肯定沒讀過,但她一直都做到:她的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就足夠成為事實了。
圖片來源:《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
我分享這些不是為了什麼,只是為了告訴大家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以及效仿很多向愛情專欄社交媒體帳號講自己故事以尋求大家意見的人一樣,問問大家我該如何面對如此的一個母親。
如果你是特朗普個仔,你會點面對人生?
責編:林偉德
http://www.orangenews.hk/lifestyle/system/2020/01/15/010136979.shtml
半杯水的道理英文 在 香港岛妇女联合会主席张雅丽对青少年讲:想想“半杯水”的道理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CCTV is funded in whole or in part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kipedia. ... <看更多>
半杯水的道理英文 在 樂觀的人會說:「還有半杯水耶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看影片學英文Is the glass half empty or half full? 杯子是"半滿"還是"半空"? 一個玻璃杯,裡面有半杯水,悲觀的人會說:「只剩下半杯水了。」;樂觀的人會說:「還有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