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把這兩本書看完,看電子書不知其厚(應該兩本都很厚),而且我覺得這兩本書很適合搭在一起看,網際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過去的口耳相傳演發展至今的網路農場,訊息傳播的範圍遠比以前更廣,更快也更具有影響力。不過也因此給了許多有心人刻意製造的空間,讓原本的真相因為眾多的原因而遭受扭曲。
《真相製造》這本書作者劉致昕為《報導者》副總編輯,書中討論了包括國際上的實際採訪案例,包括政治與經濟的發展,任何題材都可以為擁有特定目標的領導者作為工具或武器,達到他們預設的目標。中間過程中你會看到所謂的公平與正義從崇高的理想,在現實與人性的壓力下成為口號。
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可以反思,這樣的情況是否也發生在我們的周圍。讀到最後一章作者討論台灣當前的情況亦是如此,透過Line、臉書等社交媒體頻繁傳遞所謂的"資訊",小至日常生活的長輩關懷,大可至政治、經濟等討論與意見,影響著我們對於選舉與投資等的決策。
「農場就是農場,不需要想得太複雜。大部分的農場都是盈利而已。」這是作者在採訪農場經營者時對方的回答。寫文章的人目標是帶來高流量賺取收益,所以他們的目標是寫出大家愛看的東西,而不是真的有益於社會、值得了解的內容。而相比於一般農場,或許更大的農場是"Youtube”。這讓我想到確實在某些新聞熱點發生時,Youtube就會出現很多精心剪輯,非特定人做出的內容影片,點擊率都非常高。
科技巨頭所創造出的社群網站提供一個訊息互通的平台,但少有實際的監管機制。面對個別國際市場中引發的問題,在當地也無法提供解決方案,將問題歸給總公司的政策一致性。這或許也是各國想要約束科技巨頭的影響力,並制定相應法規,減少壟斷嫌疑的最大因素。
如果你也一起看《人際網絡解密》這本書,你會更有感整個世界目前的樣貌。作者馬修.傑克森是史丹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研究社會和經濟網絡研究已有25年以上。書中討論了網路與人類行為的變化,是怎麼型塑這個世界。人際關係除了影響個人社會地位與教育水平之外,對於我們理解與接受新的資訊,做出相應的反應更扮演重要的力量。
平台是工具,使用平台的人是主角。一個人能有多大的影響力、號召力與成長力決定了資訊在平台上傳播的力量。舉例來說,最受歡迎的人氣王在整體網路中的代表性往往被高估,因為一旦這些擁有高關注度的人都做一樣的行為,就會被視為是「正常行為」的標準,這也讓所有人可能因為少數人進一步改變追隨者的決定。
尤其在社群媒體的發展下,更放大了這樣的效果。我們在平台上持續看到這些非常活躍的KOL,主導著內容傳播,影響其他平台用戶的思考與行為,帶動新一波的流行趨勢。你可能會想:我是不是因為沒有和其他人一樣而感到格格不入?就我認為不需要因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感到困窘,而是依照自己的條件與興趣設定目標,專注在自己擅長且熱愛的事情更重要。
書中將影響力的指標分為四種:人氣度、連結度、觸及範圍和媒合和橋樑。你有多少追蹤者代表你的人氣度,你的人脈圈代表你的連結度,你的人脈中每個人擁有多少影響力又會變成網絡效應擴大你的影響力,而你所觸及的範圍是你散播資訊的能力,人脈網絡愈大可觸及的範圍愈廣,最後則是媒合與橋樑,決定了你在網絡中的地位與可取代性。
將這幾個指標套用到不同的場域上都可以通用,如果你把這樣的連結放到病毒傳播與金融危機上也是如此,當網絡連結愈深,連結愈廣便會創造愈高的傳染力,形成一連串的負向傳導,危機愈加嚴重。
回到影響力對資訊傳遞造成的影響,連結網路所形成的集體智慧,是否可以讓我們做出精準決策?在書中也討論了這個主題,如果只是涉及了簡單認知的資訊,這時候你做出的判斷通常是是與不是、對或不對這種二分法的選擇,只要連結網路夠大,便可以讓消息快速擴散形成普遍認知。
不過,如果資訊涉及了一個學習過程,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想法與估計值時,就必須將不同來源的資訊加以匯總與分析。這時候我們的人際網路也扮演重要角色,你周圍的朋友所提供的意見、意見領袖的建議與你依賴的資訊來源都將成為你考量與決策的一部分。
我們需要更多元的朋友與資訊來源,也希望可以擁有更好的意見領袖,提供真實且專業的資訊讓我們更貼近事實。過度追求網路聲量,過程中你所傳遞的意見可能會開始走向極端,才能吸引目光,引發激情,同時壓縮議題多元討論的空間,這對於整體社會來說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對收到的消息視而不見,避而不談也不是一件好事。當愈來愈多人認知到網路上的資訊很多都帶有色彩,甚至被剪接拼湊後,對於資訊的不信任感提高,也會拉低我們蒐集、理解與分析事實的效率。該怎麼辦?
《真相製造》的作者最後提到的解法也分享給大家,真相永遠不是非黑即白,你必須對一切保持懷疑,並跳出同溫層確保資訊來源的多元化,最後是多讀書,多了解不同領域專家所撰寫的知識,聚焦在你喜愛的事物上,提升自己的能力。事實上我也認為能夠提供真正可被考驗的見解與知識,成為長銷書的書籍擁有極大的價值,可以讓我們更理性客觀的面對這個世界。
兩本書都很精彩,也推薦大家買來閱讀,絕對會很有收穫!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電子書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沒想到「東京,一日陌生人」這個採訪住在日本的台灣人的企劃已經持續近六年。當初我自己處於一個因為沒辦法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猶豫該不該換工作轉換跑道的時期。雖然無助,但也告訴自已絕對不能忘記要繼續往前,因此決定開始採訪一日陌生人們,將他們在異鄉打拚的故事與經歷寫下,分享給跟我ㄧ樣徬徨的人,或者需要一點動力的人。
近期是我第一次同時採訪兩人,分別為來自淡水與永和的插畫創作者Aiko& 瑋璿。她們個性截然不同,學習方式一個自學,一個到專門學校鑽研。但兩人都對藝術創作充滿熱情,我相信是這份不停歇的努力讓她們結緣成為這條路上的朋友。
透過這次採訪,我覺得很開心的是聽到她們對彼此說「欸,原來妳是這樣想的!我都不知道有這段!」,並且在訪談結束後和我說:「謝謝妳讓我們有將心裡的想法好好整理說出來的機會。」
我在新書《東京 時時刻刻》那些輕描淡寫的日本真實生活,疫情之下的第一手點滴記錄的最後一章節「住在日本的外國人」中也採訪了幾位來自不同國籍與背景的朋友們。平常和朋友之間的日常聊天的確很少會去提及一些更深層或主題性的的想法,
因此看到他們的回答,有種重新認識朋友另一面的感覺。
有興趣的人,歡迎點閱文章看採訪內容的全文
https://vov1232001.pixnet.net/blog/post/69678680
東京,一日陌生人#29 Aiko& 瑋璿
——————————————
《東京 時時刻刻》那些輕描淡寫的日本真實生活,疫情之下的第一手點滴記錄
5/20全台實體書店上市
5/22博客來上市
🔎詳細書籍介紹:https://bit.ly/MihoTokyo
🔍電子書各大通路全面已經上架
👏歡迎閱讀完的讀者在博客來留下書評
👏歡迎分享開箱照或拍限動@mihowang47 給我
🎉出版社說第一刷剩ㄧ百本就準備二刷囉!
Aiko作品 IG:https://www.instagram.com/aikoberry/
瑋璿 作品 IG:https://www.instagram.com/weihsuan921/
#東京時時刻刻 #而且最近還在東京巧遇以前的採訪對象實在太開心 #東京一日陌生人 #僅拍攝時拿下口罩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電子書 在 新經典文化ThinKingD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精采回顧 #倒數10分又38秒 女性熱愛的小說🌹
昨天的線上活動大家都聽得開心嗎?在大雨的夜晚,能在家裡舒服地喝著飲料,參與這場百人讀書會,一同認識這本土耳其小說,相信是個乾爽又愉快的體驗。
以下摘錄兩位講者 黃宗潔(教授、作家)xKristin(影書評人、作家)的精采內容──
🧑宗潔老師:先從《倒數10分又38秒》的書名來講,它是從人的意識消散的過程來著眼,醫學史上對於人的身體和意識之間「斷離」的過程其實一直很感興趣,但對於「人死了之後我們的意識到底能留存多久?」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蓋棺論定」的答案。畢竟沒有一個死者可以清楚地告訴你:原來只持續了幾分幾秒……
19世紀初有一種實驗方式:去斷頭台找剛被斬首的屍體,頭一落地,就上前拎著死者的頭,在旁邊大喊:「你聽得到我嗎?」但死者即使聽得到也沒辦法回答你啊。夏法克把此種對「意識」的思考帶到小說裡,在所有關於死後意識持續時間的說法中,盡可能給了她一段最長的時限去回顧她的一生,是很溫柔的做法──
一個邊緣的女性,聲音沒辦法被聽見,夏法克給了她一段最長的時間,讓她去說她的故事。
👩Kristin:我習慣用大家比較熟知的電影來介紹小說給朋友聽,而這本書讓我想起《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截然不同的故事,但有本質上的共通點,是相當吸引我的地方。
松子是以青少年的視角展開,當她意識到姑姑的存在,是從姑姑的「死」得知的,對於這個未曾謀面的姑姑到底是個怎樣的人?會落到眾叛親離、孤獨死去的下場?都讓這個姪子非常的好奇。死人無法從墳墓起來為我們解答,所以他主動去了解松子一路上遇見什麼人、做了什麼工作、令人不勝唏噓的人生故事。
《倒數10分又38秒》就是從一位伊斯坦堡的妓女身上展開,述說了主角萊拉的童年的陰影、父權社會下的顯性跟隱性的傷害、東西方交匯的城市,我覺得比松子更精采。
🧑宗潔老師:我想聊聊結構上。倒數是一個「險招」!(笑)
一分鐘一分鐘這樣數,很容易落入僵化的節奏,還好她是順著「意識」,在意識快要崩潰、消散──就好像我們快睡著前意識的凌亂、跳躍,用感官的線索去串連,在串連的過程帶入五個朋友。在每一分鐘之後,加上一個朋友的速描、快照,用不是很冗長的方式講他們的個性與來歷,如何在這座城市裡面命運地交會,接著串聯到我更喜歡的第二部,#水緣關係。
我很喜歡所羅門《背離親緣》這本書裡提到的「橫向的家人關係」的可能性。第二部是建立在這樣子的前提上,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讓讀者覺得讀第一部故事就講完了,想不到她創造出更多的驚喜。
🙋♀️主持人副總編心愉:據說兩位講者對書裡女主角萊拉身邊的兩位男士有不同喜好?
👩Kristin:我喜歡萊拉的先生,他是一個輾轉來到伊斯坦堡的左翼青年,原本想當畫家。夏法克把他寫得很討喜、讀很多書、有各類思想的洗禮,這兩個人的相處、意識型態是很強烈的對比,但他還是對萊拉很善良,在大時代的碾壓下彼此還有這樣純真的感情,覺得非常感動。他們在成長背景非常不同,透過角色的差異、對照,可以感覺作者夏法克想讓大家看到:世界是多元的。
🧑宗潔老師:我對她的先生有一點意見。(笑)他的愛很自我,理想也比較片面,他在追萊拉時玩的小遊戲:「自由是什麼味道、伊斯坦堡如果是一種味道……」有點做作(笑),包含他說要幫娜蘭找工作,我覺得他的理想是包容性沒有那麼高的理想。看這段的時候一直想到愛特伍的《女祭司》,裡面那個也是很有理想的先生,但女主角覺得那我們寫羅曼史的理想就不是理想嗎?
我喜歡的是青梅竹馬,席南,他很內向、保守,不是俗世裡面真的那種很勇敢的人,可是後來到了第二部的翻轉,他變得有行動力去面對創傷,也是我喜歡第二部的原因。
第二部在解決的是五個朋友怎麼去面對創傷,去完成哀悼。我很喜歡裡頭的一段話:
「愛如果不是把另一個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去照顧,那什麼叫愛?」 ✨
🙋♀️主持人副總編心愉:一定要問你們,怎麼看帕慕克的作品跟夏法克呢?
👩Kristin:我看過一個關於帕慕克與夏法克的對話,夏法克說到,土耳其是高度性別歧視、甚至有「作家不能是女性」這種文學傳統。多數土耳其作家寫女性,都只被看作繆斯,只是被觀看、被探索的角色,夏法克甚至公開問過帕慕克的看法,但帕慕克就說:「嘿,我懂你在講什麼,但我就是一名男性土耳其作家,我能怎麼辦?」我覺得他們兩個在對於性別視角這個觀點,呈現在書中也是非常有趣的部分。
🧑宗潔老師:帕慕克早期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紅》裡頭,細密畫、宮殿式的華麗的色彩與氣味,感官的書寫很細膩,而《純真博物館》變得更日常性、庶民感,後來真正蓋起純真博物館!讓小說跟真實性有了對話,像我們去倫敦要去貝克街,觀光客要想像一座城市的時候,就有文學可以去依附的具體所在。博物館裡有男主角收集起來的菸蒂,帶出了「無意義之中的意義」這樣的訊息,更打破了我們原本對土耳其織錦般的想像。
而夏法克從更邊緣、更女性,充滿幻滅與破碎的人物,勾連出截然不同的伊斯坦堡的故事,是一種想像力的補充,讓我們不會陷在固著的想像中。兩位作家都可以豐富我們認識土耳其的面向。
帕慕克後來的散文集《別樣的色彩》裡的一段話,剛好可以回應《倒數10分又38秒》,他說:「城市的靈魂在於它的集體記憶。廢墟象徵著遺忘,也開啟了遺忘,但廢墟也可以是其他人 #修築夢想的新空地。」我覺得他後來朝向的思考,呈現了他的流動性,而《倒數》就是在開啟集體記憶本身的曖昧性。
集體是誰的集體?來自這麼多地方的人,邊緣的記憶,怎麼去納入集體裡面,怎麼不讓集體遺忘去把他們吞噬掉。我覺得夏法克在抵抗這樣的東西。
🙋♀️主持人心愉最後引用了夏法克的話,來為這場讀書對談作結──
在中東,故事一向是透過社會底層人們的眼去觀看,透過他們的嘴去傳述。這本小說處理的主題或許沉重,或者困難,但我打從心底相信,這是本 #讀了會湧起希望的書。
現今(土耳其)社會中,我們看到民主衰退、公共空間對多元或差異幾乎沒有包容力。我覺得在這樣的環境中,友情更加可貴,底層者的團結也更有力、更深厚。這些連結,給了我們啟發與希望。
✨
#WFH就要讀小說 #新經典陪你閱讀線上活動 #首場!
#防疫時期的選書方式 特別感謝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電子書 在 臺中市立圖書館大里分館/大里德芳 ... - Facebook - 登录或注册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好書推薦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一本重新思考人生與工作的改變之書#作者:艾希莉.史塔爾世界級職涯教練、《富比世》專欄作家帶你追求最理想的職涯,做真實 ... ... <看更多>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電子書 在 商管理財篇:《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重新思考人生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別做熱愛的事 , 要做真實的自己 》定價:450元優惠價:79折356元購買網址:https://bit.ly/3HOXhDg文/城邦書虫總經理林福益從小立志當記者,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