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偏頗的問題,其實不在於偏頗本身
先說在前:這裡所談的偏頗,是談台灣媒體在處理政治新聞上的偏頗,例如最近很多人討論的「韓流新聞台」,然而這樣去限制談的範圍,肯定是有所不足的。由於偏頗無所不在,例如性別、年齡、地區、階級.....不是只有政治,接下來我把議題限縮在政治上來談,請多包涵。
或許應該這麼說:被認為偏頗的媒體,其實並不認為偏頗是什麼問題,因為偏頗只是他們達到目的的手法之一,而這個目的其實通常也不是什麼深謀遠慮的計中計,#利益而已,包括 #商業利益 以及 #政治利益,又可分為 #長期利益以及 #短期利益。
媒體被賦予資訊中介的角色,因此偏頗的手法不外乎三種:
1) #選取的偏頗--選擇性的呈現部份事實,或是選擇性忽略部份事實。
2) #呈現的偏頗--在版面、時段、位置、順序等技巧上刻意凸顯、強調或掩蓋、弱化某些新聞。
3) #詮釋的偏頗--對相同的事實做出不同的解釋。
通常三種偏頗的手法會同時出現,交雜共用,不過看新聞看久了,或是對於特定議題有高度瞭解的讀者,大多有辦法一眼看出問題在哪。
但,那也是因為這三種偏頗基本上還是基於事實的,才能讓我們簡單看破。其實更常見的手法則是由媒體自行創造、構建,或與外部團體共謀,製造出一個虛構的事實,然後再從這個虛構的事實上來偏頗地選取、呈現、跟詮釋。這個虛構的事實從無中生有,到加油添醋都有可能,也就是虛構占的比例可以從一到百分之百。
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假新聞。
傳播理論中,#說服研究 的歷史最為悠久,諸如 #兩面並陳、#先正後反、#先反後正、#刻意呈現單面 等手法都早已被媒體玩得滾瓜爛熟。因為我們長期以來的閱聽經驗與訓練,不得不說,很多人認為媒體只要呈現出看似客觀、中立、理性、不帶太多個人情緒的資訊,那應該就會是真實,就值得去相信。
舉例來說,其實完全可以用 NHK 那種平淡冷靜的方式,做出同樣偏頗的報導。這種形式乘載的偏頗資訊,如果我沒時間查證,我認為我就會上當了。
而我知道,很多長輩,依舊認為用電視新聞這種格式播出來的訊息,就是值得相信的。就像很多年輕朋友可能也會認為,某些自己喜歡的 Youtuber 的影片,就是值得相信的一樣。要對每一則政治訊息進行思辨,實在太累了、太耗費腦力了,根本不可能辦到,所以我們無法不依賴路徑,相信通路。
也因此,許多媒體已經放棄了直指核心的說服手法,改而操弄更為低階、更為簡單的情緒來突襲大腦的周邊路徑。
這本來應該是廣告研究與廣告手法中的範疇,如今則被廣泛用在新聞報導中,所以我們會一而再、再而三看見政治立場不同的人的械鬥畫面,或是任何政治場合中都會有的美女,或是動物、或是小孩、或是打呵欠的老先生老太太,或是情緒激昂的支持者。這些訊息都不是核心的政治訊息,但是如今都成為主角。
我們會看見很多報導,討論政治人物的私德、家世、男女關係,以及針對失言、言行不一、與過往不一致等等脫離時間跟環境脈絡的偏頗詮釋,反而是與政治議題真正相關的核心報導,被當作花絮、甚至消失,例如政策可行性、執政檢討、人才任用、組織透明化等。
說到現在,只是交待了一下媒體如何偏頗,順便再次強調媒體為何偏頗:其實他們只是在謹慎評估競爭對手以及市場情況之後,選取一個利基點切入,然後透過持續不間斷的品牌形象營造,讓讀者自動去選取與自己立場相近的媒體來消費。
當閱聽人面對散落立場光譜上的媒體報導時,會傾向選擇與自己立場最接近的一個,並且漸漸將該媒體的立場當成是自己的立場。
銷售產品就是這樣,只是我們該把讓媒體把政治事務與公共議題當成產品一樣銷售嗎?
我們已經習慣看媒體 #爽就好,就像是在飛壘跟司迪麥口香糖中間做選擇,我們會在乎口香糖有多營養、多健康嗎?我們會在乎生產口香糖的員工是否過勞、是否能組成工會,拒絕不合理的要求嗎?
不過就是一條口香糖,幹嘛呢?
所以,媒體偏頗帶給閱聽人的真正問題是--
「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障礙,讓媒體盡可能壟斷溝通管道,藉此維護媒體作為假性政治陣營的代言人地位」。
白話一點就是--
「讓傾向 A 立場的民眾對傾向 B 立場的民眾心中的偏見越來越重,讓雙方越來越不願意進行人際溝通,而要讓媒體來代勞,這樣媒體就可以繼續塑造偏見,繼續賺錢了」。
製造沒有討論厚度,僅剩空洞內容的新聞報導是達成此一目標的必然手段。
因為立場不同從來就不是阻礙溝通的障礙,反而是助力。就像冷空氣跟熱空氣相遇,開始對流。
欠缺溝通的材料、削減討論的厚度,才是阻礙溝通的最大障礙。
沒深度又空洞的偏頗新聞媒體,#故意 展演出站在某一方,其實是為了讓自己成為某一方的代言人,同時扮演對立方心目中的敵人角色,為的就是藉由外部的反作用力來借力使力,幫助自己築牆、圈養其實立場本來很多元,但被迫靠一邊站的閱聽人。
這時候,#第三人效果 的影響就會非常大。
( 維基百科條目:第三人效果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8%89%E4%BA%BA%E6%95%88%E6%9E%9C )
舉例來說,偏 A 立場的媒體放出的新聞不見得會說服所有偏 A 立場的閱聽人,事實上,單靠單一媒體,傳播效果非常有限。
但反而是偏 B 立場的閱聽人,在看到偏 A 立場的媒體內容後,容易認為偏 A 立場的閱聽人都會因此被媒體控制、被操弄,因此提高戒心,急於站出來嗆聲、斥罵。
這時候,有少部分急切的人,可能選擇採用了與主流媒體相同的訊息操作方式,發表了一樣深度不足、充滿情緒的單面向批評,例如「看中天的人都是腦殘嗎?」之類的。
這些品質較低的批評,被偏 A 立場的閱聽人看見以後,自然會覺得偏 B 立場的閱聽人既偏頗、又低估我們偏 A 立場閱聽人的智慧,然後就開始輪迴,落入 #互相殘殺的螺旋 (請見井上雄彥的《浪人劍客》第 13 冊)。
而當 A、B 兩方的媒體都在做同樣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可以想像這個加速的過程。老實說也不用想像,我們就活在這個過程裡頭。不用外國勢力介入,光是為了鞏固利益,就足以讓媒體用這樣子偏頗的方式來運作了。
我們自己早就自動自發地把刀磨得又尖又利,抵著彼此的咽喉,外國勢力要做的就只是稍微推一下罷了。
一層一層的敵意在彼此之間築起越來越高的牆,然而這牆終究只是維護了既有媒體的利益,包括覺得這樣有效,打算也來撈的新進入者。
身為公民的我們,能不能避開媒體偏頗設下的陷阱呢?
我相信可以,但是我們必須更有自覺,要知道這些媒體偏頗的目的跟程度在哪,然後毫不猶豫地超越,頭都不要回。
這樣才能避免在偏頗媒體開設的競技場上,跟他們派出的虛擬打手玩生死格鬥,打贏打輸,錢都被他們賺走。
我建議,不同立場的閱聽人也不要再學偏頗媒體圈養閱聽人那樣,互相取暖搞偏頗了。因為網路的各種特性,讓網路比主流媒體更容易走向意見獨斷,更可能不民主,前面也說過了,這樣只是讓媒體借力使力,幫助他們把牆築起來,協助他們圈養閱聽人罷了。
對,我要說的是,除了韓流電視台以外,那些我們在臉書上按讚追蹤的粉絲頁。
最近常常從朋友的分享看見陌生的粉絲頁,名稱都很特別,通常是時事評論或嘲諷型的,圖文並茂,生猛有力,經過同溫層朋友的過濾,我多半也覺得這些粉絲頁的觀點蠻有趣,或蠻有料的。
他們的內容特色是,很明確地反對跟嘲諷某個黨、某些個政治人物、或某個政治傾向。他們會做很多的對比圖,讓立場相近的人看了覺得就是這樣,很想分享,但也會讓立場沒那麼近的人覺得偏頗,讓立場更遠的人覺得憤怒(如果看得到的話)。
我並不是說不能嘲諷,我也有我的立場跟偏見,我自己偶爾也會發些嘲諷政治的言論,我也需要有人幫我把話講出來,不過在與這些粉絲頁互動(按讚、分享、回應...)之前,我的習慣是先點一下「關於」看看。讓我很驚訝的是,幾乎 10 個裡頭有 9 個,在「關於」裏頭什麼資料都沒有,都是空空的,我無法追溯到任何一個我可以簡單驗證跟指認的個人或單位。
我並不是要說,這些粉絲頁都居心不良,或全都是公關公司控制的。但當這些粉絲頁的不透明度如此之高,又卯起來大量生產利於我們拿來黨同伐異的內容,我認為跟我不認同的偏頗媒體,並無二致。
匿名性是網路很棒的一個特點,儘管我目前不需要,我相信是應該保留的選擇。然而,對於政治時論型的粉絲頁來說,我認為明確表明身份是非常重要的,起碼要給在乎這件事的人一個驗證的機會,為發表的訊息負責。
所以,在我能確認他們的來源之前,我會選擇不要引用,跟減少與這樣的粉絲頁互動。我不想只因為這些圖文幫我酸罵了我不認同的另一方,讓我覺得舒爽,就順手分享給同溫層,幫助偏頗的媒體把恨意之牆築得更高,鞏固他們的賺錢模式(包括賣粉絲頁)。
比賽築牆,稱不上是公民對抗偏頗媒體。真正要對抗偏頗的媒體,應該要幫助被圈養的閱聽人得到自由,而不是汲汲營營找另一堆偏頗的粉絲頁媒體來圈養自己,把自己也關進另一道牆後頭。
不管是親中電視台、還是愛台新聞台,不管偏頗的媒體自稱是藍綠紅白無哪種色,我們不須拱手讓出詮釋權,讓具有厚度的自己被刻意淺薄的媒體代言。
要搶回詮釋權,不能靠刻意偏頗的電視台、報紙、也不能靠刻意偏頗還隱藏身份的粉絲頁。只要我們繼續把媒體當做口香糖一樣消費、只要我們繼續不在乎媒體的結構、資訊與金錢來源的透明性,只因為他們幫忙產出的偏頗訊息,幫自己說了話而感到爽快,就永遠逃不出互相殘殺的螺旋。
老實說,我覺得我們永遠也回不到那個認為「客觀中立應該是新聞基本價值」的神話時代了。然而我們不可能用偏頗對抗偏頗,提高透明性,才是身為閱聽人比較好的策略。
為了利益,媒體會繼續偏頗,繼續偏頗的選曲、呈現、跟詮釋資訊。我們這些閱聽人也是一樣,腦力有限,有確認偏誤、會被訊息定錨,但我希望,起碼有一小撮人,可以開始改變一件事,那就是要求媒體(包括電視台、報紙、雜誌、粉絲頁...)提高透明性,讓他們為自己的政治言論負責。
對了,你知道現在這篇文章是誰寫的嗎?
「井上雄彥太太」的推薦目錄:
- 關於井上雄彥太太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井上雄彥太太 在 拍謝少年 Sorry Youth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井上雄彥太太 在 [好雷] 灌籃高手— 好好的說好一個故事-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井上雄彥太太 在 井上雄彥結婚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井上雄彥太太 在 井上雄彥結婚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井上雄彥太太 在 太太的作品:) 有進步! 開課拉~ - Garytu's Fashion Illustration 的評價
- 關於井上雄彥太太 在 他再度讓無數人落淚,這是他用人生淬鍊出的藝術品!灌籃高手 ... 的評價
- 關於井上雄彥太太 在 分享灌籃高手漫畫結局之後...十日後 - 動漫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井上雄彥太太 在 風再起時粵語_正片線上看- Gimy劇迷 的評價
井上雄彥太太 在 拍謝少年 Sorry Youth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香港的朋友哩賀!拍謝少年即將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做專場演出,把新歌舊歌不保留地全部唱完!
感謝無比熱血的音伏線 Infrasound的細心安排,深刻紀錄南台灣音樂與生活的紀錄片《蚵子寮漁村紀事》也將與我們一起飄洋過海,在香港作首次的放映。
時常在音樂祭裡與香港朋友相遇,一起聽台灣好聽的音樂、吃台灣的美食;在這幾年動盪的大環境裡,兩地人民也熱切地相互關心,現在,換我們戴上魚頭,開啟破音,去香港找你們玩了!歡迎來聽拍謝少年,看《蚵子寮漁村紀事》!
演出資訊
日期:2015 年 8 月 22 日 (六)
地點:Focal Fair 香港銅鑼灣摩頓台5號 百富中心 28/F
節目一:
蚵子寮漁村紀事 電影放影
時間:16:00 – 18:00
節目二:
導演及蚵子寮鄉親映後座談
時間:18:00 – 19:00
節目三:
拍謝少年 演唱會
特別撐場嘉賓: Teenage Riot
演出時間:20:00
票價 : 電影+演唱會一票到底
預售 HK$240元 / 現場280元
由於位置有限,這次演出採不公開售票方式,售完即止。
訂票單:
http://bit.ly/1HAHbdz
有關 [拍謝少年 蚵子寮小搖滾] (文長,慎入)
點解?
為什麼想在香港辦這麼「台」的活動? 拍謝少年都是台語歌,香港人邊個識聽?首先音樂是無分語言的,所以不擔心聽不聽得懂的問題。推介他們給香港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們的音樂感動了我。近10多年,台灣與香港的年輕人都在面對所謂經濟發展的必然影響,香港年輕人從守護天星碼頭到反高鐵到雨傘革命,都在努力尋找不同地區/社區/地方的本土精神是什麼,而拍謝少年透過音樂呈現出對台灣本土精神的堅定,而正這份對本土精神的執著感動了我。
其二就是很多香港同鄉都說喜歡台灣,然大部分接觸到的都是台北的都會文化,這傾向大中華的生活圈,實質並不具代表性,要真的喜歡台灣,就必須先喜歡台灣的本土語言和文化,因為這才是經歷了日治時代和中國國民黨殖民主義沉澱出來的,獨具一格的台灣本色。如果你曾經到過台北以外的中南部鄉鎮短暫停留,也許就會感受到人民生活節奏和個性的不一樣。
拍謝是台語,「鎖你」的意思啦!
拍謝少年 (Sorry Youth),就是這樣的一尾台灣土產搖滾樂隊。吉他維尼、貝斯薑薑,鼓手宗翰,從2005年春天吶喊後開始寫歌,初期創作以樂器演奏為主,現在心繫台語搖滾,目標寫出阿公阿嫲點頭稱讚的台語金曲,以井上雄彥為精神導師,熱炒攤為後援補給,拎著啤酒樂器穿梭於南北縱貫現場,音樂靈魂來自現場表演氣味。在拍謝少年的現場演出中,你可以看到很多搖頭族,他們沒有吃藥,而是被他們極富意象的音樂感染。
至於為什麼要放[蚵子寮漁村紀事],那就一疋布咁長。
一個北部還微涼、南方已熱情的二月天,我們在指定的地點搭上小巴。道路把窗外建築密布的景色逐漸拉平,一路延伸到海岸。車裡年輕人脖子上掛著毛巾、踏著夾腳拖,坐在我前方的是一對中年夫妻,靜靜的對話不多。巴士抵達,乘客通通下車,那對夫妻也不例外。差不多是正午時分,先生後背的襯衫半濕,拉著太太往海岸邊走,說他不想錯過中午蚵寮國中的表演。
這是一個沿著台十七線公路的漁村—蚵仔寮。跟大多數的台灣漁村一樣,面臨沒落、人口流失、老化,逐漸凋零,昔日地方記憶都在消失當中,除了世居於此的居民,年輕人大都沒有經歷過,他們口中的那些海岸、流失的沙灘,還有街道的昔日繁榮。
面對這些失落,對村落、社區的未來想像,多數人冒出的第一個念頭,可能是建設或植入與地方脈絡毫無相關的概念、來吸引人潮和錢潮的「發展」樣貌。既然過往的榮景已成追憶,那麼,屬於現代漁村的革命進化,可能會是什麼?
一場由在地居民與年輕人主導的漁村小革命
一個單純的初衷,「希望讓在地的表演有一個舞台,在外的年輕人可以回來」、「招集2、300人,大家一起在海邊烤肉、喝酒,『搧海風』安捏」,一場由蚵子寮在地居民主導、自發性的活動雛型,跟一群回鄉年輕人的互相碰撞之後,這個構想逐漸擴大了,邀集樂團、市集攤位、公益募款…,促成了兩天湧入5,000多人的「蚵寮漁村小搖滾」。起初懷疑「甘屋郎ㄟ來?」(阿水會嚟睇?),到後來一搖,就搖了三年。交通、距離、住宿都不是問題,被吸引到這裡的民眾,來看的不是樂團有多大咖、音響設備有多炫,而是好奇為什麼會在辦偏遠的漁村?這些人是誰?他們怎麼做到的?背後的故事是什麼?
從有構想開始,在地居民就是主要推手,也讓年輕人的回鄉「有偈傾」。居民當中有的是蚵寮國中、小的志工、漫畫店老闆、漁網業者、學校老師和主任、在地工廠的老闆等等,還有回鄉開民宿、辦雜誌、手作商品的年輕人跟藝術家。此外,國小的合唱團、國中的三太子表演也是重點,實踐了一個看見在地性的炫目舞台。
每屆都吸引眾多的年輕人與民眾,對主辦的在地人來說,那種感覺是「雖然很累,想起來,你會很高興,很爽。」
想讓大家認識蚵仔寮的美跟文化,但文化在哪裡?
「我都沒有發現小時候玩的地方不見了。知道它不見了,只是沒有那麼有感受…」、「他們常說的那些(記憶),我們都沒有經歷過。」面對消逝,蚵仔寮在地居民像是突然驚覺,對於回鄉青年則是感覺有些斷裂。對土地和海岸記憶,在第二屆小搖滾,活動靈魂人物之一蔡登財會長,想的更多。他希望讓來這裡的人,看見更多蚵仔寮的美跟文化,也能回望昔日的蚵仔寮,而構想了在地的照片展。
搜集老照片的同時,也想起了以前蚵仔寮海岸遍佈的沙灘,已經被海淹沒、被海軍佔領的土地;年輕人在逝去的街坊阿嬤告別式時,想起自己跟家人,還有村落的關係;更憶起那條曾經被攤販、人擠得水泄不通但現在卻沒落了的街道;還有這裏的守護神—「通安宮」。
過往的記憶在流失,那些繁榮、道路、建築、海岸和人,但他們盡力保留,用展出宣示不要忘記,用演出創造新的在地記憶。蚵仔寮的美與文化,一部分也呈現在他們的實踐與互動中。
有人點了一把火,會不會繼續燃燒?
你能夠在台下的群眾中,見到拄著拐杖的阿伯、穿著保全制服的先生,還有拎著小孫子的阿婆。有人問,辦小搖滾的目的是什麼?「沒有目的啊,讓別人知道蚵仔寮在哪裡而已…」,不同世代這場活動中交疊、碰撞,帶起的不只是音樂,還有文化、土地、海岸、海洋的問題和想像。而這股從地方長出的生命力,更進一步影響了台南—「南吼」音樂祭。台南在地音樂家謝銘祐說,台南之所以有「南吼」,是延續蚵仔寮的精神。地方,也能夠辦屬於自己的音樂會。
「有人點了一把火,會不會繼續燃燒?放給它自然,喜歡甘願就好。」謝銘祐這麼說。
也許,這種點了一把火的精神,會給我們這一代的香港人,重新燃燒那自己心甘情願的本土火焰,為未來的香港燒盡。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
8月22日,下晝4點開波放電影,直落到夜晚10點後
場地位置有限,售完即止,希望到時候見到您們。
Infrasound音伏線/WhateverSally/ Domiproduction島米制作
聯合巨獻 : [拍謝少年 蚵子寮小搖滾]
演出資訊
日期:2015 年 8 月 22 日 (六)
地點:Focal Fair 香港銅鑼灣摩頓台5號 百富中心 28/F
節目一:
蚵子寮漁村紀事 電影放影
時間:16:00 – 18:00
節目二:
導演及蚵子寮鄉親映後座談
時間:18:00 – 19:00
節目三:
拍謝少年 演唱會
特別撐場嘉賓: Teenage Riot
演出時間:20:00
票價 : 電影+演唱會一票到底
預售 HK$240元 / 現場280元
由於位置有限,這次演出採不公開售票方式,售完即止。
訂票單:
http://bit.ly/1HAHbdz
井上雄彥太太 在 井上雄彥結婚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井上雄彥結婚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井上雄彥近況,井上雄彥車禍,井上雄彥太太在2022年該注意什麼?井上雄彥結婚在2023的熱門內容就 ... ... <看更多>
井上雄彥太太 在 井上雄彥結婚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井上雄彥結婚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井上雄彥近況,井上雄彥車禍,井上雄彥太太在2022年該注意什麼?井上雄彥結婚在2023的熱門內容就 ... ... <看更多>
井上雄彥太太 在 [好雷] 灌籃高手— 好好的說好一個故事- 看板movi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以下有雷以下有雷************
昨天我跟我太太一起看了日文配音版。我是老讀者,年
過 40,高中時追著連載看完灌籃高手,書架上長期有
漫畫全本。我太太則對原著不熟,只斷斷續續看過電視
動畫。她連三井壽是誰,以及原著在山王之戰完結都不
知道。因此看之前我還蠻擔心她會覺得無趣。
幸好,她很喜歡。我也很喜歡,有機會我應該會二刷。
走出影廳時,她問我:「你最感動的是哪一部份?」
我說:「親情的部分。」她也同意。
或許是年紀大了,又育有兩個小孩,對於親情的刻劃我
倆格外感同身受。其實光是看到宮城的哥哥宗太在籃球
場上抱著他,我就已忍不住內心嘆息。此時宗太的命運
已多少可以預見,然而兩人流露的兄弟之情仍然揪心。
我很意外有些人覺得親情的部分像「灑狗血的八點檔
」。這部電影中的劇情不但不狗血,而是非常寫實。不
論是藏起逝者的照片以免觸景傷情、跪在病房外向天祈
求子女的平安,或是壓抑思念,直到多年後才得以大哭
宣洩 ...這些行為不是曾發生在我認識的人身上,就是
我自己也曾做過。
覺得「狗血」的人或許還年輕?或是生活很幸福吧。死
亡是悲劇,卻常見於人生。我倒覺得電影出色的地方是
含蓄、明亮的處理這些悲劇。
例如,最感人的一段是宮城出發去全國大賽前,坐在書
桌上寫信給媽媽。他先寫了「很抱歉死的不是我」,旋
即揉捏紙團,丟棄。這句話的確反映他從小深藏的恐懼
;然而其表現的心態是被動的,是要推給媽媽背負起家
中悲傷與痛苦的責任。而宮城在沖繩的海邊大哭之後,
已經決定清爽的往前走。因此他重新寫信,信中感謝媽
媽即便不忍,也從未要求他放棄籃球,以及敘述哥哥、
籃球以及母親對他的意義。
這封信的內容,以及宮城寫信這個行為本身,標示著宮
城心境成熟,終於走出外在環境的控制,開始主導自己
的人生。
這是不狗血的處理方式(狗血的處理方式是媽媽撿起字
紙簍中被揉捏的草稿),因此格外深刻。電影中有許多
這種淡而深刻的描述,例如父親去世後,宗太流著眼淚
,走向媽媽宣告自己會扛起家計。例如澤北跪在地上,
想起他跟神明祈求的願望,從痛苦中找到積極。例如宮
城一家人最終在海邊團聚,象徵媽媽已走出了過往的陰
影。
宮城家這種帶著淡然、一個接一個站起來奮鬥的態度,
相較於傳統的英雄片,更有一種平凡的偉大。
當然,說到底宮城的背景很普通。我們在漫畫中知道他
是一個問題少年;而電影也只給了他一個破碎但並不殊
奇的過往。然而「灌籃高手」本來就是以寫實著稱,而
不是勝在瑰麗、奇幻的情節。井上細心的刻劃了宮城的
故事,與緊張的比賽交織,就成了一部好電影。 如果
像我太太一樣,純粹抱著「看一部電影」的期待來,應
該會得到一部飽含熱情、細心製作的好電影。
而若是老粉絲如我,則會得到更多收穫。我看電影的第
一個驚嘆,是原著如此的成熟。片頭是畫家的素描,湘
北五名球員一個個躍然紙上,從靜止轉為走向螢幕,象
徵由 2D 的漫畫轉為 3D 電影。然而電影角色比例與漫
畫原著如出一轍,顯現 20 多年前井上雄彥的畫技就已
爐火純青,到今天都不需要什麼修改。
我太太在電影一開始跟我說:「畫面很美」時,我心中
嘀咕:「井上雄彥的畫就是美啊。」
比賽過程也非常符合漫畫的印象,再次顯示井上當年的
分鏡就已有電影的水準。特別是比賽最後 5 秒的「全
無聲」過程,相信所有曾被漫畫感動的人都會忍不住跟
著心中大喊:「櫻木,衝啊!」
由於原著的畫技與分鏡已經難以超越,電影給我的驚喜
反而是在另外兩點。第一點是聲音,包括音樂與配音。
井上在電影中多了音樂可以拿捏、調整節奏,用來刻劃
宮城做為後衛的速度變化是畫龍點睛。
第二點是視角。既然是以宮城為主角,自然比賽也主要
是呈現宮城所看到的景象,讓老粉絲如我不會覺得只是
照搬漫畫而已。
我覺得難能可貴的是,井上並沒有設計這場比賽做為宮
城的「救贖」。如前所述,當宮城在寫完給媽媽的信之
後,就已經完成心境上的突破了。因此這場比賽僅是他
個人的奮鬥,他並沒有背負著哥哥「打敗山王」的戲語
。他的掙扎、奮鬥與成長也都是由他自己主動爭取,並
不是由其他人來「拯救」他。雖然電影中有彩子的吶喊
以及媽媽到場觀戰等,但她們的聲音其實傳達不到宮城
耳中。宮城是靠自己突破的。(若是靠女生「升級變身
」就太廉價了)
而他在比賽中最大的成長,在於處理壓力的方式。過往
他一旦緊張,就會握緊拳頭,把手藏在口袋之中。但在
賽前跟彩子討論之後,他逐漸學會在緊張時鬆手,撫平
自己的情緒,也暗喻解開自己的心結。最後他在海邊看
到母親時,把手插入口袋 — 讓人擔心他故態復萌了
— 實際上卻是拿出哥哥的紅手環,交給媽媽,進一步
象徵他走出自我。
湘北所有主要成員,包括安西教練在內,在山王之戰中
都有成長;而電影補上了宮城的這一塊。
在比賽的最末,宮城的視角看著山王的後衛舉起手。這
個畫面與小時候哥哥手中的籃球雜誌封面重合了。然而
物是人非,如今面對這隻手的是他,而他也成為獨當一
面的後衛了。他也能控制情緒、掌控全局,領導隊伍。
即便在最後 5 秒鐘,他能做的只有用眼神示意赤木傳
球給流川,(當然他也聽不見櫻木投球前的喃喃自語)
,然而奮鬥就是擠出任何僅有的力量。而勝利來自於集
合了所有成員一生至今的努力。
「即便不是自己投出最後的致勝球 — 哥哥的想像實在
太誇張了 — 但他在天上看到了我們的勝利,應該很開
心吧。」
The First Slam Dunk 給了新的故事,以及用新的視角
重新說了舊的故事,讓作品豐富許多。問題從來都不是
井上雄彥為何不照讀者預期的架構去拍;而是如果不能
說一個新的故事,井上就根本不會拍。The First Slam
Dunk 是一個 2022 年的電影,不是 1996 年的漫畫。
而我很慶幸井上好好的用電影說了一個好故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5.26.19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75149458.A.1D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