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線上QA行銷品牌的內容,感謝王福闓老師無私的分享跟社友們的熱情參與👍👍👍👍🙏🙏🙏🙏
6/3 10-11 @王福闓(IS) 理事長 線上 品牌行銷 問答整理:
【本次活動 由 ISC新創社長 @Sharon Sharon邀請】
😄本次交流 著重在品牌行銷相關,
1問,近日某些行銷活動(例如xx達人與為你xx)事件,都是行銷文案與智財權議題,雖說相關法源不足以在法律上論述,但在市場上難免造成有所討論,
請問老師:
1.這樣的事件對新創是一種"事件行銷"嗎?
2.接續上述,若是靠這種事件行銷爭取大眾的目光,如何去評估這類的事件行銷效益?
2問 :依之前群內有說到,很多新創資本都不到750W, 行銷上我的問題: 怎用最少的錢,做好新創前期的銷售與形象?做的到嗎?怎做?
3問:對於目前這個訊息爆炸的時代,使用者對各種網路廣告日趨冷感,請問老師會怎麼建議? 是否該減少線上廣告的投放?
4問:對於新創同仁們 有限的資金及可能對行銷較不擅長的情況下,老師有沒有建議什麼投入金額不需太多,卻可有一定效益的行銷工具或方向?
5問:老師您好,
一個創小資企業,一個新品牌,我所知道是先註冊預計推廣、行銷的國家商標(我是台灣、大陸),再來對於品牌就是鴨子划水不推廣主打品牌,首先以推廣產品,生存下來,用商品帶出品牌3~10年可能有品牌能量積累,請問老師有更容易可執行的方案嗎?(小資企業口袋不夠深,資源能力有限)
6問 :如何操做tipping point?
7問:
請問線上廣告之點閱率轉化率,有沒有哪個單位在蒐集統整,有大數據可以參考的?
8問:
品牌創辦人跟產品品牌的操作,初期有需要做哪些區隔,以利後續分割或盤整?
9問:
請問您看過最有效行銷的例子是?可以分享一下嗎?
10問:
請問老師,新創公司要如何平衡產品行銷和品牌建立的資源分配呢?因為通常建立品牌不會有直接和立即的回收
王福闓 理事長 答:
1。創新不是事件行銷,是生存的必須能力,事件行銷有特別的定義,可以參考我的碩士論文。
事件行銷必須為大型活動,包含公關及體驗,成本高,所以效應重點在-媒體曝光、體驗成效、CRM
2。通常新創+錢少 我建議先建立初期消費者的口碑,估算投入成本和預及回收欸(賠本的底線)
2。通常新創+錢少 我建議先建立初期消費者的口碑,估算投入成本和預及回收(賠本的底線),讓初期消費者原因推薦,也可保障基本收入。
3。問題不一定是投放量,網路廣告的平台很多,有可能是選擇平台的問題。另外,調整文案內容也很重要。
4。投入金額不大的話,若是一般消費型產品(如食品、彩妝),可建議先講行銷成本投入促銷+CRM.
若有餘力可操作小型的公關曝光。
5。事實上,所有的行銷行為,在B2C消費品中,都是在打品牌,但結果不一定相同,若是最容易的就是先與特定通路結合,綁訂目標消費者,深耕到足以支撐新的投入能達到成效時,再決定。
至於品類不同,合適的通路也有所差異。
至於B2B,我這邊先不討論,牽涉範圍更廣。
6。我並不完全認同這個概念,但我通常認為,累積的創業和品牌資產,會在適時因為消費者認同達到一定程度,而開始產生反應。
tipping point 中文 引爆點,那是一種概念。
7。我最近跟「關鍵數位mmdc」這家公司有合作,可
以符合問題的部分需求。
8。初期這兩者不一定要區隔,有時候產品品牌還沒有起色,創辦人品牌比較有賣點時,可以同時操作,但若是產品品牌有一定知名度,就要避免過度個人特色。
至於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的經驗,並不衝突。
9。若是單純界定有效,有點廣泛,但我只分享一個,就是之前全聯的集點換鍋。細節不提太多,但以投入的行銷成本和相對行銷手法運用,達成的換購成效是好的。
但這次的就,應該無法再創高峰了。
10。我一直相信一件事,品牌不是單純靠操作出來的,初期一定是把資源放在產品比重高,但能做品牌的介紹曝光時,可以多做。
要是產品出問題,再多外在包裝都無效。
《你的品牌、你的名字,品牌行銷前的12個基本概念》
原則上每個人都有名字,每個物品、服務甚至生物、區域、都有個稱呼的方式。但有些人的名字一樣,人生卻完全不同;有些飲料都叫咖啡,但有的高價有的低價;有些動物都叫兔子,有的只是兔子,有的卻又被取名叫「哈茱蒂」,還談起戀愛。
要是一條街上有5個賣菜的:
第一家叫「陳家菜店」。
第二家叫「老王瓜店」-產品差異化。
第三家叫「菜李子」,還提供「現場煮菜」的服務-服務差異化。
第四家叫「幸福的菜菜」,店面走浪漫風,菜都用粉紅色包裝紙包起來-設計差異化。
第五家叫「天秤菜」,號稱買貴退差價,還在門口放上小電視,播放自製廣告宣傳-行銷差異化。
在老編的定義,品牌是「名稱、實體或虛擬、內在或外在的象徵及描述,單獨存在或上述之綜合體」。而從商業的角度,是為了與競爭者有所區別,並作為溝通的主體。
以下12個基本概念,是在入門了解品牌,甚至覺得要做品牌行銷要先了解的基本概念:
1。首要區別企業(組織)品牌與產品(服務)品牌的不同。
2。所有社會行為中的元素都有名稱,但是否有「品牌化」和「行銷溝通」則不一定。
3。「品牌化」是指企業(組織)、產品或服務,運用品牌元素建構成具體品牌的行為。
4。外顯性的品牌元素,常包含「名稱」、「商標」、「象徵物」、「標語」。
5。內隱性的品牌元素,常包含「故事」、「文化」、「精神」、「價值」。
6。品牌在識別上,常在「風格」、「包裝」、「話術」、「流程」做出差異。
7。品牌在溝通時,常用到的工具之一為廣告,包含「標語」、「配樂」、「代言人(物)」。
8。品牌運用「整合行銷傳播」做溝通計劃時,必須先判斷目標與評估效益。
9。品牌形象是經由消費者的認知轉化而成,通常包含外顯性和內隱性以及溝通元素。
10。品牌聯想是指在消費者在記憶中,與品牌直接或間接連結的總和。
11。品牌核心價值是指品牌最重要的承諾,以及不可隨意被動搖的中心思想。
12。品牌行銷的手法和策略會因目地不同和溝通對象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品牌核心價值應該維持一致。
品牌理論發展至今不過百餘年,但自古以來如何與競爭者差異化,和讓消費者記住並願意持續產生連結,卻是一直都存在的行為。有的企業品牌知名、有的商品品牌成功、有的城市品牌讓人流連往返、有的藝人品牌讓人愛不釋手,但更多沒有差異性的品牌,和等待透過行銷被溝通的品牌。釐清「是什麼」、「為什麼」、「做什麼」以及「達成什麼」,再開始做品牌行銷,才能創造真正的效益和價值!
凱義品牌整合行銷管理顧問公司 負責人&總顧問
中華整合行銷傳播協會 理事長
E-mail: dvdv8@yahoo.com.tw
手機:0921816360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0萬的網紅吳鳳Rifa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次的街頭訪問問外國人怎麼看在台灣的小費文化跟服務費?很多答案很有趣,而且美國人特別愛台灣的服務費文化。再加上,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社會觀察在訪問裡面等你們。原來在台灣給小費跟國外有很大的不同😄 #吳鳳街鬼 #台灣 #外國人 【吳鳳web】 FB ▶ https://www.facebook.c...
tipping中文 在 高雄市議員 陳玫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看中國大陸經濟 莫瞎子摸象】
最近有一媒體連續引用外電報導美國企業在中國大陸投資營運的狀況,一篇標題為「中國褪色 美製造業掀回流潮」,另一篇則是「中國成長放緩 美商轉戰新興市場」,好似跨國企業正紛紛從中國大陸撤走或是新投資案對中國大陸是裹足不前;由於其所引用或選用的資料可能只是片片段段,加上中國大陸各產業部門、各省各地的發展情況各不相同,如此簡單的報導可能會誤導一般社會大眾。
美國正轉變為低成本的已開發國家?
先談「中國褪色 美製造業掀回流潮」的報導。該篇報導是引用美國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在2012年4月20日所公布的調查報告,指稱「根據BCG報告,美國正轉變為低成本的已開發國家,工資水準低於西歐或日本,更多歐洲及日本企業可能直接從美國工廠出口產品。」此種報導方式過於簡略,容易讓人有一種錯誤的印象,以為美國將成為「低成本」、甚至是「低工資水準」的國家,實際上BCG所強調的是考慮勞動生產力、運輸成本、匯率條件等因素在內的「總成本」。
近期BCG曾發表兩篇有關美國製造業的研究報告,一篇是2011年8月25日的「Made in America, Again」,另外一篇則是2012年的3月22日的「U.S. Manufacturing Nears the Tipping Point:Which Industries, Why, and How Much?」該等報告的重點指出,中國大陸過去10多年來依恃:似乎無窮無盡的低廉勞工、快速成長的廣大內需市場、人為低估的人民幣值、政府提供的重大優惠措施等誘因,吸引了許許多多外國投資。但是由於下列幾個因素,促使美國製造業開始重新思考全球生產的布局:
․中國大陸薪資、福利每年增加15-20%,加上美國工人有較高的生產力,使得大陸的勞工成本優勢縮小。
․當運輸成本、關稅、供應鏈風險、土地與房屋建築及其他成本完全計算進去,很多產品在中國大陸生產所節省的成本在未來5年和美國某些州相較將會變得更少。
․在中國大陸運用自動化或其他方法改進生產力,將顯示大陸低廉勞工的成本優勢不足以維持。
․中國大陸及其他發展中亞洲國家所得提高,對產品的需求增加,跨國企業將把大陸的產能用於服務大陸及其他亞洲市場,而把供應北美市場的部分產能移回美國。
․某些產品的生產雖可能從中國大陸移往勞工成本較低的越南、印尼與墨西哥,但是這些國家由於基礎建設不足、受限於技術性勞工短缺、本地供應鏈網路不健全、政治及智慧財產權風險等因素,較難具備吸納高階生產的能力。
BCG預測,在美國提升競爭力及中國大陸生產成本節節高升的趨勢下,將使「在美國製造」變得越來越有利,但是全球生產的重新布局還在非常初始階段,估計要至2015年才會到達臨界點;而且各產業因為勞動力所占比重、運輸成本等均不相同,各產業的決策也會不一樣,較有可能回到美國生產的有7個部門,包括:
․運輸工具
․家電與電氣設備
․橡膠與塑膠產品
․機械
․金屬製品
․電腦與電子產品
․家具
以上7個部門占了美國從中國大陸進口的70%,其中的10-30%估計在2019年底前會移回美國生產。當以製造總成本為考量基礎時,美國會變得更具競爭力,至2019年底,美國可能會增加2-3百萬個工作,每年產出增加1,000億美元。
BCG在4月20日公布的調查報告則進一步加強了:「美國在某些產品的製造開始居於有利地位」的說法。依據對橫跨許多不同領域的106家大型製造業者的調查,顯示公司正規劃將生產業務重新布局的企業比率,營業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占了三分之一;營業額在100億美元以上的,則提高到48%。至於考慮將生產地點予以調整所考量的因素依序為勞工成本、產品品質、經商容易度及與顧客是否接近等。
綜合以上BCG的研究與調查報告,可以得到幾個主要的結論:
一、BCG的分析基礎是以總成本作為考量,而非僅著重在勞動成本。
二、以目前趨勢,美國企業會思考重新布局生產基地的臨界點,時間應該是在2015年而非現在。
三、並非所有的美國企業都準備將在中國大陸的生產活動移回美國,不同產業、不同規模的企業會有不同的策略。
選擇性呈現事實?
至於該媒體2012年5月1日的另一篇報導「中國成長放緩 美商轉戰新興市場」,似乎是選擇性的取用資料,只講到了中國大陸需求放緩的一面,產品需求飆升的另一面則避未提及。在該篇報導的一開始就寫著:「歐洲瀕臨衰退,加上中國成長放緩,Carterpillar等美國製造商今年將更仰賴美國和中國以外新興市場,以保持營收和獲利動能。」
可是依據華爾街日報中文版4月30日的報導「中國經濟再平衡讓外企有喜有憂」卻完整的呈現兩種不同的情況,該篇報導說:「卡特彼勒公司(Carterpillar Inc.)和ABB Ltd.等大型設備生產商發現,中國對其產品需求的增速開始放緩,而蘋果公司(Apple Inc.)和星巴克(Starbucks Corp.)等消費類企業則看到其產品需求出現飆升之勢。」之所以會產生此二元化的情形,該報導也解釋說:「這些不盡相同的信號也許是中國經濟增長出現重大變化的初期迹象,中國現在強調以消費支出帶動經濟增長。」、「中國現在似乎是處於經濟轉型的初期階段,而轉型的目的是增加消費支出,減少對投資、房地產和出口的依賴。依賴中國房地產和基礎建設項目的外國公司銷售疲弱,而面向中國消費者的企業銷售強勁,這表明中國經濟正在經歷所謂的再平衡。」因此我們可以看到,4月1日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星巴克將加快中國業務增長」,指出星巴克希望到2015年將在中國大陸的零售店從目前的500家擴大到1,500家以上。
另外,依據A. T. Kearney每年所公布的外國直接投資信心指標(FDI Confidence Index),從2007年至2012年,中國大陸都高居第一位,顯示中國大陸還是跨國企業對外投資最具吸引力的地點。
《資料來源:詳見【尹啟銘的部落格】http://blog.udn.com/cmyiin》
tipping中文 在 黃柏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2/5/4文宣快遞
【看中國大陸經濟 莫瞎子摸象】
《資料來源:詳見【尹啟銘的部落格】http://blog.udn.com/cmyiin》
最近有一媒體連續引用外電報導美國企業在中國大陸投資營運的狀況,一篇標題為「中國褪色 美製造業掀回流潮」,另一篇則是「中國成長放緩 美商轉戰新興市場」,好似跨國企業正紛紛從中國大陸撤走或是新投資案對中國大陸是裹足不前;由於其所引用或選用的資料可能只是片片段段,加上中國大陸各產業部門、各省各地的發展情況各不相同,如此簡單的報⋯⋯導可能會誤導一般社會大眾。
美國正轉變為低成本的已開發國家?
先談「中國褪色 美製造業掀回流潮」的報導。該篇報導是引用美國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在2012年4月20日所公布的調查報告,指稱「根據BCG報告,美國正轉變為低成本的已開發國家,工資水準低於西歐或日本,更多歐洲及日本企業可能直接從美國工廠出口產品。」此種報導方式過於簡略,容易讓人有一種錯誤的印象,以為美國將成為「低成本」、甚至是「低工資水準」的國家,實際上BCG所強調的是考慮勞動生產力、運輸成本、匯率條件等因素在內的「總成本」。
近期BCG曾發表兩篇有關美國製造業的研究報告,一篇是2011年8月25日的「Made in America, Again」,另外一篇則是2012年的3月22日的「U.S. Manufacturing Nears the Tipping Point:Which Industries, Why, and How Much?」該等報告的重點指出,中國大陸過去10多年來依恃:似乎無窮無盡的低廉勞工、快速成長的廣大內需市場、人為低估的人民幣值、政府提供的重大優惠措施等誘因,吸引了許許多多外國投資。但是由於下列幾個因素,促使美國製造業開始重新思考全球生產的布局:
中國大陸薪資、福利每年增加15-20%,加上美國工人有較高的生產力,使得大陸的勞工成本優勢縮小。
當運輸成本、關稅、供應鏈風險、土地與房屋建築及其他成本完全計算進去,很多產品在中國大陸生產所節省的成本在未來5年和美國某些州相較將會變得更少。
在中國大陸運用自動化或其他方法改進生產力,將顯示大陸低廉勞工的成本優勢不足以維持。
中國大陸及其他發展中亞洲國家所得提高,對產品的需求增加,跨國企業將把大陸的產能用於服務大陸及其他亞洲市場,而把供應北美市場的部分產能移回美國。
某些產品的生產雖可能從中國大陸移往勞工成本較低的越南、印尼與墨西哥,但是這些國家由於基礎建設不足、受限於技術性勞工短缺、本地供應鏈網路不健全、政治及智慧財產權風險等因素,較難具備吸納高階生產的能力。
BCG預測,在美國提升競爭力及中國大陸生產成本節節高升的趨勢下,將使「在美國製造」變得越來越有利,但是全球生產的重新布局還在非常初始階段,估計要至2015年才會到達臨界點;而且各產業因為勞動力所占比重、運輸成本等均不相同,各產業的決策也會不一樣,較有可能回到美國生產的有7個部門,包括:
運輸工具
家電與電氣設備
橡膠與塑膠產品
機械
金屬製品
電腦與電子產品
家具
以上7個部門占了美國從中國大陸進口的70%,其中的10-30%估計在2019年底前會移回美國生產。當以製造總成本為考量基礎時,美國會變得更具競爭力,至2019年底,美國可能會增加2-3百萬個工作,每年產出增加1,000億美元。
BCG在4月20日公布的調查報告則進一步加強了:「美國在某些產品的製造開始居於有利地位」的說法。依據對橫跨許多不同領域的106家大型製造業者的調查,顯示公司正規劃將生產業務重新布局的企業比率,營業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占了三分之一;營業額在100億美元以上的,則提高到48%。至於考慮將生產地點予以調整所考量的因素依序為勞工成本、產品品質、經商容易度及與顧客是否接近等。
綜合以上BCG的研究與調查報告,可以得到幾個主要的結論:
一、BCG的分析基礎是以總成本作為考量,而非僅著重在勞動成本。
二、以目前趨勢,美國企業會思考重新布局生產基地的臨界點,時間應該是在2015年而非現在。
三、並非所有的美國企業都準備將在中國大陸的生產活動移回美國,不同產業、不同規模的企業會有不同的策略。
選擇性呈現事實?
至於該媒體2012年5月1日的另一篇報導「中國成長放緩 美商轉戰新興市場」,似乎是選擇性的取用資料,只講到了中國大陸需求放緩的一面,產品需求飆升的另一面則避未提及。在該篇報導的一開始就寫著:「歐洲瀕臨衰退,加上中國成長放緩,Carterpillar等美國製造商今年將更仰賴美國和中國以外新興市場,以保持營收和獲利動能。」
可是依據華爾街日報中文版4月30日的報導「中國經濟再平衡讓外企有喜有憂」卻完整的呈現兩種不同的情況,該篇報導說:「卡特彼勒公司(Carterpillar Inc.)和ABB Ltd.等大型設備生產商發現,中國對其產品需求的增速開始放緩,而蘋果公司(Apple Inc.)和星巴克(Starbucks Corp.)等消費類企業則看到其產品需求出現飆升之勢。」之所以會產生此二元化的情形,該報導也解釋說:「這些不盡相同的信號也許是中國經濟增長出現重大變化的初期迹象,中國現在強調以消費支出帶動經濟增長。」、「中國現在似乎是處於經濟轉型的初期階段,而轉型的目的是增加消費支出,減少對投資、房地產和出口的依賴。依賴中國房地產和基礎建設項目的外國公司銷售疲弱,而面向中國消費者的企業銷售強勁,這表明中國經濟正在經歷所謂的再平衡。」因此我們可以看到,4月1日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星巴克將加快中國業務增長」,指出星巴克希望到2015年將在中國大陸的零售店從目前的500家擴大到1,500家以上。
另外,依據A. T. Kearney每年所公布的外國直接投資信心指標(FDI Confidence Index),從2007年至2012年,中國大陸都高居第一位,顯示中國大陸還是跨國企業對外投資最具吸引力的地點。
tipping中文 在 吳鳳Rifat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這次的街頭訪問問外國人怎麼看在台灣的小費文化跟服務費?很多答案很有趣,而且美國人特別愛台灣的服務費文化。再加上,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社會觀察在訪問裡面等你們。原來在台灣給小費跟國外有很大的不同😄
#吳鳳街鬼 #台灣 #外國人
【吳鳳web】
FB ▶ https://www.facebook.com/rifatshowman/
網站:www.rifatkarlova.com
tipping中文 在 吳鳳Rifat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這個訪問中問外國人對台灣的消費文化的看法?原來很多外國人也覺得台灣的服務品質很好,但是每次要給小費的時候很多人不好意思拿!
#吳鳳街鬼 #小費文化 #台灣 #外國人 #吳鳳
tipping中文 在 tipping 中文 - 查查在線詞典 的相關結果
tipping中文 ::傾卸;傾倒;傾斜;傾翻;崩刃;毛尖染;翻車;頂端裝附加物;傾覆;仰傾;翻錠機;翻轉;付小費;切尖;輕擊;卷刃…,點擊查查權威綫上辭典詳細解釋tipping的中文翻譯 ... ... <看更多>
tipping中文 在 tipping翻譯及用法- 英漢詞典 - 漢語網 的相關結果
tipping中文 的意思、翻譯及用法:n. (Tipping) (美)蒂平(人名)n. 傾斜;倒垃圾v. (使)傾斜;傾倒;輕觸;給小費(tip 的現在分詞)。英漢詞典提供【tipping】的 ... ... <看更多>
tipping中文 在 tip中文(繁體)翻譯:劍橋詞典 的相關結果
7 天前 — tip 在英語-中文(繁體)詞典中的翻譯. tip. verb.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