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有得循着內部的理性邏輯進化嗎?偶爾見到Win95的介面就觸動我想這個問題,現在幾乎不會有人再用它了,它相比Win10和Mac的介面來說實在太……太甚麼?你找到這個字眼就回答到核心問題。
古舊?它古舊在哪?它古舊,可能是因為剛巧較早時間出現,試想想歷史的倒置,Win10的介面先在95年推出,然後漸漸演變成2017年才推出Win95的介面,你覺得大眾應察覺得到當中的美感正在退化嗎?
或許可以,或許不可以,你可以試試玩一個實驗:掩着年份,找出十個Google標誌的正確時序,而且不准憑你的記憶推演,要單憑其標誌的設計美學找出來。你可以嗎?
在實驗當中,你會發現一件很少想到的事,到底在這十幾年的設計變化中,美準是怎樣流變?在它的流變之上,人類究竟正憧憬甚麼,想進化成怎樣的究極體?
當然,技術是不斷改進,畫面質素愈來愈好,以前做不到的效果現在做到了,任何流變背後都是想去蕪存菁,精益求精,也需要為改變而改變,最終我們想把某種形上精神固定在形下之物,而很多例子都證明這是一個精簡化的過程,與畢卡索想做到的東西其實一樣——如何用最少的形線去捕獲事物的本質,藝術史由具象邁向抽象就是其理性邏輯了吧。可是我不太滿意這答案。
今人會指着今日的Google logo說:「這就是終極的美了,以前的都是垃圾。」10年前的今人不都一樣肯定自我?10年後的今人不都一樣說以前垃圾?在這條所謂進化之路上,人看似邁向理想,但從沒有接近過理想,因為我們沒法做出一件永不過時的作品。甚至我可以大膽假設說,我把今日的Google logo呈上2000年的總裁桌上,它很大可能會被ban。我們那「理當如此」的美準不過是隨波逐流,腳下浮浮。
這一代的創作量最豐富,但99%都注定被遺忘,或被用作某個時期的代表作供藝術科教學用。這很奇怪,沒有人追求不朽或歷久常新,僅貪一生人一次燦爛的時興。那些未嘗燦爛的人,不代表他們失敗,只是他們的時代還未到,他們有可能過早把2100年才興起的作品公諸於世,然後遭到漠視。
會「進化」的美準,那就是不準的了。
作者
#作者 #小說 #美學
win10精簡 教學 在 容量最小的精簡版WIN10 ISO哪裡有呢?(含中文字體+注音輸入法)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最近一直在研究這個WIN10的RAMOS製作方式,但記憶體只有8GB所以 ... 想要自己動手精簡GOOGLE一些文章找不到整套詳細精簡的過程教學找到的都是這種 ... ... <看更多>
win10精簡 教學 在 太爽了!【精简版】Windows 10系统,低配旧电脑的救星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看更多>